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全球大小不同的自然综合体内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外部具有独特性的整体。
地理环境中各要素和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地理环境中这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这一要素的变化影响到另外要素的变化。
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及信风带控制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由于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控制,因此,气候极其干燥。
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浅或全无,物理风化强烈,风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砾漠,植被稀疏,动物则因食物不足而相当贫乏。
以上各要素之间是一环扣一环,一个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
当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其它要素因受其影响,相应的也会发生变化。
如人类在沙漠地区引水灌溉,改变水这个要素,就会使其它因素以及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形成沙漠中的绿洲。
又如,在赤道两侧,一般是热带雨林地区,但在赤道两侧的安第斯山脉和东非高原,由于地形这个要素发生了变化,引起其它要素以及整个地理环境也发生变化。
安第斯山脉地理环境呈垂直分布,而东非高原则属热带草原景观。
另外,地理环境各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
如赤道两侧低平地区,由于全年高温多雨,因而生长茂密的热带雨林,地面发育着砖红壤,森林内生活着多种动物,在这里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是原因,茂密的热带雨林等是结果。
但在某些热带雨林地区,由于人为的滥伐,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反过来也会影响气候、土壤、动物等,使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出现草原及半荒漠景观。
显然,在这里植被的变化是原因,其它要素的变化却成了结果。
其次,地理环境中,这一部分会影响到另外的部分,这一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到另外部分的变化。
如北美洲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西风带,欧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侧,北美洲位于两大洋之间,但欧洲气候海洋性显著,而北美洲却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北美西部高山高原地区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西风深入内地,使太平洋的影响仅局限于太平洋沿岸一带,而对东部广大地区的影响则很小,完全不可能同大西洋对欧洲气候的影响相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__________ 枯枝落叶
层、腐殖质层、________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淋滤
(4)B范围内的气候 类型是_________, 对应的地带性植被、 土壤类型分别是__ __________。
(5)D范围内的植被 类型是_________, 开发该区域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是_____________。 答案:(4)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 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 草原) 灰化土(黑土、黑钙土、棕壤) (5)温带荒漠(荒漠);缺水
抬升河床 抬升河床
地下水位升高 地下水位升高 土壤盐渍化 土壤盐渍化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之三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之三 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 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 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以土壤为例
一、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
气候
水文
土壤
生物( 植被)
地貌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气候干旱 气候
河流少 水文 多为内流河
土壤发育差 土壤 肥力低
少数耐 生物( 植被) 旱植物
风力地貌 地貌
(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壤水分含量变化, 主要依据土壤的
A
A. 温度
B. 孔隙
C. 肥力
D. 空气
(3)不够合理的治理土壤退化的措施是
A
A. 东北平原开荒、焚烧秸杆,加速有机质分解
3.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岩 石
成 土 母 质
粒度 化学成分
质地 元素、养分
土 壤
(二)气候与土壤
气 候 对 土 壤 的 影 响
水热状况
直接影响 理化性质 的过程和 强度 寒冷的气候,有机质积累; 温暖湿润的气候,有机质趋 于减少。
间接影响
土壤形成 和发育
寒冷干燥的气候,风化壳薄; 高温多雨的气候,风化壳厚。
(三)生物与土壤
②某一要素的的变化,会导致 其他要素 甚至整 体的变化; 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 理环境,还会对 其他地区 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 一定的影响。
知识点 二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为例)
(一)成土母质与土壤
成土母质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 。 : 两者的关系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 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
(四)地形与土壤
海拔 坡度 土壤组成和理化性质的垂直变化 陡峭 平坦 坡向 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土壤薄 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土壤深厚
阳坡 温度高、水分少
阴坡
温度低、水分多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 ,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最为突出。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点 一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 理环境的 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是 岩石圈 、 大气圈 、 水圈 、 土壤圈 、 生物圈 、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 成的有机整体。 ①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本分,与其他要素 相互影响和 相互作用 ;
2.自然 地理环 境整体 性的表 现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少数 生物 耐旱植物
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
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
活动:如果图中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地理环 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并填入图3—5方框中。
植被破坏
河流: 水位季节变化增大 含沙量增加 易发生洪涝灾害 植被破坏 地下水: 水量减少 水位下降
动物: 失去栖息地 物种减少
乔木发达的根系
红壤的基本特征是 呈酸性,肥力较低, 有机质含量在2%以 下。原因是分布在 湿润高温的热带和 亚热带森林南部,微 生物活动旺盛,有 机质被大量分解。
黑土是温带半湿润地区草原草甸植被下发 育的具深厚腐殖质层的黑色土壤。黑灰色腐殖 质层厚30-100cm ,是在寒冷湿润的气候条件下 形成的。
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
裸露 风化 成土 微生物 原始草本植物 成熟 岩石 作用 母质低等植物 土壤木本植物 土壤
活动:为什么说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 活跃的因素? CO2 光合作用
生物 循环 生物残体
水分养分
矿物养分的富集过程 有机质的积累过程
阅读:
生物与土壤有机质 试从植被的条件 上分析: 为什么黑土和红 壤的有机质存在差异?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 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 至整体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 3.某一要素的改变,还会对其他地区 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国西北内陆
我国西北内陆
大气
水
土壤
生物
地貌
我国西北内陆
干旱 大气
(3) 高等植物作用过程
——成熟土壤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成土母质、气候、生物、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各地理要素组合形成自然地理环境 1、物质和能量交换 2、产生新功能 3、统一的演化过程 二、地理要素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分析填空
• 按下列选项中反映的现象的成因关系,将 选项的字母填入下图适当的方框内。
E
G D A I B H F C
(二) 气候与土壤 (集体完成课本P73活动题第1、2小题)
(三)生物与土壤(集体完成课本P75活动题第1小题 ) (四)地形与土壤(集体完成课本P76活动题第2、3小题 )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一)成土母质与土壤 1、成土母质的概念和形成
2、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的 影响(阅读) (1)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
1、比较说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而成土母质是 岩石的风化物,不具备肥力。 联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 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并且成土母 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2、有人说,热带地区的土壤层厚度比温带和寒带地区 的要大,这种说法对不对?说明你的理由。 不对。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既与温 度有关,又与降水有关。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 化学与生物风化强,有机残体归还多,风化壳厚,因 而土壤层厚度较大;干旱或寒冷地区风化壳薄,发育 的土壤层也较薄。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 土壤形成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 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 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 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 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温馨提示: 土壤性状包括土壤的温度、湿度、有机质含 量、颗粒粗细、结构、颜色等 1、什么是成土母质? 2、成土母质会影响土壤的哪些性状?
(一) 成土母质与土壤
裸露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结构疏松 的风化物称为成土母质。 岩石的 外力搬运堆积 风化物 成土 气候与生物长期作用 母质
土壤
土壤 质地
质减少。
温馨提示: 土壤性状包括土壤的温度、湿度、有机质含 量、颗粒粗细、结构、颜色等
1、生物主要通过什么方式促使岩石变成土壤? 2、生物通过哪些方式为土壤增加有机质?
(三)生物与土壤
落 红 化不 作是 春无 泥情 更物 护, 花 。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 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发育成深厚土壤 光热条件好,水分状况差 光热条件差,水分状况好
地形影响土壤厚度及其水热状况,是土壤 形成过程中较稳定的影响因素。
坡 度 地 形 坡 向
陡坡 平地
很难发育成深厚土壤 发育成深厚土壤
阳坡
阴坡
光热条件好,水分状况差
光热条件差,水分状况好
黄河三角洲冲积土、青藏高原寒漠土、江南丘陵 红壤,哪一类发育程度较好(更加深厚肥沃)?
6、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 土壤的原因是 (A)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 C.光热条件太差 D.水分条件太差 7、下列土地利用形式,属于合理经营、用养结 合的是( A ) A、南方丘陵区展灌溉农业 D、北方黑土区大力增施有机肥
黄河中上游过度砍 伐、开垦、放牧等 植被稀疏 土质 疏松
牵一发而动全身 十
降水集中 且多暴雨 水土 流失 土壤贫瘠 表面千 沟万壑 生态环 境恶化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思考:风化壳的厚度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联?
从干燥的荒漠地带 或寒冷的苔原地带,到 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 带,风化壳逐渐加厚。
(三)
生物是土壤 有机质的来源, 也是土壤形成过
生物与土壤
程中最活跃的因
素,土壤肥力的
产生与生物作用
密切关联。
(四)
地形与土壤
地势升高 地 坡 度 陡坡 平地
水热变化
土壤垂直分异
说一说你 发现了什 么规律?
形成这样地域 差异的主要因 素是什么? 试着分析形成 这种规律的根 本原因?
水分 海陆位置不同
(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经度地带分异)
距海 远近 不同
水分 差异
景观 差异
(基本因素)
自然带东西更替:又可称为从
沿海向内陆的更替
其表现形式是:
东西更替
南北延伸
小记: 各纬度比较,纬度地带分异明显的 是高纬和低纬。干湿地带分异明显 的是中纬。
水 分
海陆 分布
海拔 高度
垂直分异规律 水热 (垂直地带性) 状况 地方性分异规 律(非地带性)
纬线延伸 低纬和高纬地区,如非 0 纬度更替 洲沿20 E经线,自赤道 向南北的自然带变化 经线延伸 中纬地区,如亚欧大陆 经度更替 中纬地区从沿海向内陆 的变化 等高线延伸 中低纬度的高山,如 从山麓到山 珠穆朗玛峰的垂直自 顶更替 然带 比较普遍,如华北平 原、沙漠中的绿洲、 南美南端东西差异
下面哪座山位于我国华北平原地区?
f: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与其所在纬度 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相似
P81活动 2(1)为什么珠穆朗玛峰南坡出现的自然带 谱比北坡复杂?
南坡纬度低、海拔低、相对高度大,所以自 然带谱比北坡复杂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大自然不仅创造了各种具有特殊性的生物和人类本身,而且还创造了千姿百态、纷繁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密切联系,并相互作用,使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一个整体,这就是所谓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是整体的,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方面,它们从属于一定的地质结构单元;另一方面,各地理要素之间又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制约的,各要素的空间组合又构成地理区域。
1、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即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都以空间分布为基础而形成一定的分布格局,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是构成一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和它们的地理分异过程的不同,又促进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进化。
因此,地理要素的空间组合关系及其演变,直接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例如,海陆位置与气候,大致呈现出沿纬度方向由两极地区向赤道地区逐渐变暖的趋势,而这正是因为北半球的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温度分带;反之,陆地的向东扩展也必然导致气候分异。
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既深刻又普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某些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对某些区域或某些国家的经济活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我国的西北地区就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而成为该地区的能源供应中心。
还有某些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它们的组合规律、变化的一般趋势或可预见的变化状况,能对经济活动的进行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例如西欧的波德平原、巴西的亚马孙平原,都是典型的平原,它们的地貌特征、土地利用、人口密度等均具有明显的差别,对当地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破坏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由于人口的剧增和经济活动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造成自然资源的急剧减少,如今的许多地区已经出现了地理环境的恶化,例如,在一些风景名胜区,由于建筑的修建、森林的砍伐,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导致了该地区自然环境的退化,甚至出现了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尘暴等极端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 松表层。
(一)成土母质与土壤
阅读教材,思考: 1.裸露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结 构疏松的风化物称为成土母质。 1.何谓成土母质? 2.成土母质和土壤有何区别和联系?
(提示:从土壤的物质基础和化学成分上思考)
物质基础 岩 风化作用 石
成 土 母 质
3、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①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②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构成一个整体,但它们是独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存在与发展的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 环境状态的变化 ④各要素对环境影响作用是相同的(D )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4、 人们要特别重视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的恢复、保护以 及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因为( A ) A.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会对 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B.水土流失给河流中上游带来的危害最大 C.因为河流中上游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最大 D.河流中上游一般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风沙危害严重
思考: 低等植物、高等植物是如何促成土壤的形成的?
裸 风化作用 成苔藓类生物 露 土 岩 母 石 质
原 始 土 壤
高等植物
成 熟 土 壤
三 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有
机质的来源,也是
土壤形成过程中最 活跃的因素,土壤
肥力的产生与生物
作用密切关联。
活动:
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是高于还是低于草原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为什么?
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过度砍伐、开 垦、放牧等
植被 破坏
土壤贫瘠
水土流失
沟壑纵横 生态恶化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之二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牵一发而动全身”
活动4:
如果某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将会发生哪些变 化?请你把这些变化填入图3-5的方框中。
河流;水位季节变化 大,河流含沙量增加, 易发生洪涝灾害
A. 气候 C. 地形 B. 土壤 D. 河流
3. “牵一发而动全身”,说明了地理环境的 ( B)
A. 差异性 C. 综合性 B. 整体性 D. 区域性
课堂测验
4. 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D ) A. 矿物颗粒的大小 B. 透水性能的大小 C. 透气能力的大小 D. 有机质含量多少
5.气候、生物、成土母质、地形四个成土因素中,哪两个 较为稳定,哪两个比较活跃?
8.如果图中三条纬线分别表示25°、30°、3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位于南半球 B.乙位于北半球 C.甲图洋流为寒流 D.乙图洋流为寒流 9.如果甲、乙两图都位于太平洋,判断甲、乙两图的洋流名称( ) A.甲为秘鲁寒流 B.乙为东澳大利亚暖流 C.甲为千岛寒流 D.乙为巴西暖流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 的整体性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此诗句反映了( ) C A.岩石圈物质循环 B.能量交换 C.生物循环 D.大气循环 6、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景 观相符合的是(A)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 C.流水侵蚀严重,风力侵蚀微弱 D.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土 化学成分 养分 壤
矿物养分(氮除外)
阅读课本P72页“成土母质与土壤”正文内容及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化学成分”阅读材料,回答P73活 动题1. 成土母质 土壤 区 别 联 系 岩石的风化物,不具备 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 肥力 长植物的疏 松表层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会逐渐转变成可 生长植物的土壤。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 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的粒度 与化学成分对土壤影响很大
动物;失去栖息地, 被迫迁移
地下水:渗入的地下 水减少,地下水位降 低
土壤:水土流失严重, 土壤变的贫瘠
水文变化
河水浑浊,泥沙淤积,泛滥平原
水 土 流
地貌变化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植 被 破 坏
失 严 重
土壤侵蚀
表土流失,肥力下降
植被退化
覆盖率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
气候变化
蒸发加剧,气候变干
请在方框内填上合适的选项
(2008年北京卷)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 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图,回答1~3题。 1.如果该图为在大气环流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A.E处气温比H处高 B.F处气压比G处低 C.气流②自西向东运动 D.E处的高度可达120千米 2.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A..环节①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 B.环节②是陆地自然带形成的基础 C.环节③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降低 D.环节④的运动距离与下垫面无关 3.如果该图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线代表纬线 ,则 A.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B.洋流②为西风漂流 C.洋流③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D.洋流④为赤道逆流
(三)、生物与土壤
通过光合作用, 植物吸收了大气 中的二氧化碳, 放出氧气 通过降水,土壤 和水圈及生物获 得水分补给 通过植物蒸腾和 土壤蒸发,大气 获得了水汽 植物残体进入土 壤,向土壤提供 了有机质。 岩石通过风化向 土壤提供成土物 质和无机盐 土壤及岩石风化 物被侵蚀,搬运 到低洼处堆积, 形成沉积岩。
(一)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
土壤
活动:
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圈层组成?又由哪些要素构成?他们之间是通过什么联系
在一起?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气候、水文、土壤、地形、生物 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 有机整体。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⑴、直接影响:气候通过土壤 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 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土壤 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 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⑵、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 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 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 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 成和发育
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
微生物、苔藓类低等植物与土壤
绿色植物与土壤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 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 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看一看,试一试,你掌握了吗?
1、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在(A) A.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B.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不一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 C.气候会影响植被,但不会影响土壤 D.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破坏无关 2、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人们必须考虑其是一个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互为环境的资源系统,这主要依据自然资源的(B) A.分布的地域差异性 B.整体性 C.不可替代性 D.数量的有限性
读雨林破坏对环境影响示意图,回答 (3)左侧大量的雨林遭到 采伐,结果降水直接到 达失去保护的地表,会 使淋溶作用增加,导致 土壤 退化 。没有了 树林, 枯枝落叶 逐渐减 少,树木失去营养源, 可能造成森林退化、土 壤侵蚀、 生物 灭绝等 严重问题。
(4)上述事例说明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 整体 。一种资源的变化,将使其 他资源及其整体 发生变化。 (5)因此,人类在利用资源时,要有 综合 的考虑和对策。
三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资源:土地、水、生物、矿产
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定要有 整体的观念,要综合的开发和 利用资源。
读雨林破坏对环境影响示意图,回答
(1)右侧未受破坏的 雨林,树林覆盖使土 壤免受暴雨冲刷 和 烈日暴晒 。 (2)树林要吸收土壤 中的营养物质,可以 靠不断形成的 枯枝落叶 经微生物 分解为营养物质,还 给土壤,又供植物利 用,使森林资源得到 更新 ______。
森林植被破坏
大气湿度下降
气候变干 农业生产受损
黑土肥力下降 地表蓄水能力下降 地表径流增加 洪涝灾害增加 土壤冲刷加剧 水土流失严重
返15
思考
根据下列材料,想一想是怎样反映地理环境整体 性的? A.塔里木河上中游过度引水,造成下游径流量减少, 河床干涸,植被枯萎,动物死亡,生态环境更加干旱。 B.黄土高原土地过度开垦,水土流失加剧,生态恶化, 农业减产,也是造成黄河下游地区形成“地上河”、洪涝、 盐碱化等灾害的重要原因。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 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材料一:据考证,在秦汉以前,黄土高原是森林茂密、山青水秀、 环境优美的地方。 但由于历史上几次农牧业经营方式的改易, 营造宫殿、樵采、毁林开荒,以及这里经常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 族厮杀的战场等原因,林草植被被大量破坏。 材料二:山丹丹花是陕北黄土高原特有的生长普遍的野生花,但 在过去的一段时期,黄土高原由于过度放牧,水土流失,连年干 旱,使林草几近灭绝。 黄河中游,含沙量大 1、两则材料显示黄土高原地区的哪一自然 要素发生变化?引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这一要素的变化会对黄土高原 地区带来什么影响? 3、这一要素的变化会对黄河下游地区带 来什么影响?
阅读教材讨论回答: 地形是从哪些方面来影响土壤形成的?具体是怎么样来影 响的?
地势
坡度 坡向
气候和植被
陡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平地容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阳坡 阴坡
(四)、地形与土壤
1、海拔高度与土壤: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 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 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 2、坡度、坡向与土壤 坡度 地表疏松物质侵蚀迁移速度 发育土壤厚度
陡峭的山坡
平坦的地方 坡向 阳坡 阴坡
较快
较慢
薄
深厚 水分状况 蒸发量较大,水分状 况差 蒸发量较小,水分状 况好
温度状况 接受太阳辐射能多,温度状 况好 接受太阳辐射能少,温度状 况差
人类对土壤的破坏:土壤板结、重金属污染、土壤次生盐碱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