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科学:5.1《种群和群落》教案

合集下载

《种群和群落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种群和群落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种群和群落》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中分外重要的观点,了解它们对于我们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

本节课我们将深度探讨种群和群落的定义、特征、互相干系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目标1. 理解种群和群落的定义及特征。

2. 精通种群和群落之间的互相干系。

3. 了解种群和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导入谈论1. 什么是种群?种群的特征是什么?2. 什么是群落?群落的特征是什么?3. 种群和群落之间有哪些互相干系?四、知识讲解1. 种群的定义: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种群结构、种群增长率等。

2. 群落的定义:群落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理区域内、互相依靠、互相影响的多个物种的总和。

群落的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等。

3. 种群和群落之间的互相干系: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相干系,种群的数量和结构会影响群落的稳定性和多样性,而群落的变化也会反过来影响种群的生存和繁殖。

五、案例分析1. 以森林为例,谈论森林中不同物种的种群和群落之间的互相干系。

2. 分析一个生态系统中某个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如何影响整个群落的生态平衡。

六、小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对种群和群落有了更深度的了解,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分外重要的角色。

期望同砚们能够进一步探究生态学的玄妙,为保卫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做出自己的贡献。

七、作业1. 选择一个生态系统,调查该系统中的一种物种的种群数量和群落结构,并分析它们之间的互相干系。

2. 沉思种群和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写一篇短文进行总结。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内容,期望同砚们能够勤勉进修,加深对生态学的理解。

祝大家进修顺畅!第二课时一、导入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中分外重要的观点,它们关乎着生物在自然界中的生存和互相干系。

本次导学将指挥同砚们深度了解种群和群落的观点、特点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目标1. 了解种群和群落的定义和特点;2. 精通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干系;3. 理解种群和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五章 5.1 种群和群落 课件 (共14张PPT)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五章 5.1 种群和群落 课件 (共14张PPT)


是 是
探秘丛林:请同学们化身生物学家,带上你们的 行囊和工具进入这片未知丛林, 了解哪 些种群居民生活在其中。
二、多种生物的家族群
1、群落的概念:
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 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1)一定区域内,可大可小 2、群落的三要素:
三者缺一不可
2)所有生物 (植物种群、动物种群、微生物) 3)总和
生活一片草地上的所有来杭鸡
生长在一棵腐木上的所有蘑菇
一个种群内的个体可以存在 大小、性别、年龄、形态的差异 生活在一片草原上的所有美洲狮
生长在一座山上的所有毛竹
以下描述是种群吗?
1、学校植物园中所有的植物 2、桔树林里的一棵桔树 3、池塘中所有的鱼 4、我国长江流域的全部白鳍豚 5、一 A.所有树木
D

B.所有的动物和植物
C.所有的生物和无机环境
D.所有的生物
(2)下列事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A.在一片草地上蝗虫的全部幼虫和成虫
D

B.一片朽木上的全部细菌
C.一棵枯木和其上的细菌、真菌、昆虫、蜗牛 D.一块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以及其他生物。
森林的垂直分层
乔木层 鸟类、昆虫
灌木层 昆虫、鸟类、哺乳类 草本层 地衣层 无脊椎动物
昆虫、蜘蛛、蛇、小鸟、哺乳类
既生 相活 互在 依最 赖适 ,合 又自 相己 互生 联长 系的 空 间 ,
课后调查: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调查我们的校园里有哪些
生物种群。设计并完成调查报告。
生态系统
———种群和群落
蹊跷的全家福
我要告森林医 院工作失职 它们是 一家人 吗?
物种是指长得很相像,能够相互交配 并繁殖后代的生物群体

单元整体教学《种群和群落》

单元整体教学《种群和群落》

单元整体教学《种群和群落》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种群和群落的基本概念、特征和相互关系。

2. 掌握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 理解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过程。

4.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过程。

2. 难点: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生物群体的图片,引入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教学
(1)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讲解种群的定义、基本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种群的概念。

(2)种群数量的变化
讲解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如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通过数学模型让学生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

(3)群落的概念和特征
讲解群落的定义、基本特征和结构,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

(4)群落的演替
讲解群落的演替过程和类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原因和过程。

3. 实验教学
让学生进行种群数量调查的实验,通过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让学生亲身体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4. 课堂总结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回顾种群和群落的基本概念、特征和相互关系,以及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5. 课后作业
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种群和群落 教案

种群和群落 教案

种群和群落教案教案标题:种群和群落教学目标:1. 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和特征。

2. 掌握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3. 能够通过实例分析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和演替。

教学重点:1. 种群和群落的定义和特征。

2. 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3. 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和演替。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实例图片和图表。

3. 学生小组讨论活动所需的材料。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并与他们讨论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种群和群落的关系,并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步骤二:种群的定义和特征(15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种群的定义和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种群分布和种群增长等。

2. 通过实例图片和图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种群的特征,并与他们讨论。

步骤三:群落的定义和特征(15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群落的定义和特征,包括群落结构、群落组成和群落演替等。

2. 通过实例图片和图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群落的特征,并与他们讨论。

步骤四: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20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包括种群对群落的影响和群落对种群的影响。

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并汇报他们的观点和结论。

步骤五: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和演替(20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和演替,包括种群数量的波动和群落结构的变化。

2.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和演替,并讨论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步骤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种群和群落的重要性。

2. 让学生自评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并提供必要的反馈和建议。

教学延伸:1. 给学生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进一步加深对种群和群落的理解。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5章 生态系统 5.1 种群和群落课件 华东师大级下册自然科学课件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5章 生态系统 5.1 种群和群落课件 华东师大级下册自然科学课件
第二十四页,共四十页。
12/9/2021
第二十五页,共四十页。
12/9/2021
第二十六页,共四十页。
保护 森林 (bǎohù) 人人有责
12/9/2021
第二十七页,共
(bǎohù)
森 林 从 我 做 起
第二十八页,共四十页。
12/9/2021
小结(xiǎojié)
可以有大小之分、年龄之分、雌雄之别; 但必须是同一物种; 是个集合体,不是个体;
12/9/2021
第三页,共四十页。
满江红
12/9/2021
珊瑚虫
第四页,共四十页。
水稻(shuǐdào)
12/9/2021
第五页,共四十页。
12/9/2021
第六页,共四十页。
二、群落(qúnluò)
1.群落:
D.八个种群
12/9/2021
第三十四页,共四十页。
6.下面所说(suǒ shuō)的四种情况,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 次来分析,各自对应的层次是( )B
①池塘中的一个衣藻 ②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③池塘中的所有衣藻 ④池塘
A.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B.个体、群落、种群、生态系统
C.细胞、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生物在自然界中能独立(dúlì)生存吗?
12/9/2021
第一页,共四十页。
第五章 生态系统(shēnɡ tài xì tǒnɡ)
5.1 种群 和群落 (zhǒnɡ qún)
12/9/2021
第二页,共四十页。
一、种群(zhǒnɡ qún)
1.种群:
一定地域或空间中,同一物种(wùzhǒng)个体的集合 体2.种。群特点:
特点(tèdiǎn):草本植物、羊马为多。

《第五章1种群和群落》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华东师大12七下

《第五章1种群和群落》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华东师大12七下

《种群和群落》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种群和群落”这一科学概念,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种群特征、群落结构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作业围绕《种群和群落》第一课时内容展开,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 预习复习:学生需预习《种群和群落》第一课时相关内容,并复习之前学过的生物多样性等知识。

2. 观察记录:学生需选择一个自然环境中的群落(如校园内的植物群落),并对其进行为期一周的连续观察。

观察内容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种群密度、空间分布等,并记录下观察数据。

3. 制作模型:根据观察到的群落结构,学生需制作一个简单的群落模型。

模型应包括至少三种不同的物种,并尽量还原真实群落的生态关系。

4. 撰写报告:学生需根据观察记录和制作模型的过程,撰写一份关于“我所观察的群落”的报告。

报告中应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分析、种群密度统计、空间分布描述以及模型制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三、作业要求1. 观察记录要详细,数据要准确,需有明确的观察时间和地点。

2. 群落模型要具有生态学意义,能反映出真实群落的生态关系。

3. 报告需条理清晰,分析深入,能体现出学生对种群和群落概念的理解。

4. 按时完成作业,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将结合学生的观察记录、群落模型和报告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标准包括:1. 观察记录的详细程度和数据准确性。

2. 群落模型的生态学意义和制作质量。

3. 报告的条理清晰度、分析深度和对种群和群落概念的理解程度。

4. 作业的完成情况和提交时间。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份作业进行仔细评阅,并给出详细的评价和建议。

2.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和指导。

3. 学生应根据教师的反馈,对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并在下次上课时进行讨论和交流。

4. 优秀的作业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以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通过以上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第五章 1 种群和群落》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华东师大12七下

《第五章 1 种群和群落》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华东师大12七下

《种群和群落》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种群和群落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加深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二、作业内容1. 观察作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园或附近的自然环境中,寻找至少三种不同的生物种群(如昆虫、植物、动物等),并记录它们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观察过程中,注意记录环境因素(如光照、湿度、温度等)对生物种群的影响。

2. 阅读作业:学生阅读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科普文章或书籍,了解相关概念和特征,并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种群?种群有哪些特征?(2)什么是群落?群落有哪些特征?(3)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有什么意义?3. 思考作业:思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中的种群和群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至少一种可行的环保建议。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学生需独立完成观察和阅读作业,不能抄袭;2. 小组合作:观察作业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成员需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观察任务;3. 提交作业:学生需将观察记录和思考作业的结果以书面或电子形式提交。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提交的观察记录和思考作业的合理性、可行性及创新性进行评价;2.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与小组互评相结合,以教师评价为主。

五、作业反馈1. 反馈方式:学生在完成作业并提交后,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并给予反馈;同时,小组成员之间也可进行互评和交流;2. 反馈内容:反馈包括对作业的点评和建议,以及鼓励和肯定学生的表现。

通过这次作业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阅读思考,加深对种群和群落的理解,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环保意识。

作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包括了观察和记录,也包括了阅读和思考,充分考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在作业要求部分,强调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团队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提交作业的方式也多样化,既可以书面提交,也可以电子提交,方便了不同学生的选择。

《第五章 1 种群和群落》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华东师大12七下

《第五章 1 种群和群落》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华东师大12七下

《种群和群落》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对种群和群落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分析群落组成的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作业的完成,使学生能够加深对种群增长规律及群落结构特征的认识。

二、作业内容1. 基础概念理解:请学生根据课本内容,简述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并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实例。

2. 群落组成分析:选择一个校园内或附近的自然环境,观察并记录该环境中的植物和动物种类,分析其群落组成,并尝试分类。

3. 种群增长模拟:设计一个简单的种群增长模拟实验,可以是通过饲养某种小动物或种植某种植物,观察并记录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分析种群增长的可能影响因素。

4. 案例分析:提供一起关于群落变化的现实案例(如某地区森林群落的变迁),学生需分析其变化原因及可能的影响。

三、作业要求1. 完成时间:本作业应在课后一周内完成。

2. 格式要求:所有作业需用A4纸打印或手写,字迹清晰,条理分明。

3. 内容要求:(1)基础概念理解部分需有明确的定义和实例;(2)群落组成分析需有详细的观察记录和分类依据;(3)种群增长模拟需有明确的实验步骤、观察记录和结论;(4)案例分析需有原因分析和影响评估。

4. 提交方式:请将完成的作业交至教室指定的作业收集处或通过教师指定的在线平台提交。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以下标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1. 准确性:概念理解是否准确,实例是否恰当;2. 完整性:作业内容是否完整,是否有遗漏;3. 创新性:在种群增长模拟和案例分析中是否展现出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4. 格式与字迹:作业格式是否规范,字迹是否清晰。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在课堂上进行点评;2. 对于优秀作业,将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表扬;3. 对于存在问题的作业,教师将指出问题所在并给出改进建议;4. 作业反馈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以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通过以上的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并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和群落
教学目标
1.了解种群和生物群落是生态学研究的两个重要层次;了解种群的概念、特征和生物群落的概念、
组成,简单了解种群和生物群落的关系。

2.通过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促使学生参与形成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提高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种群和群落的生态调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使学生树立时空观念和变化发展、相互联系、统一整体等观点。

3.通过对种群和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使学生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
1.种群的概念是本课题的重点。

在教学中,要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实例出发,进行种群概念的教学,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他们身边就存在具体的各种种群,而不是死背种群的概念。

2.种群的特征是本课题的难点
3.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及其结构是学习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础,而生态系统生态学又是生态学的核心内容,为学习生态系统生态学知识打好基础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结构也是学习的重点,尤其是群落的概念。

群落不是一定空间内各种生物简单的集合,而是通过种内的斗争或互助,种间的共生、竞争、捕食等关系进行种内和种间的信息交流、能量的传递、物质的循环建立起的有机整体。

只有剖析一个典型的生物群落,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群落,万万不可以空谈群落的概念。

群落与种群是什么关系,在教学中也必须阐明。

可以说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这些不同生物种群彼此相互作用,保证群落内的每一个生物种群都比单独存在时更加稳定。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思路:
本课题内容的教学严防空洞无物,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生态调查,使学生对种群和群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供典型的讨论素材,在学生充分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归纳。

(一)、关于种群概念的教学。

种群的概念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得出。

如:猫狗花草的个体与整体。

也可根据书本图8.1.1-8.1.4设计:
活动:根据图8.1.1-8.1.4讨论回答
1、图8.1.1和图8.1.2中的赤麻鸭生活在哪里?(湖塘边的陆生环境)
2、图8.1.2中有几只赤麻鸭?(8)
3、图8.1.3和图8.1.4的植物生活在哪里?(水生环境)
4、图8.1.3和图8.1.4中的植物是同一个物种吗?(是)
根据活动设计,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同一物种的个体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集体,就是一个种群。

然后分别以书本中竹子、蜜蜂、大天鹅等为例,说明种群中的个体,可以有大小、年龄、性别上的差异,但需是属于同一物种。

最后归纳出种群的概念:所谓种群就是同一物种的个体集合,并且占有一定的地域或空间。

思考与讨论:看图8.1.9回答问题
1、个体之间有差异吗?(有大小、年龄、性别等差异)
2、它们属于同一物种吗?(是)
3、它们占据的地域是什么?(一张叶片)
4、从以上三条考虑,右图是瓢虫种群么?(是)
小结:种群概念的三个要点:①一定空间和时间内(一个区域);②同种生物(一个物种);③个体的总和(一群个体)。

(二)、关于生物群落的概念教学。

在教学中要剖析一个或两个具体的生物群落,明确群落内各种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单独的个体不能很好的生存,同样的单独的种群也无法完美的存在。

许多生物种群在一定的环境中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组合成一个多种生物的大家族,这就是群落。

活动:观察不同季节中森林外貌的变化
问题:同一片森林中,在不同的季节中其外貌有何变化?(叶片、枝条、森林中的生物的繁荣、地面景观的变化等)。

思考与讨论: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依赖相互联系,体现在哪些方面?
以森林为例,在这样一个群落中,有很明显的分层现象。

而此现象的出现,是以各种群的生存条件为需要的。

具体的说,群落是由各种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并且在相似的环境中会有相似的生物群落出现,这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森林中,有许多特定植物的种群,生长习性各不相同。

上层有高大的乔木,一般喜欢阳光,中层有矮一些的灌木,下面是一些草本植物,喜欢阴湿的环境。

上中下三层植物在利用空间和生物所学的阳光、水分和营养物质等方面很好的协调着:上层的乔木遮挡了大部分阳光,使下面比较阴湿,有利于草本植物的生长,中层的小灌木需要较弱的阳光,所以下层的草本植物依赖于上层的乔木遮挡阳光,而上层的乔木依赖于下层的草本植物使地面保持阴湿。

又如高大的大树的根系发达,可以深达地下几米,范围也大,而草本植物根系较浅,范围很小,这样他们可以在同一地面的不同深度获得各自所需的营养物质。

(三)、群落的这样要类型
根据群落的生存环境,主要可分为陆生生物群落和水生生物群落。

因陆地环境变化较大,情况比较复杂,所以又可大致分为六大群落。

1.热带雨林(特征)
2.常绿阔叶林(特征)
3.针叶林(特征)
4.草原(特征)
5.荒漠(特征)
6.沼泽(特征)
植被
(四)、天然森林的形成
以图为例,逐步解释森林的形成过程,这里需强调森林的形成是极其缓慢的。

因此对于现有的森林,应予以保护,对环境应有环保意识。

阅读:森林的功能
森林的功能:涵养水分,调度水分,调节气候,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还具有防风固沙、防洪固土的能力,还能消灭污染,美化环境。

结束语: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体构成种群。

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有着各种关系的各个种群的集合体构成群落。

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也处于相互作用之中。

总之,课题结束语既要概括归纳学过的内容,又要为学习生态系统埋下伏笔。

小资料
一、森林之最
二、群落的演替:
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出现一个顶极群落才会中止。

群落这种依次取代现象就叫演替。

如:一块农田,如果人们不去耕耘和种植,任其自然发展,不用多久,就会长满各种野草。

多年以后,农田又会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减少,各种灌木又繁茂地生长起来。

再过若干年,一些高大的乔木也在这里生长起来,灌木又处于次要地位。

经过漫长的时间,最终这块农田演变为一片森林。

在不受外力的干扰情况下,它将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森林群落,而不会被别的群落所取代,成为顶极群落。

三、种群为什么不能无限增长?
种群所需要的资源(食物、空间等)是有限的,随着资源的枯竭,种群数量就会被迫下降。

此外,种群内部的相互关系和其他一些环境因素,如气候、食物、空间、营巢地、天敌、疾病、种间竞争等环境阻力都会抑制种群数量无限增长。

根据对很多生物种群在有限食物和有限空间条件下数量动态的研究,可以看出:种群在开始时增长比较缓慢,以后逐渐加快,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数量的一半时,增长速度最快,但是以后由于环境阻力将随着种群的增长而成正比例增加,种群增长速度又逐渐缓慢下来,直到停止增长,这时种群数量将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