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2篇

合集下载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理解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2、能力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材料,在分析归纳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2)通过对孝文帝评价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作用难点:正确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5、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谜语:总是很自信的民族(打我国古代一少数民族)学生思考回答后,老师顺势导入:“鲜卑族最早建立了哪一政权?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

439年,北魏统一了。

影响:北方出现了的趋势。

(课件展示以上内容)2、(课件展示图片):①鲜卑贵族穿汉族服装②南北流行服饰--裤褶服③汉族妇女从少数民族学会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④北方少数民族妇女向汉族人民学会采桑。

老师进一步指出: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融合在一起,即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3、课件展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换位思考:在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中,假若你是孝文帝,你会采取一下哪种方案?A、以胡治汉B、胡汉分治C、胡汉融合(学生小组讨论,引入孝文帝改革)4、孝文帝迁都洛阳(课件动态显示北魏孝文帝迁都路线示意图)首先,老师设疑: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学生自学115页第一段,找出答案)然后,通过五名学生表演课本剧《孝文帝迁都》让学生知道迁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遇到了重重阻力,然而孝文帝却巧妙地达到了迁都的目的。

学生从中了解了孝文帝作为一名改革家所体现出来的机智和果断。

最后,学生自学指出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意义。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2(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2(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2(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教材通过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如均田制、户调制、官吏选拔制度等,使学生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发展。

同时,教材还讲述了北魏时期北方民族的交融,包括鲜卑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以及北方其他民族之间的互动。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北魏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本课的内容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需要通过导入、呈现、操练、巩固等环节,逐步掌握北魏政治制度和北方民族交融的相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掌握北魏政治制度的发展;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增强民族认同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2.教学难点:北魏政治制度的发展;北方民族交融的原因、特点及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北魏时期的政治和民族交融。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对比分析法:通过比较北魏前后政治制度的变化,让学生深刻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发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知识;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的概述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3、初步理解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理解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措施。

教学难点: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法: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2.分析法:对比分析,加深理解。

3.问题教学法:通过问题层层递进,帮助学生通过思考加深理解。

4.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构建一个生动的课堂。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课前播放电影《花木兰》片段。

老师:大家知道这部电影吗?主人公是谁?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五胡内迁”,谁来告诉大家“五胡”是哪五个少数民族吗?花木兰是哪个“胡”?这五个少数民族名称在我国还有吗?(告诉同学们,羌族还有,但也不是原汁原味的了。

)这些民族哪去了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

多媒体出示课题: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老师:大家拿出导学案,我们共同学习一下本课学习目标,大家齐读。

老师:本节课我们从这三个方面来学习.(多媒体出示课件,告诉同学们哪三个方面,并且让同学们将三个方面与课本上的三个子目对应一下)。

老师:大家根据导学案上的预习提纲,大声、快速阅读课本内容,注意观察插图,把问题在课本上勾画出来。

二、自主学习、挑战自我第一子目:建立家园1、北魏什么时间建立的?由什么民族建立的?定都在哪里?2、北魏什么时间统一黄河流域的?3、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第二子目:乔迁新居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第三子目:除旧布新1、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有什么意义?2、北魏政权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北朝指的是哪几个政权?三、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老师:大家完成任务了吗?我们来检测一下效果。

初一历史教学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初一历史教学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初一历史教学设计课题20北方民族大融合课型问题解决课课时1课时上课时间第16 周主备魏云鹤合作修订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北魏的建立和黄河流域的统一;北魏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主要史实;北朝政权的更迭。

通过对民族大融合进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理解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介绍与评价,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初步分析和评价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与别人交流、共享知识,同时明白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通过图片、表格等形式,增进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民族关系和谐也是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关键问题本课主题是民族大融合。

重点是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设计合理的问题,以小组讨论、讲故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培养他们归纳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案”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训练单教学过程设计程序时间创设情境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导入新课3分钟走近历史(展示资料)2007年11月,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在广州举行,展示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比赛场面。

(教师发放“导学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预习。

)带着新奇走近历史自主学习10分钟整体感知(教师巡视指导,小组长检查预习,并汇报)组内展示并批改,收集大家的生成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生成问题用10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分立、民族大融合时期。

本课主要讲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介绍了北方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两个内容。

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时期大一统打下了重要基础。

课标要求: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2.通过对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学习,体会孝文帝敢于学习先进、敢于创新改革的精神。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方法:三五X课堂教学策略虚拟情景教学法教学过程:导入一:故事导入:《文明太后》:通过介绍冯太后的事迹(政治、文化、教子)导入。

中国古代有几位知名的皇太后,像汉朝的吕太后、邓太后、北魏的冯太后以及唐朝的武则天等,都很有作为。

冯太后是我们今天要涉及到的一位。

她是汉族人,知书达理,聪明果断。

临朝听政,执掌北魏大权二十年。

在这期间,她参照汉族的文化制度,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

她辅助的小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为汉文化的忠实推行者。

冯太后的称号是“文明太后”;小皇帝叫拓跋宏,就是北魏的孝文帝。

后来,他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他有哪些作为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设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导入新课。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精品教案[修改版]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精品教案[修改版]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精品教案(注:结合课件)教学目标1、系统的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2、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3、培养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质疑,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2、针对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和影响,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3、学生思考历史上黄河流域经过哪些统一,评价孝文帝4、通过学生探讨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教学过程1、导课师:让学生朗诵朝代歌谣,让我们随着歌谣对本单元的历史概况作以简单的回顾点击历史回顾师问:这应填什么生:北朝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三国以后的历史生:三国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并立师:东晋时期,北方处于十六国战乱,在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而结束北方混战局面的是内迁少数民族中鲜卑族的一支,他们强大起来以后,建立了北魏。

2、幻灯片:历史告诉我们什么,你从中获得什么信息?学生回答问题:1段什么时期进入分裂阶段,2段北魏是由什么民族建立的?3段了解北魏的历史地位3、我们一起探究北魏的发祥地打出幻灯片:寻源说明北魏是以什么生活?是什么民族?4、鲜卑是如何兴起的?打出幻灯片,建立的王朝是什么?5我们来看北魏的发展打出幻灯片,北魏迁都到哪?展示平城的地理位置6、说到北魏的发展,离不开孝文帝的贡献,我们来了解他是怎样的人?打出幻灯片,获得什么信息?生:深受汉文化的影响7、孝文帝是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在学习他的改革措施之前,我们先了解他改革的背景,同学们看书第一目,打出幻灯片,鲜卑兴起的时期是什么?建立北魏都城是什么?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学生回答思考:东汉末年,黄河流域经历了哪几次统一?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人教初中历史七上《20 北方民族大融合》word教案 (4)

人教初中历史七上《20 北方民族大融合》word教案 (4)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教学目标1、识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2、理解:民族大融合;3、分析: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二)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三、教学流程设计(一)、导入:通过腾格尔的《敕勒歌》导入。

(二)、学习目标(三)、自主学习(自学P114-116课文,对照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在课文中圈划关键信息。

尝试默填学案,当堂记忆。

时间:10分钟)(四)、自学检测:学生根据导学案板演,由其他同学进行订正。

(五)、各抒己见:你对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项措施最感兴趣,说说它所产生的影响。

想一想,其中哪一项改革措施最有利于鲜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六)、合作探究:评价历史人物(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你怎么看?(七)、精讲点拨:民族融合的含义(结合图片及当堂所学习内容讲解)(八)、总结:图示小结,并点明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九)、达标检测:1、选择题(1)南北朝初期,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统一的政权是()A.北魏B.西魏C.东魏D.北齐(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A.匈奴族B.鲜卑族C.羯族D.氏族(3)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中,曾统一北方的是①曹魏②孙吴③前秦④北魏()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4)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或目的不包括()A.为统一黄河流域做准备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D.平城自然条件差,位置偏北(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 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6)(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对于诏令内容理解准确的是()A.在朝廷必须说汉语,违反者免其官职B.采用汉族的法律,惩治违法的官员C.朝廷令所有的鲜卑人都说汉语D.朝廷有权惩处违法官员(7)“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闯入并扎根于农耕文化圈的游牧民族来说,接受同化是他们的终极命运”。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历史】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历史】

一、教学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本教学设计力图以《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为指导,以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为手段,以课堂为依托来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课程标准阐述本课在课标中的规定是: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民族融合是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史中的民族关系。

什么是民族融合?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民族融合有哪些方式(或途径)?其实质和意义分别是什么?这些都是内隐在教学中的基本问题。

只有事先进行梳理,才能确保教学过程的游刃有余。

关于对这些基本问题的理解请见附件一。

2.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及意义;民族融合的含义及意义。

3.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认识民族融合是历史的进步。

(二)学生情况分析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我先对两个授课班级中不同生活背景和不同知识基础的共2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课前调查问卷及结果统计见附件二。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民族融合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但还停留在表象上,有些理解还比较片面,未能深入理解各民族间的民族融合并领悟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学生的兴奋点可能有: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原因、迁都、改汉姓、学说汉化、品尝北魏时的小吃(乳饼)。

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孝文帝为什么要推行汉化政策?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各民族间的民族融合并领悟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方式和手段说明本教学设计按照“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进行。

大致为:“情境创设——亲历体验——提出问题——互动探究——反馈交流——感悟内化”,它是体验、探究、讲授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

(四)教学平台准备1.信息技术融入历史学科教学①多媒体课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制作。

②FLASH动画《爱我中华》。

2.学生仿制乳饼。

三、教学内容框架设计(一)知识与能力1.能够正确识读、分析相关地图,进一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能够分析相关图片,进一步提高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2篇Lesson plan of the great fusion of Northern Nationalities编订:JinTai College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2篇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2、篇章2: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篇章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与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景,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通过分组讨论的方法轻易突破难点,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融合的含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的历史课老师带来了新的任务,大家准备好了吗?大家听过木兰从军的故事吗?《木兰诗》还记得吗?(请一个同学来背诵)。

歌中的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二十载,屡建战功,但是却没有人发现她是女子的故事。

脍炙人口的《木兰诗》是一首流传了千百年之久的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南北朝时期我国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共同缔造了我国北方灿烂的历史文明,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也就是第二十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很兴奋。

设计意图:这样做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上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导入中诗歌背诵的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提出问题:大家还记得少数民族内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学生预期活动效果:能够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讨论中来,并能够从课本上找到相应的答案。

生:从东汉末年。

教师总结:对,很好。

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设计意图:这样做使学生对于民族融合的出现有了感官的认识,方便下面知识的讲解,也就是为今天的新课做好铺垫。

教师过渡:大家注意看学案上的独立试航部分,请大家小组内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把基础知识的掌握放给学生自主解决,老师负责讲解学生不理解的部分。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学生立即投入到讨论中,甚至有一部分同学离开座位参加到其他小组中,场面热烈。

教师引导:哪个小组可以告诉大家你的答案?生1:从东汉末年就有少数民族内迁。

生2:鲜卑族建立了北魏政权。

生3: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逐渐没有很大的差别。

教师总结:对,大家总的很好、很全面。

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迅速吞并北方地区的几个割据政权,统一黄河流域。

教师提出问题: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后,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都极大的促进了民族融合。

那你能发现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吗?老师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请大家结合课本114页的内容概括归纳一下。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学生投入到积极的讨论中,并能积极发言。

设计意图:提出明确的问题,交给学生自己解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归纳能力,同时要求他们小组合作完成,也相应的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教师过渡:请小组派出你们的代表来回答问题,看哪个是优胜组。

生1:衣服上,比如说裤褶服。

生2:裤褶服,可以说是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生3:饮食习惯也有影响。

教师点评:给予大家鼓励和表扬,同学们对课本知识的综合能力还是非常棒的,另外,生2同学能够总结出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很好!教师总结:对,大家总结的不错。

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教师引导:刚才大家已经说了各方面的融合现象,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大屏幕。

(大屏幕展示民族融合的图片)设计意图:学生已经从课本上归纳出知识点,再以大屏幕的形式展示出来,给学生视觉上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教师提出问题:北魏政权建立以后,定都平城。

但是魏孝文帝却要迁都。

下面老师给大家五分钟时间看课本的115页小字部分内容,孝文帝迁都的道路是一帆风顺的吗?学生预期活动效果:听到老师的问题,积极参与。

既然已经有了自己的国家,有了自己的都城,为什么要迁都呢?结果怎样呢?想必学生心中有很多的疑惑,这个问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生1: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些保守的鲜卑贵族就不愿意。

师:那在这种情况下,孝文帝是怎么做的呢?生2:他找了个南征的借口,那些贵族就参与了。

教师总结:对,孝文帝找到这个借口就出发了,结果到达洛阳后正赶上秋雨连绵,这样孝文帝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教师提出问题:既然迁都的道路这么艰难,孝文帝又为什么要迁都呢?学生预期活动效果:学生预期活动效果: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自己归纳总结,并做出自己的评判。

生1:平城的地理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生2:平城气候干旱,粮食供不应求。

生3:都城在北方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教师总结:很好。

大家都能够很好的总结、提炼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值得表扬!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再接再厉!设计意图:这样层层递进,提出问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更给学生接受知识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教师提出问题:孝文帝在成功迁都洛阳之后,进一步实施改革措施,请大家参考课本的115页内容,说一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学生预期活动效果:学生积极参与,热烈的讨论,并且能够做到不同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

纷纷发表各组的见解。

生1: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生2:官员以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生3: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生4: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生5:采用汉族的管制、律令。

生6: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教师总结:好!大家说的不错。

教师提出问题:在这次改革中你能发现有什么特点吗?设计意图:在了解改革的内容之后,提升学生对改革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归纳历史问题能力的提高。

此处播放大屏幕提示。

教师总结:在孝文帝的改革中,始终贯穿一个理念,那就是:汉化措施。

教师过渡: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汉族学习,那他的改革有什么历史意义呢?生:促进了民族融合。

教师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壮大了中华民族,丰富了中华文明。

教师引导: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在民族融合中起到了如此重要的作用,现在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这反映了孝文帝的哪一项改革内容?学生预期活动效果: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对于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已经很熟悉,讨论的很激烈。

生:以孝治国的理念。

教师总结:对,之所以在皇帝的谥号中多有孝字,主要在于孝文帝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教师提出问题:现在老师有新的问题了。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就要求以孝治国,尊老养老。

在当今社会作为中学生来说,要发扬尊老、养老的风气,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设计意图: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现在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更要孝敬父母、尊重老师。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有的同学低头沉思,有的同学热烈讨论。

生1:给父母洗衣服。

生2:力所能及的帮父母做点家务活。

生3:给父母做饭。

教师总结:大家的想法都很好,不管我们为父母做什么,他们都会很感动。

想想我们坐在这么宽敞明亮的教师里,而父母却在太阳的暴晒下劳作,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孝敬父母?我希望大家马上行动起来,就从今天开始。

课后习题课堂检测: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A、三国中的魏国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A、长安B、洛阳C、许D、殷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A、商鞅变法B、管仲改革C、李悝变法D、魏孝文帝改革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A、氐B、鲜卑C、汉族D、匈奴5.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江南地区开发的同时,我国北方地区则经历着空前的民族大融合B.迁入内地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在一起,民族界限逐渐缩小C.一些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吸收汉族的文化D.孝文帝迁都一帆风顺,没人反对6.西晋以来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A.“五胡”内迁B.孝文帝改革C.前秦统一北方D.北魏建立7.下列各项不属于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是()A.在朝廷上禁止使用鲜卑语B.采用汉族的官制C.鼓励鲜卑人与汉族通婚D.奖励耕战8.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

夫土者,黄中之色,外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1)“魏主”指的是谁?(2)诏令说的是什么改革?(3)诏令提出这一改革的依据是什么?(4)提出这一改革的意图何在?(5)“魏主”的改革还有什么内容?你能试一试说出来吗。

(6)“魏主”的改革有什么作用?布置作业:调查我们青州的少数民族,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

板书篇章2: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教学目标知识方面: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十六国、苻坚统治前秦、前秦的强大和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政权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北方民族的融合。

能力方面: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难点:民族融合教学工具幻灯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