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短文两篇(日、月)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巴金《日》《月》素材

8 《短文两篇》相关课外阅读一、主题简析:《日》这篇短文通过飞蛾扑火和夸父追日两个事例,赞美了追求光和热而英勇献身的精神,火热象征了光明的崇高信念,表达了作者宁可轰轰烈烈地战死,也不愿寒冷寂寞地偷生。
《月》这篇短文,通过“我”对寒冷月光的感受,赞颂了像姮娥一样的为改变现状而不惜牺牲的献身精神。
二、作者简介: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四川成都人,无党派人士,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
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1921年肄业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7年至1929年赴法国留学,1929年回国后,从事文学创作。
曾任第三届、四届、五届、六届中国作协主席,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三、写作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
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人。
这两篇散文诗写于1941年,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抗日战争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光明被黑暗所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作者为什么赞美飞蛾,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追求光和热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冷”,“死”形象地传达出作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愤恨。
日从正面角度宣扬了人类追求光明和温暖的决心;月则是从反面角度宣扬了远离黑暗和寒冷的春天,一正一反,相辅相成,使文章表达的思想更全面,更辨证,也更美好!文中冷和热是一种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期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
巴金的散文日和月原文

巴金的散文日和月原文巴金的散文日和月原文《日》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
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1941年7月21日《月》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么?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
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罢,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
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篰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罢。
1941年7月22日巴金的散文日和月读后感:读巴金先生的《日》有感我国著名的作家巴金先生在《日》这篇文章中,借用“飞蛾扑火”这一现象来阐述自己的生死观和人生观。
他赞叹和崇尚“飞蛾不畏化为灰烬的结局,为追求光明而飞身扑火”的壮举,他还在文章中说道:“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气势可敬,精神可叹。
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于巴金先生的观点,我有我自己的看法。
那就是,一半接受,一半不敢苟同。
我一半接受的理由是因为他这样做会使他“英明一世”,“千古流芳”,是英雄的所作所为。
让人们为之钦佩和敬仰。
可我一半不敢苟同的理由是因为对于人来说,生命是宝贵的。
短文两篇[1].日.月(巴金)全面版
![短文两篇[1].日.月(巴金)全面版](https://img.taocdn.com/s3/m/8b85262f866fb84ae55c8d2c.png)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 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 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 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 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 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 《火》。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 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 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 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
作者简介
巴金(1904.11.25 - ?)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 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师读 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他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 《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 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 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 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 《雨》、《电》。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 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 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字词读写
旸( yáng ):日出。 姮娥( héng ):即嫦娥。 皓月( hào ):明亮的月亮。 浸( Jìn ):
初读感知
1.默读课文: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 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见解。
2.找出文中的优美句段,并加以简要的 说明。
3.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4.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力求
贴近作者当时的感情,把握好朗读的情 感基调。
研读赏析1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 蛾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 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 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8短文两篇(巴金日月)

象征手法:指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
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 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飞蛾
探索者 象征 殉道者 仁人志士 抗日军民 追求 希望和光明
夸父
嫦娥
7月22日
“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你认为作者想说姮娥奔月的原因 是什么?
改变 月光——冰冷——死的光 嫦娥奔月
(社会现实) (不满、失望)
(想改变现实) (企盼光和热)
《月》主题
通过“我”对寒冷月光入侵的感 受,写出现实世界的寒冷和毫无生机, 赞颂了像姮娥一样为改变现状而不惜 牺牲的献身精神。 可以说,飞蛾、夸父和嫦娥的精神 都是值得赞颂的。他们都是作者的理想 的化身。
kuā hào héng yáng shù n 夸父 皓月 姮娥 旸谷 瞬间 cuō 撮合,一撮灰 撮 zuŏ 一撮头发,一撮胡子 lò u 露马脚,露怯 露 lù 露台,暴露 nì ng 宁愿,宁可 宁 ní ng 宁静,安宁
日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 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 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 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 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 世界吗?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 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 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7月21日
巴短 金文 两 篇
fú 巴金,1904年出生,原名李尧棠,字芾 甘,四川成都人。中国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1928年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 时开始使用“巴金”笔名。 《家》 《激流三部曲》 《春》 《秋》 长篇小说 《雾》 《爱情三部曲》 《雨》 《电》41 年,当时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 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 屠杀侵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 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 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 者写此文,就是由此而发。
初中语文巴金散文诗《日》《月》赏析—word版

初中语文巴金散文诗《日》《月》赏析—word版巴金散文诗《日》《月》赏析“我的每篇小说都是我的追求光明的呼号。
光明,这就是我许多年来在暗夜里所呼叫的目标,它带着一幅美丽的图画在前面引诱我。
同时惨痛的受苦的图画,像一根鞭子在后面鞭打我。
在任何时候我都只有向前走的一条路。
”这段话摘自巴金在1935年10月所写的《写作生活回顾》。
与其说写小说如此,巴金的散文同样也是追求光明的呼号,从《日》、《月》两篇短文中就可窥见一斑。
《日》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追求。
飞蛾扑火是如此的从容不迫,明知道自己要死,要浸在油中,可它还是毫不犹豫、宁死不屈。
一个“终于”令人感觉它不是在自取灭亡的无为牺牲,更是一种凤凰涅槃般地超脱。
夸父逐日也是如此地坚贞执着,道渴时那种刻骨铭心的煎熬、临死前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都被心底的不灭追求所忽略、抚慰,以致献身了还不忘化作邓林……两个经典的成语虽然有着诸多不同:飞蛾实现了愿望而夸父没有实现理想,飞蛾在为自己孜孜追求而夸父是为大众做不懈努力,飞蛾很小、小到微不足道而夸父很大、大到要仰视敬畏。
但两者又有着共同的心声:“我”要追求,追求理想,追求希望,追求光明的呼号。
物、神尚且如此,人何以堪?从古至今,这样舍生取义的事也时常会在历史的天空里发出耀眼的光芒。
那些仁人志士信奉“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地死”的诺言、恪守着“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的至理。
在人生的旅途上,他们真正做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天悯人,做到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的傲贞不屈,更做到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裴多菲式的从容洒脱。
于是巴金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心声,甘愿做人间的飞蛾,不管过程是热,还是冷,不管有知觉,还是没知觉,即使化作一阵烟,一撮灰都在所不惜。
《月》是一场哀怨凄绝的追求。
在巴金的笔下,素有美名的月亮似乎成了冰面人,皓月、圆月、明月的称呼都不及一个凉月给人的意外和惊心。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第一篇: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8、短文两篇北仑区紫石中学胡俊杰一、教学目标1、扩写、续写、创写一个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2、对比阅读、分析《月》。
3、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学课文三、教学课时:二课时四、指导思想:1、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看导语,介绍作者巴金。
巴金生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无党派。
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
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1925年毕业。
1927年旅居法国。
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
1934年到日本。
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
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
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
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巴金《日》《月》读后感

巴金《日》《月》读后感读完巴金先生的,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两篇短文,如同一对双胞胎,一个热烈如火,一个清冷似月,却都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
在中,巴金先生毫不掩饰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那飞蛾扑火的壮烈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飞蛾明知扑向灯火会化为灰烬,却依然义无反顾,这种对光明的执着,让我震撼。
它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那是一个夏天的夜晚,家里突然停电了。
整个屋子陷入了一片黑暗,我像个没头苍蝇一样在黑暗中摸索。
心里头那股烦躁和不安,就像野草一样疯长。
我盼着电赶紧来,每一分钟的等待都变得无比漫长。
就在这时,我发现窗外有一点点闪烁的光亮。
凑近一看,原来是一只萤火虫。
它那小小的身躯散发着微弱的光芒,在黑暗中一闪一闪的。
我盯着那只萤火虫,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它这么小,光芒也这么微弱,可它还是努力地亮着,我为啥就不能耐下心来等等呢?于是,我就坐在窗前,看着那只萤火虫飞来飞去。
它好像一点儿也不在乎这黑暗,自顾自地飞着,那小小的光芒虽然照不亮整个世界,但却让我眼前的那一小片地方变得有了生气。
后来,电来了,屋子里一下子亮堂起来。
可我却忘不了那只萤火虫,忘不了它在黑暗中努力闪烁的样子。
这不就和巴金先生笔下的飞蛾一样吗?它们都不管前面有多大的困难,有多大的危险,就是一心向着光明。
而在中,巴金先生又借姮娥奔月的传说,表达了对寒冷、寂寞的反抗。
姮娥宁愿舍弃人间的温暖,也要摆脱那冰冷的月宫,去追寻自己心中的自由和理想。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的一位邻居姐姐。
这位姐姐从小就特别喜欢画画,家里人都觉得画画没什么出息,不支持她。
可她呢,每天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就开始画,哪怕被父母骂,也不停下手中的笔。
后来,她考上了一所艺术院校,家里人还是不太乐意给她出学费。
她就自己打工赚钱,省吃俭用,硬是凑够了学费。
毕业之后,她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低谷期,作品没人赏识,生活过得紧巴巴的。
但她从来没有放弃过,一直坚持画着。
终于,有一次她的一幅作品在一个比赛中获了奖,慢慢地,开始有人关注她的画,她也逐渐在绘画的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8、短文两篇北仑区紫石中学胡俊杰一、教学目标1、扩写、续写、创写一个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2、对比阅读、分析《月》。
3、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学课文三、教学课时:二课时四、指导思想:1、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看导语,介绍作者巴金。
巴金生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无党派。
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
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1925年毕业。
1927年旅居法国。
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
1934年到日本。
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
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
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
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