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教学设计]《回声》教学设计
《回声》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回声》教案本文是关于《回声》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标:一、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力度记号p\f,并进行情景创作活动。
二、用连音、断音的演唱方法,运用力度记号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三、感受回声,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教学重点: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力度记号p\f,并进行情景创作活动。
教学难点:运用力度记号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今天,王老师要带同学们一起到山谷中去郊游。
我们出发吧。
(出示节奏xxxxxx‖,教师用小军鼓敲击这条节奏)三、师:你能拍一拍吗?生:学生慢慢的跟入,跟拍。
师:听一听,我的脚步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敲击有强弱的节奏。
xxx︱xxx︱x—‖学生聆听并回答)[出示pf]师:我们来试试看。
(学生跟着小军鼓拍出有强弱的节奏)师:再听一听,我们的脚步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敲击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的力度效果)[出示pmpmffmpp]弱中弱中强强中弱弱[出示师:我们再来试试看。
(学生表现渐强、渐弱的力度效果)四、新课教学1、师:走进大山,大山里有什么样的景色呢?(多媒体播放歌曲的伴奏音乐,画面是山谷的画面)2、师: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师:哇,这个山谷真是好美啊!老师忍不住想对着山谷大喊一声:喂!你好吗?〈回声〉喂,你好吗?诶,同学们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请同学们来回答〉3,师:同学们很聪明,山谷里传来了老师说话的回声,那么同学们了解回声吗?能不能说一说回声有什么特点呢?〈要求说出轻,弱〉4,师:那同学们就跟老师一起来玩一玩这个回声游戏吧,请同学们来做老师的回声,咱们来试一试。
(师生共玩回声游戏)5、师:山谷里除了美妙的回声,还有悦耳的叮咚声呢。
你听?(出示旋律03115(01︱50)5331(03︱10)65—︱50510‖,教师范唱旋律)(1)出示顿音,唱一唱。
(2)加入力度记号,唱一唱。
(3)加入回声,唱一唱。
7、师:竖起耳朵听一听是什么声音?8、聆听音乐。
二年级语文《回声》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回声》是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小鱼儿被鱼网困住,最终得到了老乌龟的帮助。
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友善与互助的重要性。
该文既有情节发展又有一定的趣味性,适合二年级学生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熟悉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友善意识,培养学生的助人精神。
三、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型。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友善与互助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回声》,多媒体课件,小鱼和老乌龟的图片等教具。
2.学生准备课本和笔。
六、教学过程:1.音乐导入(5分钟)老师播放适合课文的音乐,让学生背上课文标题和开头的1-2段。
2.导入新课(10分钟)老师出示图片片段,引导学生联想片段情节。
如出示一只鱼网,让学生猜猜和鱼网有关的事情。
引导学生猜测课文内容。
3.认知新课(15分钟)教师导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
边读边解释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4.合作探究(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段课文。
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讨论,并选出一个代表为全组汇报。
5.总结讲解(10分钟)教师让每个小组的代表上前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在汇报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补充漏洞。
6.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让学生对友善和互助的意义进行思考和表达。
7.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
八、课堂作业:1.背诵课文。
2.回答课堂问题。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交流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观点,从而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回声》教案

《回声》教案《回声》教案《回声》教案【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科学童话。
它通过小青蛙在石桥洞里听到自己的回声以及和妈妈对话,生动有趣地说明了什么是回声和产生回声的原因,深入浅出地告诉了我们一个科学知识。
课文优美、生动,动静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
【学习目标】1.认识“呱、圈”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四和五自然段,读出亲切,欢快的语气。
3.通过课前体验,朗读课文,合作探究等形式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情朗读课文,重点理解第四和第五自然段。
【教学难点】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看大屏幕,师:同学们请你们闭上小眼睛,仔细听听,这是什么声音。
师:谁来说说你听到了什么?2.师:今天我们来学一个和回声有关的故事。
3.师:请同学们拿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回声}师:同学们请注意“声”字不仅翘舌而且还有后鼻音。
{板书:shēng}读“声”。
4.师: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一遍。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己来读读这个故事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师:恩,有的同学速度很快,已经读好了,坐端正了。
2.检查生字:呱哩圈纹碰返师:谁来读读第一个字?拼读。
师:你的三拼音读得很准。
师:谁再来试试?师:你的声音很响亮。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吧!师:下一个,谁来?你来读。
师:你的轻声读得很好!师:我们学着他的样一起读读。
师:第三个字有点难读,谁来试试?师:三拼音节读得很准。
师:一起读!师:下个字,请你读!师:前鼻音读得真准。
大家一起来试试!师:谁来读第五个字?师:很好,后鼻音读得很准。
师:请大家齐读。
师:恩,同学们都读准了!师:最后一个字!请你读。
师:全班跟读。
3.去拼音读字。
师:去掉拼音帽还能读准吗?自由试一试。
师:都读好了吗?现在我们来开火车,火车火车往哪开?4.读词语。
师:生字躲到词语里去了。
《回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回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说明】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一只小青蛙在桥洞底下听到了一个声音,看起来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它惊奇地问妈妈,妈妈的解答使他明白那声音是自己的声音。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以童话的形式,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讲了回声这一科学知识。
【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明白得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关心学生读明白每个自然段,明白得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读明白句子,能依照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明白得回声形成的缘故,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爱好。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关心学生明白得“什么是回声”及“什么缘故会产生回声”这一科学知识。
【教学方法】采纳以读为主、以词句训练为重点,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及课文插图,结合实际演示的方法。
【课前预备】多媒体课件、水槽、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刻】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关心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专门是带后鼻韵母的生字,如“藏”、“扔”、“荡”的读音及“哪儿”、“哩”等语气词的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分清自然段,明白课文要紧讲的一件什么事。
〖教学过程〗(略)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关心学生深入明白得课文,进行词句、朗读等训练,明白得什么是回声,回声是如何产生的这一科学知识。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和学习内容今天,我们连续学习《回声》这课,齐读课题。
上节课,小孩们提出了专门多想明白的问题:什么是回声以及回声是如何形成的?童话中的小青蛙和老师也想明白呢!咱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弄明白这些问题吧。
二、学习课文,深入明白得1、学习第一自然段:⑴提问:那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板画半圆的桥洞)(过渡:那个地点如何样呢?)⑵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回答:那个地点如何样?你从哪儿看出的?⑶明白得第二句。
第二句是什么句?什么缘故觉得这句美?把什么比作什么?⑷出示课件,教师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以渲染美景。
《回声》的教学设计

《回声》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回声》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回声》,让学生了解一种不同的叙事方式和写作风格,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帮助学生发现和分析故事中的主题和隐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回声》这篇文学作品的叙事方式和风格。
2.分析故事中的主题和隐喻。
3.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解读。
教学准备:1.课文《回声》的电子或纸质版。
2.课堂展示设备,如投影仪或黑板。
3.学生讲解课文的PPT或手写笔记。
4.学生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的工具书和参考书。
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回忆或复习一下课文走读阶段的内容,比如主要人物、情节等。
2.提问:你觉得这篇小说的名字《回声》有什么含义?学习(30分钟):1.教师通过讲解介绍《回声》的作者、背景和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对这篇文学作品产生兴趣。
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读《回声》的主题。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讨论,并准备一个简短的报告。
3.各小组报告自己的主题解读,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各种不同的解读方式。
4.分析故事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学生观察和分析故事中出现的隐喻和象征符号,探讨它们的意义和作用。
练习(30分钟):1.学生个人独立阅读《回声》,边读边做读书笔记。
2.学生在课后根据老师提供的问题和指导,撰写一篇读后感,包括对故事情节、主题和隐喻的理解和分析。
总结(10分钟):1.教师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帮助学生总结并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
2.学生展示他们的读后感,并相互交换听取和反馈。
1.鼓励学生选择其他同题材或同风格的文学作品阅读和分析,以拓展他们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2.学生可以选择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做一个文学作品分析报告,提供更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评价:1.课堂讨论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2.学生总结和理解的连贯性。
3.学生撰写的读后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回声》教学设计4火焰纹章回声dlc第4弹

《《回声》教学设计4:火焰纹章回声dlc第4弹》摘要:青蛙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做,图对照引导学生理青蛙问妈妈妈妈是怎样做怎样说,三课、练习朗全1、指导句子末尾助词如啊、吧、哩、啦等【教学要】1、学会生新词理重词句思2、理课容知道什么是回声和形成回声原因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课4、结合有关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教学重、难】理什么是回声和形成回声原因【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或投影片生新词卡片【教学】三课课、揭示课题激发兴趣学们你们听到回声吗?回声是什么声音?哪儿能听到回声?今天我们学习课看看课是怎么讲二、初课粗知课容初课要1、借助拼音准音2、标出课共有几然段3、出图对应段落二、再课思考问题1、青蛙什么地方发现有只青蛙学它说话?2、青蛙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做?又是怎样说?三、检初效1、检生词音2、指名学生分段课四、布置作业熟课二课〖复习检巩固练习〗1、认生和由生组成词语2、指名朗课〖细课理容〗、指名然段1、回答下面问题⑴ 这段有几句话讲是什么?⑵ 倒影是什么思?(结合图理)⑶ 课把什么比作月亮?(把半圆桥洞和水里倒影连成圆形比作月亮)2、指导朗描写美丽景色二句话句停顿3、齐段二、青蛙什么地方发现有只青蛙学它说话?指名学生二然段并引导学生划出与问题有关词语(桥洞底下)提问1、青蛙看到周围美丽景色高兴得叫起周围指什么地方?美丽景色指什么?结合图()系课段说明2、青蛙呱呱呱地叫起这它听到什么?要学生用己话回答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3、齐二段三、默三然段思考回答青蛙什么很奇怪?它是怎么问妈妈?1、指导朗三然段要用适当语气朗青蛙和青蛙妈妈话2、引导学生用己话说说这段写是什么四、图对照理四、五然段1、默四、五然段观察二幅插图思考青蛙妈妈带青蛙跳到岸上以做了什么说了什么?2、图对照引导学生理青蛙问妈妈妈妈是怎样做怎样说?课是怎样具体描写?(引导学生从课画出有关句子)3、借助图(二)理画出句子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四、五然段5、分角色朗四、五然段6、填空练习⑴ 青蛙妈妈捡起颗石子()进河里河水激起圈圈()()碰到河岸又圈圈地()回⑵ 青蛙叫声音()碰到桥洞( )也要()回7、引导学生说说⑴ 结合课容讲讲荡和返思⑵ 什么是回声?你曾什么地方听见回声?(用己话说)五、齐段理青蛙又游回桥洞里呱呱地叫不停这句话思〖总结全明课题〗〖作业〗1、练习有感情地朗课2、完成课练习二题三课、练习朗全1、指导句子末尾助词如啊、吧、哩、啦等2、采用多种形式练习有感情地朗3、揭示学生青蛙思想感情变化先是看到美景很高兴要用赞美语调得稍慢些;再是听到回声很奇怪要用问话语气;听了妈妈话恍然悟非常高兴节奏要稍快些青蛙妈妈话要出耐心、亲切语气二、识记生形1、生词卡片2、分析、记忆形重指导藏和荡藏上面是草头下面先写厂荡上面是草头下半部左边是三水右边扬是笔不要写成两笔三、指导正确写四、练习用生口头组词加深对义理五、填上合适词语半圆()欢快地()美丽()高兴得()六、布置作业1、课2、《看浪花》。
人音版(五线谱)四年级下册音乐7《回声》︳教案

《回声》教学设计课时目标:一、通过欣赏无伴奏合唱《回声》,引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妙。
二、欣赏无伴奏合唱《回声》,感受回声的效果。
三、认识力度记号,并能用声音表现力度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一、感受“回声”中的强“f”和弱“p”。
二、用声音把力度变化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节奏游戏出示节奏型:2/4 X X X | X X X | X X X X | 0 X X ‖让学生在熟练节奏型以后,分小组用不同的力度表现。
如:第一组学生用强“f”的力度来拍击节奏,第二组学生用相反的弱“p”的力度模仿拍出,反之亦然。
2.介绍“回声”(1)动画片欣赏,认识回声。
(2)提问学生什么是回声?(“回声”的声音会比喊出去的声音小,而且是在喊出以后才出现的)(3)介绍回声:“回声”是指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再度被听到的声音。
[设计意图:通过节奏练习,让学生初步感受力度变化。
介绍自然现象“回声”,为学习“回声”做好铺垫。
]二、聆听无伴奏合唱《回声》1.英文版《回声》视频欣赏师:“同学们,你喜欢这奇妙的回声吗?其实很久以前就有人像你们一样,被大自然这奇妙的声音所吸引,并且他还为“回声”写了一首歌呢!你们想听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视频:无伴奏合唱《回声》。
”提问学生:“请你仔细观看并聆听,告诉我她们的演唱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并回答(没有伴奏)2.介绍无伴奏合唱。
《回声》是一首经典的无伴奏合唱名曲,从16世纪至今久经传唱,用无伴奏合唱的形式表现了山谷中奇妙的回声效果。
3.中文版《回声》听赏师:“我们从刚才的视频中了解了无伴奏合唱这样的演唱形式。
老师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知道《回声》这首歌中唱了些什么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听赏中文版《回声》。
(出示歌词)师:“有没有同学发现,歌词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它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中间部分的歌词像是有人在对话。
歌曲表现的是呐喊者试图与回声交谈而发生的一串诙谐有趣的故事。
)4.学唱歌曲片段,体验回声的乐趣。
2023年二年级《回声》语文教学设计

2023年二年级《回声》语文教学设计2023年二年级《回声》语文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奇怪、亲切的语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板书“声”,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字?2、平时同学们听到过什么样的声音?3、(板书“回”)构成课题,这种声音你听到过吗?(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1、打开书,自己读课文。
要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2、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3、下面请同学分段接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三、细读感悟1、学习第一段:⑴(课件出示插图)说图意,美吗?⑵书上是怎么写的呢?生读第一段。
⑶美美地读第一段,指导学生读,理解句子“半圆形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⑷指着图说一说什么好像个大月亮?用“好象”说句子2、就在这美丽的桥洞里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呢!请同学们读第二、第三段。
⑴小青蛙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怎样了?(课件出示第二段)学习“呱”字,指导形声字⑵指导读好小青蛙高兴的句子。
⑶这时,不知哪里来的一只小青蛙也在叫:呱呱呱,多好看哪当听见有人学他时,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想什么?⑷课件出示问句:你是谁,你在哪?朗读指导⑸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也在问:你是谁,你在哪?小青蛙听后怎么样?出示第三段,指导读好奇怪的语气。
随机学习“哩”3、学习四五段⑴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青蛙妈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也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吧。
(看课件)⑵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学生回答。
书上是怎么写的,读第四段。
⑶出示字卡“圈”,读。
学生用手画一个圈。
老师画很多圈,指导一圈圈。
河水激起一圈圈什么?出字卡一圈圈波纹,认读。
再看课件,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后,波纹又怎样了?⑷填空: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到河岸,又()回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31课。
【教学理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主要是以科学知识为专题编排的,《回声》是一篇生动形象的科学童话,在读书识字的同时,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本课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对“回声”这一科普知识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回声成因的兴趣。
本课重点介绍了回声形成的原因。
我在设计这一课时,引导学生在多形式的朗读中体会情感,在水波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探究回声成因,借助课件直观展示“水波和声波”的图片来分解重点,用“回声”音频的播放来突破难点。
同时,低年级学生也不能忽视其识字教学,本课采用在复习中巩固、在朗读中识记、在兴趣中记忆等多种形式锻炼学生的听、说、读的能力,夯实教学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呱、圈”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四和五自然段,读出亲切、欢快的语气。
3.通过课前体验、朗读课文、合作探究等形式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理解第四和第五自然段。
【教学难点】
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读通了《回声》这篇小故事,认识了许多生字宝宝,你们还记得这些生字宝宝吗?
1.PPT出示生字:呱、哩、圈、纹、碰、返。
(指名认读、开火车读)
师:同学们的记忆真棒,那么生字宝宝的“朋友”你们还记得吗?
2.PPT出示:呱、哩、圈、纹、碰、返的组词。
(分男女生读)
师:看来同学们上节课学得非常认真,我们不仅记得这些字,还要记得这篇课文讲了小青蛙和妈妈一起明白回声的故事,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读读这个故事。
3.复习岸、洞、纹、影四个要求会写的字,并提示识记方法。
4.复述课文内容:《回声》是一篇青蛙妈妈带领小青蛙明白回声成因的小故事。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检查第一课时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回顾课文整体内容。
(二)细读课文,感悟回声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是课文的哪一自然段?谁来读一读?
(2)师复述:“小河上有一座石桥,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读这句话,你们发现了什么?(比喻句)
(3)试一试:哪个同学来试着说个“……像……”的句子?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和模仿能力。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请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接下来小青蛙跟着妈妈游到了哪里?
生:桥洞低下。
师:看到了什么?
生:美丽的景色。
师:看到美丽景色后小青蛙说了什么?
生:呱呱呱,多好看哪!
教师课件出示这句话:呱呱呱,多好看哪!
师:仔细看,这句话的结尾是什么标点符号呀?
师:说明小青蛙的心情怎么样?(高兴、赞美、愉快)
师:这时桥洞里传来了一个声音――(师轻读)“呱呱呱,多好看哪!”
师:小青蛙听到这个声音之后,紧接着又问?
生:“你是谁?你在哪儿?”(课件出示这句话)
师:这句话是什么标点符号呢?
设计意图: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展开对疑惑探索的兴趣。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小青蛙是怎样问妈妈的呢?听老师范读第三自然段。
师:小青蛙是怎样问的?谁来读一读?
生:“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b唬?他在学我说话哩(li)。
”
师:想想你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注意轻声“吧、哩”、藏的神秘、惊奇)
师:我们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妈妈的“亲切、耐心”,要慢慢地读。
4.学习第四――六自然段。
(1)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听了小青蛙的话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呢?一起来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青蛙妈妈)起……
①师:青蛙妈妈是怎么做的?谁来说说青蛙妈妈是怎么做?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跳、捡、扔、碰、荡)
②师:是呀,石子一扔,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
水的波纹(板书:水波)碰(板书:碰)到了?(板书:河岸)又怎么样?(师边做动作演示)(板书:荡)
③师:我们再来读读这河水的变化吧,会做动作的同学可以边读边做动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动作词,并在实践中加强对课文意思的理解和记忆。
(2)学习第五自然段。
①师:同学们看一看,水的波纹碰到了和河岸会荡回来,那么还有什么波纹也跟河水的波纹一样呢?读读第五自然段,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学生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师:请你说!你找到了什么?(生:声音的波纹)
②师:哦,除了水的波纹还有声音的波纹,那声音的波纹又是怎样变化的呢?请同学们填空:
声音的()碰到桥洞的(),要()回来。
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啦。
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
师:请你来填!
设计意图:突出重点,在反复朗读和填写中加强对回声形成原因的理解。
(三)学写生字
学“倒”“圆”两个生字的写法。
1.认读生字,书空笔顺,学生观察(高矮、宽窄、重点笔画),教师范写。
2.学生临红,练习书写。
3.教师巡视并展示。
4.讲解记字方法并组词。
5.齐读三遍。
设计意图:落实低年级识字写字的教学基础,让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学会观察,练习写字并加强记忆。
(四)拓展
师小结:除了回声,其实我们的生活到处都存在着一些自然科学现象,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很多,那么同学们赶快用你们明亮的眼睛仔细观察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