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球菌性脑膜炎抗真菌治疗
免疫缺损状态下隐球菌性脑膜炎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比较

用分期疗法 , A组 : 初期采用氟康唑( C ) F Z 静脉滴注并 与鞘内注射同时应用, 联合 口 5氟胞嘧啶(一c , 服 一 5F )后 期改为两性霉素 B A b 或脂质体) (r , a 静脉滴注或与鞘 内注射 同时 应用 , 联合 口服 5F 。B组 : 期 采用 一C 初 血【 ( l 或脂质体) B 静脉滴注或与鞘 内注射同时应用, 联 合口服 5F , 一c 后期待病情好转后或不能耐受 A B改为 m F Z静脉滴注并与鞘内注射同时应用 , C 联合 口服 5 C - F 直至 出院。所有 患者 出院后 均 口服 F Z巩 固治 疗 , C 总
有 鸽粪 接 触 史 。B组 2 0例 , 9例 , 1 男 女 1例 , 龄 年 (97 3 .7±1.5 岁 , 程 5~9 , 有 鸽 粪 接 触 53 ) 病 1d 2例 史 。两组 患者 均不 同程度 的头痛 , 热 , 吐等 表现 。 发 呕
甘露醇和七叶皂苷钠降颅内压等 。
组( 00 )( ) P< . ;3 治疗总有效率 A组为6 .%, 5 67 B组为 9.%, 00 B组疗效好于 A组( 00 )( ) P< .5 ;4 两组均有不同 程度 的药物不 良反应 , 但发 生率无差异 ( 0 o ) P> .5 。结 论 采 用先 A B 4 -C再使 用 F Z+ -C治疗 方案 治疗 m 5F - C 5F
粪 接 触史等 比较 , 差异 无统计 学 意义 ( 00 ) P> .5 。 12 治疗方 法 . 确诊 后 即予抗 真 菌治 疗 。两组 均采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 简称隐脑) 多发生在免疫 功能受 损的患者 , 目前对 于非 AD IS的免疫缺损状 态下 的隐脑患者不 同治疗方案 的比较研究较 少 , 为探讨 免疫
隐球菌病的药物治疗

隐球菌病的药物治疗
一、隐球菌脑膜炎(非AIDS患者):
首选抗真菌药:两性霉素B静脉注射,一次0.5~0.8mg/kg,一日1次,加氟胞嘧啶口服,一次25~37.5mg/kg,每6小时一次,至患者退热及病原菌阴性(约6周),后改用氟康唑口服,一次200mg,一日1次。
对轻症可用口服氟康唑一次400mg,一日1次,连续8~10周。
说明:脑积水可用导管行脑室腹膜腔分流或脑室心房分流术
二、肺隐球菌病或隐球菌性血流感染(非AIDS,非脑膜炎):
首选抗真菌药:病情较严重者:两性霉素B静脉注射,一日0.5~0.8mg/kg,至病情好转后改用氟康唑口服,一次400mg,一日1次,连续8~10周。
病情较轻者可用氟康唑,静脉注射或口服,一日400mg,连续8周至6个月。
备选抗菌药:伊曲康唑,口服一次200~400mg,一日1次,连续6~12个月。
或两性霉素B静脉注射,一日0.3mg/kg,加氟胞嘧啶口服,一次37.5mg/kg,一日3次,连续6周。
说明:单用氟康唑治疗脑膜炎和非脑膜型隐球菌病90%有效。
氟康唑治疗和两性霉素B的效果相同。
对治疗失败的病例,用干扰素加脂质体两性霉素B。
1。
隐球菌脑膜炎治好的案例

隐球菌脑膜炎治好的案例
隐球菌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
但是,通过适当的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是可以治愈的。
以下是一例成功治愈的隐球菌脑膜炎案例:
患者是一位55岁的女性,有长期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基
础疾病。
她出现严重头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并且疼痛愈来愈严重。
她就诊于医院后,通过进行脑脊液分析,发现她患有隐球菌脑膜炎。
患者立即开始接受治疗,治疗包括以下方面:
1. 抗真菌药物:患者接受了高效的抗真菌药物治疗,包括静脉注射抗真菌药物和口服药物。
医生根据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选择了最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
2. 对症治疗:患者接受了其他对症治疗,如退热药物、镇痛药物等,以缓解症状和改善患者的舒适度。
3. 病因治疗:医生对患者的基础疾病进行全面治疗,包括控制糖尿病、调节免疫功能等。
在接受了几周的治疗后,患者的症状逐渐改善。
她的头痛明显减轻,发热逐渐退去,恶心和呕吐也消失了。
通过复查脑脊液,显示真菌感染已得到有效控制。
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后,患者的隐球菌脑膜炎完全治愈。
她的脑脊液检查结果正常,且症状完全消失。
她继续进行基础疾病的
治疗,以预防疾病的复发。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患者的疾病情况和治疗效果都可能有所不同。
对于隐球菌脑膜炎的治疗,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同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隐球菌感染的主要类型与治疗

隐球菌感染的主要类型与治疗隐球菌病(cryptococcosis,torulosis)是亚急性或慢性传染病,由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neoformans)所致,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近年来真菌性脑膜炎、脑脓肿和肉芽肿已不少见,易与其他颅内疾病混淆而延误治疗,故病死率高,应予以警惕。
本病亦可累及肺、皮肤、皮下组织、骨骺、关节和其他内脏、组织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10岁以下小儿发病率较低。
男性多于女性(3∶1)。
我国自1946年正式报道此病以来,儿科各地均有发现。
正常人常暴露于新生隐球菌的环境中,但发病者极少,人体对隐球菌的免疫包括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
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起着重要作用。
体液免疫包括:抗荚膜多糖抗体以及补体参与调理吞噬作用,协助吞噬细胞吞噬隐球菌。
只有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病原菌才易于侵入人体而致病。
一般起病缓慢,开始症状多为轻度阵发性头痛,以后则逐渐加重,但仍可自然缓解,经常反复;多伴有恶心、呕吐、晕眩及不同程度的发热,数周或数月后可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如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及各种眼部征象(有视力模糊、眩晕、复视、畏光、眼球麻痹、震颤、弱视等)。
常伴有眼底水肿及视网膜渗出性改变3.皮肤粘膜隐球菌病皮肤粘膜隐球菌病很少单独发生,常为全身性隐球菌病的局部表现,可能由脑膜、肺部和其他病灶播散所致,主要表现为面部座疮样皮疹、硬结或随病变扩大而中心坏死,形成溃疡。
间或也有发生于硬腭、软腭、舌、齿龈、咽部、鼻腔等粘膜上。
自觉症状并不严重,病程漫长。
一、隐球菌感染的主要类型1. 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新型隐球菌易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原因不清,可能与脑脊液中存在天门冬素及肌酐有助于菌生长有关。
也易引起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及脑膜脑炎。
1978年Forar统计220例隐球菌感染病例中,仅有19例无中枢神经受累,因此隐球菌脑膜炎是真菌所致胸膜炎中最常见的类型。
其临床表现颇似结核性脑膜炎,但有时隐球菌性肉芽肿局限于脑和脊髓的某个部位,则与脑瘤或脑脓肿等相似。
隐球菌性脑膜炎

隐球菌性脑膜炎
第10页
隐球菌性脑膜炎
第11页
2 、免疫学检验
隐球菌荚膜内含特异性抗原性多糖 体,约90%隐球菌脑膜炎患者血清和脑 脊液中可检出这种抗原和对应抗体。
隐球菌性脑膜炎
第12页
3、 影像学检验
颅脑CT缺乏特异性,40%~50%显示正常,其 阳性率与病程不一样阶段相关,病程越长,阳 性率越高。可见脑室扩大、脑积水、脑膜强化 及脑实质内不规则大片状、斑片状或粟粒状低 密度影,少数显示小梗死灶或出血灶。
隐球菌性脑膜炎
15
第15页
判别诊疗 ----与结脑判别
病名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
起病
亚急性、慢性
多呈亚急性
发烧
不规则 38℃左右 较早出现午后热
颅神经 视神经
外展神经
CSF WBC 200/mm3以下多见 200-500/mm3
CSF GLU 显著下降至零
极少低于1.12 mmol/L
CSF-P 轻、中度增高
隐球菌性脑膜炎
5
第5页
传染途经呼吸道有三种:
①呼吸道传输造成肺感染
②消化道传输,有些人给动物口服大量隐 球菌可造成隐球菌感染,但尚无确凿证 据证实经过 消化道可致隐球菌感染
③皮肤可造成系统性隐球菌病潜在入侵路 径,因为临床上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可 发生隐球菌脑膜炎
隐球菌性脑膜炎
6
第6页
病理
隐球菌脑膜炎病理肉眼可见脑膜广泛增 厚,尤其颅底脑膜较显著,脑膜血管充 血,脑组织水肿,脑回变平,脑沟和脑 池内可见到小肉芽肿,蛛网膜下腔有胶 样渗出物。早期镜检可见到淋巴细胞和 单核细胞及隐球菌,病情严重者可见到 局部脑组织缺血和坏死,脑实质可形成 肉芽肿和隐球菌性囊肿。
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治疗(综述)

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治疗(综述)隐球菌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侵入性真菌性疾病之一,在沙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每年约有 100 万患者,并约有 65000 人因此而死亡。
在超过 30 余种的隐球菌菌种中,新型隐球菌和隐球菌是唯一两种常见的致病菌,因为它们能在 37 度时存活,并有其他的毒力因子,比如产生黑色素和保护性荚膜。
既往已有文献对新型隐球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进行了描述,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主要影响HIV/AIDS 患者或其他免疫缺陷性疾病患者,尽管其他类型感染也主要累及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
而由隐球菌所致感染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相对研究较少。
隐球菌是一种喜欢生长在周围有不同树木的泥土环境中的菌种。
与新型隐球菌类似,其也可导致人类肺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首次发现隐球菌作为一种病原体是在1896 年,在一位病理学家报道的腰部肿瘤患者中发现。
回顾历史,大部分隐球菌感染的患者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但目前认为它是一种全球性的真菌性致病原。
文献报道,隐球菌性脑膜炎主要发生在其他方面正常,但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中。
然而,近期来自美国的研究报道显示有些患者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相关。
隐球菌感染可导致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CNS)表现,包括脑膜炎、脑炎以及更常见的脑膜脑炎。
这些表现可能导致过多的神经系统合并症,并且导致与之相关的颅内压升高。
既往认为隐球菌是新型隐球菌的一个亚型(B 和C 亚型),但目前认为它是一个独立的菌种。
该菌种分为4 种独特的分子型(VGI-IV)。
在澳大利亚主要以 I 和 II 型为主,在南美以 II 和 III 型为主。
在美国,以加利福尼亚南部和夏威夷病例居多。
从这些地区的人和动物体内分离的菌种分析显示与其他亚热带地区类似,主要以 I 型和 III 型为主。
2004 年,北美太平洋西北地区出现了一次感染爆发,以VGII 型为主,包括加拿大地区出现 VGIIa 和 VGIIb 型,美国出现 VGIIc 型,这些首次在温哥华岛分离出的菌种已经蔓延至加拿大以及美国西北州。
对1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药学监护

【 关键词 】 隐球 菌性脑膜 炎; 抗真菌药物 ; 两性霉素 B; 氟胞嘧啶 ;临床 药师 ; 药学监 护 【 中图分类号l 3 95 R 7 . R 7 .; 9 8 5 l 文献标识码 】A l 文章编 号l 62—8 5 (0 00 —03 一O 1 7 172 1)4 2 4 3
De at n P amayBe i h i nl s i lB in 0 0 2 C ia p r tf h r c, in C u a gi Hopt , e ig 1 0 2 , hn) me o jg y u a j
l ABS TRACT】 A 0ya-l maept n t v r n ed cefr nh sh si l e. c odn ersl 6 -er df l a et hf e dh aah mo ts opt i d A crigt t eut o e i wi e a o2 wa az oh
氟康唑治疗9例隐球菌脑膜炎分析隐球菌脑膜炎吃多久氟康唑

氟康唑治疗9例隐球菌脑膜炎分析隐球菌脑膜炎吃多久氟康唑[摘要]目的研究氟康唑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
方法9例都给予氟康唑400mg静脉滴注,1次/d;其中1例53d后改为200mg口服1次/d;另2例120d后改为200mg口服1次/d,5例给氟康唑200mg静脉滴注,1次/d。
结果9例隐球菌脑莫炎患者应用氟康唑治疗,除1例死亡,其余8例都取得良好效果,无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结论两性霉素B是系统性抗真菌治疗的金标准,对隐球菌脑膜炎首选,但由于肝、肾毒性大,很多患者不能耐受;氟康唑作为补救治疗首选方案,早期足量长疗程应用氟康唑可以用于治疗绝大多数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
[关键词]隐球菌;脑膜炎;氟康唑;两性霉素B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由于早期诊断比较困难,晚期又缺乏强有力的药物治疗,死亡率很高。
新型抗真菌类药物氟康唑由于毒副作用小、吸收完全、血脑透过率高,因而被日益广泛用于防治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目前国内有关报道较少,因此对于氟康唑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中的用法、用量、疗程、疗效尚缺乏统一认识。
笔者对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10年间确诊为隐球菌性脑膜炎的9例患者进行总结,以期为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一定的帮助。
1材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2005年1月至2022年12月这3年间,本院共确诊隐球菌性脑膜炎9例,其中男6例,女3例,男女之比2�∶�1;年龄21~72岁,入院时发病最短12d,最长4个多月,平均42d,在我院从入院到确诊所需时间7d~14周,平均2周。
这9例患者中,6例均是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及化疗、化疗患者,2例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1例有接触鸽子史者。
这些病例的临床表现最常见者为发热,体温在37.2~41.5℃,不规则热。
脑脊液检查:①常规:9例均有压力增高,最高>500mmH2O,平均260mmH2O,>300mmH2O者3例;外观多为无色透明,微黄稍混浊者3例;白细胞计数2~890/μl,平均(102.48±56.23)μl,分类以单核为主者7例(0.6~1.0);②生化检查:糖定量0.10~0.72g/L,平均0.30g/L,明显低于血糖的60%者6例;蛋白定量0.23~6.51g/L,平均1.65g/L,只有2例蛋白增高不明显;氯化物定量95~128mmol/L,平均113.5mmol/L,9例患者均降低;③新型隐球菌检查:涂片墨汁染色阳性者5例(5/9,55.5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ab Examinations
• CSF: WBC28×106/L,multinucleated cells 15/28,monocytes 13/28,protein 1169mg/L, glucose1.3mmol/L
• CSF smear for fungi was negative • CSF culture was positive for Cryptococcus
• Found in 7%-10% patients with AIDS • Remain high mortality rate (10%-44%),
especially in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
2020/12/1
2020/12/1
Present History
2020/12/1
2020/12/1
AmB
• Prior to the availability of AmB, cryptococcal meningitis was considered to be uniformly fatal
• When AmB became available in the late 1950s, it became the drug of choice for crypotococcal meningitis with success rates of up to 60%
neoformans • CSF cryptococcal antigen titres 1:160
2020/12/1
Cranial MRI
2020/12/1
Past History of Hepatitis B
• In 2002 he was diagnosed with decompensated hepatitis B cirrhosis, presenting with fatigue, anorexia and bloating
• Failed for treating with broad spectrum antibioloxacin, etc.
• His temperature continued to climb up to 39˚C, and his headache developed into an intolerable one. He was then transferred to our hospital
• A 46-year-old man wa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because of fevers and headache for over 2 months
• Lumbar puncture showed a WBC count of 58×106/L with 0.94 monocytes, protein was 176mg/dL, and glucose was 1.5mmol/L
• HBVM: HBsAg(+), HBeAg(+), HBcAB(+) • HBV DNA was 2.2×107 copies/mL
2020/12/1
Past History of Hepatitis B
• He took Lamivudine 100mg/d,and witnessed a reduction of viral load to 3.8×103 copies/mL. 15 months later he developed YMDD mutation and viral load rebounded to 1.0×107copies/mL
• HBV DNA was 6.19×108 copies/mL in July 2005. Adefovir 10mg/d was added to lamivudine
2020/12/1
Liver CT
2020/12/1
How can I initially treat this patient?
• Successful therapy was often limited by severe nephrotoxicity, electrolyte abnormalities, and infusion-related adverse events
2020/12/1
Landmark therapy
• AmB • L-AmB • Fluconazole • Itraconazole • Posaconazole • Flucytosine
2020/12/1
Roadmap
• Clinical studies in the pre-HIV Era • Clinical studies in the AIDS Era • Recent studies for cryptococcal meningitis
• Two major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addressing the treatment of cryptococcal meningitis were conducted in the late 1970s and mid- 1980s
隐球菌性脑膜炎抗真菌治疗
Challenge for Cryptococcal Meningitis
•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fungal meningitis in HIV and non-HIV-infected patients
• Since then he had several episodes of jaundice, liver enzyme elevation, ascites and 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 Symptoms were relieved each time after anti-infective and supportive thera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