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水》说课稿参考

合集下载

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清清的溪水

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清清的溪水

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清清的溪水1.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溪水》的内容和基本意义。

2.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溪水在文中所扮演的角色。

3.能够模仿编写简单的古体诗。

2. 教学重难点1.学生理解和记忆《溪水》中的内容和基本意义。

2.学生通过对诗歌的模仿,提高语言表现力。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感性认识诗歌,认识意象和美感的体现。

3. 教学过程3.1. 预习环节在课前,学生完成书本上关于《溪水》的阅读任务,并预习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3.2. 导入环节1.教师播放视听材料:清流与石林情景图。

2.教师引导学生望图问诗、询意象。

了解学生对于清流的看法,引发学生对于清流的思考,并与所学《溪水》产生联系。

3.引导学生确定形象,学生口述自己所想到的形象,并进行集体讨论。

3.3. 讲解环节1.教师从文字本身对于所描述的清流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清流的功能和水的属性,如:流动、清澈、优美、灵动等。

3.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认真阅读全诗,并讨论其诗境、意境、情境等,并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4. 练习环节1.学生跟读诗歌,逐句解析,明确语言运用技巧,并在适当的地方进行板块划分和升降调。

2.学生根据诗意,模仿创作古体诗,按照规范字体写出。

教师在此环节给予指导,并组织同学们相互交流、欣赏和评选优秀作品。

3.5. 总结环节1.引导学生对于本堂语文课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

2.教师对于所教知识进行总结与评价。

3.着重对于本课中的主要知识点和难点进行强化与提醒。

4. 作业布置1.课后跟读《溪水》与《小石头跳跃》。

2.完成综合性的小作文创作,以《溪水》为例,自行创作两句诗,并在其中体现出所学知识点。

5. 参考资料1.《语文S版》二年级上册2.《清清的溪水》课件3.《清流与石林情景图》视频素材。

第5课《溪水》教案(沪教版五四制初一下)doc初中语文

第5课《溪水》教案(沪教版五四制初一下)doc初中语文

第5课《溪水》教案(沪教版五四制初一下)doc初中语文«溪水»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明白得课文内容,能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树立正确的人一辈子观。

2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对资料进行提炼、加工、组合;读明白课文的内容,学会自主学习、赏析课文;学会提出咨询题,并能以读促写,进行仿照想象的写作练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明白得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赏析文章。

3、读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大自然是一个丰富的素材库,曾为多少画家、作家、摄影家等,提供了许多杰出的素材,成就了他们的事业。

然而再美的自然界的艺术场景,都需要人们拥有一双发觉美的眼睛,同时还要具备描画它的能力,如同我们前面一篇课文所学的«山中访友»,正是有李汉荣的一双巧目,才发觉了山中还隐藏着许多好友。

而我们今天又要来学一位作家的作品,正是她用那善于发觉、观赏美的眼睛和那枝灵动的生花妙笔,把一条一样人眼里普一般通的溪水,写得像一位可爱的女孩,顽皮的小孩。

我们就带着一双去发觉苏雪林笔下语言杰出的眼睛,跟着老师一起在近溪水,去看夏天绿树丛林中小溪的舒缓清亮,去感受秋天小溪暴涨后的一泻千里和水石激荡的壮观场景。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知1抽查学生的预习、积存词语的情形,完成课后的积存部分:1〕正音:篙〔gāo〕楸(qiu) 靛(dian) 涎(xian) 嗔(chen)2〕明白得以下词语的意思:娟娟——美好的模样;靛——深蓝色;涎着脸——作出涎皮赖脸的模样;嗔——怒;动气。

2 作者简介:苏雪林〔1897-1999〕,原名功小梅,字雪林,笔名绿漪、天婴、杜苦等,安徽省太平县人,生于浙江瑞安。

曾留学法国学习艺术,后回国在几所大学任过教授。

她的著作颇丰,其中有小讲散文集«绿天»,历史小讲集«蝉蜕集»,自传体长篇小讲«棘心»,散文集«屠龙集»,散文评论集«蠹鱼生活»、«青鸟集»,历史传记«南明忠烈传»等。

溪水 优秀教案

溪水 优秀教案

溪水【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拟人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拟人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假日你们喜欢游山玩水,回归自然吗?(喜欢)我也喜欢。

的确,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雄伟的高山、澎湃的大海、灵动的溪水像一块块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写下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篇散文——苏雪林的《溪水》吧!二、诵读感悟。

(一)朗读,标出自然段序号和画出生字词。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泼靛.(diàn)凄咽.(yè)狡狯.(kuài)娇嗔.(chēn)(二)听录音,欣赏课文,初步领会课文朗读的感情基调。

1.思考问题1)夏季和秋季的溪水有什么不同?2)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怎样写夏季的溪水的?又是怎样写秋季溪水的呢?2.教师导学:夏季溪水内容(引导分析→品味词语→品读)1)写了什么(沉闷)→什么(失去自由)→样写(视、听)2)重点抓“囚禁”一词来品味。

3.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秋季溪水内容。

(方法:写了什么→什么→样写)三、研读与赏析。

(一)对比分析,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作用。

1.请找出与下面句子意思相同的段来。

1)小红叶儿飘落在溪水上,被卷进漩涡里,停了一会儿,随着水飘走了。

2)溪水流到石头边,向石头猛冲过去,激起了许多浪花。

2.对比朗读,看哪个句子更好,说出理由。

1)A.小红叶儿飘落在溪水上,被卷进漩涡里,停了一会儿,随着水飘走了。

B.水是怎样的开心呵,她将那可怜的失路的小红叶儿,推推挤挤的推到一漩涡里,使他滴滴溜溜的打圆转儿;那叶向前不得,向后不能,急得几乎哭出来;水笑嘻嘻的将手一松,他才一溜烟的逃走了。

2)A.溪水流到石头边,向石头冲了过去,激起了许多浪花。

B.水初流到石边时,还是不经意的涎着脸撒娇撒痴的要求石头放行,但石头却像没有耳朵似的,板着冷静的面孔;一点儿不理。

初中初一语文下册《溪水》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初一语文下册《溪水》教案、教学设计
5.学习动机:初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欲,教师可通过设置有趣的教学活动、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课文《溪水》的基本内容、生字词、成语、修辞手法等,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
7.评价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8.拓展延伸,提升素养: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与《溪水》类似的写景抒情文章,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组织课外活动,如实地观察大自然,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提升综合素养。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设计相关的写作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溪水》这篇课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使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关爱。
3.阅读理解:设计关于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口头表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应完成以下任务: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重点难点: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知识,如生字词、成语、修辞手法等,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
4.课堂互动:在讲解过程中,教师提问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溪水》说课稿

《溪水》说课稿

《溪水》说课稿《溪水》说课稿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溪水》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溪水》说课稿1感受自然美丽,亲近自然,热爱自然是本单元教学目标,自然要制定目标2:在品味清丽灵动的语言的同时,感受作者笔下溪水的性情,并体会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用心体味生活的精彩。

但要感受作者的情感还须品味文章语言,所以将此作为教学重点。

语言美是每一个初次接触此文的读者的第一感受,所以首先应引领学生品味这点,并探讨语言美的原因,进而尝试自己写作,由此制度目标3:感悟文中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因为在语言美,修辞的运用和细致观察,丰富想象之间的联系以及能力的提高上,有一定难度,所以将此作为教学难点。

一、说教法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用图片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快投入;用对比方式引发学生兴趣,有读完全文的欲望即成功。

2、诵读法。

文章不长又优美,适合诵读,在读中细细品味。

3、合作探究。

同桌共同为溪水和红叶设计一段对话,可彼此激发,发挥想象,既加深课文理解,也锻炼合作精神。

4、自主研读。

注重个人的阅读体验,多角度全方位解读文本,有时学生的解读,教师还不一定想到。

这种方式,给学生更多空间,也给教师更多挑战。

二、说学法与教法相配合,引导学生掌握:“读→品→写”的学习方法。

通过读(自由诵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自主诵读课文,从词语、修辞、精神等入手品味,从深层次上进一步领会文章内容,领悟作者的情感;通过写,学习本文写作方法,训练类似文章的写作,巩固课文,提高写作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文章通篇以拟人化手法来描写,充满灵气而传神,这么独特的语言少见。

为了让学生能尽快明显而深刻感受苏雪林的语言风格,设计用对比导入。

沪教版初中初一语文下册《溪水》说课稿

沪教版初中初一语文下册《溪水》说课稿

沪教版初中初一语文下册《溪水》说课稿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溪水》这篇课文中的主要情节和故事背景;–理解课文中溪水的象征意义,并能够解释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和运用一些重要的词汇和短语,提升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和文学作品的感受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在表达思想和感受时运用适当词汇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和珍惜之情;–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够理解《溪水》这篇课文中所蕴含的意义,并运用适当的语言进行表达;–学习和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提高词汇积累和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对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教具准备:–课文《溪水》的复印件;–学生课本;–课件和投影仪;–黑板、彩色粉笔。

•环境准备:–教室环境整洁、安静;–桌椅排列整齐,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封面,提问:《溪水》这个标题给你什么样的感觉?2.引发学生对溪水的联想,引导他们谈论自己对溪水的认识和印象。

3.导入主题,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课文《溪水》。

步骤二:预习导读(10分钟)1.提醒学生阅读过程中要注意理解《溪水》的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对课文标题进行解读,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

3.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溪水在课文中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吗?步骤三:阅读课文(15分钟)1.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溪水》。

2.学生个人阅读后,组织小组内交流讨论,解答问题。

3.课堂展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四:课文分析(15分钟)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探讨溪水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分析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的手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溪水教案[新]

溪水教案[新]

溪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溪水的形成和特点;2.掌握溪水的流动规律;3.理解溪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溪水的形成和特点;2.溪水的流动规律。

三、教学难点1.溪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1. 溪水的形成和特点(1)讲解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溪水的形成和特点,包括:1.溪水的形成:溪水是由雨水、融雪水、地下水等形成的,它们在山地中汇集成溪流;2.溪水的特点:溪水流速快,水流湍急,水质清澈,水温低,含氧量高。

(2)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溪水的特点,包括:1.测量溪水的流速;2.测量溪水的水温;3.测量溪水的含氧量。

2. 溪水的流动规律(1)讲解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溪水的流动规律,包括:1.溪水的流速和水深成反比;2.溪水的流速和水面宽度成正比;3.溪水的流速和水流湍急程度成正比。

(2)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溪水的流动规律,包括:1.测量不同水深下的流速;2.测量不同水面宽度下的流速;3.观察不同水流湍急程度下的流速。

3. 溪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讲解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溪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1.溪水可以为生物提供生存环境;2.溪水可以为植物提供养分;3.溪水可以为土壤提供水分。

(2)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溪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1.观察溪水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2.测量溪水中的养分含量;3.观察溪水对土壤的影响。

4.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包括:1.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2.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操作;3.学生自己分析实验结果。

五、教学评价通过考试和实验报告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包括:1.考试内容包括溪水的形成和特点、溪水的流动规律、溪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2.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分析等;3.评价标准包括知识掌握程度、实验操作能力、实验结果分析能力等。

《溪水》教案(用)

《溪水》教案(用)

《溪水》教案佳信学校:宋淑娟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能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对资料进行提炼、加工、组合;读懂课文的内容,学会自主学习、赏析课文;学会提出问题,并能以读促写,进行模仿想象的写作练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赏析文章。

3、读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几幅不同姿态的溪水的图片。

请同学们说一说如果让你用文字描绘的会,你会怎样描述?1、通过《山中访友》我们感受了了李汉荣对大自然万物的关爱,这种爱可以说是一种博爱,而今天我们通过《溪水》要体会苏雪林对溪水的情有独钟。

他笔下的溪水姿态万千,乖巧调皮而又坚韧,他是怎样描绘的那?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溪水》吧!二、朗读全文,整体感知1、抽查学生的预习、积累词语的情况,完成对卡片一的识读:(要找出这些词分别在课文中的第几段,并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字词的意思。

)1)正音:篙(gāo)楸(qiu) 靛(dian) 涎(xian) 嗔(chen)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娟娟——美好的样子;靛——深蓝色;涎着脸——作出涎皮赖脸的样子;嗔——怒;生气。

2、齐读课文,圈画相关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季节的溪水?有什么特点?。

夏天:深蓝色;忧郁、沉闷;秋天:深靛色;活泼、快乐。

(初步说明文章运用色彩词的表达效果)2)文章主要写了哪个季节的溪水?又是从哪几个场景来描写?并用简略的语言概括这些场景的内容。

梳理课文结构:全文共12节,分为两个清晰的层次:1-2节写出夏天走进树林,看到温柔得像少女般可爱的溪水及她水势舒缓地在林间流动的情形;3-12节写出了秋天水势浩荡、顺流而下的情形。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要段落,层次分明地刻画了“溪水恶作剧”(3段----6段)和“水石相斗”(8——11段)的两个片断,情趣无限,耐人回味、咀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溪水》说课稿参考
鉴于本文篇幅不长,语言出色,所以制度目标1:熟练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积累优美丰富的语言材料。

感受自然美丽,亲近自然,热爱自然是本单元教学目标,自然要制定目标2:在品味清丽灵动的语言的同时,感受作者笔下溪水的性情,并体会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用心体味生活的精彩。

但要感受作者
的情感还须品味文章语言,所以将此作为教学重点。

语言美是每一个初次接触此文的读者的第一感受,所以首先应引领学生品
味这点,并探讨语言美的原因,进而尝试自己写作,由此制度目标3:感悟文
中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进
一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因为在语言美,修辞的运用和细致观察,丰富想象之
间的联系以及能力的提高上,有一定难度,所以将此作为教学难点。

一、说教法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用图片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快投入;用对比方式引发学生兴趣,有读完全文的欲望即成功。

2、诵读法。

文章不长又优美,适合诵读,在读中细细品味。

3、合作探究。

同桌共同为溪水和红叶设计一段对话,可彼此激发,发挥想象,既加深课文理解,也锻炼合作精神。

4、自主研读。

注重个人的阅读体验,多角度全方位解读文本,有时学生的解读,教师还不一定想到。

这种方式,给学生更多空间,也给教师更多挑战。

二、说学法
与教法相配合,引导学生掌握:“读→品→写”的学习方法。

通过读(自
由诵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自主诵读课文,从词语、修辞、精神等入手品味,从深层次上进一步领会文章内容,领悟作者的情感;通过写,学习本文写作方法,训练类似文章的写作,巩固课文,提高写作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章通篇以拟人化手法来描写,充满灵气而传神,这么独特的语言少见。

为了让学生能尽快明显而深刻感受苏雪林的语言风格,设计用对比导入。

另一
方面也锻炼学生的.口头描述能力。

(二)散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播放大自然音乐《雪溪》,创设情境,营造一个轻松氛围,另外在音
乐的伴随下,更容易把握诵读节奏,也更能沉浸文本。

在诵读基础上,初步了
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戏红叶,斗石头情形,为下一环节深入探讨在此过程中
流露溪水的性情做铺垫。

同时整体把握作者亲近自然热爱自然这一主题。

(三)深入文本,自主品读
新课程标准强调文学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
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这环节是引导学生自主
品读,获得个人独特阅读感受,对于学生个人独特体验,教师适时引导和尊重,并及时补充纠正,以便对文本有正确的解读,又不伤害学生的积极性。

在学生
分析中,教师适时提出一些小问题追问,引导学生读得深入、深刻,把握溪水
的性情,作者的情感。

以便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水平,同时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和能力。

在此环节通过学生自主品读,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突现教学重点。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总括全文语言特点,引出为什么,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借此引导学生明白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是写好文章的基础。

抓住文中一句
话来帮助学生理解,突破难点。

最后也让学生明白只有热爱生活,学会欣赏身
边美景,才能使生活精彩。

推荐阅读苏雪林另一文章《绿天》,进一步体会她
的文章语言风格。

(五)作业设计
以积累素材、训练写作为主,设计了选几段背诵,仿写语段及设计对话。

课外阅读苏雪林作品,提高学生自身文学修养。

《溪水》表格式3(沪教版七年级下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