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4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炉甘石洗剂(学生用)
炉甘石洗剂制备实验

炉甘石洗剂制备实验炉甘石洗剂的制备1.处方见表表炉甘石洗剂处方处方组成12345炉甘石(120目),g4、04、04、04、04、0氧化锌(120目),g4、04、04、04、04、0甘油,mL5、05、05、05、05、0羧甲基纤维素钠,g0、20三氯化铝,g0、15聚山梨酯80,g0、80柠檬酸钠,g0、20蒸馏水加至,mL50505050502.制法(1)制备稳定剂①羧甲基纤维素钠0、20g,加约30mL蒸馏水,加热溶解而成胶浆。
②称取聚山梨酯80 0、80g,配成100g/L的水溶液备用。
③称取柠檬酸钠0、20g,加蒸馏水10mL溶解,备用。
④称取三氯化铝0、15g,加蒸馏水10mL溶解,备用。
(2)制备混悬剂上述5个处方,均采用加液研磨法制备。
称取过120目筛的炉甘石、氧化锌研于研钵中,加甘油和适量纯化水共研成糊状,再加入处方中其他成分,随加随搅拌,最后加蒸馏水至全量,搅匀,即得。
3.作用与用途保护皮肤、收敛、消炎。
用于皮肤炎症,如丘疹、亚急性皮炎、湿疹、荨麻疹。
4.用法与用量用前摇匀,外用、局部涂抹。
5.沉降体积比的测定:将炉甘石洗剂质量检查结果记录于表1中。
根据表1中数据,以沉降比(F)为纵坐标,沉降时间为横坐标,分别绘制沉降曲线图,比较各处方的稳定程度与质量。
表12小时内的沉降体积比(H/ Ho)时间(min )炉甘石洗剂12345051530601206、实验注意事项1.炉甘石洗剂配制不当或助悬剂使用不当,不易保持良好的悬浮状态,重分散性差,且涂用时会有沙砾感。
改进措施有:加入高分子物质(如纤维素类衍生物等)作助悬剂;控制絮凝,加入三氯化铝作絮凝剂或与新洁尔灭合用,采用柠檬酸钠作为反絮凝剂。
2.炉甘石、氧化锌为亲水性药物,可被水润湿,先加入适量甘油研磨成糊状,使粉末在水中分散,可防止颗粒聚集,振摇时易于悬浮。
3.炉甘石洗剂中的炉甘石和氧化锌带负电,加入少量AlCl3中和部分电荷,使炉甘石、氧化锌絮凝沉降,从而防止结块,改善分散性。
炉甘石混悬剂的制备实验报告结果

炉甘石混悬剂的制备实验报告结果结果分析:1、首先把制备的药品放入水浴锅中,再放入少量水并搅拌;待到水温升高以后就开始进行过滤操作。
2、过滤完成后就可以停止蒸馏,取出结晶了。
3、通常情况下,过筛法是把细小的颗粒物质去除掉,但对于炉甘石则不适宜使用这种方式,因为其吸附能力较强而且难以洗脱。
4、同样采用“加热回流”法会破坏微晶形态,影响炉甘石的分离和纯化效率。
所以还需采用另外一个步骤——减压干燥法,才能提高收率。
2、接下来将步骤1制得的药液加热至60度左右,然后将精制后的炉甘石药渣缓慢倾入该溶液中;充分搅拌之后将其转移到真空干燥箱中,经过冷却再进行冷冻干燥处理。
3、在以上第二步骤中也有必要注意的几点是:要根据实验具体要求选择相应设备。
如想达到速干目的,那么所用设备可能需密闭或增大真空度;反之若只是要解决水不溶物问题,那么就简单多了,只要采用喷雾干燥即可。
4、此法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由于操作条件较温和(比冷冻干燥低很多),能够保证试样快速地从干燥状态转变为溶解状态,同时又不损失组分;缺陷在于只能得到不易溶于水的无定型固体粉末,产品收率也略低于其他方法。
5、溶化好的熔融物料被带到烘干器中;将熔融物料降温至45-50℃,然后利用天然的静电场装置;使其受离子辐照。
6、用过程结束后,所得产品的干燥、包装和运输都没有问题,它的稳定性非常好,比常规干燥处理高三倍,属国际领先水平。
7、而本实验可以知道,该装置内的磁体、线圈等构造,既起到阻抗耦合作用,又消除了静电力,起到共振消除双重保护。
8、综上所述,本实验利用熔融石英——透辉石制备出了各种组分的混合粉末,可见所用工艺手段新颖,这项技术应当可以获得更广泛推广。
9、以上说明书为个人学习心得,若有疏漏及错误请指正。
3、然后在混悬时要一次性加完药粉,如果分散效果不佳,可采用转盘法继续进行研磨;而当转速不足时则应提高转速。
4、加入的药粉越粗,混合机中的残留物就越多。
而且粉末过粗容易引起堵塞,故可采用筛网加工装置来确保药粉尽量不留存在机械死角中。
《药剂学》混悬剂的制备实验

《药剂学》混悬剂的制备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混悬剂的制备方法2.解释助悬剂、润湿剂、絮凝剂与反絮凝剂的作用。
3.熟悉混悬剂的质量评定方法。
4.掌握如下基本操作技能:乳钵的使用方法。
二、基本概念和实验原理概念:混悬剂是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细小微粒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属于粗分散体系,可供内服、外用、注射用。
配制环境要求:内服、外用混悬剂(如头孢克洛干混悬剂)在D 级下配制;注射用混悬剂(只能肌注)属于无菌药品中的最终灭菌产品,如曲安奈德注射液其配制、灌装须在C 级背景下,压盖须在D 级背景下。
特性:分散相的微粒大小0.5~10μm ,有时可达50μm (注射剂的微粒大小),非均相分散体系,属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有界面,扩散很慢,显微镜下可见。
制法:1.分散法------ ①研磨粉碎法;②加液研磨法;③水飞法 。
2.凝聚法------ ①化学凝聚法;②微粒结晶法剂型质量要求:微粒细腻均匀,沉降缓慢,下沉后微粒不结块,稍加振摇即能均匀分散,贮存期间微粒大小保持不变,粘稠度适宜,易倾倒,外用制剂易涂布,不宜流散,快干燥,不宜被擦掉。
稳定性:混悬剂中的微粒在静置时可发生沉淀降,沉降速度,符合Stokes 定律: ()ηρρgr V 2122-=公式说明:微粒的沉降速度与微粒半径大小(r 2)以及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密度差(ρ1-ρ2)成正比与分散介质的粘度(η)成反比。
(即微粒越小,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密度差越大,分散介质的粘度越大,微粒的沉降速度越慢,混悬剂越稳定)。
所以,增加混悬剂稳定性可采取如下措施:1.减小微粒的半径;2.加入离子型或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3.加入亲水胶体,增加分散介质的粘度,并形成带电的水化膜包裹在微粒的表面,防止微粒聚集。
4.加入适量的与微粒表面带相反电荷的电解质(絮凝剂),适当降低ζ电位,使微粒发生絮凝,形成振摇时易分散的网状疏松聚集体,从而避免在放置过程中微粒自然沉降易形成致密的不易分散的沉淀结块现象。
混悬剂液体制剂的制备实验报告

混悬剂液体制剂的制备实验报告所谓混悬剂,就是混合在溶液中,对其进行分散和絮凝等作用而形成均匀的絮凝体的制剂。
它是一种不溶于水的高分子化合物,主要用于制备医药、农药和纺织助剂等产品。
混悬剂又可分为:分散型和均匀型两种。
分散型可分为表面活性剂和悬浮颗粒剂两大类;均匀型又分为大分子物质和小分子物质两大类;悬浮颗粒剂又分为小分子悬浮剂及颗粒悬浮剂两大类。
对于分散型物质与悬浮颗粒剂均匀性来说,主要取决于原料、溶剂和搅拌介质等。
目前常用于分散染料、医药、农药等领域采用的分散剂包括聚合物-水解物系分散剂、纤维素类分散剂、磷酸盐类分散剂、磺酸酯类分散剂等。
主要用于制备无机及有机混合制剂以及无机溶剂型制剂以及固体制剂。
一、实验目的1、实验目的:了解水处理工艺中所用到的分散、絮凝、过滤等工艺中的原理,知道这些工艺中的一些细节问题。
2、实验内容:了解混合液的基本性质,了解水解产物的性质,了解制备的工艺过程,掌握实验的基本步骤。
3、实验结果:了解所用设备的工作原理,并获得有效数据,掌握相关参数。
4、实验结果预测:通过实验,预测下一步的工作方法,了解在不同工艺条件下其工作原理和产品的性能特性。
5、实验总结和反思:通过实验得出有关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反思,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更好的完成实验室任务。
6、实验报告和反思:通过实验,使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水处理工艺中使用到的分散、絮凝等工艺环节以及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等。
7、实验报告和反思:通过实验,使我们进一步懂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且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是更好体现学生动手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的体现问题解决方法之一。
8、小制作总结活动:让我们知道如何提高自己办事能力及效率,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解决问题及工作中不懂及时请教别人,从中学习工作中宝贵经验。
通过这次活动,不仅是让我们在生活中成长为一个更专业的学生,更重要地是让我体会到了在学习和生活当中遇到困难时要勇敢面对并努力解决它的道理!二、实验仪器及试剂1、超声多级比色仪:分析纯,DH-701E。
实验4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炉甘石洗剂(学生用)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实验二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掌握混悬剂的一般制备方法。
2.掌握混悬剂的质量评定方法。
3.了解各种附加剂对混悬剂稳定性的作用二、实验原理混悬液为不溶性固体药物微粒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体系,可供口服、局部外用和注射。
优良的混悬剂应符合一定的质量要求:(1)外观粒子应细腻,分散均匀、不结块。
(2)粒子的沉降速度慢,沉降容积比 F (V/V 0) 愈大,混悬剂愈稳定。
(3)颗粒沉降后,经振摇易再分散,以保证均匀,分剂量准确。
混悬剂的稳定剂一般分为三类:(1)助悬剂;(2)润湿剂;(3)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混悬剂的制备方法有分散法和凝聚法,分散法为主要制备方法,其流程为:固体药物→粉碎→润湿→分散→助悬、絮凝→质检→分装即,将固体药物粉碎成所需粒度的微粒,再根据主药的性质混悬于分散介质中并加入适宜的稳定剂。
对于亲水性药物,可先干燥粉碎至一定的细度,再加入处方中的液体进行研磨,通常 1 份药物加~份液体分散介质为宜(遇水膨胀的药物配制时不采用加液研磨);对于疏水性药物,先加入一定量的润湿剂或高分子溶液与药物研磨,使药物颗粒润湿,在颗粒表面形成水化膜,再加液体研磨至所需要求,最后加分散介质至足量,即得。
混悬剂的稳定性直接决定其质量好坏,因此需对稳定性进行研究,所用的方法有:1.微粒大小的测定:微粒大小直接影响其稳定性;2.沉降速度的测定:反映助悬剂、絮凝剂的稳定效果;3.沉降容积比测定:评价助悬剂和絮凝剂的效果;4.絮凝度的测定:比较絮凝剂的絮凝程度;5.流变学测定:确定混悬剂的流动类型;6.重新分散试验:评价混悬剂的再分散性;7.电位的测定:评价混悬剂的稳定性。
三、实验药品和仪器药品:炉甘石、氧化锌、纯化水仪器:天平、乳钵、烧杯、玻棒、量筒、具塞刻度试管、滴管、120 目筛或 100 目筛等四、实验内容炉甘石洗剂的制备(不同助悬剂对炉甘石洗剂稳定作用的比较)[处方] 见表 1[制法 ]①炉甘石、氧化锌过120 目筛或 100 目筛;②将各稳定剂按处方量配成的胶浆或溶液(10ml):羧甲基纤维素钠( CMC-Na ),加水10ml,溶胀后加热溶解成胶浆;(实验前提前配好,用时每组称取使用)西黄蓍胶,加乙醇数滴( 3~4 滴)润湿均匀,加水10ml 于研钵中,研成胶浆,全部移至烧杯备用;吐温 -80 ,加水 10ml 溶解备用;三氯化铝,加水 10ml 溶解;(实验前提前配好,用时每组量取10ml 使用)枸橼酸钠,加水 10ml 溶解备用。
北中大中药药剂学实验指导06混悬型液体药剂的制备

实验六 混悬型液体药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掌握混悬型液体药剂的一般制备方法。
2.熟悉按药物性质选用合适稳定剂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混悬剂应符合以下质量要求:药物本身的化学性质应稳定;外观微粒细腻,分散均匀;微粒沉降速度应很慢,沉降后经振摇能迅速再均匀分散,不应有结块现象;应有一定的粘度要求。
外用混悬剂应易于涂布。
根据stokes 定律:ηρρ9)(2212gr v -=欲制备沉降缓慢的混悬液,可采取:1)减小微粒半径(r );2)减小微粒与液体介质密度差 (ρ1-ρ2);3)增加介质粘度(η)等措施。
应将药物研细,并选择适宜的助悬剂、润湿剂、絮凝剂、反絮凝剂等稳定剂。
混悬剂的配制方法有分散法与凝聚法。
分散法:将固体药物粉碎成微粒,根据主药的性质选择适宜的分散介质和附加剂。
亲水性药物可先研磨至一定的细度,加入液体介质研磨至适宜的分散度;疏水性药物可加入适量润湿剂研磨,润湿后的药物颗粒表面可形成带电的吸附膜,最后加分散介质至足量,混匀即得。
凝聚法:将呈离子或分子状态的药物借物理或化学方法分散在介质中凝聚成微粒而形成混悬液的方法。
另外,可通过改变溶剂或浓度配制成混悬剂,如将酊剂、醑剂加到水性混合液时,缓缓加入并伴快速搅拌而制成混悬液,使微粒细腻,沉降缓慢。
混悬剂的成品包装后,在标签上注明“用时摇匀”。
为安全起见,剧、毒药不应制成混悬剂。
三、实验内容与操作(一)炉甘石洗剂的制备称取过120目筛的炉甘石、氧化锌于研钵中,按表6-1所示加入稳定剂和蒸馏水研成糊状,分别转移至6个具塞刻度试管中,加入蒸馏水至全量。
观察1~6号处方(1号为对照管)洗剂的沉降速度,比较不同稳定剂的作用。
1.处方表6-1 炉甘石洗剂处方[附] 各种稳定剂的配制方法:1)称取甲基纤维素(MC)适量,加蒸馏水采用胶溶法使其慢慢溶胀,逐渐溶解,添加蒸馏水至全量,制成0.5%胶浆,备用。
2)称取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适量,加蒸馏水采用胶溶法使其慢慢溶胀,逐渐溶解,添加蒸馏水至全量,制成0.5%胶浆,备用。
炉甘石洗剂制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制备炉甘石洗剂,了解其制备过程、成分作用及质量控制要点,从而加深对皮肤外用药品的认识,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炉甘石洗剂是一种常用的皮肤外用药品,其主要成分包括炉甘石、氧化锌、甘油等,具有收敛、消炎、保护皮肤的作用。
本实验通过将炉甘石、氧化锌等成分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备成混悬液,以供临床使用。
三、实验材料1. 炉甘石:150g2. 氧化锌:50g3. 甘油:50ml4. 羧甲基纤维素钠:2.5g5. 纯化水:适量6. 研钵、过滤仪、搅拌棒、具塞量筒等实验器材四、实验方法1. 称量与研磨:将150g炉甘石和50g氧化锌放入研钵中,充分研磨至粉末状。
2. 制备糊状物:向粉末中加入50ml甘油和适量纯化水,继续研磨,直至形成糊状物。
3. 溶解稳定剂:将2.5g羧甲基纤维素钠加入适量纯化水中,溶解。
4. 混合与搅拌:将糊状物和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混合,边加边搅拌,直至充分混合。
5. 加水稀释:继续加入纯化水,边加边搅拌,直至总体积达到1000ml。
6. 过滤与装瓶:将混合液通过过滤仪过滤,去除不溶物,然后将滤液装入无菌瓶中,密封保存。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外观观察:制备的炉甘石洗剂为淡红色混悬液体,外观均匀,无沉淀。
2. 稳定性检验:将制备的炉甘石洗剂放置于室温下,观察其稳定性。
实验结果显示,在一个月内,炉甘石洗剂无明显分层、沉淀现象,说明其稳定性良好。
3. 成分分析:对制备的炉甘石洗剂进行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其主要成分含量与理论值相符,符合质量标准。
六、实验讨论1. 制备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制备炉甘石洗剂的过程中,应注意研磨、搅拌等操作,以保证混合均匀,避免沉淀。
2. 质量控制的要点:在制备过程中,应对原料、辅料、设备等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产品质量。
3. 应用前景:炉甘石洗剂具有收敛、消炎、保护皮肤的作用,广泛应用于皮肤病的治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七、实验结论本实验成功制备了炉甘石洗剂,其外观、稳定性、成分含量均符合质量标准。
《药学专业学生基本技能手册》

全国药学类本科专业学生基本技能手册(讨论稿)2007年9月目录1.药剂学 (4)1.1基本技能:液体制剂的制备 (4)1.2基本技能:混悬剂的制备 (4)1.3基本技能:乳剂的制备 (5)1.4基本技能:注射剂的制备 (6)1.5基本技能:片剂的制备 (6)1.6基本技能:软膏剂的制备 (7)1.7基本技能:栓剂的制备 (8)1.8基本技能: 缓释片剂的制备及其释放度测定方法 (8)1.9基本技能: 复凝聚法制备微型胶囊及微型胶囊其形态观察 (9)1.10基本技能: 药物动力学单隔室模型的模拟 (9)1.11基本技能: 大鼠在体小肠吸收 (10)1.12基本技能: 尿药法测定药物消除数率常数 (11)2.药物化学 (12)2.1基本技能:结晶抽滤和洗涤 (12)2.2基本技能:回流操作 (13)2.3基本技能:液液萃取 (14)2.4基本技能:重结晶操作 (15)2.5基本技能:搅拌操作 (16)2.6基本技能:普通和加热过滤操作 (17)2.7基本技能:蒸馏 (18)2.8基本技能:熔点测定 (19)3.药理学 (21)3.1基本技能:实验动物的选择、分组及编号方法 (21)3.2基本技能:实验动物的捉持与固定方法 (21)3.3基本技能:实验动物的给药方法 (21)3.4基本技能: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 (22)3.5基本技能:实验动物被毛的去除方法 (22)3.6基本技能:实验动物的处死方法 (23)3.7基本技能: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 (23)3.8基本技能:常用手术器械操作技术 (23)3.9基本技能: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的使用 (23)3.10基本技能:半数致死量的测定 (24)3.11基本技能:离体肠管制备方法 (24)3.12基本技能:颈总动脉插管 (25)3.13基本技能:动脉血压的测定 (25)4.生物化学 (27)4.1基本技能:蛋白质电泳 (27)4.2基本技能:组织或器官特定代谢的检测 (28)4.3基本技能:蛋白质、核酸定性鉴定 (28)4.4基本技能:凝胶层析 (29)4.5基本技能:酶活力测定 (30)5.微生物学 (32)5.1基本技能:明视野显微镜使用 (32)5.2基本技能:微生物形态观察 (33)5.3基本技能:各种微生物接种技术 (33)5.4基本技能:培养基的制备 (34)5.5基本技能:灭菌与消毒技术 (35)5.6基本技能: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35)5.7基本技能:药物抗菌性能的微生物法测定 (36)5.8基本技能:环境微生物的检测技术 (36)6.药物分析 (38)6.1基本技能:称量 (38)6.2基本技能:容量仪器的校正 (39)6.3基本技能:药物鉴别 (40)6.4基本技能:杂质检查 (40)6.5基本技能:滴定分析 (41)6.6基本技能:重量分析 (42)6.7基本技能:电位法和永停法 (43)6.8基本技能: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44)6.9基本技能:荧光分析法 (45)6.10基本技能:平面色谱 (47)6.11基本技能:气相色谱法 (47)6.12基本技能:高效液相色谱法 (48)6.13基本技能:氧瓶燃烧法 (50)6.14基本技能:凯氏定氮法 (51)7.天然药物化学 (52)7.1基本技能:渗漉提取法 (52)7.2基本技能:酸提取碱沉淀 (52)7.3基本技能:连续回流提取 (53)7.4基本技能:离子交换树脂 (54)7.5基本技能:糖苷酸水解 (55)7.6基本技能:硅胶薄层色谱法 (56)7.7基本技能:氧化铝薄层色谱法 (57)7.8基本技能:纸色谱 (58)7.9基本技能:聚酰胺薄层色谱 (59)8.生药学 (61)8.1基本技能:显微镜的使用 (61)8.2基本技能:显微鉴定临时标本的制作 (62)8.3基本技能:生药组织、粉末镜检图绘制 (63)8.4基本技能:挥发油的提取 (64)8.5基本技能:生药化学成分的提取 (65)8.6基本技能:生药化学成分提取物的浓缩 (66)8.7基本技能:薄层色谱分析 (67)8.8基本技能: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68)1.药剂学1.1基本技能:液体制剂的制备基本要求:1.掌握溶液型液体制剂的种类及特点;2.正确制备各种溶液型液体制剂(包括低分子溶液型、胶体溶液型和高分子溶液型液体);3.正确利用分散法、溶解法、增溶法、助溶法制备液体制剂;4.正确使用液体制剂中常用附加剂,熟悉其作用机制及常用量;5.掌握各种溶液型液体制剂(包括低分子溶液型、胶体溶液型和高分子溶液型液体)的质量标准;6.熟悉各种溶液型液体制剂(包括低分子溶液型、胶体溶液型和高分子溶液型液体)的质量检查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二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混悬剂的一般制备方法。
2. 掌握混悬剂的质量评定方法。
3. 了解各种附加剂对混悬剂稳定性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
混悬液为不溶性固体药物微粒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体系,可供口服、局部外用和注射。
优良的混悬剂应符合一定的质量要求:
(1)外观粒子应细腻,分散均匀、不结块。
(2)粒子的沉降速度慢,沉降容积比F (V/V0) 愈大,混悬剂愈稳定。
(3)颗粒沉降后,经振摇易再分散,以保证均匀,分剂量准确。
混悬剂的稳定剂一般分为三类:(1)助悬剂;(2)润湿剂;(3)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混悬剂的制备方法有分散法和凝聚法,分散法为主要制备方法,其流程为:
固体药物→粉碎→润湿→分散→助悬、絮凝→质检→分装
即,将固体药物粉碎成所需粒度的微粒,再根据主药的性质混悬于分散介质中并加入适宜的稳定剂。
对于亲水性药物,可先干燥粉碎至一定的细度,再加入处方中的液体进行研磨,通常1份药物加~份液体分散介质为宜(遇水膨胀的药物配制时不采用加液研磨);
对于疏水性药物,先加入一定量的润湿剂或高分子溶液与药物研磨,使药物颗粒润湿,在颗粒表面形成水化膜,再加液体研磨至所需要求,最后加分散介质至足量,即得。
混悬剂的稳定性直接决定其质量好坏,因此需对稳定性进行研究,所用的方法有:
1.微粒大小的测定:微粒大小直接影响其稳定性;
2.沉降速度的测定:反映助悬剂、絮凝剂的稳定效果;
3.沉降容积比测定:评价助悬剂和絮凝剂的效果;
4.絮凝度的测定:比较絮凝剂的絮凝程度;
5.流变学测定:确定混悬剂的流动类型;
6.重新分散试验:评价混悬剂的再分散性;
7. 电位的测定:评价混悬剂的稳定性。
三、实验药品和仪器
药品:炉甘石、氧化锌、纯化水
仪器:天平、乳钵、烧杯、玻棒、量筒、具塞刻度试管、滴管、120目筛或100目筛等
四、实验内容
炉甘石洗剂的制备(不同助悬剂对炉甘石洗剂稳定作用的比较)
[处方] 见表1
[制法]
①炉甘石、氧化锌过120目筛或100目筛;
②将各稳定剂按处方量配成的胶浆或溶液(10ml):
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加水10ml,溶胀后加热溶解成胶浆;(实验前提前配好,用时每组称取使用)
西黄蓍胶,加乙醇数滴(3~4滴)润湿均匀,加水10ml于研钵中,研成胶浆,全部移至烧杯备用;
吐温-80 ,加水10ml溶解备用;
三氯化铝,加水10ml溶解;(实验前提前配好,用时每组量取10ml使用)
枸橼酸钠,加水10ml溶解备用。
③称取处方量炉甘石、氧化锌置于研钵中,加甘油研磨成糊状,加10ml纯化水研磨后移入刻度试管,
研钵稍加水冲洗合并加入到试管,加纯化水至20ml,为对照管1;
④将各稳定剂胶浆或溶液作为分散介质加液研磨,按(1)法操作,即得2~6号处方洗剂。
即:先将炉甘石、氧化锌称量后置乳钵中,加甘油研磨至糊状,再将各稳定剂胶浆或溶液作为分散介质加液研磨均匀后倒入刻度试管,研钵用少量水冲洗合并加入试管,最后加水至20ml即得。
表1 炉甘石洗剂处方
1(对照管) 2 3 4 5 6 炉甘石(120目),g 3 3 3 3 3 3
氧化锌(120目),g 1 1 1 1 1 1
甘油,ml 1 1 1 1 1 1
稳定剂/ CMC-Na
% 西黄蓍
胶%
吐温80
2%
三氧化铝%枸橼酸钠%
即所需实际稳定剂用量/ CMC-Na 西黄蓍胶
吐温80 三氧化铝枸橼酸钠
蒸馏水加至,ml 20 20 20 20 20 20
[质量评定]
测定沉降容积比F(H/H0)
将配制好的各洗剂置于具塞试管中,密塞,振摇均匀,几支试管振摇程度尽量保持一致。
分别记录各试管初始高度H0,再分别记录将放置5、10、20、30、60 min时的沉降物高度H,计算沉降容积比,填于表2中。
表2 炉甘石洗剂的沉降体积比
时间min 1 2 3 4 5
H H/H0H H/H0H H/H0H H/H0H H/H0
5
10
20
30
60
五、思考题
①以沉降容积比F(H/Ho)为纵坐标,时间t为横坐标,绘制沉降曲线图,得出什么结果?
②进行处方分析,并根据Stokes定律并结合处方分析影响混悬剂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应采取
什么措施?
③观察各处方的外观质量、评价后得出什么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