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合集下载

《江城子》教案

《江城子》教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会通过“抓细节-析意境-品感情”的词作鉴赏方法。

2、掌握词作把现实和梦境交织起来的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背诵诗词。

3、体会苏轼的百味人生,珍惜生命中所有的遇见。

【重点】背诵诗词虚实结合的手法【难点】鉴赏诗词【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学过苏轼的哪些作品?你心目中的苏轼是什么样子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水调歌头》: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题西林壁》:淡泊,充满智慧《江城子·密州出猎》:慷慨激愤,豪情满怀,气概豪迈……今天我们再看苏轼的另一面:那一天,阳光明媚雄姿英发的19岁少年,迎娶了美丽多情天资聪颖的16岁少女。

婚后琴瑟和谐,贤良的王弗在生活上、事业上、为人处世上都给了苏轼很大的帮助,王弗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他们许下了相伴一生的誓言:生死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世上有一种幸福叫举案齐眉世上有一种相守叫朝朝暮暮但,天妒红颜世上有一种别离叫伤心欲绝。

世上有一种回忆叫痛彻心扉。

幸福的婚后生活仅仅过了十一年,26岁的王弗就病逝了……王弗病逝后,苏轼在她埋骨的山头亲手栽下了三万株松苗。

三万株啊,要种多长时间,点点滴滴的泥水中,包含了多少情和爱!他是把自己那一缕相思化成了三万株万古常青的松树,经寒历暑,沐雨栉风,岁岁年年,生生世世,守候在爱妻身旁。

二、出示背景公元1075年,王弗离世十年,历经宦海沉浮的四十岁的苏轼来到距离亡妻千里之遥的密州任职,正月二十日夜,他梦见了自己的结发妻子,不禁感慨万千,于是便写下了旷世词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悼亡词。

↓出示目标三、品读诗词1、整体感知大声自由读两遍,→你有什么感受?↓一位同学读,评判读的好坏↓听朗诵,把握情感↓齐读,读出情感。

找出“词中哪句带给你感触”↓完成学案12、分析感触点【小组合作,将感触点和同学分享,说出有什么感触】↓分析学生的感触✿“十年...”:“茫茫”如何理解?→模糊不清,音讯渺茫..生死两茫茫那么这种模糊感,渺远感,主要原因是什么?→十年的生死相隔表达出什么样的情感?(对妻子深沉的思念)我们来试想一下,十年长不长(长),但如果是生离,即使山长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会晤的希望,但对于苏轼来说,却是相见无望,这是多么绝望的悲叹啊。

江城子(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

江城子(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江城子(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一.写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时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苏轼刚到密州任知州。

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

王弗聪慧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

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示。

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

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闻名的悼亡词。

二.课文分析1.题目为“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但是上片并没有记梦,那它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所写内容是一个情感铺垫。

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2.促成夜梦亡妻的因素有哪几方面?(结合上片词文回答)A“……不思考,自难忘”,“不思考”不是真的不去思考,而是由于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考,说不思考,即是思考。

--相思太苦、旧情难忘。

B“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此时正在密州,与家乡眉州相隔千里之遥。

为什么人在密州?缘由是被贬。

被贬境况如何?无处话凄凉。

--人生多难、政治打击。

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政治打击之下,人易年轻,就是相逢了,妻子也不会识得我了吧。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3.下阕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

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写出二人相见时的场景。

还是那个共度甜美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识的小窗,最终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顺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观察我呢?我是该静静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美的拥抱呢?可是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太残忍了,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

(转抄)4.“茫茫”遥不行及。

但是见面后却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为什么?“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苏轼对亡妻凄婉的爱情及相思之情;3.鉴赏词中的表现手法,体悟感受词作里传达出的情感美、艺术美。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资料】1.苏轼和王弗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

文学上的三苏指苏轼,其父苏洵,其弟苏辙。

22岁中进士,入世后奋厉有用世之志,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由于注重政策等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

他的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45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59岁被贬惠州,62岁被贬詹州,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

十六岁时,与当时十九岁的苏轼成婚。

二人两情相悦,相敬如宾,恩爱有加。

然而,十年之后,王弗不幸早逝。

苏轼悲痛欲绝,久久不能忘记,独自一人的生活十分孤独难熬。

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

她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见识的告诫和嘱咐。

所以,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王弗的去世,无疑在生活上、感情上对苏轼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正是由于与妻子情深意笃,生者的思念才是那样的长久。

2.本词写作背景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

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乙卯即熙宁八年。

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诗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

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

这首词即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

3.苏轼的三个妻子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

高中语文_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2.把握该词运用的主要手法。

3.背诵全词。

【教学设计】一、导语设计在你心目中,苏东坡是怎样的形象?我们以前学习过苏东坡的哪些文章?苏轼以豪放、旷达著称,其实,他还有柔情的一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和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二、诵读感知,把握基调1.一名学生诵读,纠正字音。

注意以下读音:量liáng 忘wáng2.自主诵读本词两遍,把握诗歌的基调凄婉、哀伤3.学生带着这种“凄婉、哀伤”的基调诵读诗歌。

诵读指导:(1)注意断句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2)注意语速:尽量慢一些,让情感表达的充分些。

(3)注意重读:特别是体现诗人情况的字,要重读,如:“千里孤坟”的“孤”。

4.听录音,再次感受一下这种“凄婉、哀伤”之情,学生自由诵读体会,然后学生代表诵读。

三、文本细读诗人是如何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的?1.直抒胸臆:“不思量。

自难忘”。

“自”自然而然,无意识,感情真挚。

不特意相念,也自然的难以忘怀。

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呵!这十年间,诗人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

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看似矛盾的心态,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思念。

真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联想想象、虚实结合、细节描写:“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首词的标题为“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品读诗词,借助联想和想象,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描绘梦境。

学生讨论,小组推荐最优秀的诵读,其他同学进行品评例: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梦”是“幽梦”,“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

《江城子已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江城子已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江城子·已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

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诗词艺术手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领悟诗歌中蕴含的语言美,表达美,情感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学即人学,真情滋润心灵的绿洲,学会表达真情实感,自觉传承诗词文化。

【教学重点】1、诵读体悟,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深沉的爱与思念之情。

2、赏析词作抒写悼亡之情的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你们认为宋朝全才型的人物是谁?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政治家,可谓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苏轼即使仕途不顺、即使惨遭贬斥,却总是乐观旷达的,他的诗词文章亦如其人,给我们的印象也是豪放旷达的,但是,我们的大文豪也有悲痛浓得化不开的时候,正所谓“无情未必真豪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东坡《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柔婉细腻的悼亡词,来感受他对亡妻深深的思念。

二、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苏轼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在诗、文、词、书、画等许多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

生平简介: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并非完全不同意,还是有部分认可的,前期反对,后期深入民间,了解到新法的好处,转而赞成新法好的方面。

),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文字狱。

苏轼以才华横溢而得到宋神宗的赏识,成为当时政坛上的明星和文坛上的领袖。

但是,苏轼在政治上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还写了一些诗文予以揭露和讽刺,引起了王安石一派官员的强烈不满,于是,他们从苏轼的诗文中找到罪证,用牵强附会的手法指控苏轼有谋反之心。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

情意教学试探——《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周宁一中詹益凤一、教学内容分析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高中语文苏教版、语文版《唐诗宋词选读》都选读的篇目之一,语文版《唐诗宋词选读》将此词安排在第九课《问世间情为何物——两情相悦》中。

作为中国词坛的第一首悼亡词,它抒发了苏轼对亡妻深沉的思念和哀悼的心情,是两情相悦却又只能阴阳相隔的无尽痛苦。

因而学习此课,教学重点是追求教学情意,体会诗人情感,感悟人生多味。

同时,作为选修课,要扩大诗歌相关内容学习的辐射面,并以此课作为学习的一个切入点,探究拓展,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苏词打破五代以来婉约的词风特点,笔力劲拔,开一派豪放风格,必修课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学生最喜欢的古诗之一,因而,学生印象中的苏轼是豪放的。

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却体现了苏先生另一种创作风格、另一个感情世界,是苏轼豪放内心中的一绢细流,哀婉凄美。

让学生明白:这是作家风格多样性的表现,是男儿的“伤心处”。

悼亡情,悼亡情的载体,学生的理解体会都受限制。

追求情意,鼓励学生进入诗情,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在一个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年轮里,这未尝不是一种精神食粮。

学生经过必修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量的诗歌赏析常识,做为选修课课文的学习,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一个提升,此课学习要挖掘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以达到课内课外知识完美交融的境界。

三、设计思想1、情意教学。

“情”为情趣、情味、情感;“意”即意境、意蕴、意义。

“即以情为根基,使学生获得语文教学动人心魄的‘意境’、文化积淀的‘意蕴’、哲学启蒙的‘意义’。

”诗歌长于表情达意,营造意境氛围,领悟哲学思考,因而也尤适合于情意教学。

一首悼亡词,一种浓浓感伤的诗歌氛围,一个哀婉凄凉的诗歌意境,一段深沉刻骨的人生思考。

“让生命的激情去点燃生命的激情,用智慧的心灵去唤醒智慧的心灵”,老师带领学生一起体味“情”“意”,让学生顺利地跨越情感距离,进入诗歌之境,悟道人生百味!2、情感诵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一﹑整体设计思路说明。

本课是苏教版选修课程中“‘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一章中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本章节一共选入了苏轼的四首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江城子》﹑《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分别想从题材﹑立意﹑语言﹑境界等不同的层面介绍苏轼对宋词的创新和贡献。

从而让大家了解一个全面而完整的苏轼。

苏轼的词强调词的主体性,着重表现个人化的情感。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也是苏轼的一项创新:即以悼亡题材入词。

对于悼亡这一题材来说,苏轼的这一创新,不仅没有冲淡悼亡词的庄重,反而增加了词作的抒情色彩,《江城子》一篇质朴而庄重,感情蕴藉深厚,感人至深。

在苏轼之前,只有悼亡诗没有悼亡词,苏轼之后,涌现了很多悼念亡妻的绝佳词作。

教师将通过故事导入的方式,使学生快速的进入相应的情境,结合多媒体图片介绍本课相关背景,使学生了解王弗其人以及她对苏轼的重要意义。

其次运用朗读教学的方式展开,使学生充分地了解文本。

再次教师抓住关键字具体分析,充分地拓展文本的内涵。

最后,拓展延伸,提一下悼亡词,布置作业,总结全文。

二、教育背景分析。

对本首有关苏轼王弗彼此恩爱情深流传千古的词,我们不能不熟悉。

这首词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多么深奥的语义。

在朴素的文字下却蕴含着无比的深情。

对于苏轼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不深刻。

通过对本词的学习我们将认识一个多情的苏东坡。

三、教学目标分析:⑴知识和能力: ①了解词作背景,结合注释诵读全词。

②能记住一两个苏轼和王弗之间的小故事,并能有一些自己的感慨。

⑵过程和方法:①从语言入手,品味诗词的意境美,初步把握和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

②能够感知苏轼对王弗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深沉思念。

对苏轼形象的理解除豪放外更添多情的特征。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能够受到感染和启迪。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①生死相隔,深情难忘。

这首悼亡词一开篇便抒发作者对妻子诚笃的感情。

生死,是一种隔;妻子葬于千里外的故乡,是一种隔;岁月沧桑,即使相逢也认不出,又是一种隔;梦中还乡,四目相对,千言万语无从谈起,还是一种隔。

在对梦境的淡淡追述中,将死别之悲、独处之苦、世路之艰写得极为沉痛。

②诵读这首词,留意细节描写,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梦境的记述、对亡妻的思念和落拓的身世之感融合在一起的。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主要人生经历,了解诗歌背景。

2.理清诗词的线索脉络,分清内容层次。

3.鉴赏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

鉴赏表现手法,理解情感。

情景导入他有“大江东去”的豪放,他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他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狂放,他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柔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体味苏轼的这份柔情,感受他对亡妻的深情。

环节一:知人论世1.走近苏轼苏轼(1036 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

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苏洵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2.苏轼的重要经历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四十四岁时谪往黄州;五十八岁谪往惠州;六十一岁谪往海南儋州。

3.后世的评价苏轼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影响,并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将其统一起来,既积极进取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

4.写作背景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

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

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

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河落日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一.教学目标:
真情出质文,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

文学即人学,真情滋润心灵的绿洲。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营造氛围,体会情感。


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

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

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课件)
(豪放、豁达、浪漫、幽默)
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先讲一个故事。

(课件)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

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

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

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

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

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

”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

”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

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

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
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

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读。

(激发情感。


(四)课文分析
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

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

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

”平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

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人间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的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生离死别)
“茫茫”看不清楚?为何看不清?
(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

花落人亡两不知)
有人说,文章中出现了一些逻辑问题。

是不是思念过度,精神受了刺激。

下面请同学思考这些问题。

(课件)
1.“不思量,自难忘”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

“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

说不思量,即是思量。

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2.作者说自己“尘”,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

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

“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
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下阕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

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学生活动)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太残忍了,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

(学生活动)还是“相顾无言”好。

为什么?
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

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

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

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

下阕五句愈是生动细致地描绘梦境情状,就愈是使人酸鼻。

因为这一切只是梦啊,了无痕迹的春梦啊。

如果真能够执手相看泪眼,也是好的啊。

就这样执手到永远,站成两尊塑像。

然而,只是梦啊。

板书:梦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

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

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

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且慢,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团圆“千里共婵娟”。

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好。

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

“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每一年,如果说作者带着对妻子的思念走过十年,注定这辈子也走不出情感的围城了。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苦苦寻觅而不得的情况下才会张开了“梦”的翅膀寻觅理想的天堂。

有哪些梦?表现了什么?
李白为了“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
可以斥责他们白日做梦。

但是这一点小小的安慰不应该给他们吗?
回到苏轼。

一个达观、开朗、幽默的苏轼。

着迷他“我欲乘风归去”欣赏他“扣舷长啸”追随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们能够接受一个儿女情长的苏轼吗?
(学生活动)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忘复国大业,可谓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可是写出了“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啊。

齐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
(学生活动)
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为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

“雨后的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
妹妹,你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消失在茫茫的人海,消失在我日夜的想念中。

不曾带走我对你的点点回忆。

千重山,万重水,割不断的是情深似海如潮的的思念。

默默坐在屏前,手指在键盘上轻轻的划过,所有的怀想,所有根植脑海抹不去的记忆,都凝聚指尖,触动着流年的痕迹,把一纸素笺的心事,轻吟纸笺,等你从陌上归来。

我的妹妹,你在哪里啊?哪里?问天,天不语,问己,己不明。

想你的日子,见不到你的踪迹,让我陷入了沉思。

有关你的一切,早已深深铭刻在心里。

妹妹,你是我心底最珍贵的爱!回想起我们一起度过的时光,是那么的美好。

所有的细节历历在目。

还记得我们初遇的散文吧吗?第一次与你相遇,是在你的空间,欣赏你温婉如水的文字,一看到你的笔名冰格格,不问为什么,就一下子惊艳了我的目光,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你高贵典雅的名字,喜欢上了你才华横溢精彩的文字,喜欢上了你冰清玉洁的聪慧,喜欢上了你的一切。

妹妹,生命中的许多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

姐姐能幸运的遇上你,是天意,是缘分,更是生命中注定让我们有共同爱好文字,走到了一起。

在那些快乐美好的日子里,我们互相点评文章,互相推心置腹的发短信交流,很快,我们就成了无话不说的网上好姐妹,彼此都会为伤感文字而流泪,也会为彼此的喜悦而欢呼雀跃
妹妹,姐姐永远不会忘记,在姐姐最困难的时候,是你不离不弃的向姐姐伸出援助之手,帮我渡过难关。

是你一次次发短信打电话,询问病情,关心着姐姐。

记得那次,当电话那端,传来千里之外,你亲切的声音,那一刻,姐姐接电话的手在颤抖,心在激烈的跳动,姐姐卸掉所有的坚强面具,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感,竟在你面前痛哭的发泄流泪。

你用温暖的话语,安慰鼓励着姐姐,为姐姐抹去眼角的泪痕,把微笑的阳光,洒向姐姐的世界,从此,你就成了姐姐一生的感恩。

妹妹,你在姐姐的眼里,是没有血缘关系,如同骨肉的亲人,甚至超越亲情的朋友,你留给姐姐的是太多太多的感动。

常常让姐姐沉浸在绵绵幸福的回忆中。

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