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5《想北平》学案

合集下载

想北平学案

想北平学案

《想北平》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体味老舍简练、俗白、纯净的语言特点。

2、通过学习,掌握细节描写这种写作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品位(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作者对北平特点的描写,感悟作者对故乡北平的眷恋深情【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对文章以“情感”为线索的把握。

难点:从北平特点的描写中,体味出作者浓重的思乡之情。

【学习导航】一.散文知识储备1、在文学作品中,散文是与()()()并列的一种重要的体裁。

它可以()可以()也可以();小品、随笔、游记、短评、杂感、序跋、书信、日记、回忆录等等都属于散文这个范畴。

比之于其他体裁,散文的写作更为灵活、自由,更能凸显作者的个性。

2、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 )、( )、( )、( ),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3、散文的特点是()而()。

其中()既指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都可以;又指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烘托、比喻手法等;也指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而()则指()集中而鲜明。

4、散文的分类:叙事抒情散文、抒情叙事散文、议论(哲理)散文。

5、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散文可以以()为线,以()为线;可以以()为线,以()为线;也可以以()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6、散文的语言特点:(1)质朴、自然(2)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4)诙谐幽默(辛辣讽刺)7、散文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以小见大、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手法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等二.《想北平》知识准备(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辜负()菜圃()粘贴()粘合()鲜嫩()廿七()匀调()什刹海()愧杀()悠然()(2)、文学常识填表空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

语文:1.3《想北平》学案(北京版必修五).doc

语文:1.3《想北平》学案(北京版必修五).doc

一、学习目标1、与文本展开对话,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情感(重点)2、学习作者从生活平凡小事中抒发真情的写法(难点)3、我自己还想学到以下东西:二、学习方法指导对话式阅读:阅读文本5遍以上,不动笔墨不读书,带着自己的最真实最个性化的生命感悟, 随时记下自己的心得,包括对作者的质疑、对编者评点的不同见解,要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更要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在对话中诵读文本、品味语言、质疑问难,真正做到听、说、读、写、思(思维碰撞)、情(情感熏陶)融合,真正把文章读成自己的!三、预.习与展示(一)朗读课文:5遍以上,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美感。

本文写了北平的那几个特点?(二)积累基础知识1、字音(课前展小):廿七:什刹海:菜圃:空旷:橘子:省钱古刹省刹反省刹车我自己积累的字音(课前补充):辜负:便宜便便宜行事2、字形(课前展示)空匀堡粗我自己积累的字谢形(课前补充)3、词义(课前展示):俊伟:愧煞:清福:我自己积累的词义(课前补充):(三)品味语言:找出文中所有触动你的词、句、段,并在对话栏、天头地角等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思考、感悟、前后文的关联、生命中相关事件以及相关诗文或名言名句等,进行真实的个性化的阅读。

请写下最触动你的一处与同位、同组或全班同学品读讨论:注:讨论用语示范(也可以用自己的个性化语言表述):1、文中给最触动我的一个词(一句或一段)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深情朗诵):因为它还让我想到2、我对同学读的这一个词(这一句或这一段)也非常喜欢,因为:我认为应该这样读(根据自己的理解深情朗读)。

3、同学但是我认为因为方面读的很好,读出了地方可以读得更所以我认为应该这样读(根据自己的理解深情朗读)同学的观点,我认为我觉得这一个词(这一句或这一段)应该这样读(根据自己的理解深情朗读)(四)质疑问难:有疑问才能真正有所得,请在文中所有有疑问处标上问号,要勇于创新、勇于挑战权威并坚持自己的观点。

高中语文高二语文上册《想北平》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高二语文上册《想北平》教案、教学设计
随后,我会简要介绍作者老舍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我还会提及老舍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情感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产生好奇心,想要了解老舍是如何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的。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会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首先,我会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b.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c.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
d.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3.教学评价设想:
a.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b.作业评价: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c.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组织学生互相评价,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运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北平的老照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北平的历史风貌。接着,我会提出问题:“你们对北平有什么了解?你们心中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从而自然地引入本课的主题——《想北平》。
c.合作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d.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e.课后作业: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高中语文课想北平教案

高中语文课想北平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掌握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北京的深厚感情。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社会现实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2. 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准备:2. 关于作者老舍的生平介绍资料。

3. 相关参考资料和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想北平》,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情感。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故乡北京的深厚感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交流互动。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强语音语调的把握。

(2)结合自己的家乡,写一篇类似的散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老舍的《想北平》与其他作品的主题和风格有何异同?2. 时代背景:了解《想北平》创作的历史背景,分析作品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七、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评价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染力。

3. 学生合作探讨,评价分析课文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准确性。

八、教学反思:2. 学生反馈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九、教学拓展资源:1. 老舍其他作品推荐:《骆驼祥子》、《茶馆》等。

高中语文:《想北平》教案

高中语文:《想北平》教案

高中语文《想北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的背景,把握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分析文章的构思,掌握作者通过对比、描写等手法表达对北平的热爱和怀念。

(3)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运用文本分析法,从不同角度解读散文作品。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和传承家乡的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积极心态。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分析作者运用对比、描写等手法描绘北平的形象。

3. 理解老舍先生的文学地位和作品的价值。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专业术语和历史文化背景的理解。

2. 深入剖析作者的创作动机和情感变化。

3. 散文欣赏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资料、PPT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味。

(2)简要介绍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北平的历史文化。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北平的热爱和怀念的?(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文本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构思和手法。

(2)举例说明作者如何通过对比、描写等手法描绘北平的形象。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故乡的情感。

(2)分享自己珍贵的家乡记忆。

6. 课堂小结(2)强调关注家乡文化、传承家乡历史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强口语表达能力。

8. 教学反思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老舍的《想北平》与其他作品中的北平描写有何不同?引导学生阅读老舍其他关于北平的作品,如《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对比分析其创作风格和主题。

高中语文课想北平教案

高中语文课想北平教案

高中语文《想北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3)能够鉴赏老舍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2. 分析老舍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含义。

2. 深入剖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情感,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故乡——北平。

(2)简介作者老舍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要求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与鉴赏:(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内容。

(2)鉴赏老舍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5. 情感教育:(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梳理课文内容,编写一篇读后感。

2. 研究老舍的其他作品,分析其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如何表达对故乡的情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3课想北平精品导学案(详解版)北京版必修5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3课想北平精品导学案(详解版)北京版必修5

3 想北平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一颗由甜蜜、温馨和苦涩凝结成的珍宝,这就是乡情。

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一株遍身疤痕的老槐树,一声熟悉的吆喝,一阵红枣米粥的香气,都是引发游子乡情的催化剂。

人在江湖,身在旅途,精神与心灵的归宿却永远指向生养你的那片故土。

老舍的《想北平》就是对乡情最精妙的诠释。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满族人,出生于北京贫民家庭。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风格的杰出作家、语言艺术大师。

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

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风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

1.注字音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廿.七niàn粘粘.液nián菜圃.pǔ..粘.贴zhān橘.子jú什什.么shén辜.负ɡū什.刹海shí省省.吃俭用shěnɡ不省.人事xǐnɡ2.写汉字词语易错字词语易错字chāi断拆开pì辟木tuî柝pì静僻shé本折怪pǐ癖悲chuàng怆匀tiáo调cāng海沧diāo堡碉cāng茫苍diāo谢凋3.解词义俊伟:清俊雄伟。

匀调:配合得均匀合适。

愧杀:形容极度惭愧。

枝枝节节:①以零零碎碎、断断续续的方式进行或处理;②指种种情节。

4.辨用法寂苦寂寞①孤独时,你是否会打开窗子,让那迎面吹来的凉风带走你的寂寞?②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两词都有寂寞的意思。

不同点在于,“寂苦”重在“苦”,即感觉寂寞、悲苦;“寂寞”重在“寞”,即孤单冷清。

在运用上,两词的词义轻重程度也不同,“寂苦”在程度上重于“寂寞”。

1.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

北京版-语文-高二-高中业语文《想北平》同步学案

北京版-语文-高二-高中业语文《想北平》同步学案

《想北平》学案【课题课前热身温故知新】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老舍,原名(),字(),()人,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等。

曾因创作话剧()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但他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还是《》。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学习目标】1、理解感受作者对北平的眷恋深情。

2、赏析作者恰当选材和鲜明对比等写作手法。

3、体味和学习老舍简练、俗白、纯净的语言。

重点:赏析作者恰当选材和鲜明对比等写作手法。

难点:作者对北平的感情的开掘。

【指点迷津授之以渔】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

【涉及考点形成网络】爱北平宁静安适想北平绘北平(对比)布置匀调刻骨铭心的爱物产丰富念北平接近自然【教学流程】一.未雨绸缪1.预习要求:(1)读准字音;2)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3)体会感情。

2.参考复习资料:网上查询了解作者情况或全解类资料3.预习检测,给加点的字注音。

辜.负()菜圃.()粘.贴()粘.合()鲜嫩.()廿.七()匀调.()什刹..海()愧.杀()悠.然()二.课堂探究1.自主学习1)第2自然段中,作者说“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答)2)在课文第4自然段中,“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的“摇篮”是比喻的说法,具体指什么?所指内容在特征方面与“摇篮”有何相似之处?3)作者写北平,文中为什么写到伦敦、巴黎、罗马和堪司坦丁堡等城市?4)在课文第5自然段中,作者说“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结合本段内容,概括说明“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5)第⑷-⑺段,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的特点,请写出其中两个主要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北平【课题课前热身温故知新】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老舍,原名(),字(),()人,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等。

曾因创作话剧()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但他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还是《》。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学习目标】1、理解感受作者对北平的眷恋深情。

2、赏析作者恰当选材和鲜明对比等写作手法。

3、体味和学习老舍简练、俗白、纯净的语言。

重点:赏析作者恰当选材和鲜明对比等写作手法。

难点:作者对北平的感情的开掘。

【指点迷津授之以渔】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

【涉及考点形成网络】爱北平宁静安适想北平绘北平(对比)布置匀调刻骨铭心的爱物产丰富接近自然念北平【教学流程】一.未雨绸缪1.预习要求:(1)读准字音;2)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3)体会感情。

2.参考复习资料:网上查询了解作者情况或全解类资料3.预习检测,给加点的字注音。

辜.负()菜圃.()粘.贴()粘.合()鲜嫩.()廿.七()匀调.()什刹..海()愧.杀()悠.然()二.课堂探究1.自主学习1)第2自然段中,作者说“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答)2)在课文第4自然段中,“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的“摇篮”是比喻的说法,具体指什么?所指内容在特征方面与“摇篮”有何相似之处?3)作者写北平,文中为什么写到伦敦、巴黎、罗马和堪司坦丁堡等城市?4)在课文第5自然段中,作者说“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结合本段内容,概括说明“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5)第⑷-⑺段,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的特点,请写出其中两个主要特点。

6)说说下列句子所表达的感情。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7)你喜欢作者笔下的北平吗?为什么?2.合作探究(兵教兵),展示成果1)对选材技巧的探索:请先说说你心中的北京;再看文中选取了哪些材料?然后分析这样选材的好处是什么?这些材料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比较手法的探索:朗读课文4、5两段,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别找出表示伦敦、巴黎、罗马等历史名城特征和北平之美的关键词句,再分析这样比较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质疑解疑:写出你的疑问,大家共同提高哦。

4.平行训练读选文,回答问题。

⑴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

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

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

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⑵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

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

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

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

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青菜摊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

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1)摘出选文第一段的中心句()。

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

2)第一段中的两个破折号的用法是()A、表转折B、表插说C、表意思的递进D、表连接3)选文第二段介绍了北平的两个特点: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说说下列句子包括作者怎样的感情。

⑴青菜摊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

⑵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画龙点睛今天我们一起品味了《想北平》一课的语言,幽默诙谐,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鲜明生动。

如“差点事儿”,“挤得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等蕴含极其深刻思想的话语经老舍说出,却是极平常普通,通俗易懂,显示了语言大师举重若轻的功力。

老舍用动情的眼光看世界,连寻常的蔬菜瓜果都带有了动人的光彩。

我们也许对老舍其人其文了解得还不够透彻,但我们却进一步积累和掌握了品味散文语言的一些方法。

希望这些方法是一把把的钥匙,帮助我们去开启散文语言宝库的大门。

三、提高拓展月光饼琦君月光饼也许是我故乡特有的一种月饼。

每到中秋,家家户户及商店,都用红丝带穿了一个比脸盆还大的月光饼,挂在屋檐下。

廊前摆上糖果,点起香烛,和天空的一轮明月,相映成趣。

月光饼做得很薄,当中央上一层稀少的红糖,面上撒着密密的芝麻。

供过月亮以后,拿下来在平底锅里一烤,掰开来吃,真是又香又脆。

月光饼面积虽大,分量并不多,所以一个人可以吃一个,我总是首先抢到大半个,坐在门槛上慢慢儿的掰开嚼。

家里亲友们送来的月光饼很多,每个上面都有一张五彩画纸,印的是“嫦娥奔月”、“刘备招亲”、“西施拜月”等等的图画,旁边还印有说明。

我把这些五彩画纸抽下来,要大人们给我讲上面的故事。

几年的收藏积蓄,我有了一大叠。

长大以后,我还舍不得丢掉,时常拿出来看看,还把它钉成一本,留作纪念。

我有一个比我只大两岁的表姑,她时常在我家度过中秋节,她喜欢吃月光饼。

有一次,她拿了三张五彩画纸要跟我换一个饼,我要她五张,她不肯,两个人就吵起来。

她的脸很大很扁,面颊上还长了不少斑。

我指着她的脸说:“你还吃月光饼!再吃,脸长得更大更扁,斑就跟饼上的芝麻那么多了。

”这句话真伤了她的心,就掩面哭泣起来,把一叠画纸撕成片片地扔掉,我也把月光饼扔在地上,用脚一踩踩得粉碎,心里不免又心疼又后悔,也就哇的一声哭起来。

母亲走来狠狠地训我一顿,又捧了个刚烤好的月光饼给表姑,表姑抹去眼泪,看看饼,抬眼望着母亲问道:“表嫂,你说我脸上的斑长大以后会好吗?”母亲抚着她的肩说:“你放心吧!女大十八变,变张观音面②。

你越长大,斑就越隐下去了。

”母亲又说又笑:“你多拜拜月亮菩萨,保佑你长得美丽。

月光饼供过月亮,吃了也会使你长漂亮的。

”表姑半信半疑地摸着月光饼上的芝麻,和我两个人呆愣愣地对望了好一会儿,她忽然掰下半个饼递给我说:“我们分吧!我跟你要好。

”我看看地上撕碎了的画纸与踩烂的饼屑,感激万分地接过饼,跟表姑手牵手悄悄地去后院里,恭恭敬敬地向天上的月亮拜三拜,我们都希望自己长大了都有一张观音面。

表姑长大以后,脸上的斑不但没有隐去,反而更多了。

可是婚后夫妻极为恩爱,她生的两个女儿,都出落得玫瑰花儿似的,我们见面时谈起幼年抢吃月光饼和拜月亮的事情,她笑笑说:“月亮菩萨还是听我的祷告的。

我自己脸上的斑虽然是越来越多,而她却保佑我有一对美丽的女孩子。

”台湾是产糖的地方,各种馅儿的月饼,做的比大陆上更腻口③,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中秋节,一年又一年,来了又过去,什么时候回家乡去吃月光饼呢?(2005年沈阳试题)注释:①琦君:本名潘希珍,现代散文作家,1917年生于浙江省永嘉县,1949年去台湾。

作品风格温柔敦厚、清新自然。

著有《烟愁》、《三更有梦书当枕》、《橘子红了》等。

②观音面:在这里指端庄美丽的容貌。

③腻口:因太甜或油腻不想多吃。

1、选文开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月光饼的外形、用料、滋味等方面内容,事隔多年作者为什么还能记忆犹新?2、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3、结合上下文,分析划线句子中“又心疼又后悔”的原因。

4、作者在台湾生活多年,可她仍感觉台湾的各种月饼“做的比大陆更腻口,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从全文看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5、文中记叙了中秋节作者与表姑争吵、和好的经历,这让你在为人处事方面明白了什么道理?请结合生活实际,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6.琦君写吃月光饼、喝春酒,为我们展示了浙江的风土人情;汪曾祺写端午吃鸭蛋,使我们对江南的端午习俗有所了解。

在中国这块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沃土上,还有很多民俗,请你举出一例并写出这种民俗所蕴含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我的收获和质疑(教师: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