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梁的弯曲-教案

合集下载

工程力学第八章 直梁弯曲

工程力学第八章  直梁弯曲
实际加工中,采用在铣刀 对面加顶尖的方式。其力学 原理是:增加铣刀的支座约 束,其受力图如图c所示,使 铣刀根部截面上的弯矩MW 减小。铣刀所受的径向力F, 一部分由顶尖承担,使铣刀 根部截面上的应力也相应减 小,从而保证了铣刀不被折 断,提高了生产效率。
§8-5 提高梁抗弯强度的主要措施
二、选择合理的截面形状
Mw y σ= Iz
Mw——横截面上的弯矩,N·m或N·mm; y——点到中性轴z的距离,m或mm; Iz——截面对中性轴z的惯性矩,m4或mm4。
最大正应力:σ max
M w ymax M w = = Iz Wz
Wz =
Iz ymax
Wz为抗弯截面系数,单位为m3或mm3。
§8-3 弯曲正应力
工程中常见梁截面图形惯性矩和抗弯截面系数计算公式 截面图形 惯性矩 抗弯截面系数
弯曲内力——剪力和弯矩 §8-2 弯曲内力 剪力和弯矩
2.弯矩的正负规定
梁弯曲成凹面向 上时的弯矩为正 梁弯曲成凸面向 上时的弯矩为负
弯矩的计算规律:某一截面上的弯矩,等于该截面 左侧或右侧梁上各外力对截面形心的力矩的代数和。
弯曲内力——剪力和弯矩 §8-2 弯曲内力 剪力和弯矩
三、弯矩图
1.弯矩方程与弯矩图
§8-1 平面弯曲的力学模型
(1)活动铰链支座 (2)固定铰链支座 (3)固定端支座
§8-1 平面弯曲的力学模型
3.载荷的基本类型 (1)集中力
(2)集中力偶 (3)分布载荷
F1
集中力
(分布力)
§8-1 平面弯曲的力学模型
4.静定梁的力学模型
名称
简支 梁




一端为活动铰链支座, 另 一端为固定铰链支座的梁 一端或两端伸出支座外的 简支梁,并在外伸端有载 荷作用 一端为固定端,另一端为 自由端的梁

直梁弯曲教案

直梁弯曲教案

【课堂探析】考点一:平面弯曲的概念例:工程中的梁,其横截面通常都有一纵向对称轴,该对称轴与梁的轴线组成梁的 。

解题分析:纵向对称面:工程中的梁,其横截面通常都有一纵向对称轴,该对称轴与梁的轴线组成梁的纵向对称面。

纵向对称平面是重要概念,有利于理解平面弯曲,区别组合变形。

基础再练:悬臂梁受集中力P 作用,P 力方向与截面形状如下图,试问以下各梁是否发生平面弯曲。

(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考点二:梁指定截面上的剪力和弯矩例1:如下图悬臂梁, 1-1截面剪力1s F = kN ,弯矩1M = kN ·m 。

解题分析:求指定截面剪力和弯矩,能够用基本方法——截面法,也能够用简便方法——计算剪力和弯矩的规律。

利用规律:由1-1截面右侧的外力直接求出,kN F s 2010251=+⨯=m kN M ⋅-=⨯-⨯⨯-=302101251答案:20 -30例2:某简支梁受荷载后弯矩图如下图,则力P = kN 。

解题分析:方法一:通过A 支座反力计算。

由弯矩图可知)(40↓-=kN F Ay ,又由平衡方程得22120PF Ay +-=,所以得40=P kN方法二:使用叠加法求弯矩的方法。

将120kNm 的弯矩和P 分别作用在梁上得如下弯矩图 所以40602-=-P, 得 40=P kN 。

2 m11 P =10 kNq =5 kN/m 120 kN ·mPB A40 kN ·m 120 kN ·m1 m1 m40 kN ·m120 kN ·m60kN ·m120 kN ·mP/2答案:20基础再练:1.试计算以下各梁指定横截面的剪力和弯矩。

2.某直梁在荷载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假如1-1截面左侧弯矩M左=20 kN·m,右侧M右=30 kN·m,则此梁在1-1截面必作用有荷载,其数值为。

直梁弯曲实验报告

直梁弯曲实验报告

直梁弯曲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直梁弯曲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直梁在受力情况下的变形规律和力学原理,以及通过实验得到实际模拟值并与计算模型进行对比分析。

二、实验原理直梁是一种常见的重要力学基础结构,其受力性质和变形特性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将探究直梁在不同受力情况下的变形规律,以及根据材料力学理论计算出的横向变形量来验证实验模拟值的准确性。

三、实验器材1. 直梁2. 弯曲装置3. 传感器4. 计算机5. 数据采集设备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和设备,根据实验原理和实验要求进行相关设置。

2. 安装传感器并启动数据采集设备。

3. 进行不同力度的弯曲实验,记录传感器输出值。

4. 按照材料力学理论计算出横向变形量,并与实验模拟值进行比较。

5. 对比分析实验结果和计算模型,得出结论。

五、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1. 实验结果记录如下表所示:实验编号施力情况(N)传感器输出值(N)横向变形量(mm)实验模拟值(mm)1 100 90 0.2 0.252 200 190 0.4 0.453 300 290 0.7 0.754 400 390 0.9 0.955 500 480 1.3 1.42.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和材料力学理论计算出的横向变形量,我们可以发现实验模拟值和计算模型的误差在0.1mm以内,说明本实验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六、结论通过直梁弯曲实验,我们得出了直梁在不同受力情况下的变形规律和力学性质,同时也通过实验得到了实际模拟值并与计算模型进行对比分析。

最终得出结论,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七、参考文献1. 材料力学,吴辰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2. 摩擦学,李辉等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年。

直梁的弯曲及组合变形与压杆稳定——教案

直梁的弯曲及组合变形与压杆稳定——教案

直梁的弯曲及组合变形与压杆稳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直梁弯曲的基本概念,掌握梁弯曲的计算方法。

2. 使学生了解组合变形的特点,学会分析组合变形的应力状态。

3. 让学生掌握压杆稳定的基本原理,能够判断压杆稳定的条件。

二、教学内容:1. 直梁弯曲的基本概念:梁的截面形状、梁的载荷、梁的弯曲变形。

2. 直梁弯曲的计算方法:弯矩图、弯曲应力、弯曲变形。

3. 组合变形:拉伸(压缩)与弯曲的组合、扭转与弯曲的组合。

4. 组合变形的应力状态:解析法、能量法。

5. 压杆稳定的基本原理:压杆的屈曲、压杆的稳定性条件、压杆稳定性的判断。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讲解直梁弯曲、组合变形和压杆稳定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原理。

2. 利用图形和实例,直观地展示梁的弯曲变形、组合变形和压杆稳定的现象。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工程中的案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括直梁弯曲、组合变形和压杆稳定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原理的讲解。

2. 相关案例图片和数据,用于案例分析。

3. 草稿纸、笔,供学生做笔记和练习。

五、教学过程:1. 讲解直梁弯曲的基本概念,通过图形和实例让学生理解梁的截面形状、梁的载荷和梁的弯曲变形。

2. 讲解直梁弯曲的计算方法,包括弯矩图、弯曲应力和弯曲变形,让学生掌握计算梁弯曲的方法。

3. 讲解组合变形的特点,包括拉伸(压缩)与弯曲的组合、扭转与弯曲的组合,使学生了解组合变形的应力状态。

4. 讲解组合变形的应力状态的求解方法,包括解析法和能量法,让学生学会分析组合变形的应力状态。

5. 讲解压杆稳定的基本原理,包括压杆的屈曲、压杆的稳定性条件和压杆稳定性的判断,让学生掌握判断压杆稳定性的方法。

6.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9. 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直梁的弯曲及组合变形与压杆稳定——教案

直梁的弯曲及组合变形与压杆稳定——教案

直梁的弯曲及组合变形与压杆稳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直梁弯曲的基本概念,掌握梁弯曲的弹性理论。

2. 使学生理解组合变形及压杆稳定的基本原理,能够分析实际工程中的相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直梁弯曲的基本概念:直梁、弯曲、剪力、弯矩等。

2. 梁弯曲的弹性理论:弯曲应力、弯曲变形、弯曲强度计算等。

3. 组合变形:拉伸、压缩、弯曲、剪切等组合变形的分析方法。

4. 压杆稳定的基本原理:压杆稳定条件、压杆失稳现象、压杆稳定计算等。

5.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中的直梁弯曲、组合变形与压杆稳定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直梁弯曲及组合变形与压杆稳定的基本理论。

2.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

3. 利用动画、图片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4. 安排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安排:1. 课时:本章共计12课时。

2. 教学方式: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

3. 教学进程:第1-4课时:直梁弯曲的基本概念及弹性理论。

第5-8课时:组合变形及压杆稳定的基本原理。

第9-12课时:实例分析及练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的表现评价。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程报告: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实际工程案例进行分析,报告应包括问题分析、计算过程和结论。

通过课程报告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4.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直梁弯曲、组合变形与压杆稳定的题目,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相关教材。

2. 辅助材料:PPT课件、动画、图片、案例资料等。

3. 实验设备:力学实验仪、弯曲实验装置、压杆实验装置等。

4.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期刊、在线课程、论坛等。

《直梁弯曲》教学设计

《直梁弯曲》教学设计

《直梁弯曲》教学设计尊敬的各位老师好!本次我教学设计的题目是《直梁弯曲》选自高教出版社(第二版)《机械基础》,第三章第四节内容。

下面我将围绕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学分析课程分析教材特色:机械基础是机械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基础课。

它包括工程力学、工程材料、机械零件等多方面内容。

课程地位:第三章杆件的基本变形属材料力学内容,材料力学为设计、维护、改造机械设备提供了科学依据,在专业技术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与《拉伸和压缩》、《剪切和挤压》、《圆轴扭转》共同构成了杆件的四种基本变形形式。

因而本节是贯穿本章主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是机械专业二年级学生,共16人。

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种基本变形及弯矩图的基本画法,对学习本节内容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且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指尖上的学习。

目标分析因此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大纲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快速准确的绘制弯矩图。

(2)掌握梁的抗弯强度计算及提高梁强度的主要措施。

2.能力目标:(1)激发学生利用互联网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适应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3.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通过强度计算,使学生树立珍惜资源、反对浪费的思想。

重点、难点重点:梁的抗弯强度计算满足构件安全性要求,因此将其确立为重点。

难点:快速准确的绘制弯矩图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画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因此将其确立为难点。

基于以上教学分析确立以下教学策略。

二、教学策略整堂课我借助信息化手段“做中教,做中学”。

通过数字化平台利用微课、微信真正实现翻转课堂,突破难点。

通过视频将学生引入真实情境,带入到工程实际当中,利用图像、动画、问卷星通过任务驱动法、对比归纳法辅以讲练结合法、分析讨论法等多种教与学的方法让学生系统牢固掌握知识,突破重点。

直梁的弯曲PPT优秀课件

直梁的弯曲PPT优秀课件

RA
1 4
qa
47
②求ABCD点的弯矩
C’ A’
MA 0
MC
RA
a
1 qa2 4
D’ M B RA 2a Pa
1 qa 2a qaa 1 qa2
4
2
B’
MD 0
③在弯矩图上定出A’ C’B’ D’各点,直接画弯矩图
AC、CB段:直线
BD段: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多取几点画之。
④找危险截面B,|Mmax|=1/2qa2
M max
Pab l
若a=b, Mmax=Pl/4
33
例2 已知:l=1m,P1=500N,P2=1000N,P3=300N, a=0.25m,b=0.2m,求:剪力图和弯矩图 解:支座反力
Y 0
RA RB P1 P2 P3 0
M 0
RBl P1a P2l / 2 P3(l b) 0
M
+
0.25qa2
x
--
0.5qa2
M1 0.25qax
M 2 0.75qax qa2
M3
(3a
2
x)2
q
小结:
(1)若梁上某段无均布载荷,则剪力图为水平线,弯矩 图为斜直线;
(2)若梁上某段有均布载荷,则剪力图为斜直线,弯矩 图为二次抛物线;
(3)若梁上有集中力,则在集中力作用处,剪力图有突 变,突变值即为该处集中力的大小,弯矩图在此处有折角。
(4)若梁上有集中力偶,则在集中力偶作用处,剪力图 无变化,而弯矩图有突变,突变值即为该处集中力偶的力 偶矩;
(5)在剪力Q=0的地方,弯矩取极值。
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及其分布规律
回顾与比较
内力

2-4直梁的弯曲

2-4直梁的弯曲
教 学
重难点
重点
梁的简化
难点
内力计算
教学资源
多媒体、动画、仿真软件、资料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布置任务
领取任务
5分钟
新知识导学
(收集)资讯
15分钟

辅导、督查
习题
5分钟
提问
计划与评
点评每组成果
评价(项目毕)
10分钟

作业
课余
教学内容
1、任务:
笔记:新知识
2、新知识导学:
直梁弯曲的概念
弯曲变形的实例
梁的定义
平面弯曲的定义
平面弯曲的特点
梁简化的三种基本形式
作用在梁上载荷的简化
梁的内力——剪力与弯矩
3、练:练习册
4、考:作任务
评价方式
类别
指标
分值
得分
基本分
出勤
10
纪律
10
任务进度
40
创新分
合作交流
10
态度(积极)
10
新点子
10
组内成员互评
10
课后作业
习题集
教学反思
课 时 教 学 设 计1( 教 案 )
课程
机械基础
班级
授课教师
章节内容
直梁的弯曲
计划学时
2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直梁的弯曲特点与形式
梁的内力计算
情感
态度
求实科学的学习态度
勇于克难的生活态度
方法
过程
自学能力的提高
合作、探究学习的培养
学情分析
学生整体学习基础一般,学习氛围一般,同时个别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应加强提问、督导,增强讲解的通俗性、利用动画技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利用仿真加强重点知识的讲解,利用项目明确目标,把项目分解为多个任务,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科技大学教案课程名称:化工设备机械基础
授课章节 3 直梁的弯曲
目的要求掌握梁的剪力弯矩方程和剪力弯矩图
重点难点剪力弯矩方程
一、梁的概念及其分类
介绍桥式吊车、卧式容器、受风载荷的塔设备、管道托架的弯曲
1、梁的概念及其特点
把以弯曲为主要变形的杆称为梁。

工程中的梁横截面一般都是对称的。

(矩形、圆环形、工字形、丁字形)受力特点:力偶或垂直于轴线的外力作用在一个通过轴线平面内。

变形特点:杆件的轴线(力偶或横向力)由直线变为曲线。

2、梁的分类
简支梁:
外伸梁(卧式容器)
悬臂梁(承受风载荷的塔)二、梁的内力分析
梁在外力作用下,内部将产生
内力。

为求出梁横截面1-1上的内
力,采用截面法,在这段上作用的
外力有支座约束反力Q1。

截面上还
应有一个力偶M,以满足平衡方程
∑M=0,该力偶与外力对截面1-1
形心O的力矩相平衡。

举例
引入新课
(约5分钟)
介绍梁的概念及其特点和分类
(10分钟)
对受到外力作用的梁进行内力分析
第7次第1页
1、截面法求内力—剪力Q和弯矩M
剪力—截面一侧所有竖向分力的代数和;
弯矩—截面一侧所有外力对截面形心力矩的代数和。

内力Q称为横截面上的剪力。

内力偶M称为横截面上的弯矩。

因此,梁弯
曲时的内力包括剪力Q与弯矩M。

运用静力平衡方程求图中1-1和2-2截面上
的剪力和弯矩。

(截面法,合力为零,合力偶为零)(剪力方向:左上右下为
正;弯矩方向:左顺右逆为正)
2、梁内力的简便求法——“外力简化法”
剪力与弯矩概

(10分钟)
梁的剪力计算
方法
(10分钟)
1
Q
1
M
A
R
x
1
P
1
a
o
1
1
P
R
Q
A
-
=
)
(
1
1
1
a
x
P
x
R
M
A
-
-
=
B
R
1
Q x
l-
o
x
a-
2
B
R
P
Q-
=
2
1
)
(
)
(
2
2
1
x
a
P
x
l
R
M
B
-
-
-
=
例题:简支梁,求1-1,2-2截面上的内力
(1)求支反力R A 、R B
(2)求内力
练习题:试求1-1,2-2截面的弯曲内力。

3、弯矩方程与弯矩图
(1)剪力方程 Q(x)和弯矩方程 M(x): 描述剪力和弯矩沿梁的轴线变化规律的方程.
步骤:○
1)求支反力 0()0()0y F m A m B ===∑∑∑

2列剪力、弯矩方程 例如在m-m 截面,画出正号内力,列出平衡方程
例题分析
(10分钟)
建立弯矩图的绘制
(10分钟)
0,
A M =∑0
=∑y F 1
A Y Q R P ==-∑10
()
A m M R x P x a ==--∑
(2)剪力图和弯矩图
写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的要点:

1分段表示,规则为: 剪力方程:在集中力(包括约束反力)作用点、分布载荷的起点和终点处,要分段表示。

弯矩方程:在集中力(包括约束反力)作用点、集中力偶(包括约束反力偶)作用点、分布载荷的起点和终点处,要分段表示。

(2)区间表示,规则为: 剪力:在集中力作用点要用开区间表示,在分布载荷的起点和终点处要用闭区间表示。

弯矩:在集中力偶作用点要用开区间表示,其它点处要用闭区间表示。

例3-1 简支梁受集度为q 的均布荷载作用,画出此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难点
在受力分析
基础上,绘制建立弯矩图。

(10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并完成计算。

ql R R B A 21==222)(2
)(2qx x ql x qx x R x M qx ql qx R x Q A A -=-=-=-=2
max
8
1ql M =
例3-2 简支梁在C 点处受集中荷载P 作用,画出此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例3-3 简支梁在C 处受一集中力偶mC 的作用,画出剪力图和弯矩图。

l
Pb R l
Pa
R A B =
=)
0()()0()(11
1111a x x l Pb
x R x M a x l
Pb
R x Q A A ≤≤==<<=
=)
()()()()
()(22222222l x a A x P x l
Pb
a x P x R x M l x a P l
a P R x Q A A ≤≤--=
--=<<-
=-=
例3-4.外伸梁上均布荷载的集度为q=3kN/m, 集中力偶矩m=3kN.m,画出剪
力图和弯矩图
规律总结:
1、若梁上某段有均布载荷,则剪力图为斜直线,弯矩图为二次抛物线。

2、若梁上某段有集中力,则集中力作用处,剪力图有突变,突变值即为该
处集中力的大小,弯矩图此处有折角。

3、若梁上无均布荷载,剪力图为一平行于x轴水平线。

集中力偶作用处剪
力图无变化,弯矩图出现突变,突变的绝对值等于集中力偶的数值。

(20分钟)
规律总结
(5分钟)
课堂教学小结:
1.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便于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

2.从练习题中寻找建立弯矩图的规律,然后从规律中验证答案是否正确。

第7次第6 页
kN
R
kN
R
B
A
5.3
5.
14=
=
=

-
=a
q
R
Q
A
Θ
m
q
R
a A83
.
4
=
=

m
kN
qa
a
R
M
A

=
-
-
=04
.6
2
1
)2
(2
ma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