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燕策》原文及译文赏析
人有卖骏马者文言文

人有卖骏马者文言文
《人有卖骏马者》是出自《战国策·燕策二》中的文言文,作者是刘向。
原文: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译文:有一个卖骏马的人,连续三天站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
这人就去见伯乐说:“我有匹好马想要卖掉它,我接连三天站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希望您环绕着马察看它,离开时再回头看看它,这样我愿意付给您一天的报酬。
”伯乐同意了,于是环绕马察看,离开时回头看它,一天后马的价钱涨了十倍。
说明的道理:
人们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总是难以估价,要想正确评估它的价值,就必须了解它的情况。
对于真正有才华的人来说,他们不需要去借助外界的力量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或者地位,他们只需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理念,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投机取巧的行为虽然可能在短期内获得一些利益,但长远来看是不可取的。
只有通过真正的实力和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和收益。
真正有价值的事物或者人,往往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和考验,才能真正展现出其价值所在。
《战国策·燕策》原文及译文赏析

《战国策·燕策》原文及译文赏析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
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
若恣睢奋击,呴藉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
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
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
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
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净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缗王出走于外。
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选自《战国策·燕策》)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趋而后息趋:疾走B.诎指而事之指:意愿C.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捐:捐助D.士争凑燕凑:奔赴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齐因孤之国乱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B.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余船以次俱进C.涓人言于君曰零丁孤苦,至于成立D.死马且买之五百金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11.下列句子都是燕昭王诚招天下贤士做法的一项是()①卑身厚币,以招贤者②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③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④为隗筑宫而师之⑤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⑥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A.①④⑤ B①②⑥ C.②⑧④ D.③⑤⑥12.下列各旬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寥寥数语,即摆出悬而未决的主要矛盾:初践君位,副、力少,急于招贤强国以报血仇。
《战国策》— 燕昭王求士原文、注释及解析

《战国策》—燕昭王求士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燕昭王求士《战国策》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②,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③。
故往见郭隗先生曰④:“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⑤,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敢问以国报雠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⑥,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
诎指而事之⑦,北面而受学⑧,则百己者至⑨;先趋而后息⑩,先问而后嘿(11),则什己者至(12);人趋己趋(13),则若己者至(14);冯几据杖(15),眄视指使(16),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17),呴籍叱咄(18),则徒隶之人至矣(19)。
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20)。
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2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22):‘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而捐五百金(23)!’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24)。
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25),千里之马至者三。
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
隗且见事(26),况贤于隗者乎? 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乐毅自魏往(27),邹衍自齐往(28),剧辛自赵往(29);士争凑燕(30)。
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31)。
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32)。
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33)。
燕兵独追北(34),入至临淄(35),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36)。
〔注释〕①本篇选自《战国策·燕策》。
燕昭王,燕王哙的太子,名平。
齐宣王趁燕国内乱伐燕,杀哙及子之(子之原为燕相,后受燕王哙禅位为王,燕国大乱)。
昭王即位后,求贤士而图恢复,终于报齐之仇。
战国策燕策秦并赵北向迎燕翻译

战国策燕策秦并赵北向迎燕翻译《秦并赵北向迎燕》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文言文,出自西汉·刘向编著的《战国策》。
以下是文言文之家整理的《秦并赵北向迎燕》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文言文原文秦并赵,北向迎燕。
燕王闻之,使人贺秦王。
使者过赵,赵王系之。
使者曰:“秦、赵为一,而天下服矣。
兹之所以受命于赵者,为秦也。
今臣使秦,而赵系之,是秦、赵有郄。
秦、赵有郄,天下必不服,而燕不受命矣。
且臣之使秦,无妨于赵之伐燕也。
”赵王以为然而遣之。
使者见秦王曰:“燕王窃闻秦并赵,燕王使使者贺千金。
”秦王曰:“夫燕无道,吾使赵有之,子何贺?”使者曰:“臣闻全赵之时,南邻为秦,北下曲阳为燕,赵广三百里,而与秦相距五十余年矣,所以不能反胜秦者,国小而地无所取。
今王使赵北并燕,燕、赵同力,必不复受于秦矣。
臣切为王患之。
”秦王以为然,起兵而救燕。
翻译泰国兼并赵国后,又让赵军向北迎击燕国军队。
燕王听说后,派人去祝贺秦王。
使者经过赵国,赵王拘捕了他。
使者说:“秦、赵合一,使天下诸侯折服,燕国所以接受赵国的命令,是因为赵国有秦国的支持。
现在臣下出使秦国而被赵国拘留,这就是说秦、赵两国有了隔阂。
秦、赵两国有了隔阂,天下诸侯一定不会再屈服,而燕国也绝不会再接受赵国的命令。
再说臣下出使秦国,对赵国进攻燕国也没什么妨害。
”赵王认为说得对,就放了他。
使者见到秦王说:“燕王私下听说秦国兼并了赵国,燕王就派使者前来,送上千金以示祝贺。
”秦王说:“燕王无道,我派赵国攻取燕国,您还道什么贺呀?”使者说:“臣下听说赵国独立的时候,南面有秦国为邻:北面攻下益阳与燕国为邻,赵国方圆三百里,同秦国相持五十多年,没能反过来战胜秦国的原因,是因为国土狭小没什么出产。
观在大王让赵国向北兼并燕蘸,燕、赵两国同心协力,一定不会再听命予秦国了。
臣下私下替大王忧虑。
”秦王认为是这样,就发兵援救燕国。
作品出处《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燕三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燕三原文及翻译原文: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
”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
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
太傅鞫武谏曰:“不可。
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2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2虽有管、晏,不能为谋。
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
”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纄然恐不能须臾。
且非独于此也。
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
太傅更虑之。
”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
”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
”田光曰:“敬奉教”。
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地拂席。
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日而驰千里。
至其衰也,驽马先之。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所善荆轲,可使也。
”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
”即起,趋出。
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田光纅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荆轲曰:“谨奉教。
”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是太子疑光也。
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
”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战国策战国策·燕策三

战国策战国策·燕策三原文:齐、韩、魏共攻燕,燕使太子请救于楚。
楚王使景阳将而救之。
暮舍,使左右司马各营壁地,已,稙表。
景阳怒曰:“女所营者,水皆至灭表。
此焉可以舍!”乃令徙。
明日大雨,山水大出,所营者水皆灭表,军吏乃服。
于是遂不救燕,而攻魏雍丘,取之以与宋。
三国惧,乃罢兵。
魏军其西,齐军其东,楚军欲还不可得也。
景阳乃开西和门,昼以车骑,暮以烛见,通使于魏。
齐师怪之,以为燕、楚与魏谋之,乃引兵而去。
齐兵已去,魏失其与国,无以共击楚,乃夜遁。
楚师乃还。
译文:齐、韩、魏三国联军进攻燕国,燕国派太子去楚国求援。
楚王派大司马景阳率军救燕。
晚上宿营时,景阳派下属左、右司马分别构筑营垒,营垒已建成,四角各立表柱。
景阳看后大发脾气,说:“你们建的营垒,等到大水来了,表柱都会被淹没的,这里怎么能宿营呢?”于是下令迁到别处。
第二天下起大雨,山洪暴发,原来所建的营垒,表柱都被淹没了。
全军都很信服。
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去援救燕国,而去攻打魏国的雍丘,夺取了雍丘,把它给了宋国。
齐、韩、魏三国都很害怕,于是停止围攻燕国。
魏军驻扎在楚军西边。
齐军驻扎在楚军东边,楚军想撤回,但不可能。
景阳于是打开西面的军门,白天车马来来往往,夜里灯火照得通亮,显示出楚军与魏军正在通使的模样。
齐军见这种情况,觉得很奇怪,认为燕军与楚军正联合魏军图谋齐军,于是齐军就领兵撤退。
齐军已撤退,魏军失掉盟军,没有了攻打楚国的盟军,于是当天晚上全军转移。
楚军也班师回国。
张丑为质于燕原文:张丑为质于燕,燕王欲杀之,走且出境,境吏得丑。
丑曰:“燕王所为将杀我者,人有言我有宝珠也,王欲得之。
今我已亡之矣,而燕王不我信。
今子且致我,我且言子之夺我珠而吞之,燕王必当杀子,刳子腹及子之肠矣。
夫欲得之君,不可说以利。
吾要且死,子肠亦且寸绝。
”境吏恐而赦之。
译文:齐臣张丑去燕国作人质,燕王要杀张丑,张丑准备逃出燕国,边防人员抓住了张丑。
张丑说:“燕王之所以要杀我。
战国策燕策一原文与解析

战国策燕策一原文与解析【正文部分】(本文仅提供一种可能的格式,具体格式需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战国策·燕策一》原文与解析战国时期,各国相互征战,政治斗争激烈。
《战国策》是一部记载战国时期历史和策略的重要史书,其中的《燕策一》是对燕国政治斗争的详细描述。
下面将为您呈现《战国策·燕策一》的原文和解析。
【一、原文】「燕王闻魏使,使观之市中,为魏所辱,以易其国貌。
使人视齐,因奸以陷齐弱地,以齐兵四面齐攻。
齐人急,使使走赵告急。
乃令人告崔杼。
杼平王之志士也,发自阳,与魏人共立曹学阏共书,奉之以齐军。
燕日击齐数于楚,楚伐燕,燕请救于魏,魏攻齐,齐、楚争击,数月不息,齐乃益弱。
燕破齐军,韩、燕争焉。
」【二、解析】这一段原文描述了燕国发动政治斗争的过程,展现了各国之间的角力与较量。
首先,描述了燕王受到魏国使节的侮辱,并以此为契机,改变国家面貌。
这一段揭示了燕国对外侮辱的敏感性,以及燕王决心回应的勇气。
接着,燕国谋划陷害齐国的计谋,通过向齐国派遣使者,间接使齐国陷入危机。
这里展现了燕国的狡诈一面,通过挑唆他国来达到自身的利益。
随后,齐国感到危急,派使者向赵国求援,并告诉了崔杼,希望赵国能够援助。
接下来是崔杼的登场,他是赵国平王的志士,自发前往,与魏国共同合作,写下共同的书信,以此来招揽齐国的军队。
这里展现了崔杼的忠诚与胆识,不畏艰险为国家谋划利益。
随后,燕国多次袭击齐国,楚国也参与其中,形成了两国之间的激烈冲突。
在齐国的苦苦支撑下,请求魏国援助,魏国则借机对齐发动攻击。
这一段展示了各国之间的角力与冲突,以及齐国日益衰弱的情况。
最后,燕国成功击败了齐国的军队,与韩国展开争夺。
这段描述了燕国最终战胜齐国并展开新的角力的场景。
通过以上解析,我们可以看到,《战国策·燕策一》以简洁明了的文字,清晰地呈现出了燕国在政治斗争中的各种行动,展现了不同国家间的复杂政治关系。
这一段原文与解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战国时期的历史以及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先秦-战国策《燕攻齐取七十余城》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战国策《燕攻齐取七十余城》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燕攻齐取七十余城先秦-战国策燕攻齐,取七十余城,唯莒、即墨不下。
齐田单以即墨破燕,杀骑劫。
初,燕将攻聊城,人或谗之。
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
田单攻之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鲁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遣燕将曰:“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
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故知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
今死生荣辱,尊卑贵贱,此其一时也。
愿公之详计而无与俗同也。
且楚攻南阳,魏攻平陆,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
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横秦之势合,则楚之形危。
且弃南阳,断右壤,存济北,计必为之。
今楚、魏交退,燕救不至,齐无天下之规,与聊城共据期年之弊,即臣见公之不能得也。
齐必决之于聊城,公无再计。
彼燕国大乱,君臣过计,上下迷感,栗腹以百万之众,五折于外,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壤削主困,为天下戮,公闻之乎?今燕王方寒心独立,大臣不足恃,国弊祸多,民心无所归。
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
能以见于天下矣。
“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
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
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
矫国革俗於天下,功名可立也。
意者亦捐燕弃世,东游与齐乎?请裂地定封,富比陶、卫,世世称孤寡,与齐久存,此亦一计也。
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熟计而审处一也。
“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
昔管仲射桓公中钩,篡也;遗公子纠而不能死,怯也;束缚桎桔,辱身也。
此三行者,乡里不通也,世主不臣也。
使管仲终穷抑,幽囚而不出,惭耻而不见,穷年没寿,不免为辱人贱行矣。
然而管子并三行之过,据齐国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五伯首,名高天下,光照邻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策燕策》原文及译文赏析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
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
若恣睢奋击,呴藉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
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
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
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
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净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缗王出走于外。
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选自《战国策·燕策》)
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趋而后息趋:疾走
B.诎指而事之指:意愿
C.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捐:捐助
D.士争凑燕凑:奔赴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齐因孤之国乱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B.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余船以次俱进
C.涓人言于君曰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D.死马且买之五百金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11.下列句子都是燕昭王诚招天下贤士做法的一项是()
①卑身厚币,以招贤者②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③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
④为隗筑宫而师之⑤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⑥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
A.①④⑤B①②⑥C.②⑧④D.③⑤⑥
12.下列各旬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寥寥数语,即摆出悬而未决的主要矛盾:初践君位,副、力少,急于招贤强国以报血仇。
B.郭隗先生悠悠然指出“帝者”、“王者”、“霸者”、“亡者”与臣僚相处的不同心态,其高下自见。
C.郭隗先生为了确保自己顺利地走到燕国历史舞台上,欲擒故纵,从容讲出“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的道理。
D.郭隗先生的一番话为天下贤士的接踵而至铺好了道路,文章结尾用贤人云集于燕的史事,呼应了郭隗先生讲述涓人故事的用意。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
(5分)
②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5分)
参考答案
9.C (捐,花费的意思。
)
10.D (D项,且,尚且的意思。
A项,前一个为“趁着”的意思,后一个为“依据或随着”的意思。
B项,前一个为“用”的意思,后一个为“按照”的意思。
C项,前一个为“对”的意思,后一个为“到”的意思。
)
11.A (②③不是燕昭王所做。
)
12.C (“郭隗先生为了确保自己顺利地走到燕国历史舞台上”错。
)
13.①他降低身份用丰厚的礼物来招致有才能的人,想要依靠(凭借)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
(“卑身"译为“礼贤下士”也可得分)解析:①卑身、以、句式各1分,语序2分。
②我尚且被重用,何况是超过我的人呢?他们怎么会以离燕国很远(而不来投奔您呢)②且、见事、于,句式各1分,语序2分。
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附】译文:
燕眧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纳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
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
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同治理国家,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
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
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海,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未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
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
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
昭王说:“我应当先样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
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
国君就派他去了。
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尸骨,回来向国君复命。
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哪里用得着死马,而且花费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
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
’于是不到一年,数匹千里马就到手了。
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纳有才能的人,那就从(敬重)我开始,我尚且被重用,何况是超过我的人呢?他们怎么会以离燕国很远(而不来投奔您呢)?”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
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
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
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士兵们心情舒畅愿意效命。
于是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三晋赵魏韩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到国外。
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
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