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

合集下载

袁宏道《西湖》翻译

袁宏道《西湖》翻译

袁宏道《西湖》翻译
原文: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

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

草草领略,未及遍赏。

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译文:
从杭州武林门向西行走,远远看见保塔高高耸立在层峦山崖上,心绪早已飞到西湖之上了。

午时进入昭庆寺,喝完茶,就划着小船进入西湖。

(只见得)四面的山峦色彩如黛,春花的光彩好像少女的容颜,柔和的春风好像醉人的米酒,湖水的波纹好像平滑的绸缎,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醉如痴了。

这时想用一个词语来描绘(眼前美景),却终不可得,大约好像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那样精神迷离恍惚吧。

我游西湖的经历从这一次开始,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晚上同子公一起坐船来到净慈寺,找到弟弟阿宾曾经住过的僧房。

在归宿途中,草草领略了六桥、岳坟、石径塘等景点。

第二天一早又收到了陶石簧的帖子,到十九日石兄弟和佛学居士王静虚来了,一同
游山玩水的好友一时间都凑到一起了。

注释:
武林门:古杭州的城门。

棒:船桨,这里作动词,指划船。

娥:美女的黛眉。

酣:尽兴,痛快。

东阿王:三国魏国的曹植,曾封东阿王。

毕:结束。

突兀:高耸的样子。

人生感怀无穷尽——巴金《西湖》赏析

人生感怀无穷尽——巴金《西湖》赏析

人生感怀无穷尽——巴金《西湖》赏析
巴金的《西湖》是一篇有着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的散文,作者通过自己对西湖的亲身感受和眼前所见,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历史、艺术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呈现了一种深邃、朴素、平和的情感境界和生命哲学。

首先,“西湖是一面迷人的明镜”,它清澈、平静、神秘,反射出周围山岳、草木、天空和人们的情感。

作者感叹,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很难感受到这样的纯净和宁静。

他认为,通过与自然接触,我们可以找回自己的内心,感受到人生的真谛。

此外,作者还颂扬了西湖的山水之美和艺术之美,赞誉了杭州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遗产。

其次,作者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认为,人生有很多尴尬和矛盾,不同人之间、不同文化之间、不同时代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和冲突。

但是,作者并不将这些看作消极的因素,而是把它们看作人生的真实和丰富,是本质的财富,应该珍视和尊重。

作者说:“我们需要像来到西湖一样,用心感受这一切,去理解和包容它们,寻求人生的更大意义和价值。


最后,作者谈到了艺术的价值和作用。

他认为,艺术是人们赋予人类生活精神和情感的美的形式和途径,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

他从诗词、书画、建筑等方面入手,感慨艺术的魅力和影响,强调了艺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全文中,巴金始终将自然、人生、历史、艺术等方面密切联
系起来,寻求其内涵和联系,表现出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审美观念。

他以个人的真情实感,呈现了一种古典而充满人文关怀和生命哲学的体验,发人深省,令人共鸣。

这篇文章可谓是一篇对人类文明深刻的反思,读后不禁令人思考,排序自己的内心和情感。

纪录片《西湖》解说词(完整版)

纪录片《西湖》解说词(完整版)

《西湖》总导演夏燕平西湖不是纯自然的美景。

她不像黄山、九寨沟,西湖是千百年来人类治理疏浚、依势造景的山水之湖泊;她不像漓江、张家界,西湖是千百年来人们感怀世事、寄托情绪的精神之湖泊。

因此说,西湖的美是天造人设的,《西湖》纪录片亦复如此。

许多第一次来到西湖的人,都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西湖之于中国人,太熟识了。

因为熟识,后来便不大有人愿意说西湖,也不是完全没有,而是怎么也说不好西湖。

近代以来,西湖没有足以背诵的文,没有足以传唱的歌,没有足以传世的画,当然也没有足以把玩的影像作品。

影像作品,有出息的影像作品,是挑战观众的视觉经验,你得给人以陌生的东西。

西湖,人们还陌生吗?当我们离开西湖的景致,蜷缩在看不见风景的房间,把西湖这盘千年长度的磁带,往回倒的时候,我们发现,西湖,其实人们还是陌生的,陌生正是在于人们的熟识:“熟视无睹”。

西湖是沧海桑田。

从海水浸蚀的瀉湖,到可灌溉之湖,鱼虾之湖,饮用之湖,直至审美之湖。

是经过几千年的自然造化和巧夺天工。

远的不考,拜苏东坡之大名,我们都知道苏堤。

其实还有与其比肩的杨公堤、稍逊风骚的赵公堤、早己隐入十万人家的白公堤……仅苏东坡治下的那次疏浚,就动用了二十万民工。

西湖是“户盈罗绮”。

南宋在偏安的同时,却也创造了繁荣的经济和灿烂的文明。

南宋后期,临安加上流动人口,约有一百四十万。

城内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

当时欧洲最著名的大城市伦敦,人口不过三万四千。

难怪元初马可·波罗惊叹杭州是“天堂之城”。

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邓广铭说:“两宋时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法国汉学家贾克·谢和耐说:“13世纪的中国,其现代化的程度是令人吃惊的……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这个“现代化”还包括精神文明的程度,因此,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艾青诗选《西湖》创作背景

艾青诗选《西湖》创作背景

艾青诗选《西湖》创作背景
艾青诗选《西湖》是艾青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一首诗歌,描绘了中国浙江杭州西湖的美景。

《西湖》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艾青的个人经历和背景。

艾青是浙江人,他从小在杭州长大,因此对于西湖的美景有着深厚的情感和亲身体验。

西湖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人墨客喜爱的地方,无数文人骚客都留下了关于西湖的诗篇,使其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题材之一。

在50年代,正值中国经历大规模的社会变革和政治运动。


青作为一个活跃在文学界的诗人,积极参与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文艺运动,并且因为他的文学作品立场独立、言辞鲜明而备受争议。

《西湖》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创作而成,它展现了西湖的美丽和景色,同时也融入了艾青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表达。

诗中既有对西湖的赞美,也有对人类情感和社会现实的探索,如人们的追求、爱情的痛苦、人类的困境等。

这首诗引用了西湖的具体景物和景点,如“青山映碧水,白石
海中嶙”、“桥边驶日轮,汉堤灼黄昏”等,通过描写自然景色
和构图中的动态元素,为读者栩栩如生地展现了西湖的壮丽美景。

艾青巧妙地借助西湖这个美丽的地方,表达了对爱、人生、社会等大课题的思考和感悟,使得该诗具有丰富的内涵。

总的来说,艾青诗选《西湖》是在中国浙江杭州西湖美景的背
景下创作的,它既展示了西湖的美丽和壮丽,也寄托了诗人对人生、情感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和表达。

《西湖》教学设计15篇

《西湖》教学设计15篇

《西湖》教学设计15篇《西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堤素绵伏浓优掠念宋”等生字。

能联系上下文和借助媒体理解“素、镶嵌、层层叠叠、连绵起伏、锦带”等词语的意思。

积累描写西湖美景的语句。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了解苏堤和白堤的来历,并能根据提示用几句话连贯地表达。

3、初步感受西湖与名堤之间的关系。

能依据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西湖秀丽的山水,景物的情趣。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

1、板书:堤(dī)(1)要求学生注意生字“堤”的偏旁“提土旁”。

(2)给“堤”标注拼音,正音。

(3)了解“堤”的意思。

2、补全课题:西湖名堤(1)读课题。

(2)了解课题的意思。

二、预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课文哪一小节直接告诉我们西湖名堤的名称和它们有名的原因?3、学习第三节,了解这一节的两句话所介绍的内容。

三、学习课文4-5节。

1、轻声读课文的4-5小节,思考:为什么要用诗人的名字来命名这两条长堤呢?)(1)根据提示简要地说一说“白堤”。

传说——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这道堤叫做——(教师依据学生的表达随机作相关的提示,并要求学生能连贯表达。

)(2)根据提示简要地说一说“苏堤”。

①要求学生根据介绍“白堤”的方式来介绍“苏堤”。

②随机了解“传说”的意思。

2、教师归纳“名堤”有名的原因之一——它们与历史上两个有名的诗人有关。

3、自由读4-5节,思考:这两条名堤之所以出名,还有什么原因呢?4、再读4-5小节,用直线划出描写名堤景色的句子。

(1)自由读,完成学习要求并交流。

(2)出示两句句子,读一读,发现了什么?(都描写了桃花和柳树)①学习“一到春天,堤上桃红柳绿,如同一条锦带。

”体会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白堤就像锦带一样。

②学习“春天的早晨,在苏提上漫步,晨雾像轻纱笼罩着水面,堤上桃花绽开了笑脸,柳枝轻轻地摇摆,真是美妙极了。

《西湖》阅读答案

《西湖》阅读答案

西湖阅读答案问题一:西湖的地理位置在哪里?答案:西湖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是杭州的标志性地点之一。

它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湖泊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问题二:西湖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答案:西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那个时候,它是一个自然的淡水湖泊,在自然的美景和丰富的资源吸引下,成为了古代中国帝王和文人墨客的胜地。

问题三:西湖有哪些知名的景点?答案:西湖拥有许多知名的景点,其中最著名的有:1.断桥:位于苏堤上,是连接湖岸与孤山的一座石拱桥。

它因宋代词人苏东坡的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而得名,被誉为西湖十景之一。

2.西湖十景之一。

3.龙井:位于西湖的西南部,是中国最著名的绿茶产地之一。

龙井茶以其独特的色泽、香气和口感而闻名于世。

4.西湖音乐喷泉:是一座巨大的音乐喷泉,每天晚上都会表演不同风格的水舞。

5.北山公园:位于西湖的北岸,是一个充满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公园。

公园内有著名的瞻园和花港观鱼等景点。

问题四:西湖的文化意义是什么?答案:西湖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它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聚集地,不仅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还有许多与文学、绘画、诗词相关的传统文化。

西湖不仅是文人墨客创作的灵感源泉,也是他们的写作题材。

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中都有描写西湖美景的段落,如苏轼的《赤壁赋》和《钱塘湖春行》等。

问题五:西湖现在如何保护?答案:由于西湖的重要性和价值,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西湖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现在,西湖的保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湖泊水质管理:通过加强水污染治理和监测,确保西湖水质的清澈和安全。

2.文化遗产保护:对西湖周边的历史建筑、园林和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

3.生态环境保护:保护湖泊周边的自然生态系统,严禁滥伐滥采,加强植被恢复和野生动物保护。

4.旅游管理: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旅游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拥挤,保持西湖的原始风景和文化氛围。

问题六:西湖对周围地区的影响如何?答案:西湖以其迷人的自然景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对周围地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小学三年级语文《西湖》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西湖》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西湖》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三年级# 导语】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

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

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

也可以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西湖》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西湖》原文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

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

围绕着西湖的是一圈树木织成的绿色镶边。

十里明湖中,葱绿的孤山显得格外秀美典雅。

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

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掩映在绿树丛中。

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

夜幕初垂,明月东升,轻风徐来,湖水荡漾。

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远处,不时飘来悠扬的琴声。

人们泛舟湖上,会觉得天上人间全都溶化在月色里了。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西湖》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估计有很多学生没有去过西湖,对西湖的美景缺乏感性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使用网络资源和媒体中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这篇课文文句优美,因而给学生充分的朗读课文时间,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年级语文《西湖》教案

三年级语文《西湖》教案

三年级语文《西湖》教案三年级语文《西湖》教案1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

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西湖秀丽的景色。

抒发了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点明西湖是“天堂“杭州的一颗明珠。

第二自然段介绍远山和湖面的美丽景色。

第三自然段生动地描绘了西湖主要景点的旖旎风光。

第四自然段描绘月光下的西湖给人留下的美妙意境。

课文层次清晰,词汇丰富,文笔通达流畅,应将指导朗读和背诵作为教学的重点,以增多学生的语言及文化积累。

学情分析:课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在教学时重点就要抓住美丽的词与句来吸引孩子们的目光,由感兴趣到感情趣,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境的作者的情感。

反复诵读,悟出作者的强烈思想感情;反复诵读,与作者读出共鸣。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利用比喻手法对加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和音像资料,通过朗读品味,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具体描绘西湖主要景点;2.比喻句“像”、“仿佛”、“宛如”和“犹如”的使用。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照片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教时教学目的:1.初读课文,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

教学过程:一.俗语导入1.出示俗语的上半部分:上有天堂。

有谁能答出下一半?(下有苏杭)苏杭——苏州和杭州2.天堂是怎样的地方?想象回答(幸福、美好的地方;让人神往的地方……杭州像天堂一样美,令人神往。

)3.这么美的地方大家想去吗?老师介绍推荐大家去西湖走走看看,那是镶嵌在杭州的一颗明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 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 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 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 幅优美的山水画。
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 银镜。 犹如 宛如 好像 仿佛
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阳 光下一闪一闪,好看极了。
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 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 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 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 水画。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 银镜。一群群白鸥飞掠过湖面,在阳 光下一闪一闪,好看极了。
孤山
阮公墩)
白堤和苏堤
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
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 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 般。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 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心 旷神怡呢? 先概括,后具体
葱绿
秀美典雅
白堤:原称白沙堤。横亘在西湖东西方向的湖 面上,长1千米。唐代谁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有 诗云:“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就指此诗。后人为纪念这位诗人,改称白堤。堤 上桃李成行,芳草如茵。
西湖十景
三潭印月
三潭映月
西湖十景
双峰插云
西湖十景
柳浪闻莺
柳浪闻莺
拂堤春晓
西湖十景
苏堤春晓
西湖十景
花港观鱼
花港观鱼
南 屏 晚 钟
西湖十景
南屏晚钟
西湖十景
雷峰夕照
雷峰夕照
西湖十景
曲院风荷
曲院风荷
西湖十景
平湖秋月
平 湖 秋 月
断桥 残雪
西湖十景
断桥残雪
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3)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他们 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格外( ) 连绵起伏(

远眺 围绕
层层叠叠 心旷神怡
第二课时
指名读课文,并思考
1、这篇课文属于什么结构?
(总 分)
2、第2、3、4自然段,分别介 绍了西湖的哪些景物?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 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 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 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 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 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轻风 徐来,湖水荡漾。岸边的花灯倒 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 动。远处,不时飘来悠扬的琴声。 人们泛舟湖上,会觉得天上人间 全都溶化在月色里了。
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 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轻风 徐来,湖水荡漾。岸边的华灯倒 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 动。远处,不时飘来悠扬的琴声。 人们泛舟湖上,会觉得天上人间 全都溶化在月色里了。
qiàn
嵌 mù 幕

拂 chuí 垂

幅 huá 华
lûâ


堤 qín 琴
quün
圈 fàn 泛
sù 素 fú

mián 绵 yǎn

dàn 淡 bün

yóu 犹 lìnɡ

ɡã 格 chū

杭州 犹如
天堂 典雅
远眺 轻柔
掩映 秀美
一般 连绵起伏
平素 淡绿 犹如 格外 漂浮 掩映 一般 命令 镶嵌 一幅 掠过 一圈 华灯 琴声 泛舟 荡漾 葱绿 悠扬 轻柔 远眺 围绕 夜幕初垂 连绵起伏 柳丝轻拂 层层叠嶂 心旷神怡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西湖的景色,一年四季都很美丽。春天, 垂柳在湖边梳理她的头发,粉红色的桃花开 满枝头。夏天,浮萍碧绿,荷花映日。秋天, 桂花飘香,菊花争艳。冬天,寒梅迎着风雪 开放。
1.这段话通过对__. __.__.__.__. __.__的描写,反映了______的特 点,因此本文的中心句是 。 2.作者按__ 顺序描写西湖的美丽景色。
西湖(清 周起渭) 天边明月光难并, 人世西湖景不同。 若把西湖比明月, 湖心亭似广寒宫。
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西湖:旧称武林水、钱塘湖,又称西 子湖。在浙江省杭州市的西面,所以,从 唐代开始,改称西湖。西湖三面环山,一 面临市,湖体轮廓近似椭圆形,面积6.03 平方千米,其中水面面积5.06平方千米, 湖岸周长15千米。湖中有孤山和白、苏 二堤,将湖面分成外西湖、里西湖、后西 湖、小南湖、岳湖五个部分;湖中有小瀛 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岛。西湖为杭州游 览胜地,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远眺西湖 作者描写西湖时
近赏湖中 月下游湖
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 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 境一般。在这如画的西湖 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 不令人心旷神怡呢?
天下西湖三十六 就中最美是杭州
小瀛洲
湖心亭
阮公墩
读句子,注意带点的词,看看有什么发现。
1、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 ●
2、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 两条绿色的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 上。
2、用课文内容说服他人去 西湖旅游。
湖心亭
阮公墩
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 心亭、阮公墩,掩映在绿树丛中。
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 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在这如画 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 令的孤山 显得格外秀美典雅。孤山东边的白堤 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 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湖心的三个 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掩映在绿树丛中。明净的湖水晃动着 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 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
3、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映, 仿佛仙境一般。
● ●
4、岸边的花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 银蛇在游动。
● ●

课堂练习
1.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这句话运用了___的写法,把___比作_ __,突出了湖面__的特点。与“犹如”意 思一样的词语还有___.___.___。 2.先填空,再仿写 (1)荷叶挨挨挤挤的,好像_ _ 。 (2)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____。 (3)_____,仿佛________。
拓展题
1.读一读。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2.西湖有十景: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 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 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这首古诗写的是____景点的景色。
作业:
1、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素有
镶嵌
轻拂
山峦
硕大
倒影
掠过
小瀛洲
掩映
明净
阮公墩
层层叠叠 连绵起伏 心旷神怡
• 素



• 素菜
• 素不相识
绵羊
连绵
冷淡
淡季
犹如
犹豫
• 格
• 合格

浮动

掩盖

一般
• 品格
• 令
漂浮

掩护
这般
• 命令
• 司令
初中
初一
课堂练习
1、写近义词 犹如( ) 荡漾( ) 2、读读记记词语 镶嵌 掩映 悠扬 荡漾 葱绿 轻柔
围绕着西湖的是一圈树木 织成的绿色镶边。
孤山
孤山寺北贾亭西, 十里明湖中, 水面初平云脚低。 葱绿的孤山显得 格外秀美典雅。
苏堤
花满苏堤柳满烟
采药时值艳阳天
——陆游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
白堤
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 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 碧水之上。
小瀛洲
作者是怎样观赏的?
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 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 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 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 水画。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 银镜。一群群白鸥飞掠过湖面,在阳 光下一闪一闪,好看极了。
这里给我们展示了哪些美丽景物?
正因为如此,西湖又有了一个比作美女 西施的美名--西子湖。西湖之美,美在外 有山,湖中有湖,园中有园,四季景色都能 使人赏心悦目。尤其以西湖为中心的“西湖 十景”更是闻名遐迩。
苏堤:俗称苏公堤,在西湖中。宋代文 学家苏轼于元祐年间任杭州知府时,疏浚西 湖,取湖泥葑草筑成,横贯南北,全长2.8千 米。“苏堤春晓”为“西湖十景”之首。
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 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的 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 上。
西湖夜景
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 夜幕初垂,明月东升,清风徐来,湖 水荡漾。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 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远处,不时飘 来悠扬的琴声。人们泛舟湖上,会觉 得天上人间,全都溶化在月色里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