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检测
必修三文言文复习检测2014-8(答案)

必修三文言文复习检测一、指出下列虚词的意义及用法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珍宝尽有之.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句读之.不知无丝竹之.乱耳凌万顷之.茫然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填然鼓之.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顷之.,烟炎张天鸡豚狗彘之畜其: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一犬坐于前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则或咎其.欲出者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其.孰能讥之乎吾其还.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汝其.知也耶?其.不知也耶?其.若是,孰能御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夜如何其.?夜未央。
二、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
1、制:①终岁不制衣则寒()②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2、亡:①河曲智叟亡以应()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③秦无亡矢遗镞之费()④吞二周而亡诸侯()3、利: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年矣()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4、因: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②蒙故业,因遗策()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三、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1、伏清白以死.直兮2、死.国可乎3、使人听此凋.朱颜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6、伏尸百万,流血漂.橹7、却.匈奴七百余里8、以愚.黔首,9、单于壮.其节10、天下云.集而响.应11、内.立法度,务耕织12、沛公乃夜.驰之沛公军1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四、判断下列句式的类型1、是夕如觉有迁谪意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求人可使报秦者4、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6、凌万顷之茫然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8、何陋之有五、翻译下列句子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检测

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检测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对于《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检测》,供大家学习参照!一、基础知识运用(41分)1、以下句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 蓼 ( liǎ洲o )湮(yān没)皦( jiǒ皦o)()阙 (jué)秦 B.赀 ( zī财)缇骑 ( qī抶) ( chì)击求木之长 (ch áng)C. 鼓噪 ( zào) 傫 ( l ě)i然詈 ( l ì)骂塞 (s è)源D. 缙 ( j ìn)绅暴 ( pù ) 露户牖 ( yǒu ) 间(ji à至n)赵2、以下句子不全部是通假字的一句是( )(1)肇锡余以嘉名 (同“赐”)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缙绅、医生、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侮辱 )(2)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可是,只是;同“又”)独五人之皦皦(同“皎皎”,光显然耀的样子)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3)亦曷故哉 (同“何”,疑问代词 )共其乏困 (同“供”,供应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知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快乐 )(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理智 )拜送书于庭 (同“廷”,朝堂 )项王未有以应(同“已”已经 )肉袒伏斧质 (同“锧”,承斧的砧板)3、以下解说不正确的一组是( )(1)不如因善遇之 (趁着 )(2) 杀人如不可以举 (尽 )(3)左右欲引相如去(拉)(4) 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感谢 )4、以下句子不全部是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1)至于今,郡之贤士医生请于当道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个人大行不管细谨吴之民方痛心焉(2)特别之谋难于猝发令五人者保其领袖,以老于户牖之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行李之来往,共其乏困(3)既得志,则尽情以傲物?乐盘游,则思三驱认为度指此后过去十五都予赵何尝有坚明拘束者也(4)不如因此厚待之于是相如前缶宣言曰:“我相如,必辱之”他盗之进出与特别也5.以下句中“于”的意和用法不一样于其余三的是 ( ) A.君幸于王 B.故燕王欲于君C.或脱身以逃,不可以容于近D.立石于其木之6.以下四句不属于被句的一是( )A.而身故国,天下笑B.智勇多困于所溺C.国者,无使威之所哉D.庄宗受而藏之于7.以下句子中加黑的,有何活用的象,指出并。
必修三古文测试 附答案

必修三古文测试卷一、单选题(题型注释)1.下列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①合从缔交②流血漂橹③孝公既没④振长策而御宇内⑤赢粮而景从⑥蹑足行伍之间⑦天下云集响应⑧百有余年矣⑨序八州而朝同列⑩锄櫌棘矜A.①③⑤⑧B.①②⑤⑧C.①③④⑨D.⑥⑦⑧⑩2.下列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动词,丢失,失去)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名词,逃兵,逃亡的人)C.河曲智叟亡.以应(死亡)D.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用法,使……灭亡)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天下云.集响应②外连衡而斗.诸侯③却.匈奴七百余里④履.至尊而制六合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⑥序八州而朝.同列⑦囊.括四海⑧陈涉瓮牖绳.枢之子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B.⎧⎪⎨⎪⎩奋六世之余烈以致天下之士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叩关而攻秦5.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C.噫!微斯人,吾谁与归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6.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蒙故业,因.遗策(前代的策略)因.利乘便(因为)B.合从缔交,相举为一.(一体)奋六世之余烈..(余威)C.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D.将.数百之众(率领)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坚固的城防)7.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组是()①外连衡而斗.诸侯②执敲扑而鞭.笞天下③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④南.取汉中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⑥内.立法度⑦序八州而朝.同列⑧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A.①⑤/②⑧/③⑦/④⑥B.①③⑤/②④⑥/⑦⑧C.②④⑥⑧/①③⑤⑦D.①⑤⑦/②⑧/③④⑥8.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B.数罟不入洿池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9.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申之以孝悌之义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外连衡而斗.诸侯B.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D.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11.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例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A.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B.委命下吏C.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D.不拘于时,学于余1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蒙故业,因遗策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D.百有余年13.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合从缔交B.追亡逐北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D.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1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从事B.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C.惠文、武、昭襄蒙.故业蒙:遭受D.振.长策而御宇内振:举起15.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振长策而御宇内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以为桂林、象郡树之以桑C.⎧⎪⎨⎪⎩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邻国之民不加少D.⎧⎨⎩天下已定学不可以已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B.委命.下吏命:命令C.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平常的人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作难:起事、首事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A.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C.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1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形容词,牢固、坚固的地势)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动词,坚固)C.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副词,本来)D.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副词,固然、诚然)1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履至尊而制.六合(动词,控制)B.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动词,控制并利用)C.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动词,统率、统领)D.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名词,制度)2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不同的一项是()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黎民..不饥不寒C.申之以孝悌..之义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B.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D.才能不及中人..2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王好战..,请以战喻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2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违.农时违:耽误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C.谨庠序.之教序:秩序D.谷.不可胜食也谷:泛指粮食2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①河东凶亦然.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B.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C.①邻国之.民不加少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D.①寡人之于.国也②然后解而送之于.官25.下列句子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②然而不王者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A.⑤⑦⑧B.①③⑤C.③⑥⑧D.②④⑤26.找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例: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必修三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必修三文言文练习(附答案)----305d2eec-6eb2-11ec-b7b7-7cb59b590d7d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检测命题内容:必修文言三项基础知识时间:40分钟名称:分数:I基础知识运用(60分)1.下列句子中带点的单词,其中一个语音错误是()a.蓼(liǎo)洲湮(yān)没(jiǒo)阙(ju?)秦b.赀(zī)财缇骑(qī)x(chì)击求木之长(cháng)c.鼓噪(zào)(lěi)然詈(lì)骂塞(sa)源d.缙(jìn)绅暴(pù)霜露户牖(yǒu)间(jiàn)至赵2、下列句子通假字有错的一项是()a、张亮走出来,要求向波(与“邀请”相同)在他巡查火场的陵墓里被强迫死亡(与“欺凌”和欺凌相同)。
绅士、医生和学者聚集在左城丞相府(同“|”,插入)裴公是无敌的g斗(同“杯和汤匙”)B.君主羞辱,大臣死亡多于j(同“杀戮”和罪恶)。
唯一的五个人(与“娇娇”一样,外表光彩夺目)花了十个月(与“只”一样,但只;与“你”一样)来收钱,把他们送到前线(与“首都”一样)。
秦波说他与郑仁孟(快乐)d结盟。
他失去了自己的位置,我不知道(与“智慧”和“智慧”相同)向王没有回应(与“已经”相同),因为肉覆盖了斧头的质量(与“@”和支撑斧头的砧板相同)。
解释不正确的群体是()a、不如因善遇之(趁机)b、杀人如不能举(尽)..c、 4.左右两边都想互相牵线搭桥。
他们每天都要来感谢向王。
4.“于”在下列句子中的含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a)国王对赵王是幸运的;(b)在他的墓门口立一块石头;(c)或者为了逃避而逃避,无论远近都不能容忍;(D)死于正义以下四句话之一是()a.吾属今为之虏矣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c.晋军函陵,秦军锬d.戍卒叫,函谷举6、下列词类活用归类有误的一项是()a、去今之墓而葬焉/则思江海下百川/缇骑按剑而前...一b、人皆得以隶使之/常以身翼蔽沛公/臣乃敢上璧...c、素善留侯张良/邻之厚,君之薄也/不知东方之既白...d、此其志不在小/越国以鄙远/不能容于远近....7.下列词类活用归类有误的一项是()a、安能屈豪杰之流/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b、臣请完璧归赵/宁许以负秦曲..c、平庸的人听到邵仲妮的消息仍然感到羞耻,鄙视博奕的正义。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复习检测题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复习检测题姓名:____________ 总分:___________一、积累运用:(每小题3分,4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跬步(guī)金石可镂(lòu)靛青(dìng)须臾(yú)B.谪戍(zhé)鞭笞(chī)黔首(qián)藩篱(fān)C.六艺经传(chuán)句读(dú)贻笑大方(yí)穷兵黩武(dú)D.郯(dàn)针砭时弊(biǎn)以资切磋(chuō)谄媚(chǎn)2.下列各句已补出省略的成分,错误的一项是()A.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B.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C.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D.(百越之君)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3.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B.学不可以已C.蚓无爪牙之利D.金就砺则利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字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而耻学于师D人非生而知之者小学而大遗6.下列加横线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吾师道也 B.七十者衣帛食肉C.外连横而斗诸侯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7.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或师焉,或不焉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斯天下之民至焉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8.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尽心焉耳矣 B.古之学者必有师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9.下列各组句子中,“所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C.圣人之所以为圣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10.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11、下列各句中“胜”字的含义与“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中“胜”字相同的一项是()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C、日出江花江胜火D、引人入胜1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危(高)乎高哉凡六百一十六言(字)B、填然鼓(动词,击鼓)之非能水(用做动词,游水)也C、合从(通“纵”)缔交赢粮而景(通“影”)从D、而耻(以……为耻,意动用法)学于师南(向南,动词)取汉中13.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五亩之宅 B.王道之始也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鸡豚狗彘之畜14.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D.非我也,兵也15.下列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A.微斯人,吾谁与归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甚矣,汝之不惠16.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中加横线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1)外连衡而斗诸侯(2)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3)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4)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5)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6)序八州而朝同列(7)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A.(1)(5)‖ (2)(7) ‖ (3)(6) ‖(4)B.(1)(3)(5) ‖(2)(4) ‖ (6)(7)C.(1)(3)(5)(6) ‖ (2)(7) ‖(4)D.(1)(5)(6) ‖ (2)(7) ‖ (3)(4)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于”字。
必修三语文文言文必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肉袒伏斧质(肉袒:裸露身体)B. 夫晋,何厌之有(何厌:满足)C. 且贰于楚也(贰:背叛)D.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违:违背)2. 下列句子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B.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D. 然秦以区区一第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3. 下列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过秦论》通过对比秦朝兴衰,论证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的观点。
B. 《劝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观点。
C. 《师说》提出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教育思想。
D. 《蜀道难》描绘了蜀道的险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感慨。
4.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中的“百越”是指古代越族的一个分支。
B.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中的“罟”是指渔网。
C. “夫晋,何厌之有”中的“晋”是指晋朝。
D.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中的“积土成山”是指积累土壤可以形成高山。
5.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
)B.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成为德行,自然就能得到神明的庇佑,圣人的心胸就宽广了。
)C. 然秦以区区一第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然而秦国凭借区区一个小国,不施行仁义,攻守之势就不同了。
)D. 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可满足的呢?)二、翻译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 翻译《过秦论》中的句子:“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 翻译《劝学》中的句子:“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三、阅读题(每小题5分,共15分)阅读《师说》,回答下列问题:1. 简述《师说》的主要观点。
2. 分析《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的意义。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默写检测

1.寡人之于国也, 。河内凶, , 移其粟于河内。 2.察邻国之政, 。邻国之民不加少, , 何也?” 3. ,兵刃既接, ,或百步而后止,或 五十步而后止。 4.“ ,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 耳, 。” 5.王如知此, 。 6.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洿池, 。 斧斤以时入山林, 。 7.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 8. ,王道之始也。
• 1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 ! • 16.圣人无常师。 。 • 17.郯子之徒, 。孔子曰:“三人 行, 。” • 1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闻 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 20. ,作《师说》以贻之。 • 19.李氏子蟠,年十七, , , 不拘于时, 。
•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 解矣。 •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 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5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6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7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 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 8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 9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 者也。 • 1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 未见其明也。
• 10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 1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 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 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 12谨庠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 1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 15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 16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选自韩愈《师说》)(二)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
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
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1.对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许多人B.小学而大遗遗:丢弃C.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吾子:对对方的敬称D.因抗颜而为师抗颜:态度严正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皆出于此乎环顾其中B.由魏晋氏以下愈以是得狂名C.而耻学于师又挈挈而东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幸见取3.下列对两个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柳两文内容有相似之处,都是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现实立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
文专题检测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检测
一、基础知识运用(60分)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蓼( liǎo )洲湮 (yān )没皦( jiǒo )皦阙(jué)秦
B. 赀( zī )财缇骑( qī ) 抶( chì )击求木之长(cháng)
C. 鼓噪( zào ) 傫( lěi )然詈( lì )骂塞(sè)源
D. 缙( jìn )绅暴( pù )露户牖( yǒu ) 间 (jiàn)至赵
2、下列句子不全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肇锡余以嘉名(同“赐”)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
B、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独五人之皦皦(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C、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D、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项王未有以应(同“已”已经)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3、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不如因善遇之(趁机)
B、杀人如不能举(尽)
C、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感谢)
4. 下列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君幸于赵王
B. 立石于其墓之门
C.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D.激于义而死焉
5.下列四句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A. 吾属今为之虏矣
B.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D.戍卒叫,函谷举
6、下列词类活用归类有误的一项是()
A、去今之墓而葬焉/ 则思江海下百川/ 缇骑按剑而前
B、人皆得以隶使之/ 常以身翼蔽沛公/ 臣乃敢上璧
C、素善留侯张良/ 邻之厚,君之薄也/ 金就砺则利
D、此其志不在小/ 越国以鄙远/ 不能容于远近
7.下列词类活用归类有误的一项是()
A、安能屈豪杰之流/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B、臣请完璧归赵/宁许以负秦曲
C、且庸人尚羞之/ 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D、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8.下列句式归类不同的一项是()
A、断头置城上具告以事
B、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是寡人之过也
C、不然,籍何以至此夫晋,何厌之有
D、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若属皆且为所虏
9.下列句式归类不同的一项是()
A、恐年岁之不吾与/以为莫己若者
B、大王来何操 / 沛公安在
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D、我之谓也/句读之不知
10.下列各句中,句式归类正确的是()
①凌万顷之茫然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③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④以其无礼于晋⑤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⑥则思三驱以为度⑦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⑧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A、①⑧ / ③④/②⑤/ ⑥⑦ / ⑨ B 、①⑧/ ③④/②/ ⑤⑥⑦/⑨
C、①②/ ③④/ ⑤⑥/⑦⑧/ ⑨
D、①⑧/ ③④/②/⑤⑥ /⑦⑨
11.下列“以”的意义与用法中,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②于是乘其厉声以呵③亦以明死生之大④以其无礼于晋⑤焉用亡郑以陪邻⑥虽董之以严刑⑦请以剑舞⑧徒以吾两人在也⑨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 、①④⑧ /⑥⑦/③⑨ / ② / ⑤
B 、①④⑧⑨ /⑥⑦/③ / ②/⑤
C 、①④⑧⑨ / ⑥⑦ /② /③⑤ D、①④⑧ /⑥⑦ / ②③/⑤⑨
12.下列句子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A、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约为婚姻吴之民方痛心焉
B、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璧有瑕,请指示王
C、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则尽其天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不如因而厚遇之于是相如前进缶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3.下列都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①辇来于秦②间至赵矣③道芷阳间行④刑人如恐不胜⑤顺流而东行
⑥予分当引决⑦买五人之头而函之⑧秋水时至
A ①②⑤⑥⑧ B①②③⑤⑧ C ①②③⑦⑧ D①②④⑤⑦
14.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②抶而仆之③籍吏民④众闻则非之⑤范增数目项王
⑥豪毛不敢有所近⑦拔剑撞而破之⑧择善而从之
A ①/ ②⑦/ ③⑤ /④⑥⑧
B ①⑧/②⑦/ ③⑤/④⑥
C①③ / ②⑦ / ④⑥/ ⑤⑧ D ①⑧ / ②⑥ / ③⑤ /④⑦
15.下列“为”的意义与用法中,归类错误的一项是()
A、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B、君为我呼入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C、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D、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则思三驱以为度
16、下列“之”的意义与用法中,归类错误的一项是()
A、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佯狂不知所之者
C、代百司之职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D、野语有之曰我之谓也
17.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以为莫己若者(比得上)若属且皆为所虏(你们)
B、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才)始吾弗信(开始)
C、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私见张良(私下、偷偷)
D、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非常之谋难于猝发(爆发)
18. 下列句中与“项王按剑而跽”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劳苦而功高如此 B.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拔剑切而啖之 D.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19.下列句子默写正确的一项是()
A、竭城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B、日月忽其不言兮,春与秋其代绪。
C、大阉之乱,搢绅而能不易其制者,天下之大,有几人与?
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20.下列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译:他已经向东把郑国当作疆界,又想扩张他在西边的疆界。
B、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译: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还告辞什么呢?
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译:我们之所以离开父母兄弟来侍奉您,只是因为仰慕您高尚的品德。
二、默写(30分,每空一分)
(1)、大阉之乱,,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3)、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人皆得以隶使之,(4)、安能屈豪杰之流,,!
(5)、大行不顾细谨,。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
(6)、亦余心之所善兮,。
(7)、,恐美人之迟暮。
(8)、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9)、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10)、吾所以为此者,。
(1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位居我上。
(12)、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13).元嘉草草,,。
四十三
年,,。
,,。
凭谁问,,
(14)、.遥想公瑾当年,,雄姿英发,。
三、翻译(10分)
1、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3分)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分)
3、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