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的内涵_对象与内容_雷世平

试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的内涵_对象与内容_雷世平
试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的内涵_对象与内容_雷世平

试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的内涵、对象与内容

□雷世平姜群英

摘要:从教育学的视角来看,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是指职业学校及培训机构向农村社区居民所提供的满足其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教育活动及其结果。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是指学校教育及培训机构为农村受教育者所提供的一种劳务性、服务性的活动。从公共产品的角度来看,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教育产品,兼具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属性的“混合产品”性质。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对象包括农业企业家、农村新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者、农业产业工人、小城镇非农产业从业者和第一线务农劳动者。面向农村职业教育服务的内容包括岗位技能与职业资格培训、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和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市场经济与生产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农村社区民众终身学习与发展以及生活教育等。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

作者简介:雷世平(1962-),男,湖南长沙人,空军航空维修技术学院基础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政策法规、职业教育制度、农村职业教育;姜群英(1963-),女,湖南长沙人,空军航空维修技术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政策法规、农村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158(2014)13-0054-04

农村社会的主体是农民,农村社会发展的主体还是农民。农民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致富本领的大小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快慢及和谐社会实现的成败。农村职业教育是增长农民知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能力和农村社区品味的重要手段。农村职业教育在服务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的实现中,在提升和实现农民人力资本的价值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政府给予农民在教育服务方面以强势关怀,这是坚持先富与共富并重、效率与公平并重原则的体现。2011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粮食局等九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明确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深化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升农村职业教育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是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职业教育,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增强职业教育为农业、为农民、为农村服务的能力。本文试图对面向农村职业教育服务的概念内涵、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做一些探讨,以求教于同行。

一、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的内涵

对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的内涵理解,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加以认识。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坚持定义描述的多维性。所谓多维性意指对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的界定必须尽可能用综合指标来描述其定义,在各项指标之间找到概念意涵的交集,以使定义内涵更加准确、严密,更能反映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的内在本质及其与外部的关系。[1]从教育学的视角来看,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是指职业学校及培训机构向农村社区居民所提供的满足其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教育活动及其结果。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农村社区居民的社会活动,它有不同于农村其他社会活动的特殊性。因此,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也具有不同于农村其他社会活动及其结果的独特性。首先,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具有体验品的特性,人们对教育服务的质量无法做出事先的判断和评价,只能在事后的“体验”中得知;其次,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具有较长的周期和连续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等特征。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面向农村职业教育服务是指职业学校教育及培训机构为农村受教育者所提供的一种劳务性、服务性的活动。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活动,具有特殊使用价值,其特殊性表现在其不是作为物而是作为活动提供服务,其服务方式则是活动。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活动具有经济意义。其一,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活动具有服务性和劳务性;其二,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就是教育活动的产品,或者说是一种服务形态的产品,教育产品就是教育服务;其三,从教育市场角度分析,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这种产品就是商品,它既具有使用价值,也具有交换价值,其买卖关系的实质内容就是卖者出售教育服务,买者购买教育服务,买卖双方交易的商品就是教育服务。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与其他服务业有许多不同之处,具有自身的诸多特征,如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面性特征;具有教育市场上的交易性特征;具有生产者与消费者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共时性与共发性特征;具有教育消费者多层次性和多元性特征等。

从公共产品的角度来看,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向农村社区居民所提供的教育服务,一方面传承和发展了社会文化科学知识和社会价值观,推动了农村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实现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另一方面提高了农村社区居民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并推动由此带来的社会分层与流动,主张了农村社区居民个体的私人利益。因此,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农村社区居民个体的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教育产品,兼具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属性的“混合产品”性质。

二、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对象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在制度和管理上把城市与农村截然分开,形成了社会经济“城乡二元结构”分治格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数量极大,人均占有的可耕地面积极少,隐性失业问题在农民群体中长期存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高了农民的就业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然而由于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体制的存在,大量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就业,但他们的户籍却仍在农村,他们的职业和地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换,仍然有大量的劳动力滞留在农村,许多农民工扮演着“亦工亦农”的角色。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民是非职业化的。职业教育是专门化的教育,培养的是职业人,因此,要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必须鉴定农村的哪些人是职业人,也就是说要明确哪些是自己的服务对象。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实际情况,我们目前可把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的对象分为如下几种。

(一)农业企业家

农业企业家一般是指以农村为其创业和发展的空间,依据市场经济机制,优化配置农业产业或其他资源产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人或群体,简称“农村能人”。农业企业家是连接工业和农业的纽带,是农业企业化的经营者,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各个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于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农业企业家大部分从事的是林业、渔业、畜禽养殖业、园艺业、创汇农业及相关产业等专业化生产经营,拥有人数不等的雇工,完全为市场而生产,年收入为几十万、几百万乃至上千万元不等。主要包括种养大户、农机大户、贩销大户、加工企业、运输专业户等。[2]

(二)农村新经济组织经营管理者

农村新经济组织是适应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生产方式深刻变化而产生的。农村新经济组织包括各种协会、学会、合作社、联合体等。我国农村新经济组织经营管理者主要包括农民合作组织、农机服务组织、农村经纪人等经营管理人员。我国农业实行的是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给农户经营后,农村发展起来一些新的组织,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组织、农产品经纪人等。特别是2007年出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09年农业部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意见》等法规政策实施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已成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农村改革发展中的突出亮点,成为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村不仅有大量的种养合作社,而且出现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等。数据显示,

截止到2010年6月底,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合作社超过31万家,比《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前翻了一番;实有入社农户2600万人左右,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0%。也就是说,每2个村就有1个合作社,每10个农户就加入了1个合作社。

(三)农业产业工人

农业产业工人是指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与营销的劳动者。当前我国的农业产业工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受雇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产业工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指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为主业,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相联系,带动农产品进入市场,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规模和经营指标上达到规定标准并经有关部门认定的企业。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农业加工和营销的龙头企业,许多农民受雇于龙头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工人。二是伴随着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步伐,转让了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告别了“一亩三分地”上的生产劳作,进入一次意义深远的“角色转化”,由原来的土地承包者或其他农民成了为农业生产经营大户打工的农业产业工人。这些产业工人可能是跨区域的,如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到“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劳作,成为挣工资的职业农业劳动者。三是受雇于农业规模经营农户,尤其是大规模的养殖场,这些受雇者成为农场的产业工人。[3]

(四)小城镇非农产业从业者

非农产业是相对传统农业产业而言的,是传统农业的延伸、深加工,是为农业和小城镇居民生产、生活提供服务和保障的,非农产业主要指农村中的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贸易业、餐饮业和服务业。没有非农产业的发展就没有小城镇的兴起和发展。非农产业,是小城镇聚集资金的主要载体。随着农村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劳动力有很大一部分转移到农村的非农产业中。农村非农产业是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从业者已经占农村劳动力的40%,改革开放以来平均每年转移640万人。以2004年为例,调查资料显示,该年在转移劳动力中,县域经济吸纳了约65%的人;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吸纳的比例只有35%。在县域经济吸纳转移劳动力中,县级市占12.4%,建制镇占6.6%,乡镇地域内非农企业吸纳的农村劳动力占到81%。[4]

(五)第一线务农劳动者

第一线务农劳动者是指以农业(尤其是以种植业)为稳定职业的农民,亦可称职业农业劳动者。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留乡第一线务农的劳动者以中老年人为主,素质普遍偏低,先进科技推广受到限制。据农业部定点调查测算,2010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总数为1.545亿人,其中男性占64.6%、平均年龄为34.7岁,女性平均年龄为32.1岁;留乡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超过45岁,再过10余年现有留乡务农劳动力也将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迫切需要培育一批高素质的新型第一线务农劳动者。[5]同时,小规模分散经营依然占绝对主体地位,迫切需要创新机制,着力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三、面向农村职业教育服务的内容

我国农村社区人口多,农村从业人员涉及的行业、工种多,我们依据面向农村职业教育的受众范围,确定面向农村职业教育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岗位技能与职业资格培训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中国从乡村型农业社会向城市型工业社会转型的典型特征。城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根据城镇化建设目标,我国要求在未来的几年(2015年止)内,使2.5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使城镇化水平达到近50%。要实现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必须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第二三产业的转移都存在“教育门槛”,而且这个门槛将越来越高。我国目前从农村转移至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的人员多,绝大部分为农业产业工人、非农产业从业者,他们岗位专项技能缺乏,持证上岗率极低,工人流动性大,职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首先应该把面向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与岗位培训作为重要工作内容。用人单位及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对农民工开展的岗位专项技能培训,重点要结合用人单位岗位要求和工作需要,突出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并适当增加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律常识、城市生活常识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知识培训。职业资格培训原则上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要求,重点对建筑、家政、保安服务等行业从事生产、服务一线的劳务人员中尚未取得职

业技能岗位证书的农民工进行职业资格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岗位专项技能和工作水平,提升农民工转移就业的能力。

(二)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和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

现代农业建设的过程就是将农业高新技术广泛运用到农业实践当中,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日益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这些技术使现代农业成为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新技术的应用,使现代农业的增长方式由单纯的依靠资源的外延开发,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农业高新技术已成为现代农业的显著标志。现代农业先进科技需要普及科技知识。先进的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现代农业增产的60—80%要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从19世纪中叶农业化学技术开始发展,到20世纪中叶的“绿色革命”,以及现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农业各个领域,农业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农业的可控程度大大提高,出现了“精确农业”等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这就要求新型农民不仅要具备农业化学、作物栽培、畜禽饲养、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等知识,而且要懂得种质资源、动植物育种、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先进农业科技知识。当前,我国第一线务农劳动者不仅数量大,而且大多数属于传统经验型农民,不适应建设现代农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必须把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和生产(实用)技术的推广培训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不仅要加强对第一线务农劳动者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而且要加大对第一线务农劳动者实用技术的培训。

(三)市场经济与生产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

现代农业开放体系需要市场经济知识。自给自足的农业发展为市场化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点,农业打破了内部物质循环的局限性进而要实现物质的开放式循环。现代农业从生产成果到生产手段普遍实现的商品化,要求新型农民了解市场经济知识,能够把大部分经济活动纳入到市场交易之中。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要组织化管理知识。完善的产业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实现一体化融合,产业化经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新型农民需要具备组织化管理知识,以适应新的农业生产主体,学会运作以企业化、产业化经营为特征的农业合作组织、生产联合体和产加销一体化组织。现代农业集约投资需要经营管理知识。高生产率和高效益以及工业化社会的人们对自然的趋近心理使现代农业越来越引起社会和投资者的关注,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将愈来愈高。这就要求新型农民增强经营管理知识,具备高生产率和高效益企业的管理知识。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也必须把对新型农民进行市场经济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作为自己重要的工作内容。

(四)农村社区民众终身学习与发展以及生活教育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农村社会生活方式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农民的精神生活将得到更大的充实和提高。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必然会降低劳作强度,缩短劳动时间,加之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很强,农闲时间相对较长,这一切为劳动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来从事学习和娱乐等活动,来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生活。因此,从发展来看,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还必须把满足农村社区民众终身学习与发展以及文化、生活教育的需要作为自己的最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以及社会发展对每个社会人素质要求的提升和农村民众对提高生活质量需求的提高,促进了对教育的旺盛需求,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必须依托农村社区教育网络,对农村社区民众进行思想道德、时事政策、文化、卫生、科普常识和社会生活常识等服务,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思想道德水平,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文化教育和文体娱乐活动,及时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各类教育服务,丰富农村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业余生活质量,为农村社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建富.农村职业教育名称及其内涵新解[J].教育与职业,

2010(10下).

[2][3]曹晔.试论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

2011(22):

[4]卢荣善.走出传统——

—中国三农发展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全国种植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

划(2011-2015年)[Z].2011.

责任编辑肖称萍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国发[2002]1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取得显著成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但是,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一些地方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办学条件较差;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育教学质量不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影响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作如下决定: 一、深刻认识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十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 1、职业教育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要狠抓职业教育,抓出成效。 2、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要进一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需求,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十五”期间,职业教育要为社会输送22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800多万名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

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2013-05-22 06:17:00 来源:《人民日报》( 2013年 05月 22日 07 版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 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 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深刻把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理念的统一体, 直接反映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 贯穿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 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大公约数的表述, 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了凝练,是重要理论创新成果。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 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 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 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 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人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素质,民族的素质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发展职业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培养技能型、实用性人才, 有利于切实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促进就业率提升,对适应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民族要提高,这是任何民族、任何社会制度都必须正视、重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无论国家、社会还是民族其重要组成因子无疑是人——是劳动者!人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素质,民族的素质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由此,以人为本,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理应成为一个国家的基本国策。 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由解决人民温饱,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转向实现国家新型工业化,大力增强国力,提高全民族自主创新能力。这一切都必须通过劳动者的努力和社会活动才能得以实现,而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必将影响其质量水平。二十一世纪各国的竞争,将是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竞争,在其背后,是劳动者素质和人才的竞争。中国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并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从现在开始,从尽快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各类人才做起,迎头赶上。这可以说是我们当前急迫的任务。

一、发展职业教育对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性 劳动者素质是指一个国家中能够从事社会劳动 的全部人口的整体素质。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主要包括从业人员、失业人员,也包括处于劳动年龄之内的就学人员、从事家务人员和军队服役人员以及其他人员。社会生产和经济建设正是通过这些人的劳动来实现的,他们的素质状况,在生产力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提高劳动者素质,主要是依靠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其中学校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它是一种规范化的教育,是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是有广大干部和教师负责任地去完成的教育,这种教育对提高劳动者素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当今世界,以人的素质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对全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已成为当务之急,从而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位置。 “十五”期间,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2005年初中毛入学率已达95%,高中毛入学率已达5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1%,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已经超过2300万人,正如教育部周济部长说,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但是,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21%的入学率意味着还有一大批高中毕业生未能升入大学。虽然招生数每年都略有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_(教职成[2011]6号)》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的意见 (教职成[2011]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有关部门(单位):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动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培养大批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现就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职业教育行业指导重要性的认识 1. 行业是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各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积极参与举办职业教育,认真指导职业学校办学,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产教结合,密切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确保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内容、培养规格、人才供给适应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离不开行业的指导。 2. 强化行业指导是职业教育提升服务能力的重要保证。“十二五”时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当前,职业教育办学机制还不够健全,与行业企业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加强行业指导,是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是遵循职业教育办学规律,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的必然要求。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职业教育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充分依靠行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密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同推进改革创新,促进职业教育的规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更加适应国家战

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四在理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b7765890.html, 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四在理念” 作者:龙卫平 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20年第01期 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发展理念,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厂在校中。强调职业院校要有“厂”元素,要与产业相结合。我们可以直接把企业、企业车间或部门引入校内,成为既生产又教学的“厂”;也可以按企业文化、生产模式、工作情景建设 学校实训基地或专业工作室,使之成为具有生产功能的“教学工厂”;或者按企业要求将专业班 级定为“XX企业班”,以“微企业(厂)”接受企業人员管理、指导和教育;也可以直接把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企业文化编进教材,或直接把企业生产过程编进训练工作页,引“厂元素”入校,实现“厂在校中”。“厂在校中”就是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与产业相结合,依托企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 学在厂里。强调职业院校学习要“真学”,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指学习。一方面指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在企业的生产车间或部门学习,也可以在“教学工厂”学习;另一方面指学 习的方式,我们可以用企业真实产品、真实项目进行真刀实战学习,也可以在真实生产场景、氛围中进行体验学习,或者用企业真实技术编写的教材学习。“学在厂里”就是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生产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产在学中。强调职业院校教学要“真教”,要与生产过程相结合。“产”指“产品”或“技术服务项目”。职业学校除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外,还要培养学生具有一技之长,这就必须坚持“以产施教”,以“产品”施教,以“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施教,让学生学到真技术、真本领。“产在学中”就是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在教学中有生产(产品),在生产(产品)中有教学。 才在产中。强调职业院校人才评价要“真评价”,要与企业需要的真本领相结合。“才”是指“才能、才华、才干”或“技术、技能、技艺”,“产”是指“产品”或“生产”。产品是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的最终结果,是学生专业能力、生产能力和服务能力最直观的体现。用“产品”来检验学生的专业能力,是以产施教、产教融合的直接体现,它建立了“唯能力”“唯操作”“唯素养”的综合评价。“才在产中”就是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产品(或服务质量)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总之,“四在理念”是职业院校落实“知行合一、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理念,是促进技能人才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的理念,它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教材开发、教学改革、质量评价以及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具有新的指导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新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一、公平、正义、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指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主体对事业和目标的认同以及对精神目标追求等一系列的判断和评价标准体系。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是通过科学梳理相关概念获取正确界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价值观时,应对中国传统价值观进行改造与提升。必须始终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民主与集中、创新与求实的关系,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实现由人情关系价值观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观的转变。因此,本文认为,公平、正义、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也是最基本的要义。 公平、正义是指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概括了公平、正义的内涵:即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目前,中国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指的是一种合理的社会状态,它包括社会成员之间的机会公平、权利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机会公平,是指公民能普遍地参与社会发展并分享由此而带来的成果。权利公平,是指公民的基本权利或人权不因职业和职位的差别而有所不同,其合法的生存、居住、迁移、教育、就业等权利得到同等的保障与尊重。过程公平,是指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项活动的过程公开透明,不允许某些人通过对过程的控制而谋取不当利益。结果公平,则主要是指分配上兼顾全体公民的利益,防止过于悬殊的两极分化。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追求,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由此,坚持公平、正义是我们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然诉求,是

职业教育内涵

职业教育内涵 摘要:现代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职业分工及社会职业领域的不断拓展,职业教育已经从其内涵形成自己独有的完整体系。现代职业教育包括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等范畴。职业教育既是就业教育、也是创业教育、更是终生教育。职业教育的内涵和体系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并贯穿整个人类始终。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内涵探析 作者简介:李继坤,男,广东潮洲人,长 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政工师,从事高校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现代教育体系是相对于传统普通教育而言的。传统普通教育体系的本质特点是知识本位、学科导向,按照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方向来系统设计各个层次的教育 内容,而忽视行业、职业等社会需求,忽视各

类社会成员个性发展的不同需要。①而职业教育则是在现代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 应运而生、蓬勃成长起来的新的教育类型,它的本质特征是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社会上有什么样的职业,职业教育领域中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内容;社会职业结构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广泛性。 首先什么是“职业”?职业是指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 类别的总和。 再说“教育”的含义。由顾名远主编的《教育大辞曲》中对教育的解释,是目前国内最具有权威性的解释。他首先明确了教育属于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实践活动;其次,规范了这种社会活动是通过传 递社会生活经验和培养人来完成的;然后, 他把教育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的意识、内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等级教育。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我对职业教育的看法

我对职业教育得瞧法 我就是大学生,我自己对职业教育得瞧法。我得大学口号就就是“动手动脑,全面发展”。它有了自己得特色,也有了职业教育得内涵。 职业教育要立足于自身特点,以就业为导向,只有重视能力建设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其基本功能,为社会输送既有较强得综合职业能力与基本得科学文化素养,又熟练掌握现代职业技能得高素质劳动者,从而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多样化人才得需要。 目前社会上都讨论,中国目前最缺得就是技术性人才。首先学生自己,有些学生在学校学习不用心,混日子,几年读下来,什么都没学成,所以将责任推向了学校;还有些学生由于自己学艺不精,加之缺乏必要得实战经验,而对就业岗位得要求又太高,不能脚踏实地得工作,反而责怪学校不负责任。还有就就是社会招生人员搬弄就是非,严重影响了本应纯净得招生环境。还有社会招生员受到利益诱惑,而部分生源不佳得学校又以高额回报诱之,所以以赚取人头费为目得得社会招生员,便对所宣传得学校大肆吹捧。结果学生实际学习生活得环境与所宣传得大相径庭。巨大得落差使学生不能安心学业,而又将矛头转向学校,进而转向整个职业教育。再有就就是家长得口舌相传。一些家长认为自己好不容易尽了那九年义务,考不上高中,便再也不想给自己增加负担了。而往往部分孩子还就是想上中专学门技术得,这时家长便发话了“读中专有什么用!大学毕业都找不到工作,总之一条,打心里就不想送,还到处去把职校说得一无就是处。还有得家

长对学校得期望值太高,认为自己得孩子学了几年一定就能找一个称心如意得工作。稍不满意便将矛头指向学校。殊不知,职教阶段得教育方法与模式与小学初中就是完全不同得。一旦孩子变坏了,学校就就是罪魁祸首。更可气得就是,家长们不但不反省自己得过失,追究孩子得责任,反而到处宣扬学校得不好,读中专无用,使那些本想送孩子读书得家长望而却步,产生了极坏得影响。 这就说明社会上对于刚刚在中国兴起不久得职业教育得评价并不就是如此得肯定,特别就是人们现在还普遍固守着一种“初中—高中—大学”得人才成长模式,认为这才就是正道。而选择职业学校仅仅就是一种不得以而为之得办法,只有学习不好得学生或类似原因得学生才到职业学校就读。职业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只能尴尬地在夹缝中生存。 我们得观念认为高中读大学为正统。中国人向来爱面子,子女得求学也就成了父母荣辱家庭兴衰得一个重要得标志。相对于大学来说,职业教育在中国还只能算就是新生事物,大多数群众还未真正认识到其重要性,及至每一个家庭,似乎更愿意用“大学”这个词来鞭策自己得孩子们。尤其就是邻舍之间谁得孩子考了高中上了大学,则家长对孩子得期望值就更高了。不顾子女得实际情况一定要与之较个高低,哪怕就是花钱买名额,也要进高中,进不了重点,只要就是高中便成,高中在有得家长眼中仿佛成了衡量孩子智力、前途一个最重要得风信标。在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确实就是为父母在读。一就是固守“中等职业教育无用论”,打心底里排斥职业教育,认为这就是浪费

职业教育发展的意义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支持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办出特点、办出水平,各地区和许多企业进行了积极探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是薄弱环节,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现在,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我们要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深刻认识加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是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我们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都对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国目前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现有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数是初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4%。从制造业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看,技术工人短缺,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突出因素。我国已是制造业大国,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我国的制造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而且安全生产事故也多,这些都与从业人员技术素质偏低、高技能人才匮乏有很大关系。现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与重组,我们要抓住机遇,努力提高我国制造业水平,使“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真正有竞争力。这就必须从源头抓起,更加重视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就业问题在我国是一个不可回避而且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目前,全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约2400万左右,还有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促进社会就业,必须发展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把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作为促进城市就业的重要措施,特别要加强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城市就业率。解决“三农”问题,

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

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技能性人才缺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和提高产品竞争力的瓶颈。当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训问题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及社会的广泛关注。职业院校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使命,责任重大,前景广阔。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面对新情况、新任务,应认清形势,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更好、更多的技能人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大的贡献。笔者结合自己十几年的工作经历,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点 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学历教育最主要的特点是,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从业能力为重点。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办学方向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企业服务,满足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为学生服务,满足家长学生的就业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按学生职业特点和就业适应能力设计课程,安排教学活动,关注学生就业,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2、办学模式

在办学模式上,实行产教结合,校企结合和订单教育。学校要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依此确定专业,设计培养目标;按照企业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并根据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发展,增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内容。学校将有关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到企业实习,了解生产情况,提高实践能力。 3、教学安排 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观,是针对职业学校课程以知识为本位、脱离生产实际的弊端提出的以重视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为目标的办学理念。我们所说的“以能力为本位”的“能力”,当然不仅仅是指“技能”,还包括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 综上所述,可以说职业学校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与普通学校相比,职业教育是人人成功的教育,不是淘汰选拔的教育;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而不是排出名次;倡导的是“全民健身”,而不是“竞技体育”;实施的是成功教育,收获的是教育成功。 二、树立和强化正确的职业教育的理念 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和教师的实际情况,目前教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重要意义和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党的十八大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明确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不同层面规范了我们国家、社会和公民的核心价值追求。第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立足国家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追求目标,我们党在过去曾经把这个共同价值追求表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人民幸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个宏伟目标从价值追求角度来说就是要达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就是说经济上要越来越富强,政治上要越来越民主,文化上越来越文明,社会和生态上要越来越和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符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是一个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发活力、振奋精神的价值目标。第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是立足社会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价值追求。马克

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党自成立起,就把带领人民实现自由、民主、平等写到自己的旗帜上,并为之而不懈奋斗。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又把这些目标写到社会主义旗帜上,使之成为激励人们发愤图强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越来越强,自由平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维护公平正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正是适应广大人民群众这种新期待、新要求,我们党更加自觉地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理念深入扎实地体现到党的各项理论和实践之中。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十八大报告则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依法治国伟大实践的集中价值体现,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第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是立足公民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全体公民的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尤其是面对当前社会经济利益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如何形成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如何把公民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提高到一个

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理念

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理念 (教师培训材料之一) 职业教育在整个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使国家的资源利用者、开发者、管理者的技能不断更新,它使整个社会的技术含量、智能含量和精神价值的含量不断提高,它使一个国家的整体的民族素质从中不断获益和增强。发展职业教育是世界各国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职业教育“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为目标”,职业教育作为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另一种类型的教育,自有其不可替代的类型特征。职业教育新理念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行动指南,决定教师、教材、教学方法的一切行为。为此,笔者参考诸多资料,归纳如下,仅与大家学习参考。 一、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理念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之所以先进,取决于他们先进的职业教育新理念。 职业教育在发达国家很受重视,被当作全社会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在西方被一些人喻为“使社会走向博雅的杠杆”。由此,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理念也随着职教的发展得以不断翻新。 (一)职业教育以人文精神的培训为先 人文精神的培训是职业教育中对受培训者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文精神的培训中,受训者树立了敬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了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和坚韧不拔、知难勇进的勃勃向上的精神,这使得受培训者在技能培训上更易超越常人,更易在自身的职业中做出出色的业绩和贡献。它不但使个体的素质得以长足的发展,而且还将使整个社会随之而兴旺发达。 在我国企业工作者看来,德育教育的培训是占首要地位的。 (二)职业教育的主体是受培训者 发达国家把受培训者看作是职业教育的主体。职业教育的主体不再是培训者,这对长期以来“师道尊严”的中国人的职教理念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在职业教育中,人是职业教育的中心。而职教中的人包括两部分:培训者和被培训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及其意义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意义 姓名:向伟学号:2008300000026 人文科学试验班 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从战略高度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思想文化规律的认识达到 了新的高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 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 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 具有相对稳 定的特点。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 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内容。目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现在的主流观点认为认为,其内涵应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富强、 民主、文明、和谐、自由,涵盖了社会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

领域,规定着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既体现了共产主义的远大 理想,又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总体布局,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的统一,理应是我们所遵循和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自又包含着许多具体价值理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既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核心价值观念体系中,富强、民主、文明是和谐、自由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和谐、自由的途径与手段,和谐、自由是富强、民主、文明要达到的目的与最终目标,而和谐更侧重社会层面,自由更侧重个体层面。具体来说,只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共同富裕,才能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文明、和谐和自由奠定物质基础;只有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才能为社会的富强、文明、和谐和自由提供制度保障和法理支持;只有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和高度文明,才能给富强、民主、和谐、自由的价值目标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只有社会和谐,才能给富强、民主、文明、自由提供情理支持、可靠保障和动力条件;而自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理想状态,是人的本质和最高追求,这个终极价值目标要阶段 性实现,贯穿并统领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全过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执政的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在价值层面上的认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和诉求,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内

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

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 【内容提要】职业教育的现代性内涵体现为: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根本动力是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塑造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打破单一的、工作定向的教育观念和方式,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模式是学术内容与职业技术的有机整合。为此,既要从宏观着眼,以普通教育为基础,并与之相互融通,又要从微观着手,在课程编制、教师培养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摘要题】理论经纬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劳动力市场/培养目标/整合/内涵 现代职业教育的规定性与现代社会、现代职业、现代人的内涵共生和交织,表现为职业教育既要准确地反映和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职业对人的要求,又要为现代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上和制度上的保证。因此,职业教育的现代性内涵应当从以下三个角度加以研究和确定。 一、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根本动力: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配置劳动力并且协调就业决策的市场称为劳动力市场”,(注:[美]伊兰伯格·史密斯著,潘功胜、刘昕译.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它是以一定的工资率将工人配置于工作岗位。这种配置不仅符合个人的需要,也适应社会的需求。通过劳动力市场,劳动力被分配到不同的企业、行业、职业和地区。 个体与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关系体现为就业和转业两方面。其间,职业教育有三重任务:一要为个体进入工作岗位作一般性准备;二要为个体从事哪种职业作准备;三要为个体在工作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和角色作准备。这三项任务又与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与组成密切相关。根据劳动力市场分割(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理论,劳动力市场可分为普通劳动力市场、职业劳动力市场和内部劳动力市场三种。第一种又被称为二级劳动力市场,后两者被称为一级劳动力市场。二级劳动力市场不要求任何特殊的知识技术和严格的准入条件;这里的劳动力与经济的低技术部分联系最紧密;雇主通常找寻那些用最少量的训练便能工作的工人,且不一定存在长期合约;工人工资较低,工作条件较差,就业不稳定,管理水平低,个人升迁机会极少。而一级劳动力市场则针对不同的产业及其中的不同职业,它要求劳动力拥有产业需要的专门技术;进入此市场必须具备从经过认可的训练和实践中获得的相关知识与技术;市场管理非常严密,工人工资较高,工作条件优越,就业稳定,升迁机会多。 显然,对于一级劳动力市场而言,职业教育及其资格认定是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条件。又由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对劳动力市场流动性有着巨大影响,教育和培训对三种劳动力市场分割中职业的向上流动性都有积极影响。这已被一些实证研究所证实。(注:Ron Dekker,Andfies de Grip,Hans Heijke.The effects of training and overeducation on career mob ility in a segmented labor market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2002,V ol 2 No.2.P106-12 5,P112-113.)因此,职业教育和培训事实上成为使劳动力从二级市场向一级市场流动,不断获得提升机会的推动力。 从总体而言,现代职业教育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加强市场的流动,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必须准确定位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现代社会中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一种动态结构。当前,人类社会正在快速地迈向以知识和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概念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概 念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一、什么是职业的培养目标 (一)职业培养目标的概念 所谓的培养目标,就是各级各类形式对学生的发展方向、内容和应达到的规格所提出的要求。概言之,就是职业教育的培育目标。从定义划分它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培养方向,也就是学生在未来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二是培养规格,即学生的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应达到的相应资质和水平。对于前者,因其是由的最终目标所决定的,所以没有太大的改变。更值得关注的是培养规格方面,因为培育规格的内容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专业设置、教学体系等各个环节,决定着我们需要培养一个拥有怎样素质的人,而这恰恰也是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 (二)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内容 人才规格是培养教学方针详细、客观的组织。我国职业教育规格方面的目标,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述。如早期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的目标,一是用于和个性之发展;二是准备个人谋生之准备;三是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是为国家及世界促进生产力之准备。20世纪80年代,随着职业教育的重新规复,国家提倡培养生产、服务、建设、第一线工作的“性人才”或“实用性人才”、“专门人才”。 2002年国务院在《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 具体说来,职业教育人才规格的目标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三大要素。 知识要点: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知识的一部分,有人提出,对职业教育的理论原则和目前的知识就够了。我认为这个提法是不够完善的。先不说这个提法是否合理,但它提到的“足够”这个词容易产生歧义。在实践中,不同层次的老师的理解会产生严重的误解和偏差。“足够”是很难把握其程度,很难以量化评估的词语。所以我不主张这一原则。职业教育,实现全面和可持续的人类发展,我们不能忽视人们专业理论和学习文化的基础知识。 能力因素:包含详细的职业岗位能力、专业基本能力、适用于全部职业的一般性职业能力也就是关键能力。其主要功能一般包括自我保健和自我约束,学习和发展,交流的能力和协作的能力,收集能力和处理信息,和完成任务,耐寒和抗挫折能力的能力,以及应急反应能力,批判性和创造性的能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否发展成一个“工具”人,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劳动者。不仅要有生存的能力,还要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关注人发展和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素质因素:包括道德和文化素质,敬业精神和心理素质等方面。我们的文化是使学生不仅要掌握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而且还可以提升自我修养的精神。 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应与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具有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他们应该热爱祖国,能够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连接起来;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修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优秀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术,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必要的创业能力;具备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本领。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在中国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肩负着为国家发展提供重要技术人才的责任与义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是实现人才强国并推动中国进行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现阶段,中国各行各业均存在高技能人才缺失的现象。因此,如何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成为和谐社会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时代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发展职业教育也构成中国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但现阶段,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问题重重,如何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成为社会发展必须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力与高技能人才的基础性作用不明显 现阶段,在中国的整个就业层面中,存在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而高级技工供不应求的现象,劳动力的结构失衡与素质较低的问题凸显出来。由于缺乏专业的劳动力与高技能的技师,导致生产资料难以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虽然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与高精尖的人才可以对外引进,但大批的技术工人与高级技师还需要职业教育来培养。而职业教育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其重要性并没有被突出强调出来,因此导致社会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不重视

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未充分体现 随着国家建设新农村步伐的不断推进,新农村对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需求与日俱增,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基础。而职业教育作为不断提高个体职业技能与素质的教育形式,应该致力于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与务农技能,不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 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方向 1.具有自身特点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 职业教育作为推动区域经济与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出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行业等一线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这要求职业教育的办学体系要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代要求。职业教育在其办学过程中,要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导向和前提、以社会资源为依托、以岗位要求为职业培训的重要内容,建立具有职业教育风格与特点的教育教学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其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中高级实用型人才。因此要重视实践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采用灵活办学的方式,开设市场急需的专业,拓宽学科知识的范畴,满足培养目标的基本需要。 2.依靠政府,完善职业教育发展机制 全面规范职业证书的认证制度。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以充分保证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的有效实施。再

职业学校的核心理念

办学方针: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本位。 从严治校,质量立校,服务兴校,人才强校。 促进学生发展,服务经济建设。 办学宗旨: 依托行业,服务行业,面向社会,用一流技能服务于社会。 培养多层次、实用型、复合型、技术型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 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负责,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 育人为根本、市场为导向、需求为目标。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生产、善经营的应用型中、初级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输送合格新生。 办学指导思想: 高质量的教学,高效率的管理,高保障的就业。 质量立校,质量兴校,质量强校。 务本、勤耕、服务、发展。 德育为主,教学为主,育人为主。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既重视学生文化基础与专业知识的教学,更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科学执教,严格管理。 变管理学校为经营学校 踏实、探索、创新、发展。 教育就是服务,一切为了学生。

创中职名校,施优教于民。 为了所有学生的成功,创设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乐园,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提供适合于学生发展的合适教育,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 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发展个性为基础、综合教育为特色,全面实施“三元制”办学模式,高标准创建和谐文明校园。 办学特色: 多元办学、强化素质、一专多能、就业为本。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技能培养,普遍实行技能考级,加强个别教育辅导,让人人成为有用之才。 开放办学,以人为本,实现“求学求职求成功,做人做事做强者”的成长目标。办学目标: 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良好社会公德和职业品质素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实用人才。 学校精神: 追求完美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勤奋每一天 敬业勤业创业更新更高更强 校训: 校训:创新求实团结勤业 校训:明礼守纪勤奋创新 校训:求学求职求成功,做人做事做强者。 校训:育德启智立志创优 校训:学做人、求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