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故事word版本
三十六计完整版.doc

第一计瞒天过海【原文】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注释】怠:松懈,太阳、太阴:此种提法最早见于《易经》。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代表矛盾对立的双方。
一般来说,刚、明、正、利、动、福、暑、实为阳,柔、暗、奇、害、静、祸、寒、虚为阴。
此计中的阳指公开、暴露,阴指机密、秘密。
太阳为阳的极端形式,非常公开之意。
太阴为阴的极端形式,非常机密之意。
【译文】自认为防备周到的,容易产生麻痹松懈的情绪;平常看惯了的,往往就不再怀疑。
秘密蕴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与暴露的事物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经常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讲解】此计名出自《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
唐太宗御驾亲证,统兵30万,向高丽进发。
乃至海边,只见波浪滔天,高丽远在千里之外的对岸。
30万大军如何渡过大海?此时的太宗对远征高丽产生后悔之心。
前部总管张士贵问计于薛仁贵。
薛仁贵说:“皇上担心的是大海阻隔,难征高丽。
我有一计,让皇上在不知不觉中渡过大海。
”数天后,张士贵与诸将领来见太宗,说当地有一个豪富老人愿为皇上远渡重洋提供军粮。
太宗非常高兴,立即传见老人。
随后,太宗跟着老人前往海边一间华美的房子去验收粮食。
只见房子的四壁挂着锦绣帷幕,桌上早已摆满了佳肴美酒。
太宗与老人觚觥交错,把过海之事忘得一干二净。
过了一会儿,四壁的帷幕被风吹得哗哗作响,桌子上的杯盏倾斜摇曳。
太宗不由心生疑惑,忙命人拉开帷幕,只见帷幕之外乃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张士贵忙对太宗解释说:“陛下及30万大军正乘船渡海,前往高丽。
”原来太宗所在的华丽房子是由一条大船装饰而成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注释】共敌:指兵力集中的强敌。
敌阳:古代兵法把先兵攻敌、先发制人的战略叫“敌阳”。
敌阴:古代兵法把伺机进击、后发制人的战略叫“敌阴”。
【译文】与其攻打集中的正面之敌,不如先用计谋分散它的兵力,然后各个击破;与其主动出兵攻打敌人,不如迂回到敌人虚弱的后方,伺机歼灭敌人。
三十六计故事

三十六计故事1. 瞒天过海。
从前有一个国家,国王听说邻国要进攻自己的国家,于是他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希望他能想出一个对策。
谋士想了一下,告诉国王说,可以派人去邻国投降,然后在敌人的内部进行破坏,煽动内乱,这样就能瞒天过海,化解危机。
2. 围魏救赵。
赵国被强大的魏国围困,形势非常危急。
赵国的国君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建议国君,可以派人去魏国的后方进行破坏,引开魏国的注意力,让他们分兵前往对付,然后赵国就能趁机解围,救赵国于水火之中。
3. 借尸还魂。
在古代,有一个国家被敌国围困,国王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建议国王,可以借尸还魂,假装自己已经死去,然后派人偷偷地抬着国王的尸体逃出围困,引开敌人的注意力,然后趁机逃脱围困。
4. 连环计。
有一个国家被敌国连续围困,国王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建议国王,可以使用连环计,即在外围设下多个陷阱和诱敌的计策,引诱敌人进入陷阱,然后趁机解围。
5. 假途伐虢。
古代有一个国家要进攻虢国,但是虢国有强大的防御力量,于是国王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建议国王,可以假装要进攻虢国,引诱虢国的军队出来迎战,然后趁虚而入,攻占虢国的要害地带,取得胜利。
6. 声东击西。
有一个国家被敌国围困,国王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建议国王,可以声东击西,即在敌人的东部发起假攻,吸引敌人的主力,然后在敌人的西部发起真正的攻击,取得胜利。
7. 无中生有。
古代有一个国家被敌国围困,国王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建议国王,可以利用无中生有的计策,即假装自己有强大的援军,吓唬敌人,让敌人望风而逃。
8. 暗渡陈仓。
在古代有一个国家被敌国围困,国王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建议国王,可以利用暗渡陈仓的计策,即在夜间偷偷地派兵渡过险要地带,偷袭敌人的后方,取得胜利。
9. 隔岸观火。
古代有一个国家被敌国围困,国王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三十六计故事

三十六计故事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三十六计故事瞒天过海三十六计之第一计瞒天过海: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
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瞒天过海庞涓又会见孙膑,说他即使给楚王抄录了兵法,楚王还是不会放过他,不如为他抄写一部兵法,他可以帮助孙膑逃离楚国。
孙膑将计就计答应庞涓的要求。
按照庞涓和孙膑定下的计策,庞涓离开楚国。
庞涓走后,孙膑拜见楚王,说兵法乃兵圣之作,必须找一类似鬼谷的山谷抄写,才可不辱圣灵,否则将受到上天惩罚。
楚人一向宠信鬼神,楚王答应了孙膑的要求。
孙膑选择了靠近楚魏边境的一条山谷,假意不敢前往。
楚王得兵法心切,派军队保护孙膑。
庞涓带兵秘密袭击孙膑所在的山谷,意欲劫持孙膑。
孙膑乘庞涓与楚军混战之机,在钟离春的帮助下,逃离楚国。
围魏救赵三十六计之第二计围魏救赵: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
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围魏救赵的故事:庞涓为报中山之仇,带重兵进攻赵国,赵国连战连败,国都危在旦夕。
赵国向齐国求救,田忌主张救赵,相国邹忌等人惧怕魏国,坚决反对。
齐威王力排众议,派兵救赵,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
田忌采取孙膑的计策,不去赵国,直逼魏国。
田忌的堂弟田国是一个有战功的将军,他以为孙膑怕死,怂恿数名将军不听孙膑之令,定要前往赵国和魏军一决高低。
孙膑好言相劝,田国等人不从。
孙膑按军法斩杀田国手下一个有功之将,田国等人在军法的威慑下,带军向魏国开进。
魏国告急,庞涓只好从赵国撤军。
回军途中,庞涓和齐军相遇,孙膑用计大败庞涓。
庞涓这才知道孙膑没死,率残部逃回魏都,田国等人此时对孙膑口服心服。
借刀杀人三十六计之第三计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借刀杀人的故事:齐威王派人监视田忌,孙膑告诉田忌,只有交出兵权才可免去杀身之祸。
36计小故事

36计小故事在古代,有一位智慧过人的军事家——吴起。
他精通兵法,善于运用各种计谋,被后人誉为“兵家第一”。
他在军事上的智慧和谋略被总结为了“三十六计”,这些计谋既可以用于军事战争,也可以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处世之道。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一些关于“三十六计”的小故事。
第一计,瞒天过海。
故事一:从前有一位国王,他的国家正面临着外敌的入侵。
国王找来了一位智慧过人的军事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说,“陛下,我们可以利用瞒天过海的计谋,让敌人措手不及。
”于是,国王派出了一支假装要进攻敌国的军队,吸引了敌人的注意力。
与此同时,真正的主力军队则悄悄地从海上绕到了敌人的后方,成功地打了一场出乎意料的胜仗。
第二计,围魏救赵。
故事二:在一个国家里,有两个相邻的国家经常发生战争。
其中一个国家的国王得知自己的盟友——赵国正面临敌国的侵略,于是决定出兵相救。
但是,他又担心自己的国家会受到敌国的进攻。
于是,他决定采用“围魏救赵”的计策,他率领一支军队向敌国的边境进发,引诱敌人的主力军队前来阻截。
与此同时,他派出另一支军队从敌人的后方偷袭,成功地解救了赵国。
第三计,借刀杀人。
故事三:在一个古代国家里,有两个互相对立的官员,他们互相嫉妒,想要对对方加害。
其中一个官员找到了一位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说,“你可以利用借刀杀人的计策,让别人替你去除掉对手。
”于是,官员找到了一个与对方有矛盾的人,让他去杀害对方。
这样,官员成功地摆脱了对手的威胁。
第四计,以逸待劳。
故事四:在一个古代国家里,有一位将军带领着自己的军队与敌人作战。
敌人的军队非常强大,将军深知自己的军队不是对手。
于是,他决定采用以逸待劳的计策,让敌人在长途跋涉中疲惫不堪,等敌人疲惫不堪的时候再出其不意地攻击。
最终,他成功地打败了敌人。
第五计,趁火打劫。
故事五:在一个古代国家里,有一位国王的国家正面临着内部叛乱的危机。
国王找来了一位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说,“陛下,我们可以利用趁火打劫的计策,趁乱夺权。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
相传国姓爷郑成功为了收复台湾,他利用了瞒天过海的计策,让敌人措手不及,最终成功收复了台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隐忍和谋略,才能在困难的局面中取得胜利。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军队围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
齐国国君派出了大军攻打魏国的都城,魏国不得不放弃围攻,转而回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借力打力,才能解决自身的困境。
第三计,借尸还魂。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在战场上被敌人杀死,赵国军队为了振奋士气,将赵奢的尸体放在战车上,冒充他还活着,最终成功击退了敌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借助虚实,才能战胜强敌。
第四计,以逸待劳。
古代战争中,有一次晋国和楚国的军队对峙,晋国军队利用地利之便,以逸待劳,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等待时机,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第五计,趁火打劫。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次齐国的都城被燃烧,赵国趁乱打劫,最终获得了大量的战利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抓住机会,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六计,声东击西。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次韩国军队攻打赵国,赵国军队利用了声东击西的计策,成功打败了韩国军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制造假象,才能迷惑敌人,取得战争的胜利。
第七计,无中生有。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利用了无中生有的计策,制造了一场假战,最终成功打败了敌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制造假象,才能迷惑敌人,取得战争的胜利。
第八计,暗渡陈仓。
相传战国时期,秦国军队利用了暗渡陈仓的计策,成功攻占了敌人的都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利用隐秘的方式,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
第九计,隔岸观火。
相传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发生了一场战争,晋国军队利用了隔岸观火的计策,成功打败了齐国军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观察敌人的动向,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三十六计故事范文

三十六计故事范文1. 裸衣自捐,低姿求饶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具有军事天赋的青年叫张舜阳。
他年纪轻轻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勇敢的精神。
曾经,他被敌军俘虏,并被迫与敌军将领周旋。
面对强大的敌对势力,张舜阳决定运用三十六计中的“裸衣自捐,低姿求饶”这一计策。
他故意表现出虚弱的姿态,让敌人看不起他,并慢慢麻痹,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最终,当他找到机会时,他利用自己的机智和勇敢成功逃脱了敌人的束缚。
2. 反客为主,以欺诈制敌在战争中,诡计与欺诈是取胜的关键。
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将军叫做赵青云,他善于运用三十六计中的“反客为主,以欺诈制敌”这一计策。
在一次战斗中,赵青云只带领数百人与敌军对峙。
然而,他使用了大量的幌子,制造了虚假的实力和威胁,让敌人误以为他的部队远远超过了实际规模。
最终,敌人被吓倒,主动放弃了进攻,使得赵青云获得了胜利。
3. 顺势而为,化危为机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或危机,但也正是在这些困境之中,我们可以寻找机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就像古代的将军李广利用了三十六计中的“顺势而为,化危为机”这一计策一样。
在一次战斗中,李广的军队遭遇到了敌军的包围,面对绝境,他没有绝望,反而利用敌人的大意,找到了突围的机会,并最终成功逃脱。
李广的这一行动展现了他的智慧和勇敢,也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深刻的信息:在逆境中,我们应该保持乐观和冷静,寻找机会,化危为机。
4. 趁火打劫,乘势而上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李白的智者如何在逆境中寻找机会,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在一次战斗中,他的部队被敌军围困在山上。
然而,李白利用了山上的火焰,制造了混乱和恐慌,并趁机袭击了敌人。
最终,他的部队成功逃脱了围困,并赢得了战斗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困境中要善于寻找机会,利用逆境中的优势,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5. 围魏救赵,以退为进在战争中,运用正确的战略非常重要。
在古代,有一位将军叫做孙武。
他在一次战斗中,遇到了敌人的包围。
然而,孙武没有选择放弃,而是运用三十六计中的“围魏救赵,以退为进”这一计策,以退为进、用退守敌。
36计Word版

三十六计《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
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第一计瞒天过海,计名出自《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讲薛仁贵瞒着不愿渡海远征的唐太宗,使之在不知不觉中渡海的事。
原文意思是:防备非常严密时,更容易麻痹大意,对于习以为常的事,就会失去警戒。
秘密常常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并非存在于公开暴露的事物之外。
公开暴露的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容易形成最隐秘的潜藏。
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用来作战役伪装,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效果。
第三计借刀杀人,计名出自明代戏剧《三祝记》。
说的是北宋时期,范仲淹的政敌密谋策划,让没有打仗经验的范仲淹领兵征讨西夏,其目的是借兵强马壮的西夏这把刀除掉范仲淹。
原文意思是:敌人的情况已明,友方的态度未定,利用友人的力量去灭敌,不必自己付出代价。
这是从《损》卦义推演出的计谋。
第五计趁火打劫,计名出自吴承恩的章回小说《西游记》。
原文意思是:敌人内部矛盾越尖锐,越是有利于我方乘机用兵。
因为事物从来都是刚强存在于柔弱中。
趁火打劫的原意是趁人家家里失火,一片混乱,无暇自顾的时候,去抢人家的财物。
乘人之危捞一把,这可是不道德的行为。
此计用在军事上指的是当敌人遇到麻烦或危险的时候,就要乘此机会进兵出击,制服对手。
第六计声东击西,计名出自唐代社佑编纂的《通典》:“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原文意思是:敌人混乱时,必然会出现意料不到的空隙,就像处于高山地面的沼泽,溃决之势已成,应利用其混乱无主这一点战胜他。
声东击西,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造假象,引诱敌人做出错误判断,然后乘机歼敌的策略。
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敌人就无法推知我方意图,被假象迷惑,做出错误判断。
第七计无中生有,计名出自《老子》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原文意思是:人为的制造假象,并非完全是虚假的,而是以假为手段,由虚假开始,并把虚假态势发展到极端,最终转化为真实。
三十六计经典故事

三十六计经典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古时候,有位将军名叫孙膑,他的谋略非常高超。
在一次战斗中,敌军设下埋伏,孙膑便想出了一个瞒天过海的计策。
他命令士兵们将战马和粮草都藏起来,然后让士兵们穿上敌人的服装,冒充敌人。
这样一来,敌军便无法分辨出哪是真正的敌人,哪是冒充的。
孙膑还让士兵们在敌人必经之路上设置障碍,使得敌人无法顺利前进。
最终,敌军陷入了困境,孙膑趁机发动攻击,大获全胜。
第二计:围魏救赵战国时期,赵国被魏国包围,形势十分危急。
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向各国求援,但其他国家都不愿意出兵相助。
此时,齐国的大臣孙膑提出了围魏救赵的计策。
他建议齐国出兵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迫使魏国撤军救援。
魏国果然中计,撤军回防,赵国得以解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要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才能取得胜利。
第三计:借刀杀人古代,有位官员名叫庞涓,他嫉妒同僚孙膑的才能,便想方设法陷害他。
庞涓向魏王进谗言,说孙膑想要谋反。
魏王信以为真,将孙膑投入监狱。
庞涓趁机篡夺了孙膑的职位。
然而,庞涓并没有料到,孙膑在监狱中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他设法向齐国求援。
齐国派兵攻入魏国,庞涓被俘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要善于利用敌人的力量,才能保护自己。
第四计:以逸待劳在古代战争中,以逸待劳是一种常见的战术。
有一次,齐国和楚国交战,齐国的将领田忌便采用了这种策略。
田忌命令士兵们在战场上休息,不主动出击,而是等待楚国的士兵疲惫不堪时再发动攻击。
楚国士兵连续几天攻打齐国阵地,但却始终无法突破齐国的防线。
最终,楚国士兵疲惫不堪,田忌趁机发动攻击,楚国士兵无法抵挡,齐国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耐心等待,以逸待劳,也是一种取胜的策略。
第五计:趁火打劫古代,有位官员名叫曹操,他善于利用敌人的困境来扩大自己的势力。
有一次,曹操得知袁绍的军队在官渡之战中遭受了重大损失。
曹操趁机发动攻击,攻占了袁绍的城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要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趁火打劫,才能取得更大的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用老师刚才推荐的阅读方法,小组内阅读 故事,讨论交流并完成表格。
故事名称 以逸待劳
时 间 主人公 主人公干了什么事 故事中谋略制胜的智慧给
?
我们什么启示?
战国末年 王 翦
技高一筹灭楚国
启示:如果情况对自己 很不利,就不要盲目地 与对手硬拼,而要退一 步养精蓄锐,等待最佳 时机。
隔岸观火
东汉末年 曹 操
气
读
自
书
华
谢谢!再见!
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
——《三十六计故事》 读物推荐
川主寺第二小学
——杨荣花
这个故事的名字是什么?知道了马上举 手。听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主人公是 谁以及主人公干了什么事?
空城计 三国时期 诸葛亮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
阅读这类故事小技巧: 抓关键词 勾画 归纳
推荐读物:新课标小学语文阅读丛书
本书是对我国古代卓 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战 争经验的总结,详细介绍 了战争中的谋略,以及在 各种环境下克敌或避敌制 胜的智慧。
智慧囊里面诠释了三十 六计的现代含义,同学们 可以把书中的智慧灵活地 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中。
诸葛亮不是以实力战胜敌人的, 而是了解司马懿的心理,以谋略胜 敌。同学们觉得他的谋略智慧吗? 在古代,有很多像空城计一样制胜 (制服对方以取胜)的谋略,同学 们想不想去见识见识这些既充满智 慧又能取胜的谋略呢?
04 以逸待劳 08 暗度陈仓 12 顺手牵羊 16 欲擒故纵 20 浑水摸鱼 24 假道伐虢 28 上屋抽梯 32 空城计 36 走为上计
顺 口 溜:
天救人,待劫声; 有度岸,笑李牵。 惊魂离,欲抛王, 薪水蝉 ,贼远道, 梁柱换,骂痴癫, 屋上客,美空反, 苦肉连,走为 上。
不
腹
动
有笔ຫໍສະໝຸດ 诗墨书不
曹操隔岸观火 灭袁氏兄弟, 收服公孙康。
启示:当敌方正在发生矛 盾冲突时,我们要静观其 变,等待时机,坐收渔翁 之利
走为上计
秦朝末年 刘 邦
刘邦冒死赴鸿门 宴,意识到危险 一走了之。
启示:看到对自己形式 不利就要赶紧逃走。保 存实力,为东山再起做 准备
《三十六计故事》目录:
01 瞒天过海 02围魏救赵 03 借刀杀人 05 趁火打劫 06 声东击西 07 无中生有 09 隔岸观火 10 笑里藏刀 11 李代桃僵 13 打草惊蛇 14 借尸还魂 15 调虎离山 17 抛砖引玉 18 擒贼擒王 19 釜底抽薪 21 金蝉脱壳 22 关门捉贼 23 远交近攻 25 偷梁换柱 26 指桑骂槐 27 假痴不癫 29 树上开花 30 反客为主 31美人计 33 反间计 34 苦肉计 35 连环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