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合集下载

鲁迅 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鲁迅 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仍不忘工作(问刊物)、坚 强
4th Qtr
神情、细节、间接
34
病中的困顿
俭省、坚定
神情、间接、环境、细 节
节数
事件
性格
手法
35
90 80 70 36 60 50 40 30 37 20 10
海婴的药瓶“玩具” 爱孩子、坚强
间接、语言、细 节 语言、细节描写
病稍好转就会客
坚强、关心别人、乐观、平 和 East 推崇个性解放、个性自由
West North South
时刻伴随的小画
细节、语言
38
39
0 1st Qtr 2nd Qtr 3rd Qtr 4th Qtr
最后的时刻
勤奋不息
细节、避讳
•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 梁实秋评鲁迅 • 高考阅读
“深刻、伟大”与“平和”是如何统一在鲁迅身上的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 他的深刻与伟大,正如前面毛主席所给予的高度 评价,是无与伦比的,但这是基于对他的伟大的 文学、思想和革命成就而言的,是他对中华民族 的伟大贡献,但这和生活中的鲁迅那种对亲人、 对同志、对青年的平易近人、慈祥、随和的性格 并不矛盾。无数事实证明,伟大的人物在生活中 往往是很平凡的,正是他们的平凡,才使他们和 常人能很好地相融,了解人类、理解人类的真谛, 使他们对人类进行深深的思考,从而做出伟大而 深刻的成就。
萧红
一 面鲁 是迅 平: 和深 刻 与 伟 大 的 另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 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 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 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 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 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 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第2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_》课件1

第2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_》课件1
◆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配人教版)◆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
◆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配人教版)◆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配人教版)◆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内容涉及多 个方面,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有时会形成某种断裂,感情的红 线将素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因为萧红这篇文章似乎漫不经心, 全无预设,却是真实情感的表现,所以文中的鲁迅先生才显得真 实而有个性。作者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 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了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 鲁迅的笑,魅力十足;鲁迅的动作,个性飞扬;鲁迅的衣裳,朴 素大方;鲁迅的饮食,简单随意;鲁迅的通信,爱意浓浓。 阅读鲁迅的著作,读者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 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 迅,鲁迅是人而非神。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对人的穿着 加以评论,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与普通人一样 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正如他的诗 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配人教版)◆
3.词语释义
(1)校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摩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踌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搭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深恶痛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书刊报纸等印刷品印刷前供校对用的样张。(2)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外传记选读 》教师用书: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外传记选读 》教师用书: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含解析

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一)早年求学年份经历1892年鲁迅就读于家乡绍兴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1898年鲁迅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并改名周树人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1年毕业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

(二)留学日本1902年2月,鲁迅赴日深造,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两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现代医学。

一年后,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改造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他曾提及此事,称自己是因为受到一部电影中中国人围观日军杀害中国人情节的刺激而转学文学。

1905-1907年,鲁迅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回国任教年份经历1909年鲁迅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校授课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五)文学成就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高中语文选修课之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选修课之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Word版含解析

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我们今天纪念鲁迅先生,首先要认识鲁迅先生,要懂得他在中国革命史中所占的地位,我们纪念他,不仅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好,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而且因为他是一个民族解放的急先锋,给革命以很大的助力,他并不是共产党组织中的一人,然而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他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尤其在他的晚年,表现了更年轻的力量,他一贯地不屈不挠地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作坚决的斗争,在敌人压迫他、摧残他的恶劣的环境里,他忍受着,反抗着……鲁迅是从正在溃败的封建社会中出来的,但他会杀回马枪,朝着他所经历过来的腐败的社会进攻,朝着帝国主义的恶势力进攻,他用他那一支又泼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笔,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画出了丑恶的帝国主义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的画家,他近年来站在无产阶级与民族解放的立场,为真理与自由而斗争。

)(摘自《毛泽东文集》【课内挖掘】“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是鲁迅的名言,更是鲁迅自身炽热的爱憎情感和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

“横眉冷对”与“俯首甘为”这两种强烈对立的情感,在鲁迅的身上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他热爱人民,“甘为孺子牛”;他憎恶敌人,“横眉冷对”。

鲁迅这种爱憎情感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源于爱,源于对中华民族的爱。

鲁迅的一生是不断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一生。

而这种爱憎的情感自始至终都贯穿在鲁迅的作品中,这就是鲁迅——爱憎分明的鲁迅。

鲁迅有着强烈的爱憎情感、民族忧患意识和自强意识,他把自己看作一个为祖国、为民族殉道的“人之子”,他的全部作品都是对“人”的关注。

他一方面含着热泪,鞭笞中华民族的劣根性;另一方面他又热情地讴歌中华民族的脊梁,提出重铸新型民族性的正面主张。

这也正是鲁迅留给我们的财富。

适用角度本素材可应用于“爱憎分明”“追求”“爱国”等话题作文中。

运用此素材时既可适当引用鲁迅作品中的经典名句,又可选取与其有关的典型事例,结合现实生活及自己的人生经历,巧妙地选取运用角度,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内素材。

2018人教版语文(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2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2018人教版语文(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2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第 4 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台独”政客,最担心最害怕的,莫过于中国历史文化,所以,他们呕. 心.沥.血.地要把这些内容,用“台独”基本教义的内容取代。(× )
请说明理由:__“__呕__心__沥__血__”__多__含__褒__义__,__此__处__犯__了__褒__贬__误__用__错__误__,__可__改__为__ __“__处__心__积__虑__”___。
1月
1930 年 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反抗国民党
起 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四)病逝上海 1936 年 10 月 19 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 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 “民族魂”三个字。1956 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 题字。
2.变换·变幻 “变换”指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 “变幻”是指不规则地改变,令人捉摸不定。两个词语都有改变的意思, 但如果变换的内容、方式很不固定则用“变幻”。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5 月 1 日,金市行情再次生变。截至北京时间 5 月 2 日零时,金价下跌 2.18%, 至 1440.00。而在此之前,金价却单周上涨 5%。由此可见金市的风云__变__幻__ (变 换/变幻)。
[文脉·梳理]
[文本·层析] 一、阅读从“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到“周先生什么书都看的”,回 答问题。 1.概括说明作者在选文中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情?这些事情的共同 点是什么?
[对应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课件36张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课件36张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性格
热爱、指导青年
节俭、好客 礼让别人、宁亏自己
礼让别人、宁亏自 己(节俭 )
惜时、勤奋
手法
对比、语言及 细节描写
对比、细节 描写
语言、动作、 对比描写
对比、细节 描写
环境烘托、 细节描写
节 事件 数
性格
19 对“时髦”的 厌恶
朴素、不张扬、 爱憎分明
20 对鬼神的不相 信
富有科学精神
21 品尝海婴的鱼 丸
鲁迅的个性习惯
①笑声明朗 ②走路轻捷 ③喜欢吃北方饭,包饺子 ④外出装束 ⑤不在意自己的手稿 ⑥吃茶、抽烟的习惯 ⑦包书 ⑧深夜工作,带病工作 ⑨枕边的木刻……
整体把握
鲁迅的个性习惯
生活简朴 富有情趣 幽默风趣 细致耐心 勤奋认真 坚强执着
3.【人物形象归纳】
生活中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
人之夫的鲁迅 ②人之友的鲁迅
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
一个培植晚辈作家的慈祥宽厚的 长者 一个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战士 一个不卑不亢的学者
生活中的鲁迅 ③人之主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
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 一个和蔼宽厚的平易近人的人
④生活之中的鲁迅
潇洒、幽默、风趣、
四、阅读分享
1.【作者及文体】
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 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田娣。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是 民国四大才女(另为吕碧城、石评 梅、张爱玲)之一。主要作品有 《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轻捷
3 品评衣着
善解人意、知识丰富
4 夜谈和待人吃 友善、慷慨大方、尊重妻子 饭
5 招呼来客
爱开玩笑
手法
略写、细节描 写
略写、细节描 写

2020-11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

2020-11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

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主题思想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

内容设计多个方面,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有时会形成某种断裂,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因为萧红这篇文章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是真实情感的表现,所以文中的鲁迅先生才更显得真实而有个性。

作者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了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鲁迅的笑,魅力十足;鲁迅的动作,个性飞扬;鲁迅的衣裳,朴素大方;鲁迅的饮食,简单随意;鲁迅的通信,爱意浓浓。

阅读鲁迅的著作,读者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人而非神。

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对人的穿着品头论足,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与普通人一样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

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二、文章结构三、重点难点1.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

剖析鲁迅不太注意人的穿着,但并不缺乏审美观,那些美学的诊断足见他独到的眼光。

而这一句简单的语句,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人情练达。

2.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荷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剖析鲁迅先生虽然胃不好,但对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得不好,鲁迅先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的敬重与依赖,还有对小辈的体恤。

3.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剖析萧红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学会用好心情回报鲁迅,这一句充满着温馨和谐和其乐融融。

4.鲁迅先生很有意思地在地板上走几步,而后向我说:“他是贩卖私货的商人,是贩卖精神上的……”剖析鲁迅戏称冯雪峰先生是贩卖精神武器的“商人”,显得诙谐幽默,自然和谐,对青年人的爱护,对革命的支持在文中进一步体现。

高中语文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精品课件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语文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精品课件新人教版选修

与新时代女性的勤劳、节俭、善良、聪慧、
宽容等品质。在整篇文章里,很多地方都淋 漓尽致地展现了夫妻间的相濡以沫。特别是 在鲁迅先生病重后,许广平无微不至地照 顾,“心里存着无限的期望,
无限的要求,用了比祈祷更虔诚的目光,许 先生看着她自己手里选得精精致致的菜盘
子,而后脚板触着楼梯上了楼”,诸多细节
感人至深。因此,与其说鲁迅与许广平是一
课堂互动文本探究
细剖深析
1.如何理解“两只手空闲地垂着„„差不多一 刻也不停地吸烟,而今几乎完全放弃了 „„”这段话?
【点拨】
作者描写病重的鲁迅特别强调
了其表情的平和舒缓,然而两处“似乎”以 及手的“空闲”却使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作者 细致文笔中潜藏的沉重。外表的平静下隐忍 着难以想象的病痛,一个人的坚强与善良在
“夜黑亲自送萧红出门,并指明隔壁‘茶’ 字牌的标记。”——一个思想犀利的人在生
活上却能如此的体贴入微,甚至在着装这么
小的问题上也关注女孩子的自尊心。
♣“海婴吃鱼丸说不新鲜,众人都怀疑的时
候,鲁迅却通过亲自品尝证实了
孩子的说法。”“海婴睡觉前与病重的父亲 道晚安,鲁迅挣扎着把头抬起来才能很大声
地答复他。”
对恩爱的夫妻,更愿称他们为一对志同道
合、彼此激励的战友!
精神的相互慰藉与理解包容中更能展现鲁迅 平和执著的一面。他们二人犹如沐浴在烈火 中的凤凰,用坚毅和隐忍完成最后的人生涅
槃!这恐怕也是萧红的回忆录的独到之处。
探究争鸣
细读本文,从细节和语言方面入手,说说文
中萧红眼中的鲁迅与你所了解的有何不同。 【各抒己见】 ♣“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常常是 笑得咳嗽起来”、“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
紊 乱(wěn)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轶事
1.“在厦门大学教书的时候,鲁迅对我祖母深怀思念。

不料,却有头猪当着他的面啃相思树叶。

鲁迅一时气极,就和那头猪展开了一场搏斗。


2、而周令飞还曾听父亲说起,鲁迅50多岁定居上海的时候,曾经一路转着圈踏着华尔兹的舞步入座吃饭,逗引得满桌哈哈大笑。

3、“夏日的深夜,他喜欢开着窗子伏案写作。

有时候,看到有人溜到自己楼下的墙角里来尿尿,他就会用橡皮筋和纸团做成弹弓,弹在那人的屁股上。


4、·鲁迅是一个不太讲究穿着的人。

他爱穿长袍,相对他瘦弱的身材来说,似乎袍子比西装合适。

但他确实是太不修边幅了一点,经常穿着长衫在灰尘中行走,感觉竟有点像他笔下的落魄人物孔乙己,于是便闹出了笑话;在电梯里经常被认为是可疑人物;许多人见了他以为是有幸发现了鸦片鬼;有时去买药,竟然连药房里小伙计都鄙视他;走在大街上的时候甚至常被警察搜身……
5、鲁迅的胡子很有个性,从日本留学回来那几年,他的胡子是日本式的——两头往上翘,看起来很滑稽,被周围的人嘲弄,说他是崇洋媚外。

鲁迅烦扰的不行,干脆把胡子修剪成隶书的“一”字,竟然从此平安无事。

6、鲁迅懒得理发,而且往往一忙起来数月不理。

朋友们开玩笑:“豫才,你的’地球’怎么还不削一削?多难看!”鲁迅一本正经地说:“哦,我掏腰包,你们好看!”后来实在看不过去了,才勉强去理一回。

有一次走进理发店,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一点也不认真。

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还在理发结束后极随意地掏了一大把钱给他。

理发师一数给了三倍的钱,脸上立刻堆满了笑。

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来理发,理发师见状立即拿出全部的看家本领,“精雕细刻”地做,满脸写着谦恭。

不料理毕,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儿也没多给。

理发师大惑:“先生,今天咋给这点?您上回……”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处理,我就马马虎虎给点,这回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点。

”理发师听了如坠云雾。

7、看过鲁迅年轻时的照片,觉得并不是很帅,但是鲁迅对自己却信心有加,一次英国作家萧伯纳见到他说:“都说你是中国的高尔基,但我觉得你比高尔基漂亮。

”听了这样的溢美之言,鲁迅不但没有谦卑之词,还竟然说:“我老了会更漂亮!”
8、有一次,鲁迅的侄女问鲁迅:“你的鼻子为何比我爸爸(周建人)矮一点,扁一点呢?”鲁迅笑笑说:“我原来的鼻子和你爸爸的鼻子一样高,可是我住的环境比较黑暗,到处碰壁,所以额头、鼻子都碰矮了。


9、广州一些进步青年创办”南中国“文学社,怕刊物第一期销路不好,希望鲁迅给创刊号撰稿。

鲁迅风趣而又严肃地说:“要刊物销路好很容易,你们可以写文章骂我,骂我的刊物也是销路好的。


梁实秋《关于鲁迅》
近来有许多年青的朋友们要我写一点关于鲁迅的文字。

为什么他们要我写呢?我揣想他们的动机大概不外几点:一、现在在台湾,鲁迅的作品是被列为禁书,一般人看不到,越看不到越好奇,于是想知道一点这个人的事情。

二、一大部分青年们在大陆时总听说过鲁迅这个人的名字,或读过他的一些作品,无意中不免多多少少受到共产党及其同路人关于他的宣
传,因此对于这个人多少也许怀有一点幻想。

三、我从前曾和鲁迅发生过一阵笔战,于是有人愿意我以当事人的身分再出来说几句话。

其实,我是不愿意谈论他的。

前几天陈西滢先生自海外归来,有一次有人在席上问他:“你觉得鲁迅如何?”他笑而不答。

我从旁插嘴,“关于鲁迅,最好不要问我们两个。

”西滢先生和鲁迅冲突于前(不是为了文艺理论),我和鲁迅辩难于后,我们对鲁迅都是处于相反的地位。

我们说的话,可能不公道,再说,鲁迅已经死了好久,我再批评他,他也不会回答我。

他的作品在此已成禁书,何必再于此时此地“打落水狗”?所以从他死后,我很少谈论到他,只有一次破例,抗战时在中央周刊写过一篇“鲁迅和我”。

也许现在的青年有些还没有见过那篇文字,我如今被催逼不过,再破例一次,重复一遍我在那文里说过的话。

我首先声明,我个人并不赞成把他的作品列为禁书。

我生平最服膺伏尔德的一句话:“我不赞成你说的话,但我拼死命拥护你说你的话的自由。

”我对鲁迅亦复如是。

我写过不少批评鲁迅的文字,好事者还曾经搜集双方的言论编辑为一册,我觉得那是个好办法,让大家看谁说的话有理。

……
鲁迅一生坎坷,到处“碰壁”,所以很自然的有一股怨恨之气,横亘胸中,一吐为快。

怨恨的对象是谁呢?礼教,制度,传统,政府,全成了他泄忿的对象。

他是绍兴人,也许先天的有一点“刀笔吏”的素质,为文极尖酸刻薄之能事,他的国文的根底在当时一般白话文学作家里当然是出类拔萃的,所以他的作品(尤其是所谓杂感)在当时的确是难能可贵。

他的文字,简练而刻毒,作为零星的讽刺来看,是有其价值的。

他的主要作品,即是他的一本又一本的杂感集。

但是要作为一个文学家,单有一腹牢骚,一腔怨气是不够的,他必须要有一套积极的思想,对人对事都要有一套积极的看法,纵然不必即构成什么体系,至少也要有一个正面的主张。

鲁迅不足以语此。

他有的只是一个消极的态度,勉强归纳起来,即是一个“不满于现状”的态度。

这个态度并不算错。

北洋军阀执政若干年,谁又能对现状满意?问题是在,光是不满意又当如何?我们的国家民族,政治文化,真是百孔千疮,怎么办呢?慢慢的寻求一点一滴的改良,不失为一个办法。

鲁迅如果不赞成这个办法,也可以,如果以为这办法是消极的妥协的没出息的,也可以,但是你总得提出一个办法,不能单是谩骂,谩骂腐败的对象,谩骂别人的改良的主张,谩骂一切,而自己不提出正面的主张。

而鲁迅的最严重的短处,即在于是。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字,逼他摊牌,那篇文章的标题即是“不满于现状”。

我记得我说:“你骂倒一切人,你反对一切主张,你把一切主义都褒贬的一文不值,你到底打算怎样呢?请你说出你的正面主张。

”我这一逼,大概是搔着他的痒处了。

他的回答很妙,首先是袭用他的老战术,先节外生枝的奚落我一番,说我的文字不通,“褒”是“褒”,“贬”是“贬”,如果不作为贬用,贬字之上就不能加褒,随后他声明,有一种主义他并没有骂过。

我再追问他,那一种主义是什么主义?是不是共产主义?他不回答了。

鲁迅没有文艺理论,首先是以一团怨气为内容,继而是奉行苏俄的文艺政策,终乃完全听从苏俄及共产党的操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