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框架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框架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智者学派l.产生背景(l)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2.探索主题:人和人类社会。

关注对象:关注人们之间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3.思想主张(l)强调人的价值,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2)反对迷信,强调自由。

(3)在社会道德方面,主张个人应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强求一律。

二、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l.苏格拉底(l)主张①关注人的伦理道德,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主张重建道德价值观。

②重视教育,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2)地位: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柏拉图(l)思想主张①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

②在《理想国》里根据智慧品德把人分为几等,各尽其责。

(2)地位: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亚里士多德(l)思想主张①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②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2)地位: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1、背景:(1)经济上: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市民队伍壮大。

(2)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强化与异化,国内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3)思想上“统治者采取文化高压政策;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

2、明朝中后期:李贽的反正统意识(1)原因:出生于伊斯兰商人家庭,自幼受传统思想束缚少:深受心学影响;官场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

(2)代表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3)思想主张: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道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

②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强调人的`个性。

③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④在诗文写作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4)评价: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单元一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落实课标一、孔子(前551——前479年)1、“仁”的思想:①含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最根本的含义是“爱人”,即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美德的总合。

②实现方法:“忠恕”之道。

“恕”是低的要求,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高的要求,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恕”的关键是自我修养。

③对统治阶级来讲,“爱人”就要“为政以德”,反对苛政严刑,实行仁政,体贴民情,爱惜民力。

对普通人来讲,要做君子,不当小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

而修仁的标准是“礼”。

2、“礼”的思想①含义:孔子所讲的礼是周礼,是西周建立的以宗法制和等级制度为核心的各种典章制度。

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社会准则和政治制度。

②实践方法:一是“正名”:面对春秋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各阶层要贵贱有序,各守其份,以此恢复社会秩序。

其二是“克己复礼”:每个人都要克制自己,不能为所欲为,这实际上还是讲自我修养。

③仁与礼的关系:仁是美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和自律,礼是外在约束和他律。

孔子试图以仁爱为根本,借助伦理道德的作用,化解个人与他人、与家庭、与社会的种种矛盾,按照礼制,重新建立起充满人情味的伦理关系,最终治国安民,使社会由乱变治。

而把握仁与礼两者关系的方法论就是“中庸”。

3、“中庸”的思想:“中庸”是“执其两端而用乎中”,既不过分,也不走极端,不偏不倚,谦和持中,恰到好处。

中庸既是为人处事的方法论,也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4、天命思想:孔子主张理性,反对迷信,把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放到首位,而对“鬼神”则“敬而远之”,这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非宗教、非迷信的文化传统。

5、孔子思想不被统治者重视的原因:①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②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对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

浙江高考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浙江高考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浙江高考历史必修三知识点高考历史必修三是浙江高考历史科目中的一个重点。

本文将针对该章节的三个知识点进行探讨和分析。

这三个知识点包括:鸦片战争及其影响、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洋务运动。

通过深入了解和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为高考历史的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一、鸦片战争及其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之一,发生于1840年至1842年。

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从封闭半封闭状况进入全面开放的新阶段。

在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这场战争导致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掌控权,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割让了香港、澎湖群岛等地。

此外,鸦片战争还使中国社会引入了西方文化,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

对于了解鸦片战争及其影响,我们需要掌握其背景、起因、经过以及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二、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大的农民起义,发生于1850年至1864年。

这场运动由洪秀全领导,目标是建立一个平等富强的人类天国。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上,该运动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

在经济上,太平天国发展了一些独特的经济制度,如土地革命、土地平分等,为农民创造了相对公平的收入分配机会。

在军事上,太平天国曾经组建了强大的军队,但最终失败,为后来的战争留下了一定的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对于了解该时期的社会背景、运动的发展变化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发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这一时期,中国面对着列强侵略和国家危机,一批有志青年以洋务运动为契机,力图通过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来振兴国家。

这一运动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领域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洋务运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社会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弱点,并试图从西方吸收先进的科学与技术来弥补这些不足。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历史这门学科需要背的内容很多,要想记得牢,就要对知识点进行梳理,下面是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赶快收藏吧!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道家:老子(春秋)、庄子;儒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孔子:①孔子的主要成就:春秋晚期鲁国人。

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首创私人讲学,晚年编订古代文化典籍。

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称为“六经”。

②孔子的主要观点:a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c主张“克己复礼”。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d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a主张实行“仁政”。

b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主张“性善论”。

荀子:a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b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

c提出“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和改造,战国末期,儒家思想发展成为百家争鸣的大集团。

2、汉代儒学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①提出: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目的是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②实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③影响: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 了(精华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    了(精华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2、“百家争鸣”的含义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

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

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1、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1、道家(老庄之学)(1)老子“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教学内容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教学内容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知识:1、“百家争鸣”出现在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经济:井田制瓦解。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分封制瓦解)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

教育学术: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主要流派:(1)道家学派:老子和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相对的。

(2)儒家学派: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学派: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4)法家学派: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3、“百家争鸣”意义(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4、儒家学派主要主张考点突破:1、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提示:人文精神指的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社会环境。

(2)“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们如何认识这种“民本”思想?提示:从孟子的阶级属性出发来分析。

孟子代表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他的主张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的利益。

孟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的强大,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不能就说是“民主意识”。

从根本上讲,孟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其“民贵”的主张是为了更长久稳固地统治压迫人民,“君轻”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保证君主统治剥削人民。

3、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哪一派?为什么?法家。

原因:(1)法家思想认为历史向前发展,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一、蒸汽时代的到来1、历史背景:(1)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

(2)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生产成为可能。

(3)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2、过程:(1)18世纪60年代,瓦特制成了装有冷凝器的单动式蒸汽机。

(2)80年代,他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采用曲柄机构,使往复的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

(3)瓦特还在蒸汽机上增加了可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

工业部门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

3、意义: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蒸汽机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

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城市形成。

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

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1、过程:(1)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

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3)发电机不断完善,不同地方的人们通过输电可以很方便地使用发电厂传输来的电。

2、影响:(1)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

(2)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

(3)资产阶级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4)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5)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信息技术的发展1、过程:(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2)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

(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影响(评价):(1)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2)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孙中山―三民主义(一)三民主义的提出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各种救国主张的失败;孙中山上书改革碰壁;同盟会成立,提出十六字纲领;2、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3、三民主义的评价:积极性;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彻底土地革命纲领)4、实践:指导辛亥革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1、背景:孙中山思想的转变;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带来新启示和希望;国民党一大的召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2、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最大区别是:明确的反帝要求)3、评价: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成为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它以三大政策为核心,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三)三民主义的特点:时代性、爱国性、纲领性。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毛泽东思想(一)历史背景:1、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2、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3、实践基础:毛泽东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和实践,共同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萌芽:大革命时期(1924-1927.7)(1)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2)观点:分析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指出农民问题是革命中心问题。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1927.8-1937.7)(1)著作:《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2)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3)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3、正式形成: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1)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2)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3)中共七大:1945.4 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4、毛泽东思想的发展(1)人民民主革命理论形成著作: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思想: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思想意义:为人民政协制度和新中国成立奠定理论基础(2)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理论:①―社会主义改造‖思想:1953中共定―一化三改‖方针②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四)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1、性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共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必修三必背知识点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96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在教育方面主张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4、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5、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舟民水"思想,同时荀子结合了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考点97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

2、西汉前期,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还提出"君权神授";同时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要求统治者施仁政;在伦理道德上主张"三纲五常";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董仲舒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从汉武帝起,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考点98 宋明理学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3、宋代儒学出现了新的体系,即理学。

北宋的儒学代表人物是程颢和程颐兄弟,其核心思想是"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4、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

他主张"理气论"即先有理,后有气和"心性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辩护,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5、王阳明是明朝中后期儒学的代表人物,更多地吸收了佛教的禅宗思想,他提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

★考点99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1明朝后期李贽是"离经叛道"的思想家。

李贽认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标准来判断是非,同时还揭露道学家的虚伪,赞扬农民起义,反对男尊女卑。

2、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倡"以民为主"。

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文化上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

3、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的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政治根源是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

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考点100 发明和发现的国度1、中国的四大发明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

2、印刷术的传入,为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火药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很大的作用,使封建骑士阶层日益衰弱;指南针则为新航路的开辟,即地理大发现创造了条件。

这些因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而三大发明没有使中国产生如欧洲一样的变化,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环境的差异。

★考点101 辉煌灿烂的文学1、春秋时期孔子编订的《诗经》的出现标志中国成熟诗歌形成。

2、战国时期屈原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创造出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代表作是《离骚》。

3、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是赋。

西汉时著名的辞赋家是司马相如,他的代表作是《子虚赋》和《上林赋》;东汉时期,著名的辞赋家有张衡和赵壹。

4、唐朝是诗歌的繁荣时期:初唐时期有王勃和陈子昂;盛唐时期流派纷呈----有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被称为"诗仙",还有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被称为"诗圣";中唐时期成就最高的是白居易,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晚唐时期有李商隐和杜牧,被称为"小李杜"。

6、词在宋代大放异彩,北宋词人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是《雨霖铃》,此外还有两送之际的李清照;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山鼻祖和代表人物,南宋豪放派的著名词人是辛弃疾。

7、元曲由散曲和元杂剧组成,散曲以关汉卿和马致远成就最高。

8、中国的小说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称为传奇;宋代的话本把中国小说繁荣奠定的基础;明清的四大名著是《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

★考点102 繁花似锦的戏曲1、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

元杂剧的奠基人是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

2、明代戏曲发展为传奇,明朝后期是传奇发展的黄金阶段,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传奇最出色的作品。

3、清代京剧崛起,京剧形成于乾隆年间的"徽班进京"。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同光十三绝"等著名艺人,京剧的四大行当是指:生、旦、净、丑。

★考点103 充满魅力的中国书画1、中国古汉字一开始是象形文字,起源于6000多年前,到商代出现甲骨文。

2、汉字形体的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

其演变可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个阶段。

古文字阶段汉字演变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隶楷阶段即隶书和楷书。

3、魏晋时期,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

楷书的实用价值最高,在唐代步入盛世,代表人物有初唐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草书有极高的审美的价值,名家有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怀素、张旭;行书兼具审美和实用功能,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4、夏商周时期的绘画以人物为主;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是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的代表人物有顾恺之和杨子华;隋唐五代时期吸收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著名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初唐和盛唐时期的著名画家是阎立本和吴道子,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布辇图》和《送子天王图》;两宋时期,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代表作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代表者有王冕、郑板桥等人。

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考点104 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1、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组织编译了《各国律例》和《四洲志》。

魏源编著了《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2、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开展了洋务运动。

3、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逐渐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

他们政治上开国会、设议院;经济上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商战。

4、19世纪九十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

康有为把儒家今文经学中的"三世说"和西方的进化论结合起来。

维新思想的宣传,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双方论战焦点是要不要变法维新,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1898年9月,慈禧太后代表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变法遭到失败。

★考点105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实行专制独裁,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逆流;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促进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资产阶级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称《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大力宣传新文化,批判封建旧文化,《新青年》和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它的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2、新文化运动后期,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

3、新文化运动前期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它解放了人们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思想基础;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但对于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考点106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李大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李大钊是代表人物,他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通过创办学会、报刊、团体、翻译书籍等形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阵营逐渐分化,出现了"问题"和"主义"的论战。

通过论战,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先进分子。

4、各地出现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活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共产党组织。

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考点107 孙中山三民主义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政治纲领,在《民报》发刊词中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王朝的统治;民权主义--创立民国,主要任务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是三民主义中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