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套】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套】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一)
第2课种子发芽实验(二)
第3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第4课蚯蚓的选择
第5课食物链和食物网
第6课做一个生态瓶
第7课改变生态瓶
第8课维护生态平衡
第二单元光
第1课光和影
第2课阳光下的影子
第3课光是怎样传播的
第4课光的反射
第5课光与热
第6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第7课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第8课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第2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第3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
第5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第6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材目录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材目录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材目录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一)2、种子发芽实验(二)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4、蚯蚓的选择5、食物链和食物网6、做一个生态瓶7、改变生态瓶8、维护生态平衡第二单元光1、光和影2、阳光下的影子3、光是怎样传播的4、光的反射5、光与热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球表面的地形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3、岩石会改变摸样吗4、土壤中有什么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6、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第四单元运动和力1、我们的小缆车2、用橡皮筋作动力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4、测量力的大小5、运动与摩擦6、滑动与滚动7、运动与设计8、设计制作小赛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4、造一艘小船5、浮力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第二单元热1、热起来了2、给冷水加热3、液体的热胀冷缩4、空气的热胀冷缩5、金属热胀冷缩吗6、热是怎样传递的7、热传比赛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1、时间在流逝2、太阳钟3、用水测量时间4、我的水钟5、机械摆钟6、摆的研究7、做一个钟摆8、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昼夜交替现象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3、证明地球在自转4、谁先迎来黎明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6、地球在公转吗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9、。

2024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套

2024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套

01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Chapter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简介教学目标与要求010*******01本册教材安排了四个单元共28课时的教学内容,各单元主题和课时安排如下02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共7课时03第二单元《光》共8课时04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共8课时05第四单元《运动和力》共5课时06另外还有机动课时2课时,用于复习和巩固各单元教学内容。

课程安排与时间02植物的生长与变化Chapter01020304种子吸水膨胀,胚根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种子萌发根不断伸长,茎逐渐长高,叶逐渐增多,植物体逐渐长大。

幼苗生长植物长到一定阶段会开花,花经过传粉受精后结出果实。

开花结果植物体逐渐衰老,器官功能衰退,最终死亡。

衰老死亡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和营养01020304种子萌发实验植物生长记录植物生长条件实验植物生长图谱植物生长的实验与观察03动物的行为与环境Chapter多样性适应性学习性030201动物的行为特点动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理适应动物通过生理机能的调整来适应环境,如调节体温、改变代谢速率等。

形态适应动物的形态结构能够适应其生活的环境,如喙的形状适应不同的食物类型。

行为适应动物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环境,如迁徙、寻找新的食物来源等。

动物行为的实验与观察实验设计数据记录结果分析04天气与气候Chapter天气的类型与特征天气特征天气类型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风向等天气变化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气候特点、气候影响因素等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等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地区气候变化特点、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气候的地区差异天气与气候的实验与观察实验设计模拟不同天气条件下的环境变化、观察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生物生长情况等观察记录记录天气变化数据、观察气候变化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等实验分析分析实验数据,理解天气和气候的相互关系,探究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05物质的变化与性质Chapter物质的变化过程物质的性质与特点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并解释实验结果。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主要涉及第一单元《物质世界》的第三节《物质的构成》以及第四节《物质的转化》。

具体内容包括:1. 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叫做分子。

2. 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4. 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其他物质,例如,铁和氧气反应铁锈。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能够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2.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构成对物质的性质有决定性的影响。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物质转化的过程,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这一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难点:物质转化的过程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铁、氧气、水等)、黑板、粉笔。

学具:实验记录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现象,例如,将一块冰放入一杯水中,观察水的体积是否发生变化,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

2. 讲解: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物质由微小粒子组成的图像,引导学生理解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3.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铁与氧气反应铁锈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物质转化的过程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原理。

4. 练习:让学生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现象,例如,为什么湿衣服会在阳光下晒干。

六、板书设计物质构成:分子、原子、离子分子特点:微小、有间隔、不断运动物质转化:铁 + 氧气→ 铁锈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什么特点。

答案: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2. 铁和氧气反应铁锈,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答案:在铁和氧气的反应中,铁原子和氧原子结合了铁氧化物,即铁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入日常现象和实验,使学生能够理解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的必须(基本)条件是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2.在探究影响种子发芽条件时,我们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在对比实验中只有1个条件不同。

3.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4.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5.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

6.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生物之间的存在的是被吃(→)的食物关系。

...7.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食物链中绿色植物一般是生产者,绿色植物后面跟着的生物都为消费者。

8.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9.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0.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1.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2.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3.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4.知道香蕉,仙人掌,松树的生活环境和叶子特点(书本第8面)香蕉的叶(宽大)水分丰富的热带雨林松树的叶(针形)水分较多的地区神仙掌的叶(刺)干旱的沙漠地区15.在生态瓶里增加植物可以为生态瓶里的动物提供氧气。

绿豆种子发芽实验蚯蚓生活环境试验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提出的问题:蚯蚓喜欢有光还是黑暗的生活环境?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我们的猜想: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两个组不同的条件:水不改变的条件:湿润的泥土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三粒大小相同绿豆种子改变的条件:光实验组: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实验组:将蚯蚓放在黑暗的盒子里对照组:让另一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枯燥对照组:将蚯蚓放在透明的盒子里结论:绿豆种子抽芽需求水结论: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第二单元光1.像电灯那样本人可以发光的物体我们叫做光源,会举例:太阳、萤火虫、打开的电灯、点燃的烛炬、......打开的手电筒等。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课件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课件
(3)绿豆发芽必需的条件是什么?
第二十八页,共488页。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 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种子等。
左为实验组有水
右为对照组无水
第二十九页,共488页。
对比试验
实验时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其它条件保持不变。
为什么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第三十页,共488页。
看看老师做的实验记录,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4、绿豆芽健康生长的必需条件有哪些?
第十页,共488页。
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水分、温度和空气 绿豆苗健康成长的必需条件: 温度、水分、空气、土壤、阳光等
第十一页,共488页。
讨论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将一个容器放室温下,一个放冰箱中
(注意:保持纸巾的湿润)
第十八页,共488页。
实验三:绿豆芽生长需要空气吗?
提出的问题: 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充足的空气吗?

测: 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充足的空气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 温度、水、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种子等。 两个组不相同的条件: 空气的量的多和少
实验的方法: 在两个容器中放入纸巾,各放三粒大小相同的绿
第四十页,共488页。
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 温度、水分和空气
绿豆苗健康成长的必需条件: 温度、水分、空气、土壤、阳光等
第四十一页,共488页。
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我们改变什么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
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4、用什么方式来记录?哪些内容应该要记下来?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计量时间》单元教学课件精选全文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计量时间》单元教学课件精选全文

科学探索
授粉后的凤仙花慢慢凋谢,逐渐形成了果实。凤仙花的果实是什么样的?果实对植物来说有什 么用呢?
实验分析: 在摆锤质量、摆动幅度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摆绳的长度会改变摆的频次。 实验结论: 摆的频次与摆绳的长度有关。摆绳越长,摆的频次越少;摆绳越短,摆的频次越多。
科学研讨
1.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实验步授骤粉:后的凤仙花慢慢凋谢,逐渐形成了果实。凤仙花的果实是什么样的?果实对植物来说有什 么(1用)把呢线?固定在铁架台上,下端挂一个摆锤(钩码)。 (2)让摆小幅度地自由摆动。 (3)用秒表计时,观察摆在30秒内摆动的次数。 (4)为了减小误差,将实验重复3次,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5)按照以上方法。分别增加一个摆锤(钩码)和两个摆锤(钩码并列挂)。并测出摆在这两种情况下
2.古代的水钟用水滴有什么好处?人们是怎样控制水以均匀的速度往 下滴的?
水滴流速慢,用时比较长,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流速均匀,而 且能够比较容易控制水位。
古人给水钟加一个分水槽,让水一直保持满的状态,多余的水 流出去。比如“受水型”水钟,古人在进水口处安置了一个盛水漏 斗,锥体是用来控制流水孔的大小的,盛水漏斗边上的泄水孔是用 来保持水位高低的。
授粉后的凤仙花慢慢凋谢,逐渐形成了果实。凤仙花的果实是什么样的?果实对植物来说有什 么用呢?
第三单元
2.用水计量时间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
目录
聚焦 探索 研讨
聚焦
日影、燃香、蜡烛……都曾被人们用来计时。在 古代,人们还曾利用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 计时工具的呢?
探索
观察发现,水从小孔流 出的速度比较均匀。
我是泄水孔,可以 保持水位高低。
我是盛水漏斗,可 以保持固定水量。

教科版五上科学全册知识要点+重点实验+典型练习

教科版五上科学全册知识要点+重点实验+典型练习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主要内容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月亮不是光源。

(3)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第3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部分穿过半透明物体。

(2)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

(2)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

第5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棱镜可以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改变光的传播线路。

(3)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第6课《光的反射现象》(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第7课《制作一个潜望镜》(1)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在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上有很多用途。

(2)制作简单的潜望镜至少需要两块平面镜,让光发生两次反射传到眼睛。

(3)潜望镜里面的平面镜应该以45度角放置。

在距边缘1厘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典型练习一名四年级的同学向小明请教潜望镜的做法,小明耐心地向他解释。

1.潜望镜两块镜片的镜面应该()放置。

A.相对、平行B.相背、平行C.随便2.为了使看到的视野范围最大,两块镜片应与镜筒呈()放置。

A. 30度角B.45度角C.60度角3.潜望镜是利用了光碰到镜面会()的原理。

4.下面是小明的设计图,请在图中画出两面镜子(用表示),并用带箭头的直线画出光的传播路线。

5.小明告诉他,生活中以下()现象也和潜望镜的原理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目版本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章节课名第三单元第五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学习目标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雨水能侵蚀土地,使土地表面形态发生变化。

2.了解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科学探究目标
3.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4.能够作出推测并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侵蚀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5.能够关注到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具体环节设计
教学环节页码内容
1.教师上课
1.情境导入 1.1 同学们请看下图,为什么土地会有那么多的沟壑?
(学生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1.2 有的同学认为是风的作用,有的认为是雨水冲走了土壤,留下了沟壑。

那么,雨水会
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流过土地的雨水会变成什么样呢?今天我们
一起来学习《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2.探索新知 1.3 下雨是我们常常经历的天气现象,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下雨后土壤和雨水发生了什么样
的变化吗?
(提示:学生交流2分钟)
1.4 同学们的想法和推测是否正确呢?我们来做一个模拟实验,看
看雨水是如何影响土地的。

首先我们要准备一些实验器材:装土壤的容器、喷水器、接水
容器。

然后将土壤装入容器中,将其中一边垒高,做成一个“斜坡”,
并用小铲子把土壤拍紧。

再用喷水壶向斜坡洒水,观察“斜坡”表面有什么变化,接水
容器中的水有什么变化。

1.5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观看实验视频,仔细观察当“雨水”降落到“斜坡地形”上时,发
生的现象,以及雨水的变化。

1.6 交流一下你们在实验中的发现。

下雨时,土地发生了什么变化?雨水落到土地时,雨
水怎样了?比较接水容器里的径流和雨水,它们有什么不同?还有其他发现吗?
1.7 通过模拟实验我们发现:
径流指的是沿着地表流走的雨水。

通过比较接水容器中的“径流”与“雨水”,发现径流是很浑浊的;其中细沙和黏土更容易被雨水冲走。

那么,你们能说说什么是侵蚀吗?
1.8 请看课本第56页。

当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表面流动时,
携带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
的开始。

雨水的侵蚀能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吗?
(学生讨论:3分钟)
1.9 在大自然中我们常常会看到由于雨水对土壤的侵蚀作用,改变了地表形态,形成了新
的地形地貌。

下图中我们看到山的斜坡上留下许多细沟,这些细沟就是雨水漫过地表汇集一起侵蚀斜坡土地形成的,许多细沟又会形成下面的一条水平的大冲沟。

1.10 在自然界中,如下面两幅图的地表地形,哪一种土地更容易被雨水侵蚀呢?说说你的
推测和理由。

(学生交流)
1.11 我们推测,在自然界中各处植被覆盖程度不一样,植被覆盖多,土地不容易被雨水侵
蚀,植被覆盖少,土地容易被雨水侵蚀。

因为植物的根可以把土壤牢牢固定在土地上,不容易被雨水带走。

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呢?请你列出来,并思考怎样设计实验,研究这些因素对侵蚀的影响。

1.12 推测:有无植物覆盖、土地坡度大小、降雨量的大小都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请选择一个影响的因素来研究,小组完成下面的实验计划。

我们小组的研究计划
研究的问题:
我们的推测:
实验的方法:
改变的条件:
不改变的条件:
实验器材:
要注意的问题:
(小组交流讨论4分钟)
3.回顾小结 1.13 通过模拟实验我们知道了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土壤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探究过程
如下:
在大自然中,常常会看到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现象。

我们推测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我们尝试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推测,
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对比实验需明确对照组和实验组要控制的条件。

4.拓展应用 1.14 根据联合国2015年发布的《世界土壤资源状况》报告,世界范围内土壤功能正面临十
大威胁。

其中,仅土壤侵蚀,每年就会造成250~400亿吨表土流失,导致作物减产、土壤
固碳能力下降、养分和水分明显减少。

据统计,每年因侵蚀所造成的谷物损失可高达760
万吨。

雨水是造成土壤侵蚀的因素之一,如何减少雨水对土壤侵蚀呢?请大家想想办法吧!
2.学生自学
1.跟我学
2.1 我们通过观看视频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2.学生练习 2.2 选择题:
(1)在模拟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实验中,矿泉水瓶子所起到的作用是()。

A. 收集雨水
B. 模拟降雨
C.装土壤的容器
(2)雨水降落到地面时的力打散并溅起地表的土壤微粒,雨水在流动时携带走这些土壤微
粒,这就是()。

A.径流
B.腐蚀
C.侵蚀
(3)下列关于雨水对土地的影响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雨水对土地侵蚀都是对人类有利的。

B.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可以使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C.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使表土流失。

2.3 答案:
(1)B。

在模拟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实验中,用矿泉水瓶子做降雨器,模拟降雨。

(2)C。

见课本56页。

(3)A。

通过模拟实验,我们知道雨水对土地是有影响的,使地形地貌发生改变,可以形成美丽景观也可以使表土流失,形成泥石流等,造成破坏。

故选A。

3.拓展资源
1.教学设计 3.1 word001
2.教学视频
3.2 让我们一起观看视频:模拟雨水对土壤侵蚀的实验
3.常见问题 3.3 1.如何指导学生做模拟雨水对土地侵蚀的实验呢?
这个模拟实验并不需要学生设计实验,但是要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第55页关于做实验的内容,让学生清楚实验器材模拟的是什么,怎样做这个实验,让学生学会从阅读课本,
获得所需信息,并理解它们所表达的意思。

实验前可以先设计好实验表,让学生带着问题,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表。

再通过小组交流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在表述实验
现象和结果中,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径流”,另一个是“侵蚀”,是需要学生理解的,教师
注意引导学生从观察和结果分析中得出。

2.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研究影响侵蚀的因素,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对比实验的难度是控制变量,所以设计实验时必须先明确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哪些条件保持相同,要改变实验组的哪些条件,再选择合适的实验工具。

实验的器材尽量选择身边
容易寻找到的物品,例如月饼盒、鞋盒、矿泉水瓶、一次性饭盒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