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解读

合集下载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企业在日常运营中,面临各种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事故等。

为了更好地识别和管理这些风险,企业需要采取一种有效的风险分级方法。

下面介绍一种常用的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

1.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企业应根据其特定行业和运营环境,建立一套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应包括不同突发环境事件的概率、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可控性等因素。

可以参考的指标包括:地理位置、工艺流程、设备安全性、环境监控能力、应急预案等。

2.划定风险事件等级依据建立的指标体系,将不同的突发环境事件划分为不同的风险事件等级。

常见的划分标准包括:高、中、低三个等级或ABC等级。

划定等级的关键在于评估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对企业的影响程度。

发生概率较高且对企业有较大影响的事件应划分为高风险事件,反之则为相对较低的风险事件。

3.评估风险事件的概率和影响程度4.重要性与可控性的评估对于评估出的风险事件,还需要进行重要性与可控性的评估。

重要性评估可以根据风险事件对企业经济效益、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程度进行评估。

可控性评估可以根据企业的内部能力,如管理体制、技术设备、应急预案等,评估企业控制风险的能力。

5.确定应对措施根据风险事件的等级和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对于高风险事件,企业应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加强监测预警、提高安全投入等。

对于中低风险事件,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培训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等。

6.定期评估和调整企业应定期对风险事件进行评估和调整。

对于已经发生的事件,应总结教训,调整相应的风险等级和应对措施。

同时,企业还应关注新的突发环境事件,及时评估其对企业的风险影响,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总结起来,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需要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划定风险事件等级、评估风险事件的概率和影响程度、评估重要性与可控性、确定应对措施,以及定期评估和调整等步骤。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风险分级方法,企业才能更好地识别和管理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方法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方法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方法通过定量分析企业生产、加工、使用、存储的所有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的比值(Q),评估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以及环境风险受体敏感性(E),按照矩阵法对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以下简称环境风险)等级进行划分。

环境风险等级划分为一般环境风险、较大环境风险和重大环境风险三级,分别用蓝色、黄色和红色标识。

评估程序见图1。

1 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针对企业的生产原料、燃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原料、“三废”污染物等,列表说明下列内容:物质名称,化学文摘号(CAS号),目前数量和可能存在的最大数量,在正常使用和事故状态下的物理、化学性质、毒理学特性、对人体和环境的急性和慢性危害、伴生/次生物质,以及基本应急处置方法等,对照附录B标明是否为环境风险物质。

计算所涉及的每种环境风险物质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如存在总量呈动态变化,则按公历年度内某一天最大存在总量计算;在不同厂区的同一种物质,按其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计算)与其在附录B中对应的临界量的比值Q:(1)当企业只涉及一种环境风险物质时,计算该物质的总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即为Q;(2)当企业存在多种环境风险物质时,则按式(1)计算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Q):(1)式中:q1, q2, ..., qn——每种环境风险物质的最大存在总量,t;Q1, Q2, ..., Qn——每种环境风险物质的临界量,t。

当Q<1时,企业直接评为一般环境风险等级,以Q表示。

当Q≥1时,将Q值划分为:(1)1≤Q<10;(2)10≤Q<100;(3)Q≥100,分别以Q1、Q2和Q3表示。

2 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采用评分法对企业生产工艺、安全生产控制、环境风险防控措施、环评及批复落实情况、废水排放去向等指标进行评估汇总,确定企业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

评估指标及分值分别见表1与表2。

2.1生产工艺列表说明企业生产工艺及其特征:生产工艺名称,反应条件(包括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是否属于《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或国家规定有淘汰期限的淘汰类落后生产工艺装备等。

环境突发应急预案风险级别

环境突发应急预案风险级别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突发环境事件频发。

为有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生态环境,我国制定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该预案对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级别进行了明确划分,以下将从风险级别的定义、划分标准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风险级别的定义环境突发应急预案风险级别是指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和潜在危害,对事件进行分级管理。

风险级别分为四个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

二、风险级别的划分标准1. 特别重大(Ⅰ级):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事件:(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中毒或重伤;(2)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5万人以上;(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4)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丧失或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灭绝;(5)造成重大跨国境影响的境内突发环境事件。

2. 重大(Ⅱ级):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事件:(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或重伤;(2)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4)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大批死亡;(5)因环境污染造成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6)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并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7)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上急性死亡或者10人以上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8)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大范围辐射污染后果。

3. 较大(Ⅲ级):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事件:(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中毒或重伤;(2)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1000人以上1万人以下;(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2000万元以下;(4)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受到一定影响;(5)因环境污染造成设区的市级以下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6)类放射源丢失、被盗;(7)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下急性死亡或者10人以下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8)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较大范围辐射污染。

突发环境应急预案风险等级

突发环境应急预案风险等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城市建设等活动日益增多,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为了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实施。

本文将针对突发环境应急预案风险等级进行探讨。

二、突发环境应急预案风险等级的划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风险等级的划分,旨在对各类突发环境事件进行分类管理,提高应急处置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根据《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及相关规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主要分为以下四个等级:1. 重大风险:指可能导致严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人员伤亡的突发环境事件。

该等级风险事件可能涉及大量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质等,一旦发生,后果严重,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 较大风险:指可能导致较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人员伤亡的突发环境事件。

该等级风险事件可能涉及一定数量的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质等,需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

3. 一般风险:指可能导致一定范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人员伤亡的突发环境事件。

该等级风险事件可能涉及少量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质等,需加强监测和预警,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 低风险:指可能导致轻微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人员伤亡的突发环境事件。

该等级风险事件可能涉及少量或不涉及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质等,需加强日常环境监管,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突发环境应急预案风险等级的判定依据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的判定,需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 风险物质及最大存在量与临界量比值(Q):根据企业风险物质种类、最大存在量及临界量,计算Q值。

Q值越大,风险等级越高。

2. 企业危险工艺情况、防控措施、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情况等(M):评估企业危险工艺、防控措施及历史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情况,判断企业风险等级。

3. 周边环境受体敏感程度:调查周边敏感目标及人数、保护级别等情况,评估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

企业环保应急预案事故等级

企业环保应急预案事故等级

一、编制目的为了建立健全企业环保应急管理体系,提高企业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能力,保障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对事故等级进行划分,以便于企业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二、事故等级划分1. Ⅰ级事故(特别重大环境污染事故)(1)定义:指对环境造成特别严重污染,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危害,可能引发跨区域、跨流域的环境污染事故。

(2)特征:事故造成大范围生态环境破坏,导致大量人员伤亡或失踪,对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3)应急措施: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启动应急指挥机构,开展事故调查、监测、处置等工作。

同时,向上级政府和环保部门报告事故情况,请求支援。

2. Ⅱ级事故(重大环境污染事故)(1)定义:指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较大危害,可能引发区域性环境污染事故。

(2)特征:事故造成较大范围生态环境破坏,导致较多人员伤亡或失踪,对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3)应急措施: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指挥部,开展事故调查、监测、处置等工作。

向上级政府和环保部门报告事故情况,请求支援。

3. Ⅲ级事故(较大环境污染事故)(1)定义:指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一定危害,可能引发局部环境污染事故。

(2)特征:事故造成局部生态环境破坏,导致少量人员伤亡或失踪,对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3)应急措施:启动应急预案,开展事故调查、监测、处置等工作。

向上级政府和环保部门报告事故情况。

4. Ⅳ级事故(一般环境污染事故)(1)定义:指对环境造成轻微污染,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轻微危害,可能引发轻微环境污染事故。

(2)特征:事故造成较小范围生态环境破坏,对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活产生轻微影响。

(3)应急措施:启动应急预案,开展事故调查、监测、处置等工作。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解读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解读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解读企业面临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应对这些风险成为企业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近日,中国质检协会发布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以下简称《方法》),为企业应对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

本文将对《方法》进行解读。

一、分级标准《方法》通过分级标准,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为重大、较大、一般三个等级。

1.重大风险指因突发环境事件所导致可能引发严重社会影响、重大法律责任或资产损失的风险;2.较大风险指因突发环境事件所导致可能引发一定社会影响和法律责任或资产损失的风险;3.一般风险指因突发环境事件所导致可能引发较小影响和法律责任或资产损失的风险。

此外,在确定风险等级时,还需考虑风险的成因、区域特点、环境敏感性等因素。

二、评估方法《方法》包括五项风险评估指标:事件概率、事故后果、环境敏感性、应急管理水平和社会影响。

这些指标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

1.事件概率指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可从相应规章制度、历史事件和专家意见等方面评估;2.事故后果指风险事件发生后可能造成的人身、环境和财产损失等影响,可进行场景化分析;3.环境敏感性指风险事件发生地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可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及环评报告等评估;4.应急管理水平指企业现有应急预案、剂量测量设备等应急管理工作的情况,可通过现场检查、文件审查等方式评估;5.社会影响指风险事件发生后可能对相关人员、社会秩序、企业声誉等产生的影响,可通过网络、媒体等途径获得相关信息。

根据以上指标,可计算出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程度,并最终确定风险等级。

三、应用建议《方法》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可为企业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提供较为明确的指导和依据。

1.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建立起健全完善的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管理制度;2.企业应严格执行各项环境法规和标准,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几率;3.企业应加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应急管理水平,确保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能够进行有效的应急处置;4.企业应加强与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合作,提高应急响应和处置的效率和协调性,共同构建安全和谐的环境。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_2018年)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_2018年)

本标准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的程序和方法。

本标准合用于对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分级。

合用对象为涉及生产、加工、使用、存储或者释放附录A中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的企业。

事业单位可参照本标准进行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

本标准不合用于军事设施、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不合用于从事危(wei)险化学品运输或者搬运 (如港口装卸) 的载具或者单位。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合用于本标准。

GB 18218 危(wei)险化学品重大危(wei)险源辨识GB 30000.2-GB 30000.29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GB 50483 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 50160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 50351 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 50747 石油化工污水处理设计规范SH 3015 石油化工企业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规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下列术语和定义合用于本标准。

3.1 突发环境事件 environmental accident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蓦地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3.2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 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指企业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3.3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 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 substance指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易扩散等特性,在乎外释放条件下可能对企业外部人群和环境造成伤害、污染的化学物质。

简称为“风险物质”。

3.4 风险物质的临界量 threshold quantity of risk substance指根据物质毒性、环境危害性以及易扩散特性,对某种或者某类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规定的数量。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方法24083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方法24083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方法通过定量分析企业生产、加工、使用、存储的所有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的比值(Q),评估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以及环境风险受体敏感性(E),按照矩阵法对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以下简称环境风险)等级进行划分。

环境风险等级划分为一般环境风险、较大环境风险和重大环境风险三级,分别用蓝色、黄色和红色标识。

评估程序见图1。

1 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针对企业的生产原料、燃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原料、“三废”污染物等,列表说明下列内容:物质名称,化学文摘号(CAS号),目前数量和可能存在的最大数量,在正常使用和事故状态下的物理、化学性质、毒理学特性、对人体和环境的急性和慢性危害、伴生/次生物质,以及基本应急处置方法等,对照附录B标明是否为环境风险物质。

计算所涉及的每种环境风险物质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如存在总量呈动态变化,则按公历年度内某一天最大存在总量计算;在不同厂区的同一种物质,按其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计算)与其在附录B中对应的临界量的比值Q:(1)当企业只涉及一种环境风险物质时,计算该物质的总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即为Q;(2)当企业存在多种环境风险物质时,则按式(1)计算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Q):(1)式中:q1, q2, ..., qn——每种环境风险物质的最大存在总量,t;Q1, Q2, ..., Qn——每种环境风险物质的临界量,t。

当Q<1时,企业直接评为一般环境风险等级,以Q表示。

当Q≥1时,将Q值划分为:(1)1≤Q<10;(2)10≤Q<100;(3)Q≥100,分别以Q1、Q2和Q3表示。

2 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采用评分法对企业生产工艺、安全生产控制、环境风险防控措施、环评及批复落实情况、废水排放去向等指标进行评估汇总,确定企业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

评估指标及分值分别见表1与表2。

表1 企业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评估指标评估指标分值生产工艺20分安全生产控制(8分)消防验收2分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2分安全生产许可2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备案2分水环境风险防控措施(40分)截流措施8分事故排水收集措施8分清净下水系统防控措施8分雨水系统防控措施8分生产废水系统防控措施8分评估指标分值大气环境风险防控措施(12分)毒性气体泄漏紧急处置装置8分生产区域或厂界毒性气体泄漏监控预警系统4分环评及批复的其他环境风险防控措施落实情况10分废水排放去向10分表2 企业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值(M)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25M1类水平25≤M<45M2类水平45≤M<60M3类水平M≥60M4类水平2.1生产工艺列表说明企业生产工艺及其特征:生产工艺名称,反应条件(包括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是否属于《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或国家规定有淘汰期限的淘汰类落后生产工艺装备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解读
近日,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以下简称《方法》),自2018年3月1日起实施。

《方法》是环境应急管理领域的第一个基础性国家标准,用于指导企业自主评估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确定环境风险等级。

一、为什么出台《方法》?
为落实《环境保护法》和《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关于加强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管理的要求,指导企业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环境保护部于2014年印发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环办〔2014〕34号,以下简称《指南》),在附录A和附录B中提出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方法”和“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

《指南》印发以来,全国有4万余家企业参考《指南》开展了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并划分了风险等级,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和应急准备能力明显提高,为环境应急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试行过程中发现《指南》存在一些不足:如仅对企业综合风险进行评估和等级划分,没有突出企业大气和水环境各自的风险特征和防控管理措施的针对性;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数量和类型覆盖面不够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指标过多;文件法律效力低。

针对实践暴露出的问题,环境保护部设立了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将《指南》附录A和附录B进行修订、完善和标准化,提出了分别评估企业水和大气环境风险的方法,调整了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弱化了安全生产管理评估指标,较《指南》附录A及附录B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加丰
富,定位更加准确,“环境”特点更加突出。

二、《方法》是强制性标准吗?
《方法》是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要求制定发布的指导性标准,供企业在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时参照使用。

三、《方法》包括哪些内容?
《方法》共10部分,主要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的程序和风险物质识别、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的方法,以及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确定与调整的原则,配套1个规范性附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

四、《方法》做了哪些修订?
同《指南》相比,《方法》主要进行了六方面修订:
(一)分别评估企业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和水环境事件风险。

该项修改主要考虑到企业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和水环境事件风险物质、风险防控措施和风险受体显著不同,因此分别计算涉气(水)风险物质与临界量比值(Q)、生产工艺过程与大气(水)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大气(水)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E),通过风险矩阵法确定企业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和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等级,按两者中级别高者确定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

与《指南》中对企业综合风险进行评估和等级划分相比,《方法》更突出了企业大气和水环境风险特征和防控管理措施的针对性,对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划分更加准确,有助于企业明确风险类型,制定针对性的防控对策。

(二)补充完善了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以下简称《清单》)。

《方法》对《指南》附录B包括的310种(类)风险物质进行调整、补充,
删除了《指南》附录B 中56种不具有明显突发性且普遍性不强的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新增138种风险物质,将风险物质补充至392种,并按照物质特性将其分为8类,分别是“有毒气态物质”、“易燃气态物质”、“有毒液态物质”、“易燃液态物质”、“其他有毒物质”、“遇水生成有毒气体的物质”、“其他重金属及其化合物”以
及“其他类物质及污染物”,便于企业分别开展水和大气环境风险评估,也扩大了风险物质覆盖面。

风险物质补充完善主要基于四方面考虑,一是参考《北美应急手册》,补充了65种遇水生成有毒气体的物质;二是按照新国标《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对第八部分其他类物质及污染物进行了修改细化,具体分为危害水环境物质(慢性毒性类别:慢性2)、危害水环境物质(急性毒性类别:急性1,慢性毒性类别:慢性1)、健康危险急性毒性物质(类别1)、健康危险急性毒性物质(类别2,类别3);三是把所有收集到的发生过突发环境事件的物质纳入清单;四是明确气态风险物质的水溶性,考虑大气风险向水环境风险的转化。

风险物质临界量的确定遵循危害等值原则,参考了美国《清洁空气法案》中风险管理计划(RMP)、欧盟塞维索指令以及我国《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等国内外法规、标准。

《清单》从编号386至392均规定了一类物质,例如编号386“健康危险急性毒性物质(类别1)”就是对所有急性毒性危害类别属于GB30000《化学品分类及标签规范》第18部分:急性毒性中“类别1”的化学物质及其临界量进行兜底性规定。

环境保护部可以根据需要适时调整《清单》。

(三)弱化了安全生产管理相关评估指标。

根据地方环保部门建议和职能定位,《方法》删除了有关安全生产管理评估指标,包括:企业生产区域有毒
气体监控预警措施指标,水环境风险防控措施的截流措施中防火堤、围堰等评估指标。

(四)重新梳理了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类型与依据。

综合考虑保护目标的敏感程度和距离,以及政策的衔接性,按环境风险受体的重要性,对水环境风险受体内容进行了调整:在《指南》的基础上,将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饮用水水源地作为最为敏感的保护目标,连同废水排入受纳水体后24小时流经范围内涉及跨国界的情况保留在E1,突出了饮水安全和国际影响;其他水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如水产养殖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移至E2,并将生态保护红线、国家公园等最新环境保护目标表述纳入其中;不属于E1和E2类型的划分为E3。

大气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类型主要考虑人的因素,按照5公里和500米范围内人口数量划分大气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类型。

(五)考虑了违法排污风险。

《方法》将人为污染风险纳入考量范围,提出当近三年内因违法排放污染物、非法转移处置危险废物等行为受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处罚的企业,在已评定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基础上调高一级,最高等级为重大,使风险评估范围更加全面。

(六)细化了风险表征。

《方法》提出,企业下设位置毗邻的多个独立厂区,可按各厂区分别评估风险等级,以级别高者确定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并进行表征,也可分别表征为企业(某厂区)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

企业下设位置距离较远的多个独立厂区,分别评估确定各厂区风险等级,表征为企业(某厂区)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

五、如何使用《方法》和《指南》?
《方法》自2018年3月1日实施后,《指南》的附录A及附录B同时废止。

新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的企业,可以按照《指南》进行风险评估,但需要按照《方法》实施风险等级划分;已按《指南》开展等级划分的企业,再次开展等级划分时,按照《方法》标准实施。

本标准为首次制定,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需不断丰富和完善。

环境保护部将适时进行修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