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我的一位国文老师》word教案

合集下载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教案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教案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案
教案标题: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国文老师的工作内容和责任。

2. 帮助学生明白国文老师对他们学习国文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尊重和感激国文老师的辛勤付出。

教学内容:
1. 国文老师的工作职责和日常工作内容。

2. 国文老师对学生学习国文的重要性和影响。

3. 学生对国文老师的感激之情和尊重之意。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国文老师的工作内容和
责任。

2. 激发兴趣: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国文老师的看法和感受,引发学生对国文老师
的兴趣。

3. 讲解:老师介绍国文老师的工作内容和责任,以及对学生学习国文的重要性
和影响。

4. 讨论:学生讨论国文老师的重要性,分享自己对国文老师的感激之情和尊重
之意。

5. 总结:总结国文老师的工作内容和责任,以及学生对国文老师的感激和尊重。

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等形式,启发学生对国文老师的认识
和理解。

2. 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国文老师的看法和感受,促进学生对国文老师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评估:
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对国文老师的认识和理解是否符合教学目标。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和感激国文老师的辛勤付出。

2. 组织学生为国文老师写感谢信或制作感谢卡,表达对国文老师的感激之情和尊重之意。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案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案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华文化的魅力——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国文,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2. 培养学生对中文写作的兴趣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学习中华文化的基本知识和传统价值观。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中文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和思考。

3. 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资料,包括中华文化的介绍、经典文学作品的选读等。

2. 教师准备相关课堂活动和讨论题目,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

3. 教师准备评价学生作业和表现的标准,以便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体验。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中华文化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和文化符号等内容,以便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教师以经典文学作品为例,讲解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精髓和思想内涵。

三、阅读与讨论(20分钟)1. 学生阅读一篇中华文化相关的文章或文学作品,理解其中的意义和价值观。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同时提出问题和观点。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思考和理解。

四、写作实践(20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感受,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写作。

2. 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和范文,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并提供反馈和指导。

五、课堂总结(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中华文化的魅力和重要性。

2. 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中华文化,提出相关阅读和研究的建议。

教学延伸:1. 学生可通过阅读更多的中华文化相关的文章和文学作品,进一步拓展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高中语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梁实秋是台湾文献“主帅”。他的《雅舍小品》产生
了广泛的影响。 在梁实秋七十一岁的时候,与元配之妻程 季淑客居美国,一场意外突然攫去了她的生命。 悲伤不已 的梁实秋,写下感人的《槐园梦忆》一书。台湾远东出版 社老板是梁实秋的挚友,以校对该书清样为名,邀请梁实 秋到台北散散心。 梁实秋在台北偶遇比他小二十八岁的歌 星韩菁清,竟然陷入热恋——传奇的恋爱。那些正沉浸于 《槐园梦忆》的泪水中的读者得知梁实秋的黄昏之恋,顿 时掀起“新闻风暴”。梁实秋的学生们甚至组织“护师 团”,坚决反对老师的这一婚恋。 梁实秋和韩菁清的忘年 之恋,经受了十三个春秋的考验。
月累,到处塞藏,等到无可使用时,再从那一堆污垢存
货当中拣选比较干净的去应急。有些男人的手绢,拿出
来硬像是土灰面制的百果糕,黑糊糊黏成一团,而且内
容丰富。男人的一双脚,多半好像是天然的具有泡菜霉
干菜再加糖蒜的味道,所谓"濯足万里流"是有道理的,
小小的一盆水确是无济于事,然而多少男人却连这一盆
水都吝而不用,怕伤元气。两脚既然如此之脏,偏偏有

习惯-------- 不良
描写细腻 个性鲜明
• 怎么看待作者所表现的自己老师的 “不雅”?
看似不敬不雅的描述,丝毫看不出作者 的厌恶和记恨。相反,从作者笔下感受 到的是有趣,好玩,甚至是可爱。
作者实际上是用幽默风趣的笔调来调侃 自己所喜欢的尊长,不敬的描写中饱含 的却是无比的亲切与深深的爱意。
• “收益最多”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分条列出。 编教材------ 兴趣培养 读课文------ 习惯养成 改作文------ 方法指导 获益匪浅 收益终生
• 著名散文作家魏巍曾写过《我的老师》, 当代作家汪曾祺也写过他的老师金岳霖先 生,老师是我们学习上的引路人、为人上 的垂范者。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了解著名 散文大家梁实秋先生的一位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学设计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学设计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学设计第一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学设计江苏省如皋中学王学东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结构特色和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2.学习本文通过具有特征性的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个性的写法。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课前老师要求大家充分预习梁实秋先生的散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不知大家预习得怎么样了,现在我来提几个常识性的问题来考考大家:(回答时不得翻看课本)1.“国文老师”我们现在称之为什么老师?(语文老师)(这里教者可顺便引导学生比较一下“国文”与“语文”的区别:“国文”顾名思义是祖国的文字和文章,而“语文”的涵盖面要广得多,“语”是“语言”、“口语”,“文”是“文字”、“文章”,因前面无“国”限制,中外的语言文字作品都可囊括其中)2.题中的“国文老师”姓甚名谁?(徐锦澄)3.作者写作本文时大概是多大岁数了?(“十八九”+“五十”,应该在接近七十岁的时候)(开始设计这样几个简单的问题,一是检查预习情况,二是活跃课堂气氛,三是引出下一环节)(二)整体感知(10分钟)一个年近七十的老人竟然还记得自己十八九岁时候的老师,可见这位老师给他留下的印象之深。

你们预习了这篇课文后,对这位国文老师印象如何呢?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你对这位国文老师的印象。

可以就一点说,也可以综合起来说。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同时逐步形成以下板书(破折号前的内容):脾气暴躁——绰号是“徐老虎”、凶、老是开口就骂人像(相)貌古怪——脑袋有棱有角头尖、秃、亮脸形方方的、扁扁的鼻尖红习惯有趣——戴一副墨镜、两肩高耸、鼻涕吸溜、长袍油渍斑斓、仰头迈八字步、狞笑、爱骂人敬业——对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不满、自己选编教材、讲课亲切投入爱生——敢于批评学生、耐心指导学生请同学们在题目的“国文老师”前加一个修饰语,来概括你对这位国文老师的总体印象:示例:我的一位脾气暴躁、像貌古怪、习惯有趣但却敬业、爱生的国文老师(这个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同时训练学生归纳分析概括的能力,一举两得)(三)词语理解(5分钟)在现代散文的阅读中,有些词语有着特殊的含义,必须把它放到它所在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真正理解它的意义。

高中语文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选修)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选修)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选修)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学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深情。

2、学习人物形象刻画的方法。

2学情分析
从阅读的角度来看,学生理解起这篇文章来并不难。

他们能够准确抓住“国文老师”的人物特点,能够体会到作者对“国文老师”的深情,能够读懂作者所使用的幽默风趣的文字。

但是,从写作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对他们来说就有一定的难度了。

不会从细节处刻画人物形象,不知道如何凸显人物性格特点,也不能自如地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

3重点难点
1、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情感。

2、仿写。

4教学过程
4.1第二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走近文本
同学们,在我们的求学生涯中,会遇到许多老师,其中不乏个性独特,让人难以忘怀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位让大文豪梁实秋终生难以忘怀的老师。

2【讲授】走进文本
一、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治华,笔名秋郎。

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学者、文学家、翻译家。

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著作的权威。

他一生创作无数。

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槐园梦忆》等。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问题:我的国文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请用概括性的语言回答)
相貌古怪
打扮怪异、不修边幅。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讲义:第一专题 第2课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讲义:第一专题 第2课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一、字音辨读1.轮廓.(ku ò) 2.玉箸.(zh ù) 3.油渍.(z ì) 4.踱.着(du ó) 5.敷衍..(f ū y ǎn ) 6.冗.长(r ǒn ɡ) 7.突兀.(w ù) 8.矫.健(ji ǎo ) 9.怅惘..(ch àn ɡ w ǎn ɡ) 10.棱.角(l én ɡ) 11.扑拙.(zhu ō) 12.揣摩..(chu ǎi m ó) 二、字形辨识1.⎩⎪⎨⎪⎧ ch én ɡ(澄)清ch én ɡ(橙)子d èn ɡ(瞪)眼2.⎩⎪⎨⎪⎧ 香s ūn (荪)谦x ùn (逊)猢s ūn (狲)3.⎩⎪⎨⎪⎧ 选j í(辑)j ī(缉)拿作y ī(揖) 4.⎩⎪⎨⎪⎧ ji ǎo (矫)健ji āo (娇)小ji āo (骄)傲三、词语辨析1.应付·敷衍辨析⎩⎪⎨⎪⎧ “应付”态度可消极、可积极;“敷衍”态度一般为消极的。

“应付”比“敷衍”带宾语的情况更多,宾语名词也不限于一般的人或事,如“应付突然事变”,不能换作“敷衍”。

例句⎩⎪⎨⎪⎧ ①崔永元说,现在很多提案的回复是:“你提的很重要,按照国家法律是怎么规定的……欢迎你继续给我们提意见。

”这些回复其实是在敷衍了事。

②上海汽车的荣威W5不同于其他SUV 车型,它能让您轻松用车轮丈量世界,应付各种恶劣路况。

2.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辨析⎩⎪⎨⎪⎧ 两个词语的共性是“很逼真”。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生动,或是雕刻得非常精美、十分逼真,侧重于“极精妙,酷似原形”,多指艺术手法的精妙传神。

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着眼于“像活的一样”,多指艺术形象的生动逼真。

例句⎩⎪⎨⎪⎧ ①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

苏教选修《我的一位国文老师》word教设计

苏教选修《我的一位国文老师》word教设计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学习目标1、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深情。

2、分析文章特点,学习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把握文章内容,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欲扬先抑,善抓人物特征等写作手法教学疑点:作者笔下的国文老师相貌丑陋,性情暴躁,但真正让人难以忘怀的是什么?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们这一路走来,总少不了老师的相伴,遇到困难时有老师的鼓励,有了成绩时有老师的掌声,老师帮我们排忧解难,老师给我们指点迷津,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对你一路扶持不求回报,能够给你摇旗呐喊永不喊累的,除了生你养你的父母,就是你的老师了,也许你觉得他很平凡,终其一生也只能在这三尺讲台上唠唠叨叨,也许你觉得他很贫穷,除了桃李三千只剩两袖清风了。

但是他始终关心着你的健康成长,他始终关注着你的一言一行。

就是这样一群人却总能让你念念不忘,甚至一生都无法割舍。

台湾著名散文大师梁实秋先生时隔五十年之后回忆起自己的老师还是那样的历历在目,满怀深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著名散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二、预习检测1、字音绰()号玉箸()两盅()按捺()选辑()胡诌()张东荪()冗()长模()样油渍()扑拙()鼾()声愕()然踱()着蔡孑()民怅惘()2、成语积累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作金石声:钟磬之类的乐器,声音清脆优美。

比喻文章优美,音调铿锵。

有板有眼:比喻言语行动有条不紊,富有节奏或章法。

气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

迎刃而解:比喻关键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的有关问题就容易解决。

3、词语辨析传诵——传颂辨析:传诵:流传诵读,对象一般为诗文、名字等。

如:这首诗曾经传诵一时。

传颂:传扬歌颂,褒义词,对象一般为好人好事。

如:全村人传颂着他英勇救人的事迹。

发泄——宣泄辨析:发泄:(把情绪等)宣泄出来。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案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案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案简介上大学之后,我曾经遇到了一位非常优秀的国文老师,她的名字叫做李老师。

李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她的教学方法非常新颖,备受我们学生的喜爱。

我们选读的教材就是《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能够认识到现代散文的特点和魅力,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

教学内容课前准备教师在课前可以给学生分发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的教材和相关的辅导材料,要求学生提前阅读和准备相关知识。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主题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现代散文的特点和魅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现代散文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步:教学重点教师介绍现代散文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以及散文的特点和魅力,重点讲解现代散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第三步:教学内容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深入浅出地讲解现代散文的代表作品和作者的风格特点,逐一剖析文章的主旨、结构和语言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

•第四步:课堂互动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和讨论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思考,促进学生彼此交流和互相学习。

•第五步:教学总结教师在课堂结束时,对本节课所讲解的知识点做一个总结,并进行评价和展望,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现代散文,并为未来的阅读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现代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增强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意识,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作为一位优秀的国文老师,李老师不仅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还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能够引领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是我人生中一位非常重要的导师。

在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的学习中,我深深感受到了现代散文的魅力和生命力,也极大地提升了我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思考能力。

我相信,这份珍贵的经历将永远伴随着我,并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财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梁实秋,了解作者写作风格,并理解文章
教学要求:普通教室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
梁实秋(1903.1.-1987.11.3) 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
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7版.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第二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1930年,杨振声邀请他到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并担任教科书编辑委员会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日报》副刊《平明》.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4, 讲授课文,
5, 理解文中对老师的那种深厚独特的感情.
独特的教学方法.
首先,徐老先生选辑教材方法独到.\'新文化运动\'掀起\'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大旗,在这种背景下,徐先生新旧兼手收的教材,既显示了对传统的继承,也不乏时代气息.作为语文教师不应该只懂得课本里的内容,教师应该多涉猎一些图书,把课外知识运用到教学中,扩充更多的知识.从而指导学生去喜欢读书,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其次,徐先生善于诵读.诵读是语文教学的息壤.古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说,足见诵读在学习中的功效.诵读是积累基础知识的有效途径;诵读能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诵读是形成语感的主要途径;诵读能有效地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作为语文老师要善于诵读,要准确而富有感染力,学生就能从老师的范读中得到许多感悟.
另外徐先生修改作文,大刀阔斧,毫不吝啬.我曾经批改过许多学生不计其数的作文,徐老先生的删削功夫我市布具备的.我总是认为,内容具体,字数较多就是好作文.殊不知这样势必会造成学生的作文出现废话连篇的现象.
最叫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是徐老先生的作文教法,他的作文法简洁明了,简单实用.\'该转的地方转;该接的地方接\'.\'文章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既重视教的方法,更重视学的方法.
正是因为徐老先生的个人素质修养,使梁实秋受益匪浅.
6,讨论:怎样的老师才是让学生难忘的优秀老师.作为一名国文老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9, 下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