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记徐迟

合集下载

徐迟《黄山记》课件PPT(30页)

徐迟《黄山记》课件PPT(30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内容探究
③松影之阴,琉璃一片,闪闪在垂虹下,离我只二十步,探 手可得。它光彩异常。它中间晶莹。它的比彩虹尤其富丽的 镜圈内有面镜子。摄身光!摄身光!
作者在饱览黄山顶峰的奇谲幻景之后,与摄身光不期而遇。这种 光彩色光晕如镜框,中间如明镜可显人形,本身就带有神奇和吉祥色 彩。这种近在咫尺的意外遭逢,让作者感受到强烈的奇异之美和无法 言喻的意外之喜,故此在形象地摹绘出摄身光的状貌之后,以两次直 白的感叹“摄身光”而表达美妙绝伦的感情。
整体感知
课文各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整体感知
课文各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大自然造就了黄山胜景的奇诡与险峻。 黄山险峻异常与攀登之难。 作者自身的攀登经历,较之前代登顶更为容易。 作者登顶后的所见所感,突出了山景的奇幻无穷。
整体感知
PART.2
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
徐迟(1914—1996)
徐迟,原名商寿,浙江吴兴(今湖州)南浔 镇人。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
徐迟在报告文学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代表 作有《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祁连山下》 《生命之树常绿》等。其中,《哥德巴赫猜想》 与《地质之光》获中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作品简介
徐 迟
黄山记
PART.1
课前分享
咏黄山
老舍
人间多少佳山水,独许黄山胜太华。 云海波澜峰作岛,天风来去雨飞花。 千重烟树蝉声翠,薄暮晴岚鸟语霞。 怪石奇松诗意里,溪头吟罢饮丹砂。


老山

译文: 在这世间有着那么多美好的山水风景,
唯独黄山比华山略胜一筹。 云海波澜起伏的山峰好似岛屿, 忽然一阵风吹来了雨水,雨水的散落好似花朵一样。 层层叠叠的树木中,有蝉正在鸣叫, 在晴天山中的雾气上空,小鸟正在翩翩起舞。 各种奇异有趣的石头和松树,充满着诗情画意, 我在溪水边饮着丹砂,开始我的吟咏。

徐迟《黄山记》赏析

徐迟《黄山记》赏析

徐迟《黄山记》赏析2篇徐迟是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文风而闻名。

其中,《黄山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下面将为大家分析和赏析徐迟的《黄山记》。

《黄山记》是一篇以黄山为背景的散文之旅。

这篇文章以徐迟的笔触描绘出了黄山的壮丽景色和自然奇观,同时也融入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徐迟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细腻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黄山的美丽之中。

文章中首先描述了登山的过程,徐迟用了很多形容词和比喻来形容山峰的高耸和云雾的缭绕,给人一种悬崖峭壁的感觉。

他还用色彩的描绘,将山的颜色和气氛真实地传达给读者。

徐迟写道:“黄山的山石给人以剧烈的冲击,一条条凿出的石级像攀爬向天空的巨龙,而你就在它的脚下,脚步微微颤抖,目不忍视。

”这样的描写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登山过程中无所适从的压力和紧张。

其次,徐迟通过描写自然景观来表达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他认为人类和自然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联系,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徐迟写道:“世界上的一切都可能是正确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

只有在这种风景中,你无法简单地区分对错。

”这样的表述说明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他认为我们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够真正融入自然的美妙之中。

最后,徐迟通过对登山的描写和思考,传递了一种浓厚的人文关怀。

他用大量的篇幅来描写登山者之间的互助和友谊,他们共同面对山峰的挑战,相互鼓励和帮助,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羁绊和情谊。

徐迟写道:“所谓古道,就是人们在这里修整的。

你还记得那位年过四十的摄影记者吗?他告诉我认他的摄影有现代气息。

那个穿着农民服装的人,身上的土味比收费的道观还要重。

”这种对登山者之间小事情的呼应,表达着作者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注和思考。

总而言之,《黄山记》是徐迟的一篇优秀作品,通过对黄山景色的描绘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传递了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

无论是对自然的景色的描写,还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这篇文章无疑都体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文学才华。

黄山记_徐迟_(上课用)

黄山记_徐迟_(上课用)

以“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 两句感叹作结,有何作用?抒发作者什 么感情?
• 1.照应篇首大自然“封了山”。 • 2.暗含“奇妙人间”之意,,深
化赞美黄山的主题。
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热爱祖国大好 河山,热爱美好生活的感情。
概括本文的主题
• 文章叙写了黄山雄放瑰奇的景色,赞叹大 自然的崇高卓越,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表达对祖国的壮丽河山的热爱。
黄山云豹
5.格外赏赐:
• 摄身光
以上内容,从五方面表现了黄山之— —
山峰之奇 云海之奇 树木之奇 温泉之奇 鸟之奇 摄身光之奇
• 本部分,作者把大自然说成是一个大艺术 家,说黄山是它煞费心机的杰作,这是什 么修辞?起什么作用?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 更能突出黄山之奇,是人间仙境。
• 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灵性,聪慧和创造力 的敬佩与赞美.
• 同时,作者通过古今对比,写出了登山之 容易,表现了人类的力量,能够化险为夷, 能够将绝境变为公园。
• 语言特色1:
• (1)文章不少段落,采用类似骈体文的排偶 句式,读来有一种奔腾直泻,不可阻遏的磅礴 气势。
• 例1、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 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采的霞 光,雪浪滚滚的云海。
指黄山. 用比喻句将黄山比喻为艺术品,形象生动,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精读第二部分
用一句话概括内容. 用一个字概括天都峰的特点. 我们一行攀登天都峰的经过.

• 五百级罗汉级表现 黄山什么特点?
•险
精读第二部分
• 一段公路,栏杆,又 说明什么?
• 强调今天的登山道路 “化险为夷”。



徐迟黄山记阅读理解

徐迟黄山记阅读理解

徐迟黄山记阅读理解读徐迟的《黄山记》,就像是跟着一位特别会讲故事的朋友去游历黄山一样。

徐迟写黄山,那笔下的景色就像是一幅幅画卷在你眼前展开。

他写黄山的峰,那峰可不是普普通通的山包啊,就像一个个巨人,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威严。

有些峰笔直地插入云霄,那感觉就像一把把宝剑要把天空给刺破似的。

你要是站在山脚下往上看,哎呀,那不得仰得脖子都酸了,心里还一个劲儿地惊叹,这山怎么能长得这么高这么奇呢?他写黄山的云,那可真是一绝。

云在黄山就像是一群调皮的精灵,一会儿把山峰遮住,一会儿又散开,让山峰若隐若现。

这云啊,就像舞台上的幕布,一会儿拉开,让你看到舞台上精彩的表演——那壮丽的山峰,一会儿又拉上,给你制造点神秘感。

你能想象那种感觉吗?就好像你在看一场魔术表演,魔术师一会儿把东西变出来,一会儿又变没了。

这黄山的云啊,就有这样的本事,把黄山变得像仙境一样。

再说说黄山的石,那些石头的形状千奇百怪。

有的像猴子,蹲在那里望着远方,好像在等着什么人似的,这就是有名的猴子观海了。

你看那石头的神态,活脱脱就是一只机灵的猴子。

这黄山的石头就像大自然的雕刻作品,每一块都有着独特的韵味。

要是让一个雕刻家来雕刻这些石头,那得花费多少心思和精力啊,可大自然就这么轻轻松松地造就了,这难道不神奇吗?徐迟在写黄山的时候,不仅仅是在描绘景色,他还把自己对黄山的感情融入到字里行间。

你能感受到他那种对黄山的热爱,就像孩子对母亲的热爱一样。

他看到黄山的美,就想把这些美都告诉大家。

我们读的时候,也仿佛被他的这种热情感染了,恨不得马上就跑到黄山去,亲自感受一下这人间仙境。

从他的文章里,我们也能学到怎么去描写景色。

不能只是干巴巴地说山高、云白、石怪。

得像他一样,把景色写活了。

比如说把峰比作巨人、宝剑,把云比作精灵、幕布,把石比作猴子。

这样一写,景色就好像有了生命,在读者的眼前动起来了。

这就好比我们做菜,不能只是把食材简单地放在一起煮熟就了事,得加各种调料,用心去烹饪,这样做出来的菜才色香味俱全。

徐迟《黄山记》赏析

徐迟《黄山记》赏析

徐迟《黄山记》赏析《黄山记》是明代文学家徐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传统小说的经典之作。

这篇小说以徐迟的亲身经历为蓝本,描述了他在黄山游览时的所见所闻以及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展示了他对黄山壮丽景色的深深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

本文将通过对《黄山记》的赏析,一同感受徐迟的登山之旅给他带来的心灵震撼。

《黄山记》是一部描写黄山的游记,全文分为四个篇章,分别是《黄山山川篇》、《黄山亭观篇》、《黄山人文篇》和《归来感慨篇》。

这四个篇章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黄山的自然风景、人文景观以及对这些景物的感悟。

首先,《黄山山川篇》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示了徐迟对黄山山川之美的赞叹。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黄山的高耸峻峭、峰回路转的山峦,清澈见底的山泉和奇特的奇松怪石。

他通过欣赏山川之美,表达了自然景色对他的内心的触动和启示。

徐迟写道:“脚前走出寻常几十步,又有万里终南、丹穴休宁之感。

”这句话表达了他站在黄山之巅时,感受到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美妙感觉。

其次,《黄山亭观篇》则是通过描写黄山上的亭观建筑物,展示了徐迟对亭观的独特理解和品味。

徐迟赞扬亭观建筑的设计和布局,他认为亭观建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对自然的顺应和利用。

他写道:“秀丽之山穷年宴客,或许知天命,此信物也。

”徐迟通过亭观建筑的描述,表达了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和向往。

再次,《黄山人文篇》从徐迟和他的同伴的交谈与互动展开,展示了黄山背后的人文历史和文化底蕴。

他们在山巅畅谈人生,对历史传说和名人故事进行探讨,相互启发和激励。

这一篇章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人文景观对于游客的吸引力。

徐迟在这一部分写道:“闲愈久而废,自合正事何哉。

”他通过对人文景观的描述,呼吁读者珍惜时间,追求真理和实践。

最后,《归来感慨篇》是徐迟离开黄山后的反思和感慨。

他回顾了整个登山之旅,总结了游览黄山所带给他的收获和感受。

他通过回忆和感慨,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思考。

徐迟写道:“平生之间未得之秘,寄之在斯。

《黄山记》徐迟

《黄山记》徐迟

《黄山记》徐迟一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

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

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

它选中皖南山区。

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

它巧妙地搭配了其中三十六大峰和三十六小峰。

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

这些朱砂的,丹红的,紫褐色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

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这样布置后,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采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

云海五座,如五大洋,汹涌澎湃。

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或露顶巅,沉浮其中。

然后,大自然又毫不悭吝地赐予几千种植物。

它处处散下了天女花和高山杜鹃。

它还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播在险要处。

黄山松铁骨冰肌;异萝松天下罕见。

这样,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缥缈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

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

一道温泉,能治百病。

名种走兽之外,又有各种飞禽。

神奇的音乐鸟能唱出八个乐音。

希世的灵芝草,有珊瑚似的肉芝。

作为最高的奖励,它格外赏赐了只属于幸福的少数人的,极罕见的摄身光。

这种光最神奇不过。

它有彩色光晕如镜框,中间一明镜可显见人形。

三个人并立峰上,各自从峰前摄身光中看见自己的面容身影。

这样,大自然布置完毕,显然满意了,因此它在自己的这件艺术品上,最后三下两下,将那些可以让人从人间步入胜境去的通道全部切断,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

它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

它封了山。

二鸿蒙以后多少年,只有善于攀援的金丝猴来游。

以后又多少年,人才来到这里。

第一个来者黄帝,一来到,黄山命了名。

他和浮丘公、容成子上山采药。

传说他在三大主峰之一,海拨一八四○公尺的光明顶之傍,炼丹峰上,飞升了。

又几千年,无人攀登这不可攀登的黄山。

直到盛唐,开元天宝年间,才有个诗人来到。

徐迟《黄山记》赏析

徐迟《黄山记》赏析

徐迟《黄山记》赏析这是当代写景的杰作。

表现对象是黄山。

方圆千里,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云蒸霞蔚,气象万千,云情雨意,变幻多端;天光散彩,须臾莫辨,青松之壮,灵芝之奇,目不暇及。

逢此大规模之自然景观,一般作者,不取全面、系统之描绘,每每采取讨巧办法:以第一人称感觉,以主观有限之感受为意脉,凡我所深感,才力所及,词能逮意者,多写;凡我所未见,意难称物者,不写。

这种主观感受为意脉的写法,是古典抒情散文常用的手法。

这种办法的好处是,以情驭景,以文字模写山水之难度降低,文章风格精巧,言简意赅,脉络清晰。

但是,管中窥豹的办法,毕竟是小角度,所能表达之景观和作者之胸襟有限。

在中国文学史上,另有一种办法,和这种办法恰恰相反,那就是系统的、全方位的、从各个角度来表现山河之壮丽。

不以第一人称视角为限,以铺开形容和陈述为主,也形成了一种传统,那就是“赋”。

“赋”这一中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以敷陈富丽的词汇为特点,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篇幅抒情说理的。

赋体在汉代曾经是主流文体,这种文体,由于过分沉溺于场面的宏大和夸饰,以及华彩语言的排比,囿碍了思想情感的流畅,后世逐渐衰微。

但是,铺陈的手法并未就此而灭亡,只是减少了通篇过度的夸饰和铺张,而改为小幅度的排比。

在文学史上,也留下了不算太多的杰作,如王粲的《登楼赋》,鲍照的《芜城赋》,苏轼的《赤壁赋》和欧阳修的《秋声赋》等等。

徐迟对赋体有过研究。

他认为,在现代和当代文学中创作,赋体不受重视,甚至被废弃是不公正的。

因而他在文学创作中,有意运用赋体的手法来表现黄山的大全景。

故在文章开头,他说造物者,安排黄山胜境,是“大手笔”,可以把它看作是夫子自道。

《黄山记》,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篇《黄山赋》。

当然,他没有直接照搬古代赋体的句法上的排比和词语上的铺张,文章中对黄山重点景观的描绘,是在多方位的、富丽堂皇的形容中展开的。

先从黄山的山峰开始。

一落笔,就是一个大全景:一百二十公里的周围,一千公里区域,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

徐迟《黄山记》片段赏析

徐迟《黄山记》片段赏析

徐迟《黄⼭记》⽚段赏析现在这边界线的道路全是⽯级铺砌的了,相当宽阔,直到天都峰趾。

仰头看吧!天都峰,果然像过去的旅⾏家所描写的“卓绝云际”。

他们来到这⾥时,莫不“⼼甚欲往”。

可是“客怨,仆泣”,他们都被劝阻了。

“不可上,乃⽌”,他们没上去。

⽅夜在他的《⼩游记》中写道:“天都险莫能上。

⾃普门师蹑其顶,继之者惟云⽔增⼀⼗⼋⼈集⽉夜登之,归⽽⼏堕崖者已四。

⼜次为李匡台,登⽽其仆亦堕险⼏毙。

⾃后遂⽆⾄者。

近踵其险⽽⾄者,惟余侣⽿。

” 那时上天都确实险。

但现今我们⾯前,已有了上天的云梯。

⼀条鸟道,像绳梯从上空落下来。

它似乎是⽆穷尽的⽯级,等我们去攀登。

它陡则陡矣,累亦累⼈,却并不可怕。

⽯级是不为不宽阔的,两旁还有⽯栏,中间挂铁索,保护你。

我们直上,直上,直上,不久后便已到了最险处的鲫鱼背。

那是⼀条⽯梁,两旁削壁千仞。

⽯梁狭仄,中间断却。

⽅夜到此,“稍栗”。

我们却⽆可战栗,因为鲫鱼背上也有⽯栏和铁索在卫护我们。

这也化险为夷了。

如是,古⼈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鲫鱼背,阎王坡,⼩⼼壁等等,今天已不再是艰险的,不再是不可能去的地⽅了。

我们⼀⾏⼈全到了天都峰顶。

千⾥江⼭,俱收眼底;黄⼭奇景,尽踏⾜下。

我们这江⼭,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的幸福已属于多数⼈。

虽然这⾥历代有⼈开⼭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筑成了道。

感谢那些黄⼭⽯⼯,峭壁见他们就退让了,险处见他们就回避了。

他们征服了黄⼭。

断崖之间架上桥梁,正可以观泉赏瀑。

险绝处的红漆栏杆,本⾝便是可羡的风景。

胜境已成为公园,绝处已经逢⽣。

看呵,天都峰,莲花峰,⽟屏峰,莲蕊峰,光明顶,狮⼦林,这许多许多佳丽处,都在公园中。

看呵,这是何等的公园! 只见云⽓氤氲来,飞升于⽂殊院,清凉台,飘拂过东海门,西海门,弥漫于北海宾馆,⽩鹅岭。

如此之漂泊⽆定;若许之变化多端。

毫秒之间,景物不同;同⼀地点,瞬息万变。

⼀忽⼉阳光普照;⼀忽⼉⾬脚奔驰。

却永有云雾,飘去浮来;整个的公园,藏在其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