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专升本 语文文言文翻译
普通高等专升本文言文解释

143、中原干戈古亦闻。干戈:古代兵器,这里指战争。
144、只是当时已惘然。惘然:怅惘,茫然无措。
145、渐霜风凄紧。霜风:秋风。
146、料得年年肠断处。料得:料想。
147、最难将息。将息:调养,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48、窃以为过。窃:私底下。
149、屡见不鲜。鲜:少。
21、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故:通“胡”,哪里。
22、且夫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以''''''少。
23、争名利,何年是彻?彻:尽,毕。
24、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术:方法。
25、请以遗之。遗:赠送。
2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焉:于是,于此,在这里。
27、以铁如意击之。以:用。
70、讫:终了,完毕。
71、上山陈。陈:通“阵”布置阵地。
72、正恁凝愁。恁:如此。
73、严相国俦也。俦:同类。
74、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殆:危险。
75、隽永:意味深长。
76、兵刃既接。接:接触,交锋。
77、向使四君却宾客而不内。却:拒绝。
78、而其无忘乃父之志。乃:你的。
79、野上也有饿殍。饿殍:饿死的人。
165、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固:本来。安:何在,哪。
166、中不索交诸侯。索:谋求。
167、辟邪说。辟:驳斥,抨击。
168、厚将崩。厚:土地扩大。
169、足相蹑于其门。蹑:追随,跟随。
170、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苒苒:同“荏苒”,渐渐的意思。
171、依歌而合和之。和:伴奏。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全)

养生主【题解】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
“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
第二部分至“得养生焉”,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
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间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原文】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无涯②。
以有涯随无涯③,殆已④;已而为知者⑤,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⑥,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养亲⑨,可以尽年⑩。
【注释】①涯:边际,极限。
②知(zhì):知识,才智。
③随:追随,索求。
④殆:危险,这里指疲困不堪,神伤体乏。
⑤已:此,如此;这里指上句所说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无尽的知识的情况。
⑥近:接近,这里含有追求、贪图的意思。
⑦缘:顺着,遵循。
督:中,正道。
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所谓督脉即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之中道的含意。
经:常。
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养亲:从字面上讲,上下文意不能衔接,旧说称不为父母留下忧患,亦觉牵强。
姑备参考。
⑩尽年:终享天年,不使夭折。
【译文】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
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专升本文言文重点翻译

嗟乎!世之学子,多怀鸿鹄之志,欲登高望远,展翅翱翔。
然升学历程,艰辛曲折,专升本文言文,尤为棘手。
故此,吾人宜精选重点,以助学业精进。
首先,文言文之基础,在于字词。
字者,文之骨;词者,文之肉。
故翻译之前,必先识字,明词义。
如《诗经》中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译为“鸟鸟雎鸠,于河之洲”。
其中“关关”为鸟鸣声,“雎鸠”为鸟名,“洲”为水中小岛。
此句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自然景象。
其次,文言文之句法,与今文不同。
古文讲究“文从字顺”,注重句子结构的对称与平衡。
如《左传》中“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译为“吾见其车辙散乱,望其旗帜飘扬”。
此句通过对比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战场的混乱景象。
再者,文言文之修辞,亦需注意。
古文修辞手法繁多,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如《庄子》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译为“大鹏鸟迁徙至南方的大海,水击浪高三千尺,扶摇直上九万里”。
此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大鹏鸟的壮丽形象。
此外,文言文之翻译,还需关注文化背景。
古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翻译时需结合时代背景,准确传达原文之意。
如《史记》中“燕丹传国,号为荆轲”,译为“燕丹传位,世人称之为荆轲”。
此句涉及到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翻译时需了解相关历史知识。
以下为几篇文言文重点翻译示例:1.《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为:“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2.《史记·屈原列传》曰:“屈原既放,乃作《离骚》。
”译为:“屈原被流放之后,于是创作了《离骚》。
”3.《孟子·告子下》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译为:“行善之道,多助;行恶之道,少助。
”4.《庄子·逍遥游》曰:“逍遥游乎天地之间,而无所待。
”译为:“在天地之间自由自在地游荡,而不依赖于任何事物。
”总之,专升本文言文翻译,需注重字词、句法、修辞及文化背景。
通过精选重点,深入理解,方能准确传达原文之意,助力学业精进。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2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2-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一、《庄子·养生主(节选)》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河南商丘),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主张顺任自然,反对人为。
《庄子》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和《杂偏》十一篇,《内篇》为庄子所作,《外篇》和《杂偏》庄子后学所作。
《庄子》一书创作了大量寓言故事,故有“寓言十九”之称。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和文学特色。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中心论点)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2、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
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3、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了,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
4、视为止,行为迟。
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
二、《谏太宗十思疏》魏征,最典型政治家。
字玄成,河北人,唐初政治家。
以敢于犯颜直谏著称于史,言论见于《贞观政要》。
著作《隋书》的序论与《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群书治要》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中心论点)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2、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帝位将会聚集高耸至天般的的险峻,所以皇帝应该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
3、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道德不经常丰厚,性情不堪欲望驱使。
5、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大凡众多的帝王,承担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没有不忧国而道行显著的,而一旦功业建成,德性就衰减了。
6、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开头做得好的人实在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的人大概很少。
7、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如果君臣竭尽诚心,即使是湖、越那样遥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如果君王傲气凌人,那么即使是至亲骨肉也会变得像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福建专升本_语文文言文翻译

福建专升本语文文言文翻译2008年版养生主·庄子翻译厨师给文惠君宰杀牛牲,分解牛体时手接触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脚踩踏的地方,膝抵住的地方,都发出砉砉的声响,快速进刀时刷刷的声音,无不象美妙的音乐旋律,符合桑林舞曲的节奏,又合于经首乐曲的乐律。
文惠君说:“嘻,妙啊!技术怎么达到如此高超的地步呢?”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喜好的是摸索事物的规律,比起一般的技术、技巧又进了一层。
我开始分解牛体的时候,所看见的没有不是一头整牛的。
几年之后,就不曾再看到整体的牛了。
现在,我只用心神去接触而不必用眼睛去观察,眼睛的官能似乎停了下来而精神世界还在不停地运行。
依照牛体的天然结构去解剖;从不曾碰撞过经络结聚的部位和骨肉紧密连接的地方,何况那些大骨头呢!优秀的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
如今我使用的这把刀已经十九年了,所宰杀的牛牲上千头了,而刀刃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
牛的骨节乃至各个组合部位之间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几乎没有什么厚度,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和组合部位间,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那是多么宽绰而有余地呀。
所以我的刀使用了十九年刀锋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
虽然这样,每当遇上筋腱、骨节聚结交错的地方,我看到难于下刀,为此而格外谨慎不敢大意,目光专注,动作迟缓,动刀十分轻微。
牛体霍霍地全部分解开来,就像是一堆泥土放在地上。
我于是提着刀站在那儿,为此而环顾四周,为此而踌躇满志,悠然自得,这才擦拭好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妙啊!我听了厨师这一番话,从中得到养生的道理了。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翻译臣听说要使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帝王的才德和明义。
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福建专升本语文文言文翻译

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 大概是因为处在深重的忧患之中,一定会竭尽诚意对待臣民;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的感情轻视别人。如果君臣竭尽诚心,即使是胡、越那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如果君王傲气凌人,那么即使是至亲骨肉也会变得像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臣民,用严厉的声威震慑臣民,最终也不过是苟且免罪而不会感念皇上的恩德,外表恭顺而心里不服。凡是能引起臣民怨恨的事不在大小,值得畏惧的是百姓。百姓就像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作为君王,对此应当特别慎重。用腐朽的缰绳驾驭飞奔的马车,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 “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我开始宰牛的时候,看不到牛身可以进刀的空隙。三年以后,未曾见到整头的牛了(只看到牛的筋骨结构)。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看,视觉停止了而思维在活动。依照(牛身体)天然的组织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空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从不曾碰触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那些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用刀)割断筋肉;普通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用刀)砍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了,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是多么宽绰而有余地呀。因此,十九年来,我的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因此集中到一点,动作因此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牛体豁豁地全部分解开来,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于是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而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专升本文言文

专升本文言文
謹遵命令,特為君撰寫專升本文章。
專升本,乃朝中諸科之一,以提升原資歷,晉升為本科之士。
其試題多樣,內容豐富,主要考察鄉試所不及者。
經過多年的努力和學習,應考者才能蓄集博士之資,預備參加專升本考試。
其考試形式尚屬未詳,然常涵蓋訓詁、古文、資訊科技等科目,庶能考驗考生之多元素。
於是乎,我將以講解此試之要旨,以便於應考者之理解。
首先,專升本之訓詁科,係借古訓於今。
其中蒐集眾多文獻,將其解釋論證,以期能展現自身對於文言文之理解力。
對於應考者而言,宜靜心研讀古文經典,深諳典籍真義,如《說苑》、《爾雅》、《史記》等,能熟知其精華,使自身得以掌握考試中的關鍵技巧。
其次,專升本之古文科乃進一步考驗應考者對於文言之功力。
其中,應考者宜孜孜不倦地閱讀古代詩詞文章,並注重其中的用字遣詞之巧妙。
如何掌握其文采風骨,寫作出優秀的文章,可謂為考生們的重要挑戰。
此外,專升本之資訊科技亦是近年相當重要的考試項目之一。
應考者乃須具備一定的計算機知識,包括網絡操作、程序編寫等。
因此,對於資訊科技的了解與掌握,可謂關乎應考者在考試中表現之良窳。
總之,專升本考試,既有訓詁科、古文科,又有資訊科技等多個科目。
應考者宜勤讀書、勤習經、善思考,專注於各科目的學習,充實自己的學識與素養,方能在考試中獲得優異成績,晉升為本科之士。
文言文对照翻译专升本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器。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对照翻译(专升本):君子的行为举止,应以静心修身,以节俭养德。
若非淡泊名利,则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若非宁静致远,则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保持安静,才能培养才能;才能需要通过学习来提升。
没有学习,就无法拓宽才能;没有志向,就无法成就器物。
沉迷懒散就无法激发精神,急躁冒险就无法修养性情。
夫学之不勤,患其不敏也;才之不修,患其不精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以居则尊贤而容众,行则敬长而远恶。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称其器。
是以古之学者,必先有志,然后有行,行而有成,然后有德。
对照翻译(专升本):学习如果不勤奋,就会担心自己不够敏捷;才能如果不修炼,就会担心自己不够精湛。
敏捷而又好学,不因向地位低的人请教而感到羞耻。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尊重贤者而容纳众人,在行为上尊敬长辈而远离恶行。
岁月随着时光流逝,意志随着日子消磨,最终变得枯萎衰败,很多人都不符合自己的器量。
因此,古代的学者,必定先有志向,然后才有行动,行动而有成就,然后才有德行。
是以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器。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非专无以致远,非远无以成器。
对照翻译(专升本):因此,没有学习就无法拓宽才能,没有志向就无法成就器物。
人最初的本性是善良的。
本性是相近的,但习惯会使之相去甚远。
如果不进行教育,本性就会发生变化。
教育的方法,贵在专一。
如果不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如果不远大,就无法成就器物。
此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要道也。
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必败。
是以君子常怀敬畏之心,小人则常怀侥幸之心。
故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对照翻译(专升本):这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之道。
君子必须谨慎独处,小人闲居时必定会失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专升本语文文言文翻译2008年版养生主·庄子翻译厨师给文惠君宰杀牛牲,分解牛体时手接触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脚踩踏的地方,膝抵住的地方,都发出砉砉的声响,快速进刀时刷刷的声音,无不象美妙的音乐旋律,符合桑林舞曲的节奏,又合于经首乐曲的乐律。
文惠君说:“嘻,妙啊!技术怎么达到如此高超的地步呢?”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喜好的是摸索事物的规律,比起一般的技术、技巧又进了一层。
我开始分解牛体的时候,所看见的没有不是一头整牛的。
几年之后,就不曾再看到整体的牛了。
现在,我只用心神去接触而不必用眼睛去观察,眼睛的官能似乎停了下来而精神世界还在不停地运行。
依照牛体的天然结构去解剖;从不曾碰撞过经络结聚的部位和骨肉紧密连接的地方,何况那些大骨头呢!优秀的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
如今我使用的这把刀已经十九年了,所宰杀的牛牲上千头了,而刀刃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
牛的骨节乃至各个组合部位之间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几乎没有什么厚度,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和组合部位间,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那是多么宽绰而有余地呀。
所以我的刀使用了十九年刀锋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
虽然这样,每当遇上筋腱、骨节聚结交错的地方,我看到难于下刀,为此而格外谨慎不敢大意,目光专注,动作迟缓,动刀十分轻微。
牛体霍霍地全部分解开来,就像是一堆泥土放在地上。
我于是提着刀站在那儿,为此而环顾四周,为此而踌躇满志,悠然自得,这才擦拭好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妙啊!我听了厨师这一番话,从中得到养生的道理了。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翻译臣听说要使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帝王的才德和明义。
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昭命,开头作得好的的确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
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
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
即使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
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当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翻译安石启:昨日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意以为跟您友好相处的日子很久了,但讨论国事往往意见不同,这是由于所采取的政治主张和方法不同的缘故。
我虽然想硬在你耳边罗嗦(强作辩解),恐怕结果一定不会得到您的谅解。
后来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无礼的,因而我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
“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
现在您所用来教诲我的,是以为我“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的人都怨恨和诽谤我。
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交给主管官署却执行,不算是“侵官”。
发扬(恢复)前代贤君的治国原则,以便兴利除弊,这不算是“生事”。
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算“征利”。
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批驳巧言谄媚的坏人,这不算“拒谏”。
至于怨恨毁谤的很多,那是本来早就该料到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守旧之风已经不是一天了,做官的人又大多不为国家大事操心,以附和旧俗之见来讨好众人为美德。
皇上却想改变这种现状,而我又不顾政敌的多少,想尽力去帮助皇上抵制他们,那么,众人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过去商王盘庚迁都,群起怨恨的是老百姓,不仅是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并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他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做去,他认为正确,看不出有值得悔改的地方。
如果您责备我执政很久了,没有能够帮助皇上大大地做一番事业,以此造福人民,那我自知有罪了。
但如果说今天应当什么事也不必干,只是守着老规矩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没有会面的机会,实在诚心仰慕得很。
没有会面的机会,不胜(实在)诚心仰慕得很。
裘·宋应星翻译凡取用兽皮制作的服装,统统叫作皮衣。
贵重的达到用貂,狐的皮为料,便宜的可取用羊,麂的皮,价格的等级有百种之多。
貂产在辽宁、吉林等边境地区及朝鲜国。
大概貂鼠喜好吃松子,我国东部少数民族的人每每于夜间侦候、观察在树下,抑制住呼吸悄没声地射取它。
一只貂的皮,见方不满一尺,积累六十多只貂,仅仅能够做成一件貂皮衣。
穿貂皮衣的人,站立在风雪之中,比呆在屋里的人还觉得暖和;灰沙进入眼中,用貂皮一擦灰沙就出来了,所以它很贵重。
貂的颜色有三种,一种是白色的叫银貂,一种是纯黑的,一种是黯黄的。
大概说来狐和貉也产在燕,齐,辽,汴各个地方。
纯白色的狐腋皮衣的价格同貂相类似,黄褐色的狐皮衣,相当于貂的五分之一,防御寒冷温暖身体的功用也不如貂。
一般说来,东北一带的狐,取毛时要看一看它的底部是不是青黑的颜色,内地的狐要看吹开时能否见到白色,用这种方法区分质量的好坏。
羊皮衣,母羊皮贱小羊皮贵。
怀着的叫胞羔(毛文略具),初生的叫乳羔(皮上毛似耳环脚),长到三个月的叫跑羔(毛略舒展),长到七个月的叫走羔(毛文渐直) ,胞羔,乳羔,做出来的皮衣没有膻味。
古代羔皮衣是中层官员穿的,现在西北的旧官僚也认为它很贵重。
老羊大羊的皮用芒硝鞣制过后做成皮衣,皮衣的质地很笨重,那是贫穷的人所穿用的罢了。
然而那些都是绵羊皮做的。
如果南方短毛的皮用硝鞣制后,去了毛的兽皮,只可用作画灯罢了。
穿羊皮衣的,腥膻的气味,时间长了就习惯了,南方不习惯的忍受不了。
然而当寒冷的程度消减的时候,皮衣也就没什么用了。
麂皮去毛,用芒硝鞣制过后做成袄和裤,挡风轻便,做成袜靴就更好了。
这种东西除广东南部有很多以外,中部地区荆州一带是买卖这种东西较集中的地方。
麂皮还可以防御蝎子造成的祸患,北方人制作皮衣以外,还割成一条一条的用来沿被子的边,那么蝎子自然会远远离开。
虎、豹皮的花纹非常美丽,将军用来炫耀自己的威武尊严;狗和猪的皮最廉价,最低级,脚夫苦力用来做鞋靴穿。
西北各民族喜欢水獭皮,认为水獭皮毛细可以做衣领上的装饰。
东北"尚黄旗"女真族人,翻山越岭,射取来运到很远的地方去卖,于是可以得到相当可观的价钱。
各地方的特产,如金丝猴,皇帝用来做帽子;猞猁皮皇帝用来做袍子,这些都不是内地的东西。
人类用兽皮做衣服,这些就是大概的情况,当然,各地的特产不可能都做详尽地介绍。
垓下之围·司马迁翻译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
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
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
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
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
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
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
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
”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
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
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
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
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
”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
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
”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
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
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
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
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
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
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便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真像您说的那样!”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
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
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
”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接着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