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

合集下载

当代世界学前教育模拟卷(一)答案

当代世界学前教育模拟卷(一)答案

当代世界学前教育模拟卷(一)答案名姓线号学封密级班名系特殊教育与学前教育学院专接本试卷(一)答案课程名称:当代世界学前教育得分适用专业:考试学年:考试学期:考生年级:考试形式:考试时间长度分钟出卷教师审核签字:李贵希教研主任审核签字:一、单项选择题1----5:BAAAA 6----10:BDBCB 11----15:BABCB 16----20:ABDCA 21----24:BCAD 二、填空题1、比较学前教育是比较教育学与学前教育学相交叉而产生的,是以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提示学前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发展趋势,以改进本国学前教育的一门学科。

2、从比较学前教育的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可以发现,比较学前教育具有区别于教育学科其他分支学科的特点,其特征可以归纳为三点:即,跨学科性、开放性、可比性。

3、比较教育研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__借鉴__,以促进本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这是比较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理由。

4、美国比较教育学家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包括:描述阶段、解释阶段、并置阶段、比较阶段。

5、德国的学前教育主要有四种形式:普通幼儿园、学校附设幼儿园、学前班、_特殊幼儿园。

6、德国培养学前儿童教师的机构主要有以下三类:技术学院、大学、培训学院。

7、1881年,法国通过《费里法案》,提出国民教育的三个原则是:免费、义务、世俗化。

8、1990年,苏联国家教育委员会通过了《学前教育构想》,强调幼儿期的重要性,指出要根据当代教育科学成果来改革学前教育体系,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使学前教育机构呈现多元化。

共 8 页第 1 页9、意大利最初的幼教机构称为幼儿收容所,第一所幼儿收容所是由阿波蒂1829年在克雷莫纳创办的。

10、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目的有二个,一是帮助儿童形成健全人格;二是建设理想的和平社会。

教育就是对这二个目标持之以恒的追求。

11、蒙台梭利的教育法包括三要素:有准备的环境、教师、教具。

评述贝雷迪、诺亚与艾克斯坦、霍尔姆斯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

评述贝雷迪、诺亚与艾克斯坦、霍尔姆斯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

评述贝雷迪、诺亚与艾克斯坦、霍尔姆斯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在比较教育发展史上,尤其是进入社会科学方法时代以后,很多比较教育研究者都提出了独特而有效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

贝雷迪提出了比较四步法,分描述、解释、并列、比较四个步骤。

其中前两个步骤是全方位地了解所研究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状况乃至风土人情,并以各学科角度全面分析。

而后两个步骤则是在通过以上方法得到几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后,再进行比较。

实际上这是类似百科全书式的研究方法,在进行比较教育研究时需要兼顾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对研究对象的了解比较全面系统。

这种研究方法地优点是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由于对各种情况都有所了解,能够保证提出的观点或问题有稳定的根基。

但缺点是研究规模较多,消耗资源较多,需要大量时间精力来维系研究。

诺亚和艾克斯坦的方法则是科学量化法。

他们通过先提出假说,再搜集和整理数据的办法来进行比较教育研究。

与贝雷迪的方法相比,科学量化法显然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门研究,而不必在积累大量材料后再寻找突破口。

这个方法的优点在于针对性强、省时省力,且数据的研究更有说服力、更科学,是相对贴近自然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但同时它的缺点是在研究中容易产生片面化的问题,以及有可能忽略人文因素的影响。

霍尔姆斯的方法相对于前面两种方法就更优化了一步,他同样是先提出一个问题,在搜集相关论据资料,经过分析研究以后寻找出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在检验之后完成整个研究。

但是霍尔姆斯的研究方法较之前人更为全面周到。

首先从问题的提出上,霍尔姆斯就与诺亚和艾克斯坦一样避免了“广撒网”的时间精力浪费,更可贵的是霍尔姆斯的选题是集中在各地的重大问题上,这样使研究更有实效性;第二,从研究方法上,霍尔姆斯采用了多学科多角度的分析方法,避免了科学量化法容易导致的片面,而且可以解决很多不能简单以数据说明的社会科学问题;第三,在搜集资料分析问题方面,霍尔姆斯还构建了一个“理智的框架”,使得理论研究得到更好的规范和指引。

比较教育家贝雷迪的比较方法

比较教育家贝雷迪的比较方法

作者: 朱勃
作者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出版物刊名: 外国中小学教育
页码: 27-29页
主题词: 贝雷迪;比较研究法;从属地位;历史法;教育事实;历史学派;教育传统;区域研究;教育史;学科类
摘要:<正> 贝雷迪,他在比较研究法的探索中,提出了“四阶段”比较研究的方法。

这对比较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贝雷迪认为,比较教育面临的一个困难问题是,它应该归属于哪一类专门学科的问题。

从教育传统看,人们往往把比较教育作为教育史的延续。

历史学派如坎德尔等就持这种观点。

因此,比较教育就在历史学科类占了一席之地。

用历史法研究比较教育的人们就愿意比较教育处于这样一个从属地位。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学科的门类日益分化,出现了许多独立的新。

几种比较教育研究方法

几种比较教育研究方法

几种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在比较教育发展史上,尤其是进入社会科学方法时代以后,很多比较教育研究者都提出了独特而有效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其中影响较大的研究方法有:一、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贝雷边在比较教育发展史上主要以提出著名的“比较四步法”而闻名于世,他的比较教育方法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他1964年出版的代表作《教育中的比较法》一书中。

贝雷迪认为,比较教育研究包括区域研究和比较研究两大类型,其中比较研究同时面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而区域研究主要只是针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研究,它并不是比较研究,而是比较研究的基础和预备。

只有把区域研究和比较研究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系统的比较教育研究。

他认为,区域研究包括“描述”(description)和“解释”(interpretion)两个阶段;比较研究则包含“并列”(juxtaposition)和“比较”(comparison)两个阶段。

这四个阶段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著名的“比较四步法”。

他用图示的方法简明形象地表述了比较四步法。

(1)描述。

贝雷迪认为,对外国教育制度进行描述是比较教育研究工作的第一步。

描述包括两个方面,即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学校实地考察。

(2)解释。

在解释阶段,比较教育研究者要运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在第一阶段得出的关于某一国家教育状况的资料描述进行分析,以揭示影响这些教育现象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3)并列。

在贝雷迪看来,描述和解释都属于区域研究的范围,还不是真正的比较研究。

并列是真正的比较研究的开始。

简单地说,并列就是为比较而对材料进行整理的过程。

它允许对材料进行处理,即对各研究对象国基本的教育实践做概括或细致的审视。

(4)比较。

比较是比较研究的最后一个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对所有比较研究的对象国同时进行研究,据此对并列阶段形成的假说作出验证。

二、诺亚与艾克斯坦的科学量化法196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诺亚(Harold J.Noah)和纽约市立大学的艾克斯坦(Max A.Eckstein)合著《比较教育科学的探索》一书。

《比较教育》自制复习资料【选择+名词+简答】

《比较教育》自制复习资料【选择+名词+简答】

《比较教育》王英杰著复习资料(名词:56题,问答66题)第一章概论一、选择:1.对异地教育的描述和比较是比较教育产生的历史前提,我们称之为比较教育的史前史。

2.比较教育的史前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代。

3.“借鉴时代”是比较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以19世纪法国“比较教育之父”朱利安发表《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为标志,是比较教育史的开端。

4.1831年,外国教育情报调查人员库森考察写成《关于普鲁士国立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为法国制定教育基本法提供了重要参考。

5.库森的研究比朱利安更能典型地代表“借鉴时代”比较教育研究的特征。

6.1842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教育督察长霍勒斯曼访问欧洲归来,写了著名的《第七年调查报告》。

7.1900年英国比较教育学家萨德勒发表的《我们从对别国的教育制度的研究中究竟能学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被视为“因素分析时代”开始的标志。

8. 英国萨德勒反对孤立地研究教育,提出“民族性”概念和研究校外事物的主张。

9.《比较教育》一书的作者是美国康德尔,典型地反映了“因素分析时代”特点。

10.第一个系统阐述比较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学者是美国康德尔。

11.汉斯认为影响教育制度的决定性因素可以分为三类,即自然因素、宗教因素和世俗因素。

12.德国施奈德的代表作是《各国教育的动力》。

13.有人把萨德勒和汉斯的研究方法叫做“外部因素分析法”,把施奈德的叫做“辩证法因素分析法”。

14. “社会科学方法时代”分为发展期、高原期、反省期和扩展期。

15.世界比较教育学会成立于1970年,1985年中国比较教育学会正式加入世界比较教育学会。

16.20世纪90年代比较教育研究处于扩展期,把“国际教育”纳入比较教育研究的理论视野。

17.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霍尔斯的《比较教育:当代的问题与趋势》一书,认为比较教育内部已经分化出比较研究、外国教育、国际教育和发展教育四个研究领域。

二、名词:1.比较教育:教育科学体系中重要分支,重视理论和应用,以不同的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教育为研究对象。

美国比较教育学家贝雷迪

美国比较教育学家贝雷迪

(三)教育比较法的种类
1.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目标)
求同比较是寻求不同事物的共同点以寻求事 物发展的共同规律; 求异比较是比较两个事物的不同属性,以发 现事物发生发展的特殊性。
2.单向比较与综合比较(属性数量
单向比较是按事物的一种属性所作的比较; 综合比较是按事物的所有(或多种)属性进 行的比较。
(三)形成时期(20世纪前期)
• 由于一些国家显露出在人才培养上的不足之处, 教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不少国家开 始研究影响教育发展的各种因素,探讨社会与教 育之间的关系。 • 代表人物:康德尔(Isaac Kandel)《比较教育》 (1933)、汉斯(Nicholas Hans)、施奈德 (Friedrich Schneider)等 • 比较教育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开始采用比较 先进的研究方法,形成了符合研究及发展要求的 理论分析框架。但总的看来,这一时期的比较教 育研究方法还较单一。
• 并置:分类整理这些事实,按可以比较的形 式排列;然后确定比较的格局,并设 立比较的标准;最后进一步分析资料 提出比较分析的假设; • 比较:同时比较,证明并置阶段的假说是否 正确,然后作出一定的结论。
案例:藏、汉儿童数学思维能力发 展差异性的比较研究
确定比较的问题(目的性、可比性、同一性 ) 教育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所以必须
• 诺亚和埃克斯坦提出了一套验证假说的程 序和方法,使比较教育研究程序融入了数 量化和科学化的特征,即从早期注重哲学 和历史学的方法,发展成为注重经验和计
二、教育比较研究法的概念及特征
(一)概念 教育比较研究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 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 ,寻找其异同,探究教育之普遍规律与特 殊规律的方法。 比较研究法就是对物与物之间和人与人之间 的相似性或相异程度的研究与判断的方法 。

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

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

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一、名词解释:1.比较法答:比较法是人类确定事物异同关系,从而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重要思维过程和方法。

人们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以确定其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从而对事物做出初步的分类。

在对事物的内外各种因素和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比较以后,我们就可以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

在比较教育研究中,我们大多是对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进行比较,以确定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从中发现教育发展的某种规律。

2.调查法答:调查法是研究人员通过实地考察或问卷的形式来研究教育对象的一种方法。

它包括实地考察和问卷法两种具体的方法。

实地考察,是研究人员实地参观访问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第一手材料,这是了解外国教育实际情况的一种有效方法,这种研究方法的最大优点是材料真实可靠;问卷法,是研究者用书面形式直接向研究对象收集研究材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最大的优点是可以采用各种通信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空限制,从而在研究者和他的研究对象之间建立某种直接的联系。

3.文献法答:文献法是通过分析重要的教育文献来了解教育情况的重要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分析法收集比较教育的研究资料,一般要经过查阅.抽样.鉴别和整理等阶段。

查阅是利用书目.索引、文摘、辞典、年鉴、手册、百科全书等各种工具书搜集资料。

抽样是指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和掌握资料状况来选取需要仔细查阅的资料。

鉴别就是分析和确定所搜集到的材料的真伪和可靠性。

整理是指根据具体研究工作的目的和资料本身的性质,按照某种统一的标准,对资料加以分类整理,并使之系统化。

文献法搜集材料,特别注意材料的客观性.典型性和充足性。

4.《比较教育评论》(Compare Education Review)答:《比较教育评论》是美国国际与比较教育学会会刊,1956年创刊,每年l卷共4期每逢2月、5月、8月和11月出版。

1978年至1988年,编辑部设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比较教育中心,主编是著名比较教育学家阿尔特巴赫。

比较教育——精选推荐

比较教育——精选推荐

《比较教育》复习指导材料说明:1.本材料根据考试大纲,将各个章节的知识点一一抽出来,分为客观题、名词和问答题三种情况。

2.客观题包含填空、选者和判断,问答题包括简答、简述和论述,仅是作为知识点或考点列出,与考试的题型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关键是要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3.本材料所列内容也仅是一个纲要和线索,要想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还要结合书本来复习。

第一章概论一、客观题1.一般认为法国19世纪的比较教育学家朱利安在1817年发表的《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是比较教育史的开端。

2.在比较教育学科史发生以前,对异地教育的描述和比较是比较教育得以产生的历史前提,我们称之为比较教育的史前史。

3.比较教育的史前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代。

4.“借鉴时代”是比较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以朱利安在法国《教育杂志》上发表《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为标志的,“比较教育”这一术语也是在这部书中首次使用的,因而朱利安被称为“比较教育之父”。

5.1831年身为外国教育情报调查人员的库森,受法国教育部长的委托考察普鲁士教育,结果写成《关于普鲁士国立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为法国制定教育基本法提供了重要参考。

6.库森的研究比朱利安更能典型地代表“借鉴时代”比较教育研究的特征。

7.1842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教育督察长霍勒斯-曼访问欧洲归来,写了一本著名的《第七年调查报告》。

8.1900年英国比较教育学家萨德勒发表的《我们从对别国的教育制度的研究中究竟能学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被视为“因素分析时代”开始的标志。

9. 英国比较教育学家萨德勒反对孤立地研究教育,明确提出了“民族性”概念和研究校外事物的主张。

10.《比较教育》一书的作者是美国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他的研究更加典型地反映了“因素分析时代”比较教育的特点。

11.比较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比较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学者是美国的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

12.汉斯认为影响教育制度的决定性因素可以分为三类,即自然因素、宗教因素和世俗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
贝雷迪在比较教育发展史上提出著名的“比较四步法”而闻名于世,他的方法论思想主要体现在其1864年出版的代表作《教育中的比较法》中。

他认为,比较教育的系统研究氛围区域研究和比较研究。

区域研究并不是比较研究,它主要针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是比较研究的基础和预备,而比较研究则同时面对许多国家和地区。

在他看来,区域研究包括:描述和解释两个阶段;而比较研究包括并置和比较两个阶段。

上述四个阶段构成了其著名的比较四步法。

描述
对外国学校教育制度和实践进行描述是比较教育研究的第一步。

贝雷迪认为这一阶段需要进行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不断地收集各种文献资料;二是进行学校实地访问。

解释
在这一阶段,贝雷迪主张比较教育研究者运用其他社会科学的成
果,对这一阶段收集资料中所展示的教育现象做出分析,揭示影响这些教育现象的种种因素及相互关系。

因此他要求比较教育的初学者至少要掌握少则一门、多则两到三门其他学科的知识,以便他们能将社会学、历史学或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相关的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去,便于研究者不仅对各种教育事件本身作出说明,也能对这些事件产生的原因及相互联系作出评价。

并置
一份只涉及一个国家的报告无论是描述性的还是解释性分析,都只能属于区域研究。

并置是比较教育研究的真正开始。

这一阶段的工作是统一概念,提出假说。

就说,通过上述两个阶段有目的对各国教育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之后,必须将资料系统化,从中确定共同的比较标准,然后对各国资料分类并置,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之处,形成比较分析的假说。

贝雷迪提出两种具体形式的并置:一是图表式或竖列式,二是文字式或横列式。

比较
比较是比较教育研究的最后一个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对所有比较对象国同时进行研究,据此对并置阶段形成的假说作出验证。

贝雷迪将比较分为两种类型,首先是平衡比较,它指的是在不同研究区域之间作对称得比较,从一国获取的信息必须有从另一国家获取的可比信息相对应,强调资料的对等和平衡。

当平衡比较不可能或不可取时,贝雷迪认为可以进行另一种比较,即“阐释”比较。

它指的是将不同国家的教育实践随意取来,用比较的观点对资料的意义进行说明。

在进行阐释比较时,不可能作总体概括,也不可能得出或推导出任何法则。

诺亚和埃克斯坦的科学与量化的研究方法:认为比较研究澳与研究程序是,确定问题,提出假说,明确概念和指标,选择个案,收集数据资料,处理数据、说明结果
霍姆斯提出比较教育研究的资料收集框架四个模式。

规范模式,体制模式,精神状态模式和自然模式。

指出问题研究的程序,参照杜威的的方法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问题或困惑,可能的解决方法,分析说明问题,研究相关资料分析问题的背景,提出精确假设,在特定背景下检验假设,得出结论性假设和预言,如有必要对全程各阶段或某个阶段进行再检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