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趣味风俗,元宵节民风民俗的小故事_

合集下载

元宵节吃元宵的传说故事介绍

元宵节吃元宵的传说故事介绍

元宵节吃元宵的传说故事介绍元宵节吃元宵的传说故事介绍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元宵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元宵节吃元宵的传说故事东方朔与元宵姑娘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

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

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

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

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

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

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

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

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的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

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

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

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

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

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天子想想办法。

”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

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

东方朔假意地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

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

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

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

元宵节小故事

元宵节小故事

元宵节小故事篇一:元宵节小故事正月十五这天,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元宵节。

早晨,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奶奶家过节,奶奶家人可真多啊!有爷爷、奶奶、叔叔、婶婶、姑姑、姑父,还有大哥哥,爷爷奶奶为我准备了许多好吃的,有水果、饮料、还有我喜欢吃的大虾和鸡翅膀,我吃的好香啊!终于到了晚上,我们吃完元宵,就放起了烟花。

我拿起波彩明珠,问爸爸:这是插在地上还是手里拿着放?爸爸说:这是手里拿着放的。

看到有好多人在放许愿灯,爸爸也为我买了一个,妈妈在许愿灯上写下了她为我们全家许的愿,望着许愿灯慢慢地升上高高的天空,我问妈妈:妈妈你许什么愿了,能告诉我吗?妈妈说:许的愿是不能说的,只有装在心里才能实现。

其实,妈妈不说我也知道妈妈许的愿是让我身体好、学习好,让我们全家幸福快乐。

我一定努力,让妈妈的愿望实现。

今年的元宵节真是一个难忘的'元宵节啊!篇二:元宵节小故事元宵节那一天,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欢聚一堂,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

每当这时,我都会想起那件有趣的事情。

元宵节那天,奶奶在包元宵的时候对我说:“这次我在元宵里放了一枚硬币,谁能吃到,就会一生平安年年有余!”说完,奶奶把硬币洗净,巧妙的捏到了元宵里。

开始煮汤圆了,不一会儿看见那些汤圆沸腾起来。

一个个上下欢跳,仿佛是一个个调皮的孩子正在做游戏。

奶奶说:“每一个人盛六个,表示六六大顺”。

我看着那白滑软糯的汤圆,口水流下三千尺,就盼着能快点吃。

“吃汤圆喽”爷爷高兴地喊着,我“嗖”地一声冲到了椅子上,心想:我会不会吃到那个有硬币的汤圆呢?这时,我突然发现碗里有一个汤圆非常大!不会是什么“阴谋诡计”吧!还是交给妈妈处理吧!我想着便把汤圆移到了妈妈的碗里,谁知妈妈这个阶段正在“减肥”,又把汤圆移到了爸爸的碗里,爸爸说:“我才不跟你们计较呢!”说完爸爸便把汤圆放入嘴中吃了起来,忽然“铛”的一声,我吃到硬币了,哈哈;爸爸大笑起来,“可恶,还我的汤圆。

”我对爸爸说。

“已经到我的肚子里去了作文人网你也可以投稿,如果你想吃,请到我的肚子里去拿吧。

元宵节有什么传说故事

元宵节有什么传说故事

【导语】元宵节是我国各个名族的传统节⽇,是农历新年中的第⼀个⽉圆之夜,这个传统节⽇在我国已经传承了2000多年了。

以下是整理的元宵节有什么传说故事,欢迎阅读!1.元宵节有什么传说故事 1、为纪念吕后⽽设 宵节是汉⽂帝时为纪念“平吕”⽽设。

相传吕后⼀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全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周勃⼀起平定了“诸吕之乱”。

平乱之后,众⾂拥⽴刘邦的第⼆个⼉⼦刘恒登基,称汉⽂帝。

⽂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五,定为与民同乐⽇,京城⾥家家张灯结彩,以⽰庆祝。

从此,正⽉⼗五便成了⼀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闹元宵”。

2、"三元说" 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含有新的⼀年第⼀次⽉圆之夜的意思。

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

道教曾把⼀年中的正⽉⼗五称为上元节,七⽉⼗五为中元节,⼗⽉⼗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五⽇⽣,中元地官七⽉⼗五⽇⽣,下元⽔官⼗⽉⼗五⽇⽣。

这样,正⽉⼗五⽇就被称为上元节。

南宋吴⾃牧在《梦粱录》中说:"正⽉⼗五⽇元⼣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

"故上元节要燃灯。

2.元宵节吃汤圆的寓意 元宵节吃汤圆的寓意是吉祥如意、阖家团圆,还有对未来⽣活的美好愿望和对家乡故⼟的思念。

1、元宵⼀开始多被称为“汤圆”,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上,煞是好看,让⼈联想到⼀轮明⽉挂在云空。

天上明⽉,碗⾥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

因此,吃元宵表达的是⼈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

2、汤圆的名称与“团圆”字⾳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寄托了对未来⽣活的美好愿望。

3、元宵节吃汤圆,除了寓意喜庆合家团团圆圆,还有御寒、补脾胃、益肺⽓之养⽣功效。

古代的元宵节有哪些民间习俗

古代的元宵节有哪些民间习俗

古代的元宵节有哪些民间习俗元宵节是继春节之后的⼜⼀重要传统节⽇,在每年正⽉⼗五,⼜称上元节、⼩正⽉、元⼣或灯节。

那么你知道古代的元宵节有哪些民间习俗吗?下⾯⼩编就来解答⼀下⼤家的疑问。

⽬录古代的元宵节有哪些民间习俗1、偷菜民俗专家介绍,在中国古代,元宵节还曾是⼀年中有情男⼥“相约灯下”的浪漫节⽇,⼀些地区⾄今仍保有“偷菜传情”的元宵节习俗,还有在元宵节偷菜求⼦、偷菜求婿的习俗。

⾄今,在贵州省黄平⼀代的苗族中仍保留着在每年的正⽉⼗五偷菜传情的习俗。

这天,姑娘们会去偷⾮本族⼈家异性的青菜,希望能“偷”得⼀段好姻缘。

2、祈娃娃每到元宵节,⼈们就可以看到虔诚的⾹客在送⼦娘娘前跪拜上⾹,将⼀个个形态各异、活泼俊俏的泥娃娃带回家。

这就是河洛地区的祈娃娃习俗。

祈娃娃的时间不固定,但多在正⽉⼗五。

这也许是⼈们看重元宵节是举家团圆的⽇⼦,认为这个时候祈娃娃更容易如愿。

这时,各地的奶奶庙、娘娘殿前就会⾹烟缭绕,善男信⼥云集,虔诚跪拜祈祷,成为⼀道景观。

祈娃娃者多为⼀些久婚不育的⼈,也有⼀些性急的婆婆,为⼉⼦置办婚事后不久就去祈娃娃。

她们⼀般希望⼉媳第⼀胎就能⽣个男娃娃,有了男娃娃的家庭则会祈求⽣个⼥娃娃。

祈求完毕,⽼⼈会从神像前拿⾛⼀两个⼩泥娃娃,并在泥娃娃的脖⼦上系⼀根红线,表明泥娃娃已是⾃家的⼀员。

有意思的是,这时还要给泥娃娃取个名字,男孩多为“孬蛋”,⼥孩多叫“妞妞”。

然后郑重其事地对泥娃娃说:“奶奶带你回家啦!”还要告诉泥娃娃家在哪⾥,爸爸叫啥名字,妈妈叫啥名字等。

3、拜晚年⽼话说:“正⽉⼗五拜晚年”。

在传统民俗中,“过年”泛指腊⽉⼆⼗三到正⽉⼗五,这期间⾛亲访友统称为“拜年”。

由此来说正⽉⼗五是拜年的最后“期限”,只要拜访的时间不过⼗五,均视为拜年。

许多⼈由于节⽇期间事情较多,忙不过来,拜年时间便往后推迟,但最迟也要在正⽉⼗五这天拜访和送年礼,俗称“正⽉⼗五拜晚年”。

所以正⽉⼗五这天带着⼤包⼩礼物⾛亲访友的很多,成为⽼北京街头的⼀景。

【民间故事】正月十五挂红灯的传说

【民间故事】正月十五挂红灯的传说

【民间故事】正月十五挂红灯的传说在中国,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元宵节也是传统的佳节之一。

关于正月十五挂红灯的传说在中国各地有很多版本,下面就讲一则其中的一个版本。

很久以前,有一对年轻的夫妇和他们的女儿住在一个小村庄里。

这家人非常贫穷,生活十分艰难。

每天,丈夫都要到田间劳作,妻子则忙于家务,唯一的女儿小芳则在家里帮忙。

父母对小芳非常宠爱和关心,他们虽然生活贫寒,却尽量让小芳过上好日子。

小芳也懂得知足常乐,她从来不抱怨自己的生活。

有一天,小芳忽然想到,住在村庄里的人家的家门外都挂着红灯笼,而他们家却只是空荡荡的。

她觉得很是不安,于是就向妈妈撒娇地说:“妈妈,为什么我们家门外不挂上红灯呢?我看到别人家门外都挂着红灯,感觉好温暖。

”妈妈愣了一下,她想到了家里那些朴实的辛苦,内心有些无奈。

她轻轻地拍拍小芳的头说:“小芳,你知道吗?那些挂着红灯的人家可能也没有我们幸福呢。

幸福并不一定是排场的繁华,幸福是用心感受的温暖。

别人家挂红灯,是因为他们穷装富,我们家不挂红灯,是因为我们知足常乐。

”小芳想了一会儿,觉得妈妈的话有道理,于是也不再提挂红灯的事情了。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快到了,村里的人家一个个都挂上了红灯笼,一片喜庆的气氛。

小芳看到这一幕,心里不免有些失落。

她暗自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让自己的家门外也挂上红灯。

于是,她开始秘密地做起了很多小插花、彩纸剪纸和灯笼,想着在元宵节当天,秘密地挂在家门口。

她心里明白,自己这点东西远远不如别人家的红灯笼气派,肯定会被别人发现自己的心思。

她担心爸妈会责备自己,她深怕让爸妈为难。

元宵节的前一天晚上,小芳把所有的东西偷偷地拿到了家外。

她找了条老地方,小心翼翼地挂起了红灯笼,然后悄悄地回到了家中。

在她离开的时候,她没有留下丝毫痕迹,就像那个红灯笼一直就在那里一样。

第二天早上,爸妈起来开门时,看到了门口的红灯笼,都感到很惊讶。

他们不明白这是谁干的好事,但是都非常高兴。

他们打量着,觉得这个红灯笼虽然朴实,却是那么的温暖。

元宵节四种起源传说故事介绍

元宵节四种起源传说故事介绍

元宵节四种起源传说故事介绍元宵节是农历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有赏灯和吃元宵的习惯,每到元宵节的晚上,人们就纷纷走上街头赏灯、猜灯谜、放焰火、放鞭炮,尽情欢乐。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元宵节四种起源传说故事,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元宵节四种传说故事一种说法来源于汉文帝刘邦去世后,吕后执政,刘氏小皇帝只是个摆设。

吕后除了没像后世的武则天当皇帝,所掌握的权势和皇帝没什么不同。

而且她提拔吕家势力,屠杀贬谪刘氏势力,在朝廷中引起极大矛盾。

吕后病逝后,诸吕在上将军吕禄集合,阴谋篡夺刘氏江山。

齐王刘襄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在正月十五一举粉碎了诸吕叛乱阴谋,即位的汉文帝为了庆祝这一胜利,决定每年正月十五这一天家家张灯结彩,庆祝平“诸吕之乱”的元宵节。

第二种说法来源于汉武帝汉朝时天地之间的最高神祇叫太一神,又叫泰一、泰壹氏、泰氏等,其地位相当于现在的玉皇大帝,西方的上帝,是主宰宇宙一切的天神。

古代祭祀天地之中的“天”,在汉朝就指太一神。

史载“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汉武帝将祭祀太一神的时间,定于正月十五,因此这个日子演变为后来的元宵节。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第三种说法来源于东汉时的汉明帝汉明帝曾派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到“西天取经”,之比唐僧取经早了几百年。

不过蔡愔并没有到达古印度,他到了西域大月氏后就遇见了印度高僧竺法兰与迦叶摩腾。

这二位高僧在蔡愔的邀请下,驮着佛经和佛像到了大汉的首都洛阳,汉明帝专门赦建白马寺用于译经。

据蔡愔、竺法兰与迦叶摩腾介绍,佛教有正月十五瞻仰佛舍利、点灯敬佛的习俗做法,敬佛的汉明帝下令全国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全国的士族庶民都挂灯,久而久之,元宵节挂灯的风俗就产生了。

第四种说法来源于道教道教的鼻祖虽然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但道教的产生却是从东汉时期张天师开始。

第一位张天师名叫张道陵,他创建了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崇奉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所以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上元节是天官赐福的日子,所以燃灯庆祝,后来演变为元宵节。

关于元宵节的民间传说故事简短

关于元宵节的民间传说故事简短

关于元宵节的民间传说故事简短1、元宵节与灯火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畜,人们为了自卫,就组织起来与之战斗。

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闻讯后大怒,立即传旨,令天兵天将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欲将凡恫人畜财产通通烧掉。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无辜百姓受难,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向人们通风报信。

消息传开,所有的人都被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很久,一个老人终于有了办法: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烟火。

这样一来,天帝就会误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众人听说后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

十五这天晚上,天帝从天上往下一看,响声震天。

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天帝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侥幸保住了生命财产。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消灾,此后每到正月十五,家家产户都悬挂灯笼,燃放烟火,以示纪念和庆祝。

2、元宵节与元宵姑娘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叫东方朔的人,个子矮小,足智多谋,风趣滑稽,心地善良。

宫女不管是谁触犯了汉武帝,当皇帝怪罪时,他总上前讲情。

因此,宫娥彩女都对他非常敬爱。

那年腊月,下了几天雪,东方朔去御花园折梅花。

刚进园门,见一个宫女正泪流满面欲向御井扑去,他急忙上前拦救。

原来这宫女叫元宵,家住长安西北山上,家里还有父母和一个小妹妹。

自从被选进宫后,每逢年末岁首,她总思念亲人,心如刀割。

这几日风寒雪大,她不由得又惦起了在家艰辛度日的父母、小妹。

心想:既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倒不如一死,便来投井。

东方朔听了元宵的诉说,先安慰劝解一番,且答应设法让她与父母、小妹妹见面团聚。

东方朔从元宵的身世,联想到宫女姐妹都有一肚子思亲的苦水,便下决心想出了一条妙计。

这天,他来到西北山上元宵的家里,如此这般地安排一番,就返回长安大街卖起卦来。

有人认识东方朔,知道他识天文,通阴阳,都争着占卜求卦。

结果,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卦条签语。

元宵节点灯的传说故事

元宵节点灯的传说故事

元宵节点灯的传说故事
有一种说法呢,是和汉武帝有关。

传说汉武帝有个大臣叫东方朔,这人可机灵啦。

有个叫元宵的宫女,在宫里待得老郁闷了,特别想念家人。

东方朔知道这事儿后啊,就想帮她一把。

他在长安城街上摆了个摊儿,假装算卦,还到处散布消息说:“正月十六啊,火神君会派火神下凡来烧长安呢。

”这消息可把大家吓得够呛。

汉武帝也听到了,就赶紧找东方朔来问咋办。

东方朔就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咱们让元宵姑娘做汤圆,敬奉火神君。

再让京城的百姓都挂灯、放烟火,就像着火了一样,这样火神君就会被糊弄过去,不去烧长安啦。


汉武帝一听,觉得挺有道理,就按东方朔说的办。

元宵姑娘终于有机会出宫,和家人团聚了。

从那以后啊,每年正月十五就开始挂灯、吃汤圆,慢慢地就成了元宵节的习俗啦。

还有个传说呢,是跟佛教有关。

东汉明帝的时候,他提倡佛教。

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

他就下令啊,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而且还让士族庶民都挂灯。

慢慢地,这种佛教的活动就变成了民间盛大的节日,这就是元宵节点灯的由来。

你看,这些传说故事是不是特别有趣呢?就这么一代一代传下来,咱们现在过元宵节,看到那些漂亮的花灯,就会想起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有趣故事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月十五趣味风俗,元宵节民风民俗的小故事
2016年元宵节快到了,正月十五是新年的第一个圆月夜,象征喜庆团圆,这个传统的节日有的地方叫又称为元夕、元夜,或上元节。

元宵节的风俗很多,无论从活动还是饮食,都具有非常独特的节日气息。

吃元宵象征新年全家团团圆圆;赏花灯热闹喜庆,五彩斑斓;猜灯谜趣味多多,广为流传;游龙舞狮技艺高超,锣鼓喧天;百戏歌舞壮观好看,喜庆热闹……除了这些传统的元宵节节目,很多地方还有独具特色的趣味风俗。

来看几个春节元宵节民风民俗的小故事: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

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

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所以民间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

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走百病
也叫游百病,度百厄,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

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放桔灯
“放桔灯”的风俗,至少有一千年的历史。

传说南宋建炎年间,金人南侵,康王赵构从海上逃走。

逃到台州章安,寄宿在祥符寺中。

那天正是正月十五,晚上他登金鳌山观海,忽见椒江上无数灯火,如流星飘来,感到十分奇怪,便在纺罗伞盖的簇拥下,到江边观看。

侍从告诉他,这是澄江上漂下来的桔灯。

赵构十分高兴地说:“肤看京中的鳌山灯,也没有这么有趣啊!”他要侍从们跟着凑热闹,买了两船桔子,取出桔肉让大家吃了,留下桔壳制作桔灯,放在江上漂浮,玩了个通宵。

偷菜节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

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莱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

所他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

偷菜不怕被发现,被份的人家并不责怪。

大家把愉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

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偷青节
和偷菜节类似,四川、广东、海南等地都有“偷青”的习俗,在元宵节的晚上可以去偷一点别人菜园里的蔬菜。

据说,如果偷菜挨菜园主人诅咒得越刻毒就越“旺相”,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则以不挨骂为吉兆。

另外,如果偷回的青苗,如有生菜则寓意“生财”,有萝卜菜头则寓意“彩头”,有青葱则寓意“人聪明”,有大蒜则寓意“好打算”。

宵夜偷青时,人们搬板凳到户外去,将平日之怨气,尽皆骂出,被骂之人不得回骂。

送瘟船
送瘟船是福建清流县城群众在每年元宵节之夜的一种驱邪逐瘟的活动。

是夜,暮色初合,县城东门桥边聚集着众多的男男女女。

在岸边泊着一艘用薄木板钉成的船,船的周围用薄薄的竹片扎成船舱,外面再糊上红红绿绿的色纸。

船舱四壁
画着十二生肖的肖像,这就是瘟神乘坐的船。

舱内装着由各家各户送来的猪毛、禽羽等杂物及花炮。

山乡人迷信认为,将家禽牲畜的毛羽送上东去的瘟船付之一距,即可保今年六畜兴旺,全家平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