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启庆教授《蒙元社会文化史》研究介绍

合集下载

蒙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与融合

蒙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与融合

蒙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与融合蒙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蒙汉文化的融合。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蒙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与融合。

一、政治影响与融合蒙元政权的建立对中华文化产生了重大的政治影响。

蒙古人在统治中国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如设立行省、设立官职、实行科举制度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使得中华文化得以延续。

此外,蒙元政权还在政治上实现了蒙汉文化的融合。

蒙古人在统治中国期间,逐渐融入了中国的政治体系,吸收了中国的政治理念和制度,形成了独特的蒙汉政治文化。

例如,蒙古人在政治上采取了一些中国的传统制度,如设立行省、设立官职等,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使得中华文化得以延续。

二、经济影响与融合蒙元政权对中华文化的经济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和贸易方面。

蒙元政权在统治中国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如发展农业、推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等,这些政策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同时,蒙元政权还促进了蒙汉经济文化的融合。

蒙古人在统治中国期间,逐渐融入了中国的经济体系,吸收了中国的经济理念和制度,形成了独特的蒙汉经济文化。

例如,蒙古人在经济上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蒙汉经济文化的融合。

三、文化影响与融合蒙元政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方面。

蒙元政权在统治中国期间,推动了蒙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蒙元政权在文化上实现了蒙汉文化的融合。

蒙古人在统治中国期间,逐渐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体系,吸收了中国的文化理念和传统,形成了独特的蒙汉文化。

例如,蒙古人在文化上推动了蒙汉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蒙汉文化的融合。

四、教育影响与融合蒙元政权对中华文化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蒙元政权在统治中国期间,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普及,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黄潘研究综述

黄潘研究综述

2013.04黄溍在元代中后期影响颇大,但他在历史上却不是显眼的人物,他的渊深和高致往往被忽略,但是黄溍的人格操守一直颇为后世士人们所称道。

随着元代文学研究的加强和学术界对婺州地区、金华学派的关注,有关黄溍的研究已经开始,但始终处在一个不温不热的状态。

一.有关黄溍研究的论文在台湾,1971年孙克宽先生在《儒雅雍容之黄溍—金华文学的第三位人物来研究,这是笔者所能见到的关于研究黄溍的最早的文章。

时隔多年,许守泯先生才在1997年的“元史暨宋元文化研讨会”上宣读了《黄溍及其士人角色:元代江南士人理想与实践》,后来又有了萧启庆先生主编的《蒙元的历史与文化—蒙元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元代江南士人的社会网络—以金华黄溍为例》一文。

在大陆,对黄溍进行最早且至今仍是最详尽研究的是徐永明先生,徐先生的硕士论文就是以黄溍为考证对象,并发表了《黄溍与婺州学风》、《黄溍的政治心态略评》,后来通过黄溍了解到其所在的婺州,并因此形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元代之明初婺州作家群研究》。

下编考证篇中有一篇黄溍年谱。

此外,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纪兰香的硕士论文《试论黄溍的诗文创作及其文学观》以及随后发表的两篇论文《黄溍交游考》、《论述黄溍的题画诗》也对其进行了详细研究。

另外,查洪德先生的论文《在矛盾中求融通—黄溍的学术思想探讨》,也较有启发意义。

下面对上述论文作简要分析:(一)台湾1.《儒雅雍容之黄溍—金华之学述评之三》文章主要论述了黄溍的家世生平、师友交游和对黄溍的诗文评价。

关于黄溍的生平和家世,资料完备;关于黄溍的师友交游,只提及与黄溍关系亲近或者对他有较大影响的人物;关于黄溍著作;本集的版本问题;诗歌,对于黄溍诗歌的整体评价并不高。

2.《元代江南士人的社会网络—以金华黄溍为例》许守泯先生曾在1997年的广州“元史暨宋元文化研讨会”上宣读《黄溍及其士人角色:元代江南士人理想与实践》一文,文章以黄溍为例,说明江南士人如何于现实环境的局限与无奈下,调整其处世态度和仿真而实践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处理的问题着重于黄溍的家世、仕途、以及元代政治环境对江南士人影响下其出仕理念的探讨。

解读近代蒙古族作家文学繁荣之社会宏观语境

解读近代蒙古族作家文学繁荣之社会宏观语境

明代起 退居溯 漠 的蒙古族 自隶属 清朝 治域 , 步入 近代 的门槛 时 , 由于塞外 移 民潮 流和移 垦设 治政 策 , 从政 治身份 、 经济命 脉 、 社会 结构 和文化类 型各方 面均经历 了全所未有 的巨大变迁 。从其最 基本 的生存基 础 而论 , 蒙古族 世代 繁衍 生息 的地理空 间打破 了已往蒙古 民族一 体 的格局 。从此打 破 了蒙 古 草原人 口的
世 纪 的史传文 学传 统模式 的创造 性转化 。
众所 周 知 , 文学 的变迁 是文化 变迁 的反 映 , 而文 化 的变迁则 源 自于社会 的变迁 。因此 , 探求 近 代蒙古
族 作家 文学 尤其 是东部 蒙古 族作 家 阵营异 军 突起 的深层原 因 , 研究 的视角 不能 只 囿于 纯文学 的影 响关 系 界框 , 而有 必要 去聚焦 近代 蒙古族 所 生存 生活 的社会 宏观 语境 , 对近代 蒙古 族在 人 口结 构 、 经济结 构和文 化 结构 等方 面所经历 的 巨大变迁 进行详 细 的解 析 。
解读近代 蒙古族作 家文学 繁荣 之社会宏观语境
包 红梅 。
( 内蒙古社会科 学院 文学研 究所 ,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 0 1 ) 100
[ 摘
要 ]探 求 近 代 蒙 古 族 作 家 文 学繁 荣发 展 的深 层 原 因 , 究 的 视 角不 能 只 囿 于纯 文 学的 影 响 关 系界 框 , 有 必要 研 而
[ 收稿 日期 ]2 1— 3 3 02 0 — 1
[ 者 简介 ]包 红 梅 (92 )女 ( 古 族 )内 蒙古 通 辽 人 , 士 , 理 研 究员 , 究方 向为 文 化人 类 学 和 比较 文 学 。 作 17 一 , 蒙 , 博 助 研

元朝的特性

元朝的特性

元朝的特性 >——蒙元史若干问题的思考 元朝是中国古代唯一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全国统一王朝。

近十几年来,国内主要指大陆史学界在蒙元史研究领域中取得了丰硕 的成果,包括贡献出两部学术水平很高的断代史著作,即韩儒林主编《元 朝史》人民出版社,1986 和周良霄、顾菊英合著《元代史》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93,以及一些专题著作和大量的学术论文。

然而历史的复杂性,就在于学者可以不断选择问题、变换视角,见仁 见智,对其进行不重叠的考察。

本文打算将近年读书所得,结合元朝的特性这一主线,就若干问题稍 陈管见。

题目较大,而个人学识浅薄,本不当率尔操觚,其中浅陋愚妄之处, 尚望学界师友垂谅。

一从征服王朝论谈起 建国以来的历史研究,在很长时期内存在着将历史简单化的倾向。

以对各北方民族所建立王朝以下简称北族王朝的研究为例,学者多以 马克思的著名论断——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 文明所征服〔1〕为指导,重点强调各北族王朝学习、吸收汉文化以及民 族融合、 建立各族地主阶级联合统治的一面, 而忽视各族文化冲突、 抵制、双向影响以及民族政策不平等的一面。

实际上,后一面的问题十分重要,在元朝的表现尤为人所共见。

近十几年来,蒙元史学者已对这方面作出大量研究,从而在事实上予 上述总体偏差以不小的纠正。

然而,只有从理论上对中国古代诸北族王朝作出类型划分,特别是从 文化差异主要是与汉文化的差异的角度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才会对这些 王朝包括元朝的特性、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复杂性有更深入的了解。

笔者并无能力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只是想提到一种外国学者早已提出、 运用而我们却长期回避、排斥的理论模式——征服王朝论。

征服王朝论是德裔学者魏特夫于本世纪前半期提出的。

他在《中国社会史辽》一书与中国学者冯家升合著的导言中认为中国 古代诸北族王朝按其统治民族进入内地的不同方式,可划分为两类。

第一类为渗透王朝, 以十六国、 北魏为代表; 第二类为征服王朝, 辽、 金、元、清均属其列。

近十年宋辽金元宗族研究综述

近十年宋辽金元宗族研究综述

!)*"+,!./0123456789:常建华(南开大学 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天津 300071)摘 要:宋辽金元宗族研究取得可喜的成果,出版了数部学术水准很高的专著。

台湾的宋代宗族研究尤为突出,深入探讨了宗族与科举、婚姻的关系,阐述了宗族在地方社会的作用以及保持强盛的机制。

辽金宗族研究也取得了不小进展。

宋辽金元宗族的研究,需要将宋辽金元各时期宗族与明清时期的宗族连在一起,注重宗族与社会历史断裂与连续的关系,进行长时段研究。

加强地域性宗族研究,开展宋元时期不同地域宗族的比较研究、宋元与明清宗族的比较研究也是必要的。

关键词:宋辽金元;宗族;谱序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11)01-0108-08AreviewofstudyonlineageinSongLiaoJinandYuanDynastiesinrecenttenyearsCHANGJian-hua(CenterforChineseSocialHistoryStudies,NankaiUniversity,Tianjin300071,China)Abstract:GratifyingresultshavebeenachievedinthestudyoflineageintheSongLiaoJinandYuanDynastiesandhighacademicstandardmonographhavepublished.InTaiwanthestudyonlineageinSongDynastyhasmadeoutstandingachieve ment,suchasrelationsoflineagewithimperialexaminationsystemandmarriage,thelineagefunctioninlocalsocietyanditsmechanismtokeeppowerful.ThestudyonlineageinLiaoandJinDynastieshasalsomadegreatprogress.Inthestudyoflin eageinSongLiaoJinandYuanDynastiesweshouldpayattentiontothebreakdownandthecontinuationbetweenlineageandsocialhistoryanddothelong-termresearch,whichrequiringstudyingtheconnectionwithinSongLiaoJinandYuanDynas tiesandtheconnectionbetweenSongLiaoJinandYuanDynastiesandMing-QingDynasties.ItisverynecessarytoenhancelocallineagestudyandpromotethecomparativeresearchesindifferentplacesofSong-YuanDynastiesandbetweenSong-YuanandMing-QingDynasties.Keywords:SongLiaoJinandYuanDynasties;lineage;prefaceforgenealogy 笔者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研究》一文中①对于1998年前的宋辽金元时期宗族研究有比较全面的评述。

近四十年来台湾元史研究的回顾

近四十年来台湾元史研究的回顾
,
⑦ 朝 》 陶 晋 生《中 国 近 古 史 》 王 明 荪《宋 辽 金 元 史 》 《蒙 古 民族 史 略 》 书 与 等

辽 金 元 史讲 义
,

丙 元朝史
,
④ 》
⑤ 李 则 芬《元 史 新 讲 》 黎 东 方《细 说 元
,

.


上 述 各 书 中 姚 先 生 遗 著 系 汇 集 生 前 讲 义 而 成 书 此 一讲 义 对 史 料 的排 比 与基 本 史 实 的 重
事实上 专 治元史 者 为数不 多
, , , , ,
元史
界 较 五 六 十年 代 反 为 冷 落
裹 足 不前
.
.
究 其 原 因 不 外 下 列 四 端 第 一 蒙 元 历 史研 究 难 度 较 高 学 者 不 免
,
, ,
第 二 人 才 流 失 老 中二 代 学 者 或 则 相 继 凋 逝 或 则 徙 居 海 外 遂 产 生 师 承 难 继 问 题 第 三 地 理 环 境 不 适 加 以 台 湾 近 年政 治 文 化 界 本 土 化 之 势 日盛 年 轻 一 代 对 大 陆 边 疆 历 史 文 化疏 离 之 感 日增 第 四 史 学 界 兴 趣 转 移 重 今 轻 古 之 风 日 显 近 代 以 前 历 史 的 研 究 已 失
,
,
,
蒙 古 国 的崛 兴 各种文
,
.
长 李 著《元 史 新 讲 》 达 二 百 万 言 极 为 详 瞻 全 书 以 政 治 军 事 史 为 主 兼 及 政 治 制 度 财 政
,
,
,
经济 社 会 对 外关 系及学 术 等 范畴 涵盖 颇 广
, ,
,

《2024年蒙古族现代启蒙文学——(1902年至1947年)》范文

《2024年蒙古族现代启蒙文学——(1902年至1947年)》范文

《蒙古族现代启蒙文学——(1902年至1947年)》篇一一、引言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蒙古族文化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与融合。

这一时期,现代启蒙文学作为新思潮的代表,开始在蒙古族文学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从1902年至1947年,这一时期标志着蒙古族现代启蒙文学的萌芽与初步发展,成为后来民族文化繁荣的基石。

二、启蒙思潮的兴起在1902年前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蒙古族知识分子开始关注社会现实,积极寻求民族文化的振兴之路。

现代启蒙文学便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这批先知先觉的启蒙者,借助文学作品来唤起人们的觉醒意识,探索国家民族的出路。

三、文学特征与风格在题材上,这一时期的蒙古族现代启蒙文学作品以社会现实为题材,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的生活苦难。

同时,作品也表现了民族精神、传统美德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风格上,作品多采用现实主义手法,语言质朴、直白,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四、主要作家及其作品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蒙古族作家和他们的作品。

如,XXX的《XXXX》,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愤怒和哀痛;XXX的《XXXX》,以爱情为线索,探讨了民族传统美德和价值观的传承。

这些作品在当时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启蒙文学的代表作品。

五、对后世的影响蒙古族现代启蒙文学在1902年至1947年的发展历程中,为后来的民族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这批优秀的作品不仅丰富了蒙古族文学的宝库,也成为了当时人民精神的寄托和情感的表达。

此外,现代启蒙文学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和人文关怀,也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启示。

六、结语总的来说,蒙古族现代启蒙文学在1902年至1947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觉醒到繁荣的过程。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以现实主义手法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的生活苦难,同时表达了对民族文化的振兴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为后来的民族文化繁荣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

《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硏究》简评

《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硏究》简评

《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硏究》简评作者:张钧扬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8年第03期一、概述《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硏究》是台湾中研院院士萧启庆先生所著一本关于蒙元帝国历史的研究书籍。

此次萧院士将之前所著的《元代史新探》、《蒙元史新研》、《元朝史新论》三本书中有价值的文章重新编排,合编为本书,主要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族群文化和人物等方面对蒙元帝国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每一研究都具有意义。

二、写作特点本书的写作特点一是大量的引用史实和他人研究成果作为例证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

例如在其中的一章《元代科举与菁英流动:以元统元年进士为中心》中,萧院士引用《元统元年进士录》中的信息和数据,对元统元年的四等一百名进士的各方面信息:包括出身、先祖官职、互相关系、婚姻情况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归纳整理和分析,并在书中大量使用表格进行对比说明。

元统元年是元朝历次科举考试中唯一录满一百名进士的考试,所以其统计数据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普适性,使得整个论述更具说服力。

二是专题性。

本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顺序或是叙述主线,而是以一个一个的专题作为分割,每个专题有大有小,侧重点也各有不同。

例如第一个专题《蒙古帝国的崛兴与分裂》,就是从整体的国家角度来看蒙元帝国的发展史和矛盾的发生点,属于宏观层面的专题。

而后面则有类似于《宋元之际的遗民与贰臣》和《元明之际的蒙古色目遗民》这一类专门研究的小专题,凸显了本书的全面性和学术精神。

同样,在这些专题当中,萧院士也大量使用表格来进行说明,虽会使本书的可读性有些下降,但也不可否认它的学术价值三是作者的自身态度,从书名“内北国而外中国”中便可窥得些许。

其含义是元朝虽然表面上是一个统一且用汉人的方式来治理国家的朝代,但它的本质仍然是一个由蒙古游牧民族本位思想统治下的国家,且产生了许多文化上和实际操作上的矛盾和冲突。

而本书的部分专题都有体现这一根本思想,如《元代蒙古人的汉学》、《元代的儒户:儒士地位演进史上的一章》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启庆教授《蒙元社会文化史》研究介绍许守泯(成功大学 历史学系;台湾 台南)一、经历简介萧启庆教授是当今海内外蒙元史研究最重要的学者之一。

萧教授生于1937年,祖籍江苏泰兴。

1955年就读台湾大学历史系,深受姚从吾先生(1894─1970)启发。

姚先生早年毕业于北大,师事柯绍忞、张相文,亦为胡适入室弟子,后来负笈德国,受到史学大师兰克(Leopold von Ranke)和班汉姆(E. Bernheim)影响,回国后结合兰克史学和干嘉考证学,研究北亚史及辽金元史。

萧教授在姚先生的教导熏陶之下,选择以蒙元史为研究领域。

1959年完成学士论文《忽必烈潜邸旧侣考》,并考进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仍跟随姚先生研习蒙元史。

1963年提交硕士论文《西域人与元初政治》,同年并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

在哈佛大学,萧教授主要师承柯立夫(Francis W. Cleaves, 1911─1995)与杨联升两位先生。

杨联升先生以博学多闻知名,其治学能以社会科学的观念设定题目和组织材料,却立足于严谨的训诂与考证上。

柯立夫先生则师承二十世纪前半西方最伟大的汉学家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精通汉、蒙、满、波斯及多种欧洲古今语文,其著作以译述与考证见长。

萧教授在两位先生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元代军事制度》(The Military Establishment of the Yuan Dynasty),并由哈佛大学于1978年刊行,自此中外学界对元朝的军事制度才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萧教授于1969年自哈佛大学毕业,先是任教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圣云大学(St. Cloud State University),1974年转任新加坡学历史系。

1994年应台湾清华大学历史所邀约,返台任教,讲授“辽金史专题研究”、“元史专题研究”及“汉学述评”等课程。

2000年当选台湾中研院院士,2002年退休,荣聘为清华大学历史所梅贻琦荣誉讲座教授至今。

二、研究取径与重心萧启庆教授认为元史研究有两条主轴,一为探讨元朝在中国史上的独特性,一为考察其在中国史上的延续性。

前者着重横向探讨草原传统及外来文化冲击所造成的元朝制度与文化上的特色。

后者着重纵向分析元朝与前后各代之异同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而萧教授的研究重心,早年较重视第一条主轴,近年来也重视第二条,但萧教授也体认到二者不可偏废,因此想结合两条主轴而勾勒出蒙元时代在中国历史及北亚历史中的地位。

三、出版著作截至目前,萧教授已经出版专书两册,联合编着三种,论文集五册,分别是:专书《西域人与元初政治》(台北:台湾大学文学院,1966)、《元代军事制度》(The Military Establishment of the Yuan Dynast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联合编着方面,与罗意果(Igor de Rachewiltz)、陈学霖两位教授合着《蒙元前期名人传论》(In the Service of the Khan:Eminent Personalities of the Early Mongol-Yuan Period, 1200-1300)(Wiesbaden : Harrassowitz Verlag, 1993),并参与撰写《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6)(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元代中期政治」部分。

1999年,萧教授于台北主办“海峡两岸蒙元史学术研讨会”,联合编着并出版《蒙元的历史与文化:蒙元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下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1)。

论文集则有《元代史新探》(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蒙元史新研》(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元朝史新论》(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2007年更结集三书中二十三篇论文,出版《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可谓三书之精华版。

紧接着2008年又出版《元代的族群文化与科举》(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

整体而言,萧教授的研究成果涵盖蒙元时代的政治、军事、社会、文化、人物评传与综论等方面。

四、蒙元社会文化史研究屈文军《四十年来萧启庆教授的蒙元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年第1期,14-20页)一文详尽介绍了萧教授对蒙元政治史、军事史、军事制度史、元代汉文化之延续与影响等相关问题的研究。

以下就萧教授对社会文化的相关研究,分社会与族群文化两项加以介绍。

(1)对元代社会的研究对元代社会的研究,萧教授自言这是他用力最多的一个领域。

从社会阶层来看,元代社会阶层与前代的主要差异在于新旧菁英阶层的更替,即中原社会传统菁英“士人”(儒士)地位较前代低落,起而代之的是一个皇室家臣集团,即当时所谓“大根脚”家族。

〈元代的儒户:儒士地位演进史上的一章〉一文即透过儒户的法定权利与义务而探讨儒士在元代社会中的实际地位。

该文显示,儒士虽然失去唯我独尊的传统地位,但与当时的僧道相当,仍然享有不少经济上的优待,仅是仕进之路较前狭隘。

因此在士人地位的演变史上,元朝儒士地位特殊,却非特别卑下,修正了因「九儒十丐」一辞引起的种种误解。

《元代四大蒙古家族》一文是四个最为潢贵家族的历史,研析蒙古统治菁英阶层的性质和演变,反映蒙元政权具有韦伯(Marx Weber)所说“家产制”(patrimonialism)的性格,即是政府为皇室家务组织的扩张,而皇室家臣则构成最高统治阶层,终蒙元之世未变。

《元代几个汉军世家的仕宦与婚姻》一文探讨六个重要汉军世家的历史,显示汉军世家因在征服中原过程中立有大功,取得家臣身份,成为蒙古社会中的统治菁英。

汉军世家的历史显示出元代政治地位及社会身份的取得决定于「根脚」而非「民族」。

《蒙元时代高昌偰氏的仕宦与汉化》是以一个家族的历史检视色目菁英阶层的政治与文化演变,指出偰氏原为突厥、回纥、畏兀儿等国世家,因归降蒙古时间较早,亦跻身皇室家臣之列,以致仕宦不绝,但汉化较深,故兼具“根脚”与“科第”双重身份,情形较为特殊。

总之元朝统治菁英阶层甚为闭锁,重家世而轻成就,与中国近世各代的情形大不相同。

另外,萧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元代社会与科举”的计划,包括有两部分:第一部份是《进士录》的重建,第二部分则是根据《进士录》探讨科举恢复对当时菁英构成及中国近世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一部份的各科辑录已陆续发表,并辑为《元代进士辑录》一书,即将出版。

与第二部分相关发表的论文有《元代科举与菁英流动:以元统元年进士为中心》、《元朝蒙古色目进士背景的分析》、《元朝科举与江南士大夫之延续》、《元朝南人进士分布与近世区域人才升沈》等文。

《元代科举与菁英流动:以元统元年进士为中心》一文从社会史的观点着眼。

萧教授使用十余年前发表的〈元统元年进士录校注〉为根据,以该科百名进士为分析对象,从仕宦、户计与婚姻三方面考察进士的家庭背景,探讨科举制度与菁英流动的关系。

基本上,元统元年进士中「新血」的比例较宋、明两代为低,而各族群进士中新血的比例又因种种因素而颇有差异。

不过要注意的是元统元年进士的统计未必能够完全反映其它十五科的真相。

《元朝蒙古色目进士背景的分析》探讨蒙古、色目进士的社会流动及其与汉族间的社会、文化互动。

本文显示多达八成的蒙古、色目进士出身于官宦家族,而来自布衣之家的不过二成。

从社会观点来说,大多数进士是蒙古、色目族群中传统菁英家族的延伸。

从文化观点来说,蒙古、色目进士是其族群中汉化最深的一群。

《元朝科举与江南士大夫之延续》是以「南人」进士家族为基点,探讨元朝在近世士大夫家族发展史上的地位。

基本上,元朝的科第之家实为宋、明二代士大夫阶层的桥梁。

江南士大夫阶层有颇大的稳定性,未因征服王朝的介入而中断。

《元朝南人进士分布与近世区域人才升沈》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考述元朝进士的区域分布及其历史意义。

本文从行政区划的省、道、路三级研析元代进士的分布,又借用施坚雅(G. William Skinner)“区域经济社会体系”理论,同时兼顾文化、教育因素,讨论宋、元与元、明之间的进士分布的延续与变化,藉以显示近世中国人才分布的趋势及元朝在其中之地位。

这三篇论文显示,就科举制度的规模而言,由于元朝恢复科举的目的仅在为原有以特定标准选官用人的方法增添一个补充途径,因而考试规模始终狭隘,竞争空前激烈。

就菁英流动而言,元朝科举产生的的官场新血少于宋金明清等朝,但考试对各族群的影响大小不一,许多蒙古、色目、汉人进士来自元朝官宦家庭,不少南人进士则出身南宋仕宦家族。

就科举对文官构成之影响而言,元代进士多数以中品官职终仕,有五分之一仕至高官,但因进士仅占当时文官的3.4%,显示科举对元朝政权封闭性的特质影响甚小。

(2)对族群文化的研究由于元朝是一个多元族群社会,所以族群政策和族群关系成为元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这是萧教授多年来注意的一个焦点,主要探究元代族群政策与族群关系、蒙古人的汉学与汉化,以及多族士人圈形成等诸多议题。

《内北国而外中国:元朝的族群政策与族群关系》一文显示元朝族群政策之宗旨不在于达成族群的和谐与统合,而是对被征服民族实行压制与分化,这个政策严重影响族群关系,造成族群关系在各方面产生很大落差。

尤其在政治、经济方面,蒙古、色目与汉族之间的关系始终以压迫与剥削为主调,导致族群冲突与对立,而元朝之覆亡与族群关系之恶化有密切关联。

《元代蒙古人的汉学》一文根据现存史传、诗文集、剧曲集、方志、石刻及美术等数据,考述117名蒙古儒者、诗人、曲家及书画家的生平及造诣,显示不少蒙古士人的汉学造诣深湛,足与当世汉族及色目名家争胜。

论者多谓此文可与陈垣名著《元西域人华化考》并行。

之后又作《元代蒙古人汉学再探》。

《论元代蒙古人的汉化》一文则全面检讨蒙古人的汉化问题。

除了评估蒙汉二族交融的有利及不利条件之外,并考述二族之间实际交流的状况,指出:蒙古人徙居中原、江南达百年之久,不得不改就汉地的生活方式并与汉人杂居、交往、通婚,不免深受汉文化影响,并从名字、礼俗及汉学三方面较为具体衡量蒙古人所受汉文化影响的程度。

本文主旨在于就蒙古人汉化问题作一平允之论证。

《元色目文人金哈剌及其〈南游寓兴诗集〉》系根据在日本发现的金哈剌诗集,考述其人之族属、家世、科第、仕历、诗集流传及其文学价值,并进一步指出:金哈剌虽出身汪古族,在汉文化中却浸润极深,其诗歌所反映的生活、思想及情趣与汉族士大夫并无不同,在政治上却与元室同舟一命,安危与共,最后不得不以身家殉国,反映出元末蒙古、色目菁英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相互抵牾的困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