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论文

合集下载

侗族建筑文化论文

侗族建筑文化论文

侗族建筑文化论文一、广西侗族建筑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在过去的年代中,广西侗族一直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发展,虽然物质生活较为落后,但是从传统建筑传承的角度来说却一直处于风格较为稳定的时期。

近代以来,随着外来人口的进入带来了现代文明,给这些古老的村寨带来了强大的冲击。

(一)村寨老旧建筑失修现代文明进入古老的村寨,它所带来的一切都使得村寨里的人们感到十分的新奇,人们开始对村寨外面的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向往现代文明的同时,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就开始失于重视和保护。

侗族的传统建筑都是木制结构,这种结构的房屋由于材质的问题,在使用一段时间以后就必须要进行维修和翻建,否则就会由于长时间的潮湿空气的腐蚀而产生倾斜或者倒塌。

在广西侗族的村寨里,很多传统建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一些有人居住的民居尚且有人维修,但是那些在过去承担公共服务功能的鼓楼、风雨桥等公共建筑破败不堪,也没有人员去进行维修。

一些民居在维修过程中,为了方便,往往采用现代化的铝合金和钢筋、水泥等材料去进行维修,这样虽然更为方便,但是与原有的房屋搭配起来,显得不伦不类,损害了原有建筑的风格。

(二)传统建筑工艺失传广西侗族的建筑有着鲜明的名族特色,建筑全部采用杉木进行建造,并且采用榫卯结构的传统工艺。

因此,在侗族建造房屋的过程中,这种建造传统房屋的手艺都是利用师徒关系进行传承的。

在原来,在广西侗族当地从事木工是非常不错的行业,能够为家庭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

在这个过程中,侗族传统的建造工艺也就被传承下来。

但是随着村寨和外部世界沟通交流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走出村寨。

与古老封闭的村寨相比,他们更加向往大城市的现代文明生活。

这些年轻人一旦走出村寨,就会被外面的世界所吸引,很少会再回到村寨中。

乡村的失落,是不仅是广西侗族村寨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整个中国乡村在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传统的建筑工艺面临失传时候,村民们在翻修和建造房屋过程中,为了更加方便,往往选择钢筋水泥等现代化的材料,甚至很多人家干脆舍弃了传统的房屋,将房屋推到重建,建设了钢筋水泥的小楼。

贵州民族文化论文

贵州民族文化论文

谈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侗族学生:XXX学院班级,学号:*********摘要: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主要分布在贵州的黔东南,并且它有着丰富文化,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的美誉,但由于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和时代的变迁,侗族的传统文化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许多传统文化迅速消失。

关键词:侗族、传统文化、变迁(一)侗族侗族自称Gaeml(发音近似于汉语的“干”、“佄”或“更”字),依据联合国倡导的“名从主人”原则,国际标准译名为“Kam”、“KamPeople”。

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

明、清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

民间多称“侗家”。

其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贵州省和湖南省交界处的地方,而在贵州则主要分布在黔东南的锦屏、天柱等地。

(二)侗族文化变迁的原因90年代以来,侗族的传统文化受到很大冲击,许多传统文化迅速消失,状况令人担忧。

如何从传承弘扬的高度来充分认识侗族的民族文化,对于贵州各级政府至关重要。

因为,随着大规模的城镇化,民族文化将随着村落的消失而灭亡。

因此,保护侗族传统文化对于传承世界文明有着积极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影响侗族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是物质文化的传播,它是文化传播的先导,不受国家民族的限制,直接进入人民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例如有了汽车就不再骑马坐轿,有了电灯就不再用菜油灯,煤油灯。

其次是现代传媒,移动通讯,电话普及城市乡村,电视广播进入千家万户,网络覆盖全国,而且“三网融合”一切都信息化、数字化,不但传统文化收到冲击,就连近代传入的电报、话剧、电影都逐渐消失、衰落。

其三是近代教育,改变了整个知识体系,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传统文化日益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提上了日程。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众多,同时又是汉族移民较多的省份,汉族占65%,少数民族占35%,文化系统及其复杂,汉族化来自全国各地,少数民族分属濮人、百越、氐羌、苗瑶几大系统,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摘要]侗族文化在服饰、建筑、音乐等方面极具特色,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然而,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经济条件制约、民族文化教育缺失、政府职能定位偏差等方面影响,近年来侗族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传承与发展侗族文化需要从合理对待外来文化、大力发展地方经济、重视民族文化教育、反思政府职能定位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侗族;文化传承;文化发展一、侗族文化的特征及其文化意义分析(1)服饰文化侗族女性的服饰千姿百态,或款式不同,或装饰部位不同,或图案和工艺不同,或色彩和发型、头帕不同,她们平时穿着便装,讲求实用,盛装时注重装饰审美,朴素与华贵相得益彰。

根据整个侗族妇女服装特点,可将侗族服装分为三种款式,即:紧束型裙装、宽松型裙装和裤装。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

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

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

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银饰。

侗族的马尾背扇堪称一流绣品,其造型古老、绣工精制,图案严谨,色彩富丽,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聪慧和高超技艺。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

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

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

侗族服饰是农耕文化的再现。

侗族是古越人的后裔,古越人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

侗族服饰上有许多纹样图案,主要有谷粒纹、桂花纹、花瓣纹、田螺纹、水车花等纹样,这与农耕经济有着直接的联系。

侗族服饰是侗族族徽标志之一。

鼓楼与服饰是侗族的两大族徽标志,有侗寨就有鼓楼,其标志特征十分明显。

而服饰作为侗族的族徽标志主要是它凝聚着侗族人的精神,增强民族内部团结、统一和为集体生存而拼搏的战斗力。

广西侗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民族发展

广西侗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民族发展

广西侗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民族发展一、本文概述广西侗族,作为中国众多民族中的一员,拥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也为侗族人民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广西侗族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以及这些传统文化如何与当代民族发展相结合,共同推动侗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我们将首先回顾广西侗族的历史渊源,梳理其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分析侗族的语言、文字、服饰、建筑、歌舞、节庆等文化表现形式,揭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价值。

同时,我们还将关注侗族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探讨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实现与现代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

本文还将对广西侗族传统文化在当代民族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深入剖析。

我们将从经济、教育、科技、旅游等多个角度,分析传统文化如何成为推动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们还将关注传统文化在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信、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侗族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将全面展现广西侗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当代价值,为推动侗族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侗族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提供有益参考。

二、广西侗族传统文化概述广西侗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拥有着自己独特且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这些文化不仅体现在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也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历史、艺术、信仰和社会组织等各个方面。

在语言方面,侗族有着自己的语言——侗语,它是侗族人民交流的主要工具,也是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侗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有着自己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

在艺术方面,侗族文化表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追求。

侗族的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展现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华。

侗族的音乐、舞蹈和戏曲等表演艺术,以其优美的旋律、动人的节奏和深情的表演,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灵。

侗族的刺绣、银饰等手工艺品,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了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非遗文化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

非遗文化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

非遗文化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摘要:中国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各民族的文化价值也由特色民族音乐充分体现出来。

侗族大歌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颗灿烂之星,其传承与发展对于侗族来讲是十分有意义的。

本文以非遗文化侗族大歌为研究对象,对其现状以及在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侗族大歌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1.非遗文化侗族大歌的文化价值与意义1.1非遗文化侗族大歌的文化价值侗族是一个友爱互助的民族。

族内人民和谐团结、友善、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形成了侗族大歌的特色:高亢嘹亮。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团结的关系都可在侗族大歌中表现出。

侗族大歌从各个方面立体展现还原人民的社会活动及日常生活。

侗族大歌是侗族精神文明的高度体现,通过侗族大歌,能够充分领略认识到侗族社会精神文化世界的珍贵的人文美感。

1.2非遗文化侗族大歌的经济价值通过开发侗族大歌的内在经济价值潜力能够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提高当地的GDP。

因此,在宣传方面加大投入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也会有效提高侗歌在大范围内的知名度。

重视侗歌所具有的经济发展潜力与价值,有助于拓宽大众的眼界,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1.非遗文化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2.1侗歌传承出现断层,生存发展困难侗族大歌在现在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现代飞速发展文化的打击,使其也被侗族人民渐渐遗忘。

在现代的生活发展中,相对于历史文化年轻人更喜欢潮流事物和新兴娱乐,不喜欢传承弘扬侗族大歌这种相对古老的音乐。

除了侗族大歌的古老这一原因,还有就是侗族大歌传承的工作没有办法满足现代的消费要求,因此大多数年轻人不得不放弃这一传统音乐,选择进入城市生活工作发展,跟上现代发展的需求。

2.2歌队成员老龄化问题严重由于现代发展需求,大部分年轻人选择进入城市生活发展,导致侗族歌队中成员大多数都是老人,出现老龄化的现象,年轻歌者很少对侗族大歌的发展很不利。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作为一个传统农耕民族,侗族人民在生活、信仰、风俗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色。

在侗族文化的传承方面,当地政府和民间团体都在积极推动着相关工作。

在语言方面,侗语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且当地的学校也在开设侗语课程。

在音乐、舞蹈等方面,侗族的传统表演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变化,侗族的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侗族文化正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侗族的年轻一代已经接受了更加开放的教育和文化,他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与传统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另一方面,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侗族文化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旅游业也成为了促进侗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总的来说,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

我们应该尊重传统,同时也要积极推动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让侗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 1 -。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三江侗族是中国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分支,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之一。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文化冲击的影响,三江侗族的非物质遗产面临着传承困境和文化衰退的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文化价值。

通过深入探讨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的传承现状、困境原因以及传承途径,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促进三江侗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对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进行研究,既是对三江侗族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弘扬。

【字数:208】1.2 研究意义三江侗族作为中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研究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的意义在于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播。

研究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还具有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

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是该族群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通过深入研究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现状及困境,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三江侗族的文化特色和传统价值,从而推动相关传统技艺、习俗等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2. 正文2.1 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概况三江侗族是中国侗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

三江侗族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手工艺、传统医药等多个方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遗产包括侗族竹编技艺、侗族牛角琴演奏、侗族银饰工艺等。

侗族竹编技艺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是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侗族人民善于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资源,将竹子编织成各种生活用品,如筐篓、凉席、笆篱等,体现了侗族人民对自然的感悟和利用。

侗族牛角琴是一种由牛角制成的弦乐器,音色悠扬,深受侗族人民喜爱。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是指传统的侗族文化、技艺和信仰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作为侗族的宝贵财富,它的传承及发展对于侗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有口传、身教和实践三种。

口传是侗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即通过祖辈长辈、师傅、舞蹈团、唱经组等文化宣传者的口头宣传将传统文化知识传承给后代和社区的其他人。

身教则是通过身体动作、表情和语调来传递文化的信息和习俗,使人们逐渐认知和践行。

实践则是以亲身体验为主要手段,通过各种传统活动、民俗节庆等实际参与到文化实践中去。

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依托现代科技并寻找新的传承途径。

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可以通过对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整合,集成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旅游项目,从而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双重效益。

同时,培育文化产业人才,创建专业的文化管理机构和学术研究机构,提高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水平。

另外,应加强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的教育普及和普及活动,提高大众对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

可以邀请专业团队和传统文化宣传者进行文化讲解、展览、演出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的魅力,从而形成保护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最后,对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的遗产保护工作也十分关键。

应该从法律、政策、机制等方面落实有力的保护措施,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确保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总之,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全面加强保护、利用和推广,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摘要]侗族文化在服饰、建筑、音乐等方面极具特色,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然而,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经济条件制约、民族文化教育缺失、政府职能定位偏差等方面影响,近年来侗族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传承与发展侗族文化需要从合理对待外来文化、大力发展地方经济、重视民族文化教育、反思政府职能定位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侗族;文化传承;文化发展一、侗族文化的特征及其文化意义分析(1)服饰文化侗族女性的服饰千姿百态,或款式不同,或装饰部位不同,或图案和工艺不同,或色彩和发型、头帕不同,她们平时穿着便装,讲求实用,盛装时注重装饰审美,朴素与华贵相得益彰。

根据整个侗族妇女服装特点,可将侗族服装分为三种款式,即:紧束型裙装、宽松型裙装和裤装。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

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

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

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银饰。

侗族的马尾背扇堪称一流绣品,其造型古老、绣工精制,图案严谨,色彩富丽,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聪慧和高超技艺。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

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

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

侗族服饰是农耕文化的再现。

侗族是古越人的后裔,古越人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

侗族服饰上有许多纹样图案,主要有谷粒纹、桂花纹、花瓣纹、田螺纹、水车花等纹样,这与农耕经济有着直接的联系。

侗族服饰是侗族族徽标志之一。

鼓楼与服饰是侗族的两大族徽标志,有侗寨就有鼓楼,其标志特征十分明显。

而服饰作为侗族的族徽标志主要是它凝聚着侗族人的精神,增强民族内部团结、统一和为集体生存而拼搏的战斗力。

它是区别异族的标志,是本族相互认同的旗帜和联系整体的纽带。

正是这种“族徽”作用而产生的审美原则,使侗族内部的“佬、坦、纹”三大支系在民族意识、民族文化上基本相同。

侗族服饰中的崇拜意蕴。

侗族相信万物有灵。

在侗族人心目中,凡龙凤花鸟、山川河流、古树巨石、桥梁水井等都能“显灵”,能驱邪除害,是人们的崇拜对象,认为穿上附有这些图案的衣物,以祈求平安无灾,得到神灵的庇护和保佑。

反映到服饰上,就有许多与图腾崇拜有关的服饰纹样。

谷粒纹与谷种有关,侗族的“尝新节”习俗就是谷种崇拜的反映;鱼骨纹、三角纹、菱形纹来源于鱼图腾;水波纹、旋涡与侗族水崇拜有关;螺旋纹、龙纹分别源于对蛇崇拜和龙图腾;圆圈纹与太阳崇拜相连;云雷纹源于天崇拜、雷崇拜;齿形纹与山崇拜有关……。

童帽上常仿动物的头,是为儿童健康祈祷,具有护身符的含义。

(2)建筑文化侗族人民的建筑艺术高超而又赋有其独特的民族特色。

鼓楼与风雨桥,是侗族乡寨特有的标志。

有侗寨就有鼓楼,一般是一个族姓建一座鼓楼,因此,大的村寨便有四五座鼓楼。

侗鼓楼是杉木结构的塔形建筑物,底为四方形,上面为多角形,有四檐四角、六檐六角、八檐八角等不同类型。

层数均为单数,三、五、七、九层不等,有的还高达十几层。

鼓楼突兀高耸,最上面是造型别致的楼顶,有尖顶、歇山顶、悬山顶等式样,顶上还有象征吉祥的宝葫芦、千年鹤等雕饰物。

鼓楼的梁柱瓦檐均饰以彩绘,精致华美。

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全部以榫槽衔接,历数百年风雨而不朽,其“人”字形斗拱结构,特别受到建筑学专家的称赞。

鼓楼在侗族人民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村寨的公共活动中心,侗家人从习俗礼仪、娱乐社交到要事议定、制定款约等都离不开鼓楼。

当村寨遇到重要事情,比如制定乡规民约、调解民事纠纷,或者火灾、失窃等此类紧急情况时,便派人登上楼顶的小阁敲打皮鼓,人们从不同的鼓声节奏中分辨出发生了什么事情,并作好准备前往鼓楼集中。

每逢节庆时,全族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到鼓楼里来娱乐,男女歌队在这对唱“大歌”,在鼓楼前的坪场上吹芦笙、唱歌跳舞,其乐融融。

风雨桥:也叫花桥,分为亭阁式和鼓楼式两种。

亭阁式风雨桥,桥面上亭阁秀立,雅致玲珑。

鼓楼式风雨桥建在较宽的河面上,大桥长廊之上,加盖几座鼓楼式建筑,十分美丽壮观。

侗寨风雨桥,桥身全用杉木横穿直套,孔眼相接,结构精密,不用铁钉连结,别具一格。

桥廊里设有长凳,供人歇息、凭眺。

有的还备有茶水,供过往行人解渴自饮。

风雨桥不仅便利行旅,还是侗家人欢唱歌舞、吹笙弹琴、娱宾迎客的游乐场所。

风雨桥不仅具有重要的交通通道的作用,同时也是侗家人娱乐社交的重要场所,与带有几分宗法色彩的相对严肃的鼓楼相比较,这里更为轻松自由、欢快舒适。

平日里,村寨老少在这里谈古论今,嬉戏游玩;节日期间,侗家男女老少还会云集桥上,唱拦客歌,饮敬客酒,形成一幅和谐的侗家生活画面(3)音乐文化侗族民间音乐的形态,按传统习惯可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

北部方言区民歌以单声部山歌为主,有一般山歌、玩山歌、白话、酒歌、伴嫁歌及其他礼俗歌曲。

山歌侗语称“阿高井”,意为高坡歌,是北部侗歌的主要歌种。

常在山坡上劳动和行路途中唱,曲调高亢嘹亮,音域宽广,内容有古歌、放排歌、拉木歌、苦情歌、反抗歌等,多为见景生情,即兴编唱。

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之一,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

侗族大歌中的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然而,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

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正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

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能对侗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4)节日文化侗族传统节日影响着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生产的每一个细节,影响着侗族人民的生存状态,它贯穿于侗族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发展的进程,并深深影响着民族的发展,对其价值进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挖掘侗族文化的精华,把握新时期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向,在经济建设和旅游开发中合理利用和开发侗族传统节日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价值:侗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侗族传统节日也伴随着历史走过几千年的历史,它记载着侗族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力量及愉悦的心情,表现了侗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勇敢,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民族。

其历史渊源值得探究。

文化价值:侗族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文化资源巨大,体现在生活方方面面,如神话、传统文学、音乐、舞蹈、戏曲、艺术、服饰、饮食、建筑、习俗、祭祀等等。

其文化底蕴深厚、古朴、传统、而富传奇色彩,是所有侗族文化的集中体现,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意义,它综合了所有的侗族文化价值取向。

艺术价值:侗族传统节日是侗族人民世代相传下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积侗族歌舞、表演、戏曲、乐器、服饰表演等为一体,具有浓厚的趣味性,是艺术总结的盛会。

节日里的侗族大歌是世界级的精品音乐文化,是无伴奏无指挥多声部的音乐,其声音来自于大自然中的虫鸣鸟叫,在世界民间音乐中,其艺术价值就体现在它自成一体的无伴奏多声部系统,完好的保存了它的原真性;其表演艺术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源于生活或是某一种劳动动作的体现;表演古朴,道具原始,乐器独特;节日里的服饰精美,服装上的每一个制绣图案都有其象征意义,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旅游价值: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人对民族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的旅游形式。

黎平除了侗族“三宝”(鼓楼、花桥、侗族大歌)吸引海内外的旅游者外,还有神秘、独特、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资源,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乡土文化旅游者。

只是侗族传统节日都是以农历计算,而现代的人们只记得阳历,让人们不知道侗族有许多的节日,也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过的是什么节,如果是宣传工作做到位的情况下,旅游者选择的还是“反璞归真,回归自然”民间特色乡土游,而黎平侗族正是这样的旅游地,这里的侗族节日文化保持着她的原生性和完整性。

由于相对的封闭,受到外界的影响不是很大,这对侗族的传统节日为侗族文化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可行性前提条件,使侗族传统节日成为旅游项目而成为可能。

因此,开发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对乡土旅游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前景二、侗族文化的发展现状及问题(1)外来文化的冲击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被开发地方的侗族传统文化、当地社会道德风尚、淳朴的民风等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一些地区的传统文化生态发生急剧的改变,从衣着、建筑到生活方式都慢慢失去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价值观的退化和遗失等现象普遍存在,而这些影响又是无形的、深层的。

由于现代文明的冲击,广大的青年人热衷于相对时尚、便捷的汉族服饰,在工作生活中也较多的使用汉语,给本民族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困境。

(2)经济条件的制约侗族地区大多地处贵州省东南部,群山环抱,地势险要,地理位置较为闭塞,与外界沟通交流较为困难,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这些客观原因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大多数侗族人民都认为“侗族经济落后”是制约侗族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为:民族文化传播途径缺失、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匮乏、民族文化研究扶持不足、民族文化传承后劲不足等等。

(3)民族文化教育的缺失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侗族村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

从学历上看,学历是”大学及以上”的比较少,仅占到14.14%,学历是“高中”的占有的比例是16.30%,学历是“初中”的比例占最大,达到了45.65%,学历是“小学及以下”的是23.91%,这充分表明,侗族群众文化普遍偏低。

另外,民族文化教育的缺失与近年来侗族地区在农村中小学普遍推行的“撤点并校”工程也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当地教育部门取消村落中小学,将分散的教育资源集中整合以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村落教学点合并为乡镇中小学,在优化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切割了学生与乡土文化之间的联系。

(4)政府职能定位的偏差侗族是侗族文化资源的载体,侗族群众是侗族文化保护的主体。

政府在进行职能定位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

在侗族文化保护工程中,一些位于村寨的鼓楼、风雨桥,由于兴建之初大多有村落集体出资建造,历经百年之后年久失修。

维修费用由谁来承担?村委会,旅游开发商,还是政府?如何筹集修缮经费则成为了几方相互博弈的中心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