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前六章知识点整理背诵版
毛概完整背诵版

马哲,毛概——完整背诵版第一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1.毛泽东思想的提出与确定毛泽东思想最早是1943年,王稼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提出。
在1945年,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中正式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做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从而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②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③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的发展需要科学世界观的指导,即毛泽东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①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僻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即战争与革命的时代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
②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五四运动也是思想解放运动,此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在中国传播)③毛泽东思想产生的阶级基础。
辛亥革命以后,新生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奠定了毛泽东思想的阶级基础。
④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实践。
三、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1、大体上分为六个阶段:1921—1927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到国民革命时期是毛泽东思想萌芽的时期。
以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主要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依靠谁、统一谁、打击谁的问题)和《湖南农**动考察报告》(主要讲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主要问题是土地问题)为标志。
★1927—1935年,土地革命战争的前中期是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时期。
毛泽东思想是在与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党内盛行的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做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新版毛概前六章知识点整理(背诵版)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时代条件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和国际背景。
●社会条件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物质基础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近代中国新的社会生产力主要指近代工业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
●理论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
形成发展的过程(※选择题)初步形成:提出并阐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成熟:系统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945年七大写入党章《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继续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活的灵魂: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他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把握事物内的必然联系,按客观规律办事;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坚定不移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处理;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第三节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毛概重点黄金笔记

毛概期末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考点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从性质上讲,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从发展程度上讲,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考点二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具有长期性1 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条件决定的2 是由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决定的3 是由现代化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决定的考点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考点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这条基本路线的最主要内容,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包含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总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
(3)“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对我国现代化事业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概括,是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方针,是我们完成现代化任务的根本立足之点。
考点五三步走是哪三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注请认真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考点一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第一,就解放生产力而言,是一场革命。
第二,就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而言,是一场革命第三,就改革开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而言,是一场革命第四,就改革开放决定中国命运的意义而言,是一场革命考点二改革开放是第二次革命的含义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言的。
(完整版)毛概各章所有重点

第一章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三:新时期进步原因。
新时期依赖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1921~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阶段。
1927~1935土地革命时期,形成阶段。
毛泽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2.1927~1935抗日战争时期,成熟阶段。
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
毛概各章重点内容

---------------------------------------------------------------最新资料推荐------------------------------------------------------毛概各章重点内容第一章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
)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1 / 3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三:新时期进步原因。
新时期依赖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 30 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1921~1927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阶段。
毛概整理重点

毛概知识整理(第一章)1、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3、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二章)4、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制宜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7、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8、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9、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的三个主要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第三章)10、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1、(大题)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的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社会基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极大的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④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让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克思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毛概复习 每章归纳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三:新时期进步原因。
新时期依赖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1921~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阶段。
1 927~1935土地革命时期,形成阶段。
毛泽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2.1927~1935抗日战争时期,成熟阶段。
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
毛概各章重点整理

毛概各章重点整理第一章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三:新时期进步原因。
新时期依赖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1921~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阶段。
1927~1935土地革命时期,形成阶段。
毛泽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2.1927~1935抗日战争时期,成熟阶段。
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时代条件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和国际背景。
社会条件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物质基础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近代中国新的社会生产力主要指近代工业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
理论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
形成发展的过程(※选择题)初步形成:提出并阐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成熟:系统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945年七大写入党章《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继续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活的灵魂: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他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把握事物内的必然联系,按客观规律办事;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坚定不移维护民族独立,扞卫国家主权;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处理;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第三节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总路线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动力: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力量:无产阶级性质和前途:资产阶级性质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基本纲领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桂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的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及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必要性:是由中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具体国情决定的意义: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独创性的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革命理论的意义:解释了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指导党带领人民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新民主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这是因为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有五种经济成分,但主要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与这三种不同性质的经济成分相联系的中国社会阶级结构有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上两种矛盾集中表现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上,而解决这个矛盾就必然要使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社会主义因素已在经济、政治上都已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的比重还很大。
所以,新民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一化三改”:一化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三改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
理论依据: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中国共产党提出这条总路线的主要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二是过渡时期的中国国情。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历史经验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化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1956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3.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4.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5.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一节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2.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开始了向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进军3.《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5.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6.进行整风和提出建设“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第二节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意义: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教训: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中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的建设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第五章邓小平理论第一节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形成条件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建出身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形成过程1987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1992党的十四大我们党首次使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法南方谈话1997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写入党章1999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写入宪法第二节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4.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发展生产力)5.“三步走”战略6.改革开放理论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8.“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9.“一国两制”10.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三节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历程和发展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第六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形成条件是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形成过程2000 广东考察首次进行比较全面的阐述江浙考察要求把“三个代表”贯彻落实到党的工作中2001 中共80周年全面阐述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十六大全面阐述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指导思想写入党章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核心观点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主要内容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4.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5.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第三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