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中国传统士大夫文化讲义

合集下载

士大夫的形成原理

士大夫的形成原理

士大夫的形成原理
士大夫的形成原理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的阶级分化和职业分工。

在古代中国,士大夫是一个儒家社会中的精英阶层,他们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学问,担任国家重要职务,主导着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

形成士大夫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儒家的影响: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推崇,儒家强调教育和学问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学习和修养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才。

这种思想对后来士大夫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2. 国家选拔制度:古代中国的统治者实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这种选拔制度使得士大夫阶层的形成成为可能,只有通过考试获得功名,才能进入官僚体系,担任重要职务。

3. 家族背景:古代士大夫的家族背景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往往出身于有文化底蕴的家族或望族,拥有世代相传的知识和学问,不仅有助于个人的学习和成长,也使得他们在社会上更容易获取资源和机会。

4. 社会地位的确立:士大夫通过学习和工作的努力,逐渐建立起在社会中的声望和地位,成为社会的精英。

他们在政治、文化和教育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以上几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士大夫成为古代中国社会的统治阶级和知识精英,他们承担着重要的行政和文化职能,在社会进步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士大夫的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士大夫的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士大夫的传统文化精神中国士大夫的传统文化精神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写于柳被贬永州时期。

此前,柳曾是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的骨干分子,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事,但宦官与贵族的勾结、镇压,使他的伟大抱负成为幻梦。

革新运动只维系了146天,柳被贬蛮荒之地永州,一呆就是十年。

风景雄奇的永州山林在柳看来却如囚笼,作者困于永州犹处牢狱(见《囚山赋》)。

在人生重挫中的柳宗元是如何的心态,又如何用文章表现出呢?高中语文第三册《愚溪诗序》是柳为其《八愚诗》写的序(诗已亡佚),从中可窥一斑。

《愚溪诗序》通篇饱含浓烈的愤激不平,而此等愤慨并非一泻千里,直抒胸臆,而是托物兴辞,讽喻寄托,正话反说。

“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的愚溪,在世人眼中却百般不是(“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无以利世”),处荒郊野外,无人驻足,无人欣赏,与柳之遭遇何其相似。

柳与溪同病相怜,感叹溪之“莫利于世”“适类于予”,“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在自贬自嘲中,满纸渗透出辛酸与愤慨。

这种以托物兴辞方式曲折表达情感的还可以举出很多,且大多发生在士大夫不得志受压抑、排挤时,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一种文化传统。

如屈原《离骚》用比兴手法、香草美人为喻;辛弃疾写词大量用典和比兴手法等,已是众所周知;曹植在其兄曹丕称帝后,倍受猜忌压迫,常用比兴寄托抒写受压抑的愤激不平,如他的《野田黄雀行》以黄雀陷罗网的无助比喻自己及亲友的遭遇;阮籍《咏怀诗》往往以求仙访道、香草美人为喻,隐晦含蓄,如“其二”写“嘉树”有盛有衰,“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暗含乱世将临;贾岛《剑客》一诗借剑客宝刀“霜刃未曾试”抒写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骆宾王《咏蝉》借蝉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写环境的压力与自己的不得意,呼喊出“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出现这种文化精神、文化传统,也许与诗文的'含蓄美不无关联,但其中也蕴含了复杂的历史、文化原因:其一.封建专制。

第五章 士人传统

第五章   士人传统

纵横之士
苏 秦
勇毅之士 专诸
荆轲 豫让 聂政
曹沫
曹沫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 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 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 “子将何欲?”曹沫曰: “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 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 境,君其图之。”桓公乃 许尽归鲁之侵地。
专诸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 于窟室中,而具酒请 王僚„„使专诸置匕 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既至王前,专诸擘鱼, 因以匕首刺王僚,王 僚立死。
2、坚持“道高于势”和殉道的精神 孔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论语·泰伯》) 孟子:“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 下无道,以身殉道。”(《孟子·尽 心上》)
李膺:高自标持,欲以天下风教是非为 己任。 陈蕃、范滂:有澄清天下之志。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 乐。 东林党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 关心。
范仲淹: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仁宗时,知制诰、翰林学士; 英宗时,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 朝,迁兵部尚书 。 2、“学而优则仕”的行为准则 注重修身:主敬、慎独、诚意,以德为 先,以礼规范。
三、士人阶层的文化性格 1、“士志于道”构成中国传统士人 文化性格的基本内涵。 曾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 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 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 伯》)
豫让
豫让者,晋人也 。 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 而无所知名。去而事 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 智伯,灭智伯之后而 三分其地。赵襄子最 怨智伯,漆其头以为 饮器„„
聂政
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 相侠累有卻 。严仲子奉黄金 百溢,前为聂政母寿。久之, 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 。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 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 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 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 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 自屠出肠, 古代士人以“道”来辅佐政治,以 做官为主要生存方式。 现代知识分子追求专门的文化知识 和学术思想,也参与政治,但不是主 要目的,大部分人是想通过参与政治 来使自己的学术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 空间。

第五讲中国古代法治教化和变法改革+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五讲中国古代法治教化和变法改革+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的政治改革,其主要内 容是汉化运动,整体上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
制定官员俸禄制,整顿吏治 设立三长制,废除宗主督护制
移风易俗(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话、结汉婚) 迁都洛阳
采纳汉族统治制度(官制、礼乐、法律)
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尊儒崇经,兴办学习
打击鲜卑贵族特权, 稳定社会,巩固政权
节用爱人,以民为本
法家 代表:商鞅、韩非 理论基础:性恶论 法治 主张:以法治国,法不阿贵;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德治与法治都 有其进步意义, 但相较于儒家 的德治,法家 法治既能带来 富国强兵的现 实利益,又满 足了各国君主 专制的愿望。
(二)秦汉至隋唐:礼法结合
(1)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指导 ,制定《秦律》; (2)汉朝:汉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中期后以经释律,开启法律儒家 化进程; (3)魏晋南北朝:纳礼入律,礼律进一步融合; (4)隋唐:《唐律疏议》是礼法结合的典范,法律儒家化基本完成。
【探究】简述宋元明清教化的阶段特征?
宋朝
明朝
清朝
士人自发向基层渗透儒学, 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
统治者重视,逐渐带 有强制力。
家训:朱熹《小学》《家 明朝后期,乡约改为
乡约延续明朝模式。 宣讲康熙帝的“圣 谕十六条”和雍正
礼》
宣讲朱元璋的“六 帝《圣谕广训》,
乡约:《吕氏乡约》
谕”,常引《大明律》 常引《大清律例》
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1)特点:官民共治;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族色彩浓厚;重视通过儒 家思想推行社会教化。 (2)评价: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对后世的基层治理 有借鉴作用。

士文化 演示文稿课件

士文化 演示文稿课件
3
? 1.春秋前期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段特殊的历史 时期。这一时期是“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乱 世,又被称为“轴心时代”。 社会各阶层发生了 天翻地覆的变化,甚至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 现象。在这一时期,虽然传统的士人依然大量存 在,但传统的士阶层逐渐分裂, 新兴的士阶层开 始崛起 。
4
? 春秋战国之际的新兴士人,事实上至迟在春秋早期就已经萌 芽。在春秋早期,已经有部分士人依靠一技之长脱离传统的 宗法制度而服务于卿大夫之家。
5
? 士人依靠技艺服务于贵族的事实。 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士人在社会 身份和社会职业的选择方面,已 经有了新兴士人的雏形。 随着王 官失守和学术下移,新兴士人的 代表—孔子登上历史舞台,标志 着新兴士人阶层已经崛起。在这 一时期,“知识阶层与无可争辩 的权力发生了分离,学术思想在 这一时代与不证自鸣的真理发生 了分离” 。新兴士人在这一时期 见诸经传的人数虽然不多,但是 增加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随着 新兴士人阶层的崛起,他们所发 挥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大,在公元 前五世纪中期左右,春秋大夫集 团崩溃,士集团获得优势地位。 “
《左传》鲁文公二十四年记 载:“公子商人骤施于国,而多聚 士,尽其家,贷于公,有司 以继之。”
《史记 ·齐世家》亦云 :“昭公之弟 商人以桓公死争立而不得,阴交 贤士,附爱百姓,百姓说。
《左传 ·哀公八年》 :“或谓季孙 曰:‘不足以害 吴,而多杀国士,不如己也。”, 杨伯峻注 :“国士,有知识者。”
6
入仕 ? 从开春始秋发人人中生,中显,以后了有有儒年十家期重名人弟起大及曾子受为为,的业家例闻宰,士变见或“于邑这化自书宰子一。传,石”几已等虽在近右三三三级然十分十五之五
士仍然一有人数等。他级们的分别意是子义有、和子痕路、迹子贡,、宰 但己经我华逐、和子子步游夏、。演子变舆(曾为参)一、澹个台灭阶明层、子的贱、子 称谓。在春秋中后期,新兴的

士大夫饮食文化的特点

士大夫饮食文化的特点

士大夫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饮食文化特征主要有追求饮食艺术,格调雅致,不重奢侈。

士大夫饮食文化是中国古代士人阶层追求的一种饮食理念和生活方式。

士人追求饮食艺术,注重饮食的品味和仪式感。

他们将饮食视为一门艺术,不仅追求口味的美味,更注重菜肴的形象、色香味俱佳。

在饮食文化中,士人追求的是一种雅致的格调,而不是奢侈和豪华。

士大夫饮食注重食材的选择和烹饪技巧。

在用餐礼仪方面,士人也很注重。

他们重视用餐环境的布置和餐具的摆放。

用餐时,他们注重从起居、装饰等方面做到雅致,讲究桌上摆设的美感。

同时,士人认为用餐是一种社交活动,注重与他人共同品味美食,交流思想和情感,通过饮食来增进亲密关系和友谊。

与奢侈豪华的饮食相比,士大夫饮食文化追求的是一种简约而精致的生活方式。

士人们强调内在的修养和品味,而不是追逐物质的奢华和排场。

他们认为饮食文化是一种精神追求,要通过饮食来滋养身心,并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境界。

士大夫精神的基本内涵及文化价值

士大夫精神的基本内涵及文化价值

"士大夫精神" 是指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士大夫阶层所具有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

这种精神通常包括诚实守信、学识渊博、文武兼备、尽责尽职等。

在中国文化中,士大夫精神被视为是道德和文化的典范,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

此外,士大夫精神还被认为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

在中国古代社会,士大夫阶层被视为是社会的精英,他们不仅具有学识和才智,而且具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观。

他们被赋予了维护社会和谐、保护人民权益的重要职责。

因此,士大夫精神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是道德和文化的典范。

在当今社会中, 士大夫精神仍被认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它被视为是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的重要来源, 强调了诚实守信、学识渊博、文武兼备、尽责尽职等素质,这些素质对于个人及社会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士大夫精神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仍然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另外,士大夫精神还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公民素质的精神。

这种精神强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要求公民为社会做出贡献并维护社会公正。

在当今社会中,这种精神对于培养公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 士大夫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士大夫阶层所具
有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是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的重要来源,也是具有公民素质的精神。

士大夫精神与中国文化

士大夫精神与中国文化

士大夫精神与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上,士大夫阶层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熟谙礼仪、儒家经典,尊崇传统,注重礼仪、修身齐家,以至于使得“士大夫”成为一个代表着古代社会精英的称谓。

在他们的思想中,体现出了一种家国天下的责任感和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就是“士大夫精神”。

士大夫精神即臣子必有忠主的忠,父子必有孝悌的孝,兄弟必有和睦的和,夫妻必有别离的别,朋友必有信誉的信。

士大夫精神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和其他的社会现象一样,不仅存在时间长短的差别,也存在地区差异。

然而,这个精神符合我们当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是我们不断推进文明进步的重要思想基石。

士大夫精神来源于儒家的思想,他们注重实践。

儒家思想中的实践,包括了尽责、以德治国、体恤民情、乐善好施等方面。

士大夫精神中还注重修身养性、亲近自然等方面。

他们在社会上,不仅保护社会伦理,怀抱公心,借以维护家国利益,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道德和良心的守护者。

中国传统文化中风行的"修身",实际上是指个人深思熟虑、思虑后行、遵循道德责任等方面的努力。

士大夫精神中这一方面的体现,就是对品行的修炼,是对内心强大的自我约束,是对自身优秀品质的追求。

因为修身,使得那些士大夫在他们的职责岗位上频频做出成功的决策,审慎而有建设性地解决冲突和问题,在推动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

士大夫精神也强调文化的重要性。

与其说它是文化的产品,不如说它是文化的保卫者。

衰落的文化往往是一次社会的崩溃。

以清朝晚期的历史背景为例,晚清近代化进程显著滞缓,腐败痼疾加重,国力日趋衰败,学制改革受阻,特别是革命思潮涌动,触动了封建专制的神经,清政府则出现了极大的动荡。

亟需清晰认识自己的时代背景,亟需一批人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梳理历史脉络的网络资源,而士大夫精神所需要的,正是这些人才。

随着科技不断快速发展的今天,虽然我们的社会面目已经发生和变更了,但是几千年传统文化老祖宗们的奉献、智慧、诚昭、信念在我们中间一直铿锵作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简明不列颠全书》:
• “19 世纪末期俄国的知识分子,是中产阶级 的一部分,他们受现代教育及西方思潮影响, 经常对国家落后状况产生不满,知识分子由于 对社会、政治思想有强烈兴趣,而沙皇政权的 专制和残酷镇压机构使他们感到沮丧,于是在 法律界、医务界、教育界、工程技术界建立了 自己的核心,但包括了官僚、地主和军 官。……这个阶层为20世纪早期俄国革命运动
• 西方学者对知识分子的定义有两个意思:
• 第一、一定的专业知识; • 第二、拥有公共关怀。
• 3.中国对于知识分子的界定
• 《新华词典》:
• “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 人。如科学工作者、教师、医生、记者、 工程师等。”
• 《辞海》:
• “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脑力劳动者。 如科技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教师、医 生等。”
第五讲 中国传统士大夫文化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王兴文
第五讲 中国传统士大夫文化
• 一、知识分子概说
• 1、“知识分子”的词源 • 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intelligentsia 最早来源
于19世纪的俄国。当初指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 等身属上流社会阶层,接受了西方教育、具有西方知 识背景、对俄国封建专制制度的落后、丑恶与不合理 持强烈批判意识并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一个知识群 体。
• 爱德华·希尔斯:
• 任一社会中颇为频繁地运用一般抽象符号去表 达他们对人、社会、自然和宇宙的理解的人。
• 路易斯·科塞:
• 知识分子必须是“为了思想而不是靠了思想而 生活的人。”
• 艾德华·萨依德:
• “知识分子是具有能力‘向’公众以及 ‘为’公众来代表、具现、表明信息、 观点、态度、哲学或意见的个人,在扮 演这个角色时必须意识到其处境就是公 开提出令人尴尬的问题,对抗(而不是 产生)正统与教条,不能轻易被政府或 集团收编,其存在的理由就是代表所有 那些惯常被遗忘或弃之不顾的人们和议 题。知识分子这么做时根据的是普遍的 原则:在涉及自由与正义时,全人类都 有权期望从世间权势或国家中获得正当 的行为标准;必须勇敢地指证、对抗任 何有意或无意违犯这些标准的行为。”
• 在1979年出版的《知识分子的未来与新 阶级的崛起》一书中,他给知识分子创 造了一个新名词—— 文化资产阶级
• 5、总结语:知识分子应有的特性 • 首先是启蒙性
• 康德的意思是“独立运用每一个人的理性。” • 陈寅恪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 其次是批判性
• 知识分子应该“保持对传统的永恒批判的姿态”
• 南开大学博导葛荃、余英时先生都有自 己的看法。
• 4、知识分子皮毛问题
• 卡尔·曼海姆(K.Mannheim):“知识分子
是没有或几乎没有根的阶层,对这个阶层来说, 任何阶级或等级地位都不能明白无误地横加在 它身上”“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不属于任何阶 级的。”
• 阿尔温·古尔德纳(A.Gouldner):
• 福柯:
• “知识分子的工作不是去塑造他人的政 治意志,而是通过他在自己研究领域的 分析,对那些自说自话的规则质疑,去 打扰人们的精神习惯、他们行事与思想 的方式,去驱散那些熟悉和已被接受下 来的东西,去重新检验那些规则和体制, 在这一重新质疑的基础上(他在其中完 成作为知识分子的特殊任务),去参与 政治意志的形成过程(他在其中扮演公 民的角家在实验室里进行核试验研 究时他不是一个知识分子,而当他在反 对核战争的请愿书上签名时就是一个知 识分子。
• 马克斯·韦伯(M.Weber):
• 知识分子仅限于那些因为赫然成就而被 誉为“文化瑰宝”的人,他们是社会群 体的精神领袖。
• 艾森豪威尔:
• “一个人用比必要的词语更多的词语, 来说出比他知道的东西更多的东西。”
• 再次是颠覆性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奠定了领导基础。”
• 知识分子的第二个来源跟1894年法国的 德雷福斯事件有关。
• 从法国的源头来看,知识分子一词一开始是贬 义的。他们浪漫、自由、受过教育、拥有理想 与热情,个人生活上可能不修边幅、不拘小节, 喜欢在公众场合高谈阔论,以社会良知为自己 的担当,批判社会,讴歌光明,大都左倾。
• 2、西方学者对知识分子的概念界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