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绿城育华学校简单机械单元专项综合训练

杭州绿城育华学校简单机械单元专项综合训练
杭州绿城育华学校简单机械单元专项综合训练

杭州绿城育华学校简单机械单元专项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重为G的物体在拉力F的作用下,以速度v匀速运动距离为s,已知物体在水平桌面上运动时受到的摩擦阻力为物重的n分之一,不计绳重、轮与轴间的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使用该滑轮组一定省力B.拉力的功率为Fv

C.额外功为1

n

(2nF﹣G)s D.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2

G

F

2.要用30N的力刚好提起40N的物体,若不计机械本身重力和摩擦,则下列简单机械可以采用的是()

A.一个定滑轮

B.杠杆

C.一个动滑轮

D.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

3.在建筑工地,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把建筑材料运送到高处。当电动机用800N的力拉钢丝绳,使建筑材料在10s内匀速上升1m的过程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90%,g取

10N/kg。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建筑材料的质量为2160kg

B.电动机对钢丝绳做的功为1600J

C.钢丝绳自由端移动的速度为0.1m/s

D.电动机对钢丝绳做功的功率为240W

4.材料相同的甲、乙两个物体分别挂在杠杆A、B两端,O为支点(OA<OB),如图所示,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将甲、乙物体(不溶于水)浸没于水中,杠杆将会

A.A端下沉B.B端下沉C.仍保持平衡D.无法确定

5.如图所示,AB=3AE,AC=2AE,AD=1.5AE。若把物体沿AB、AC、AD三个斜面匀速地拉到顶端A时,(不计摩擦)则()

A.沿着AB用的拉力小,做功多B.沿着AC用的拉力小,做功多

C.沿着AD用的拉力大,做功少D.沿着三个斜面用的拉力不相等,做功一样多

6.利用四个相同的滑轮,组成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滑轮组,用同样的时间,把质量相等的重物G提升了相同的高度,所用的拉力分别为F甲、F乙,拉力做的功分别为W甲、W乙,拉力的功率分别为P甲、P乙,机械效率分别是η甲、η乙,(忽略绳重与摩擦),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W甲=W乙,P甲=P乙B.F甲>F乙,η甲>η乙

C.W甲=W乙,P甲>P乙D.F甲=F乙,η甲=η乙

7.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地方举行了赛龙舟活动,极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关于赛龙舟活动,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运动员划水的船桨是费力杠杆

B.龙舟漂浮在水面上,说明龙舟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

C.运动员向后划水,龙舟向前运动,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划船时,水既是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8.如图所示,重300N的物体在20N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以0.2m/s的速度沿水平地面向左匀速直线运动了10s,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则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2m

B.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为48N

C.拉力F的功率为4W

D.有用功为120J

9.小兰和爸爸、妈妈一起参加了一个家庭游戏活动.活动要求是:家庭成员中的任意两名成员分别站在如图所示的木板上,恰好使木板水平平衡.若小兰和爸爸的体重分别为400N 和800N,小兰站在距离中央支点2米的一侧,爸爸应站在距离支点l米的另一侧,木板水平平衡.现在他们同时开始匀速相向行走,小兰的速度是0.5米/秒,则爸爸的速度是多大才能使木板水平平衡不被破坏?

A.1.0米/秒B.0.75米/秒C.0.5米/秒D.0.25米/秒

10.如图所示,不计滑轮自重及绳子与滑轮之间的摩擦,三个弹簧测力计拉力F A、F B、F c 三者的关系正确的是

A.F A:F B:F c=3:2:1 B.F A:F B:F c=1:2:3

C.F A:F B:F c=6:3:2 D.F A:F B:F c=2:3:6

11.如图,小明分别用甲、乙两个滑轮把同一袋沙子从地面提到二楼,用甲滑轮所做的总功为W1,机械效率为η1;用乙滑轮所做的总功为W2,机械效率为η2.若不计绳重与摩擦,则()

A.W1=W2η1=η2 B.W1<W2η1<η2 C.W1>W2η1>η2 D.W1<W2η1>η2

12.用图甲所示的滑轮组装置将放置在水平地面上,重为100N的物体提升一定高度.当用图乙所示随时间变化的竖直向上的拉力F拉绳时,物体的速度v和物体上升的高度h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分别如图丙和丁所示.(不计绳重和绳与轮之间的摩擦)下列计算结果不正确的是

A.1s~2s内,拉力F做的功是15J B.2s~3s内,拉力F的功率是24W

C.1s时,物体对地面的压力是30N D.动滑轮重50N

二、填空题

13.如图所示为探究滑轮组作用的实验装置,每个钩码重2N。实验时要竖直向上匀速直线拉动弹簧测力计,拉力大小如图所示,则动滑轮重为______N,将弹簧测力计向上移动

30cm,则钩码上升的高度为______cm。(不计一切摩擦及绳重)

14.如图所示,用 F=20N的力拉物体 A以2m/s速度匀速运动3s,不计滑轮重及绳间摩擦,则A所受的摩擦力是___________,若要使A匀速运动实际所需拉力F′=25N,则此滑轮的效率是_____________.

15.一根均匀的长方体细长直棒重1.5牛,下底面积为20厘米2,将它放在水平桌面上,

并有1

4

的长度露出桌面外,如图所示.

(1)直棒对桌面的压强为_____帕.

(2)在棒的右端至少应施加_____牛的竖直向下的力,才能让它的左端离开桌面.

16.如图所示,甲、乙两套装置中,每个滑轮的质量相等,绳重和摩擦忽略不计.用甲装置把重为 100N 物体 G 升高 2m,所用拉力为 62.5N,甲、乙装置的机械效率分别η1、η2,则η1= ___;若用乙装置提相同的重物,则拉力 F2 ___F1(选填“>”、“<”或“=”,下同),机械效率η2________η1。

17.如图所示,用F为40N的拉力,通过滑轮组拉着重为300N的物体A在水平面上以0.4m/s的速度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物重的0.3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拉力的功率是 W。

18.杠杆AB可绕支点O自由转动,将金属块用细绳悬挂在杠杆A端,把石块用细绳悬挂在杠杆B端时,杠杆恰好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所示.若将石块浸没在水中,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需在杠杆A端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拉力F,其大小为石块所受重力的

8 9.已知

OA

OB

=

3

8

,则石块的密度为______kg/m3.

19.如图,杠杆每小格的长度相等,质量不计,以O为支点,杠杆的右端挂有重物M,支点左边的A处挂钩码时,杠杆平衡,将重物M浸没在水中,钩码放在B处,杠杆又平衡,则重物与钩码的质量之比为____,重物M的密度是____kg/m3

20.如图所示,杆秤秤砣的质量为0.1千克,杆秤的质量忽略不计.若杆秤水平静止时,被测物和秤砣到秤纽的距离分别为0.05米、0.2米,则被测物的质量为_________千克.若秤砣有缺损时,则杆秤所示的质量值_________被测物的真实质量值(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

三、实验题

21.在做“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为使杠杆在______位置平衡,可以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调;

(2)调节平衡后,在杠杆两侧挂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并记录相关数据。改变钩码的数量及位置多次实验,小明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______。如图乙所示,A、B两点分别增加一个钩码,则杠杆______(选填“左端下沉”、“右端下沉”或“仍保持平衡”);

(3)如图丙所示,若不在B点挂钩码,改用弹簧测力计在B点向下拉杠杆,弹簧测力计由竖直方向逐渐向左转动,杠杆始终保持水平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逐渐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原因是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力臂在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

22.某实验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试验次数123

G446

钩码重/N

h0.10.10.1

钩码上升的高度/m

F 1.8 1.6 1.8

绳端拉力/N

s0.30.4

绳端移动距离/m

.

机械效率η74.1%625%

(1)通过表中数据可分析出第2次实验是用_____(选填“甲”或“乙”)图所示装置做的实验;

(2)通过第1次实验和第2次实验的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的个数越多(动滑轮的质量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_____。(选填“越高”、“不变”或“越低”)

(3)小组同学再用第2次实验中使用的装置做第3次实验,表中第3次实验中绳端移动距离s漏记,但仍然计算出第3次的机械效率η=_____。(保留3位有效数字)

(4)用同一个滑轮组装置提升重物,所提物体越重,机械效率_____。(选填“越高”、“不变”或“越低”)

23.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带刻度尺)、支架、细线、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

(1)将杠杆装在支架上,发现杠杆右端下沉,此时应将杠杆左侧的平衡螺母向______(填左或右)端调;

(2)某同学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后,根据图甲图测出的一组实验数据,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结论,理由是______;

(3)图甲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在杠杆两侧各去掉一个相同的钩码,则杠杆

______(填“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

(4)图乙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时,若使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其原因是______;

(5)在初中物理实验室,利用杠杆平衡原理制作的实验器材如:______。

24.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丽与同学们用同一滑轮组进行了三次实验(如下图所示),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1)实验中应沿竖直方向__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

(2)表格中编号①处数据为______编号②处数据为______.

(3)第3次实验时,钩码上升的速度为0.1m/s,则拉力的功率为______W.

(4)分析数据可得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的物体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_____(选填“高”或“低”).

(5)若将此滑轮组换一种绕绳方法,不计绳重及摩擦,提升相同的物体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理由是_____.

25.某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中应沿竖直方向_____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

(2)小组同学发现实验过程中边拉动边读数,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应该静止读数,你认为他的想法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因为她没有考虑到_____对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影响.

(3)用丁图装置进行实验,得出表中第4次实验数据,请将表中的两个数据填写完整

______.

(4)通过比较_____两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同一重物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绳子段数无关(填实验次数的序号)

(5)通过比较_____两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物重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填实验次数的序号)

(6)通过比较3、4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的实验中,小明用同一滑轮组进行了三次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甲中画出滑轮的绕绳方法_________.

(2)实验中,沿竖直方向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物体缓缓上升.在测量绳端所受的拉力时,弹簧测力计应____________(填“保持静止”或“匀速上升”).

(3)第三次实验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绳端受到的拉力为________N,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

(4)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知:

①随着物重的增大,额外功________(填“变小”“不变”或“变大”),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要提高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以采取__________________的措施.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详解】

A.当动滑轮的重力超过物体受到的摩擦阻力,使用该滑轮组也可能费力,故A选项不正确;

B.根据滑轮组特点可知,绳子的运动速度为2v。由P=Fv得,拉力的功率为2Fv,故B选项不正确;

C.根据滑轮组特点可知,绳子的运动的距离为2s。由W=Fs得,总功为2Fs、有用功为

W有=fs=G s n

所以额外功为

W额=W总-W有=2Fs-G

s

n

=

1

n

(2nF﹣G)s

故C 选项正确; D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2Gs W G n W Fs nF

η===

有总 故D 选项不正确。 故选C 。

2.B

解析:B 【详解】

A .定滑轮不能省力,只能改变力的方向,故A 不符合题意;

B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得

1230N 40N L L ?=?

所以12:4:3L L =时可以满足条件,故B 符合题意;

C .如果不计机械自身重力和摩擦,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此时的拉力应为20N ,故C 不符合题意;

D .使用滑轮组时通过承担物重绳子的段数至少为2段,如果不计机械自身重力和摩擦,

F 最大为物重

G 的二分之一,即拉力最大为20N ,不可能达到30N ,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3.D

解析:D 【详解】

ABC .图中动滑轮上绳子的有效段数为3,建筑材料匀速上升1m ,钢丝绳移动的距离

331m 3m s h ==?=

钢丝绳自由端的移动的速度

3m 10s

0.3m/s t v s =

== C 错误;

电动机用800N 的力拉钢丝绳,电动机对钢丝绳做的功即总功

800N 3m 2400J W Fs ==?=总

B 错误;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00%W mgh

W W η=

=

?有总

则建筑材料的质量

2400J 90%

216kg 10N/kg 1m

W m gh η?=

==?总 A 错误;

D .电动机对钢丝绳做功的功率

2400J

240W 10s

W P t =

==总 D 正确。 故选D 。

4.C

解析:C 【详解】

由题知,甲.乙两物体的密度相同,OA <OB ,即甲的力臂要小于乙的力臂: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G l G l ??甲甲甲乙= 即:gV l gV l ρρ甲甲乙乙= 所以:V l V l 甲甲乙乙=

如果将甲.乙物体(不溶于水)浸没于水中,此时甲乙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甲乙受到的浮力分别为:

F gV ρ甲浮甲水=

F gV ρ乙浮乙水=

此时左边拉力与力臂的乘积为:

G gV l G l gV l ρρ???甲甲甲甲甲甲甲水水(﹣)=﹣① 此时右边拉力与力臂的乘积为:

G gV l G L gV l ρρ???乙乙乙乙乙乙乙水水(﹣)=﹣② 由于V l V l 甲甲乙乙=

所以:gV l gV l ρρ??甲甲乙乙水水=

则由①②两式可知,此时左右两边拉力与力臂的乘积相同,则杠杆仍然会保持平衡,故C 正确,ABD 错误.

5.D

解析:D 【详解】

由图可知,斜面AB 倾斜角度最小,所以沿着AB 用的拉力最小;斜面AD 斜角度最大,沿着AD 的拉力最大;不考虑摩擦,额外功为0,利用斜面做的功都等于提升物体做的功,所以拉力在三斜面上做功相同;由以上分析可知,沿着三个斜面用的拉力不相等,做功一样多。故ABC 错误,D 正确。 故选D 。

6.A

解析:A 【详解】

AC .因忽略绳重与摩擦时,克服物体重力做的功为有用功,克服物体和动滑轮总重力做的功为总功,且两物体提升相同高度,所以,由W =Gh 可知,F 甲、F 乙做的总功均相等,故W 甲=W 乙,又因为时间相同,故P 甲=P 乙,故A 正确C 错误;

BD .由图可知,甲滑轮组绳子的有效股数n 1=3,乙滑轮组绳子的有效股数n 2=2,由题意可知,两滑轮组中动滑轮的重力相等,且提升物体的重力相等,所以,忽略绳重与摩擦时,

由G G F n

+=

可知,F 甲

7.B

解析:B 【详解】

A .杠杆是可以让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划水的船桨符合杠杆的特点,所以划水的船桨是杠杆,又划水时省了距离,故必定费力,即船桨是费力杠杆,故A 正确,不符合题意;

B .龙舟漂浮在水面上时,处于平衡状态,龙舟所受的浮力等于重力,故B 错误,符合题意;

C .运动员向后划水,给了水一个向后的作用力,同时也受到水向前的反作用力,龙舟前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C 正确,不符合题意;

D .划船时,船桨给了水一个向后的作用力,此时水为船桨的受力物体,同时船桨也受到水向前的反作用力,此时水为船桨的施力物体,所以水既是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故D 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8.B

解析:B 【详解】

A .由图知n =3,则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s 绳=3s 物=3v 物t =3×0.2m/s×10s =6m

故A 错; B . 因为

=

100% =100%=100%=100%=80%33W fs fs f

W Fs F s F

η????有物物绳总物 所以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 380%320N 80%48N f F =?=??=

故B 正确; C .拉力做的功为

W 总=Fs 绳=20N×6m =120J

拉力做功的功率

120J

12W 10s

W p t =

==总 故C 错误; D .有用功

W 有=fs 物=fv 物t =48N×0.2m/s×10s =96J

故D 错。 故选B 。

9.D

解析:D 【分析】

小兰和爸爸相向而行,动力、阻力不变,力臂同时减小,减小的量为vt ,再次利用杠杆平衡条件求爸爸的速度. 【详解】

木板平衡时,小兰和爸爸对木板施加的力大小等于各自重力, 所以小兰和爸爸对杠杆施加的力分别为F 1=400N ,F 2=800N , 由题意可知,两力臂分别为l 1=2m ,l 2=1m ,

他们同时开始匀速相向行走,设小兰和爸爸匀速行走的速度分别为v 1和v 2,行走时间为t ,

要保证杠杆水平平衡,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有:111222F l v t F l v t ()()-=- 2400N 2m 0.5m/s 800N 1m t v t ?-?=?-()(),

解得v 2=0.25m/s . 故选D .

10.B

解析:B 【分析】

根据动滑轮的使用特点,判断力的大小. 【详解】

根据每段绳子承担的力的情况,分析三个弹簧测力计拉力F A 、F B 、F c 三者的关系,如下图:

设每段绳子承担F 的力,F C 承担3段绳子的拉力,F C =3F ;F B 承担2段绳子的拉力;F B =2F ;F A 承担一段绳子的拉力,F A =F .

故F A :F B :F C =F :2F :3F =1:2:3,故B 正确,ACD 错误. 故选B . 【点睛】

本题考查动滑轮的使用情况,是一道基础题.

11.D

解析:D

【解析】(1)因为小明分别用甲、乙两滑轮把同一袋沙从地面提到二楼,所以两种情况的

有用功相同;

(2)当有用功一定时,甲中所做的总功为对一袋沙所做的功,利用机械时做的额外功越少,则总功就越少,机械效率就越高;

又因为乙是动滑轮,乙中所做的总功还要加上对动滑轮所做的功,利用乙滑轮做的额外功多,则总功越多,机械效率越低.即W1<W2,η1>η2.

故选D.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功的计算和机械效率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比较简单,主要是学生明确哪些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然后才能正确比较出两种情况下机械效率的大小。12.D

解析:D

【解析】由图乙和图丁可知,1s-2s内,拉力F的大小为50N,货物升高的高度为0.1m,则拉力F通过的距离为0.3m,所以拉力做的功为W=Fs=50N×0.3m=15J,故A正确;由图乙和图丙可知,2s-3s内,拉力F的大小为40N,货物上升的速度为速度为0.2m/s,则可知拉力F的速度为0.6m/s,所以拉力的功率P=Fv=40N×0.6m/s=24W,故B正确;在2s-3s内货物是匀速上升的,此时的拉力大小为40N,则可求出动滑轮的重为120N-100N=20N,故D错;由图乙可知,货物在1s时,拉力的大小为30N,则可得滑轮组对货物的拉力大小为30N×3-20N=70N,所以可得货物对地面的压力为100N-70N=30N,故C正确;应选D。二、填空题

13.2 10

【分析】

(1)实验过程中要匀速直线拉动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变,便于读数;在进行测量工具的读数时,要先认清分度值;

(2)不计绳重和摩擦,利用F=(G+G轮)求动滑轮

解析:2 10

【分析】

(1)实验过程中要匀速直线拉动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变,便于读数;在进行测量工具的读数时,要先认清分度值;

(2)不计绳重和摩擦,利用F=1

3

(G+G轮)求动滑轮的重力;

(3)由图可知,该滑轮组绳子的段数为n=3,根据s=nh可以判断出钩码上升的高度。【详解】

[1]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0.2N,所以拉力大小是2.4N。

不计绳重和摩擦,根据F=1

n

(G+G轮)可得,动滑轮的重力

G轮=3F-G=3×2.4N-6N=1.2N

[2]由图知,滑轮组由3段绳子承担物重,则由s=3h得,钩码上升的高度

h =

13s =1

3

×30cm=10cm 14.10N 80

【详解】

因不计滑轮重及绳间摩擦,物体A 所受的摩擦力f=F=×20N=10N ;此滑轮机械效

率为====2×=80%.

解析:10N 80% 【详解】

因不计滑轮重及绳间摩擦,物体A 所受的摩擦力f=

12F=1

2

×20N=10N ;此滑轮机械效率为η=

W W 有总=f s Fs 物拉=2f F ?=2×10N

25N

=80%. 15.1.5 【详解】

(1)直棒对桌面的压力:;

有的长度露出桌面外,直棒对桌面的压强为: ;

(2)在棒的右端施加力,使左端抬起,此时直棒相当于杠杆,支点在桌边,如图所示:

支点左侧重,即阻力

解析:1.5 【详解】

(1)直棒对桌面的压力: 1.5N F G ==压; 有

1

4

的长度露出桌面外,直棒对桌面的压强为: 421.5N

1000Pa

12010m 14F p S

-=

==??

??- ?

??

(2)在棒的右端施加力,使左端抬起,此时直棒相当于杠杆,支点在桌边,如图所示:

支点左侧重,即阻力为:3

4

G ,左侧的重心位置距离支点,即阻力臂为:

33428

L

L =; 支点右侧重:14

G ,此部分重的力臂为:1

1428

L

L =; 在棒的右端施加力,力臂为

1

4

L ,使左端抬起,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得:

3311148484G L G L F L ?=?+? 解得: 1.5N F G ==. 【点睛】

重点是压强的计算和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及计算,关键是确定支点后,正确判断出动力臂及阻力臂.

16.80% < = 【解析】

根据动滑轮的性质可知物体上升2m ,绳子上升4m ,根据;人做的有用功;根据 ;由图可知,甲图中滑轮组绳子的有效股数为n1=2;乙图中滑轮组绳子的有效股数为

解析:80% < = 【解析】

根据动滑轮的性质可知物体上升2m ,绳子上升4m ,根据

62.54250W Fs N m J ==?=总;人做的有用功1002200W Gh N m J ==?=有;根据

200100%80%250W J

W J

η=

=

?=有总

;由图可知,甲图中滑轮组绳子的有效股数为n 1=2;乙图中滑轮组绳子的有效股数为n 2=3,因为每个滑轮的质量均相等,所以每个滑轮的重力相等,

忽略绳重和摩擦,由1

F G G n =+物动(),可得,121123

F G G F G G =+=+动动(),();所以,F 1>F 2;比较甲、乙两个滑轮组可知,动滑轮重相同,提升的物体重和高度相同,

W G h W G h 额轮有用物,==,利用滑轮组做的有用功相同、额外功相同,总功相同,根据

W W η=

可知,两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相同,即:ηη=甲乙. 故答案为:80%;<;=.

【点睛】本题考查了使用滑轮组时绳子有效股数的确定,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的计算,不计摩擦和绳重时拉力的求法;本题关键在于确定额外功相等。

17.75% 48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知:拉力F=40N ,拉力F 移动的速度v=3×0.4m/s=1.2m/s,物体受到的摩擦力f=0.3mg=0.3×300N=90N,则所做的有用功W 有=fs

解析:75% 48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知:拉力F=40N ,拉力F 移动的速度v=3×0.4m/s=1.2m/s,物体受到的摩擦力f=0.3mg=0.3×300N=90N,则所做的有用功W 有=fs ,总功W 总=F3s ,滑轮组的机械效

%75%1003

4090%1003%100=??=?=

?=

N N s F fs W W 总

有η;拉力的功率P=Fv=40N×1.2m/s=48W。

考点:功、功率及机械效率的相关计算

18.0×103.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有两种情况,一是石块没有浸入水中的情况,一是石块浸入水中的情况.

当石块不浸入水中时,杠杆平衡,则G 金×OA=G 石×OB,由于OA/OB=3/8,故3G 金=8G

解析:0×103.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有两种情况,一是石块没有浸入水中的情况,一是石块浸入水中的情况. 当石块不浸入水中时,杠杆平衡,则G 金×OA=G 石×OB ,由于OA/OB=3/8,故3G 金=8G 石; 当石块浸入水中时,杠杆平衡,则(G 金-G 石)×OA=(G 石-F 浮)×OB ,

再联立上式,解之得:F 浮=

G 石,即ρ水gV=

ρ石gV ,故ρ石=3ρ水=3.0×103kg/m 3.

考点:杠杆平衡条件,阿基米德原理.

19.4:5 4.0×103 【解析】(1)如图,

由图可知mgLOA=MgLOC , (2)

思路分析:M 未浸没水中,利用杠杆平衡条件,求出钩码和重物的质量关系;浸没后利用杠杆平衡条件求出右边

解析: 4:5 4.0×103 【解析】(1)如图,

由图可知mgL OA=MgL OC,

(2)

思路分析:M未浸没水中,利用杠杆平衡条件,求出钩码和重物的质量关系;浸没后利用杠杆平衡条件求出右边对杠杆的拉力,再根据重物受力平衡求解

试题点评:本题用了4方面的知识:①重力公式G=mg=ρvg;②阿基米德原理;③物体受力平衡分析;④杠杆平衡条件

20.4 大于

【详解】

[1]如图,

∵杠杆平衡,得:

G1lOA=G2lOB,

即:

m1glOA=m2glOB,

得:

[2]若秤砣有缺损,m2减小,而G1lOA不变,所以lOB要

解析:4 大于

【详解】

[1]如图,

∵杠杆平衡,得:

G1l OA=G2l OB,

即:

m 1gl OA =m 2gl OB ,

得:

2OB 1OA 0.1kg 0.2m

=

==0.4kg 0.05m

m l m l ? [2]若秤砣有缺损,m 2减小,而G 1l OA 不变,所以l OB 要变大,杆秤所示的质量值要偏大.

三、实验题

21.水平 左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 1L 1=F 2L 2 右端下沉 增大 减小 【详解】

(1)[1][2]如图甲所示,杠杆右端下沉,左端上翘,应该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

(2)[3]如图乙所示,假设一个钩码重力为G ,横杆上一小格为L ,调节平衡后,在杠杆两侧挂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并记录相关数据。得到

左边= F 2L 2=3G ×2L =6GL 右边= F 1L 1=2G ×3L =6GL

左边等于右边,改变钩码的数量及位置多次实验,左边依然等于右边,小明据此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 1L 1=F 2L 2 [4]如图乙所示,A 、B 两点分别增加一个钩码,则

428G L GL '=?=左边 339G L GL '=?=右边

各自增加一个钩码后,右边大于左边,所以杠杆右端下沉。

(3)[5][6]如图丙所示,A 点钩码数量不变,钩码对杠杆施加的拉力方向不变,现在将B 点的弹簧测力计由竖直方向逐渐向左转动,则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力臂减小,为使杠杆始终保持水平平衡,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则弹簧测力计拉力增大,即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逐渐增大。

22.乙 越低 83.3% 越高 【详解】

(1)[1]实验2中,20.4m s =,20.1m h =,所以

2220.4m

=40.1m

s n h =

= 所以实验2是用乙图做的实验。

(2)[2]实验1中,10.3m s =,10.1m h =,所以

1110.3m =30.1m

s n h =

= 所以实验1是用甲图做的实验,由表中第1次实验和第2次实验的数据可知,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的个数越多即动滑轮的质量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

(3)[3]由表中第2次实验数据可知,绳端移动的距离是钩码上升高度的4倍,第三次实验使

用同样的装置,则第3次实验绳端移动距离

440.1m=0.4m s h ==?

机械效率

6N 0.1m =100%83.3%1.8N 0.4m

W Gh W Fs η?=

=

?≈?有用总

(4)[4]比较第2、3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用同一个滑轮组装置提升重物,所提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高。

23.左 不能 一组数据具有偶然性,不能得到普遍规律 逆时针 变大 拉力的力臂变小 托盘天平 【详解】

(1)[1]杠杆右端下沉,杠杆要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应将杠杆左侧的平衡螺母向左端调。 (2)[2][3]为了使结论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实验需要进行多次测量,然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所以一组实验数据不能得出结论。

(3)[4]若每个钩码重G ,每个小格长L ,在杠杆两侧各去掉一个相同的钩码,支点左侧

3G ×3L =9GL

支点右侧

2G ×4L =8GL

则杠杆逆时针旋转。

(4)[5][6]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时,拉力的力臂变小,使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变大。

(5)[7]在初中物理实验室,利用杠杆平衡原理制作的实验器材如:托盘天平。 24.匀速 88.9% 2.2 0.66 高 不变 见解析 【详解】

第一空.实验中应沿竖直方向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此时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测力计示数等于拉力大小,且测力计示数稳定便于读数; 第二空.第2次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4N 0.1m 100%100%100%88.9%1.5N 0.3m

W Gh W Fs η?=

?=

?=?≈?有用总

; 第三空.由图丙知,测力计的分度值是0.2N ,测力计的示数是2.2N ;

第四空.由第3次实验数据知,s =0.30m,h =0.1m,所以s =3h ,所以拉力移动的速度为v =3×0.1m/s=0.3m/s ;根据P Fv =得,拉力的功率为:

2.2N 0.3m/s 0.66W P Fv ==?=;

第五空.分析数据可知,随着钩码重的增加,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不断增加,故可得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的物体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第六空.换一种绕绳方法,不计绳重及摩擦,提升相同的物体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不变; 第七空.不计摩擦及绳重时,克服动滑轮重做的功是额外功,换一种绕绳方法时,物重和动滑轮重都不变,则有用功和总功的比不变,即根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