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阳童年骆驼队两课时设计说明

冬阳童年骆驼队两课时设计说明
冬阳童年骆驼队两课时设计说明

《冬阳童年骆驼队》设计

教材分析:《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中的一篇。本单元的主要训练重点是通过读书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利用好教材课文作为引子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而此课文是林海音在小说《城南旧事》的一篇序言,作者以朴实纯真的语言,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与爸爸谈论关于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怎样想为骆驼修剪不整齐的毛,怎样好奇得去问妈妈夏天骆驼的行踪等童年中琐碎的小事。这些淡淡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魂牵梦萦,对已经远去的童年生活的依依留恋。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课文主要容已经能基本把握。但对抓住重点的语句领会文章中深刻的含义还有待提高。对于课文的一些表达方式有所了解,但并不太熟悉,也不能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上。

设计理念:本文为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结构,体会文章思想情感,习得文章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典。教学第一课时,从课题入手,采用倒叙结构,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全文主要容,营造情感基调;通过抓重点片段进行品读感悟,拓展对比,领悟作者的场面描写方法;读写并行,结合生活实际,修改自己的《童年趣事》,写活场面,写活细节,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重点掌握“咀嚼”的字音字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梳理层次,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品读“学骆驼咀嚼”片段,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积累精彩的场面描写,了解文章的描写方法,感受文章语言特点,修改自己的习作片段,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习作能力。

教学重点:

梳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通过重点段落的品读理解,读写并行,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引入想象场景:童年是每一个人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在你的记忆深处有哪些有趣的记忆呢?

刚才我们交流对自己童年的感受和记忆(板书童年)

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出示课题全部,生齐读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林海音的童年和什么连在了一起?你仿佛看到怎样的场景?

二、交流信息,了解背景

1、默读“资料袋”(过渡:是呀,要真正了解一位作者和他的作品,首先要了解他写作时的背景,请大家翻到127页,默读资料袋。)

交流:

2、你收集到了有关作者的那些资料?

3、重点点拨:序言

4、随机出示《城南旧事》书本,课件出示课文中最后两段。(抽读)你从这两

段话中读出了作者写《城南旧事》时怎样的心绪?随机理解“重临”

5、随机交流:作者在时最难忘的是什么片段?(板书学咀嚼)

6、教学咀嚼注意“嚼”字的读音和写法,(书空)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通过预习,课文除了写学骆驼咀嚼这件事,还会回忆了和骆驼之间的什么事?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能否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

1、默读全文,思考写上标题批注。

2、交流板书:议铃铛剪驼毛问去向

四、品读片段,体会趣事

(过渡):学习课文不仅要学会概括,梳理出要点,还要学会咀嚼语言文字,让我们首先聚焦第一个作者的回忆片段《学骆驼咀嚼》

出示“学咀嚼”:指名读一读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1)你觉得那里最有趣?

看骆驼我居然看呆了?什么让我看呆了。指名回答并读一读。

老师小结:是骆驼的吃相让我看呆了。再读。

老师小结:这一段话中除了骆驼的吃相让我看呆,还有什么也让我看呆了?(骆驼的样子。)

(2)那样——,那样——,那样——,你们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指读。

那样的长相,那样的吃相,我怎能不看呆呢?

(3)你们知道那时的小英子几岁吗?五岁有多高?比划一下。

这么个小不点儿啊,别说骆驼,就算是一只小鸡一个蚂蚁都会让她兴奋不已呢。一起来看看林海音女士在《城南旧事》中回忆自己五岁时的另一段趣事。(出示语段)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一个破藤箱子里,养了最近买的几只刚孵出来的小油鸡,那柔软的小黄绒毛太好玩了,我和妞儿蹲着玩弄箱里的几只小油鸡。看小鸡啄米吃,总是吃,总是吃,怎么不停啊!

读了这段话,你想说什么?

这回看到的不是小油鸡而是骆驼,再联系课文中的这段话,你想说些什么?此时,英子不仅仅觉得好玩,而是一下子看“呆”了。你能想象得出小英子看“呆”了的情形吗?(请学生表演。)

(4)的的确确,骆驼的这般模样,骆驼的这般吃相怎能不让我看呆呢?文中还有一个词和呆的意思差不多,你能找得到吗?(傻)

(5)呆和傻和咱们平常所说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

小结:呆的可爱,傻的纯真

(6)同学们,这是五岁时的小英子。出示图片语句。

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这是成年以后的小英子,出示图片和语句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儍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小结:看来这呆,这傻,只属于童年。

(6)背诵:小作者看得入神,写得更生动,这么好的语言,大家试着背一背。(过渡)今天,老师想挑战大家,想让你们试着学习林海音这种抓细节描写,写活场景的方法来修改自己的《童年趣事》中的某一个片段。

五、读写并行运用写法

作者通过一个精彩的细节描写把自己对童年的思念刻画得栩栩如生,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作者的写法来修改完善我们自己写的童年趣事。

1、出示修改要求

2、5分钟自由修改

3、现场点评互动交流;是否写出了自己的童年“趣”劲“傻”劲。是否抓住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写活场景。

六:回顾总结,作业布置

1、作者林海音不仅善用场景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还很善于用直接抒情法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出示《苦念北平》片段朗诵)

2、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跟着林海音的娓娓动听的描述走进她的童年。课外推荐两本书。出示书名)

第二课时

一、回顾画面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林海音的作品,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想一想,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场景?(随机板书)

学咀嚼谈驼铃剪驼毛问去向

2.这四个场景是作者童年里最深刻的记忆,就像电影里的一组镜头常常浮现在她的脑海里。那么,你认为作者拥有一个怎样的童年?

3、出示画面欣赏:请看,冬阳下的骆驼队正缓缓地走来,响着悦耳的铜铃声。这一幅画面定格成作者关于童年生活的最清晰的记忆,正如作者在文章结尾所说

出示:“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我的心头”。

二、感悟画面

过渡:这几件童年的往事我们已经交流了第一件,剩下的三件你最喜欢哪一件?请你认真地读一读,反复地品味把你觉得最有趣的地方画一画,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一两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1、学生自主选择语段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2、你对哪件事情感兴趣?为什么?小组交流。

4、谈驼铃:刚才有很多同学说对和父亲讨论驼铃这件事很感兴趣,是吗?那读一读看一看,关于驼铃这件事,爸爸和女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1)议一议:面对一个问题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对于驼铃的作用,你更喜欢谁的看法?说一说你的理由。

(2)小结:你么的发言很丰富。我觉得在这段话中父亲说的有道理吗,小英子的似乎也——?因为孩子本身就是诗人,所以小英子说的似乎更有趣一些。(3)同桌合作分角色读,读出不一样的感觉来。

(4)指名同桌读。——男女生读。

5、剪驼毛

过渡:的确,孩子的想法实在是太有意思了。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咱们再来读读这段话,你发现了什么?出示。(略)

(1)交流

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注:在小作者眼中骆驼就是人,甚至是她的好伙伴)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注:多着急呀!)因为太不整齐了。(注:幼稚,在作者心中骆驼象人一样需要理发)

(2)人脱下了棉袄,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了。为什么拿拉骆驼的人和骆驼来比?在五岁的小英子眼里,她最注意的是,她最关心的也是,骆驼是最重要的,人反倒次要了。这就是孩子的眼睛,这就是孩子,这就是五岁的孩子看世界的眼睛,有趣儿吗。

6、问去处

(1)读读看这件事也挺有趣,咱们读读看。出示这段话。

(2)师生分角色读。——同桌分角色朗读、

“妈”“哎”“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谁?” “骆驼呀“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呀”

(3)总是问,还会问那些问题?从课文中找找看。指名说

(4)都是关于骆驼的问题。这么多的问题,当妈的怎么能回答的上来呢?

这就是孩子,孩子的脑海中有着问不完的问题。在,在城南,我的童年是多么有意思呀,可是——出示:

夏天过去了,秋天过去了。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三、体会情感

1、你们知道林海英写这篇文章几岁吗?42岁,和老师差不多大。所以她会说,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何止是这件事,和爸爸一起议论驼铃的事我也不会再做。想去剪驼毛这样的事、也不会在想,不会再做了。总是问总是问,问妈妈那么多的问题这样的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因为童年一去不还了。(随机将板书童年的趣事逐一擦拭干净)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的那些景物和人啊。这是怎样的想念你知道吗?咱们让林海音自己说说好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