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半山春晚即事翻译赏析
王安石《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翻译、赏析

王安石《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翻译、赏析王安石《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赏析菩萨蛮【宋】王安石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
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
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注释】①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隐居江宁半山之作。
【参考译文】依山傍水之处,有几家筑篱为墙、结草作舍的茅屋,在草堂前的垂柳下,一个窄衫短帽的老人悠闲地漫步。
一夜春风吹开了仍如去年的红花。
从中午喝酒,一直到月上树梢才醒。
什么事物让我最动情呢?就是那婉转动听的黄鹂的鸣叫声。
【文学常识】王安石(1021~1068):字介甫,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宋神宗时任宰相,立志改革旧政,推行新法,是杰出的政治家。
诗、文皆有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词作不多,风格高峻。
赏析:此词为作者晚年隐居江宁半山之作。
《能改斋漫录》云:“王荆公筑草堂于半山,引入功德水作小港,其中叠石作桥,为集句填菩萨蛮。
”全篇用前人诗句杂缀成词,使之如出己口,真正为自己表情达意服务,叙写自己的闲适生活与故作放达的情怀。
开首“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二句明白地表示自己目前的生活环境与身份。
往昔重楼飞檐、雕栏画栋的官宦居处换成了筑篱为墙,结草作舍的水边茅屋;如今窄衫短帽的闲人装束取代了过去的冠带蟒服。
作者从九重宸阙的丹墀前来到了水边桥畔的垂杨里。
对于这种遭际的变化,王安石似乎采然种安然自适的态度。
一个“闲”字渲染出淡泊宁静的生活环境,也点出了作者摆脱宦海远离风尘的村野情趣。
两句闲雅从容,虽然是从前人诗句中摘录而成,但指事类情,贴切自然,不啻如出己口。
接着“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两句是写景:一夕春风来,吹开万紫千红,风光正似去年。
但是,作为一个曾经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他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就不仅仅是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更包含着他壮志未酬的忧愁。
因此,即使看似闲适的生活里,自然界的月色风声,都会引起这位政治家的敏感与关注,而被赋予某种象征的意义:“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
半山春晚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

半山春晚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半山春晚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半山春晚即事》译文春风虽然把百花取走,却酬谢人清凉的绿阴。
幽暗的池边小路十分宁静,草木掩隐的园屋多么深沉。
我时而打开床铺稍事休息,时而扶着手杖去寻幽探胜。
只看见钟山的小鸟飞来,经过我这里留下了一串动听的歌声。
《半山春晚即事》注释⑴半山:在江苏江宁,由县东门到钟山,恰好为一半路程,故称作半山。
春晚:即晚春,暮春。
即事:就眼前景物作诗。
⑵春风:一作“晚风”。
⑶酬:报酬,赠答,这里是“赐予,带给”的意思。
清阴:清凉的树阴。
⑷翳翳(yì):树阴浓暗的样子。
陂(bēi)路:湖岸,塘堤。
⑸交交:树枝交接覆盖的样子。
园屋:田园、房屋。
深:幽阴深邃。
⑹床敷(fū):安置卧具。
每:每每,常常。
⑺杖屦(jù):拄杖漫步。
或,有时。
幽寻,探寻风景之胜。
这两句是说,常常无事休息,有时又上山看看风景。
⑻北山:即钟山。
南朝宋周颙与孔稚圭曾隐居于此,后周颙离山出仕,孔曾作《北山移文》表示讥刺。
王安石有《思北山》等诗,寄托真心隐逸的心境。
⑼遗(wèi):赠送,这里引申为“留下”之意。
好音:美妙的`叫声。
《半山春晚即事》赏析这首诗表现了王安石隐退生活的一个侧面。
起首二句至为奇妙,寥寥十字,摹尽春色的变化,显示了一幅绿肥红瘦的景象。
陈衍说起二句本于唐人“绿阴清润似花时”,但安石的两句含义却深厚得多,感情色彩浓烈得多,韵味也胜过许多。
常人写红花凋谢,会有惋惜之情,而使诗歌染上一层淡淡的哀愁。
此诗却不然,诗人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表达,所以在他笔下展现的是欣欣喜人的景象。
春风是无法“取”将花去的,但若没有这个“取”字,就不能形象地表现自然景象之变换;春风也不会“酬”与清阴,但若没有这个“酬”字,就不能体现作者欣然自得的情怀。
若无此二字,诗人的达观,春风的和煦,就不能跃然纸上了。
高中语文古诗阅读及答案

1.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素梅王冕闲花野草斗青红,一着冰霜扫地空。
惟有老梅标致别,岁寒时节自春风。
(1)这首诗刻画了梅花什么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请联系全诗进行简要分析。
(2)诗中描绘“闲花野草”的作用是什么?参考答案:(1)刻画了梅花凌寒绽放,风姿高雅的神采。
冰天雪地寒气纵横的时节,争红斗绿的各色花草纷纷冻毙,惟有梅花从容自在,凌寒独放。
“惟有老梅标致别,岁寒时节自春风”,诗人既抒发了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又借物抒怀,赞美了君子品质。
(2)描绘闲花野草,主要是为了对比和衬托梅花的形象及精神风貌。
“闲花野草” 在寒冬到来之前,也曾“斗青红”,然而“一着冰霜”即“扫地空” ,这与梅花的“岁寒时节自春风”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梅花“标致别”的高雅风姿,进而突出梅花的傲岸品质。
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半山春晚即事王安石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履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1)本诗题为“半山春晚即事” ,请简要概括“半山春晚” 的特点。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1)春花凋谢,树木清阴,气氛静谧。
(2)①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
诗歌头两联写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写出了半山园主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更衬托出诗歌境界之幽。
②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
从“唯有” “好音”可以看出,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
3.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 题。
忆王孙春词李重元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高楼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王孙】王孙:本指贵族公子,此处指主人公的丈夫。
(1) 、作者精心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 作者精心选取了芳草萋萋、杨柳青青、杜宇悲啼、雨打梨花等四种意象。
这些意象的组 合营造出暮春时节令人伤感的氛围。
王维《山居即事》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王维《山居即事》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王维《山居即事》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此诗为唐代诗人王维所做的五言咏怀诗,主要是描述了诗人隐居山林之后的生活和心态写照,虽是生活惬意,却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落寞之情。
译:寂寞独居,门扉紧掩,孤独的看着夕阳逐渐落下。
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柴扉紧掩。
绿竹生长,红莲花瓣掉落在老叶上。
渡口处升起袅袅炊烟,到处可以见到归家的采菱人。
赏:首(引信《拟咏怀诗》)首联是他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
顾安《唐律销夏录》谓“此诗首句既有‘掩柴扉’三字,而下面七句皆是门外情景,如何说得去?不知古人用法最严,用意最活,如‘掩柴扉’下紧接以‘苍茫对落晖’句,便知‘掩柴扉’三字是虚句,不是实句也。
”何必强作“虚”解,作“实”解亦通。
人在门外亦可掩扉也,当是室内寂寞,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者,咏眼前景物也。
倘闭关室中,有何事可即!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即之使人悠悠然,陶陶然,无复寂寞之感。
颔(对比)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柴扉紧掩,诗人以最传神的字眼来表现景物给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突出景象的自然生态和任其消歇的'流变特征,构成禅趣颇深的整体暗示,光色彩象的转瞬即逝的恍惚,归人却在若即若离恍有恍无之间。
从文艺美学角度看,生态活泼,情趣盎溢,弥满诗画气息的宁静生活极富运动感极富生命力的美。
颈(引信《入彭城馆》)“故衣”指莲花败叶。
“新粉”指竹子刚生长出来,竹节周围带有的白色的茸粉。
颈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
此句即为力证。
尾(“烟火”一作“灯火”)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
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
春日山居即事其一译文欣赏

春日山居即事其一译文欣赏
《春日山居即事其一》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描述了诗人在春天山居的景象和心情。
以下是这首诗的译文欣赏: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春长横无际,时泛远舟闲。
岩上多白云,峰高更紫烟。
几处青楼里,凭栏忆王孙。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光、水潭和春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春天的向往。
诗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展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美丽,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诗人还描绘了春天的长幅无际和远舟悠闲的情景,让人感受到春天的宁静和美好。
诗中还有对白云和紫烟的描绘,使整个山居充满了神秘和诗意。
最后,诗人凭栏回忆王孙,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美好事物的追忆。
这首诗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春天的热爱,通过对山居景
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宁静和美好。
整体上,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春日山居的景象,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最新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 原文译文及赏析

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原文译文及赏析《半山春晚即事》①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②。
翳翳陂路静③,交交园屋深④。
床敷每小息⑤,杖屦或幽寻⑥。
惟有北山鸟⑦,经过遗好音⑧。
[1]注释①半山:在江苏江宁,由县东门到钟山,恰好为一半路程,故称作半山。
春晚:即晚春,暮春。
即(jí)事:就眼前景物作诗。
②酬:报酬,赠答,这里是“赐予,带给”的意思。
清阴:清凉的树阴。
③翳翳(yìyì):树阴浓暗的样子。
陂(bēi)路:湖岸,塘堤。
④交交:树枝交接覆盖的样子。
园屋:田园、房屋。
深:幽阴深邃。
⑤床敷(fū):安置卧具。
每:每每,常常。
⑥杖屦(jù):拄杖漫步。
或,有时。
幽寻,探寻风景之胜。
这两句是说,常常无事休息,有时又上山看看风景。
⑦北山:即钟山。
⑧遗(wèi):赠送,这里引申为“留下”之意。
好音:美妙的叫声。
[2]译文晚春的风把花吹走了,带给我一片清凉的树阴。
塘堤和山园笼罩在浓密的绿荫中,幽静深邃。
常常设椅小坐休息,偶尔也扶杖漫步,探寻美丽的风景。
这里万籁无声,只有北山上的小鸟经过时,会留下美妙的声音。
赏析半山,在江苏江宁。
由县东门到钟山,这里恰好为一半路程,故称作半山。
作者力行新法失败后,晚年退居江宁,并于元丰年间(1078—1085)营建半山园,自号半山。
这首诗表现了他隐退生活的一个侧面。
起首二句至为奇妙,寥寥十字,摹尽春色的变化,显示了一幅绿肥红瘦的景象。
常人写红花凋谢,会有惋惜之情,而使诗歌染上一层淡淡的哀愁。
此诗却不然,诗人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表达,所以在他笔下展现的是欣欣喜人的景象。
春风是无法“取”将花去的,但若没有这个“取”字,就不能形象地表现自然景象之变换;春风也不会“酬”与清阴,但若没有这个“酬”字,就不能体现作者欣然自得的情怀。
若无此二字,诗人的达观,春风的和煦,就不能跃然纸上了。
春风慷慨赐与清阴,诗人于是尽情去欣赏。
所以三、四句以“清阴”为本,稍作敷展。
春晚原文及翻译赏析(合集15篇)

春晚原文及翻译赏析春晚原文及翻译赏析(合集15篇)春晚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
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
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
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注释⑴此词在《诗词杂俎本·漱玉词》、《类编草堂诗余》、《汇选历代名贤词府全集》、《文体明辨》、《古今名媛汇诗》、《词的》、《啸余集》、《古今女史》、《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历城县志》、《花镜隽声》、《见山亭古今词选》、《诗余神髓》、《古今图书集成》、《同情词集选》题作“春晚”,《彤管遗编》、《彤管摘奇》、《名媛玑隽》题作“暮春”,《词学筌蹄》题作“春暮”,《词汇》题作“春晓”,《词鹄》调作“武陵春第二体”。
赵万里辑《漱玉词》云:“至正本《草堂诗余》前集上如梦令后接引此阕,不注撰人。
玩意境颇似李作,姑存之。
”(案明成化本、荆聚本、陈钟秀本、杨金本《草堂诗余》前集卷上,此首俱无撰人,与至正本同),《古今断肠词选》卷二又误以此首为马洪所作。
⑵“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
“花已尽”,《词谱》、清万树《词律》作“春已尽”。
⑶“日晚”,《花草粹编》作“日落”,《词谱》、《词汇》、清万树《词律》作“日晓”。
⑷“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
三国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宋贺铸《雨中花》:“人非物是,半晌鸾肠易断,宝勒空回。
”⑸“泪先”,《彤管遗编》、《彤管摘奇》作“泪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
《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
春晚即事留游子明王仲显诗歌鉴赏

春晚即事留游子明王仲显诗歌鉴赏《春晚即事留游子》这首诗,哎呀,真是让人心头一颤啊!想想看,春节就是一个特别的时刻,大家都想团圆,热热闹闹地过年。
可是对于那些在外漂泊的人,尤其是游子来说,这个时候就会有一种难言的惆怅。
王仲显的这首诗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那扇通往思乡之情的大门。
读着读着,仿佛能感受到那股浓浓的乡愁在心头弥漫,简直让人心里一阵酸楚。
说到游子,谁没有过那种在外奔波的日子呢?无论是在城市里拼命工作,还是在外地求学,心里总是挂念着家。
每当春节临近,耳边响起那熟悉的鞭炮声,想起家里的年夜饭,嘴巴都忍不住流口水。
王仲显的诗中写到的“窗外寒梅点点”,简直就是在描绘我们那些孤独的时刻。
窗外的冷风呼啸着,透着丝丝寒意,心里却是满满的温暖。
因为心中有家,有牵挂,有那无数个幸福的瞬间。
诗中提到的“火树银花”,那可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春节的夜晚,烟花绽放,像花儿一样在空中盛开,五光十色,美得让人心醉。
可是,站在街头,望着那些热闹的场景,心里却总有一丝失落。
那些欢声笑语都与自己无关,仿佛被隔在了一道无形的墙外。
虽然身在繁华之中,却仍然感觉孤独。
王仲显的诗,正好抓住了这种矛盾的心情,让人一读就有种想要流泪的冲动。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又充满生活的细节,简直是个大家伙,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找到了共鸣。
尤其是“月明星稀”的那一刻,想想家里的明月,想想那一轮圆月正挂在天边,仿佛也能看到亲人在月下守望。
虽然相隔千里,心却始终紧紧相连。
每当这个时候,心里总会涌起一种莫名的安慰。
王仲显让我们明白,思念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是我们对家乡的热爱与眷恋。
不过,诗中还有那么多生活的细节,仿佛回到了年幼时的记忆。
那些年味,像是飘荡在空中的香气,让人陶醉。
过年的时候,家里热热闹闹,亲戚朋友们围坐一起,聊聊家常,笑声阵阵。
那种温暖就像是冬天里的阳光,照耀着每一个角落。
即便如今身处异乡,每当想起这些,心中便充满了力量。
王仲显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不管身在何方,心中的那份牵挂永远不会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半山春晚即事翻译赏析
《半山春晚即事》作者为宋朝诗人王安石。
其古诗全文如下: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前言】《半山春晚即事》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生活环境的幽静美丽和退居后的安舒闲逸,脱去常人惜花伤春的窠臼,生动地描绘了暮春时庭园的种种佳景,尤其末二句则在宁静、喜悦感受的抒写中,又隐约地透露了世罕知音的淡淡哀愁。
【注释】⑴半山:在江苏江宁,由县东门到钟山,恰好为一半路程,故称作半山。
春晚:即晚春,暮春。
即事:就眼前景物作诗。
⑵春风:一作“晚风”。
⑶酬:报酬,赠答,这里是“赐予,带给”的意思。
清阴:清凉的树阴。
⑷翳翳:树阴浓暗的样子。
陂路:湖岸,塘堤。
⑸交交:树枝交接覆盖的样子。
园屋:田园、房屋。
深:幽阴深邃。
⑹床敷:安置卧具。
每:每每,常常。
⑺杖屦:拄杖漫步。
或,有时。
幽寻,探寻风景之胜。
这两句是说,常常无事休息,有时又上山看看风景。
⑻北山:即钟山。
南朝宋周颙与孔稚圭曾隐居于此,后周颙离山出仕,孔曾作《北山移文》表示讥刺。
王安石有《思北山》等诗,寄托真心隐逸的心境。
⑼遗:赠送,这里引申为“留下”之意。
好音:美妙的叫声。
【翻译】春风虽然把百花取走,却酬谢人清凉的绿阴。
幽暗的池边小路十分宁静,草木掩隐的园屋多么深沉。
我时而打开床铺稍事休息,
时而扶着手杖去寻幽探胜。
只看见钟山的小鸟飞来,经过我这里留下了一串动听的歌声。
【赏析】这首诗表现了王安石隐退生活的一个侧面。
起首二句至为奇妙,寥寥十字,摹尽春色的变化,显示了一幅绿肥红瘦的景象。
陈衍说起二句本于唐人“绿阴清润似花时”,但安石的两句含义却深厚得多,感情色彩浓烈得多,韵味也胜
过许多。
常人写红花凋谢,会有惋惜之情,而使诗歌染上一层淡淡的哀愁。
此诗却不然,诗人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表达,所以在他笔下展现的是欣欣喜人的景象。
春风是无法“取”将花去的,但若没有这个“取”字,就不能形象地表现自然景象之变换;春风也不会“酬”与清阴,但若没有这个“酬”字,就不能体现作者欣然自得的情怀。
若无此二字,诗人的达观,春风的和煦,就不能跃然纸上了。
春风慷慨赐与清阴,诗人于是尽情去欣赏。
所以三、四句以“清阴”为本,稍作敷展。
“翳翳”,是形容树木茂密的状貌,“交交”,则是形容树木相互覆盖交加的样子。
只见那小路沿着山坡在茂密的树林中蜿蜒曲折,伸向远处,一片静谧,在葱茏的深处,园屋隐约可见。
这两句写静,略有唐人常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的
风味。
然而常建的诗是禅寂之静,此诗用了“翳翳”、“交交”,显得
更有生意。
五六句笔锋一转,顺势推出主体形象。
床敷,即安置坐具,杖履,指扶杖漫步。
二句截取两个生活片断来刻画半山园主人的风神。
或居家凭几小憩,或寻幽拄杖独行。
两者虽是一静一动,但同样表现了诗人恬淡安宁而又欣然自乐的心境。
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阵阵清脆悦耳之声,抬头看去,原是北山一鸟,掠飞而
过,留下一片“好音”。
这两句极富韵味。
北山即钟山,六朝时周颙曾隐居于此。
此时的北山,除了诗人独步寻幽之外,杳无人迹,只有声声鸟鸣,偶尔来慰其岑寂。
诗人在平夷冲淡的外表下,怀孤往之志、举世无人相知的感慨显示于言外。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