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完整版,经典版,无删减版本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9楼)第三章脏象(第10楼)第一节五脏(第11楼)第二节六腑(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17楼)第一节精(第18楼)第二节气(第19楼)第三节血(第20楼)第四节津液(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第22楼)第五章经络(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第29楼)第六章体质(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第34楼)第七章病因(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第39楼)第八章病机(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第43楼)第四节脏腑病机(第44楼)第五节经络病机(第45楼)第六节疾病的传变(第46楼)第七节疾病的转归(第47楼)第九章养生与防治(第48楼)第一节养生(第49楼)第二节预防(第50楼)第三节治则(第51楼)[附]五运六气(第52楼)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第53楼)第二节标本中气(第54楼)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全)

中医基础理论(全)

绪论1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2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32.中医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整体医学模式。

4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主张“火热论“,属寒凉派;李东5垣,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属补土派;张从正,主张“治6病先以驱邪为要”,属攻邪派;朱丹溪,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7足”,属滋阴派。

84.中医四大经典丛书:①《黄帝内经》②《难经》③《伤寒杂病论》9④《神农本草经》10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病11与证的区别)126.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13间、地区及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病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14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各异,这叫做“同病异治”;异病同15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16化,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的证,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17叫做“异病同治”;它们的判断依据是“证”的异同。

18中医学的哲学思想19精气学说20211.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精与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源,也是推动宇宙万物22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源泉。

2324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运动是精气的基本属性;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25阴阳学说26271.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8292.阴阳的特征: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可分性。

30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31五行学说32331.五行的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342.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5363.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3738注:色脉相符其病顺,反之,得克之脉则死,得生之脉则生。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医基础理论》主要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病因,以及疾病的防治原则等基本理论知识。

内容共分:阴阳五行、藏象、气血律液、经络、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七部分叙述。

阴阳五行,是我国古代的哲学,具有唯物和辩证的观点。

中医学运用它来阐明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并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本书着重介绍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医学里的应用。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脏腑组织器官与外界环境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本章具体阐明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联系。

气血律液,主要阐述气、血、津液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从而说明气、血、津液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是人体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组织器官,通行气血的一个完整的组织系统。

本章着重阐述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分布、走向与交接规律、循行路线,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在病理、诊断、治疗上的运用。

病因与发病,主要阐述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特点及其所致病症的临床表现。

并说明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失调。

病机,是阐述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主要的有正邪斗争、阴阳失调、气血失常、内生五邪、脏腑经络功能失常等。

防治原则,即防病和治病的基本法则。

强调预防为主,主张“治未病”,对控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治疗法则主要介绍“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以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几个主要方面。

上述内容,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的基本理论,也是学习中医学临床各科的基础。

所以必须认真学习,切实掌握。

学习中医学,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即为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创立我国的新医药学,以便更好地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保健事业服务。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孙思邈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家,他的《 千金方》集唐以前医学之大成, 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总结
和阐述。
李时珍
李时珍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他 的《本草纲目》对中草药进行了 详细分类和研究,丰富了中医治
疗手段和药物学理论。
02
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概念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阴阳是中医用来描述事物两个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 互转化、相互作用的方面。人体内部以及人与自然环境 之间都存在着阴阳的平衡,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重要 原因。
参加学术会议
参加中医学术会议,可以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学术动态,拓宽学 术视野,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加入学术组织
加入中医相关的学术组织,如中医学会、针灸协会等,可以参与各种 学术活动,与同行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共同提高中医理论水平。
中医基础理论在当代的价值
06
与意义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传承千年智慧
THANKS
感谢观看
经络理论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认为,通过调理经 络可以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气血津液理论
气血理论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血是营养滋润 人体的基本物质。中医认为气和血的充盈与运行状况直接影 响人体健康。
津液理论
津液是人体内的液态物质,包括津液、精液、髓液等,具有 濡养和滋润作用。中医认为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与脏腑 功能密切相关,津液失调会影响人体正常生理活动。
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医学创新与进步
拓宽医学研究领域
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为医学研究领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人体生命 活动的奥秘,推动医学科学的进步。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足阳经 手三阳经足三源自经五、病因(一、)概念
1.含义: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 2.分类:六淫
疠气 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 病理产物等
(一)风邪
(一)六淫
1.含义:凡致病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2.致病特点: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胜或机能亢奋,代 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热、动、燥 病机趋向:“阳胜则阴病”
(二)阴偏盛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机能障碍 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寒、静、湿 病机趋向: “阴胜则阳病”
气机阻滞 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疼痛(胀、窜、攻痛) 气塞不行—胀闷(气行则舒)
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热烦躁,疼痛拒按,二便不通,脉
表现
实有力等。
精气夺则虚 含义 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以及脏腑经络功能减退,使机体抗病
特点
能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的一系列虚弱、不足的证候。
形成 先天禀赋不足、病后亏虚、多种慢性病耗损、邪气损害等。
(二)十二经脉
1.走向
头 手三阳经

手三阴经
手 足三阳经

足三阴经

《灵枢.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二)十二经脉
2.组成
手足阴经 手三阴经
足三阴经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一、总论和阴阳学说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绪论一、中医学:产生于中国古代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强调宏观整体练习,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科学。

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属性,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概念:整体观念,主导思想;阴阳五行,论理工具;脏腑经络,理论核心;辨证论治,诊治特点;中医理论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三、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基础: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诸子百家—社会基础;长期医药知识的积累—神农尝百草—医药实践基础;对人体生命和自然现象的观察;科学技术基础;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方法:直接观察法,整体观察法。

四、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1、整体观念:中医学关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人体的完整性的认识。

①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结构上不可分离;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

生理功能的整体性体现在:五脏一体观与形神一体观。

五脏一体观:以五脏为中心,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形神一体观: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

病理变化的整体性;诊断防治的整体性;养生康复的整体性。

②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③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2、辨证论治:病:具有一定病因病机,发生发展规律,预后转归的病理过程。

证: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症: 症即症状与体征。

症状为自我感觉的不适,体征为客观表现。

辩证:将四诊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找出其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判断为某种证的过程。

论治:根据辨证结果,确立相应治则治法的过程。

辩证——论治的前提基础;论治——检验辩证。

同病异治:同种病,因人因时因地因阶段的不同,故证候表现不同,治疗也不相同。

异病同治:几种不同的病,出现相同的证候,因而采用相同的治法方药。

中医学哲学基础精气学说一、基本概念精气:气,是充满宇宙的,无形的,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

精即气,乃气中之精。

由来:精源于“水地说”;气源于“云气说”。

二、基本内容:①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物质。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
滋润全身的作用。
血的功能
血能够滋养脏腑、肌肉、皮肤、 毛发等,维持人体各脏腑的正常
生理功能。
血的生成与运行
血由水谷之精微所化生,通过经 络系统在全身运行,为人体提供
充足的营养和氧气。
津液
津液的概念
01
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具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
津液的功能
02
津液能够滋润皮肤、肌肉、关节等,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包 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 经、足三阳经,每条经脉都连接
着不同的脏腑器官。
十二经脉具有运行气血、沟通内 外、调节平衡等作用,对于维护 人体生理功能和健康具有重要意
义。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和循行路线 是有规律的,对于针灸、推拿等 中医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
奇经八脉
中医的发展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密不可分,随着历史的演变,中医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健 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医的基本原则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 组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诊断和治疗时 ,需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而非仅针对 某一症状。
辨证施治
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通过对患者进行详细 的诊断,辨别病因、病机,制定针对性的治 疗方案。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
目录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 • 中医的脏腑理论 • 中医的气血津液理论 • 中医的经络理论 • 中医的诊断方法 • 中医的治疗方法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起源与发展
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医不断吸收各种医学流派的思想和经验, 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医学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