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手法学
《推拿手法学》试题及答案

山东中医药大学《推拿手法学》考试试题姓名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一、填空题(本大题共20空,每空1分,计20分)1、推拿手法学是研究推拿临床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推拿手法的、、、、及其研究方法与发展历史的一门专业学科。
2、“大抵按摩法,每以开达抑遏为义,开达则壅蔽者以之发散,抑遏则慓悍者有所归宿”一语出自《》。
3、手法的动作结构,具有手法的________特征与________特征。
4、从现代运动生物力学的观点与方法认为,推拿手法作为特定的人体动作系统,其操作技术的要求与施术原则,要根据________、________以及手法作用部位及其________而提出具体的规范。
5、在《医宗金鉴》中被列为伤科八法的是:、、、、、、、。
6、关节运动轴面原则亦称被动运动类手法的____________原则。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35题,共40分)(一)A1型题(共10题,每题1分,计10分)1、椎动脉型颈椎病适用拔伸的方法为()A、低坐位拔伸方法B、坐位颈椎拔伸法C、仰卧位颈椎拔伸法D、俯卧位颈椎拔伸法E、颈椎机械牵引法2、摆动类手法的动作形式都属于()A、不固定性动作系统手法B、周期性动作系统手法C、非周期性动作系统手法D、作用于人体软组织类手法E、混合性动作系统手法3、推拿手法的运动学特征是指()A、手法动作形式差别的特征B、手法动作运动状态发生的原因C、手法的动作结构D、手法的“动力型式”E、手法的“动力定型”4、作用于软组织类的手法包括()A、摆动、振动、扳动三类B、摆动、振动、摇动、平端四类C、摆动、振动、摩擦、按压、叩击五类D、摆动、振动、摇动、拔伸、按压五类E、以上都不是5、顺时针方向的摩腹,有明显的()A、理气作用B、和胃作用C、通便作用D、益气作用E、以上都不是6、基本手法是以()A、单一动作结构成分为基本单元的一类手法B、两种动作结构成分为基本单元的一类手法C、两种以上动作结构成分为基本单元的一类手法D、几种基本手法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类手法E、以上都不是7、扩胸扳法操作时,术者膝关节应顶在受术者的 ( )A、1~2胸椎棘突处B、3~4胸椎棘突处C、5~7胸椎棘突处D、8~10胸椎棘突处E、11~12胸椎棘突处8、振法的频率是()A、8—11次/分B、20次/秒C、8—11次/秒D、10—15次/秒E、20—25次/分9、治疗胃下垂的主要辅助手法为()A、插法B、揉法C、振法D、摩法E、抹法10、第一阶段手法技能训练应是()A、单种手法人体操作练习B、米袋练习C、人体各部操作常规综合练习D、流派手法人体操作常规练习E、单种手法人体操作练习(二)A2型题(共10题,每题1分,计10分)1、古代官方推拿教学体制起源于()A、宋代B、隋代C、唐代D、清代E、汉代2、建立推拿手法规范化动作结构模式除了要服从人体运动学与动力学规律指导外,还要十分重视与强调:()A、术者与受术者之间的相互配合B、推拿处方的合理与取穴的准确C、术者本身的诸如呼吸、内脏及意念活动等全身功能的支持、调控与配合D、操作时,术者与受术者的体位要正确E、在不同部位操作时及时调整手法的动作要领3、小儿因外感风寒而发热、咳嗽、腹痛、腹泻,宜选用的推拿介质是()A、滑石粉B、按摩乳C、麻油D、鸡蛋清E、姜汁4、某颈椎病患者,体重较大、需要用较大力量牵引颈椎时应首选()A、坐位颈椎拔伸法B、颈部扳法C、仰卧位颈椎拔伸法D、颈椎抻展法E、低坐位颈椎拔伸法5、某患者,患者有椎间关节错位,应考虑用哪一类手法进行整复( )A、摆动类手法B、摩擦类手法C、振动类手法D、挤压类手法E、作用于人体骨关节类手法6、与抖法合用作为治疗结束手法的是()A、搓法B、平推法C、扫散法D、捻法E、抅抹法7、某跳高运动员,比赛起跳时,不慎扭伤右足外踝半天来诊。
1. 推拿手法学发展简史

第一章推拿手法学发展简史推拿手法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
因撞击、扭挫、跌损等而引起疼痛时,人们会很自然地用自己的双手去抚摩、按压受伤部位以减轻疼痛;或通过摩擦身体以抵御寒冷。
经过不断实践和总结,逐渐认识到这些抚摩、按压摩擦等动作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后来这便视为推拿手法的起源。
因此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即有了推拿手法。
并在长期的实践中,推拿手法从原来简单的下意识动作,发展成为需要经过刻苦训练才能掌握的一种具有高度技巧性的医疗运动,成为中医学中别具特色的一种治疗保健方法。
推拿一词,在汉代以前称按跷、跷摩,汉代至明代多称按摩。
推拿手法治病的文字记载,始于殷商甲骨文,当时称之为“拊”。
如殷商甲骨文中,反复出现“拊”和用“拊”来治疗小腹部疾病的记载;同时,还记载了专门从事“拊”的医师姓名,例如尹、、臭、拊等。
由此可见,当时治病的手段主要是推拿手法。
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推拿手法有按、摩、抚、蚤挈、中指搔、刮、捏7种,由于该书随墓主下葬于公元前168年,因此,其成书应早于《内经》,是目前可见的最早记载推拿手法的书籍。
不仅如此,该书还记载了我国推拿史上最早的药摩和膏摩及形式多样的推拿工具。
帛画《导引图》中则记载了以双手搓腰、揉膝的两种自我保健推拿手法。
《内经》记载的推拿手法有按、摩、推、扪、循、切、抓、揩、弹、挟、卷等11种;同时期的(黄帝吱伯按摩)十卷被认为是最早的推拿专著,惜已佚失。
《汉书·苏武传》记载了用足踩背,救醒苏武的一种推拿方法;《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则记载了仓公淳于意以冷水拍击头部,配合针刺治疗川王之病的过程。
《金匮要略·杂病方》中详细记载了用推拿手法救治自缢的人工呼吸法,其中运用的手法有摩、捋、屈伸、按、揉、踩等6种。
这些记载大多只涉及手法的名称,对手法的具体操作方法缺乏详细描述。
晋隋唐时期,推拿在医学领域的地位较高,它不仅是医学教育的四大科目之一,而且,推拿手法还被应用到骨伤和外科疾病的治疗中,有了新的发展。
推拿手法学

▪ 动作要领: ▪ 1.术者肩关节放松,并前屈、外展,
使上臂肘部与胸壁相隔约15cm左右, 过近、过远的不利于手法操作与用力。 ▪ 2.肘关节屈曲,约呈120~150度左右。 角度过大不利于前臂的旋转运动;角 度过小则不利于腕关节的屈伸运动, 同时不能使滚法的力量有效地发挥。 ▪ 3.腕关节放松,伸屈幅度要大,手背 滚动幅度控制在120度左右,腕关节屈 约80~90度。伸约30~40度。
推拿三重境界
▪ 有形无心和有心无形为第一重境 界
▪ 有心有形为第二重境界 ▪ 心形一体为第三重境界
基本要求
▪ 持久 ▪ 有力 ▪ 均匀 ▪ 柔和 ▪ 深透
▪ 持久是指手法在操作过程中,能够严格地 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持续地运 用,在足够的时间内不走样,保持动作的 形态和力量的连贯性,以保证手法对人体 的刺激足够积累到临界点,以起到调整内 脏的功能,改变病理状态的作用。
▪ 深透是指病人对手法刺激的感应和手法对疾病 的治疗效应。要求手法的刺激,不仅作用于体
表,而且能使效应转之于内,达到深处的筋脉 骨肉,甚至脏腑。
▪ 相互关系 ▪ 1.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互相渗透 ▪ 2.持续运用的手法能够逐渐渗透到组
织深部
▪ 3.均匀协调的动作,使手法更趋柔和 ▪ 4.力量是基础,技巧是关键
推拿学
推拿学概论
▪ 一、历史来源
实践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最早的专著:《黄帝岐伯按 摩》 《殷墟甲骨卜辞和长沙马王 堆出土文物
▪ 二、推拿别名
按蹻、案杌、折技、眦媙、 扶形、摩挲
别名解释
▪ 按蹻
《素问·金匮真言论》明·吴昆注:“ 按,手按也;蹻,足踹也。”指按 摩中的手按法与足踩法。一说“蹻” 指经络腧穴,《类经·论治类》张 介宾注:“按,捏按也;蹻,即阳 蹻、阴蹻之义。盖谓推拿溪谷蹻穴 以除疾病也。”
推拿手法学—摩擦类手法

(三)推
法
(5)刨推法
拇指分开与四指相对,握持住治疗部位,或以虎口
向前,拇指与四指分开呈“八”字形,以全掌面紧 贴治疗部位,通过肩关节发力,带动肘关节屈曲, 使着力部位在治疗面上做单向直线推动。
(三)推
3、操作要领
法
①着力部位紧贴体表,压力均匀适中,推动宜缓慢。
②单向直线,不可歪斜,指平推移动距离宜短,掌平推、
(一) 摩
3、动作结构
(2)动作姿势
示、中、无 名指指面或 手掌面 一定穴 位或治 疗部位
法
肘关节的伸 屈运动,带 动前臂和腕 关节
环形有节奏 的摩擦移动
(一) 摩
4、操作要领
1 2 3
法
4
肩关节放松, 肘关节自然 屈曲,以上 肢自身重力 作为预应力 安放在治疗 部位。
指摩法,腕 关节略屈并 保持一定的 紧张度;掌 摩法,以全 掌贴压在治 疗部位,适 宜在面积较 大的部位施 术。
腕部的动作。
掌抹法:以单手或双手掌面或掌根着力,其余手指自然伸直,肘关节 发力,带动前臂使其着力面沿直线做由上而下,或由左到右,从右到
左的单向摩擦移动。
(四)抹
法
指抹法
掌抹法
3、操作要领
(1)操作时拇指罗纹面或手掌面紧贴体表。 (2)用力均匀柔和,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3)抹法频率为100-120次/分。
节屈曲90°~120°,腕部略偏向 尺侧微屈,以拇指桡侧面或罗纹 面着力于治疗部位,其余四指置 于对侧或相应的位置扶持固定, 拇指及腕部主动施力,做短距离 的单方向直线擦拭。
(三)推
法
②屈指平推法:沉肩垂肘,肘关节屈曲90°~120°,
推拿手法学-ppt课件

揉法 掌根揉法
肘关节微屈,腕 关节放松掌根部着力 于施术处,肘关节为 支点,前臂主动运动 带动腕、掌使掌根部 在施术部进行旋转揉 动。
揉法 拇指揉法
用拇指罗纹面着 力于施术处,腕关节 微屈,以腕关节为支 点,使拇指罗纹面在 施术部位做环转揉动。
揉法 中指揉法
中指罗纹面着力于施 术处,指间关节伸直, 肘关节为支点,前臂施 力主动运动,带动腕和 中指罗纹面在施术部位 做环旋揉动。
1、改善肌肉营养代谢。 2、促进组织修复。 3、分离粘连。 4、纠正解剖位置异常;
5、促进突出物的回纳或移位。 6、解除肌肉痉挛。 7、促进炎症介质分解、稀释。 8、促进水肿、血肿的吸收。
第五节 推拿手法的补泻作用
1、按经络循行,顺为补 2、按血流方向,向心为补 3、按手法刺激强度,轻为补 4、按手法频率,缓为补 5、按手法的运动方向,顺为补 6、按治疗时间,长为补
2. 垂肘:肘关节自然下垂,略低于腕部。 3. 悬腕:手掌自然垂屈,在保持腕关节放松的基
础上,尽可能屈腕90° 4. 指实掌虚:拇指端自然着实吸定于一点。 5. 紧推慢移:是指一指禅推法在体表移动操作同
时前臂维持较快的摆动频率,即每分钟120-160 次,但拇指端或罗纹面移动速度要慢。
一指禅推法(一):拇指自然伸直,余四指呈 半握拳状,拇指盖住拳眼,用拇指端罗纹面或 拇指桡侧着力于施术处。
沉肩、垂肘、悬腕
手握空拳、拇指自然着力
一指禅推法(二):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主动 左右摆动,带动腕关节和拇指节律性地摆动。
腕部向内摆动
腕部向外摆动
一指禅推法(二):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主动 左右摆动,带动腕关节和拇指节律性地摆动。
腕部向内摆动
腕部向外摆动
推拿手法学基础知识

THANKS
感谢观看
捏法
总结词
用拇指和食指捏、提起皮肤
详细描述
用拇指和食指在体表上轻轻捏住皮肤,然后 提起,使皮肤产生牵拉和挤压的感觉。捏法 常用于颈部、背部和四肢,具有放松肌肉、 缓解疼痛和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拍法
总结词
轻拍、震动
详细描述
用手指或手掌在体表上轻轻拍打,使皮肤产 生震动的感觉。拍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 解疼痛、放松肌肉,适用于全身各部位。操
手法技巧
推拿手法有很多种,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技巧和操作方法。 例如,揉法需要用手指或掌心在患处揉动,而捏法则是用拇 指和食指捏住患处皮肤进行操作。
手法操作力度与时间
手法力度
推拿时力度的大小对于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 情来选择合适的力度,以患者感到舒适和放松为宜。
手法时间
推拿手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推拿手法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疾病和疼痛,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关节 炎、肩周炎等。
禁忌症
对于一些急性疾病、感染、骨折、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等患者,推拿手法可能 会加重病情或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应禁止使用。
02
推拿手法的基本技术
手法操作姿势与技巧
手法姿势
在进行推拿时,采用正确的姿势是非常重要的。常用的姿势 包括坐姿、侧卧位、俯卧位等,根据不同的部位和需求选择 合适的姿势。
按法
总结词
向下按压、稳定压力
详细描述
用手指或手掌向下按压体表,使皮肤产生压力的感觉。 按法可以缓解疼痛、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适用于 全身各部位。操作时需保持稳定压力,避免过度用力。
拿法
总结词
抓握、提拉
详细描述
推拿手法学手法基础理论手法与推拿流派PPT课件

.
15
三、手姿的专用术语
1.剑诀指:将食、中二指伸直,无名指、小指屈
曲,拇指屈曲内收将指面轻轻扣按在无名指末节北侧的 手势;
2.空掌:称虚掌,是指将五.空拳:又称虚拳,是指四指屈曲,拇指略屈合拢 将拳眼盖住,握成拳形但是不用力捏紧,使掌心尚留有 一隙空间拳势。
成,具有温经声散寒和润滑作用,用于软组织损伤及小儿 虚寒性腹泻.
6.薄荷水:取5%的薄荷脑5g,浸入75%的乙醇100ml内配 制成;具有温经散寒,清凉解表,清利头目和润滑作用,用于 治疗小儿虚寒性腹泻以及软组织损伤,用于擦法,按揉法可 以加强透热效果.
.
23
推拿介质种类(二)
7.木香水:取木香少许,用开水浸泡后放凉去渣后使用,
.
18
16.立掌:握成基本拳势时,前臂处于中立位,腕关节 伸直,拳眼向上的拳势。
17.俯拳:握成基本拳势时,前臂旋内,腕关节伸直, 拳心向下的拳势。
18.反拳:握成基本拳势时,前臂旋前位,手腕伸直, 拳眼向下、拳眼向外的拳势。
.
19
第六节 手法反应与处理方法
一、手法良性反应与处理方法 1.含义:在正常手法刺激下,受术者出现的某些一过
.
5
二、扌衮法推拿
1.形成时间:20世纪40年代在一指禅推拿基础上形成。 2.理论基础:中医经络学说和西医基础理论为指导; 3.包括手法:扌衮法为主治手法;
其他手法:拿、按、搓、揉、摇、捻等; 4.手法要求:施术时配合肢体被动运动,术后还应指导患 者进行自主性运动; 5.临诊原则:循经走穴、运动关节、矫正畸形、理顺肌 肉、按抚神经; 6.特点:柔和的节律性刺激,施术面积大、作用力强; 7.适应症:治疗运动、神经系统疾病效果显著;保健;
推拿手法学:扳法

骶髂关节旋前、旋后错位
扳法
骶髂关节斜板法:骶髂关节前错位
受术者健侧卧位,健侧髋关节略屈, 下肢屈髋屈膝, 患侧 踝关节放置于膝关节处。术者站其一侧,两膝分开, 治疗 师一侧大腿抵住膝关节外侧。治疗师一手推其肩部,使躯 干上半部分尽量向后旋转,另一手接触点为坐骨结节,纠 正方向为髌骨方向,扭转至限制位后,做一突发扳动。
力顶推偏凸的棘突。
扳法
7.胸椎对抗复位法
受术者身体略前倾,低头,两手指交叉扣于项部。术者站 于受术者身后,单足站立,用上提的膝部抵住病变节段的 胸椎棘突下缘;双手分别从受术者腋下伸出,并扣住其前 臂下段;双手下压,同时两前臂 上抬,将受术者脊柱向后上方牵 引至弹性限制位,在受术者呼气 期末双手向后上方做突发短促的 扳动。 备注:适用于胸椎1至6胸椎错位。
扳法
【要领】
8.腰椎后伸杠杆定位扳法借助杠杆原理使用巧力,以尺骨鹰嘴为支点 (定位点),手臂为动力臂,双手的握力为动力点,受术者的双下肢为 阻力。做杠杆扳动时,令受术者呼气,手法结束时,受术者吸气。操作 时术者应根据受术者的体质情况,掌握手法力的大小、方向。 9.不可使用蛮力和暴力,不可强求关节弹晌。 10.后伸扳法时,椎管容积缩小,如引起受术者神经刺激症状加重则不宜 使用该发。
1.骨折、 脱位、 脊柱肿瘤、 脊柱畸形、 脊柱急性感染。 2.脊髓压迫症(脊髓型颈椎病、 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管狭窄症 等)。 3.骨的脆性增加及破坏性疾病。 4.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病。
扳法
【要领】 11.力始于足,发于腿,主 宰于腰而行于手。
扳法
【应用】 脊柱扳法广泛适用于各脊柱节段,具有滑利关节、整复错缝的功效。 颈椎斜扳法和颈椎旋转定位扳法多用于颈椎椎骨错缝。 胸椎对抗复位法多用于第4~10胸椎后关节及肋椎关节骨错缝。 胸椎旋转定位扳法适合于第8胸椎以下椎骨错缝的调整。 腰椎斜扳法和坐位腰椎旋转定位扳法应用于腰段的各椎骨错缝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拿手法学
1.推拿手法的发展简史:春秋战国时期《五十二病方》《养生方》;秦汉三国时期我国第一部推拿医学专著《黄帝岐伯按摩方》,东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首先总结了“膏摩疗法”;东晋道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首次系统总结了八首膏摩的方、药、证、法和摩膏的制作方法;唐朝首设按摩专科;四明陈氏著《保婴神术·按摩经》即《小儿按摩经》是第一部小儿推拿专著;清代《医宗金鉴》将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列为伤科八法,并对手法的定义、操作、功用均有明确的解释。
2.推拿手法:以医疗为目的,术者用手或肢体其他部分,或手持器械,在受术者身体特定部位进行的各种具有规范化动作结构的操作技术,为推拿手法。
3.推拿手法的六大类形式:①摆动类手法②按拿类手法③摩揉类手法④振动类手法⑤叩击类手法⑥关节运动类手法
4.推拿手法命名的依据:①依据手法动作的基本形式命名②依据手法动作形式及其着力部位命名③依据所用手法及其施术部位与操作方向命名④依据受术者的体位和施术部位、作用方向及所用手法命名⑤依据手法动作类型及其施术部位命名
5.推拿手法分类:⑴以手法动作结构的简繁分类:①单式手法②复合手法③复式手法
⑵依手法的医疗作用分类:①主治手法②辅助手法
⑶依手法的作用部位分类:①作用于软组织类手法②作用于骨关节类手法
6.手法作用的中医学原理:①平衡阴阳②调整经络、气血与脏腑的功能③恢复筋骨、关节的功能
7.手法的补泻:①轻重补泻②方向补泻③频率补泻④时间补泻
8.推拿流派具有以下三个特点:①有较长的发展史,并在一定地域内流传、盛行。
②有一定的学术理论指导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有其擅长的主治范围。
③每一种推拿流派各有一种或几种特长手法,或称之为“主治手法”或“流派手法”,并有几种或几十种辅助手法及一套独特的功法,作为医者的专业训练基础与对患者的辅助医疗手段。
9.推拿介质:在推拿过程中有时需要在受术部位先涂搽某种液体状或膏体状的润滑剂或药物制剂,以配合手法治疗。
这种涂搽在治疗局部并配合手法操作的药物制剂称为推拿介质。
10.常用推拿介质:①滑石粉②冬青膏③按摩乳④麻油⑤姜汁⑥薄荷水
11.单式手法:以单一动作成分为基本结构单元的手法为单式手法,又称推拿基本手法
12.作用于人体软组织类手法的施术原则:①持久②有力③均匀④柔和⑤深透
13.摆动类手法:术手以其着力点在治疗部位上作垂直固定支撑的条件下,在动作的起始位的两侧做来回往复周期性摆动的一类手法,总称为摆动类手法
14.一指禅推法:用拇指指端(中峰)或罗纹面着力于治疗部位,沉肩、垂肘、悬腕,以周期性地肘关节屈伸,带动前臂与腕关节做内、外摆动以及拇指关节屈伸的联合动作,即谓一指禅推法。
15.一指禅推法的操作要点:①施术上肢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②动作前臂主动摆动带动腕关节摆动以及拇指的联合运动③频率为120-140/分④压力是自然重力⑤紧推慢移16.偏峰推法:用拇指偏峰即桡侧少商穴处着力,做内外摆动的手法,称为偏峰推法,亦称为少商推法。
17.法:以小鱼际及手背尺侧为着力面,沉肩、垂肘、立臂、竖掌,肘关节做周期性地伸屈与前臂内、外旋转的联合运动,并带动腕关节屈伸与手掌内外摆动,使弓成半圆形的手背在施术部位上做来回滚动的手法即谓法。
18.法的操作要领:①医者姿势:沉肩、垂肘、立臂、竖掌②前臂的主动旋转带动腕关节屈伸③施术部位:第五掌指关节尺侧④力量:滚三回一⑤移动:紧滚慢移⑥频率:120-160/分
19.摩揉类手法:术者以指、掌、大鱼际等部位着力于受术者体表,循圆周、弧线或直线轨迹,做单向或双向往返用力,使术手与患处皮肤之间产生平移外摩擦;或带动患处皮肤一起运动,使其皮肤下层组织之间产生内摩擦的一类手法,总称为摩揉类手法。
20.摩法:术者用食、中、无名、小指指面或大鱼际肌腹或手掌面,着力于一定治疗部位,通过肩关节在前外方向的小幅度环转,使着力面在治疗部位做有节奏的环形平移摩擦的手法,称摩法。
顺时针为泻,逆时针为补。
21.擦法:以手掌掌面、指面、小鱼际或大鱼际为着力面,在治疗部位沿直线做往返移动摩擦的手法,谓擦法。
22.推法:拇指外展,与四指垂直,以手掌及拇指桡侧缘着力,在施术部位上沿直线做来回推擦的手法,称为推法,亦称掌推法或平推法。
23.搓法:用双手掌相对用力,对被夹持的肢体做快速的来回搓揉,并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的手法,称为搓法。
24.术者用双手或单手拇指罗纹面或手掌面着力,轻按于治疗部位,沿直线轻轻地做单向摩擦移动的手法,称为抹法。
25.扫散法:术者以拇指桡侧或食、中、无名、小指指端着力,在受术者颞部沿少阳经自前向后,从上到下作来回推擦的手法,称为扫散法。
26.托摩法的临床应用:托摩法主要用于腹部,具有升提胃腑、健脾和胃等功效,是临床治疗胃下垂的主要手法。
27.抖法:用双手握住患者的上肢或下肢远端,用力做连续的小幅度的上下颤动的手法,称为抖法。
28.颤法:术者用单掌或双掌叠起按放在受术部位,有意识地主动用力做反复快速小幅的压放动作,谓颤法,又称掌颤法。
29.振法:以中指端或手掌为着力点,用前臂伸、屈肌群小幅度、快速的交替收缩所产生的轻柔振颤,持续的作用于治疗部位的手法,称为振法或震颤法。
30.按拿类手法:用指、掌或肢体其他部位在治疗部位上做反复抑压或对称性挤压体表的手法,称按拿类手法。
31.按拿类手法的分类:①垂直用力:垂直用力时使刺激缓缓透达体内,其作用浅至肌表,深达脏腑,主要包括按法、点法、掐法、弹拨法、弹筋法、抵法、插法等,其代表手法为按法,其他手法皆由此衍化或发展而来②对称性用力时刺激柔和而深透,舒适自然,主要包括拿法、捏法、捻法、挤法、揪法、勒法等,其代表手法为拿法,其他手法多为拿法衍化或发展而来。
32.掐法:用拇指指甲着力于人体一定的部位或穴位向下按压的一种手法,称掐法。
33.插法:以食、中、无名、小指等四指插入肩胛胸壁间隙的手法,称为插法。
34.拿五经法:用五指指面沿前发际到枕后,抓拿头顶部督脉及左右足太阳经及少阳经的手法,称拿五经法,又称拿顶法,五指抓拿法。
35.关节的运动位:①起始位:一个在标准系统解剖学直立位下的人体,各关节所处的位置为关节运动的起始位。
唯前臂内外旋转运动的起始位为前臂掌侧向内、拇指向前。
②病理位:在伤病态关节条件下,从起始位开始沿着某一运动轴方向,主体做最大的主动用力,运动环节所能达到的极限位置,为关节运动的病理位③最大病理位:当伤病态关节经过手法松解或其他治疗后,再沿某一运动轴方向从起始位开始做最大的主-被动用力,运动缓解所能达到的极限位置,为关节活动的最大病理位④功能位:在常态关节条件下,沿着某一
运动轴方向,从起始位开始,主体做最大的主动用力,运动环节能达到的极限位置,为关节运动的功能位⑤生理位:在常态关节条件下,用外力将处于功能位的肢体环节,继续沿着该运动轴的方向向前推进至所能达到的无损伤的极限位置,为关节运动的生理位。
⑥损伤位:当关节运动达到其极限生理位后,再用力扩大其运动幅度,致使其达到正常结构遭到破坏损伤的位置,即为关节运动的损伤位。
36.复式手法:复式手法是一种按照专用治疗功能组成的“手法-经穴”推拿处方来进行的具有规范化动作结构和操作程式的组合式推拿手法。
37.复式手法的特点:①专用的医疗功能②规范化的动作结构与操作程序③冠有专指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