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原理-1-8

合集下载

环境化学-环境化学实验

环境化学-环境化学实验

实验一、水样色度和浊度的测定(3h)一、实验目的1. 掌握色度和浊度的基本概念;2. 学习色度和浊度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色度—水样颜色深浅的量度。

采用铂钴比色法*测定,规定浓度为1mgPt/L 所产生的颜色为1度。

浊度—表示水中悬浮物对光线通过时所发生的阻碍程度。

我国采用1L蒸馏水中含有1mgSiO2所产生的浊度为1度。

三、实验内容1.色度的测定编号1 2 3 4 5 6 7 8 9 10 内容500度0.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标准溶液/mL定容/mL 50标准系列色度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水样比色水样色度/度相当于标准色列的色度×水样稀释倍数=*注:铂钴比色法采用K2PtCl6和CoCl2·6H2O配制标准溶液。

由于氯铂酸钾价格昂贵,常用重铬酸钾代替,配制方法如下:称取0.0437gK2Cr2O7及1.000gCoSO4·7H2O溶于少量水中,加入0.5mL浓硫酸,用水稀释到500mL,此溶液色度为500度。

2.浊度的测定编号1 2 3 4 5 6 7内容100mg/L0.00 0.50 1.00 2.00 3.00 4.00 5.00 标准溶液/mL定容/mL 50标准系列浊度0 1 2 4 6 8 10水样比浊水样浊度/度相当于标准系列的浊度×水样稀释倍数=水样浊度/NTU 浊度仪()测定:四、思考题水样的浊度可以用目视比浊法测定,也可用浊度仪测定,还可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对于同一水样它们的测定结果相同吗?为什么?实验二、水样酸度和碱度的测定(3h)一、目的和要求1. 掌握酸度和碱度的基本概念;2. 学习酸度和碱度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酸度—指水中含有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的总和。

①OH- + H+ = H2O (pHeq=7.0)②OH- + H2CO3 = HCO3- + H2O(pHeq=8.3)③OH-+ HCO3- = CO32- + H2O(pHeq=10.8)(甲基橙为指示剂—无机酸度①;酚酞为指示剂—CO2酸度①②)碱度—指水中含有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的总和。

环境化学课后答案(戴树桂)主编-第二版(1-7章)完整版

环境化学课后答案(戴树桂)主编-第二版(1-7章)完整版

环境化学课后答案第一章绪论1.如何认识现代环境问题的发展过程?环境问题不止限于环境污染,人们对现代环境问题的认识有个由浅入深,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

a、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把环境问题只当成一个污染问题,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指城市和工农业发展带来的对大气、水质、土壤、固体废弃物和噪声污染。

对土地沙化、热带森林破环和野生动物某些品种的濒危灭绝等并未从战略上重视,明显没有把环境污染与自然生态、社会因素联系起来。

b、1972年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中明确指出环境问题不仅表现在水、气、土壤等的污染已达到危险程度,而且表现在对生态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也宣告一部分环境问题源于贫穷,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

这是联合国组织首次把环境问题与社会因素联系起来。

然而,它并未从战略高度指明防治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没明确解决环境问题的责任,没强调需要全球的共同行动。

c、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有新的突破性发展,这一时期逐步形成并提出了持续发展战略,指明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d、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巩固和发展了持续发展思想,形成当代主导的环境意识。

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

它促使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作为全球的行动纲领。

这是本世纪人类社会的又一重大转折点,树立了人类环境与发展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

2.你对于氧、碳、氮、磷、硫几种典型营养性元素循环的重要意义有何体会?(1)氧的循环:(2)碳的循环:(4)磷的循环(6)体会:氧、碳、氮、磷和硫等营养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地球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它涉及地层环境中物质的交换、迁移和转化过程,是地球运动和生命过程的主要营力。

3.根据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和特点以及其发展动向,你认为怎样才能学好环境化学这门课程?(1)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特点:环境化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

【环境化学】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简介

【环境化学】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简介

环境化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化学一、环境问题二、环境化学第二节环境污染物一、环境污染物的类别二、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三、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简介表1-1环境化学分支学科划分注:①“环境生态学也可列为平行的另一个分支学科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第一节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一、大气温度层结和密度层结二、辐射逆温层三、气块的绝热过程和干绝热递减率四、大气稳定度五、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第二节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一、光化学反应基础1 光化学反应过程 2 量子产率 3 大气中重要吸光物质的光离解二、大气中重要自由基的来源1.大气中HO和HO2自由基的浓度2.大气中HO和HO2的来源3.R、RO和RO2等自由基的来源三、氮氧化物的转化1 大气中含氮化合物2 氮氧化物的气相转化四、碳氢化合物的转化1 大气中主要的碳氢化合物2 碳氢化合物在大气中的反应表2-3 HO、O与烷烃反应的速度常数五、光化学烟雾1 光化学烟雾2 光化学烟雾形成的简化机制3 光化学烟雾的控制对策六、硫氧化物的转化及硫酸烟雾型污染 1 二氧化硫的气相氧化2 二氧化硫的液相氧化 3 硫酸烟雾型污染表2-6 伦敦型烟雾与洛杉矶烟雾的比较七、酸性降水 1 降水的PH 2 降水PH的背景值 3 降水的化学组成4 酸<a name=baidusnap0></a>雨的</B>化学组成5 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表2-7 世界某些降水背景点的pH值表2-8 国外部分地区降水化学成分(μmol/L) 注:本表摘自唐孝炎,1990。

表2-9 国内部分城市降水化学成分(μmol/L) 表2-9 国内部分城市降水化学成分(μmol/L) 注:本表摘自唐孝炎,1990。

表2-15 我国部分地区降水酸度和主要离子含量(μmol/L)表2-16 降水中离子浓度比较注:本表摘自王晓蓉,1993。

①北京和天津城区数据平均值。

②重庆铜元局和贵阳喷水池数据平均值。

《环境化学》第三章

《环境化学》第三章

天然水的存在形式
位臵 大气圈 主要存在形式 雨、雪、水蒸 汽等 位臵 岩石 圈 主要存在形式 地下水、岩浆水、 苦咸水等
水圈
河流、冰川、 海洋、湖泊、 沼泽等
生物 圈
体液、细胞液、 血液等
天然水的组成
• 天然水中一般含有可溶性物质、胶体物 质和悬浮物质。 • 可溶性物质的成分十分复杂,主要是在 岩石的风化过程中,经水溶解迁移的地 壳矿物质。 (1)水体中的颗粒物质 • 水体中的颗粒物质分为悬浮固体和溶解 性固体两种。
天然水的组成
④水解作用 K2O· 2O3· 2+2CO2+11H2O→H2Al2Si2O8·2O Al 6SiO H +2KHCO3+4(SiO2· 2O) 2H (4)水体中的溶解性气体 • 大气中的气体与溶液中同种气体间的平 衡为: [G(aq)] = KH×pG
天然水的组成
KH —各种气体在一定温度下的亨利定律常
水的碱度
• 苛性碱度:当用标准酸溶液进行中和滴定到 pH=10.8时,所消耗的酸量。 • 酚酞碱度:以酚酞做指示剂,消耗的酸量。 • 总碱度:以甲基橙做指示剂,消耗的酸量。 由于没有明显的滴定突越,苛性碱度测不到, 是一个理论值。
酚酞碱度=[OH-]+[CO32-]-[H2CO3*] – [H+]
„CO2(aq)‟= 3.34×10-7×32.39=1.082×10-5mol/L (0.4761mg/L )
第二节 水体中的酸-碱化 学平衡
碳酸平衡
• 大气中含有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分压的CO2; 在水生生物体之 间的生物化学转化中,CO2占有独特的位臵, CO2对调节天然水pH 值起着重要作用。 • 在水体中存在着CO2、H2CO3、HCO3-、CO32-等4种 物质;

环境化学.doc

环境化学.doc

第一章1.? 我国存在的四个环境问题是什么?2.? 我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哪几个方面?3.? 什么是环境化学?4.? 环境化学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5.? 环境化学的特点是什么?6.? 简述环境化学的发展趋势。

习题解答:1、答:我国存在的四个环境问题是:一、人口递增问题;二、环境污染问题;三、生态恶化问题;四、自然灾害问题。

3、答: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的一门基础科学,是研究环境中的化学现象和本质及其与人的关系的科学。

4、答:环境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目的在于揭示环境中的一切化学本质和化学现象,找出其中的规律,用于保护环境、改造环境、造福人民,促进人类社会更加繁荣昌盛地向前发展。

环境化学必须完成下列一些基本任务:(一)确定环境的化学组成,建立环境化学物质的分析方法。

(二)认清环境的化学性质,从化学的角度,揭示环境形成和发展规律,预言环境的未来。

(三)认识和掌握环境化学物质的分布、迁移和转化规律。

(四)查清环境污染物的来源。

(五)探讨污染物的控制和治理的原理和方法。

(六)了解环境化学物质对生态及人类的作用和影响等。

第二章1. 水体包括哪些物质,如何区别水和水体的概念?2. 什么是天然水的碱度?组成水中碱度的物质可归纳为哪三类?3. 什么是天然水的酸度?组成水中酸度的物质可归纳为哪三类?4. 自然界的水循环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什么是大循环?什么是小循环?5. 水体污染有两类,即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试说明什么是自然污染,什么是人为污染?6. 水体污染中的无毒污染物包括哪几类?有毒污染物又包括哪几类?7. 在水体污染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是什么?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的危害是什么?8. 汞污染主要危害人体的什么部位?患者呈现什么症状?为了防止汞中毒,我国规定环境中汞的最高允许浓度为多少?工业用水中汞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是多少?9. 铅污染主要危害人体的什么部位?患者呈现什么症状?为了防止铅中毒,我国规定饮用水中铅的最高允许浓度是多少?工业用水中铅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是多少?10. 砷污染主要危害人体的什么部位?患者呈现什么症状?为了防止砷中毒,我国规定生活饮用水中砷含量不得超过多少?地面水中砷的最高允许浓度为多少?工业废水中砷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多少?11.砒霜的化学名是什么?试写出其化学式,并说明人误服多少就有生命危险?12.合成洗涤剂的成分有哪些?大量洗涤剂的使用,使洗涤污水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对人体有什么危害?排入水中对鱼类有什么危害?为了防止洗涤剂污染,我国规定生活饮用水中阳离子合成洗涤剂的最高允许浓度不超过多少?工业废水中其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是多少?13. 水在人体中的重要生理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14.若饮用了含放射性物质污染的矿泉水,对人体将造成什么危害?患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15.水体污染的防治对策是什么?16. 按废水处理的机理不同,可将废水处理方法分为哪四类?简述化学法处理废水的原理。

环境化学,戴树桂,课后习题,模拟试题,复习资料,模拟试卷

环境化学,戴树桂,课后习题,模拟试题,复习资料,模拟试卷

第一章1、历史上有哪些重大的公害事件?近十几年来又有哪一些?2 、人类生存面临着哪些环境方面的挑战?3 、什么是持续发展?它的基本点是什么?4 、什么是环境科学?它的研究领域和任务是什么?5 、环境化学有哪几个组成部分?6 、什么是环境自净?它可分为几类?7 、什么是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试举例说明。

8 、什么是污染源?它又可分几类?第二章1 、什么是逆温?常见的逆温现象有哪几类?2 、什么是温室效应?它是怎样产生的?3 、大气中几种重要的自由基是怎样产生的?4 、简述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及汇机制。

5 、为什么氯氟烃能破坏臭氧层,试写出主要的化学反应式。

6 、影响污染物在大气中运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7 、试述大气污染效应。

8 、污染大气中重要的光化学反应有哪些?试写出有关的化学反应式。

9 、试述光化学烟雾的特征、危害及形成机理,写出各类基本反应式。

10 、二氧化硫通过哪些氧化途径转化成三氧化硫或硫酸?11 、影响二氧化硫氧化的因素主要有哪些?12 、试述酸雨的形成机理及其危害。

13 、了解气溶胶的分类及危害。

试述二氧化硫转化成硫酸或硫酸盐气溶胶的机制14 、用富集因子法推断气溶胶污染源的基本方法是怎样的?试简述之15 、了解常用于大气污染防治的一些对策。

第三章1 、举例说明天然水中物质的基本类型。

2 、什么是水体自净?水体自净的方式有哪几种?举例说明河水自净过程。

3 、水体污染物可分几类?4 、考虑有毒物质危害的原则是什么?5 、重金属污染特点是什么?水体中重金属的迁移方式有几类?影响水体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因素有哪些?6 、胶体微粒吸附对水体中污染物有何影响?7 、影响水体中胶体微粒聚沉的因素有哪些?8 、什么是决定电位?水体中起决定电位作用的物质是什么?9 、水体中常见的无机配体有哪些?对重金属迁移转化有何影响?10 、影响汞甲基化的因素有哪些?11 、某水体中Fe2+为56mg∕L , Fe3+为56μg∕L ,试求水体的PE值。

环境化学习题集

环境化学习题集

环境化学习题集环境化学习题 (1)第⼀章绪论 (1)⼀、填空 (2)⼆、选择题 (2)三、问答题 (2)第⼆章⼤⽓环境化学 (2)⼀、填空 (2)⼆、选择题 (4)三、问答题 (5)第三章⽔环境化学 (6)⼀、填空 (6)⼆、选择题 (7)三、问答题 (8)四、计算 (9)第四章⼟壤环境化学 (12)⼀、填空 (12)⼆、选择题 (13)三、问答题 (13)第五章⽣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 (14)⼆、多项选择 (14)三、填空 (15)四、简答题 (15)五、计算题 (16)第六章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17)⼀、填空 (17)⼆、多项选择 (17)三、问答题 (17)第七章受污染环境的修复 (18)1.名词解释: (18)2. 问答题 (18)第⼋章绿⾊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 (18)1. 问答题 (18)⼀、填空1、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物的三⽅⾯,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________。

2、污染物的性质和环境化学⾏为取决于它们的和在环境中的。

3、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主要有、和三种⽅式。

4、⼈为污染源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选择题1、属于环境化学效应的是A热岛效应B温室效应C⼟壤的盐碱化D噪声2、五⼗年代⽇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______污染⽔体后引起的。

A CdB HgC PbD As3、五⼗年代⽇本出现的⽔俣病是由______污染⽔体后引起的。

A CdB HgC PbD As三、问答题1.根据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和特点以及其发展动向,你认为怎样才能学好环境化学这门课程?2.环境污染物有哪些类别?主要的化学污染物有哪些?3.如何认识现代环境问题的发展过程?4. 举例简述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

第⼆章⼤⽓环境化学⼀、填空1、出下列物质的光离解反应⽅程式(1)NO2+ hν +(2)HNO2 + hν + 或HNO2 + hν + (3)HNO3 + hν +(4)H2CO + hν + 或H2CO + hν +(5)CH3X + hν +2、⼤⽓中的NO2可以转化成、和。

环境化学_戴树桂版_第二版_课件_1第一章

环境化学_戴树桂版_第二版_课件_1第一章

3)降雨中的环境化学 rainfall and Environ. Chem.
冲 刷 尘 埃 ? O2=O+O , SO3+H2O=H2SO4,NO2+H2O=HNO3
O+O2=O3 , O3=O2+O ,
4)原野湿地静悄悄 :栖息地、酸雨、臭氧层、疾病、化学污染物
一、环境问题—旧话重提
1、Environment
1)定义 环境是指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相适应)的周
围客观事物的总和,中心事物是指被研究的对象。 对人类社会而言,环境就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 的物质、能量、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
8
9
一定程度上,自然环境中适应的本质是化学物质作用结果
➢小麦种在麦仙翁(一种野草)群落中,产量明显提高; ➢ 羊角芹的种子同期它植物种子种植在一起,其它植物不会发芽; ➢ 黄鱼不能生长在淡水中; ➢ 鲤鱼不会生长在海水中; ➢ 人体血液中元素含量和地壳中元素的丰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分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4)伦敦烟雾事件:发生在1952年12月5~8日,四天内中毒死亡4000 多人。
(5)四日市哮喘事件:1955年以来日本四日市石油提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 废气严重污染城市大气,哮喘病患者达817人,死亡36人。
(6)痛痛病事件: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内的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 含镉废水污染神通川水体,两岸居民利用河水灌溉农田,使稻米含镉,居 民食用含镉米和饮用含镉水而中毒,患者超过280人,死亡数十人。
环境化学
32学时
东华大学环境科学系:宋新山
Tel: 67792550;13044120556
E-mail:newmountai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3-1图可见,表面双层结构模式 包括三部分:
①由S-O基团组成的胶核表面; ② ‘O’层,该层的电位为φ0 ,电荷为
σ0,这一层相当于胶粒结构中的电位离子层;
③ ‘d’层,即反离子扩散层; O 层~d 层两层中的电荷符号相反,电荷 总量相等。
图3-1中φ代表电位(表面化学 上称为热力电位),从胶核向外,电 位逐渐下降,至反离子扩散层边缘处, 电位为零;这时,反离子电荷总量与 电位离子的电荷总量相等。
可以起表面反应的点位用SOH基团表 示,它相当于溶液中的配位基团。双层结构 模型中不同质点之间的各种反应均可被视为:
① 一种表面配合作用,可以用质量作 用定律来描述;
② 带电荷的溶质和表面电荷离子之间 的静电反应要经历二个步骤,即首先进入溶 液中的双电层,然后再运动到固体表面。
在上述电场中的离子行为视具体情况而定,如 接近表面的离子,其活度系数往往不同于溶液中的 同种离子,这是由于表面静电位作用的结果。
[HS+] = [Haq+]exp(- zfφ0/RT) [Haq+]是溶液中氢离子活度,且z = +1。
这种模型的基本点是把氧化物表面对 H+、OH-、金属离子、阴离子的吸附看作 是一种表面配合反应。
表面配合模型的基本假设: (1)金属氧化物表面都含有≡MeOH
基团; (2)这些羟基配位体并不饱和,氧化
物进一步与溶液中的水配位,一般氧化 物表面有4~10个OH-/nm2,其总量是可 观的。
表面羟基具有两性性质(可变电荷性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般认为,溶胶中的胶粒由胶核、胶核表面的 电位离子以及胶核周围被电位离子吸引的反离子所 组成。在此主要介绍目前比较流行,并能定量描述 固体表面反应、行为特征的双层和三层结构模型。
(一)胶核的双层结构模型 及其表面反应
胶核双层结构模型(或称表面双层电容结构 模型)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表面反应的理论之 一。它的基本观点是胶核表面离解形成电位离子 层,并相应形成反离子层,也有人称之为双电层 结构。
-H+
-H+
MeOH
2
+H+
MeOH
+H+
MeO —
(1)结合的氢离子发生第一步离解:
MeOH
2
MeOH + H+
K s a1
Me(OH)[H ]
MeOH2
[ ],{ }分别表示溶液中化合态的浓度 和表面化合态的浓度
(其逆过程为表面质子化过程)
(2)表面质子离解过程
MeOH
6、氧化物表面吸附的配合模式
主要假设:
(1)表面吸附—物理吸附—胶体的表面 积愈大,表面吸附能也愈大,胶体的吸附作 用就愈强烈;
(2)离子交换吸附—物理化学吸附—该 过程是可逆的,按当量关系进行,并服从质 量作用定律,故不受温度的影响;
(3)专性吸附。
■表面配合模型
关于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对金属离子的 吸附,二十世纪70年代代初,由Stumm等 人提出表面配合模型,目前该模型已成为 关于吸附的主流理论之一。
该书第五章,水化固体的表面酸度就 详细介绍了K和的β的计算方法。
尽管这一模型将发生在胶体表面的物理化学反 应进行了定量描述,但该模型也存在其本身的缺陷:
(1)平衡常数不能十分精密测定;
(2)电荷与平衡常数之间的关系难以清楚表达;
(3)实验时,表面平衡不易达到,至多可达到 一种介稳状态。
■ 固液界面的多层反应模型
1、表面质子化反应 固相表面质子化反应可以表示为:
SOH + HS+ ==== SOH2+
Ka1
式中:HS+ —— 表示接近固相表面 的氢离子。
相应的质量作用方程即为:
Ka1 =
[SOH2 ] [SOH ][HS ]
Ka1为表面反应平衡常数,有时又 被称为内禀常数。
在此[ ]代表活度,并假定表面基团的活度 系数为1个单位,[SOH2+]和[SOH]无需进行转 换,但是表面氢离子的活度为:
② MeOH基团与阴离子配位:
MeOH Az
K
s 1
MeA(z1) OH
或 2 MeOH A z
s 2
( Me )2 A (z 2) 2OH
这种模式建立了一套实验和计算方 法,可参考:
Marc A. Anderson and Alan J. Rubin主编“Adsorption of inorganics at solid-liquid interfaces”一书(刘莲 生、张正斌、刘国盛译,M.A.安德森, A.J.鲁宾主编:水溶液吸附化学——无机 物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作用)。科学出 版社,1989。
(二)双层结构模型具体表达
在双层结构模型中,所有被表面配合的离子都 处在热力电位(φ)之下,并位于表层(‘O’层)。 ‘O’层与‘d’层之间的电容(C1)是一个常量。表 面电荷(σ0)和表面电位之间的关系为:
σ0 = C1 φ0
式中: φ0 —— 表面电位。
由于在这个热力电场中,各种离子间的性质、 作用力以及表面-离子键合方式不同,导致固液两 相之间存在各种不同的反应,如吸附表面配合、离 子交换、共沉淀、分配作用及其逆反应。






O层-电位离子层
d层-反离子扩散层
这一理论的基本描述是:
(1)胶核是指胶体粒子的核心部分; (2)电位离子是位于胶核表面的一层离 子,它既可由胶核表层电离而成,也可以由于 吸附作用来自介质; (3)反离子是胶核表面的电位离子通过 作用力从介质中吸引外来的电荷符号相反的离 子或基团; (4)在溶胶体系中,电位离子层形成电 场。
MeO — + H+
K s a2
MeO [H ]
MeOH
◆ 表面配合反应过程
① MeOH 基团与金属离子配位:
+H +
MeOH M Z
MeOM(Z1)
单基配位
*
K
s 1
或 2 MeOH M Z
( MeO)2M(Z-2)+ + 2H+
双基配位
* s 2
从上述配位反应过程中可见电荷发生的变化
我们以上介绍的配合模式是一种简化处理 固液界面反应的模式,其优缺点已作分析。
固液两相物质的交换或反应是污染物与环 境介质的主要作用之一,如前所述,其不但涉 及到 ①溶液pH;②污染物的浓度;还涉及到③ 界面的具体结构;④表面的电荷;⑤电位;⑥ 成键作用力等。
固液界面的多层反应模型就是电荷、电位 的变化特点对上述问题的进一步地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