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近代中国的改良思潮(完整版)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革命思潮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革命思潮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革命思潮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变革与革命思潮,这些变革与思潮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晚清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社会变革与革命思潮进行探讨。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在这个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制度都开始逐渐暴露出种种弊端。

对于这些弊端的抵制和改革要求,很快形成了一股强烈的思潮。

首先,推翻封建专制是当时社会变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积极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现代文明观念,并广泛传播。

这种思潮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等,他们通过自己的著作和言行,激发了广大群众对封建专制体制的不满和抵制。

其次,社会主义思潮也开始在中国兴起。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工人阶级逐渐形成,并开始组织自己的工会和政治组织。

中国革命党的成立也为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江苏的《新民丛报》正是这个时期刊登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媒介之一。

与此同时,中国也出现了一系列反对列强侵略的民族主义思潮。

这种思潮主张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为实现国家强盛而奋斗。

李鸿章、康有为等人在国家危机之际提出“自强”思想,这种思潮成为了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重要表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思潮逐渐发展为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革命思潮的重要标志。

这场革命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革命的目标是推翻清朝的封建专制,建立一个民主与富强的新中国。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革命思潮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这是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潮的一个重要代表。

共产党的成立则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思潮的发展。

随着革命力量的壮大,中国社会也迎来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改革与革命运动。

例如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则为中国人民赢得了胜利,新中国终于在中华大地上诞生。

总结起来,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变革与革命思潮。

近代中国的改良和革命

近代中国的改良和革命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改良: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也称戊戌变法)革命: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也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产生)改良一般是自上而下发起的,而革命则是自下而上推翻当权者的统治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

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在此基础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洋务官僚中分化出一批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

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戊戌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这场变法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该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具体表现为)①势力过于弱小,而顽固势力十分强大;②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③维新派没有势力,又不能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④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第八讲:近代中国的改良思潮终结版[5]

第八讲:近代中国的改良思潮终结版[5]
“开采煤铁事宜,着照李鸿章、沈葆桢所请……即有需用外 国人之处,亦当权我自操,勿任彼搀越” “从此中国兵商轮船及机器制造各局用煤,不致于远购于外 洋,一旦有事,庶不为敌人所把持,亦可免利源之外泄。富 强之基,此为嚆矢”


2、铁路、纺织的经济方面

“铁路、电信二者相为表里,无事时运货便商,有事时调兵 通信,功用最大” “朔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 一年,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 器……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不足以分 其利权” “杜外人觊觎之渐而保中国自主之权”

“不立学校,但设科举,是徒因其生而有之,非有以作而致 之,故人才鲜少,不周于用也”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 在变科举”


“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 、“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 可” 、“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
4、戊戌变法的实际操作

“求人才而擢不次,慎左右而广其选,通下情而合其力” “置御案,日加披览,于万国之故更明,变法之志更决”


“专制国之君权,无限制者也;立宪国之君权,有限制者也。 立宪之与专制,所争只此一点” 宪法乃“国家一切法律根本之大典”、“而一国之人,无论 为君主,为官吏,为人民,皆共守之者也,为国家一切法度 之根源。此后无论出何令、更何法,百变而不许离其宗者也” “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君 末也,民本也”,而且提出了“君为独夫民贼” 、“独夫 民贼,固甚乐三纲之名,一切刑律制度皆依此为率,取便己 故也”


(二)戊戌维新变法
1、戊戌维变法的背景
2、戊戌变法前期的舆论宣传

“张目大骂,如人人意欲所云,江淮河汉之间,爱其文字奇 诡,争传诵之,营销至万七千余册。由是康门之焰张而羽翼 成,党祸伏矣” “虽以僻寂荒城,独无分局,而皆辗转丐托,千里递寄,数 人得共阅一编,资为程课”

第八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第八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第八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革命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与时代条件)●中国近代史的上限及其划分依据●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原因●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

——毛泽东●关于中国近代史上限的两个观点第一种:1840年鸦片战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从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种:1600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西方文明亦开始向中国渗透上述两种关于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划分,均以西方对中国的影响为主要标志。

由此可见,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一个西方文明挑战中国文明、工业社会挑战农业社会的过程。

(一)近代中国国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十七世纪,西方社会进入近代化,开始工业革命,此时的中国仍停留在传统农业社会状态,落后于西方文明发展。

到十九世纪西方普遍进入工业化,资本主义强国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逐步入侵中国社会,传统的农业文明受到工业文明的猛烈碰撞,闭关锁国的封建王朝日益没落。

●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农业文明的挑战,晚清政府毫无回应和准备:从政治体制来看,慈禧太后对政权的掌控使中国以明君善治为特征的君主制畸型发展。

从经济结构来看,典型的封建自然经济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大清王朝已经开始日渐衰退,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松驰。

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对国际准则的漠视无知,使中国隔绝于世界之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的大炮把中国带入近代。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及其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世界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和中国封建社会日趋没落、封建统治日益腐朽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

其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半殖民地社会的形成原因:“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的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政府独立,是一个主权国家,实际上在政治上逐渐被列强控制,经济上逐渐沦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一部分。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思潮与制度变迁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思潮与制度变迁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思潮与制度变迁近代中国是一个思想激荡与制度变革的时代。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接连经历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一系列思潮与制度的变迁,这些变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分析近代中国的思潮发展与制度变迁,并探讨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一、洋务运动与思潮兴起19世纪末,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中国一度陷入危机之中。

为了摆脱危机,清政府提出了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技术为目标,兴办近代工业,提升国力。

同时,中国的社会思潮也开始出现变化。

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潮相互碰撞,新学、维新思潮逐渐兴起。

二、戊戌变法与思潮的挫败戊戌变法是在清朝晚期进行的一次政治改革,旨在推行近代制度。

变法的力量源于思潮的觉醒,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西方先进制度。

然而,戊戌变法在清政府的内外敌对下无法顺利推进,最终以失败告终。

三、辛亥革命与思潮的胜利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启了中国的民主革命时代。

辛亥革命的背后,是思潮的胜利。

清政府的统治日趋腐败,各种社会思潮逐渐融合,推动了革命的爆发。

四、五四运动与思潮的觉醒五四运动是1919年的一次规模宏大的青年运动。

由于巴黎和会的失败,引发了中国学生对外国列强及其传统文化的激烈抗议,进一步加强了中国的民主思潮与国家意识。

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高涨,思潮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

五、思潮与制度变迁的影响思潮与制度变迁相互交织,互相影响。

思潮的觉醒推动了制度的变革,而制度的变革又进一步激发了思潮的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潮与制度变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为中国社会带来了现代化的冲击,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中国向世界现代文明迈进。

六、近代中国的启示与展望近代中国的思潮与制度变迁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思潮对于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需要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社会思潮。

中国古代的近代化思潮与改革运动

中国古代的近代化思潮与改革运动

中国古代的近代化思潮与改革运动中国古代的近代化思潮与改革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潮与运动对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这一时期的思潮与运动。

一、思潮的兴起中国古代的近代化思潮起源于明清时期,当时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国家的内忧外患。

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中国的未来发展,他们认为,中国需要进行自我革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这些思潮主要包括“自强思潮”、“变法思潮”和“西学东渐思潮”。

自强思潮强调的是中国自身的力量,通过改革自身来应对外来的挑战。

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有郑成功和黄宗羲。

郑成功是明末清初的抗清英雄,他致力于恢复明朝的统治,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保卫祖国。

而黄宗羲则提出了“性理学说”,主张通过自我修养来改变中国社会的现状。

变法思潮则是主张通过改革制度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和梁启超。

康有为提出了“君主立宪”的思想,主张在中国建立一个立宪制度,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而梁启超则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通过变法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西学东渐思潮则是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有严复和梁启超。

严复翻译了许多西方的著作,将西方的思想引入中国,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梁启超则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二、改革运动的兴起中国古代的改革运动是近代化思潮的具体实践,它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改革。

这些改革运动对中国的社会变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政治方面,改革运动主要表现为变法运动。

这些变法运动的目的是通过改革政治制度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洋务运动,这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综合性的改革运动,以改革军事为主,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分依赖外国技术和资本,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忽视等。

高中历史第3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课件北师大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3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课件北师大版必修3

针对练 (2019·天津高二检测)称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是 因为 A.他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 B.他认识到鸦片泛滥的危害
√C.他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D.他是领导禁烟运动的民族英雄
解析 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编译出《四洲志》等资料,迈出 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材料二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 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 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 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 出叛逆色彩。——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应用2 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是借助封建 传统文化 ,宣 传维新变法理论;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具体体现是:主张 废除君主专制,建立 君主立宪 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影响。
内容索引
基础落实 核心素养 达标检测 课时作业
基础落实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
1.背景 (1) 鸦片战争 失败,极大地震撼了社会各界。 (2)一批官僚士大夫提倡“经世致用 ”,努力考察世界历史、地理状况。 2.代表人物 (1)林则徐 ①贡献:设立译馆,译成《四洲志》,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 世界地理志 。 ②地位: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 开眼看世界 的第一人。
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
“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A.《孔子改制考》 C.《天演论》
√B.《海国图志》
D.《变法通议》
解析 “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反映出该书的目的是制夷患,

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思潮

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思潮

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思潮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思潮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思潮,这些事件和思想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晚清时期开始,过渡到民国时期,在这段时间内,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战争、政治改革和社会转型。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社会变革和思潮,并分析它们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一、晚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新思潮1. 经济现代化对社会变革的推动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入侵迫使中国接触西方先进技术和商业模式。

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现代化建设,如铁路、电报和工业化等。

这些变革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并带来了新颖的思潮。

2.“百日维新”运动中涌现出的新思想在光绪皇帝统治下,中国尝试进行政治改革以应对国家危机。

“百日维新”运动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运动。

维新派致力于吸收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推动现代化。

在这个运动中,涌现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潮,如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和梁启超的“立宪共和”。

二、辛亥革命与社会变革1. 辛亥革命:从帝制到民主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标志性的事件之一。

这场革命推翻了清朝帝制,确立了民主共和国的基础。

辛亥革命使得权力从皇帝手中转移到了人民手中,并对中国未来政治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辛亥革命后,在新型学校和报刊等载体下,新文化运动兴起。

“归根到底”的口号倡导反对传统观念、崇尚科学与民主。

这也催生了一批杰出学者和思想家,如胡适、陈独秀等,他们提倡科学思维方法,并推广西方知识,对中国社会产生重要作用。

三、五四运动及其影响1. 提倡新文化与反对封建礼教五四运动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社会为目标,号召废止封建制度以及传统礼教。

运动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激进思潮,如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等,这些新思潮对中国的后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探索民主与科学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的民主进程,并强调知识分子应起到社会改革的引导作用。

不只限于青年学生的运动行动,它们也给予大众思考权力,并影响了继续发展的中国共产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讲近代中国的改良思潮一、改良概说(一)改良的原因与特点简述1.原因:政治上层建筑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否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2.特点:在根本政治制度总体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制度或体制改革。

(二)影响改良结果的主观、客观因素1.主观因素:第一,改良者本人的政治智慧。

第二,改良者的前期准备与计划是否充分。

第三,改良的时机选择、路径选择、突破口选择以及对对改良的滚动式修正。

第四,与体制内保守派与实权派关系的处理。

2.客观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条件、社会条件、思想和文化环境等方面。

(三)中国历史上的改良简述二、近代中国改良综述(一)背景的独特性:外来因素的综合作用。

穷(除了改良,别无选择,被逼无奈。

内外交困的窘境)则变。

(二)思想与理论基础的独特性:西方的社会与历史进化论的影响,也即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

(三)明显的阶段性:第一阶段,改良的萌芽时期。

魏源、龚自珍为代表,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口号。

第二阶段,改良主张由观念层面向实践层面推进的启动期,即洋务运动时期。

第三阶段,改良运动在观念层面的全盛时期,改良思想的宣传与普及;第四阶段,改良运动的践行期,即清末新政。

( 四 ) 改良的不断深化与拓展性:即改良由经济到政治再到文化的拓展。

(五)改良领导者的独特性:改良者并不拥有正常的改良实践所需的政治集权,改良者调动的各种资源也就相对有限。

三、近代中国改良发生的背景(一)思想背景:1.从整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来看,清末社会仍然处于一种思想与观念十分封闭的环境中。

“清代风气闭塞,几达不可思议之程度”(萧公权语)2.清末考据学的衰落与经文经学的兴起。

(二)国内社会与政治背景:晚清政治治理的危机。

1.吏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

2.农民起义不断,导致国家政治控制能力的衰朽和财政危机。

3.鸦片的贸易使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国家财政危机更加严重。

四、近代中国改良的三个理论与思想基础(一)中国传统的权变理论。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二)新公羊三世说(康有为)。

从据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

“于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于所闻之世,见治升平……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崇男女之别以谨种族之传。

升平世人类渐至平等,且教化即明,则人类皆可相通皆可相会矣。

至太平世,则不论男女,人人独立自主,更可相会”(三)社会与历史进化论1.严复2.梁启超:君主立宪政体才是政体之最良者,开明专制之适用于今日之中国。

“内之可以调和竞争外之可以助长竞争”“天然淘汰、优胜劣败之理,实普行于一切邦国种族宗教学术人事之中”、“非图自强,则决不足以立于此物竞天择之界”“今日之世界,实专制立宪两政体新陈嬗代之时也”,“故地球各国,必一切同归于立宪而后已,此理势所必至也”。

五、早期体制内官僚知识分子的改良主张(萌芽时期)(一)龚自珍:1.治乱兴亡在于财富分配,“小不相齐,渐至大不相齐;大不相齐,即至丧天下”。

提出按宗法家族授田(复古)。

2.限制君权,理顺君臣关系。

“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进之年,而耻已存者寡矣!官益久,则气愈偷;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3.取消八股取士,改为考试策论“疲精神耗日力于无用之学”、“天下之子弟,心术坏而义理锢”(二)魏源1.师夷长技以制夷“沿海商民有自愿仿设厂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出售者,听之”、“分发沿海水师,教习技艺”2.漕粮海运,改纲盐制为票盐制,打破官盐制的垄断“除弊如何?曰:除其夺水夺利之人而已”3.行至水利与革除河政之弊联系起来。

“因商道为运道,因商舟为运舟,因商估为运丁,因漕费为海运费”六、洋务派的改革(改良启动期:观念层面到实践层面)(一)洋务运动的背景师夷长技以自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二)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曾国藩为洋务运动的首创者、李鸿章为继承与中坚力量、张之洞为后期之秀。

(三)洋务运动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中学其体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新旧兼学。

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导思想的意义有三:1.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主要诉求。

2.在当时是一种技术层面处理问题的合理思路。

3.从根本上触及了如何对待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这一根本性的问题。

(四)洋务运动的改革内容1、练兵制器的军事方面“兵制关立国之根基,驭夷之枢纽”“承平日久,绿营弁兵大都怯弱不堪用”“盖发、捻、苗、回诸贼,皆内地百姓,虽然有勇跃坚忍之气,而器械不及官军之精备,可以剿抚兼施。

若外洋本为敌国,专以兵力强弱角胜,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精于我,即暂胜必终败。

敌从海道内犯,自须亟练水师”改变军制以御外辱,重视海防与海军建设。

曾国藩、李鸿章主张“买”:“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急欲成军,须在外国定造为省便”。

左宗棠、沈葆桢主张以买为辅,以自造为主:“借不如雇,雇不如买,买不如自造”。

“臣愚以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

泰西巧,而中国不必安于拙也,泰西有,而中国不必傲以无也”“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胜贵。

江浙大商……减价以敌洋商……目前江浙海运即有无船之虑,而漕政益难措手,是非设局急造轮船不为功……船成之后,不妨装载商货,藉以捕盗而护商”开矿:“船炮、机器之用,非铁不成,非煤不济”、“徒使彼攘其利,莫如自行设厂开采”不但要自办煤矿,且在开采之际对外国资本进行抵制。

“一旦与外洋为难,彼必不肯以铁植资我,纵有善于制造之人,亦形束手”“从此中国兵商轮船及机器制造各局用煤,不致于远购于外洋,一旦有事,庶不为敌人所把持,亦可免利源之外泄。

富强之基,此为嚆矢”2、铁路、纺织的经济方面李鸿章:“铁路、电信二者相为表里,无事时运货便商,有事时调兵通信,功用最大”“朔自各国通商以来。

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

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售价既廉,行销愈广。

自非逐渐设法仿造,不足以分其利权”“杜外人觊觎之渐而保中国自主之权”3、人才培养方面(教育方面)李鸿章:改变传统取士标准与方法,建议开设学馆学堂,培养个方面人才。

“培养人才,实为中国自强根本”“设立洋务局”,“分为格致、测算、兴图、火轮、机器、兵法、炮法、化学、电气学等数门”,“所学如有成效,与正途出身无异”“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4、和戎、变法的外交方面:外须和戎内须变法。

中外实力悬殊“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精于我,即暂胜必终败”、“洋人论势不论理,彼以兵势相压,我第欲以笔舌胜之,此必不得之数也”“外敦和好,内要自强”弱国无外交。

(五)洋务运动的成就与不足(一)成就:1.开启了中国人思想和观念现代化的进程。

2.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3.开启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

4.开启了中国教育和技术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二)不足:改革没有触及一个根本问题:即国家政治权力结构的安排以及国家机关的改造和建设。

改革未对国家的生存能力提高、国家的动员能力、汲取能力以及应付突发危机的能力带来实质性提高。

七、维新派的改良主张(近代改良运动的第三个阶段)(一)早期维新派及其改良主张19世纪70年代,主要集中在知识分子中,主张希望清政府学习西方,在政治上实行某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是国家摆脱遭受列强奴役、掠夺的地位,从而走向富强之路。

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人。

到八十年代下半期和九十年代上半期,改良主义思想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思潮。

早期改良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一,要求维护国家的独立与主权。

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不可分割。

全之所在,利之所在。

“一国所得,诸国安坐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方诸国,使之协以谋我”“外国税华货进口务从其重,中国税洋货进口务从其轻”“同为一色之货,竟估二种之价”第二,要求发展民主资本主义工商业。

商战比兵战更为重要。

发展工商是变贫弱为富强之路。

“藉商以强国,藉兵以卫商”“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一日不辍。

”、“国既富矣,兵奚不强!窃恐既富且强,欲邀彼一战,而彼族而怡色下气,讲信修睦,绝不敢轻发难端矣。

此之谓决胜于商战”第三,要求改变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日,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设立议员,实行君主立宪。

“议院兴而民志合、民气强耳”、“实合亿万人为一心”、“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责,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欲张国势,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第四,要求废除八股,兴学校,开报关。

“造就人才之地,治天下之大本”尽管这一时期的改良思想没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但为后来的维新运动制造了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戊戌维新变法1、戊戌维变法的背景(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1)清政府的国家能力随着列强入侵而不断消弱。

(2)洋务运动虽以甲午战败而告失败,但为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心理和思想的机制。

(3)甲午战败使得体制内官僚的改革彻底失败,明治维新成为一种理想的学习模式。

(4)经济上中国工业化道路由于列强入侵而更加举步维艰,迫切需要推进政治领域的改革来为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开辟道路。

2、戊戌变法前期的舆论宣传康梁等维新派通过学会、学校、报刊,不仅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与思想上的风气,而且通过政治社会化的作用宣传了变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还赢得了体制内官僚的支持。

“张目大骂,如人人意欲所云,江淮河汉之间,爱其文字奇诡,争传诵之,营销至万七千余册。

由是康门之焰张而羽翼成,党祸伏矣”“新报尤足以开拓心思,发越聪明,与铁路开通,实相表里”、“觇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阅兹报者,观于一国之事,则足以通上下之情;观于各国之事,则足以通中外之情……积一人之智力,以为一群之智力,而吾之群强……取各国之政教,以为一国之政教,而吾之国强”3、戊戌变法的主张(1)政治上:最根本的是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要求对政治制度进行改良,向西方学习,实行君主立宪,推行宪政与民主。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三代以后,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中国今日民智极塞,民义未讲,则毋宁先藉君权以转移之”、“立宪政治者,国民政治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