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近代中国的改良思潮(完整版)

第八讲  近代中国的改良思潮(完整版)
第八讲  近代中国的改良思潮(完整版)

第八讲近代中国的改良思潮

一、改良概说

(一)改良的原因与特点简述

1.原因:政治上层建筑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否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2.特点:在根本政治制度总体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制度或体制改革。

(二)影响改良结果的主观、客观因素

1.主观因素:第一,改良者本人的政治智慧。第二,改良者的前期准备与计划是否充分。第三,改良的时机选择、路径选择、突破口选择以及对对改良的滚动式修正。第四,与体制内保守派与实权派关系的处理。

2.客观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条件、社会条件、思想和文化环境等方面。

(三)中国历史上的改良简述

二、近代中国改良综述

(一)背景的独特性:外来因素的综合作用。穷(除了改良,别无选择,被逼无奈。内外交困的窘境)则变。

(二)思想与理论基础的独特性:西方的社会与历史进化论的影响,也即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

(三)明显的阶段性:第一阶段,改良的萌芽时期。魏源、龚自珍为代表,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口号。第二阶段,改良主张由观念层面向实践层面推进的启动期,即洋务运动时期。第三阶段,改良运动在观念层面的全盛时期,改良思想的宣传与普及;第四阶段,改良运动的践行期,即清末新政。

( 四 ) 改良的不断深化与拓展性:即改良由经济到政治再到文化的拓展。

(五)改良领导者的独特性:改良者并不拥有正常的改良实践所需的政治集权,改良者调动的各种资源也就相对有限。

三、近代中国改良发生的背景

(一)思想背景:1.从整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来看,清末社会仍然处于一种思想与观念十分封闭的环境中。“清代风气闭塞,几达不可思议之程度”(萧公权语)2.清末考据学的衰落与经文经学的兴起。

(二)国内社会与政治背景:晚清政治治理的危机。1.吏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

2.农民起义不断,导致国家政治控制能力的衰朽和财政危机。

3.鸦片的贸易使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国家财政危机更加严重。

四、近代中国改良的三个理论与思想基础

(一)中国传统的权变理论。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二)新公羊三世说(康有为)。

从据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于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于所闻之世,见治升平……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崇男女之别以谨种族之传。升平世人类渐至平等,且教化即明,则人类皆可相通皆可相会矣。至太平世,则不论男女,人人独立自主,更可相会”

(三)社会与历史进化论

1.严复

2.梁启超:君主立宪政体才是政体之最良者,开明专制之适用于今日之中国。“内之可以调和竞争外之可以助长竞争”“天然淘汰、优胜劣败之理,实普行于一切邦国种族宗教学术人事之中”、“非图自强,则决不足以立于此物竞天择之界”“今日之世界,实专制立宪两政体新陈嬗代之时也”,“故地球各国,必一切同归于立宪而后已,此理势所必至也”。

五、早期体制内官僚知识分子的改良主张(萌芽时期)

(一)龚自珍:

1.治乱兴亡在于财富分配,“小不相齐,渐至大不相齐;大不相齐,即至丧天下”。提出按宗法家族授田(复古)。

2.限制君权,理顺君臣关系。

“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进之年,而耻已存者寡矣!官益久,则气愈偷;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

3.取消八股取士,改为考试策论

“疲精神耗日力于无用之学”、“天下之子弟,心术坏而义理锢”

(二)魏源

1.师夷长技以制夷

“沿海商民有自愿仿设厂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出售者,听之”、“分发沿海水师,教习技艺”

2.漕粮海运,改纲盐制为票盐制,打破官盐制的垄断

“除弊如何?曰:除其夺水夺利之人而已”

3.行至水利与革除河政之弊联系起来。

“因商道为运道,因商舟为运舟,因商估为运丁,因漕费为海运费”

六、洋务派的改革(改良启动期:观念层面到实践层面)

(一)洋务运动的背景

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二)洋务运动代表人物

曾国藩为洋务运动的首创者、李鸿章为继承与中坚力量、张之洞为后期之秀。

(三)洋务运动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中学其体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导思想的意义有三:1.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主要诉求。

2.在当时是一种技术层面处理问题的合理思路。

3.从根本上触及了如何对待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这一根本性的问题。

(四)洋务运动的改革内容

1、练兵制器的军事方面

“兵制关立国之根基,驭夷之枢纽”“承平日久,绿营弁兵大都怯弱不堪用”“盖发、捻、苗、回诸贼,皆内地百姓,虽然有勇跃坚忍之气,而器械不及官军之精备,可以剿抚兼施。若外洋本为敌国,专以兵力强弱角胜,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精于我,即暂胜必终败。敌从海道内犯,自须亟练水师”

改变军制以御外辱,重视海防与海军建设。

曾国藩、李鸿章主张“买”:“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大

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急欲成军,须在外国定造为省便”。

左宗棠、沈葆桢主张以买为辅,以自造为主:“借不如雇,雇不如买,买不如自造”。“臣愚以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泰西巧,而中国不必安于拙也,泰西有,而中国不必傲以无也”“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胜贵。江浙大商……减价以敌洋商……目前江浙海运即有无船之虑,而漕政益难措手,是非设局急造轮船不为功……船成之后,不妨装载商货,藉以捕盗而护商”

开矿:“船炮、机器之用,非铁不成,非煤不济”、“徒使彼攘其利,莫如自行设厂开采”

不但要自办煤矿,且在开采之际对外国资本进行抵制。“一旦与外洋为难,彼必不肯以铁植资我,纵有善于制造之人,亦形束手”“从此中国兵商轮船及机器制造各局用煤,不致于远购于外洋,一旦有事,庶不为敌人所把持,亦可免利源之外泄。富强之基,此为嚆矢”

2、铁路、纺织的经济方面

李鸿章:“铁路、电信二者相为表里,无事时运货便商,有事时调兵通信,功用最大”“朔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不足以分其利权”“杜外人觊觎之渐而保中国自主之权”

3、人才培养方面(教育方面)

李鸿章:改变传统取士标准与方法,建议开设学馆学堂,培养个方面人才。“培养人才,实为中国自强根本”“设立洋务局”,“分为格致、测算、兴图、火轮、机器、兵法、炮法、化学、电气学等数门”,“所学如有成效,与正途出身无异”“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

4、和戎、变法的外交方面:外须和戎内须变法。

中外实力悬殊“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精于我,即暂胜必终败”、“洋人论势不论理,彼以兵势相压,我第欲以笔舌胜之,此必不得之数也”“外敦和好,内要自强”弱国无外交。

(五)洋务运动的成就与不足

(一)成就:1.开启了中国人思想和观念现代化的进程。2.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3.开启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4.开启了中国教育和技术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二)不足:改革没有触及一个根本问题:即国家政治权力结构的安排以及国家机关的改造和建设。改革未对国家的生存能力提高、国家的动员能力、汲取能力以及应付突发危机的能力带来实质性提高。

七、维新派的改良主张(近代改良运动的第三个阶段)

(一)早期维新派及其改良主张

19世纪70年代,主要集中在知识分子中,主张希望清政府学习西方,在政治上实行某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是国家摆脱遭受列强奴役、掠夺的地位,从而走向富强之路。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人。到八十年代下半期和九十年代上半期,改良主义思想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思潮。

早期改良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要求维护国家的独立与主权。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不可分割。全之所在,利之所在。

“一国所得,诸国安坐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方诸国,使之协以谋我”“外国税华货进口务从其重,中国税洋货进口务从其轻”“同为一色之货,竟估二种之价”

第二,要求发展民主资本主义工商业。商战比兵战更为重要。发展工商是变贫弱为富强之路。

“藉商以强国,藉兵以卫商”“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一日不辍。”、“国既富矣,兵奚不强!窃恐既富且强,欲邀彼一战,而彼族而怡色下气,讲信修睦,绝不敢轻发难端矣。此之谓决胜于商战”

第三,要求改变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日,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设立议员,实行君主立宪。

“议院兴而民志合、民气强耳”、“实合亿万人为一心”、“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责,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欲张国势,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

院”

第四,要求废除八股,兴学校,开报关。

“造就人才之地,治天下之大本”

尽管这一时期的改良思想没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但为后来的维新运动制造了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戊戌维新变法

1、戊戌维变法的背景(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1)清政府的国家能力随着列强入侵而不断消弱。

(2)洋务运动虽以甲午战败而告失败,但为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心理和思想的机制。

(3)甲午战败使得体制内官僚的改革彻底失败,明治维新成为一种理想的学习模式。

(4)经济上中国工业化道路由于列强入侵而更加举步维艰,迫切需要推进政治领域的改革来为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开辟道路。

2、戊戌变法前期的舆论宣传

康梁等维新派通过学会、学校、报刊,不仅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与思想上的风气,而且通过政治社会化的作用宣传了变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还赢得了体制内官僚的支持。

“张目大骂,如人人意欲所云,江淮河汉之间,爱其文字奇诡,争传诵之,营销至万七千余册。由是康门之焰张而羽翼成,党祸伏矣”“新报尤足以开拓心思,发越聪明,与铁路开通,实相表里”、“觇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阅兹报者,观于一国之事,则足以通上下之情;观于各国之事,则足以通中外之情……积一人之智力,以为一群之智力,而吾之群强……取各国之政教,以为一国之政教,而吾之国强”

3、戊戌变法的主张

(1)政治上:最根本的是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要求对政治制度进行改良,向西方学习,实行君主立宪,推行宪政与民主。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以

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三代以后,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中国今日民智极塞,民义未讲,则毋宁先藉君权以转移之”、“立宪政治者,国民政治也。”“欲君权之有限也,不可不用民权;欲官权之有限也,更不可不用民权。宪法与民权,二者不可相离”“专制国之君权,无限制者也;立宪国之君权,有限制者也。立宪之与专制,所争只此一点”宪法乃“国家一切法律根本之大典”、“而一国之人,无论为君主,为官吏,为人民,皆共守之者也,为国家一切法度之根源。此后无论出何令、更何法,百变而不许离其宗者也”

(2)经济上:希望发展一整套资本主义工商业。

“凡统一之世,必以农立国,可靖民心;并争之世,必以商立国”“内之穷农工之源、外之损富商之实”、“纵民为之,并加保护”

(3)文化上:激烈批判科举与八股取士制度,主张设立新式学堂。

“从事科学,讲求政艺”“不立学校,但设科举,是徒因其生而有之,非有以作而致之,故人才鲜少,不周于用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

4、戊戌变法的实际操作

1897年12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其他列强不甘示弱。1898年初,康有为第六次上书光绪帝《应诏统筹全局折》。“置御案,日加披览,于万国之故更明,变法之志更决”。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决定变法。6月11日到9月21日。史称百日维新。

变法内容涉及: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特权,令其自谋生计。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设立中小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允许设立报馆、学会;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军事上,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添置船舰;扩建海军。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5、戊戌维新变法的影响

(1)在政治方面维新派通过一系列宣传与变法活动,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下令实行新政。

(2)反对旧学,提倡新学,在思想与文化方面有所创造和建树。

“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各省府厅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以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郡城之书院为中等学,州县之书院为小学”

“六经不能教,当以小说教之;正史不能入,当以小说入之;语录不能谕,当以小说谕之;律例不能治,当以小说治之”

(3)移风易俗,戒除妇女缠足,提出剪辫易服的主张。

“凡入会人所生女子不得缠足”,“所生男子不得娶缠足之女”

八、最后的改良——晚清新政

(一)清末新政的背景

1.作为现有体制拥护者对宪政的呼声随着革命声音的日益壮大而不断高涨。

2.对晚晴政府统治能力与合法性的怀疑已经呈现泛滥的趋势。

3.革命势力不断壮大。

(二)教育改革

1902年8月,正是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三)经济改革

1903年着手制定商律。8月设商部。各省设分部。1903年各省设商会,各州县设分会。

(四)军事改革

1901年8月诏令废武举,9月各省设武备学堂。1904年确定新军制,1906年成立陆军部。

(五)吏治与政府机构改革

1901年8月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交部,1905年设巡警部。取消旗人特

权,准许满汉通婚。

(六)宪政改革

1、立宪的呼声

“甲辰日俄战起,识者咸为之说曰:此非日俄之战,而立宪专制二政体之战也”

“甲辰日俄之战,知微之士闻之曰:此非日俄之战也,乃立宪专制二治术之战也。自海陆交绥以来,日无不胜,俄无不败”“既无商律,又无宪法,各股东于专制下无可奈何” 1905年7月慈禧召见大臣时说:“立宪一事,可使我满洲朝基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泯灭,候调查结果后,若果无妨碍,则必决意实行”。

地方上,袁世凯也认为,“天下事势,何常之有?……各国之立宪,因民之有知识而使民有权,我国则使民有权之故而知有当尽之义务”。

2、立宪过程

(1)出国考察宪政。(2)考察半年时间回国后,载泽等人在《奏请宣布立宪折》:“臣等反复衡量,百忧交集,窃以为环球大势如彼,宪法可行如此,保邦政治,非此未由”后在《奏请宣布立宪密折》中声称:“宪法之行利于国、利于民、而最不利于官……以今日之时势言之,立宪之利有最重要者三端:一曰皇位永固……一曰外患渐轻……一曰内乱可弭”。(3)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4)1911年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七)清末新政的影响

1.正统与法统的转变,有助于民众民主政治观念的形成。

2.道统的彻底更新。

“至开设议院以前应行筹办各事,头绪至为纷繁,办理宜有次第,如筑室然……综其大纲,预备自上者,则以清理财政、编查户籍为最要,而融化满汉畛域,厘定官制,编纂法典,筹设各级审判厅次之。预备自下者,则以普及教育增进智能为最要,而练习自治事宜次之”

九、中国近代改良思想简要评说

具有以下5个特点:

1.在不推翻清王朝原有统治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革和改良。

2.这些活动一般都是在主张非暴力的缓和的由上而下推行的,具有较大的适应性、灵活性

3.这些活动都是在爱国、强国、和改革逼真的指导思想下推行的,具有强烈的变革现实的理想。

4.所有这些活动,都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需要,对促进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近代化进程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5.这些活动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具有增强清王朝统治的强心剂作用,但并未对历史产生倒退、延缓等明显的副作用。

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B10120102 毛文炜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自1940年被帝国主义用大炮打开大门之后,就一直遭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于是乎,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开始兴起,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甲午战争失败之后,人们开始试图拯救衰败的国家,一部分人开始维新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不管是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观地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近代开启以来,中国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身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遭到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国内的腐朽势力愈益抬头,并与侵略势力结成联盟,阻碍中国的发展壮大。中国只有改变现状,奋发自强,才能自立于世界。那么革命与改良就成了改变现状的两条不同的道路。 改良 改良应该是首选之法。在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逐步的、有序的制度改革,能够使一个国家和平的渡过到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强国。改良可以使得传统与现代不完全脱节,也可以使得变革更为持久。在中国最为著名的就是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同时也是革命的先声。戊戌变法的主导者是资产阶级,发动变法的,目的一是为了挽救民族威望,二是发展资本主义。说到底也是为了资产阶级自身的利益。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候,维新派变法图强,救亡图存,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希望能够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唤醒了人们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另外,维新派试图通过变法来发展资本主义,这次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希望能够在政治上变革社会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这符合了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历史前进的方向。 但是此次的改良运动却以失败告终。除了与当时的环境有关,也与他们自身的局限性有关。由于两千年封建主义经济牢固的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地下,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不足以抵抗强大的封建阶级。维新派希望用维新运动、发布新政谕令发展资本主义,不能认识封建制度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最大桎梏,以为靠一个皇帝自上而下地发布命令就可以实现资本主义改革,这也是一个失败的重要原因。虽然维新派提出要挽救民族危亡,但是没有提出反帝。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当中,改良运动显得太过于温和,受到了强大的阻力,最终以失败告终。 但是,这次运动,改良运动还是带来了巨大的进步意义。l956年11月12日,在孙中山诞辰9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林伯渠代表中共中央讲话说: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进步,起了显著的作用”。[4]著名的老革命家和历史学家吴玉章也说过:“l898年戊戌变法以前,许多爱国的维新志士希望学习俄国彼得大帝的改革和目本明治天皇的维新,要求自上而下的实行变法。这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的思潮。”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1958年纪念戊戌变法6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发言,高度评价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他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1898年的戊

中国近代革命的几个时期

中国近代革命的几个时期: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 1924年(国民党一大)——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国民大革命时期 国共第一次合作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 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1945、1946年——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补充: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领导阶级不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指导思想不同——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 革命的前途不同——社会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共和国 3、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前) 4、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时期: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1978年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 明治维新使日本“脱亚入欧”成为东方工业强国,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加速了日本于1936年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战争策源地。 2、中国: 20世纪30年代,中国依然是徘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的国家;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十年对峙、内战,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坚持“壤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给日本侵华可乘之机。 3、世界: 经济危机导致世界政局动荡,德、意、日法西斯结盟,气焰嚣张; 20世纪30年代,英、法等国实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侵略,国际联盟不能发挥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 二、日本侵华行径: 1、抗日战争爆发之前: ①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1894——1898年;《马关条约》 ②20世纪30年代: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小段 铁路,诬称东北军所为,袭击东北军驻扎的北大营,次日沈阳陷落;1932年,东北陷落,日本扶植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2、抗日战争爆发: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1937年;北平西南宛平县;日军借口一名士 兵失踪,要求进城搜查被拒绝,随即进攻中国守军第29路军还击;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抗战爆发后: ①八一三事变:1937年;上海;日军越过两军对峙线,中国守军还击;淞沪会战开始。 ②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始,淞沪会战后;凶残的法西斯暴行引起了中国和全世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大纲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2A015027] 课程中文名称: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课程英文名称:Contemporary Western Political Trends of Thought 一、课程基本情况 1.学分:2 学时:36 (理论学时:36 实验学时:0 ) 2.课程类别:专业方向选修课 3.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4.适用对象:本科 5.先修课程:政治学,西方政治思想史 二、课程性质、目标、要求及特色 本门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选修课程。是对《西方政治思想史》和《政治学概论》的拓展和延伸,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社会、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分析问题能力,进而增进学生对西方社会政治生活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认识。它主要研究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方政治舞台上各种政治思潮的观点冲突和发展演变的基本轨迹,以及各种政治思潮的发展变化与西方社会发展变化之间的联系。该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要采取研究型教学法,通过讲授、讨论等方式方法。在讲授时,在讲清各种思潮理论观点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各种知识、各种思潮的理论观点基础上,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研究问题上,以深化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学习与研究。 本课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内容上注意了立足中国,放眼西方,既介绍又评论,在教学过程中,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重在使学生能够对精华和糟粕进行辨析,能够对疑难理论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够对错误观点进行有理有据的批判,同时紧扣现实作对比研究,以求正确总结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经验教训,为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三、课程内容、要求及建议学时分配 第一章导论(共3学时) (一)教学内容: 知识要点:什么是政治,什么是政治思潮,西方政治思潮的历史演变,当代西方政治中流行的主要思潮,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特点,研究的意义。 教学重点:什么是政治思潮,当代西方政治中流行的几个主要思潮,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特点。 教学难点: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特点,研究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意义。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政治、政治思潮、政治思想与政治思潮的区别联系,掌握当代西方政治中的主要思潮和特点,了解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历史演变,理解学习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意义。 第二章自由主义政治思潮(共6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新自由主义的思想来源:古典自由主义 知识要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17---18世纪),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

社会思潮概念辨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潮的斗争从未间断,社会思潮和引领社会思潮的研究日渐兴起,现在它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认为,社会思潮是在社会变革时期(在社会心理演化的基础上),由一定思想理论引领,反映社会变革发展道路诉求,影响面很广的思想观念或倾向。 [关键词]社会思潮;社会变革时期;社会变革发展道路 在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中,社会思潮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逐渐趋向成熟的概念。 社会思潮在英文中一般表述为Social Thoughts或者Social Trend,意在表明社会思潮是带有某种趋向性的思想体系。但是对于什么是社会思潮,国外理论界并没有给出明确定义,无论是《不列颠百科全书》《美国百科全书》,还是17卷本的《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都没有社会思潮的条目。 当代我国学术界关于社会思潮的研究众说纷纭,还并没有形成人们公认的定义。如《辞海》对社会思潮的定义是“(1)某一历史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或阶层利益和要求的思想倾向;(2)涌现出来的思想感情。”[1]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认为社会思潮“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 [2]它们都认为社会思潮是一种思想倾向,但是对社会思潮的本质特征并没有明确的界定。经过近30年社会思潮研究的实践和对这方面研究成果的考查分析,我们形成了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即:社会思潮是在社会变革时期(在社会心理演化的基础上),由一定思想理论引领,反映社会变革发展道路诉求,影响面很广的思想观念或倾向。下面,对这一定义作简要分析: 其一,“社会思潮是……影响面很广的思想观念或倾向” 。我国最早对社会思潮概念进行界定的是梁启超,他在1902年《论时代思潮》一文中指出:“今日恒言,曰‘时代思潮’。此语最妙于形容。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 [3]1把社会思潮描绘为“思而成潮”,反映卷入相关思想运动之众,而且指出产生社会思潮的必要条件——“环境之变迁”和“心理之感召”。《中国大百科全书》也指明社会思潮是“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但是这只是对社会思潮表象特征的界定,而没有深入到社会思潮的本质特征。 其二,“在社会变革时代”“反映社会变革发展道路诉求” 这是对社会思潮本质特征的概括,也是绝大多数社会思潮定义中忽略、缺失的一点。梁启超在论时代思潮时曾指出,“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时代之要求者也。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 [3]1意在表明并非所有时代的所有意识都能 1

历史的三峡:近代中国思潮与政治(习题答案)

1、告诉你一个历史上的“中国” 1.1王者无外,天下一家 1 【单选题】列文森说:在古代中国,“早期的‘国’是一个权力体,与此相比较,天下则是一个(C)”。 A、道德体 B、共同体 C、价值体 D、有机体 2 【单选题】(C)提出了“亡国亡天下”之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 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A、黄宗羲 B、王夫之 C、顾炎武 D、孙奇逢 3 【单选题】在古代中国,中原王朝的天下秩序,由内到外,可以分为几个层面?B A、二 B、三 C、四 D、五 4 【判断题】在中国文化当中,天下具有双重内涵,既指理想的伦理秩序,又是对以中原为中心 的世界空间的想象。√ 5 【判断题】古代的天下等同于今天所说的世界。× 1.2以夏变夷,化夷为夏 1 【单选题】夷夏之间,最大的不同乃在于(C)。 A、血缘 B、种族 C、文明 D、地域 2 【单选题】下面哪一个时期不属于历史上夷夏之间、胡人与汉人之间的四次大融合?B A、春秋时期 B、汉朝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清朝 3 【单选题】下面哪一项不是来自于胡人的文化与风俗?D A、胡床 B、胡椅 C、佛教 D、道教 4 【判断题】何为华夏、何为夷狄?在古代中国并非一文明性分野,乃是一种族性概念。× 5 【判断题】所谓的天下,乃是一个不断的以夏变夷、化夷为夏的过程。√

1.3当你说“中国”时,说的是什么? 1 【单选题】从时间的延续性而言,中国是一个以中原为中心的(A)共同体。 A、政治-文明 B、道德-文化 C、道德-经济 D、政治-道德 2 【单选题】在南北朝时期为北方民族融合做出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是(A) A、北魏孝文帝 B、蜀汉刘禅 C、东晋司马睿 D、南梁萧衍 3 【多选题】在宋代,并存的有哪些少数民族政权?ABC A、辽 B、西夏 C、金 D、匈奴 4 【判断题】古代中国虽然是一个国家,却不是近代的民族国家,而是王朝国家。√ 5 【判断题】古代的中国是以华夏文明所代表的价值体系,天下是以中原为中心的政治-文明共同体。× 2、中原与边疆 2.1两种大一统王朝 1 【单选题】(D)的大一统抽去了儒家礼治的价值内涵,只剩下一统天下、富国强兵、提升国力、开拓疆土的政治内涵。 A、道家 B、墨家 C、兵家 D、法家 2 【单选题】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讲的是历史上的哪位皇帝?C A、周武王 B、齐桓公 C、秦始皇 D、汉武帝 3 【单选题】以汉人为中心的中原王朝,不包括(C)。 A、秦朝 B、汉朝 C、元朝 D、明朝 4 【判断题】古代中国是一个复线的中国。既有以中原为中心的汉族文明的中国,也有草原、森林和高原少数民族的中国。√ 5

中国近代史的改良与革命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中国近代史的改良与革命》。 我们知道中国近代史是用血和泪书写的一段苦难史,也是一部饱尝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屈辱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如“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其中“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就是关于改良和革命的典型代表事例,首先我讲介绍改良与革命的定义。 接下来我简短地阐述一下“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并跟大家分析一下两者的异同。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3、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1)相同点 ①历史背景:都发生在帝国主义阶段,清政府极端腐败,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目的:都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改良和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改良和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9-12-22 12:38 提问者:愿做一株红棉- 一级 最佳答案 资产阶级维新派所推行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及之后的清末新政在近代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和先进生产方式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促进了民主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资产阶级激进派推行的新文化运动,撼动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等一系列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扫清了一些障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准备。 最后,由无产阶级以及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行工农联盟,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走人民战争路线,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共和国,彻底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为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的改良和革命 悬赏分:20 - 解决时间:2007-6-4 21:27 提问者:ty391421 - 二级 最佳答案 (1)首先,我认为,不管是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观地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近代开启以来,中国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身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遭到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国内的腐朽势力愈益抬头,并与侵略势力结成联盟,阻碍中国的发展壮大。中国只有改变现状,奋发自强,才能自立于世界。那么革命与改良就成了改变现状的两条不同的道路。 来自西方的资本主义冲击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苦难,造成了中国的落后,并压制中国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它又促成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正是在四面受敌、即将遭肢解的情况下,中国人民才意识到必须改变现状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虚心地吸取西方的先进文明。 (2)改良应该是首选之法。因为改良可以在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逐步的、有序的制度改革,使一个国家和平地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强国。改良可以使传统与现代不完全脱节,也可以使变革更持久有效。相反,革命要流血,要带来民众的苦难,还可能造成国家民族的

现代西方政治思潮论文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期末考核论文 浅谈哈耶克的保守自由主义 姓名: 赵思怡 学号: 201013010249 班级:思想政治教育二班

浅谈哈耶克的保守自由主义 摘要:在20世纪的意识形态争论中,最激烈的争论事围绕着自由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的争论。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的捍卫者,保守自由主义是自由市场经济的捍卫者,保守自由主义者为了捍卫市场经济,对计划经济和福利国家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哈耶克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他站在捍卫古典自由主义的立场上,对计划经济下的社会方方面面给予了全面的剖析和论证。 关键字:保守自由主义自发秩序自由 一,哈耶克作为保守自由主义的最大代表,对自发秩序的阐述 首先,我们应该先了解什么是保守自由主义?保守自由主义(Conservative liberalism)是自由主义的变体之一,结合自由价值、政策与保守主义立场。主要是指一种政治态度,其基本的特点是尊重历史传统,维护社会现状,反对激进的变革,守旧,甚至主张历史倒退。一直以来,保守主义都是对自由主义的回应,其立场随着自由主义的变化而变化。保守自由主义政党结合了自由主义政策与在社会、道德议题上较为传统的立场。他们普遍是经济自由主义的支持者,且常定义自身为法治政党。20世纪70年代初,新自由主义(New Liberalism)所倡导的政府干预和福利国家政策遭遇空前危机,各种弊端日益显现。以保守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为首的保守派在与新自由主义的论争中开始占据上风,哈耶克通过“自发秩序”来证明自由市场的内在合理性。在他看来,要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就应该尽力维护和利用自生自发的秩序,警惕刻意设计的人造秩序对文明的破坏。他将秩序定义为“一种事务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各种各样的要素相互间如此相关,以至于我们可以根据对整体中某个空间或时间的认识,去形成对其余部分的正确预期,或至少有充分的机会被证明为正确的预期”,然后他将人类社会经济秩序划分为自生自发的“自发秩序”和刻意设计的“人造秩序”,前者是社会成员在相互交往中所保持的并非他们有意建构的一种行动的状态,是自由市场的真正根基和灵魂,而后者则是人为想象和建构的结果。适度的、符合法治形式的政府活动是允许的,但福利国家与计划经济却是一条指向极权和奴役的道路。而且,“大凡认为一切有效用的制度都产生于深思熟虑的设计的人,几乎必然是自由之敌”。哈耶克坚持反对那种对社会经济秩序进行整体设计和建构的做法是理性的“致命的自负”。由此他推出,有助于自发秩序生成和运转的条件是:自由、一般规则和竞争。 尽管社会中存在着诸如农场、工厂、公司、各种社会团体以及政府等人为的组织,但整个社会的的秩序则不能是人为的。理性主义构建的秩序必然是低效率的,破坏个人自由的,最终毁灭人类的文明。要想真正有效的利用理性,必须认识到理性的限度,“必须维护那个不受控制的、理性不及的领域。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领域,应为正是由于这个领域,才是理性据以有效发挥作用的唯一环境”只有在这种每个人自由追求自身目的的自发秩序中,分散在每个人头脑中的知识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进而促进人类知识和福利的增长。而且,秩序的进化最主要的是规则的自发进化,这种进化类似于人类的进化,不是出自本能,也与共同目标或利他精神没有关系,而是源于本能与理性之间的传统,学习和模仿的一种调节个人决策的、为个人追求自己目标规定自由空间的一般性规则。 二,哈耶克对自由的阐述 1、“自由”什么。哈耶克在《自由秩序原理》中,给了自由充分的定义,”在这样的状态下,社会中的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强制被减少到最低限度。“当然

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 单元总结

单元总结

专题一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历程 1.19世纪40~9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1)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革命领袖探索救国道路。 (2)向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 (3)显示出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的起步。 (4)“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5)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分歧,不触及封建制度。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1)中国先进分子在认识西方问题上进入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 (2)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3)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 制度已从书本和口头上变为了资产阶级的实际行动,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4)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3.新文化运动前期:发展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 (1)矛头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从而使新 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主义问题上比维新派和革命派更为彻底。 (2)既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3)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存在着绝对倾向, 而且他们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4.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日益传播 (1)由学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 (2)由学习资本主义文明转向接受社会主义思想。 (3)运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4)新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广泛流行。 5.中共成立以来:由照搬苏联模式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渐摆脱共产国际对中 国革命的错误指导,走井冈山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逐渐摆脱“苏联模 式”的束缚,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专题二近代前期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特点 1.从内容上看: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以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为主流,其实质是追求民

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摘要:革命与改良就好像历史的两大车轮,推动着近代中国的不断前进。回顾历史,我们看到,改良与革命只是近代中国人改造中国的不同道路的选择,尽管它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不尽相同,但它对于推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进步作用都是不容抹煞的。革命是“用暴力打碎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打碎那由于和新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而到一定的时机就要瓦解的上层建筑。”改良则是以渐进的、较为缓和的斗争方式推动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二者交叉的出现。 关键词:关键词: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中国现代化、孙中山革命1895年4月,甲午战争战败,日本逼迫中国在日本马关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这样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情况下,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叙述严峻的形势,同时提出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但还是对清政府触动并不大,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上海、天津各地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开设学堂,宣传变法主张,变法维新运动在全国逐渐高涨起来。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时局更加危急。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宣布变法,颁发了一系列在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方面推行新政的谕旨。维新派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逐步在中国推行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统治的君主立宪制度,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宣传转到政治实践。 戊戌维新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变革社会制度的运动,而且是近百年来一系列改造和变革社会的伟大开端。戊戌维新同以往自发的农民运动不同,它是奠基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之上,适应民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需要,代表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政治、经济要求的改革运动。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由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的紧迫感、责任感,催促着一切爱国的中国人、社会集团、社会阶级和阶层,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做出自己的抉择,投入改造中国的运动。尽管在19世纪末中国民族新工业尚很薄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尚处于形成的过程中,刻不容缓的时代紧迫感却敦促着这个阶级的代表人物尽早地袍笏登场,演出维新、变革、图存的壮烈场面。戊戌维新运动虽带有早熟、不够完满等等特点,它作为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以资本主义代替帝国主义及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来说,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确是破天荒的事,是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上的重要里程碑。然而,戊戌变法不久便从顶峰跌入谷底,作为变法的主持人光绪帝被黜,变法策划人康有为流亡,沦为保皇派。尽管康有为为中国选择了维新之路,遗憾的是当时的中国没有选择康有为。改良派用自己的失败为革命准备了基础和前提。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内反清情绪日益剧增,革命声势高涨,革命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时代的中心。如果说19世纪最后几年的象征是康有为,那么20世纪初则是孙中山的时代。 20世纪初,民族矛盾的激化促使大批知识分子由爱国走向革命,其中包括原来参加维新运动的章太炎、杨笃生等人也都投身到革命的旗帜下。在这个潮流的影响下,相继产生了一批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如华兴会、光复会等,并造就了一批有影响的领袖人物。1905年8月成立的同盟会汇集了新团体和新人物的精华,形成了成熟的具有全国规模的领导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政党,其理论体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也正式公之于众,并扩大武装起义和开展思想战线上的斗争,标志着革命的成熟而有了胜利的希望。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中英文):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属于政治学与行政学系专业知识必修课程,课程主要介绍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的政治哲学理论和思想演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社会,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进学生对西方社会政治生活的认识。 This course mainly introduces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theories and thoughts of the West since the 1970s. It can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western society,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oretical thinking and the ability to analyze problems, and enhanc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western society and political life. 2.设计思路: 本课程引导二年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通过了解当代西方主要的政治思想争论,掌握其核心的争议焦点,熟悉其对当代西方政治生活中最重要价值的诠释,从而准确的认识西方价值的本质。课程内容包括六部分:功利主义、自由主义、自由至上主义、社群主义、公民资格理论、文化多元主义。部分与部分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相互批判,共同构成了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核心讨论议题。 - 1 -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为政治学与行政学的专业知识课程,是对一些基础课程的深入,学生应初步具备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哲学两门课程的基本知识。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收益: 1.了解并掌握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的政治学家对功利、自由、平等、正义、权利、社群、共同善、公民美德、公民资格等价值的认识,熟知每一种价值的核心内涵及内涵的演变与差异性,从而开阔视野,增进知识积累。 2.明确不同理论与价值的相互继承与批判关系,认识各理论及主要思想家观察、分析政治现象的视角和方法,把握其内在关联与基本逻辑,锻炼并提高政治智慧和政治思维能力,形成对未来政治与社会生活核心价值的构思。 3.批判地分析其精华与糟粕,尤其是认清所谓普世价值的阶级本质与局限性,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 三、学习要求 为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并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学生须在课前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及额外的参考文献,了解授课内容,为理解和掌握课堂学习内容作必要的准备;课上须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并参与课堂讨论,完成随堂思考题;课后需小组合作选择任意理论进行资料的收集与研讨,为课上的小组汇报做准备。 四、教学进度 - 1 -

国内外城市设计的发展理论思潮

国内外城市设计的发展理论思潮转载]1.3[ 国内外城市设计的发展理论思潮1.3 我国城市设计理论渊源可以上溯到多年前的《周礼考·2000 工记》。该书匠人营国一节实际上是西周奴隶制王国国都的城”“ 市设计模式。上述理论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都城建设影响很大。 它体现了封建统治者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主题思想。这一整 套理论体系再配以一整套封建宗法、礼制、等级等严格的制度, 实际上对城市功能布局作了非常具体的安排。明北京城就是按 此建设的一个最好的实例。

西方城市设计理论可追溯到公元前世纪古希腊建筑师5 希波丹姆斯()。他的城市设计思想反映了古希腊Hippodamus 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政治和人本主义。他所规划的米利都城 ()和普南城()都是方格形道路网,城市的中PrieneMiletus 心广场()是市民活动的中心,在空间设计上追求几何形Agora 体的和谐、秩序、不对称的均衡。这和中国封建都城的轴线对 称是完全不同的手法。人称这种处理手法为希波丹姆斯城市模“ 式()。ppodamusPattern”Hi 如果说古代城市性质、功能比较简单的话,那末近代,特别 是现代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就变得十分复杂。为解决众多的矛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应运而生。 例如:

从花园城市到新城设计理论1.3.1. 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花园城市”Howard)1898“(Ebenizer 理论,第一次把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圣西蒙等人的理想城市设想加以具体化,在新城城市设计上开了先声。虽然霍华德也建了两个小城市作为试点,但真正开始新城运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按大伦敦规划在伦敦周围建起了座新城。8哈罗城是它的代表。这是英国第一代新城。经过第二代伦康新城()、霍克新城(,未建),到现在已建起以HookCornRun 密尔顿凯恩斯()为代表的第三代新城。除英MiltonKeyens·国以外,法国、瑞典、芬兰等其他欧洲国家也建起不少新城。

毛概论文: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的争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文 山东工商学院学院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题目: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的争论 班级:计科142 学号:14171228 姓名:张敬伟 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的争论

[摘要]近代中国经历了百年的风雨,外有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内有封建势力的残酷统治和镇压,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就是在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登上了历史舞台。无论是革命派还是改良派,他们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都希望在中国实现其政治理想。为此,他们产生了争论。 [关键词]近代中国;革命派;改良派;争论 近代的中国经历了百年的风风雨雨,几近亡国。中国的近代史是用血与泪书写的一段苦难史,也是一部饱尝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屈辱史。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百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的事件,它们如实的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为了维护民族独立自主和主权的完整,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他们分别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共产党为主要代表的广大无产阶级革命派。他们都希望在中国实现其政治理想。因此,他们进行不懈的争论。 一、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兴起和他们的政治主张(一)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兴起和政治主张 “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型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1]50以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为主要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他们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他们坚决主张中国走改良道路。他们主张把学习的内容从“器物”上升到“制度”的阶层,不断要求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且要求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维新派积极和封建守旧势力派展开斗争,传维新思想。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迅速的传播,形成变法的维新的思潮,并展开一场变法的维新的政治活动——百日维新。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地: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由于时代的条件的关系,也与他们自身的认识有关,这个两个目地都没有达到。他们希望用维新运动发布新政谕令发展资本主义,不能认识到封建制度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最大桎梏,以为靠一位皇帝自上而下地发布命令就可以实现资本主义的改革;不能认识到发动广大人民起来推翻封建势制度的必要性,害怕革命。

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与改良问题分析短短一个多世纪,在中国大陆上就发生了数次影响国民命运的历史事件,从1840年到1949年,究竟是革命还是改良,我们只能从各个方面分析讨论。 1840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即为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的统治日趋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虚骄自大,闭目塞听。而同一时期的欧美帝国主义列强已有长足发展,并把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作为他们扩大海外市场的目标。这就是改革与闭塞的原因所导致的不同的结果。 19世纪初叶,中国封建社会已从“康乾盛世”的顶峰上往下跌落,封建传统思想的两大支柱“宋学”与“汉学”也逐渐走向穷途末路。而产生于明末清初由黄宗羲、顾炎武所倡导的经世致用的学风却受到社会的注重。这种经世致用思想的兴起,正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思想变革的主要表现。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威胁下,不但对中国的经商贸易有所动摇,而且西方的思想文化也蜂拥而至。鸦片战争前后,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封建社会危机四伏。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较敏锐的封建知识分子,进一步去探索和寻找中国社会摆脱困境与危机的良策。他们以传统经学为依托,以匡时救世为己任,对内主张整饬吏治,改革弊政;对外提倡学习西技,抵抗侵略,从而逐渐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一股经世致用的社会思潮。鸦片战争前后地主阶级的经世致用思想,是在中国社会交替时期思想界出现的一大进步。一方面,它针对当时社会的严重弊端和民族危机,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对国计民生具有积极作用,它打破了“万马齐喑”的沉闷风气,初创了“开眼看世界”的全新观念,迈出了向西方国家探寻真理的步伐,充当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想启蒙的先驱,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它主要是服务于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因此依然有着明显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经世之学提倡学习西方长技,却不能触及封建制度,“其不变者道而已,势则日变而不可复者也。”这种将道势对立起来的观念,没有冲出清初启蒙思想家的封建思想藩篱,也使其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处在一个肤浅的初级阶段。 在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形下,国内的农民阶级似乎有所改变,于是,就出现了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历时14年,占领长江中下游富庶地区多年,战事波及半个中国,使清廷国力大伤。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次农民战争,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水平,它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并对亚非人民的反殖民斗争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体现了时代新特点。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但它所宣扬的反清思想已经广传民间,播下了日后反清革命的种子。它的事迹及它提

中国近现代思潮研究论文

中国近现代思潮研究期末考察论文 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 院系:社会学院 专业:历史学(师范) 班级:09(1)班 学生姓名:姜海燕

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 【摘要】:梁漱溟所提倡的孔学、儒学是用西方哲学改造过了的新孔学、新懦学。他充分肯定西方科学、民主的价值,主张对西方文化要“全盘承受”,不过“对其态度要改一改”,认为中国今天要走的路应是“以中国的态度走西方的路”。以梁漱溟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们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反省和“五四”反传统主义的启蒙文化思潮的检讨,复活了儒家生命精神与形上智慧,以现代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承当重建了儒家思想体系。现代新儒学既内蕴着他们自己的文化——社会理想,又对现当代中国人探寻真理、追求理想的精神生活有着一定影响。 【关键词】:梁漱溟现代新儒学社会主义儒学西方文化 【正文】: 现代新儒学,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以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以服膺宋名理学为特征,力图恢复儒家传统的本体和主导地位,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在现代化条件下的出路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现代新儒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历史悠久、根基深厚的中国文化,早在明末清初就开启了由传统向近、现代转化的历史闸门。但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及其所实施的野蛮的种族歧视和文化统治,使得中国文化近现代化的进程未能以自发式形态一线顺畅展开。 而近代西方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最新成就,一经产生就有着规范其他地区、国家或民族发展路向的特性。它凭借着先进的科技成就、廉价的商品、雄厚的经济实力、血与火的掠夺,将自己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等强制性推向全世界,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其“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了一个世界”,“正像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业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西方的入侵及与之相伴随的近代西方文明的无情冲击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不仅破坏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秩序,还扰乱了中国人对自身文化发展路向的理性选择,使得本已迭经坎坷的中国近(现)代化进程更加步履艰难。 1840年以后,虽然儒家文化的危机一步步加深,但是作为儒家文化的捍卫者,有一部分儒者,一直没有放弃希望和努力,他们试图在儒家伦理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政制,来挽救国家危亡。直到辛亥革命以后,伴随着西方民主政体的在中国的确立和运转,两种价值观的内在冲突越来越显现。 “五四”启蒙先贤中虽曾有人试图阐发中国文化传统之精义,探寻中西文化融汇的途径,但随着反传统呼声日烈,这种探寻在他们那里渐近销声匿迹,而几欲连根拔除式的反传统呼声则成为主潮。这种对于传统摧毁性的批判、反对、否定,并不是依据于学理,而另有其现实的社会与政治背景,它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尊孔复古逆流,特别是针对北洋军阀统治集团利用这股逆流对新思潮横加镇压而发出的逆反性抗议。 形势越来越明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秩序再也不可能在儒家伦理的基础上重新统一,儒家伦理的衰落似乎不可避免,这一情况开始让一部分儒者陷于绝望。梁漱溟的父亲梁济就是其中之一,梁济最后选择了以死捍卫自己的信念。 传统的儒家学说已不能解释自身在新时代存在的合理性,不能在新的时代为儒者们树立自信。梁漱溟是梁济的第二个儿子,也是他儒学思想的继承者。如果要坚守儒家伦理的信仰,梁漱溟必须为儒家伦理寻找新的论证。所幸的是,梁漱溟所处的时代不仅是一个混乱的时代,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之发展

人 文 论 坛169 INTELLIGENCE ············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之发展 厦门大学政治学系 程丽文 摘 要:近代之后,皇权崩溃、文化危机及中产阶级的出现和成长,为提倡个性 解放和个体主义的自由主义在中国发展提供了机遇与空间。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是以英美自由主义为蓝本,开始于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学说的介绍,然后逐步过渡到自由主义性质的实际活动,是一个自由主义观念在中国逐步现实化的过程。本文依时间脉络,通过中国近代自由主义发展过程的重要节点,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自由主义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 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思潮主要是由两种因素促成的,首先是中产阶级的出现和成长。自由主义者要求实施民主政治、保障个体自由、主张在政治和社会改革中采取渐进方式,这些原则与中产阶级的利益是天然一致的,这些主张正好成为了在外国资本、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压迫的夹缝中生存的中产阶级的理论武器,中产阶级构成了中国自由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其次是皇权崩溃和文化危机。皇权崩溃导致儒家价值观念的失范和权威没落,为提倡个性解放和个体主义的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发生和传播走的是一条与西方,尤其是英国自由主义截然不同的道路。总的来说,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是以英国和美国的自由主义为蓝本,首先开始于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学说的介绍,然后逐步过渡到自由主义性质的实际活动,是一个自由主义观念在中国逐步现实化的过程。因此,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发生和传播是外来思想本土化的过程。 一、自由主义与思想启蒙 霍布豪斯在分析早期自由主义的特征时指出:“自由主义最初是作为一种批判出现的,有时甚至是一种破坏的、革命性的批判。在长时期内,他的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它发现人类受到压迫,立志要使其获得自由。”[1]自由主义进入中国之后,无论是国民性改造思潮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它首先扮演的仍然是破坏的角色,实质上都是知识分子运用自由主义思想对国民劣根性进行批判的思想运动。 1859-1898年的维新运动与自由主义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两点[2]:(1)西方自由主义观念是作为救亡图存的工具被引进的,因此“民族自救”成为贯穿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内容;(2)维新运动的发展为自由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机遇,与“救亡图存”观念的结合减少了自由主义为中国传统观念所接受的阻力。认同西学价值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的一个十分典型的特征,在维新运动之后,他们为自由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尽其所能把西学介绍给中国,二是尝试运用其中的一些原则对国民性改造等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具体来说,1870年代兴起的重民思潮中,人们普遍认为没有新的国家就不会有新的国民,因此那个时代批判的目标主要是独断专行的君主专制制度。经过戊戌维新之后,士大夫逐渐意识到当时的国民品质还不足以为建立和运作一个新的制度提供保障.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认为,与西方相比,国民的劣根性在于爱国心之薄弱、独立性之柔弱、公共心之缺乏、自制力之欠缺。于是他们关注的焦点由转变政体过渡到对国民性格的塑造,指出“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3] 1905年前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一次转向。由于日俄战争的爆发以及清朝假立宪等事件的影响,拒俄、排满运动迅速发展,此后一直到辛亥革命前期,中国自由主义虽然没有完全消失,却几乎淹没在了民族主义的巨浪之中。 新文化运动时期是我国自由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自由主义在这时已不是少数先知者的呐喊,而是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整整一代人的追求。从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来看,新文化时期可视为文化批判时期,积极上说是要介绍自由主义观念,消极上说则是批判中国传统观念。这一时期的自由主义表现为:政治上提倡民主,要求政治自由;思想上反对尊孔,提倡思想、信仰自由;人生观上,反对以家族和国家为本位的团体主义和国家主义,提倡以个人为本位的自由主义。这一时期自由主义的高涨不仅表现为伦理、道德革命和白话文运动,而且在教育领域也产生了回响。但是,这一时期的中国自由主义者还没有意识到西方有英国(洛克)传统和法国(卢梭)传统的区别。到了新文化运动后期,有的自由主义者产生了认同法国传统的倾向。就新文化运动中的自由主义者主动接受西方文化影响以及启蒙思想的逻辑结构构成而言,与世纪之交的国民性改造思潮的不同之处在于,国民性改造更加注重培养国民的公德心、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