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与李香香》作品赏析

合集下载

《王贵与李香香》艺术特色赏析

《王贵与李香香》艺术特色赏析

山丹丹开花红姣姣,
香香人材长得好。
一对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水汪汪,
就象那露水珠在草上淌。
又称“顺天游”,陕北地区的民歌曲 式。在长诗的创作中,“信天游”一般是两 句一节,表达一个比较完整的意思,多用 以对唱、联唱。每节中的两行诗是押韵的。 内容上大部分是表现男女爱情。 特点:(1)自由灵活,比兴丰富。 (2)表现力强,音乐性强。
* 仍然是二句一节,但并非每节都是构成— 个独立意思,以数十节合为一章,加以标题, 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情节,再以“章”连缀 成“部”,三“部”合为一诗。 * 内容上不仅仅单纯地表现爱情,而是融入 了人民翻身的时代主题。
* 在传统的情歌体式中注入了阶级矛盾与斗 争的新观念。
1、“信天游”的创新 2、我国解放区文学创作中长篇叙事诗的高峰 3、现代新诗进程中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李季(1922-1980),河南 唐河县人。原名李振鹏,笔名里 计、于一帆等。现代著名诗人。 1938年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次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 年冬到玉门油矿深入生活,担任 矿党委宣传部长,创作长篇叙事 诗《生活之歌》,短诗集《玉门 诗抄》、《玉门诗抄二集》、 《致以石油工人的敬礼》,被称 为“石油诗人”。作品还有《卜 掌村演义》、《老阴阳怒打虫郎 爷》。《王贵与李香香》是其诗 歌的代表作。
“公元一九三0年, 有一件伤心事出在三边。 人人都说三边有三宝, 穷人多来富人少; 一眼望不尽的老黄沙, 那块地不属财主家?” “掏完了苦菜上树梢, 遍地不见绿苗苗。 百草吃尽吃树杆, 捣碎树杆磨面面。”
“短租子,短钱,短下粮 老狗你莫非想拿命来抗?”
2、语言精练
(1)富于表现力,使 用了农民的口语 和恰切的比喻 (2)具有深厚的民族 文化意蕴

红色经典的价值重建——评秦腔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

红色经典的价值重建——评秦腔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
秦腔版的《王贵与李香香》的成功再次证明了 红色经典和传统戏曲这两大文化资源在当代文化价 值建构中的重要作用。经典作品提供的是精神和气 质,传统戏曲更是当代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艺术资源宝库,成功当然不是两者的简 单加法,更需要创作者的勇气、立场和态度。《王贵 与李香香》给当下创作的又一启示则是,继承和高 扬革命理想主义旗帜的作品不仅能让红色经典重放 光彩,也能让古老的秦腔艺术在创新中实现最好的 继承和发展,使秦腔以更现代化的姿态走进都市的 剧场,也使红色记忆重返舞台。
《王贵与李香香》舞台自始至终分为前后两区, 后区有钢琴伴奏和大型歌队合唱,前区为传统秦腔 表演区。后区合唱队承担叙事诗吟唱的功能,也以 对唱的形式承担与舞台前区表演对话的功能,还在 “王贵送羊”那一场戏里承担了对羊的拟音的功能。 应该说,这种把最西洋的钢琴伴奏与歌队合唱直接 引入最土野古老的秦腔表演的做法,在戏曲的舞台 上还是第一次。创新是否立得住,要看面对传统的 态度。放到这出戏里,就是看是否伤害了秦腔?从 音乐看,合唱和钢琴没有介入秦腔传统的表演与伴 奏,歌队的存在没有损伤前区戏曲艺术的表演和表 现规律,所以这种“引入”具有绝对的独立性。
无论是文学经典还是艺术经典,经典作品的不 断重排,并不是简单的往日情结和怀旧消费,而是 其历史价值的体现,只有具有历史价值才能更具有 当下意义。英雄主义的激情、自由奔放的爱情表达, 反抗压迫和剥削,对平等的渴望和呼唤,这些主题 都是文学艺术永恒的表现内容和价值追求,是在任 何时代都能与人心共通的主题。
在此基础上,秦腔版的文本做了两个加法,一 是强化了王贵从因个人遭遇而觉醒到自觉走向抗争 的过程,通过“铁拳砸碎贼脑壳,穷汉可以娶婆娘” 突出了建设新社会和追求个人幸福的一致性,这也 就是展现民族解放和个体解放的一致性。这一加法 是保留红色记忆的同时也能走进当代的根本。

解读王贵与李香香

解读王贵与李香香

解读《王贵与李香香》叙事长诗《王贵与李香香》创作于1945年底,有“长篇乐府”之誉,是李季的代表作。

长诗写了这样一个曲折的故事:1929年陕北大旱,死羊湾恶霸地主崔二爷来逼租,王贵的爹因无力交租被活活打死。

从此,13岁的王贵被地主拉去当长工抵债。

在苦难的生活中,王贵与穷老汉的女儿李香香产生了纯真的爱情。

但是,地主崔二爷却企图霸占香香,他先是想用吃喝穿戴来引诱香香,遭到拒绝后,他又暗地里要对王贵下毒手。

这时,陕北起了共产党,一心想为父报仇的王贵,暗地里参加了赤卫军。

崔二爷听说王贵投身了革命,便将他捆起来毒打。

这时,香香冒着生命危险,跑到游击队送信。

游击队打进了死羊湾,穷人分了田,分了房,王贵也被救了,并终于与香香幸福地结了婚。

然而不久,崔二爷又随白军反攻倒算回到了死羊湾,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阶级报复,并趁王贵随游击队转移,抢娶香香做妾。

面对崔二爷的威逼,香香宁死不从。

就在崔二爷大宴宾客,逼香香成亲的时候,王贵和游击队又打进了死羊湾,活捉了崔二爷。

王贵和香香重新获得了团圆。

内容上的革新,是这首诗突出的特点。

长诗描写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一对青年男女的悲欢离合。

诗人描写王贵和李香香这对贫苦青年的爱情历程时,将主人公的命运与革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将主人公的生活历程和革命的战斗历程处理为同一过程,从而使读者清楚地看到:农民的翻身解放,爱情婚姻的幸福,都是与革命紧紧相连的。

作品通过王贵与李香香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形象地表明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是农民翻身、获得幸福的保证。

形式上的革新,是把此诗推向成功的最大原因,全诗创造性地运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开诗歌新风气之先。

关于“信天游”,顾名思义,就是随意、放纵,漫无边际地自由游走咏唱。

当地老百姓有这么一句话:“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

”它在形式上一般是两句一段,“一句比兴一句赋”,两句合起来表明一个意思,比较短小。

而内容上则比较单纯,多表现男女爱情,是生离别死的“忧愁歌”,没有什么新思想,带有牧野山歌的性质。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赏析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赏析
李季(1922-1980),河南 唐河县人。原名李振鹏,笔名里 计、于一帆等。现代著名诗人。 1938年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次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 年冬到玉门油矿深入生活,担任 矿党委宣传部长,创作长篇叙事 诗《生活之歌》,短诗集《玉门 诗抄》、《玉门诗抄二集》、 《致以石油工人的敬礼》,被称 为“石油诗人”。作品还有《卜 掌村演义》、《老阴阳怒打虫郎 爷》。《王贵与李香香》是其诗 歌的代表作。
* 仍然是二句一节,但并非每节都是构成— 个独立意思,以数十节合为一章,加以标题, 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情节,再以“章”连缀 成“部”,三“部”合为一诗。 * 内容上不仅仅单纯地表现爱情,而是融入 了人民翻身的时代主题。
* 在传统的情歌体式中注入了阶级矛盾与斗 争的新观念。
1、“信天游”的创新 2、我国解放区文学创作中长篇叙事诗的高峰 3、现代新诗进程中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山丹丹开花红姣姣,
香香人材长得好。
一对大眼水汪汪,
就象那露水珠在草上淌。
又称“顺天游”,陕北地区的民歌曲 式。在长诗的创作中,“信天游”一般是两 句一节,表达一个比较完整的意思,多用 以对唱、联唱。每节中的两行诗是押韵的。 内容上大部分是表现男女爱情。 特点:(1)自由灵活,比兴丰富。 (2)表现力强,音乐性强。
“公元一九三0年, 有一件伤心事出在三边。 人人都说三边有三宝, 穷人多来富人少; 一眼望不尽的老黄沙, 那块地不属财主家?” “掏完了苦菜上树梢, 遍地不见绿苗苗。 百草吃尽吃树杆, 捣碎树杆磨面面。”
“短租子,短钱,短下粮 老狗你莫非想拿命来抗?”
2、语言精练
(1)富于表现力,使 用了农民的口语 和恰切的比喻 (2)具有深厚的民族 文化意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金秋十月再回首——忆红色歌剧《王贵与李香香》

金秋十月再回首——忆红色歌剧《王贵与李香香》
金 秋 十 月再 回 首
— —
王 忆 红 色 歌 剧 《 贵 与李 香 香 》
r

:李

N
o s
t a
l g ia fo
t h
e
i f
r s
t

R
e
d Op
’’
e r a
Wa
n
g G
u
i
a n
d L i X ia
n
g
x
ia
n
g
七日 起 6 0 年 前在 北 京 上 演 的歌 剧
J ^ 匕 国人 似 乎 还 有 些 陌 生
已 尘 封 在老

《王
贵与 李香 香 》 现 在 的

新 中 罾 成立 后 的 第
作 为新中 国成立 后 首演 的第 在
19 5 0


部歌 尉


当年创 作歌剧 时 的激 情 与 热情 电 早

部歌 剧
《王

贵 与李 香 香》
全新

辈 艺 术 工 作 者 的 记忆 里

岁 月如梭 在 这 庆 祝 建
《王


贵 与李 香 香 》 曾是

部 在 解 放 战争 中 很 有 影 响的 十 二 场
《王
秧歌 剧 剧 本 原 型 是 李 季 创 作 的长诗

贵与孪 香香》


在解 放

战争 中 先 是 给渡 江 部 队 演 出 渡 过 长 江 以 后 随着刘 邓 大 军 南 下
从 安徽 演 到 江 苏

浙江

歌 剧 院任 职 从 事音 乐 创 作 就是在 这 期 间 梁 寒 光创 作 了 歌 剧

秦腔融入现代人生活的一幕大戏——评秦腔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

秦腔融入现代人生活的一幕大戏——评秦腔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

秦腔融入现代人生活的一幕大戏———评秦腔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孙豹隐(陕西省文化厅,陕西西安710004)摘要:秦腔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作为开幕演出,精彩亮相于第十五届中国戏剧节。

,生动地展现了70年前三边地区人民走上革命的坎坷历程,。

文章主要从史诗品质、艺术风格、文本创作、《王贵与李香香》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王贵与李香香》;秦腔;现代戏;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584-(2017)03-0013-05秦腔《王贵与李香香》讲述的是公元1930年,有一件伤心事出在三边———财主崔二爷狠心逼租,穷汉王麻子棒下惨死,其子王贵卖身入崔府揽工。

一同手牵手长大的李香香,心中深深牵挂,声声呼唤青梅竹马的王贵哥哥。

一日呼三遍,三年呼唤一千天!不见天的日子黑黢黢过,催生着韧韧长长爱丝萝。

红袄袄山洼洼淘苦菜,蓝衫衫羊山梁梁过。

一曲酸酸甜甜信天游,直把青春男女的心弦拨,难禁情如火!曲儿说:发一回山水冲一层泥,交一次亲亲脱一层皮!相爱路上苦多多。

崔二爷财魔又色魔,魔爪伸向香香女,弱女怎躲过?拦羊汉心急救妹妹,人孤力单,赤手空拳,官衙怎斗过?无辜村民呼奈何!呼啦啦横山顶扯起一面红格丹丹旗,如响雷红旗召告王贵和乡亲:革命是个“好东西”!红旗下受苦人梦想成真有了地,红旗下香香当众掀“盖头”,手拉王贵“拜天地”。

孰料白匪人马又进村,斗争来回如“拉锯”,崔二爷叫嚣:“太阳会从西边出来吗?”香香再遭困,危在旦夕……天破晓,红艳艳大旗迎胜利,死羊湾变成活羊湾,革命报大喜!王贵香香同声唱:咱们闹革命,革作者简介:孙豹隐(1945-),男,汉族,山东青岛人,陕西省文化厅研究员,教授。

研究方向为戏剧评论、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及影视剧研究。

命也为了咱自己。

当舞台上完成了故事的最后一幕,座无虚席的宁夏大剧院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部被誉为“宁夏秦腔现代戏三部曲”收官之作的《王贵与李香香》,作为开幕大戏,拉开了第十五届中国戏剧节这场国家级艺术盛会的序幕。

《王贵与李香香》赏析

《王贵与李香香》赏析《王贵与李香香》是李季的诗歌代表作,也是延安时期叙事诗的代表作。

李季(1922——1980)河南唐河县人。

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38年到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在八路军部队工作。

1942年冬回到延安。

在这里,他读到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年冬季,他自觉扎根于陕北“三边”同那里的人民“一起欢乐,一起忧愁,一起爱,一起憎恨”。

在“三边”生活的五个年头里,他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当代人”。

作品有长诗《王贵与李香香》、《杨高传》、诗集《玉门诗抄》等。

长诗《王贵与李香香》,最初以《太阳会从西边出来吗?——三边民间革命故事》题。

发表在1946年夏的《三边报》上。

同年9月,改为{王贵与李香香)在延安《解放日报》上连载,它一出现便赢得了解放区军民的普遍重视和喜爱,被誉为“新民主主义文艺运动对于封建的买办的文艺运动的胜利”自长诗传到国统区,也受到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普遍的好评,茅盾认为,长诗“是一个卓越的创造,就说它是‘民族形式’的史诗。

似乎也不过分”。

《王贵与李香香》在中国新诗发展上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

长诗塑造两个鲜明的农民的形象:王贵是一个受压迫的农民,与地主阶级有若深仇大恨。

十三岁那年,眼睁睁地看着崔二爷逼租,父亲活活被打死,受尽了折磨,王贵成了地主家的放羊娃。

这种非人生活,使他懂得了仇和恨:“别人的仇恨象座山,王贵的仇恨比天高”。

“老牛死了换上牛不老,杀父深仇子要报”,对地主阶级的深仇大恨是他成为坚强的革命战士思想基础。

王贵不畏强暴,坚定勇敢。

他暗里参加了赤卫军,要与地主阶级拼一拼。

当他被抓后,被五花大绑,崔二爷对他软硬兼施,并用死来威胁他,但他也丝毫不能动摇他的革命意志曰:“我个人死了不要紧啻千万个勇汉后面跟”自满脸浑身血道道,皮破肉烂不忍看。

王贵有着高度的革命觉悟,王贵从自身的苦难经历出发,认识到只有闹革命穷人才能翻身他暗地里铀赤卫军。

在被抓后,仍坚定革命信心,认为大风迟早要吹灭地主阶级这盏灯,等革命胜利后,他目光远大,胸怀宽广“不是闹革命穷人翻不了身,不是闹革命咱俩也结不了婚!“革命救了你和我,革命救了咱庄户人”“一杆红旗大家扛,红旗倒了大家都遭殃。

浅谈《王贵与李香香》的抒情特征


,
诗 艺 术 追 求 的核 心 内容 中心 线索
,
李季 的 叙 事 诗 首
将 个 人 的 翻 身 解 放 与 阶级 的 胜
,
先把 王 贵 与李 香 香 的 爱 情作 为 贯 穿 情 节的
组 织 起 了 具 有 跌 宕 多 姿 的传奇
,
利 有 机 地 溶铸 在一 起
让 王 贵 与 李 香 香的
,
爱 情 经 过 一 次 又 一 次 的 残 酷斗 争 洗 礼
,

就 其 趋 向节命 的感 情作 线 性 因 果 式 的 描
了 感 同 身受
’l 3 感交 集 的 艺 术 效果
,

诗汉
但是
,
我们 不能 不看 到
,
。 描 述 王贵
,
从而 将 王 贵 或 李
革 命激 情 却 是 其 阶 级 地 位 走 时代 听孕 育生 成 的
,

色彩 的故事 实体
,
业 注 意在 情 节 组 合 时 努
,
而 揭示 出革 命 斗 争 的 长 期 性 曲 折 性 和 胜 , : 利 的 必 然 性 王 贵 最 后 发 自肺 腑 的 心声 “ ” 咱 们 闹 革 命 革 命 也 为 了咱 正是 其 主 的 深 示 诗 题 刻揭 《 王 贵 与李 香 香 》 主 题 的 深 刻 显 示 在
诗人 业 设 有 作 隔 岸 观 火 似 的 外 在 抒 情 诗 染 上 浓 烈 的抒 情 色 彩
以 叙 事 来 激 化 诗情
。 。
与 两 个 阶级 的 拼搏 交 织 在 一 起
,
卜 二岁 父
,
,

自己 做 了


没 头 长工 ” 大 年初

电影学视阈下的《王贵与李香香》——兼及延安文学的当下意义

- 200 -收稿日期:2017-07-1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延安文艺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11&ZD11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延安文学传播的类型与文化生态研究”(2013M542318);聊城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延安文学文本传播的类型研究”作者简介:李军(1971—),男,山东聊城人,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教授。

电影学视阈下的《王贵与李香香》[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1004-6917.2017.10.037李军(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陕西 西安710062)摘要:延安作家李季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用传统民间的诗性语言讲述了一个三边民间的革命故事,具体地说是一个革命加爱情的故事。

这个故事既体现了革命的政治意识形态,也表现了具有民间趣味的爱情故事,适合作为新中国电影的改编素材,但却与十七年电影擦肩而过,不过其蕴含的故事元素与故事结构为故事重写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它所包括的三重母题即拯救、爱情、为富不仁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而且故事源自中国革命时期的实际生活,具有鲜明的中国经验与本土色彩。

关键词:电影学;《王贵与李香香》;延安文学;故事元素;母题;中国经验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17)10-0200-062017年第10期(总第268期)和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相比,今天文学的生产、传播与接受的文化生态、物质与政治条件都已发生翻天覆地之变,作为那个时代产物的延安文学在今天有些无所适从,当整个文学都已经被边缘化的背景下,延安文学的地位自不待言。

然而,在国家大力提倡“中国故事”“中国经验”的背景下,重新思考延安文学的价值与意义却是一个饶有意味的话题,也是一个富有现实针对性的命题。

这里仅以延安时期著名诗人李季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为个案,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从电影学的角度考察延安文学在今天的文学与文化意义。

《王贵与李香香》中“信天游”的成功运用


则完全是群众熟 知 熟 用 的 现 成 话 了
, 、 ,
一 个地方的 民 歌 总 是 带 着 当 地 的 色 彩情调 体 现 着 当 地 人 民 的 生 活 特 点 和 气 质 特 征 的

,


信天 游 格 调
,

朴素 单纯 这 和 三 边 人 民 的 生 活 特 点 气质 特 征互 相 协 调 而 歌 词 的 感情


,
深刻 毫 不 玩 弄 词 藻 更 不 装 腔作势


诗 人深 知 这 一 点 就 在 诗作 中大 量 使 用 了 群 众 口 语 甚 至 采 用 一 些 现 成

,
,
,
例如
,
,

天 上 无 云 地 下 早 过 不 了 日子另打 算
!

,
,
既道 出 了早情 又 表 现 了 人 民 的追 求
。 , “

如 千 里 的雷声 万 里 的 闪 有 心 见 面 路 太
, 。

,
原是 信天 游 中表 现 情 人相 距 远 而 见 面 难 之 苦 诗 人用 来 表 现 革 命 发 展 的威 势 贴 切 而 生动

;

语 化 又 宜 于 直 接咏 唱 生 活 直 接抒 发
,
,
《 王 贵 与 李 香香 》 运用 口

语 写 作 而 且 借 信 夭 游 的 形 式 表 现 出 来 这 就 有 力 地 体 现 了朴 素 生 动 的 民 歌


,


风 味 具有鲜 明的 群 众 性

,
第三 引 用 了 信 天 游 句 子 一是 整个 小 节 的 直 接 引用 这 样 的 小节 在 信天 游 中 并 不 少 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贵与李香香》欣赏
刘丽梅
《王贵与李香香》是李季的诗歌代表作,也是延安时期叙事诗的代表作。

李季(1922一1980)河南唐河县人。

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38年到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在八路军部队工作。

1942年冬回到延安。

在这里,他读到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年冬季,他自觉扎根于陕北“三边”同那里的人民“一起欢乐,一起忧愁,一起爱,一起憎恨”。

在“三边”生活的五个年头里,他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当代人”。

作品有长诗《王贵与李香香》、《杨高传》、诗集《玉门诗抄》等。

长诗《王贵与李香香》,最初以《太阳会从西边出来吗?——三边民间革命故事》题。

发表在1946年夏的《三边报》上。

同年9月,改为《王贵与李香香》在延安《解放日报》上连载,它一出现便赢得了解放区军民的普遍重视和喜爱,被誉为“新民主主义文艺运动对于封建的买办的文艺运动的胜利”自长诗传到国统区,也受到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普遍的好评,茅盾认为,长诗“是一个卓越的创造,就说它是‘民族形式’的史诗。

似乎也不过分”。

《王贵与李香香》在中国新诗发展上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

长诗塑造两个鲜明的农民的形象:王贵是一个受压迫的农民,与地主阶级有若深仇大恨。

十三岁那年,眼睁睁地看着崔二爷逼租,父亲活活被打死,受尽了折磨,王贵成了地主家的放羊娃。

这种非人生活,使
他懂得了仇和恨:“别人的仇恨象座山,王贵的仇恨比天高”。

“老牛死了换上牛不老,杀父深仇子要报”,对地主阶级的深仇大恨是他成为坚强的革命战士思想基础。

王贵不畏强暴,坚定勇敢。

他暗里参加了赤卫军鲁要地主阶级拚—拚。

当他被抓后,被五花大绑,崔二爷对他软硬兼施,并用死来威胁他每但他也丝毫不能动摇他的革命意志曰:“我个死了不要紧啻千万个勇汉后面跟”自满脸浑身血道道,皮破肉烂不忍看。

王贵有着高度的革命觉悟,王贵从自身的苦难经历出发,认识到只有闹革命穷人才能翻身,他暗地里铀赤卫军。

在被抓后,仍坚定革命信心,认为大风迟早要吹灭地主阶级这盏灯二革命胜利后,他目光远大,胸怀宽广“不是闹革命穷人翻不了身,不是闹革命咱俩也结不了婚!“革命救了你和我,革命救了咱庄户人”“一杆红旗大家扛,红旗倒了大家都遭殃。

”“快马上路牛耕地,闹革命是咱自己的事。

”“太阳出来一股劲地红,我打算长远闹革命”“过门三天安了家,游击队上报名啦。

”王贵的爱人李香香是爱憎分明的农民的女儿。

不仅外形美,而且精神也美。

李香香同王贵在艰难困苦中建立起了忠贞不二的爱情。

香香是身受压迫的农民,因此“由小就爱庄稼汉”,自觉地把个人的爱情与阶级的爱和恨联系在一起唱当王贵遭到地主崔二爷毒打时,她敢于冒着危险,黑夜里给游击队送信,从而解放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李香香与王贵一样有着高度的阶级觉悟,理解丈夫,支持丈夫。

婚后的第三天,就支持王贵参加了游击队。

李香香对地主阶级有着刻骨的仇恨。

当她遭到地主崔二爷的种种迫害和侮辱时,不屈于威逼,不迷于利诱,愤怒地痛斥崔二爷,“有朝一日遂了
我心愿,小刀子扎你没深浅”。

《王贵与李香香》以土地革命时期陕北农民革命运动为背景,通过—对农村男女青年的恋爱故事。

深刻地揭露了旧农村阶级压迫的悲惨状况,生动地反映了陕北“三边”地区农民闹革命的壮烈景象,表现了革命与劳动人民幸福生活的血肉连的关系——“不是闹革命穷人翻不了身,不是闹革命咱俩也结不了婚”,明确他表达了长诗的主题。

王贵与李香香是—对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农民的形象。

这是一首民歌体长篇叙事诗。

它的叙事话语有三个叙事元素:爱情故事与复仇故事——“杀父深仇子要报”相结合,最终成为斗争故事。

例如作品中虽然讲述了王贵和李香香的爱情,但是可以见到回避的痕迹,作者尽量把王贵和李香香的感情处理为“阶级兄妹”般的爱情。

这样的基本的叙述模式是革命意识形态对民间宗法制意识形态引导的产物。

也是那一时期延安文艺创作的共同模式。

长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

信天游,是陕北地区的民歌曲式。

其特点是:自由灵活,比兴丰富。

表现力强,音乐性强。

在长诗的创作中。

作者大量吸收“信天游”的丰富营养,同时又有创新和发展。

“信天游”一般是两句一节,表达一个比较完整的意思。

诗人采用“信天游”格式时,仍然是二句一节,但并非每节都是构成—个独立意思,而是数节才表达—种情感或一个独立意思,将几百节联缀成章,叙述一个长篇故事,既有叙事,又有抒情长诗较多运用民歌中的重复和比兴手法。

比,比喻。

运用自然。

写物或日常生活中常见事物作比喻,增强诗歌形朋。

兴,是触景抒情。

唤起读者由此及被的联想,造成某种感性色彩或气氛。

“山丹丹开花红皎皎,香香人材长得好”,此句比兴同一。

“紫红犍牛自带耧,闹革命的心思人人有”,比兴不一,只兴不比。

这样既有利故事的叙写与铺展,又使得形象生动活泼,主题突出鲜明。

诗篇语言朴素生动,句子大体整齐,每句一般三顿,韵一般是两句一韵,以多种押韵方法来加强节奏感,使诗歌韵律显得灵活多变,谐调动听。

长诗广泛采用经过提炼加工过的陕北农民口语,平白如话,通俗易懂“马蹄落地嚓嚓响,长枪,短枪,红缨枪”,语言中浓缩了内涵丰富的民间故事,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

总之,长诗创造性地运用了民间的艺术形式,创造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了农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体现了毛泽东的文艺民族化、大众化的方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