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重要结论集锦
高中数学重要结论

高中数学重要结论一.集合与简易逻辑1.摩根律:ðU(A∪B)= (ðU A)∩( ðU B);ðU(A∩B)=( ðU A)∪( ðU B).2.分配律:(A∩B)∪C=(A∪C)∩(B∪C);(A∪B)∩C=(A∩C)∪(B∩C).3.结合律:(A∪B)∪C=A∪(B∪C);(A∩B)∩C=A∩(B∩C)4.吸收率:A∩(A∪B)=A;A∪(A∩B)=A.5.容斥原理:card(A∪B)= cardA+ cardB- card(A∩B);card(A∪B∪C)= cardA+ cardB+ cardC- card(A∩B) - card(B∩C) - card(C∩A) + card(A∩B∩C)6.对于条件A和结论B若条件A能推出结论B,则条件A是结论B成立的充分条件;若结论B能推出条件A则条件A是结论B成立的必要条件。
二.函数1.函数图像变换:①函数y=f(x)的图像与函数y=f(-x)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②函数y=f(x)的图像与函数y=-f(x)的图像关于x轴对称;③函数y=f(x)的图像与函数y=-f(-x)的图像关于原点对称;④函数y=f(x)的图像与函数y=f-1(x)的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⑤函数y=f(x)的图象与函数y= -f -1(-x)的图象关于直线y= -x对称;⑥函数y=f(x)的图象与函数y=f(2a-x)的图象关于直线x=a对称;⑦函数f(x)的图象与函数y=2b-f(x)的图象关于直线y=b对称;⑧函数f(x)的图象与函数y=2b-f(2a-x)的图象关于点(a, b)对称;⑨函数y=f(|x|)的图像与函数y=f(x)的图像在y轴右方重合,然后将右方翻折倒左方(即左侧部分与其右侧部分关于y轴对称)。
事实上函数y=f(|x|)是偶函数;⑩函数y=|f(x)|的图像与函数y=f(x)的图像在x轴上方重合,然后将原先下方的部分翻折到x轴的上方去;⑪函数y=f(x+a)的图像是将函数y=f(x)的图像向左(a>0)或向右(a<0)平移|a|个单位;⑫函数y=f(ωx)的图像是将函数y=f(x)的图像上每个点的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压缩(ω>1)或伸长(0<ω<1)到原来的倍1ω;⑬函数y=f(ωx+a)的图像是将函数y=f(ωx)的图像向左(a>0)或向右(a<0)平移|aω|个单位(ω>0)。
高中数学常用二级结论大全

高中数学常用二级结论大全一、基础常用结论1. 立方差公式:a³-b³=(a-b)(a²-ab+b²);立方和公式:a³+b³=(a+b)(a²-ab+b²).2. 任意的简单n 面体内切球半径为是简单n面体的体积,S 表是简单n 面体的表面积).3. 在Rt △ABC 中,C 为直角,内角A,B,C 所对的边分别是a,b,c, 则△ABC 的内切圆半径为4. 斜二测画法直观图面积为原图形面积的倍.5. 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平方之和等于四条边平方之和.6. 函数ʃ(x)具有对称轴x= a,x=b(a≠b),则ʃ(x)为周期函数且一个正周期为2 |a-b|.7. 导数题常用放缩e'≥x+1,e^>ex(x>1).8. 点(x,y) 关于直线Ax+By+C=0 的对称点坐标9. 已知三角形三边x,y,z, 求面积可用下述方法(一些情况下比海伦公式更实用,如√27, √28, √29):,二、圆锥曲线相关结论10. 若圆的直径端点A(x₁,yi),B(x₂,y₂), 则圆的方程为 ( x - x ) ( x - x₂) + (y-y)(y-y₂)=0.11. 椭区的面积S 为S =πab.12. 过椭圆准线上一点作椭圆的两条切线,两切点连线所在直线必经过椭圆相应的焦点.13. 圆锥曲线的切线方程求法:隐函数求导 . 推论:①过圆( x -a)²+(y-b)²=r²上任意一点P(xo,y。
) 的切线方程为 ( x o-a)(x-a)+(y 。
-b)(y-b)=r²;②过椭圆) 上任意一点P(xo,y。
) 的切线方程为③过双曲) 上任意一点P(x₀,y 。
) 的切线方程为 1.14. 任意满足ax"+by"=r 的二元方程,过曲线上一点 (x₂,y₁) 的切线方程为ax₁x"¹+by₂y"-1=r.15. 切点弦方程:平面内一点引曲线的两条切线,两切点所在直线的方程叫做曲线的切点弦方程.①过圆 x ² +y²+Dx+Ey+F=0 外一点P(x₀,o) 的切点弦方程②过椭圆O) 外一点P(xo,y。
高中数学常见结论

高中数学常见结论三角形中的结论 1、三角形中,任意两角的余弦之和大于零,即coscos 0,cos cos 0,cos cos 0A B A C B C +>+>+>2、三角形中,tan tan tan tan tan tan A B C A B C ++=⨯⨯3、三角形中,sin sin A B A B >⇔>,其他同理4、锐角三角形中,任意一个角的正弦值大于另一个角的余弦值,即sincos ,sin cos A B A C >>,其他同理5、钝角三角形中(角C 为钝角),一个锐角的正弦值小于另一个锐角的余弦值。
即sin cos ,sin cos A B B A <>6、直角三角形中的结论都有逆定理7、三角形内切圆的半径:2S r a b c ∆=++,特别地,直角三角形中:2a b cr +-=8、三角形中的射影定理:在△ABC 中,A c C a b cos cos ⋅+⋅=,…函数中的结论1、函数()y f x =在定义域D 上单调递增⇔对任意的12,,x x D ∈若12x x >,都有12()()f x f x >⇔对任意的12,,x x D ∈1212()(()())0x x f x f x -->⇔对任意的12,,x x D ∈1212()()0f x f x x x ->- ⇔对任意的,x D ∈/()0f x ≥恒成立⇔对任意的,x D ∈总存在t>0,使()()f x t f x +>2、函数()y f x =在定义域D 上单调递减,对应以上结论是什么?3、函数单调递增、递减的运算性质:(加、减、乘、除、开方) (1)增+增=增,减+减=减,增-减=增,减-增=减,(2)()k f x ⨯与()f x 的单调性的关系是 (3)1()f x 与()f x 的单调性的关系是 (4()f x 的单调性的关系是4、对称轴、对称中心、周期之间的结论是:(1)若函数y=f(x)满足:f(x+a)=f(a-x)↔x=a 是y=f(x)的一条对称轴.函数y=f(x)满足:f(x)=f(2a-x) ↔ x=a 是y=f(x)的一条对称轴.函数y=f(x)满足:f(x+a)=f(b-x) ↔ x=2a b+是y=f(x)的一条对称轴.(2)函数y=f(x)满足:f(x+a)=-f(a-x) ↔A (a,0)是y=f(x)的一个对称中心. 函数y=f(x)满足:f(x)=-f(2a-x) ↔A (a,0)是y=f(x)的一个对称中心.函数y=f(x)满足:f(x+a)=-f(b-x) ↔A(2a b+,0)是y=f(x)的一个对称中心 (3)函数y=f(x)满足:f(x+T)=f(x) ↔T 是y=f(x)的一个周期函数y=f(x)满足:f(x+a)=f(x+b) ↔T=a-b 是y=f(x)的一个周期(a >b ) 函数y=f(x)满足:f(x+a)=-f(x) ,则T=2a 是y=f(x)的一个周期(4)若x=a,x=b 是函数y=f(x)的两条对称轴,则T=2(a-b) (a >b ) ,反之也成立若A(a,0),B(b,0)是函数y=f(x)的两个对称中心,则T=2(a-b) (a >b ), 反之也成立 若x=a,B(b,0)分别是函数y=f(x)的对称轴和对称中心,则T=4(a-b) (a >b )5、若两个函数()y f x a =+,()y f b x =-有对称轴,则对称轴是2b a x -=6、函数奇偶性:函数y=f(x)是定义域D 上的偶函数⇔对任意的,x D ∈()()0f x f x --=恒成立⇔对任意的,x D ∈()1()f x f x -=恒成立7、函数y=f(x)是定义域D 上的奇函数⇔对任意的,x D ∈()()0f x f x -+=恒成立⇔对任意的,x D ∈()1()f x f x -=-恒成立8、函数奇偶性的运算性质:加减乘除:偶+偶=偶,偶-偶=偶,偶⨯偶=偶,偶÷偶=偶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 偶⨯偶=偶,偶⨯奇=奇,奇⨯奇=偶 除法运算结论依然 9、奇偶性与单调性的关系:奇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两区间上的单调性相同 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两区间上的单调性相反 10、奇函数定义域中若有0,则(0)0f =11、奇函数定义域中若有最大值M 和最小值N ,则M+N=0 12、奇偶性与导数的关系:奇函数的导函数是偶函数 偶函数的导函数是奇函数 13、若函数y=f(x)是偶函数,则()()f x f x =14、若函数y=f(x)是D 上的上凸函数⇔对12,,x x D ∈有1212()()()22f x f x x x f ++<15、若函数y=f(x)是D 上的上凹函数⇔对12,,x x D ∈有1212()()()22f x f x x xf ++>16、二次函数2y ax bx c =++是偶函数⇔b=0三次函数32y ax bx cx d=+++是奇函数⇔b=d=017、二次函数在限定区间上的最值问题:讨论对称轴与区间的位置关系----大大小小(1)当a>0时,求最小值讨论对称轴在区间的左、内、右,求最大值讨论对称轴与区间中点的位置关系(2)当a<0时,求最大值讨论对称轴在区间的左、内、右,求最小值讨论对称轴与区间中点的位置关系18、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对称轴是2b x a=-,三次函数32y ax bx cx d =+++的对称中心是,()33b b f aa ⎛⎫--⎪⎝⎭19、若函数y=f(x)在定义域D 上连续可导,且在定义域的任何子区间上导函数不恒为0,则/()0f x ≥⇔y=f(x)在D 上单调递增/()0f x ≤⇔y=f(x)在D 上单调递减20、若函数y=f(x)在定义域D 上连续可导,/0()0f x =不能保证0()f x 为极值,反之成立。
高考数学常用公式及结论200条

(3)(a+b)·c= a ·c +b·c. 59.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e1、e 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 内的任一向量,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得a=λ1e1+λ2e2. 不共线的向量e1、e2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60.向量平行的坐标表示 设a=,b=,且b0,则ab(b0). 53. a与b的数量积(或内积) a·b=|a||b|cosθ. 61. a·b的几何意义 数量积a·b等于a的长度|a|与b在a的方向上的投影|b|cosθ的乘积. 62.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1)设a=,b=,则a+b=. (2)设a=,b=,则a-b=. (3)设A,B,则. (4)设a=,则a=. (5)设a=,b=,则a·b=. 63.两向量的夹角公式 (a=,b=). 64.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 (A,B). 65.向量的平行与垂直 设a=,b=,且b0,则 A||bb=λa . ab(a0)a·b=0. 66.线段的定比分公式 设,,是线段的分点,是实数,且,则 (). 67.三角形的重心坐标公式 △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则△ABC的重心的坐标是. 68.点的平移公式 . 注:图形F上的任意一点P(x,y)在平移后图形上的对应点为,且的 坐标为.
(2). (,,). 直线时,直线l1到l2的角是. 82.四种常用直线系方程 (1)定点直线系方程:经过定点的直线系方程为(除直线),其中是待 定的系数; 经过定点的直线系方程为,其中是待定的系数. (2)共点直线系方程:经过两直线,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除),其 中λ是待定的系数. (3)平行直线系方程:直线中当斜率k一定而b变动时,表示平行 直线系方程.与直线平行的直线系方程是(),λ是参变量. (4)垂直直线系方程:与直线 (A≠0,B≠0)垂直的直线系方程 是,λ是参变量. 83.点到直线的距离 (点,直线:). 84. 或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设直线,则或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是: 若,当与同号时,表示直线的上方的区域;当与异号时,表示直线 的下方的区域.简言之,同号在上,异号在下. 若,当与同号时,表示直线的右方的区域;当与异号时,表示直线 的左方的区域. 简言之,同号在右,异号在左. 85. 或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设曲线(),则 或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是: 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上下两部分; 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上下两部分. 86. 圆的四种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 . (2)圆的一般方程 (>0). (3)圆的参数方程 . (4)圆的直径式方程 (圆的直径的端点是、). 87. 圆系方程 (1)过点,的圆系方程是 ,其中是直线的方程,λ是待定的系数. (2)过直线:与圆:的交点的圆系方程是,λ是待定的系数. (3) 过圆:与圆:的交点的圆系方程是,λ是待定的系数.
艾优数学 高中数学常考72结论

艾优数学高中数学常考72结论以下是一些高中数学常考72结论,供参考:1. 四个正弦的和为2倍根号2。
2. 两个正弦的和等于它们的余弦的和。
3. 正弦的平方等于它的余弦的平方和。
4. 正弦的平方等于正弦加2倍根号2,即 sin2θ = 1 + 2sin2θ/2。
5. 正弦的平方等于正弦乘以cosθ。
6. 两个三角函数的乘积等于它们的积的乘积。
7. 两个三角函数的和等于它们的差。
8. 正弦定理:sin2θ + cos2θ = 1,其中θ是任意角度。
9. 余弦定理:cos2θ = 1 - sin2θ。
10. 对任意实数 a、b,有 (a+b)2 = a2 + 2ab + b2。
11. 三角函数的模长公式:θ的模长 = 正弦值减两倍的余弦值。
12. 三角函数的周期公式:θ的周期等于两个正弦值的和除以商的最小正周期。
13. 三角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正弦值最大时为θ = 2nπ(其中 n 是任何整数),余弦值最小时为θ =π/2。
14. 三角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可以通过对数函数的变换得到。
15. 两个函数的和差公式:a + b = (a-b) + (a+b)/2,2a - b = 2(a-b),(2a+b)/2 = 2(a+b)/2。
16. 三角函数的括号公式:(a + b)2 = a2 + 2ab + b2,(2a + b)2= 4a2 + 4ab + 2ab + 2b2。
17. 对数函数的变换公式:loga(x) = xlna,其中 x 是底数,lna 是指数。
18. 三角函数的图像特点:正弦函数图像是一条上凸的直线,余弦函数图像是一条下凸的直线。
19. 正切函数图像特点:正切函数值总是介于 0 和 1 之间,且正切函数的值等于函数值于θ轴的夹角范围内取到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20. 用三角函数求解函数的最值问题,可以通过求导的方法解决。
21. 利用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可以画出很多几何图形的特征,比如对称轴、周期、极角等。
(推荐)高中数学重要结论集锦

高中数学重要结论集锦1.函数()y f x =的图象的对称性:①函数()y 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x a =对称()()f a x f a x ⇔+=-(2)()f a x f x ⇔-=②函数()y f x =的图象关于直2a bx +=对称()()f a x f b x ⇔+=-()()f a b x f x ⇔+-=. ③函数()y f x =的图象关于点(,0)a 对称()(2)f x f a x ⇔=--函数()y f x =的图象关于点(,)a b 对称()2(2)f x b f a x ⇔=--2.两个函数图象的对称性:①函数()y f x =与函数()y 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0x =(即y 轴)对称.②函数()y f mx a =-与函数()y f b mx =-的图象关于直线2a bx m+=对称. 特殊地: ()y f x a =-与函数()y f a x =-的图象关于直线x a =对称 ③函数()y 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x a =对称的解析式为(2)y f a x =- ④函数()y f x =的图象关于点(,0)a 对称的解析式为(2)y f a x =--3. 分数指数幂m na=0,,a m n N *>∈,且1n >).1m nm naa-=(0,,a m n N *>∈,且1n >)4. 对数的换底公式 log log log m a m N N a =.推论 log log m na a nb b m=.对数恒等式log a NaN =(0,1a a >≠)5. 若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n S 是其前n 项的和,*N k ∈,那么k S ,k k S S -2,k k S S 23-成等差数列。
如下图所示:kkk kk S S S k k S S k k k a a a a a a a a 3232k31221S 321-+-+++++++++++ 其前n 项和公式 1()2n n n a a s +=1(1)2n n na d -=+211()22d n a d n =+- 5. 若等差数列{}n a 的前12-n 项的和为12-n S ,等差数列{}n b 的前12-n 项的和为'12-n S ,则'1212--=n n n n S S b a 。
高中数学二级结论(经典实用)

高中数学二级结论(经典实用)1、余弦定理:在任何三角形中,$a^2=b^2+c^2-2bc\cos A$,$b^2=a^2+c^2-2ac\cos B$,$c^2=a^2+b^2-2ab\cos C$。
2、正弦定理:在任何三角形中,$\frac{a}{\sinA}=\frac{b}{\sin B}=\frac{c}{\sin C}=2R$,其中$R$为该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3、勾股定理:对于任意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平方和。
4、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当方程组$ax+by=c$,$dx+ey=f$的系数矩阵的行列式不为零时,解得$x=\frac{ce-bf}{ae-bd}$,$y=\frac{af-cd}{ae-bd}$。
5、解二次方程:对于方程$ax^2+bx+c=0$,当$\Delta=b^2-4ac>0$时,有两个不同实根$x_1=\frac{-b+\sqrt{\Delta}}{2a}$,$x_2=\frac{-b-\sqrt{\Delta}}{2a}$;当$\Delta=0$时,有一个实根$x=-\frac{b}{2a}$;当$\Delta<0$时,有两个虚根$x_1=\frac{-b+\sqrt{-\Delta}}{2a}i$,$x_2=\frac{-b-\sqrt{-\Delta}}{2a}i$。
6、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对于二次函数$y=ax^2+bx+c$,它的顶点坐标为$\left(-\frac{b}{2a},-\frac{\Delta}{4a}\right)$,其中$\Delta=b^2-4ac$;当$a>0$时,开口向上,当$a<0$时,开口向下。
7、解一元高次方程:对于方程$a_nx^n+a_{n-1}x^{n-1}+\cdots+a_1x+a_0=0$,如果存在有理根$p/q$,则必有$p\mid a_0$,$q\mid a_n$,且$p,q$互质。
高中数学常用二级结论55条

5
⑬ cot A cot B cot C 3 3
2
2
2
(4)在任意锐角△ABC 中,有:
① tan A tan B tan C 3 3
⑭ cot A cot B cot C 3 ③ tan 2 A tan 2 B tan 2 C 9
② cot A cot B cot C 3 9
利用递推数列 f (x) 的不动点,可将某些递推关系 an f (an1 ) 所确定的数列化为等比数列或较 易求通项的数列,这种方法称为不动点法
定理 1:若 f (x) ax b(a 0, a 1), p 是 f (x) 的不动点, an 满足递推关系 an f (an1 ), (n 1) ,则 an p a(an1 p) ,即{an p} 是公比为 a 的等比数列.
3
28,角平分线定理:三角形一个角的平分线分其对边所成的两条线段与这个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 角平分线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某个点分这条边所成的两条线段与这条边的对角的两边 对应成比例,那么该点与对角顶点的连线是三角形的一条角平分线 29.数列不动点: 定义:方程 f (x) x 的根称为函数 f (x) 的不动点
19.函数 f(x)具有对称轴 x a , x b (a b) ,则 f(x)为周期函数且一个正周期为| 2a 2b |
2
20.y=kx+m
与椭圆
x a
2 2
y2 b2
1(a
b
0)
相交于两点,则纵坐标之和为
a
2mb 2 2k2 b
2
21.已知三角形三边 x,y,z,求面积可用下述方法(一些情况下比海伦公式更实用,如 27 , 28 , 29 )
yy0 b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重要结论集锦1.函数()y f x =的图象的对称性:①函数()y 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x a =对称()()f a x f a x ⇔+=-(2)()f a x f x ⇔-=②函数()y f x =的图象关于直2a bx +=对称()()f a x f b x ⇔+=-()()f a b x f x ⇔+-=. ③函数()y f x =的图象关于点(,0)a 对称()(2)f x f a x ⇔=--函数()y f x =的图象关于点(,)a b 对称()2(2)f x b f a x ⇔=--2.两个函数图象的对称性:①函数()y f x =与函数()y 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0x =(即y 轴)对称.②函数()y f mx a =-与函数()y f b mx =-的图象关于直线2a bx m+=对称. 特殊地: ()y f x a =-与函数()y f a x =-的图象关于直线x a =对称 ③函数()y 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x a =对称的解析式为(2)y f a x =- ④函数()y f x =的图象关于点(,0)a 对称的解析式为(2)y f a x =--3. 分数指数幂m na=0,,a m n N *>∈,且1n >).1m nm naa-=(0,,a m n N *>∈,且1n >)4. 对数的换底公式 log log log m a m N N a =.推论 log log m na a nb b m=.对数恒等式log a NaN =(0,1a a >≠)5. 若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n S 是其前n 项的和,*N k ∈,那么k S ,k k S S -2,kk S S 23-成等差数列。
如下图所示:k kk kk S S S k k S S k k k a a a a a a a a 3232k31221S 321-+-+++++++++++ 其前n 项和公式 1()2n n n a a s +=1(1)2n n na d -=+211()22d n a d n =+- 5. 若等差数列{}n a 的前12-n 项的和为12-n S ,等差数列{}n b 的前12-n 项的和为'12-n S ,则'1212--=n n n n S S b a 。
等比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1*11()n n n a a a q q n N q -==⋅∈; 等比数列{}n a 的变通项公式m n m n q a a -=其前n 项的和公式11(1),11,1n n a q q s q na q ⎧-≠⎪=-⎨⎪=⎩或11,11,1n n a a qq q s na q -⎧≠⎪-=⎨⎪=⎩6.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22sin cos 1θθ+=,tan θ=θθcos sin ,tan 1cot θθ⋅=. 2211tan cos αα+=7. 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212(1)sin ,sin()2(1)s ,nn n n co n απαα-⎧-⎪+=⎨⎪-⎩为偶数为奇数212(1)s ,s()2(1)sin ,nn co n n co n απαα+⎧-⎪+=⎨⎪-⎩为偶数为奇数即: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如cos()cos ,sin()sin 22sin()sin ,cos()cos ππααααπααπαα+=-+=-=-=- 8. 和角与差角公式sin()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 cos()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tan tan tan()1tan tan αβαβαβ±±=.22sin()sin()sin sin αβαβαβ+-=-(平方正弦公式); 22cos()cos()cos sin αβαβαβ+-=-.sin cos a b αα+=)αϕ+(辅助角ϕ所在象限由点(,)a b 的象限决定,tan baϕ= ).9. 二倍角公式 sin 2sin cos ααα=.2222cos 2cos sin 2cos 112sin ααααα=-=-=-.(升幂公式)221cos 21cos 2cos ,sin 22αααα+-==(降幂公式) 10.万能公式:22tan sin 21tan ααα=+, 221tan cos 21tan ααα-=+22tan tan 21tan ααα=-. 11.半角公式:sin 1cos tan 21cos sin ααααα-==+ 12. 三函数的周期公式函数sin()y A x ωϕ=+,x ∈R 及函数cos()y A x ωϕ=+,x ∈R(A,ω,ϕ为常数,且A ≠0,ω>0)的周期2T πω=;若ω未说明大于0,则2||T πω=函数tan()y x ωϕ=+,,2x k k Z ππ≠+∈(A,ω,ϕ为常数,且A ≠0,ω>0)的周期T πω=. 13. sin y x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2,222k k k Z ππππ⎡⎤-+∈⎢⎥⎣⎦单调递减区间为32,222k k k Z ππππ⎡⎤++∈⎢⎥⎣⎦,对称轴为()2x k k Z ππ=+∈,对称中心为(),0k π()k Z ∈14. cos y x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2,2k k k Zπππ-∈单调递减区间为[]2,2k k k Z πππ+∈,对称轴为()x k k Z π=∈,对称中心为,02k ππ⎛⎫+ ⎪⎝⎭()k Z ∈15. tan y x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22k k k Z ππππ⎛⎫-+∈ ⎪⎝⎭,对称中心为(,0)()2kk Z π∈ 16. 正弦定理2sin sin sin a b cR A B C=== 17.面积定理(1)111222a b c S ah bh ch ===(a b c h h h 、、分别表示a 、b 、c 边上的高).(2)111sin sin sin 222S ab C bc A ca B ===.(3)22(||||)()OAB S OA OB OA OB ∆=⋅-⋅=1tan 2OA OB θ(θ为,OA OB 的夹角)18.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在△ABC 中,有()222C A BA B C C A B πππ+++=⇔=-+⇔=-222()C A B π⇔=-+. 19.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A B d =||AB AB AB =⋅=11(,)x y ,B 22(,)x y ).20.向量的平行与垂直 设a =11(,)x y ,b =22(,)x y ,且b ≠0,则 a ∥b ⇔b =λa 12210x y x y ⇔-=. a ⊥b(a ≠0)⇔a ·b=012120x x y y ⇔+=.21.线段的定比分公式 设111(,)P x y ,222(,)P x y ,(,)P x y 是线段12P P 的分点,λ是实数,且12PP PP λ=,则121211x x x y y y λλλλ+⎧=⎪⎪+⎨+⎪=⎪+⎩⇔121OP OP OP λλ+=+⇔12(1)OP tOP t OP =+-(11t λ=+). 22.若OA xOB yOB =+则A,B,C 共线的充要条件是 x+y=1。
23.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1)点斜式 11()y y k x x -=- (直线l 过点111(,)P x y ,且斜率为k ). (2)斜截式 y kx b =+(b 为直线l 在y 轴上的截距). (3)两点式 112121y y x x y y x x --=--(12y y ≠)(111(,)P x y 、222(,)P x y (12x x ≠)).(4)截距式1(,x ya b x y a b+=≠≠分别为轴轴上的截距,且a 0,b 0) (5)一般式 0Ax By C ++=(其中A 、B 不同时为0).24.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 (1)若111:l y k x b =+,222:l y k x b =+①121212,l l k k b b ⇔=≠;②12121l l k k ⊥⇔=-. (2)若1111:0l A x B y C ++=,2222:0l A x B y C ++=,①121221122100l l A B A B AC A C ⇔-=-≠且;②1212120l l A A B B ⊥⇔+=; 25.夹角公式 2121tan ||1k k k k α-=+.(111:l y k x b =+,222:l y k x b =+,121k k ≠-)12211212tan A B A B A A B B α-=+(1111:0l A x B y C ++=,2222:0l A x B y C ++=,12120A A B B +≠).直线12l l ⊥时,直线l 1与l 2的夹角是2π. 直线l 1到l 2的角是2121tan 1k k k k α-=+(111:l y k x b =+,222:l y k x b =+,121k k ≠-)26.点到直线的距离d =(点00(,)P x y ,直线l :0Ax By C ++=).27.两条平行线的间距离d =(直线l 1:122120,0,)Ax By C l Ax By C C C ++=++=≠).28.圆中有关重要结论:(1)若P(0x ,0y )是圆222x y r +=上的点,则过点P(0x ,0y )的切线方程为200xx yy r +=(2)若P(0x ,0y )是圆222()()x a y b r -+-=上的点,则过点P(0x ,0y )的切线方程为200()()()()x a x a y b y b r --+--=(3) 若P(0x ,0y )是圆222x y r +=外一点,由P(0x ,0y )向圆引两条切线, 切点分别为A,B则直线AB 的方程为200xx yy r +=(4) 若P(0x ,0y )是圆222()()x a y b r -+-=外一点, 由P(0x ,0y )向圆引两条切线, 切点分别为A,B 则直线AB 的方程为200()()()()x a x a y b y b r --+--=29.椭圆22221(0)x y a b a b +=>>的参数方程是cos sin x a y b θθ=⎧⎨=⎩.30.椭圆22221(0)x y a b a b +=>>焦半径公式 )(21c a x e PF +=,)(22x c a e PF -=. 31.椭圆22221(0)x y a b a b +=>>的准线方程为2a x c =±,椭圆22221(0)x y a b b a+=>>的准线方程为2a y c =±32.椭圆22221(0)x y a b a b +=>>的通径(过焦点且垂直于对称轴的弦)长为22b a33.P 是椭圆22221(0)x y a b a b+=>>上一点,F 1,F 2 是它的两个焦点,∠F 1P F 2=θ则△P F 1 F 2的面积=2tan2b θ34.双曲线22221(0,0)x y a b a b -=>>的准线方程为2a x c =±双曲线22221(0,0)x y a b b a -=>>的准线方程为2a y c=±35. 双曲线22221(0,0)x y a b a b -=>>的渐近线方程为by x a =±双曲线22221(0,0)x y a b b a -=>>的的渐近线方程为a y x b=±36.P 是双曲线22221(0,0)x y a b a b-=>>上一点,F 1,F 2 是它的两个焦点,∠F 1P F 2=θ则△P F 1 F 2的面积=2cot2b θ37.抛物线px y 22=上的动点可设为P ),2(2y py 或或)2,2(2pt pt P P (,)x y ,其中22y px =.38. P(0x ,0y )是抛物线px y 22=上的一点,F 是它的焦点,则|PF|=0x +2p 39. 抛物线px y 22=的焦点弦长22sin pl θ=,其中θ是焦点弦与x 轴的夹角40.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弦长公式 AB =212||1AB x x k a =-=+(弦端点A ),(),,(2211y x B y x ,由方程⎩⎨⎧=+=0)y ,x (F b kx y 消去y 得到02=++c bx ax ,0∆>,k 为直线的斜率).若(弦端点A ),(),,(2211y x B y x 由方程⎩⎨⎧=+=0)y ,x (F b kx y 消去x 得到20ay by c ++=,0∆>,k为直线的斜率).则1221||1AB y y ak=-=+41.圆锥曲线(,)0F x y =关于点00(,)P x y 成中心对称的曲线是00(2-,2)0F x x y y -=. 42.直线AB 与平面所成角sin||||AB marc AB m β⋅=(m 为平面α的法向量).43.二面角l αβ--的平面角cos||||m n arc m n θ⋅=或cos ||||m narc m n π⋅-(m ,n 为平面α,β的法向量).44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CD n d n ⋅=(12,l l 是两异面直线,其公垂向量为n ,C D 、分别是12,l l 上任一点,d 为12,l l 间的距离).45.点B 到平面α的距离 ||||AB n d n ⋅=(n 为平面α的法向量,AB 是经过面α的一条斜线,A α∈).46. 2222123l l l l =++222123cos cos cos 1θθθ⇔++=(长度为l 的线段在三条两两互相垂直的直线上的射影长分别为123l l l 、、,夹角分别为123θθθ、、)(立几中长方体对角线长的公式是其特例).47. 面积射影定理 'cos S S θ=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