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平武县白马藏族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探析
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

一、村落传统建筑评价指标体系
类别
序号
指标
指标分解
分值标准及释义
满分
得分
定
量
评
估
1
久远度
现存最早建筑
修建年代
明代及以前,4分;清代,3分;
民国,2分;建国至1980年以前,1分。
4
传统建筑群
集中修建年代
清代及以前,6分;民国,4分;
建国初至1980年以前,3分。
6
2
稀缺度
5
传承人
是否有明确
代表性传承人
有,且为省级以上,5分;
有,且为市级以上,3分;无,0分。
5
类别
序号
指标
指标分解
分值标准及释义
满分
得分
定
性
评
估
6
活态性
传承情况
1、传承良好,具有传承活力,25分;
2、传承一般,无专门管理,18分;
3、传承濒危无活力,10分。
25
7
依存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仪式、传承人、材料、工艺以及其他实践活动等与村落及其周边环境的依存程度
2、村落周边环境有一定程度改变,但与村落较和谐,能够体现原有选址理念,5-10分;
3、村落周边环境遭受较为严重的破坏,与村落建设相冲突,几乎不能体现原有选址理念,0-4分。
15
合计
100
三、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指标体系
类别
序号
指标
指标分解
分值标准及释义
满分
得分
定
量
评
估
1
稀缺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级别
30
藏羌地区的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以—四川平武白马藏族非遗保护的实践为考察对象

25藏羌地区的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以四川平武白马藏族非遗保护的实践为考察对象卢芳芳(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1)摘 要:以田野民族志深描四川平武白马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现状,观照政府行为、公益力量、村民态度的话语特点,展示全域旅游背景下藏羌区乡村振兴过程中,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领域多方协商、互为主体、互为环境、互惠共生;政府、村民、公益(或学术界)三方主体性互补共存,这是当下藏羌区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真实呈现。
关键词:藏羌;白马藏族;文旅融合;非遗保护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0)02-025-08收稿日期:2020-02-27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科与工程项目“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村落保护与区域发展影像民族志”(项目编号: 2019MZSCX007)系列论文。
作者简介:卢芳芳(1982-),女,山东省临沂市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助 理研究员、影视人类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艺术人类学、民族民间文化传承。
一、问题的提出:来自工作中的思索平武县地处川西,古代氐羌地,今为藏羌区,位于藏彝走廊东北边缘,自古以来,是藏羌等民族迁徙与聚居之地。
本人自2018年5月7日前往平武县民宗局挂职副局长以来,因分管民族文化工作,曾前往白马藏族乡帕西加古寨、亚者造祖村、木作藏族乡,在2018年至2019年度,数次下乡开展田野调查工作(见图1,笔者在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白马藏族乡亚者造组村尼苏家采访。
拍摄时间:2018年10月24日);就民族文化工作中对当地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进行了入户调查。
2019年2月春节期间节日期间“跳朝盖”进行参与式观察,也曾3次参加过县内外白马藏族非遗保护传承相关的各级会议,了解到当地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思路与态度、措施与困惑。
议民族旅游开发中对小族群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以平武县白马藏族乡白马藏族为例

2014年10月下半月刊城市旅游规划旅游对族群传统文化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旅游开发在给当地社会带来丰厚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需要唤醒当地居民和政府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传统文化为代价来换取经济GDP 的增长。
如何寻求旅游发展与族群传统文化保护之间的平衡,成为本文的研究重点。
白马藏族作为一支不到3万人的小族群,主要分布在四川平武、松潘、九寨沟县和甘肃省文县的两省四县交界处的高山沟谷中。
本文中所提到的白马藏族属于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白马藏族乡的一支白马藏族,旨在以其为对象,探究民族旅游发展中对小族群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
平武县白马藏族乡地处平武县西北边陲、九寨环线东段,夺补河流经全境。
它北与九寨沟县勿角乡、马家乡、“童话世界”九寨沟接壤,南与平武县木座藏族乡、黄羊关藏族乡相邻,东与甘肃省文县铁楼乡交界。
乡境内平均海拔2200——2700米,年平均气温8—12摄氏度,全年无霜期短、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年积温低,属典型高寒冷低温带生态气候,降水丰沛,水能资源蕴藏量大。
目前已由华能集团开发修建一库四级电站。
全乡幅原面积715平方公里(含王朗自然保护区),耕地面积526.8亩,林地总面积70848亩。
全乡辖4个行政村、15个村民小组,全乡共411户,总人口1523人(其中农业人口1465人),主要经济来源以旅游业为主,种养业为辅。
一、对白马藏族传统文化中物质文化的概述(一)生产方式和饮食文化特殊的地理地貌,让白马藏人养成了喜食麦类,偏爱饮酒的习惯。
白马藏族的传统农作物主要集中在小麦、青稞、燕麦、荞麦、土豆和玉米等,以麦类为主,经济林木很少,副业为养蜂、采药、养猪和牧羊牛等。
白马藏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藏族,不吃藏族的酥油及其他奶制品,不吃生肉。
此外,他们不喝藏族的砖茶,爱喝汉族的清茶,男女都爱吸兰花烟。
此外,白马藏人好饮酒,爱好饮青稞酿成的咂酒,或蜂蜜浸泡而成的蜂糖酒。
(二)建筑文化传统白马藏族的单体建筑在纵向上都划分为两层。
浅析平武白马藏族村寨的民俗旅游

浅析平武白马藏族村寨的民俗旅游作者:马伊斌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01期摘要:民俗文化旅游是当今旅游市场的朝阳项目,民族村寨则是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以白马藏族为背景,分析了四川平武白马藏族村寨的旅游发展,对其在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给予了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关键词:平武;白马藏族村寨;民俗旅游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自己精神世界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了。
旅游作为当今大众的主要休闲方式,大众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
单纯的休闲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游客需求,游客更感兴趣的是对异质文化的猎奇。
游客的消费也就趋向审美和文化,游客对于文化含量高的旅游产品需求增加,带动了文化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
作为文化旅游子类之一的民族旅游,是增长最快的旅游项目。
少数民族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文化,迎合了游客求知、求新、求异、求同的心理。
白马藏族村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都是氐羌系少数民族聚居区。
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为白马藏族村寨的民族旅游蓬勃发展注入了催化剂。
被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旅游热浪席卷后,原本平静的少数民族地区不免产生涟漪。
民族旅游给少数民族带来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简单来说,少数民族地区为了满足民族旅游的要求,加强软件、硬件设施建设,随着民族旅游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收入增加。
产生投资-获益的效益循环。
但是,民族地区在产生利益的光环背后,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如旅游与族群认同等问题。
一. 白马藏族介绍(一)族源探析白马藏人,亦称白马人、白马氏,属于藏族的一个分支。
主要居住在四川和甘肃两省,其中四川的平武、九寨沟和甘肃陇南的文县等地是白马藏人聚居的地方。
“白马”是藏语词汇,其汉语意思是“藏族的兵”。
关于白马藏族的族源,白马人信服的说法是,自己是唐朝吐蕃守边军队的后裔。
公元6世纪,唐朝军队与东征的吐蕃王朝激战与今天的九寨沟一带,结果唐朝军队战败。
获胜的吐蕃军队便留守此地,一直到吐蕃王朝的东征结束,这只留守九寨沟的吐蕃军队也没有收到班师回朝的命令,于是这只军队便定居在这里,靠农耕和狩猎生活,并且给子起名“白马”,为了铭记自己藏族士兵的身份。
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

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首先,人文历史价值。
传统村落是我国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价值。
因此,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包括对村落历史文化底蕴、传统建筑、古代遗址等方面的评价。
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历史文化遗产的数量、保存状况、价值等,建筑风格的独特性、传世性、艺术价值等。
其次,自然生态价值。
传统村落通常处于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包括对村落自然资源的保护状况、生态环境的质量、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评价。
评价指标可以包括水质、空气质量、灌溉水源、生态环境保护程度等。
再次,经济发展价值。
传统村落的经济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包括对村落经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就业机会等方面的评价。
评价指标可以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完备性、村民收入水平、村落产业发展状况、旅游业发展情况等。
最后,社会文化价值。
传统村落是文化传承和社会参与的重要场所。
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包括对村落社会文化建设、社会服务、社会组织参与等方面的评价。
评价指标可以包括文化活动的举办情况、社会服务设施的健全性、社会组织的活跃程度等。
以上是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评价,可以全面、客观地了解村落的现状和潜力,并为相关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应根据各个村落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确定,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同时,评价指标体系应具备可操作性和可比性,以便对不同村落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和评价。
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

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是为了对传统村落进行全面评价和综合提升而设计的一套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包括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社区建设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环境保护类指标1.自然景观保护:评估传统村落周边的自然景观状况,包括土地利用状况、植被覆盖率、水域保护等。
2.文物保护:评估传统村落内文物建筑和遗址的保护状况,包括修复和保养状态、灾害风险等。
3.生态环境改善:评估传统村落内的污染物排放情况、垃圾处理情况、水质状况等,以及相关的环境治理措施。
4.生态旅游规划:评估传统村落周边生态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状况,包括旅游设施建设、游客流量控制等。
二、文化传承类指标1.历史文化价值:评估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包括建筑风格、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等方面。
2.传统建筑保护:评估传统村落内传统建筑的保护状况,包括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的保存情况和修缮质量等。
3.文化活动组织:评估传统村落内开展的文化活动的丰富程度和传承效果,包括传统节日、手工艺培训等。
4.传统文化教育:评估传统村落内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情况,包括传统技艺传承学校、传统文化展览等。
三、经济发展类指标1.农产品生产:评估传统村落内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和质量,包括农田利用率、农产品品质等。
2.乡村产业发展:评估传统村落内乡村产业的发展状况,包括农产品加工、农村旅游等方面。
3.农民收入情况:评估传统村落内农民的收入水平,包括农民就业情况、农民工收入等。
4.就业机会:评估传统村落内的就业机会情况,包括农村企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方面。
四、社区建设类指标1.社区管理机构:评估传统村落内社区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运行状况。
2.社区服务设施:评估传统村落内的教育、医疗、交通等社区服务设施的完善程度。
3.社区活动组织:评估传统村落社区内开展的社区活动的丰富程度和社区居民参与程度。
4.居民生活质量:评估传统村落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包括居民收入、居民住房状况等。
从白马藏族的民族归属问题浅谈白马藏区的经济发展—以平武白马藏族为例

二、 羌族说 丝毫没有 自己的特色所在 。在这样的 民族风情旅 游中 , 实质和逛 藏学家任乃强强倡导羌族说 , 在考察 了白马藏族 问题后 , 他首 一般的“ 农家乐 ” 差别不大 。因而平武要想将这样 的旅游方式作为 先 就对 氐族 的存在性提 出来质疑 。他认为 : “ 氐之成一个民族的名 一个产 业来 长期 发展 , 其难度是相 当大的。
从 白马藏族 的民族 归属 问题浅谈 白马藏 区的经济发展 以平武 白马藏族 为例
— —
◆任露潇 黄蓉
(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
【 摘要 】四川平 武地 区聚居 着一群在 民族 归属上 尚存争议 的群体 人 的 ; 而较 中年 或者村 中更老地 位更高 的一 些人 的意 思 , 他们是
白马藏人 , 由于长期封 闭在 川西北 山地之 间的河谷 中 , 故 而外 界对其知之甚 少。对其 民族的界定 , 也 因其 靠近 阿坝藏 区, 在 民族 民俗上 有相 当部分与藏族一致或相似 ,故将 其纳定 为藏 族一 支。 随着平武地 区经济的发展 ,如何拉 动白马藏 区经济 文化 发展 , 乃
一
至使这 个富有争议的 民族成为 带动 当地 经济发展 的一极 , 已成 为 人 的字句 。然而 , 对 于这样一个 民族 的由来却是 只字未见 。 个不容 忽视 的问题 。 或许 , 真如历史上 的众 多谜 案一样 , 白马藏人 的归属 到最后 【 关键词 】 白马藏族 民族 归属 经济发展 民族风情旅 游 都 只能是一个谜 。 然而这样 的民族争议问题反倒给当地的经济发
动方式 、 民族宗教信仰等方面作 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考察后 , 以及 阅 族 的探究心理 ; 第三 , 要加大旅游基础设施 的建设 力度 , 平武地处 读 比较 了多部历史文献资料后提 出: 今 日之 白马藏人 , 其实就是公 山区 , 原本的道路又陡又险 , 坡多弯也多 , 如果能够 改变 道路 的这 元7 世 纪, 吐蕃攻打唐王朝时遗留在当地的吐蕃军士兵。他认 为 : 一现状 ,对 于提 升平 武 白马旅游业 的旅游 品位也 是大有裨益 ; 第 达波人 ( 白马藏人 ) 戴 毡帽本就是藏族人 的习俗 , 阿尼玛 沁神像就 四, 则是要加强与周边地 区的旅游合作 , 以达到“ 九寨看水 , 黄 龙看 头戴粘毛。 至于毡帽上的羽毛 , 又可以在早期 的一幅莲花生大师 的 山, 平武看人” 的一个旅游格局。总之 , 平武 白马 的旅游业要发展 , 画像上得到佐证 。 加上他们所信奉的原始苯教 , 这又和藏族 的一些 就必须要结合好 自身的民族特性 ,抓住那些 能够 吸引外界 的争议 部落所信奉 的苯教一脉相 承。因而 ,他便得 出这样一个肯定的结 点 , 走 出一条 自己所特有 的民族旅游之路来 。 论: 白马藏人根本就不存在 民族归属 的争议 , 白马藏 人就是藏族 。 而事实上 , “ 白马” 在藏语 中的意思原本 就是“ 藏族 的兵 ” 。和毛尔 参考文献 : 盖・ 桑木旦持相同观点 的就还有索朗多吉 、 杨士宏等人 。 【 1 】 毛 尔盖 ・ 桑木旦. 毛 尔盖・ 桑木旦论文集[ C] . 成都 : 四川民族 以上便是 目前最 为主流 的三种 主要学术观 点 , 他们 都在进行 出版社 , 1 9 9 3 .
四川平武:探秘鲜为人知的白马藏族

【内容】:在火溪河,本想做一下关于“白马藏族”的功课,没想惹出来一个大话题:中国的少数民族究竟有多少个?56个民族的结论从何而来?白马藏族就是处于灰色地带(指族源划分不清,地跨不同行政区域的少数民族)的一个典型民族。
延宕逾40年的民族识别,今日已鲜少人知。
在“56个民族56支花”的歌声中,戛然而止。
川北,平武,南坪,以及甘肃的文县,最新估计约有2万多人口的白马人,平武县境内大约有四千余人。
在全国,四千是小分子一个,目前,中国还尚有70多万待识别的民族人口的大分母呢。
白马人的问题,并非个案。
与西方大多由单一民族构成的民族国家不同,中国自古以来民族混居杂处,难以细分。
鉴于此,1953年大陆第一次人口普查,要求按“名从主人”原则,让各民族自报族称,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全国自报登记下来的民族名称逾400种!仅云南,便有260多种民族。
不成了“400多个民族400多支花”?男女老少都戴帽白马藏族的来由和族属问题,是学术界一直争议关注的话题,1978年,学者费孝通专程赶赴平武研究白马藏人,对他们的族属提出疑问,他考证贝不是藏族,贝就是贝,是氐人的后裔,为此,四川民族研究所于1980年编印了《白马藏人族属问题讨论案》,以后却沉寂下来。
据平武县政府官员说,解放后白马人就被视为藏族的分支,称白马藏族,如果重新讨论其族属问题,无疑会引起很多麻烦,所以尽管他们的习俗、宗教、文化都与藏族不同,但仍然把他们视为藏族的一支。
山清水秀,外人难以打扰的地方其实,民族识别1986年已至落幕,国家民委向中央报告称,我国民族识别的任务在五十年代已基本完成,更改民族成分的问题,现已基本解决。
对待定民族识别问题,亦提出了处理原则,对于相互近似的民族集团,尽可能地相互合为一体,认定为同一民族。
图文来源:新浪博主共乐壶天有文献说,1951年的川北行政会议,协商决定将四川南坪、平武、甘肃文县一带的少数民族都归了藏族,因为他们一部分会说藏话,与当地藏族人也有来往,加上那时人们的民族意识也不强,稀里糊涂地就定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平武县白马藏族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探析
发表时间:2019-07-23T16:17:01.09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3期作者:余春花[导读] 摘要:以现有国家指标体系为指导,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针对白马藏族传统村落共性和个性,调整现有评价体系中的评价因子,增加了地域性评价指标,以期对白马藏族传统村落申报和后期村落的保护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绵阳师范学院城乡建设与规划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摘要:以现有国家指标体系为指导,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针对白马藏族传统村落共性和个性,调整现有评价体系中的评价因子,增加了地域性评价指标,以期对白马藏族传统村落申报和后期村落的保护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白马藏族;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平武县 1 引言
传统村落是指形成时间较早,拥有丰富传统资源和较高价值的村落。
从2012年国家制定了《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标准起,从2012年~2019年已经指导5批共6617个传统村落的申报工作,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的传统村落的消亡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
2 平武县白马藏族传统村落调研分析
四川绵阳市平武县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基地,其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积淀丰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研价值极高,平武县白马藏族传统村落在我国极具代表性,具有突出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
作者通过对平武县白马藏族传统村落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总结传统村落共性与个性,便于后文指标体系的修正奠定基础。
2.1 传统建筑
平武县白马藏族村落建造历史悠久,大多产生于元代以前,少量产生于明清时代。
传统建筑大多坐南朝北,呈阶梯式簇团状分布在道路的两侧,以便于通风采光,同时簇团状又能减少热量的散发,抵御冬季的严寒。
建筑选材多使用乡土材料,村落原始建筑形式多采用板屋土墙杉板房,房屋框架以木制穿斗式结构为主,用加入木枝和植物纤维等的混合泥土来建造墙壁,用当地的毛石来堆砌地基和加固墙体下部[1]。
建筑有白毡帽和白鸡作装饰,建筑整体非常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
2.2 村落选址与布局
白马藏族村落多位于岷山深处的高寒山区河谷地区,村落选址依山傍水,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白马人最为信奉山神,山神居住的地方就是神山,任何人不得动神山的一草一木,不得猎取神山上的动物[2],因此,村落附近的自然环境保持的非常原始和生态。
村落在选址之初就考虑到生产生活问题,山上的环境适宜建造依山错落有序布置的房屋,山下平缓地区预留作为农作物生产地区,同时在自家房屋附近预留空地种植果蔬,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利用效率。
2.3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马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非常丰富,大致分为三类:舞蹈、神话故事、名歌等文学艺术,物品编织、擀毡帽、饮砸酒等生活习俗,宗教祭祀、丧葬习俗、礼仪节庆等人生礼俗[3],这些民俗文化是白马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他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最具代表性的非遗是拟兽舞蹈,其中“跳槽盖”已被列为国家非遗。
2.4历史环境要素
历史环境要素能反映村落历史风貌,是构成村落特征的重要要素,如塔桥亭阁、井泉沟渠、碑幢刻石、古树名木以及传统产业遗存等。
白马藏族位于高寒山区,历史环境要素多以碑刻、塔桥、古树名木和历史遗存的日常生活生产设施为主。
3 现有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3.1 缺少地域性价值指导
现有指标体系使用对象是全国范围的传统村落,没有考虑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并且不同地方类型的传统村落差异非常大,统一的评价标准会造成地域性特色的丧失和加大评价误差。
3.2部分指标定义不明确
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指标没有明确的定义,对于专业知识较弱的评估者来说,会造成指标认识上的误解,导致评价结果出现较大误差。
3.3评价指标不完善
有的量化指标主观性太强,并且分值跨度较大;有的定性指标占比过大[4];有的对于评估人专业素养要求较高,但是现实工作中很多基层调查人员并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种种原因会使得最终的评价结果偏离科学性,产生较大误差。
4.平武县白马藏族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修正 4.1评价因子选取
在现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平武县传统村落地域特色,将指标体系分为3层,分别是目标层(An)、评价准则层(Bn)、评价因子层(Cn)[5]。
其中目标层A1为平武县白马藏族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准则层为村落传统建筑评价、村落选址与布局评价、传统民俗文化评价和历史环境要素评价四个方面,确定 A1-Bn层的框架,由此确定因子层Cn各要素(如表1)。
表1 平武县白马藏族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