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药动学 ppt课件

合集下载

药理学第三章 药动学

药理学第三章  药动学

门静脉
胆管 肠道
粪便
肝肠循环:部分由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的药物 可在肠道再次被吸收入门静脉进入血液循环
3.肺脏: 某些挥发性药物
4.其他排泄途径: 乳汁、胃液、唾液及汗液。
第二节 速率过程
一、血管外给药的药-时曲线
最低中毒浓度
达峰时间 药峰浓度


浓 度
吸 收



平衡相
治疗窗
最低有效浓度
消除相
单位时间内用药总量不变,给药间隔时间愈
短,血药浓度的波动愈小,否则反之,但CSS不变, 达CSS时间不变.
问题
某病人病情危急,需立即达到稳 态浓度以控制,应如何给药
加大剂量 缩短给药间隔时间 其它方法
Plasma Drug Concentration
Time
Plasma Drug Concentration
• 血眼屏障:血-房水、血-视网膜。局部用药。 • 胎盘屏障:与一般生物膜无太大区别。孕妇用
药需谨慎。
组织亲和力
• 碘主要集中在甲状腺 • 钙沉积于骨骼 • 汞、砷等重金属多分布在肝、肾 • 硫喷妥钠多分布于脂肪组织 • 四环素可与钙络合沉积于骨骼和牙齿。
(三)生物转化
部位:主要在肝脏,其它如胃肠、肺、
VVdd==33L-5左L右: 主要分布于血液并与血浆蛋白大量结合, 如双香豆素、保泰松。 VVdd==1150L-2左0m右l: 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和血浆,此类药物往 往不易通过细胞膜。如溴化物和碘化物等
VVdd==4400-L左60右ml: 可以分布于细胞内、外液。如利福平、安替比林
VVdd==110000--220000mLl: 特异性分布,可浓集于某些组织,如硫喷 妥钠、131I。

药动学课件PPT课件

药动学课件PPT课件

药物代谢的研究方法
体外研究
通过在肝脏细胞、酶或组织中进行药物代谢研究,可以了解药物的代谢过程和机制。这种 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在实验条件下控制各种参数,但无法完全模拟体内环境。
在体研究
通过给动物或人服用药物,并测量其代谢产物和排泄情况,可以了解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更接近体内环境,但实验条件和操作相对复杂。
药动学参数的意义与作用
意义
药动学参数能够反映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速率,帮助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体内过程,为药物的 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作用
指导临床用药方案的制定,预测不同个体内的药物暴露水平,评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风险,以及为 新药研发提供重要参考。
药动学参数的应用实例
实例1
通过计算药物的半衰期,医生可以确定给药 的间隔时间,确保药物在体内维持有效的血 药浓度。
疾病状态
某些疾病如肾衰竭、肝硬化等可 能影响药物的排泄,需根据个体 情况调整给药方案。
药物排泄的研究方法
尿液检测
通过收集尿液检测药物及其代谢 产物的浓度,了解药物排泄的情
况。
血药浓度监测
通过监测血药浓度了解药物在体内 的动态变化,推断药物的排泄情况。
药代动力学研究
通过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了解药 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 泄等过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 据。
药动学课件ppt
目录
CONTENTS
• 药动学简介 • 药物吸收 • 药物分布 • 药物代谢 • 药物排泄 • 药动学参数计算
01 药动学简介
CHAPTER
药动学的定义
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 布、代谢和排泄(ADME)过程的学 科,主要关注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 和作用规律。

药动学药理学(ppt)

药动学药理学(ppt)

上市后药物监测
揭示生命运动的规律,为其他生命科学的研究 探索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研究方法。
二、药物与药理学发展史
1.本草学阶段:
•1500BC,埃及亚伯斯古医籍 。 •1500BC,印度草医学。 •2700BC,我国草药方剂治病。 •公元一世纪的《神农本草经》,收载365种药,我国第 一部药物学著作。
药动学内 容之一:
血 管 外
吸收 药物
作用部位 分布
游离型药物
体循环
吸收
分布
代谢

排泄

排泄
结合型药物 代谢
肝脏
代谢型
肠肝循环 小肠
胆囊
药动学内容 之二:
药物在体内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concentration(mg/L)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0
6
12
18
24
time(h)
Concentration-time curve(C-T曲线)
药动学药理学(ppt)
(优选)药动学药理学
学习内容:
1、总论 2、各论
神经系统药理 心血管药理 内脏药理 内分泌药理 化学治疗药理
学习方法:
1、总论 明确概念
2、各论 弄清分类 学好“代表药” 注意两重性
药理学总论
第一章 绪言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药物
机体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及规律(即体内过程) inc.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二)性质和任务
1. 性质:

药动学

药动学


代谢
代 谢
硝酸甘油, 90%失活
药物的首关消除示意图
口服给药的影响因素
•吸收环境---如个体差异、空腹、肠道
功能(蠕动快,吸收时间短,药物吸
收量少)、饮食影响、微生物环境等。
驱虫药应避免与油性食物同 服,为的是减少吸收,发挥 局部驱虫作用。
吸收环境的PH对吸收也有很大影响
PH--通过改变解离与 非解离分子的比值而影 响吸收。
PH对药物转运的影响
例1:某病人因故服用戊巴比妥钠(酸性药 物,Pka=7.4),马医生用维生素C抢救, 尿液酸化为5.4,另一位朱医生用苏打水使 尿液碱化为9.4,哪位医生处置正确? 例2:吗啡(弱碱性)中毒洗胃,促进毒物 的排除,为什么? 血液PH=7.4,胃:酸性,肠道:碱性 • 胃 (酸性)
原因?
诊断结果:脑血栓并发脑溢血
原因:
结合型
双香豆素 凝) 99%
游离型
1%(抗
+ 保泰松
凝过度)
98%
2%(抗
结合型
A药 B药 99% 98% 50% 49%
游离型
1% 2% 50% 51%
A、B同用,哪个药物作用明显? A、B同用时,对血浆蛋白结合率 高的药物作用要明显。
• 药物还可与体内物质竞争血浆蛋白结 合。 如:磺胺药可竞争胆红素与血浆
内侧并形成开口通道,将微粒排出胞外。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 吸收、分布、转化、排泄 • 吸收、分布、排泄----转 运
• 转化、排泄----消 除
• 转 化----代 谢
一、吸收(Absorption) ---药物由给 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药理学3药动学

药理学3药动学
滞后一些。故孕妇用药须特别谨慎。
药理学3药动学
生 物 转化 (biotransformation)
又称代谢或药物转化,是指 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 改变。转化后的药物活性降 低或失去药理活性,极性增 加,易于排泄。
药理学3药动学
生物转化的部位及其催化酶
•生物转化的主要部位是肝脏。 •生物转化由肝微粒体细胞色
药理学3药动学
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
• 细胞膜主要由脂类(磷脂、胆固醇与糖脂) 和蛋白质组成。
• 大多数极性(离子化程度较强)药物难于 通过脂质双层,而脂溶性药物可以通透。 小分子药物可从膜孔透过膜。
• 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能力主要决定于药物的 脂溶性、解离度及分子量,其转运机制可 分为被动转运和载体转运两大类。
---是指体内药物或其代谢物排出体外 的过程,它与生物转化统称为药物消 除(elimination)。
药理学3药动学
载体转运 ---是指细胞膜上的载体与药物结合,并
载运它到膜另一侧的过程。
• 主动转运:又称“上山”或逆流转运。 特点是:①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化学梯度 透过细胞膜 ②细胞膜的载体对药物有特 异的选择性 ③消耗细胞能量 ④以同一载 体转运的两种化合物可出现竞争性抑制 ⑤转运速度有最高限度。
代谢酶的活性,增加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速率。 苯巴比妥是典型的酶诱导剂。
(2) 酶的抑制:某些化学物质能抑制肝微粒体药物
代谢酶的活性,减慢其他药物的代谢速率。红霉 素是酶抑制剂。
3. 生理因素与营养状态 生物转化有明显的种属差 异、种族差异和个体差异
4. 病理因素
药理学3药动学
排 泄(excretion)
药理学3药动学
pKa值的概念
• pKa值——是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50% 解离时溶液的pH值。注意:pKa值不是药 物自身的pH值。药物离子化程度受pKa值 及所在溶液的pH值决定。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一) 被动转运 (passive transport)
顺浓度梯度转运或下山转运(down-hill transport)
• 简单扩散(脂溶扩散) 脂溶性药物,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
• 膜孔转运(水溶扩散) 水溶性的药物,借助膜两侧流体静压
或渗透压而进行的跨膜转运。
如:尿素、乙醇、锂离子
血眼屏障 (blood-ocular barrier)
血-房水 血-视网膜 血-玻璃体
大部分治疗眼病的药物 采用局部给药
胎盘屏障 (placental barrier)
胎儿胎盘绒毛-孕妇子宫血窦
临床意义: 妊娠期禁止使用对胎儿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妊娠期尽量避免用药
四、代谢(metabolism)
横坐标围成的面积,与药物吸收总量成正比。
三、药动学模型
隔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
又称房室模型
把机体假设为一个系统,药物进入体内分 布于其中,根据转运速率的快慢可区分为若干 隔室。
房室被视为一个假设空间,只要体内某些 部位的转运速率相同,均视为同一室。
一室模型
机体
药物
吸收 中央室
解离度 非离子型(脂溶)—— 自由跨膜,容易吸收 离子型(脂不溶) —— 带电荷,不易转运
解离度 pKa
弱酸性或弱碱性有机化合物,在体液中的解离程度 取决于体液的pH值。
• 解离常数Ka的负对数值为pKa,表示药物的解离度。
• pKa指药物解离50%时所在体液的pH值。
• pKa与药物本身属于弱酸性或弱碱性无关 • 离子障:pKa < 3 和 pKa >10 的药物,几乎全部解
➢ 非专一性酶: 微粒体酶: 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

药理学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PPT课件


量效关系和构效关系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在药物研发过程中,量效关系和构效 关系是重要的药理学研究内容。
通过构效关系的研究,可以预测新化 合物的药理作用,优化现有药物的结 构,提高的研究,可以确定药物 的剂量范围和最佳剂量,为临床用药 提供依据。
量效关系和构效关系的研究有助于加 速新药的研发进程,提高药物的疗效 和安全性。
选择性作用
指药物只对某些组织器官发生明显作 用,而对其他组织器官则无明显影响 或作用很小。
药物效应的影响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的剂量
药物的理化性质如脂溶性、解离度、分子 量等,可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 排泄,从而影响药物效应。
药物的剂量是影响药物效应的重要因素,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药 物的效应也会相应增强。
通过药物诱导或基因工程手段建立动物疾病模型,模拟人类疾病 状态。
药物处理与观察指标
给予动物不同剂量的药物,观察其生理、生化、行为等指标的变 化。
离体实验方法
1 2
器官灌流
将器官从动物体内取出后置于灌流系统中,保持 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
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通过离体实验研究药物对器官功能的影响及其作 用机制。
感谢观看
某些药物在用药后短时间内即可 产生药理效应,如麻醉药、镇痛
药等。
短时程效应
一些药物在用药后数分钟至数小 时内产生药理效应,如抗组胺药、
平喘药等。
长时程效应
一些药物在用药后数小时至数天 甚至更长时间内产生药理效应,
如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
药物的残留作用和撤药反应
药物的残留作用
指药物在体内消除后,其效应仍然存在一段时间的现象。残留作用可能导致药物 过量的症状或戒断症状。

《药物动力学》课件

药物动力学PPT课件大 纲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01
药物动力学模型
04
药物动力学概述
02
药物代谢过程
03
药物动力学参数
05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上 的应用
06
添加章节标题
药物动力学概述
药物动力学的定义
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 的行为和作用机制
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 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 科学
药物动力学的发展历程
19世纪初:药物动力学概念提出 19世纪末:药物动力学理论初步形成 20世纪初:药物动力学实验方法建立 20世纪中叶:药物动力学模型建立 20世纪末:药物动力学计算机模拟技术发展 21世纪初:药物动力学与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交叉学科融合
药物代谢过程
药物的吸收
吸收途径:口服、 注射、吸入等
药物动力学参数
表观分布容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概念:表观分布容积是指药物在体内分布的体积,通常用Vd表示
计算方法:Vd=Dose/Cmax,其中Dose为给药剂量,Cmax为最大血药浓度
影响因素:药物的脂溶性、血浆蛋白结合率、组织亲和力等
临床意义:表观分布容积是药物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参数,对于药物剂量设计和给药方案制定具有重 要意义。
给药方案的制定和优化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上的应用:根据 药物动力学原理制定给药方案
给药方案的优化:根据患者的个体 差异和病情变化进行优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给药方案的制定:考虑药物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上的应用实例: 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治疗
药物疗效的评估和预测
药物动力学模型:描述药 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过程

《药理学》第3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Ⅰ相反应指氧化、还原及水解反应,是指机体向原形药物分子加入或从原 形药物分子去除某个极性基团的过程,如加入或去除—OH、—COOH、— NH、—SH或—CH3等。这类化学反应可使大部分有药理活性的药物转化为无 药理活性的代谢物。
2.Ⅱ相反应
Ⅱ相反应指结合反应。经Ⅰ相反应的代谢物或某些原形药物,可与体内的 葡萄糖醛酸、甘氨酸、硫酸、乙酰基等内源性物质在相应基团转移酶的催化下 进行结合反应。结合后的产物药理活性降低或消失,水溶性和极性增加,易经 肾脏排泄。
(二)注射给药
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可使药物迅速而 准确地进入体循环,肌内注射及皮下注射 的药物则须通过毛细血管壁吸收进入血液 循环。
药物的吸收速率与注射部位的血流量 及药物的剂型有关。肌肉组织的血流量明 显多于皮下组织,故肌内注射比皮下注射 吸收快。水溶液吸收迅速;油剂、混悬剂 或植入片可在注射局部形成小型储库,吸 收慢,作用持久。
2.药酶 抑制剂
凡能减弱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生成的药物称为药酶抑制剂,如氯霉素、西 咪替丁、异烟肼等。
四、药物的排泄
(一)肾排泄
1.肾小球滤过 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基底膜通透性较强,除血细胞、大分子物质及与血 浆蛋白结合的药物外,大多数游离型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肾小球滤过进入 肾小管管腔内。
2.肾小管分泌 只有极少数的药物可经肾小管主动分泌排泄。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内 有两类主动分泌的转运系统,即有机酸转运系统和有机碱转运系统,分 别转运弱酸性药物和弱碱性药物。当分泌机制相同的两类药物经同一载 体转运时,还可发生竞争性抑制。
(二)滤过
滤过(filtration)又称膜孔扩散,是指 直径小于生物膜膜孔的水溶性药物借助膜两 侧的流体静压和渗透压差被水携至低压侧的 过程。毛细血管壁的膜孔较大,多数药物可 以通过;肾小球的膜孔更大,大多数药物及 代谢产物均可经过肾小球滤过而排泄。但多 数细胞膜的膜孔较小,只有小分子药物可以 通过。

药理学 第三章 药动学

的图 ; 可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全过程 。
上升段:代表药物的吸收与分布。
下降段:代表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消除)。
药峰时间:血药浓度达到最高浓度的时间。
1)潜伏期:给药后到出现药效的时间,反映 药物的吸收和分布过程。
2)持续期:指药物维持有效浓度的时间,与 药物的吸收和消除速度有关。
3)残留期:指血药浓度降到最低有效浓度 以下至完全消除的时间。
酸性分泌通道 碱性分泌通道 —肾小管重吸收(tubular reabsorption)
尿液的pH影响重吸收
2)胆汁排泄(bile excretion)
分子量大于400-500的化合物主要直接从 胆汁排泄。
★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 经胆汁排进小肠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
2、影响因素:
1)血浆蛋白结合率
结 ① 可逆性暂时的储存库,暂无生
合 理效应,且有饱和作用。
型 药 物
② 不能代谢和具竞争性 ③ 不能排泄,难转运
华法林:抗凝血药 结合99% 游离1%
华法林+保泰松 结合98% 游离2%
2)器官血流量(blood flow of organs)
血流丰富的组织,药物分布快且量多 再分布(redistribution):如硫喷妥钠
(metabolize many drugs)
➢具有个体差异 (have individual variation)
➢具有多种功能 (represent a mixed-function
oxidase system)
➢可以被诱导或抑制(can be induced or
inhibited)
③ 肝药酶诱导剂(enzyme induce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求参数,如CL、生物利用度
2020/5/12
药理学教研室
31
生物利用度,F
•定义:经肝脏首关消除后药物被吸收 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
•绝对F= 口服后AUC 静注后AUC
•相对F= 受试药AUC 标准药AUC
2020/5/12
药理学教研室
32
连续多次给药的时药曲线
• 一.连续恒速或分次恒量给药,以一级动 力学消除的药物的时药曲线
• 在吸收过程中,游离型药物与血浆蛋白 结合,反应平衡向右移,有利于进一步
吸收.
• 在消除过程中,游离型药物被除去,反
应平衡左移,有利于消除.
2020/5/12
药理学教研室
22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临床意义
• 两种结合率高的药物可能竞争与同一 蛋白结合而发生置换现象,增加血中 游离型药物浓度,毒性可增加,如:
2020/5/12
药理学教研室
13
第二节: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药物的吸收 A 二、药物的分布 D 三、药物的代谢 M 四、药物的排泄 E
2020/5/12
药理学教研室
14
一、药物的吸收 Absorption
——药物从体外或给药部位进入血液
循环(体循环)的过程 大多数药物通过被动转运吸收
药物作用的快慢与其吸收速度相关
顺浓度梯度:
膜两侧浓度相等时转运停止
不耗能、无竞争性
分子小,脂溶性强,极性小的药物容
易跨膜
2020/5/12
药理学教研室
6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 需载体、耗能、不受膜两侧药物浓 度的影响,但具有饱和性,能被竞 争性抑制(如青霉素与丙磺舒)。
• 少数与正常代谢物相似的药物(如5FU)的吸收,一些弱酸性药物的排 泄(如PG),通过主动转运机制。
43
重点回顾
• 体内过程分为几个部分?ADME • 转运方式 • 首关效应 • 肝药酶 • 半衰期 •F
2020/5/12
药理学教研室
44
给予半个有效量,首剂加倍
2020/5/12
药理学教研室
37
第四节:药动学基本参数
1 消除半衰期(t1/2,elimination half-life)

血药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2.生物利用度(the Fraction of Bioavailability, F)
不同剂型的药物能吸收并通过首关消除后进入 体循环的有效药物的相对份量及速度。
少, 不良反应也减轻。
2020/5/12
药理学教研室
18
首关消除
2020/5/12
药理学教研室
19
二、药物的分布 Distribution
定义: 药物通过血液循环向全身各部输送的过程
影响因素:
血浆蛋白结合、与组织蛋白的亲和力、体 液的pH、局部血流量、特殊细胞屏障(血 脑、胎盘)
2020/5/12
• 一次给药的时药曲线 • 连续多次给药的时药曲线
2020/5/12
药理学教研室
29
一次给药血浆药物浓度的动态变化
•药时曲线
•Cmax Tpeak t1/2 有效时间 AUC
2020/5/12
•起效快慢与吸收速率有关
•持续时间与消除速率有关
药理学教研室
30
AUC意义:
1.表示吸收进入血循环药物的 相对量和速度
• 1.稳态血药浓度(Css) • 2. Css的高低与给药总量成正比 • 3.Css的波动幅度与每次用要量成正比 • 4.约经4-5个半衰期达Css • 二.负荷量-维持量的给药方法
2020/5/12
药理学教研室
33
临床意义
• 负荷量, DL:可立即达到 有效C的药量
• 维持量, Dm: 用于维持 有效Css的药量
• 弱碱性药在胃内离子型多,主 要在小肠吸收
• 酸性或碱性强药物、季铵盐在 胃肠难吸收
2020/5/12
药理学教研室
12
体液pH对药物简单扩散的影响
体液pH 弱酸性药 酸性 非离子型多
脂溶性高 扩散易 碱性 非离子型少 脂溶性低 扩散难
弱碱性药 非离子型少 脂溶性低
扩散难 非离子型多 脂溶性高
扩散易
药理学教研室
20
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性质和特点
• 暂失药理活性;
• 不能被动转运(不易穿透血管壁,不 易透过血脑屏障,也不易被肾小球 滤过);
• 有饱和性,结合是竞争性的;
• 可以再解离(是一种储存形式)
2020/5/12
药理学教研室
21
血浆蛋白结合
D
D+P DP
• 临时储库:可逆性、暂时失活、动态平 衡(结合率)
药物 氧化、还原、水解
结合
转为活性
结合
药物 保持活性
结合
失活
结合
药物
脂溶性
水溶性
(Lipophilic)
(Hydrophilic)
2020/5/12
药理学教研室
代 谢 产 物
药物
24
肝药酶——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 (cytochrome P450,CYP)
• 是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 专一性低, 能代谢许多脂溶性较高的药
③消除速度与C相关,恒比消除
t1/2恒定
大多数药物按此消除
2020/5/12
药理学教研室
42
零级动力学消除的特点
①进入体内的药量超过机体的最大消除能力, 机体按最大速度(Vmax) 消除药物(恒速);
②消除速度与C无关,恒量消除 t1/2随C下降而缩短 发生于体内药量相对过高时
2020/5/12
药理学教研室
2020/5/12
药理学教研室
7
主动转运 逆浓度差转运 消耗能量
2020/5/12
需要载体 饱和性 竞争性
药理学教研室
8
简单扩散-被动扩 散 顺浓度差转运
不消耗能量
2020/5/12
药理学教研室
不需要载体 无饱和性 无竞争性
9
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离子化程度 由其pKa及其所在溶液的pH而定。
可影响药物跨膜被动转运,进而影 响药物吸收分布排泄。
1.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pKa 2.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3. 摄粒作用(胞饮)与排粒作用
(Endocytosis & Exocytosis)
2020/5/12
药理学教研室
5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被动扩散(Passive diffusion)
2020/5/12
药理学教研室
39
第五节:药物消除动力学
• 消除(Elimination)是指排泄、生物
转化(也包括分布)的总和。消除的结果是 血药浓度不断降低。
• 一级动力学消除 first-order kinetics • 零级动力学消除 zero-order kinetics
2020/5/12
–保泰松 + 双香豆素 → 出血不止
–磺胺类置换体内胆红素,使新生儿产生 核黄疸
• 血浆蛋白过少或变质,蛋白结合率↓, 易中毒 如老年人,慢性肾炎,肝硬化等)。
2020/5/12
药理学教研室
23
三药物的生物转化(代谢,消除方式Ⅰ)
代谢与排泄共称消除
吸收 代谢(Metabolism)
排泄
第一相反应
第二相反应
2020/5/12
药理学教研室
17
消化道吸收
• 首关消除
(第一关卡效应, first pass elimination):
某些脂溶性较高或在肝内代谢灭活的药物 在吸收过程中, 通过肠系膜和肝脏时经受酶的 代谢灭活, 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
舌下或直肠给药, 可使药物直接进入体循
环, 无首过消除影响, 因此起效快,用药量减
• 当τ= Dm2020/5/12
t1/2时,
药理学教研室
DL= 2
34
连续恒速给药
2020/5/12
药理学教研室
35
最佳给药方案: 每隔一个 t1/2 给 予半个有效量,首剂加倍
2020/5/12
药理学教研室
36
药动学参数
• Css, 稳态血药浓度
• 约需5个t1/2达到Css
• 当τ= t1/2时, DL= 2 • 最佳给药方案: 每隔一个 t1/2
物,但个体差异大 • 其活性能被苯巴比妥等药物促进,使药
效减弱或产生耐受——酶的诱导作用 • 能被氯霉素等药物抑制活性,使药效增
强或发生中毒——酶的抑制作用
2020/5/12
药理学教研室
25
四、药物的排泄(消除方式Ⅱ)
Excretion
• 1.肾小球过滤:主要排泄方式(原形药物) 影响重吸收的因素
药理学教研室
40
2020/5/12
药理学教研室
41
一级动力学消除的特点
①进入体内的药量未超过机体最大消除能力; 药物按一定的比例(恒比)消除;Cp愈高,消 除速度愈快;
②一次给药需经5个t1/2后, 体内药物基本消除 完毕(>95%),若多次定量定时给药, 也需5个 t1/2后,Cp可以达到稳定状态(Css);
药动学
2020/5/12
药理学教研室
1
药动学概念:
研究药物的 (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
(排泄excretion)
2020/5/12
药理学教研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