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当代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当代西方文论1】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则是艺术加工和处理的必不可少的方法,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经过一定的审美过程完成审美活动。
陌生化手段的实质就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的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
2】文学性;就是文学的性质和文学的趣味,文学性就在文学语言的联系与构造之中,文学性不存在与某一部作品中,它是一种词类文学作品普遍运用年广东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
3】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认为人的心理包含三个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无意识是一种本能——冲动,它毫无理性,它处于大脑的底层,是一个庞大的领域。
无意识是混乱的、盲目的,但却广阔有力,起决定性作用,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
理论的贡献在于它展示了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和层次性,引导人们去注意意识后面的动机,去探讨无意识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4】欲望的升华说:在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方面,它支持泛性论的观点,把性欲看作是文艺创作的动机,作家和艺术家从事创作是受他们的“本能的欲望”的驱使,艺术家和常人一样,由于欲望长期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便试图在文艺创作中得到感情的宣泄,以获取快乐,因此他们创作的动因就是“性欲的冲动”。
文艺本质上是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的一种升华,经过生化作用,受压抑的力比多便可以通过社会道德允许的途径或形式得到满足。
梦的四种作用方式:压缩、移置、表现手段、二次加工5】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指20世纪初叶开始,詹姆斯,福克纳等一批小说家撤出传统小说中作者自我的介入,致力于描绘人物的无意识活动,即以自由联想等为线索直接且自然地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叙事手法。
6】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以兰色姆《新批评》一书得名。
在书中他评论了艾略特、瑞恰兹、温特斯等人的理论,称他们为新批评家。
它的崛起是对忽视文学作品本身的种种文学批评倾向的反拨,由于它一开始就抓住了传统文学批评的最薄弱的环节加以批判,并辅之以一整套十分具体、操作性极强的阅读、批评文学作品的方法,因此在西方文学批评界和文学教学活动中占用主导地位。
20世纪西方文论复习名词解释

20世纪西方文论复习名词解释20世纪西方文论复习名词解释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6选4.1、文学性: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雅各布森的概念。
雅各布森指出,文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个使特定的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文学性是由两种话语之间的差异性关系所产生的一种功能。
它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一旦构成文学性的手法、形式和技巧变为常规和自动化时,就会丧失文学性的功能。
2、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概念。
什克洛夫斯基指出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存在着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
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也就是使形式变得模糊、增加感觉的难度与时间的手法。
3、意图谬见:新批评派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的概念。
它是将作品的意义与作者的创作意图联系起来,认为作品是作者创作意图的投射的观点。
新批评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意图谬见的提出,让新批评斩断了作品与作者的关系。
4、感受谬见:新批评派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的概念。
它是将作品与作品在读者心理上产生的感受等同起来的观点。
新批评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感受谬见的提出,让新批评斩断了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5、异延:解构主义创始人德里达的概念。
它是德里达解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一个策略。
事实上,它表示一种双重运动(空间上的差异的运动与时间上的延宕的运动)。
前者指符号或文本都是在与别的符号或文本不同的情况下方得以出场,后者指符号意义的迟到性或滞后性。
符号的使用将使所指的出场遭到拖延。
6、东方主义:后殖民理论家萨义德1978年出版的《东方学》中的概念。
萨义德认为东方学有三层含义:其一,东方学是西方“作为学术研究的一门学科”,是西方“关于东方和东方人的各种教条和学说”;其二,东方学又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以“东方”(the Orient)与“西方”(the Occiden t) 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其三,东方学归根结底是一种权力话语或文化霸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12隐含读者:伊瑟尔提出,隐含读者不是指具体的实际读者,而是指一种“超验读者”“理想读者”或“现象学读者”,它在文本的结构中是作为一种完全符合对阅读期待来设想的。隐含读者意味着文本之潜在的一切阅读的可能,它回答的是文本的各种阅读如何成为可能的问题,实际阅读只是实现了阅读的一种可能性。
16.瓦莱里对象征主义音乐化的理解?答:1)首先,音乐化是指诗的词语关系在读者欣赏时引起的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也即语词与人的整体感觉情绪领域的某种和谐合拍的关系。2)其次,音乐化还指诗情世界同梦幻世界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诗的世界与梦幻世界相似,外在事物意象与主体环境心情完全和谐共鸣交融为一体。3)此外,音乐化还包含诗的语言的音乐化。
20.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论?一是精神分析学,二是精神分析文艺观。1)潜意识理论2)人格结构学说:弗洛伊德提出了三重人格结构学说。这一理论基本观点是,人格也有三个部分构成: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完全是无意识的,基本上的性本能组成,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代表理性,它感受外界影响,满足本能要求,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代表社会道德标准,压抑本能冲动,按“至善原则”活动。本我和超我经常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中,自我总是试图调和这对相互冲突的力量。3)力比多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构成本我的主要是一种“性力”,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一种本能,称为力比多。这种本能驱使人去寻求快乐,特别是性快乐。A,性本能是人一切行为的原动力B,人格发展的过程就是性心理发展的过程。C俄狄普斯情结D力比多的宣泄途径,把性欲看做是文艺创作的动因,文艺作品创作是性本能的升华。4)梦的学说:由于人的欲望在现实社会中得不到满足,便采取了一种迂回的方式表现在睡梦中,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本质“就是一种渴望的满足
陕师大 中文本科当代西方文论作业题及答案

精品文档《当代西方文论》作业题附答案一、名词解释1.意识流 :它是19世纪由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
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股切不开、斩不断的“流水”。
他说:“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不断流动着的。
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
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主观生活之流。
2.新批评派: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英国发端,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蔚成大势。
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但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新批评”一词,源于美国文艺批评家兰色姆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但这一流派的起源则可追溯到艾略特和瑞恰兹。
艾略特可视为新批评的思想先驱。
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论点——非个性论,这一论点构成了新批评文论的基石。
艾略特强调批评应该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诗人转向诗本身。
为新批评提供方法论基础的是瑞恰兹,他通过引进语义学的方法使人们把注意力移向语言。
新批评派有几代批评家,其早期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休姆和美国诗人庞德,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燕卜逊和兰色姆,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韦勒克和文萨特,他们共同完成了新批评的理论体系。
3.艺术即直觉即表现:意大利美学家B.克罗齐就认为,直觉就是艺术活动,而人类的“知识有两种形式:不是直觉的就是逻辑的。
”这样,克罗齐就把直觉排除在逻辑思维之外,从而把艺术活动、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也排除在逻辑思维之外。
根据艺术的典型形象直接把握艺术美的本质的能力,指人的审美功能。
审美功能是对美的认识功能。
艺术家由于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和深厚的艺术修养,能够在众多的表象中熟练、准确地挑选出最能表现对象美的本质的表象,并对这些表象进行创造性的加工、组合成比对象(文学艺术中的原型、美术中的模特儿)更美更新的艺术形象;有经验的艺术鉴赏者,能够透过艺术形象直接把握艺术美的本质。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导论:当代西方文论概观一.当代西方文论1.当代西方文论的时间跨度为20世纪初至今,范畴主要为文学理论。
2.19世纪,西方文论在实证主义、意志主义等思潮影响下,以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文学创作实践为基础,突破了古典主义文论的束缚,形成以浪漫主义(含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含自然主义)为主流的文学理论和批评;20世纪,西方文论在现当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潮——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冲击下,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实践的推动下,形成了不同于19世纪文论的、具有鲜明反传统倾向和20世纪新特点即当代性的文学理论。
两者的区别是时代性、世纪性的。
3.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表现主义,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精神分析批评,直觉主义与意识流,语义学与新批评派,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原型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结构主义、符号学与叙事学,解释学与接受理论,解构主义,女权主义批评,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
二.当代西方哲学两大主潮: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1.人本主义:以人为本,根本特点是把人当做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及其他哲学问题。
其起点是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瓦莱里、庞德)和表现主义(克罗齐),另有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直觉主义(柏格森),现象学与存在主义(包括荒谬派)(萨特、海德格尔),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解释学与接受主义。
2.科学主义: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把一切人类精神文化现象的认识论根源都归结为数理科学,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其思想基础在本世纪主要是主观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
包括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英美语义学与新批评派(瑞恰兹),结构主义、符号学与叙事学,解构主义。
三.两次转移:1.二三十年代,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与新批评派,结构主义)。
2.三四十年代,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期)。
当代西方文论(1)

•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法兰克福 学派,关心的中心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 所造成的人的全面异化,往往希翼通过 文学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或减少异化, 求得人的包括心灵在内的全面解放)
• 解释学和接受理论(受到现象学和存在 主义文论的直接启示,非常重视主体的 艺术和审美经验在审美理解与解释活动 中的作用,基本思路未超越人本主义范 围)
20世纪的西方文论
• 初期:延续19世纪研究重点,如象征主 义、意象派和表现主义文论;
• 发展:精神分析学批评(如弗洛依德把 作家的作品与作家童年、少年时代的心 理乃至病理历程结合起来研究,以后者 来解释前者)、直觉主义和意识流文论 (仍然重点研究作家的心理、意识活动)
• 二三十年代起: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 评派崛起,西方文论研究重点发生悄变,从以 作家研究为主逐渐转向以作品研究为主; • 俄国形式主义:只关心文学作品本身的语言形 式和结构,不关心有关作家的生平与心理; • 英美新批评:“意图谬见”说和“感受谬见” 说把文学作品与作家、读者两方面的联系一刀 两断,只孤立地研究文学作品本身; • 结构主义:把文学文本作为唯一的研究对象, 罗兰· 巴尔特声称,作品诞生后,“作者死了”, 作者意图与文本无关。
19世纪的西方文论
• 占主流地位: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实证主义; • 有种种不同,但研究重点完全一致,都以研究作家为 主; • 浪漫主义:强调天才和“主体第一性”,关注作家的 创造性想象、灵感等; • 现实主义:虽把艺术真实性放在首位,但通过对作品 的研究,还是把批评的重点落在作家身上; • 实证主义:更关注作家的生平、传记等方面的研究, 试图与其作品互相印证。
• • • •
克罗齐、柏格森:对直觉的推崇; 弗洛依德、荣格:对无意识领域的开拓; 卡西尔:对“隐喻思维”的重视; 苏珊· 朗格:对作为“前逻辑”方式的情感和 “生命形式”的注意;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西方文论是研究文学现象、文学作品及其创作与美学原理的学科,也是文学评论的理论体系。
西方文论涵盖了许多名词和概念,下面将对其中的几个常见名词进行解释:1. 文艺理论:文艺理论是研究文学艺术的基本原则和规律的学科,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创作方法和审美原则等问题。
文艺理论可以分为多个流派或学派,如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每个流派都对文学作品的创作和阐释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2. 修辞学:修辞学是研究修辞技巧和文学语言运用的学科,旨在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隐喻和象征等,以揭示文本的美学意义和感染力。
修辞学包括对诸如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分类和解读,以及对修辞技巧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和作用的研究。
3. 文本解读:文本解读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详细分析和解释的过程,旨在理解文本中的隐含意义和美学价值。
文本解读注重对作品内部结构、语言运用、主题与意义等方面的解析,常涉及批评、解构、理论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
4. 文化批评:文化批评是以文化和社会背景为基础,解读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方法。
文化批评旨在揭示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政治、性别等文化因素之间的关联,以及作品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文化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文化价值,关注作品的文化背景和特征。
5.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种文学理论方法,强调文学作品的结构和形式,并认为结构和形式是作品中最重要的方面。
结构主义主张对作品进行系统的结构分析,关注作品中的二元对立、符号体系和内在结构模式等,强调了作品的自成系统性和普遍性。
6. 代表作:代表作是指某个作家、作品、时代或流派在一定领域或历史时期中代表性的作品。
代表作往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具有典型性和影响力,代表着一定历史时期或文学传统的最高成果。
以上只是西方文论中的一些常见名词的简要解释,实际上西方文论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还有许多其他名词和概念需要深入研究和理解。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一)1、毕达哥拉斯学派2、智者学派3、苏格拉底4、卢克莱修5、新柏拉图主义6、卡斯特尔维特罗7、锡德尼8、布瓦洛9、戈特舍特10、温克尔曼11、鲍姆加登12、休谟13、柏克14、费希特15、谢林16、施莱格尔17、斯达尔夫人18、夏多布里昂19、济慈20、尚夫勒里21、圣伯夫22、纳杰日金23、杜德罗留波夫24、别林斯基25、车尔尼雪夫斯基26、戈蒂耶27、王尔德28、莫雷亚斯29、波德莱尔30、艾略特(二)1、《大希庇阿斯》2、《会饮》3、《理想国》4、《诗学》5、《上奥古斯都书》6、《论崇高》7、《九章集》8、《论自然的区分》9、《上帝之城》10、《神学大全》11、《致斯加拉亲王书》12、《论俗语》13、《关于〈私生子〉的谈话》14、《汉堡剧评》15、《拉奥孔》16、《论美书简》17、《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18、《判断力批判》19、《〈抒情歌谣集〉序言》20、《文学生涯》21、《诗辩》22、《诗的四个时代》23、《〈克伦威尔〉序》24、《〈欧那尼〉序》25、《艺术哲学》26、《1847年俄国文学一瞥》27、《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28、《实验小说论》29、《戏剧中的自然主义》30、《谎言的衰朽》31、《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诠释》32、《诗的艺术》33、《古代艺术史》34、《演员奇谈》35、《说不尽的莎士比亚》36、《雅典娜神殿》37、《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38、《基督教真谛》39、《〈人间喜剧〉前言》40、《象征主义宣言》(三)1、摹仿2、净化3、和谐4、理念世界5、影子的影子6、分有说7、感伤癖8、哀怜癖9、迷狂说10、神灵凭附11、质料因12、形式因13、或然律14、必然律15、悲剧六要素16、逆转17、怜悯与恐惧18、过失说19、古典主义三原则20、寓教于乐21、合式22、崇高风格23、流溢24、字面意义与讽谕意义25、破坏偶像运动26、癖性喜剧27、三一律28、古今之争29、新古典主义的法典30、“真的才是美的”31、“自然即古典”32、“美在于关系”33、严肃剧34、“画与诗的界限”35、市民剧36、先验理性形式37、判断力38、无利害观念的快感39、无目的的合目的性40、自由美与附庸美41、“美在于形式”42、“崇高”的无形式性43、审美判断的二律背反44、审美游戏说45、绝对理念的三个发展阶段46、理念的感性显现47、人的体质力量的对象化48、情境49、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明确性、坚定性50、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艺术51、两种普遍力量的悲剧冲突52、想象力与幻想53、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54、美丑对照原则55、取消私人性格56、种族、时代、环境57、典型化58、“美是生活”59、诗人的五种能力60、诗人的“消极能力”61、与中世纪文论相关的几种中古人文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西方文论1】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则是艺术加工和处理的必不可少的方法,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经过一定的审美过程完成审美活动。
陌生化手段的实质就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的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
2】文学性;就是文学的性质和文学的趣味,文学性就在文学语言的联系与构造之中,文学性不存在与某一部作品中,它是一种词类文学作品普遍运用年广东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
3】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认为人的心理包含三个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无意识是一种本能——冲动,它毫无理性,它处于大脑的底层,是一个庞大的领域。
无意识是混乱的、盲目的,但却广阔有力,起决定性作用,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
理论的贡献在于它展示了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和层次性,引导人们去注意意识后面的动机,去探讨无意识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4】欲望的升华说:在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方面,它支持泛性论的观点,把性欲看作是文艺创作的动机,作家和艺术家从事创作是受他们的“本能的欲望”的驱使,艺术家和常人一样,由于欲望长期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便试图在文艺创作中得到感情的宣泄,以获取快乐,因此他们创作的动因就是“性欲的冲动”。
文艺本质上是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的一种升华,经过生化作用,受压抑的力比多便可以通过社会道德允许的途径或形式得到满足。
梦的四种作用方式:压缩、移置、表现手段、二次加工5】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指20世纪初叶开始,詹姆斯,福克纳等一批小说家撤出传统小说中作者自我的介入,致力于描绘人物的无意识活动,即以自由联想等为线索直接且自然地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叙事手法。
6】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以兰色姆《新批评》一书得名。
在书中他评论了艾略特、瑞恰兹、温特斯等人的理论,称他们为新批评家。
它的崛起是对忽视文学作品本身的种种文学批评倾向的反拨,由于它一开始就抓住了传统文学批评的最薄弱的环节加以批判,并辅之以一整套十分具体、操作性极强的阅读、批评文学作品的方法,因此在西方文学批评界和文学教学活动中占用主导地位。
7】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认为诗应当是非个人化的,针对浪漫主义宣扬感情和个人的观点,明确指出诗歌不是感情的放纵,而是感情的脱离,诗歌不是个体的表现,而是个体的脱离。
*他把文学家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加以考察,认为任何一位文学家都不会具有完全的意义,只有把它放在前人之间比较、对照我们才能获得客观的评价。
*文学家应该消灭个性。
*非个人化还应当逃避文学家个人的情感。
8】兰色姆的本体论批评:*强调诗本身的本体存在,认为批评应当成为一种客观研究,它不应当探讨文学与各种社会生活现象的联系,而应对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一种封闭的、独立自足的存在物,研究其内部的各种因素的不同组合、运动变化,寻找文学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
*诗的本体性来自它可以完美地复原世界的存在状态。
9】兰色姆的架构-肌质理论:认为一首诗有一个中心逻辑构架,但是同时它也有丰富的个别细节,这些细节有的时候和整个的构架有机地配合,或者为构架服务,有的时候只是在构架里黯然自在地讨生活。
架构是诗中可以用散文转述的主题意义或者思想内容部分,而肌质则指作品中不能用散文转述的部分,肌质是作品中的个别细节,与架构是分立的。
肌质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构架。
他所说的构架是对实在的逻辑陈述,而肌质则又是一种内在的秩序,它与内容和形式大致相当,这样可以看出构架-肌质理论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理论,它把肌质作为作品的核心、精华和本质,这是一个明显的错误,它割裂构架与肌质的内在联系,也陷入了形而上学的误区。
10】燕卜荪的复义理论:(七种类型)*一物与另一物相似,实际上这两种事物有多方面的性质均相似。
*上下文引起的多种意义并存,包括词语的本意和语法结构不严密引起的多义。
*同一词具有两个似乎并不相关的意义。
*一个陈述词的两个或更多的不同意义合起来反映作者的心理状态。
*一种修辞手段介于两种所要表达的思想之间。
*累赘而矛盾的表述迫使读者自己去寻找解释,而这多种解释又互相冲突。
*一个词的两种意义正是上下文所限定的恰好相反的意义。
11】维姆萨特的感受谬见:感受说也是一种谬见,感受谬间则在于将诗和诗的结构相混淆,其始是从诗的心理效果推衍出批评标准,其终则是印象主义和相对主义,认为当读者阅读诗与一个小故事时,在他的心中会产生生动的形象、浓厚的情感和高度的觉悟,对于这些由阅读所产生的主观感受既不能驳斥,当然也不能作为客观批评的依据。
12]新批评派的基本特点:*极端的文本中心主义,彻底割裂了文学研究与社会历史和文化、与作者和读者、与社会效果等等的联系。
*对文学结构的分析较为深入细致,常常包含了某些辩证法的因素。
*以语义学分析作为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高度重视对文学语言的研究。
*理论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他们的理论一般都能在文学批评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18】象征主义的现实存在;*象征主义追求高于现实世界的丰富心灵世界及内在生命力。
*追求一种创造读者的自由的艺术创新。
*象征主义诗人虽有文笔、手法、见解、感觉和写作方式及美学理想等对方面的差异,但他们在精神上却有高度的一致性的强大的凝聚力,反对只写人性的共相和普遍性,而高度重视个性和个体的内心活动。
13】萨特的介入说;认为文学家用文学语言说话,通过自己的写作揭示社会生活,从而干预社会生活,介入社会生活,即使一个作家对世界的某个方面采取沉默状态,其实也是一种介入。
散文家使用语词指称某人,偶无从而导致某人某物的被揭露和改变,因而这种说话方式是行动和介入。
认为文学创作就是行动,就是介入生活,就是战斗。
介入说充分肯定文学与社会的联系,否定脱离社会生活的唯美主义理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异化现象的批判,体现出改变资本主义现状的愿望和要求,具有强烈的战斗精神。
局限性在于人要求文学艺术去争取人的自由只是一种存在主义的自由,即脱离了客观必然性的绝对的个人自由,这种追求绝对的个人自由本身就与介入社会生活的要求相矛盾,其次,介入说过分夸大文学艺术的社会作用,通过以文学艺术介入社会生活为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理想,显然具有浓厚的空想主义。
14】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是“并非由个人获得而是由遗传所保留下来的普遍性的精神机能,即由遗传的脑结构所产生的内容。
这些就是各种神话般的联想——那些不用历史的传说或迁移就能够在每一个时代和地方重新发生的动机和意象。
指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世世代代的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它既不产生于人的经验,也不是后天获得的,而是生来就有的,这是一个保存在整个人类经验之中并不断重复说我非个人意象的领域。
15】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核心是文学原型,他在构建其文学理论时对原型进行了移位,把心理学或人类学意义上的原型移到了文学领域,赋予原型以文学的含义。
通过转化、运用原型理论,他把一部分作品构织成一个由意象组成的叙述表层结构和一个由原型组成的深层结构,并通过原型的零乱的提示去发掘作品的真正含义,认为原型不仅可以包含而且可以贯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背景的发展过程,一些表面上没有联系的文本组成部分和描写细节构成了一个或多个原型模式,而这些原型模式又可以反映作品的叙述和意象表层之下的内容。
不足在于,认为文学艺术只源于原型,否认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这在根本上是错误的,注重文学的总体性研究,但却忽视了具体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和审美功能。
16】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的重要贡献:*注意观察文学本身的运动发展规律,对我们认识文学的本质、起源、发展和演变有重大的意义。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仅考察各种批评之间的关系,而且考察文学批评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这种批评的解剖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批评的功用,有助于建立科学的批评体系。
*将文学作品置身于一个更大的文化背景中去考察,使我们能够克服狭隘的思维方式,克服极端形式主义的批评倾向。
*为我们观察文学世界提供了新视角,为我们分析文学作品提供了新方法。
17】布莱希特的史诗剧:用以事件和理智为要素的叙事性取代了传统的戏剧性,它主要不像传统戏剧那样通过冲突激发观众的激情、共鸣以达到净化感情的目的,而是借助叙事、评判手段使题材和事件经过“间离化”而引起观众惊愕,取得理智的收获。
史诗剧的核心是间离化,所谓间离化是指有意识地在演员与所演的戏剧事件、角色之间,观众与所看演出的戏剧事件、角色之间制造一种距离或障碍,使演员和观众都能跳出单纯的情境幻觉、情感体验或共鸣,以旁观者的目光审视剧中人物、事件,运用理智进行思考和评判,获得对社会人生更深刻的认识。
19】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和表现论:他的表现主义的基础是直觉,把直觉的只是归结问美学和艺术,强调艺术概念与哲学有所不同。
一个艺术作品尽管是哲学的概念,这些概念尽管在一部哲学论著中更丰富的,深刻,而一部哲学论著尽管有着及其丰富的描写与直觉品,但那些艺术作品尽管有那些概念,它的完整效果仍是一个直觉品,他的直觉指心灵赋予形式杂乱无章的物质世界的活动,直觉是自由不受制于机械的被动的事实,真正能够说明直觉唯有表现。
反对视直觉为艺术构思,视直觉为艺术传达看法,坚持直觉和表现不可分割的立场。
20】形式主义主张:*文学作品是意识之外的现实。
*文学作品的根本艺术宗旨不在于审美目的,而在于审美过程,要使审美感知变成审美感知就需要采用陌生化手段,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让人们从自动感知中解放出来,重新审美地感知原来的事物。
*文学批评的任务是要研究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内部规律,即文学性,也就是要着重研究艺术形式。
*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是文学批评可以运用的主要方法之一。
21】布拉格学派在理论上的主要特征:*注重语言的功能研究。
*类比方法是学派的研究手段之一。
*把共时性语言学研究与历时性语言学研究结合起来22】传统精神分析批评从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得到的启示:*无意识理论*力比多学说*关于伊德、自我和超我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梦的学说和梦的理论*俄狄浦斯情节说*文学艺术与“白日梦”*艺术家与精神病。
23】结构主义的主要特征;*它的一般性的泛学科特征,结构主义思潮的一般特征集中表现在对结构概念的独特解释上。
皮亚杰对结构有三个基本概括;整体性是指结构整体中的各元素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转换功能是指结构内部存在着具有构成作用的规律、法则,自我调节是指在结构执行转化程序时它有自身的调节机制而无需求助于结构之外的某物。
*结构主义自身的基本特征:寻求批评的恒定模式,强调文学研究的整体观,追踪文学的深层结构,在文学符号学和叙事文学上有深入研究。
24】巴尔特的零度写作:所说的零度写作也是零度风格,它体现为作者主体性的遮蔽,这正吻合了结构主义倡导的无作者思想,无主体知识的认识,即以一种超越了个性的结构来凌驾与个人之上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