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古诗之美及古诗教学
部编版语文教师培训:古诗词与文言教学例谈

文言文教学——《伯牙绝弦》
1. 阅读方法的学习和运用 2. 古文阅读的体验和积累 3. 语文形式的品味和感受 4. 审美情感的熏陶和悦纳 5. 经典文化的感知和传承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 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 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 点滴到天明。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古诗教学内容的确定 ——以苏教版《古诗两首》为例
——节选自《列子·汤问》、《吕氏春秋》等
1. 阅读方法的学习和运用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 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 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节选自《列子·汤问》、《吕氏春秋》等
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差可拟 未若
[世说新语•言语]
鹅毛、蒲公英、梨花……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 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 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 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兴发感动物我合一——以《古诗三首》教学为例谈咏物诗教学的思路

兴发感动物我合一——以《古诗三首》教学为例谈咏物诗教学的思路“兴发感动”说是叶嘉莹先生评赏古典诗词的主要理论,叶先生认为中国诗歌中最重要的质素,就是那份兴发感动的力量。
特别是对于学生而言,阅读古典诗词不仅仅是得到一种学问知识,更重要的是展开联想,体会到诗歌所传达的兴发感动的力量,我觉得如此才是兴发感动、无我合一的理想的学习境界。
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如何让孩子们汲取古诗的精神营养和文化力量,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的责任。
下面结合自己这篇《古诗三首》的教学浅谈一下自己对咏物类古诗的教学思路。
咏物诗通过借物喻人的手法,呈现诗人自我的品性,或赞颂某一类人群的高贵品质。
教学咏物诗的最高境界在于言意齐飞,物情一色。
因此,在这节课教学前,我就通过反复解读教材,了解大量的人物资料,确定诗抓住两首诗中“千锤万凿”、“千磨万击”的这两个数词联系来体会“石灰”和“竹石”这两种物象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理想信念的坚持,进而再延伸到一类人物如于谦、郑燮、屈原、文天祥等,以一条人物群像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真正走进咏物诗的内核,通过联想还原古诗的意境,并在角色置换中体验诗人的内在情愫,取得较好的教学效益。
一、朗读古诗,探寻物象——引发“兴发感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依托古诗语言,整合提炼出诗歌所蕴藏的“物象”,这是揭秘诗歌内在密码,探寻诗歌整体意境的基础保障。
在本课的古诗教学中,我从关注理解,落实朗读中去探寻物象。
1.我引导学生读准字音,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如“浑”和“焚”的读音区别和意思;“粉骨碎身”与“粉身碎骨”比较两个词的意思不一样:粉骨碎身意思是身躯粉碎,牺牲生命;粉身碎骨意思是身体粉碎而死。
2.要读出节奏和韵味。
古诗词节奏、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
《石灰吟》是一首平起七绝,用“删an”韵,是比较开阔深远的一个韵。
诗中连用七个入声字,要读得短而重,“三分诗,七分读”,通过采用师生合作的朗读方式,体会本诗的节奏,更利于孩子们在读中理解诗意。
诗情画意赏古诗——杭州千课万人古诗教学分例谈

大造就时 ,总是希望能引领孩子再创
造古诗艺术的美 ,而不是让他们囫 囵 吞枣地识记 , 肤浅地背诵。
古诗词 之美 ,美在意境。所 谓意 境 , 艺术 家的审美 体验 、 是 情趣 、 想 理 与经过提炼 、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
一
,
古诗讲究一个 “ ” , 韵 字 诵读起来 ,
音韵和谐 , 朗朗上 口, 像一首婉 转动听
师: 花红柳绿 的季节 , 他们依依惜 别, 烟花见证了他们 的情 0
生 : 到一艘小帆船 , 白在 不 我看 李 停 地挥 手 , 说一路 走好。 请欣 赏金 明东 老师 的诗 画教 学
也应该重视引导学 生领悟诗 中的意境
美, 根据古诗特 点, 采用不同的教 学方
法 ,把诗 人 创造 的意 境 再 现 于 学 生 心
摩 诘之 画 ,画中有诗 。 ”高超 的 “ 画
笔 , 使 “ 可 画中有 诗 ” 而美 妙 的 “ , 诗 笔 ” 又可使 “ 中有 画 ”从而使 得诗 , 诗 , 情 画意融为一体。 口 何积极 引导学生
生: 我从 “ 重” 花 中看到万 紫千红 的锦官城。 生: 我从最 后两句 看到 了被 雨水
和着 、 唱着, 美的词韵、 意境悄然滋生。 三位 教师 发挥 了各 自的 声 韵特 点, 根据 自己对诗词的理解 , 组织诗化 的语言 , 描述诗 中意境 , 使孩子在抑扬
宋代著名文学 家苏轼在评论 唐代 大诗 人、 画家王维 ( 库诘 ) 蓝 田烟雨 的《
图》 时说 :昧摩诘 之诗 , 中有 画 ; “ 诗 观
背诵。这些古诗 多是千古传诵的名家 名篇。当我们震慑于古人诗歌的艺术 魅 力, 惊叹其鬼斧神工、 运化天成的伟
用师作 画 师生合作 画、 生作 画 , 引领 孩子走进 古诗 的画卷 ,在诗画 中领略
五年级语文古诗教案2:用心阅读,领悟古诗之美

五年级语文古诗教案2:用心阅读,领悟古诗之美近年来,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古诗教学已经成为学生必修的素养课程之一。
而五年级古诗教学,则是整个古诗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能够逐渐领悟古诗之美,感受到中国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教材分析五年级下册古诗教材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不同的古诗作品。
这些古诗讲述了不同的历史事件、自然景观、人物事迹等。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表现了作者的离愁别绪;“江雪”描述了冬日江边的自然景观;“登高”则记录了饱经沧桑的楚国文化之根。
二、教学目标1. 感受古诗的音韵、节奏和韵律。
通过朗读古诗,使学生感知韵律美、声音美和音乐美。
2. 理解古诗的情感,了解历史和文化背景。
了解古诗的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时代背景、文化背景。
3. 学会分析古诗,提高思维能力。
学生要能够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感性认识和文化常识,进行简单的课文分析,从中领悟古人思想和情感。
三、教学方法和策略1. 影视展示法。
通过电影、微视频等方式,展示与古诗相关的场景或图像,让学生感官体验,并激发学生兴趣。
2. 诵读朗读法。
通过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音韵、节奏和韵律;通过朗读,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语音准确度。
3. 情感体验法。
通过情绪表现、互动游戏、身体动作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古诗情感的体验和理解。
4. 任务驱动法。
通过集体活动、小组竞赛、文史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够在自我发现和探究中,更好地领悟古诗的美。
四、教学主要内容1. 阅读理解。
让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能够感知其意境和文化内涵。
2. 课文分析。
通过分析古诗的形式、内容、情感表现等方面,来深入理解其内涵和构成。
3. 创意绘画。
通过自由创作、模仿绘画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古诗的艺术表现形式,提高审美水平。
4. 课外拓展。
可以组织一些古诗背诵比赛、课外采风活动、文化体验游学等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度和多元性。
诗无达诂文无定法——古诗词教学例谈

诗无达诂文无定法——古诗词教学例谈
古诗词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其形式特点和艺术表现都具
有较高的独特性和艺术性。
对于学习古诗词的学生来说,除了掌握
基本的语言知识和修辞手法之外,还需要从独特的角度加深对古诗
词的理解和把握。
因此,如何有效进行古诗词教学,成为了教师和
学生们所关注的一个问题。
首先,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古诗词是古代
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都具有浓郁的时代特征。
教师应当在课堂上介绍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诗词。
其次,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兴趣。
古诗词不同
于普通的阅读材料,其意境和语言表现方式都与现代语言有所不同。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兴趣,不
能过于追求翻译和解释诗词的具体含义,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表达。
再次,教师应当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古诗词的艺术表现
多样,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呈现学生,例如语音讲解、演唱、
音乐欣赏等多种形式,以便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验古诗词的艺术
魅力。
最后,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创新和自由发挥。
古诗词的创作是个
人思想和文化背景的结合体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创作思路和表现
方式。
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在古诗词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表达。
例谈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你和你 的小伙 伴最喜欢玩什 么课外
游戏 ?说 一说 小 伙 伴 当时 的 神情 。
( 2 ) 想 一 想
一
( 1 ) 表 达 能 力强 的 同 学 , 可 以 试 着 说 说, 用 自己 的话 描 绘 诗 句 景 象 ; ( 2 )喜 欢 朗 读 的 可 以 有 感 情 地 读 一 读;
( 3 ) 擅 长 画 的 同学 可 以 一 i 田 i 。 通 过 三 种方 式 的瓦 相 补 充 , 让 学 生 对
动 的语 言这 一 媒 介 , 启 发 学 生 的想 象 力 , 加深学生对l 田 j 面 的感 受 。 例 如 在 教 学 苏 教 版 小 学 语 文 第 六 册
1 . 用 生 动 的语 言 去 激 发
境, 不断地去填补 完善 , 使 得 面 逐 渐 鲜
活 灵 动起 来 。
如在 教 学 苏 教版 小 学 语 文第 六 册 《 绝 句》 一课 时 , 笔 者 先 让 学 生 自主 选 择 学 习
方式 :
学 生脑 海 中 的画 面 , 首 先 需要 通 过 教 师 的教 学 语 言 去 激 发 。教 师 的语 言 越 生 动, 学生在脑海 中浮现的形象就越鲜 明。
真 可 爱 的儿 童 形 象 。在 引导 学 生 设 计 了 以 下 教学环节 :
( 1 ) 忆一 忆
受契合 , 使学 生透过精美 的文字 , 张开 想
象的翅膀 , 去再现其 中的俩面 , 获 得 悠 悠
不 尽 的 美 的享 受 。
美感 , “ 歌” 有听觉感受 , “ 浮” “ 拨” 等 动 词 有 触 觉 感 受 。如 果 教 师 能 指 导 学 生 寻 找
感受中文诗词之美:《春江花月夜》中学音乐教案2

感受中文诗词之美:《春江花月夜》中学音乐教案2。
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我一直觉得,中文诗词的美,可以通过音乐这个媒介来表达和传递。
在我所教授的音乐课堂中,我常常会介绍一些著名的诗词,如《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著名诗人张若虚所作,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春江的美景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月色如霞的美景图。
诗中气势磅礴的词藻、流畅深遂的句子、丰富多彩的意象,将所有美好的元素都融为一炉,悦目养心、绵延流畅。
作为音乐教师,我常常会将这首诗观、听、想、写、唱、画六者结合,通过音乐的实践来感受中文诗词之美。
观看这首诗能让我们想到什么样的音乐呢?诗中的春江之景,让我们容易想到动听的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开封城内景色、生活景象,古风音乐具有饱满、豪迈、磅礴的气息,是一种充满东方古典美的音乐风格。
听《春江花月夜》所传递的音乐氛围,可以借鉴我们的声乐表现。
我们可以从曲调的旋律、制造柔媚感的音色,通过声乐来实现中文诗词的表达。
再者,想象《春江花月夜》中的景色,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样的音乐呢?我们可以在音乐的编排中,借鉴到在画面中听到的乐曲。
比如,风景画中的天空,我们可以用音乐中的弦乐淋漓尽致地表现;画面中的山色,我们可以通过音乐中的低音提琴呈现出深沉、雄浑的唯美效果。
我们可以通过《春江花月夜》来启发音乐的创作。
我们可以从诗中的元素、意象、情感上吸取灵感,创作出一首灵感来源于这首诗的音乐作品。
中文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积淀,更是中学音乐课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音乐的实践,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中文诗词之美,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中文诗词的兴趣,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浅谈小学古诗美学教育的方法探究

浅谈小学古诗美学教育的方法探究古诗是我国几千年来积淀起来的瑰宝,古诗学习对提高学生语言素养以及综合素养有着重要作用。
小学古诗教学是提高學生人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小学古诗表现形式具有直观性、整体性,含蓄悠远,因而可以采用听、读、述、想让学生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语言美、艺术美和情感美,在优美的诗歌意境中受到美学教育,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健全人格和品格。
标签:古诗词美学教育审美能力教学路径古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古诗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素养以及综合素养,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多年来,我们的小学古诗教育呈现模式化,单纯的诵读、讲解、中心思想归纳等已经不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美感,达不到教学目的。
因此,我们应该改进教学方法及手段,让学生体会到诗词本身所拥有的美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小学古诗词之美学教育的必要性(一)古诗教学目的所要求的古诗教学的目的包括培养爱国思想情感,养成勤俭节约、尊重劳动、同情他人的品德等,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如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情感熏陶,感悟人生哲理,享受审美乐趣。
(二)古诗的美育地位所决定的美育,即审美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因此,被选入小学课本的古诗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精品中的精品,具有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是二者结合的典范。
古诗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它在陶冶人们的情操、美化人们的心灵、培养审美情趣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因此,古诗作为语文教育的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其发挥的美学教育作用不言而喻。
二、小学古诗词的美学表现形式的特点(一)直观性。
借景抒情是古诗中最常见的表现方法,所抒之情靠景物描写来支撑。
因此,古诗中大多有一定的景物描写,把人物的情感、把作者塑造的意境美通过具体的形象直观呈现在我们面前。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集中刻画一个“愁”字,各种景物描写都让人感受到作者愁绪之浓重、思乡之心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古诗之美及古诗教学
如何用好古诗教材,充分发挥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呢?笔者以为,应该以审美的目光去发现古诗之美,引领学生从各个层面揣摩、体味、欣赏。
享受古诗之美。
一、古诗语言之美及其教学。
读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不能不叹服“诗仙”李白出神入化的修辞技巧,“三千尺”“落九天” ,分明是夸张至极致,却又毫无出格或失实之嫌,相反让人犹如伫立瀑流之前,耳闻目睹着瀑布直泻而下、轰然作响的壮美气势;读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你也不能不钦佩“诗圣”杜甫这么工整严谨的语言风格,“一行”与“两个” ,“黄鹂”与“白鹭” ,“翠柳”与“青天”以及“鸣”与“上” ,数量、色彩、名称、动作,在这里一一对应,何等整齐匀称!平声与仄声,在这里交替呈现,协调有致,给人轻盈灵动感觉。
这,就是古诗的语言之美。
由于古诗通常有其格律,对句之间又讲究平仄对应,诗句尾字要求押韵,这就使得古诗诵读起来朗朗上口,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
鉴于古诗的语言之美,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好好诵读,通过诵读感知古诗语言的音韵之美;还应引导学生用心研读,字斟句酌,通过研读
发现古诗语言的表达之妙。
二、古诗景象之美及其教学。
小学古诗中,相当数量的作品都是摹景状物的佳作,它们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美不胜收的动人景象。
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披文入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诗句所描绘的种种景象,进而在联想和想象的世界中欣赏这些景象。
如在教学刘禹锡《望洞庭》一诗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想象基础上去“欣赏”这样的景象:夜幕降临,静静的天空升起一轮明月,月光倾泻在湖面,轻纱似的,增添了洞庭湖的神秘;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水面平静得似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君山碧绿如翡翠,山点缀着水,水环抱着山,君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像是在白银似的盘子里放进的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如何引导联想和想象?笔者以为方法不一而足,可以在教者入情入境的范读中展开,可以在悦耳的音乐伴读中展开,可以在闭目凝神的静听描述中展开,也可以在直观生动的媒体演示中展示无疑,在想象的世界中,学生看到
了美,也享受了美。
三、古诗意蕴之美及其教学。
诗之所以美,诗情画意,
内
涵深广,而这往往体现在它的形象“背后”隐含的深刻意蕴, 我们教学这类古诗,应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引导学生透过表象,领悟内含的意蕴。
如教学《题西林壁》一诗中的“横
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站在不同角度观察庐山所获得的直观感受,适度启发
学生领悟到:“诗人不只是在表现庐山的姿态特征,而且是在启示人们,要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才能真正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
”再如教学《登鹳雀楼》一诗时,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不只是让学生从观赏的角度去理解,还应该启发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哲理:只有登得高,才能看得远;人们在处理事情时,一定要胸襟开阔,目光远大,不能做井底之蛙,不能鼠目寸光。
四、古诗情感之美及其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
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有的是寓情于景,有的是情景交融,有的是直接抒情。
吟咏这些古诗,可以给人以情的感染、情的陶冶。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以情激情,引导学生深刻体验, 具体感受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鸣。
如教《锄禾》一诗时,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农民在炎炎烈日之下劳动,挥汗
如雨的情景,体
会诗人同情和怜悯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受到热爱劳动人民、
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
又如在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时,引导学生明确这首诗抒发诗人客居他乡时对兄弟非常怀念的心情:“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两个“异”字突出了诗人举目无亲、形影相吊的处境和复杂心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的“倍”字说明了诗人“思亲”之情的强烈。
在理解的基
础上,引导学生表情朗读,可以使学生目视其文,耳醉其声,心
同其情,增强美感效应。
五、古诗心志之美及其教学。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 这是对诗歌本质的概括和总结。
何谓“志”也?“志”就是
情怀,就是心志。
诗人吟诗作赋,其旨在以诗抒怀,借诗咏志。
据此,我们教学一些古诗,不宜浅尝辄止,在引导学生体会情感之余,须进一步揣摩诗人的心愿和志向。
又如在讲《示儿》一诗时,引导学生抓住前两句,体会诗人陆游临终前“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沉痛心情,抓住后两句,体会诗人渴望“王师北定中原日” 那一天到来的强烈期待,从而深
切感受诗人炽热的爱国之情、真挚的报国之志。
(作者单位: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