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走向“主题思考”

课堂观察-走向“主题思考”
课堂观察-走向“主题思考”

课堂观察:走向“主题思考”

[摘要] 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研究的方法,课堂观察理所当然地应聚焦于“主题”,但目前的课堂观察存在主题缺失、“泛滥”、“架空”等现象。坚持课堂观察走向“主题思考”,就必须树立主题即“路径”、主题是“系统”、主题可以造就“学术世界”的观点,并通过构筑关于“主题”的“知识库”、“案例库”和“研究史”实现课堂观察的“主题化”。

[关键词]课堂;观察;主题思考

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研究的方法,课堂观察理所当然地应聚焦于“主题”;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观察,理所当然地应在聚焦“主题”的研究过程中建立“主题思考”的思维方式。有学者提出,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带着明确的目的”收集资料,作相应的研究,就要求我们必须“有主题”。因此,“主题思考”是课堂观察走向有效的必然前提。然而,教师形成“主题思考”的路却并不是那么好走,甚至可能会很漫长。

观察与分析当前教师与学校所展开的“课堂观察”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取得了许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

要反省和改进。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主题缺失

在有些教师的观念里,课堂观察只是“听课”、“评课”这些名词的美化。而传统意义上的听、评课,随意性很强,没有事先的系统思考,没有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预先学习,也没有对听、评课活动的预计成果。如果把“课堂观察”与传统意义上的“听评课”理解成一件事,那么,就会造成很多教师的课堂观察是没有主题、漫无目的、不着边际的,甚至纯粹是抱着任务观点和应付态度,敷衍了事。由于活动没有主题,有的教师在课堂观察时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教师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似听非听,似记非记,恹恹欲睡;而一支笔一本听课笔记一五一十做全课实录的已经是最认真的了。这样随意的、无目的、无主题的课堂观察就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这样的课堂观察日复一日,却没有更多的收获。其实,“课堂观察”的倡导与推行,首先就要解决“主题思考”的问题,而“主题思考”的前提是主题的选择;“主题缺失”,专业研究就无从谈起:面对一节课,我们要进行“研究”,却没有观察的主题,那我们还研究什么呢?

2.主题“泛滥”

有人会说课堂观察从不缺少主题。事实上,在课堂观察的过程中,可以研究的主题是无限丰富的,如“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学习状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问题不是缺少“主题”,而是

缺少对“主题”的精心选择与沉下心去的研究。我们提出课堂观察要走向“主题思考”,并不主张让研究“淹没”在主题中,而是主张形成“主题思考”的习惯,尤其要学会从某个或某几个主题的研究中“窥见”整个课堂的秘密。一些学校与教师为了赶上“课堂观察”这个热门,随意找个主题进行课堂观察,更有甚者一些学校为了“加速”课堂教学的改善一个个主题轮番进行,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组织的课堂观察,由于“主题”的“泛滥”而研究不深,每个主题都只是蜻蜓点水,走过场罢了,看似什么都研究,实质什么也没有深入地思考。这种“课堂观察”对于被观察者的课堂改进、观察者的专业发展毫无作用,因为它从根本上解决不了整个课堂教学的系统,更别说促进教师理念的转变。在“主题泛滥”课堂观察的“众声喧哗”中,你千万不要说:“课堂观察哪里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的改变?”如果我们从来没有过对某些“主题”像深挖一口井那样地去研究,我们的“主题思考能力”怎么形成呢,我们的课堂研究能力又如何能够提高呢?

3.主题“架空”

有些老师也知道“主题”的重要性,也接触相关“主题”的理论知识,但是,由于这样的理论来自于“书面”,并没有与教育的实践发生深刻的共鸣,所以,“主题”与“现象”处于“脱节”的状态之中。于是,在课堂观察中也不缺乏这样的案例: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课堂观察,然而在课后研讨环节只是针对一些现象进行描述,

却没有现象背后的理论分析;或者,空有一番大道理却没有具体的现象描述以及重构建议;再者,就是现象也有了,理论也有了,却是无法融会贯通的“两张皮”。以“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这一观察主题为例,有的观察者对“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进行了系统学习,甚至也能说出布鲁姆的教学目标理论,但具体到课堂中,只是说一些大道理,却无法举出实例来说明“课堂评价”如何展开,如此理论脱离实际,主题是处于“架空”状态的;另有一种,则只能说出各自的经验判断——虽然罗列了很多现象,但却并不能透过这些现象去进行原理层面的分析,这样,虽然他们也说了很多关于“评价”的事实——但这些事实永远无法得到深刻的理解与合理的提升。因为在此之时,“理论”也是被“隔离”着的,“现象”与“细节”并不能得到“理论观照”,这样的观察与分析也许有时能够对某节课的课堂教学有所改进,但不可能改变教师关于课堂教学的系统思维与完整的实践智慧。

“课堂观察”如果不能进行“主题思考”,就很容易走向形式主义的陷阱之中,想要获得真正的实效,就几乎是不可能的。试图开展“课堂观察”,却没有抓住核心的“主题思考”,一味地追求“量表设计”与“观察次数”,最后只能徒呼“课堂观察没有用”。

“主题思考”是所有研究活动能否有效的关键因素。没有“主题思考”,就不可能对某一领域有深刻的思考,而如果从来都没有过

对具体领域的深刻思考,人的思考是不可能变得整体深刻的;“主题思考”自然也是课堂观察能否有效的关键因素,没有“主题思考”,就不可能对课堂教学某一领域有深刻的思考,而如果从来都没有对课堂教学的具体领域的深刻思考,我们也是不可能形成对课堂教学真正深刻的理解,而没有对课堂的真正深刻的理解,“课堂观察”的所有技术都将失去意义。

但是,在课堂观察中要形成“主题思考”的习惯并不容易,因为课堂教学总是以“复杂性”的特征存在的,它包括千千万万个“主题”,而且,这些主题总是相互依存、错综交叉、无法分割的。

那么,在“课堂观察”中,我们究竟又如何来理解我们所倡导与追求的“主题思考”呢?

1.一个“主题”就是一种路径

主题即路径,选择了一个主题,就是选择了一个路径,选择了一个通往目标的路。课堂教学是一个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的现场。在这个现场中,我们可以思考的内容实在太庞杂,庞杂到几乎无以复加;这个现场的变化太快了,快到几乎瞬间万变;涉及的因素太多了,多得常常让我们的思考感觉“无从着手”。面对这样的现场,如果没有一个抓手,教学研究就无法进行,我们就会进入“现象的森林”而迷失方向。这个“抓手”就是“主题”,这个“主题”就是我们进入课堂研究的一种路径。以课堂教学中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元素为抓手,进行现象观察、细节分析、理论叩问、课

堂重构,从而实现教学的切实改善,这是课堂观察最重要的意蕴。例如,我们以“学生学习状态”为主题进行课堂观察,就是在尝试通过观察与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以破解课堂效率的奥秘——此时,我们选择的路径是“学生学习状态”;同样,我们也可以选择“教师”的观察路径,比如以“教师提问”为主题、以“师生对话”为主题,都是我们选择的不同观察点。如果以“登山”为喻的话,“主题”就是通往山顶的不同路径;只要我们符合教育学的基本原理,那么,选择一条路,就可登上那座山。

2.一个“主题”就是一个系统

“主题思考”是“课堂观察”的思维特征。而“主题思考”,其实是一种系统思考,因为每一个“主题”都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的内部,有诸多相互关联的因素,这些因素我们可以称之为“子主题”;在这个系统的外部,也有着诸多与之相互联系的因素,这些因素,有的是与本主题并行的“兄弟主题”,有的则可能是本主题的“母主题”。但不管选择了哪一个主题去观察课堂,只要形成了一种系统思维方式,我们就认为课堂观察走向了“主题思考”。比如,在“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这个主题下的课堂观察,我们可以说“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是个“大主题”,那么,如“教师评价语的观察”、“课堂教学中评价标准的落实”、“课堂教学中评价活动的实施”等,就是“子主题”;如果我们选择“课堂教学中评价标

准的落实”为“大主题”,那么,评价标准的制订方法、评价标准引领下的学生学习、评价标准的有效调整等,就是“子主题”。当然,无论选择怎样的“主题”,既然是涉及“评价”,我们的观察与分析就必定与“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等主题相关联。这样,就构成了一种基于“主题”的系统思考;这样,“课堂观察”才是可能有深刻意义的。

3.一个“主题”就是一个学术世界

把一个小小的主题做深做大做透,这一个小小的主题就会把一个教师带往一个“学术世界”。当教师亲历这个做深做大做透的过程,他就会成为这个主题“学术世界”里的“权威”、“专家”,就具有专业话语权了——研究“提问”的,会成为“提问专家”;研究“对话”的,会成为“对话专家”;研究“评价”的,会成为“评价专家”。当然,所谓教师的“专业话语权”,不是基于“说”的,而是基于“做”的。这个“专家”不是理论专家,而是有理性思考的实践专家。比如我们学校把“教学目标”作为首先进行集体研究的“主题”,在这个“主题”的引领下,老师们开始接触关于“教学目标”的经典理论,开始在课堂观察中运用(甚至我们尝试在观摩名师录像课的时候进行“目标还原”),继而开始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让自己的课堂在明确的目标之下,做一个“明师”。在这个主题的框架内,我们出现了自己的“教学目标研制专家”,他们撰写相关的研究论文,开设相关的研究报告,因此开始沉迷于课堂教学的研

究,领略“主题思考”的魅力,假以时日,我们相信,这一研究“主题”一定会把我们引向更为博大的“教育世界”。因为一个小主题,创造教育的大世界,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这也是我们主张“主题思考”的重要依据。

课堂观察走向“主题思考”,这是我们专业生活中迈出的重要一步,但是这一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课堂观察中注意“主题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做?对于学校与教师来说,重要的不是对“课堂观察”本身进行研究,而是用课堂观察的方法去进行研究。所以,在明确什么是“主题思考”之后,我们应思考:怎样去开展“主题思考”?1.构筑关于“主题”的“知识库”

没有专业知识支撑的课堂观察不可能达到一定的研究深度,它只能像浮在水面的“绿萍”,永远不会扎根——只有所谓的“方法”,而没有对研究内容的深切探索,当然是无根的。我们在选择课堂观察“主题”的时候,努力建立关于“主题”的背景知识,形成关于主题的“知识库”。这就要求我们要在研究与实践的同时开展广泛而深刻的阅读。教师要为自己建立起相关“主题”研究的“资料库”,并对其中影响到主题认识的书进行阅读、梳理与吸收,这些书将为老师们基于“主题思考”的课堂观察提供坚实的基石。没有关于“主题”的背景知识,“主题思考”就无法进行;“课堂观察”的所谓“观察主题”也只能浮光掠影。例如,在开展“教学目标”为主题的课

堂观察的时候,我们研读《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研读崔允漷教授主编的《有效教学》;在开展“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为主题的课堂观察时,我们又一起深度阅读了很多关于“评价与教学”的论述。这种研读丰富了我们关于观察主题的背景知识;同时,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研究所所长崔允漷

教授专家团队的深度合作,又为我们构筑关于相关“主题”的背景知识提供了另一条重要渠道。构筑关于“主题”的背景知识,使我们能够站在学术的高地开展课堂观察,使课堂观察从“经验”走向“理论”。

2.建立关于“主题”的“案例库”

“主题思考”是课堂观察必需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深度的思考,一种高品质的思考。这种思考,需要理论背景的建立,但又完全不是书斋式的思辨与纸面上的“谈兵”,而是一种“实战思维”。我们如果要试图对所关注的“主题”真正地形成自己的见解与观点,就必须在课堂的现场不断地叩问“主题”,不断地积累关于“主题”的案例,形成关于该主题思考的“故事”与“案例”。我们正在不断地磨砺,努力使自己早日具备这种“主题思考”的能力。我们的各种研究活动,正在由“散点思考”向“主题思考”转型。无论是教材解读,还是学生研究,无论是理论阅读的总结,还是实践问题的思索,都在经历“主题思考”这个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主题思考”的方法。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我们还将“主题”作为集

体课题来关注,于是,每一次的教研活动也就变成了关于该主题的一个“集体研讨”。在本学期,我们把“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作为“主题”,教师们在课堂观察后的分析与研究的心得,就在不断地丰富学校关于这个主题的“素材库”,形成了关于这个主题的“案例世界”,从这些观察手记的标题中我们或许可以略见一斑:《评价引领下的新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浅谈“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的实践中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由观课想到如何组织“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活动》《评价是激励,更是引领》《评价标准:坚守学生立场》等。而我们学校每学期的“成长课堂研讨会”就是关于每个学期观察主题的研究心得的集中呈现。就这样,我们不断地建设与丰富着关于“主题”的案例库,我们关于“主题”的理解“活”在这些故事之中。

3.创造关于“主题”的“研究史”

相比以往我们习惯的课堂观察,“主题思考”下的课堂观察是一个更关注过程的教学研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某种角度讲,一个“主题”就是一段“研究史”,在这个过程中有时会走走停停静下来思考,有时会进行主题内涵的修订,有时甚至会和其他“主题”交叉并行。因此,我们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我们曾经关注过的一些主题,都成为了“课堂观察”的视角。形成这种的视角,我们的确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磨砺。我们以“教学目标”为主题进行课堂观察,通过对一些和目标相关的角度(目标的制订、目标的描述、

目标的实施、目标的达成)进行课堂观察、分析课堂教学现象,乃至对课堂进行重构。例如,我们把“课堂教学中的核心任务”为作为课堂观察的主题,在以前“教学目标”观察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中“核心任务”进行分析,试图通过对“核心任务”的设计和实施的观察,来改善课堂教学中“核心目标”的达成;然后,我们又以“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作为课堂观察主题,旨在寻求一条通过改善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有效之路。

关于一个“主题”的观察史,就是关于这个主题的研究史,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创造。通常地,从无主题阶段到泛主题阶段,最后形成独具个性的精确的研究主题,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尤其是在“主题思考”方式没有建立之时,不能急于求深,关键在于培养“主题思考”的意识。对于时下“观后思”、“听后记”甚至“教学反思”的写作缺少“主题”的现象,我们常感忧虑。所以,我们主张这些“写作活动”必须提高“专业品质”,其起点是“给这些文章加个标题”。不要小看这小小一步,这小小一步会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大步”——是从“无主题随感”到“主题思考”的重要一步。当这种“主题思考”真正成为思维方式的时候,我们的“课堂观察”才能写就真正的研究史。

我们相信,有了“主题思考”,课堂观察定会从复杂的现象世界中进行聚焦式的研究,那些研究的“主题”会把课堂观察中捕捉的零碎现象像铁屑一样地聚拢来,丰富我们的理解,提升我们的实践,

从而真正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责任编辑余华

课堂观察心得体会

课堂观察心得体会 英语组姜海献 通过学习让我对课堂观察有了初步的认识。课堂观察与传统的听课相比,我认为传统听课关注的是全面的整体的课堂,而课堂观察则把观察的视角缩小,从点中看全面。也可以说课堂观察是在传统听课的基础上把听课目标更细致化,更明确化。另外传统听课基本上是每个人各自听完课后发表相关的意见。然而在一堂课上,一个听课老师既要观察开课老师的一言一行,又要注意学生的一举一动,这样对于听课老师来说确实很难观察得细致、全面。课堂观察则是通过集体合作,分清各小组听课目标,在此基础上更明确地把握听课重点,甚至有时会通过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得到有力的数据证明,从而更加客观地进行评论。通过某个细节,某个特定的角度,观察课堂,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课堂观察后的反思,让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作为青年教师,如何通过课堂观察使自己的教学有效性提高,除了平常开课时,作为被观察对象,在课后从其他老师那听到指正和建议外。我觉得自己平常在教学中的自我反思则更加重要,毕竟听课的次数有限,也不可能把自己的每堂课都录下来。所以每节课后能及时地反思课堂上观察发现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课堂上,有时候我也会不自觉的问学生“对不对?是吗?”诸如此类的口头禅。虽然没有统计过,但自己也感觉到出现的频率好象还挺多的。另外,在问题的设计上,也存在着问题多,问题散的不足。自己感觉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都有必

要问,但是在实际课堂上操作的时候,有些问题就显得太浅,一问就知道,要么就问得太深,学生无从下手。这些是对教师自身的观察反思,那同样如果是对后进生每节课也进行观察反思,通过记录下的内容再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也是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时可能只能观察到一部分不足之处,毕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反思是找到存在的问题,而从观察老教师的课堂中则是找到解决自身不足的方法,从而积累经验。观察他人的课堂,可能因此发现他人的课堂经验,也可能总结出他人的课堂教训,但课堂观察归根结底还是要服务于自己的课堂,加深自身对于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 确实一堂英语课要上好,需要注意很多细节。例如:多媒体的使用、教师的语言是否有感情、问题的设计、朗读的指导、板书的设计、学生的反映等。但是一堂课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一个教师也不可能是毫无缺点的,然而课堂观察则是尽可能的发现问题,减少缺点。教学优点越多,缺点越少,那么课堂教学就越具有创造性和艺术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将努力战胜这些自身存在的缺点,提升教学水平。 接着,谈谈教学内容的观察诊断。从这个维度诊断课堂教学需注意:1、选择教学内容是否合适:符合课标规定、与教材要求吻合、与研究适应、学生需要等;

《课堂观察》读书心得体会

《课堂观察》读书心得体会 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以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以下是的《课堂观察》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考! 假期中,我学习了课堂观察一书,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课堂观察是一门大学问,是需要教师的专业精神与相当的专业水平的。 通过学习让我对课堂观察有了初步的认识。课堂观察与传统的听课相比,我认为传统听课关注的是全面的整体的课堂,而课堂观察则把观察的视角缩小,从点中看全面。也可以说课堂观察是在传统听课的基础上把听课目标更细致化,更明确化。以前我在听课中,在一堂课上,一个听课老师既要观察老师的一言一行,又要注意学生的一举一动,这样对于听课老师来说确实很难观察得细致、全面。课堂观察则是通过集体合作,分清各小组听课目标,在此基础上更明确地把握听课重点,甚至有时会通过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得到有力的数据证明,从而更加客观地进行评论。通过某个细节,某个特定的角度,观察课堂,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课堂观察,它有明确的目标性,计划性,组织相当严密。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它由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把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课堂观察是一种

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三个阶段,课堂观察也是一种团队合作,它由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进行。 课堂观察让我们听课、评课者消除了很多疑虑,因为它所关注的问题不再是对教师的评价,不再是为教师的教学划分等级,它指向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课堂观察的过程是合作体关注学习,研究学习和促进学习的过程。它旨在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观察跟传统的听课评课不同的还在于,它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课堂观察中,教师不只是在观察,其实是在通过观察而参与研究,所以“当看到课堂教学中的相关情景,自然会联想到自己平时的教学情形,从他人的成功或者失误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即时生发基于自身教学理解和实践的教学假设:如果我来教,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在观察他人的同时,实际上在对照自己,从他人身上学习优点,或者找到共同存在的问题,思考解决方法,促成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专业发展。 通过学习课堂观察我们或多或少掌握了一些理论,有了理论就要实践,学校安排第二周我们数学组来一次课堂观察,我的任务是观察学习目标,要观察教师的提出时间,提出的方式,教学行为,学生行为,样题检测。看了之后我一点也不明白,一次又一次的请教蔡主任,请教青年路小学的老师,心里总算有了一点眉目,但还是迷迷糊糊,这次我带着任务听课,发现就是跟以前不一样,我一心听老师的学习目标完成的咋样,目标达成了没有,样题检测时学生会不,我可

课堂观察之思考

课堂观察之思考[转载] 课堂观察的目的是评课、磨课和议课,评课、磨课和议课的目的是什么呢?从词义上,评是什么呢?是评价、评定、评论,评课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评论、评价和评定。磨是什么呢?在“如琢如磨”中,“玉不琢,不成器”,琢是成型的加工,磨是使其光滑、圆润的加工;磨课是对已经成型的课进行打磨和加工,使其更加精美。议是议论,是对话,是讨论,议课是讨论和发现课堂中各个环节、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探讨课堂教学种种可能,从而认识课堂、理解课堂、改进课堂。从适用对象上,评课基于判定,目的在于分辨差别,判定等第,并把结论用于教学和教师奖惩。磨课主要指向课堂改进,它是参与者围绕已经上过的课进行琢磨,目的是帮助授课者再上这一课,使这一节更加完美,以用于公开课、优质课、观摩课的展示和竞赛为多。可以说,磨课是参与者为授课老师提供一种方法,议课是参与者为自己上课进行思考,并把自己的思考拿来交流、讨论和分享。从实际用途看,议课则更适合日常的校本研修活动。评课、磨课和议课都必须在观察课堂的基础上进行。 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通过观课,营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和工作环境,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提升课堂教学研究的水平和质量,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那么,如何进行课堂观察呢? 一、观察课堂的四个维度──学生、教师、课程及课堂文化 首先明确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学生、教师、课程及课堂文化。学生,观察学生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学生是否有效学习是课堂成败的核心因素。教师,观察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教师是否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是课堂成败的关键因素。课程性质这个维度主要指的是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它是师生在课堂中共同面对的教与学的的客体,明白学科性表现在哪里?。课堂文化充盈

跟踪式课堂观察报告

跟踪式课堂观察报告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需要通过教学提问来表现。所以,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将能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观察背景 新课改的呼声下,如何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所烦恼和思考的一个问题。当前的教育不再是说教模式,而是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互动的过程避免不了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但不同的提问模式却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教师有效性提问便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之一。所谓教师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经过统计发现这个教学提问占据课堂教学时间的60%以上。如何确保有效性提问,是课堂质量的关键。 教学有效性提问只要关注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是否根据教学目标,能否在教学过程中制造良好的教育氛围。精心设置的问题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效的提问还能提高信息交流,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师生有效互动,最终提高教学实效。 二、观察策略与方法 编制《教师有效提问观察表》,对初三政治课堂进行观察,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教师提问在思品课堂上的有效性。 第一次课堂观察课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二次课堂观察课题:《走向世界的中国》 三、观察的班级情况 初三(1)班人数37人,男生20人,女生17人。执教者既教政治,又教历史,平时与学生的交流接触较多,所以学生在日常教学及情感上给予的支持和配合较多。而且学生较活跃,课堂气氛较轻松,和谐。 学情分析:学生进入初三学习已半学期,学生已经懂得了学习初三政治的基本要素,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已学了基本经济制度,为学习本框奠定了基础。 四、观察与统计 为最大限度的保持课堂的原生态,课前并没有跟开课老师进行过交流。课堂配备摄像机,保证能够完整的记录每一个提问,然后对记录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教师提问记录表 问题类型具体类型问题数量统计 有效问题1、铺垫型765.1% 2、思考型30 3、提醒型17 小计54 低效问题4、过易的1030.1% 5、过难的1 6、无意义重复的11 7、表达含糊不清的1 小计25 无效问题4 4.8% 其他问题“是不是”很多

课堂观察个人心得体会

课堂观察个人心得体会 课堂观察作为一种具有强烈理性色彩的研究行为,必定是一种有理论观照的行为。以下是要与大家的课堂观察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 课堂观察的心得体会 元旦假期结束,在开学的第一天我们迎来了一顿精神大餐,聆听了县教育局赵主任给我们带来了一直迷惑的课堂观察,为我们来指点迷津。 通过赵主任的讲解,我收获很多。我知道了在听课过程中我们要做的三个转到:第一要从关注环节转到关注细节;第二从关注他人转到关注自身,平时养成及时反思的自觉性;第三从关注现象转到追寻的意义。赵主任说了课堂教学语文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原则;四个关注点;五项技能。在这些地方我感触最深的是从关注他人转到关注自己,从上学期开始我们联校一直在搞名师带徒活动,很荣幸我是其中的一员,通过几次活动,我发现我们这些人在活动中成长很快,不再是光关注讲课教师的活动,而是从讲课老师讲完后谈他的教学到自己如何处理课堂,这应该就是从关注他人到自己吧!这对于我们的成长应该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我感觉自己应该是在提升,活动的开展真的在成就我们。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赵主任敢于打破常规教学,敢于直面不合理的地方,勇于创新。的确我们平常都太受专家讲课设

计的思维框框,有时是刻意的模仿,有点东施效颦的现象,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所突破,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这就要像赵主任所说的敢于大胆的整合教材,敢于取舍教材内容,而不要迷恋教材。不要流于形式,不要整些没用的,要实打实的干。让学生多读书、少做题,读整本的书。让学生知道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把书读好。对于学困生赵主任也给我们指点了一个例子,建议降低难度,先抓基本的字词,阶梯式的教授,让每个孩子都有所学。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更加知道了自己以后课堂上更应该注意哪些细节,更侧重哪些,让自己的教学工作目标更加明确,为早日让自己迅速成长,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课堂观察的心得体会 刚看到书名以为是一种教学模式,讲的是如何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所以就选了它。翻开书一看,原来“课堂观察”一词就是“听课”的意思,讲的是一种新理念的听课操作模式,顿时大失所望!耐心看下来,了解到这本书是探索课堂观察,研究如何从“教学中心”向“学习中心”转型的问题。 书的封面上有一段话:“学习伴随我们一生,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在课堂中学习。但是,课堂中的学习真的发生了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判断的问题。” 在以往的听课中,我们往往侧重于教师的角度,观察教师

如何进行课堂观察

如何进行课堂观察 上传: 连文亮更新时间:2012-12-27 22:41:25 如何进行课堂观察 1.课堂决定教学质量 一个学生受完普通教育要上完一万节课,一名中学生在校有80%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可见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校生活的主要内容。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每一节课,向40分钟要质量。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是由课堂教学质量来决定的。 2.为什么要强调课堂观察?(过去更多的是说听课评课) 课堂观察,是教师的一个基本素质,是教师反思的重要途径,是教师行动研究的基本方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宝贵资源。 3.你所理解的课堂观察是怎样的?与传统的听课、评课相比有什么不同?(请老师们思考后再回答)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1、课堂观察是一种科学的观察,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观察,即日常的观察(有意无意)。课堂观察是在一般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技术,它有明确的观察目的,除了运用个体的眼睛、心智之外,往往还要借助一些特制的观察工具。 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是教师进行日常行动研究的主要方式。 2、课堂观察的基本特点: (1)目的性 指向一定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无论是观察对象(听哪个教师的课)和场所的选择(到哪个班听课)、观察内容的设定(听什么内容)、观察方法的设计(以定量为主还是以定性为主)等都要围绕着研究的目的。 (2)系统性 日常的不自觉的日常的细致的细致而系统的 低层次高层次 观察具体情况的观察具体问题的观察 (3)理论性 教育理论指导我们正确解释教育的现象和问题,并引导教育现象或问题发展的正确走向。因此,在课堂观察的过程中以及观察结果的解释中,教育理论的指导不可或缺。也就是说课堂观察必须有教育理论的支撑。

课堂观察小结2篇

课堂观察小结2篇 第一篇:课堂观察小结2篇这次课堂观察我们组观察的老师是方洁老师,方老师上的课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幸福的收藏》,我的观察点是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虽说这节是语文实践活动课,但其中也蕴含了口语交际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5—6年级的学生口语交际的要求其中一条是: 学生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课堂上我的观察统计,这节课听课学生共有29人,参与人次是34人,参与人数20人,占69%;主动参与20人,占69%,被动参与9人,占31%。其中程度好的12人,参与8人,占67%;表现一般的13人,参与9人,占70%;学困生4人,参与2人,占50%。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一、课堂上学生的发言面较宽。方老师上的是六年级的课,我们都知道,一般学生到了五六年级,都是越来越不愿意发言,发言权总是掌握在个别学生的手中。在这节课上,我们看到,学生的发言面还是挺广的,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见,这与方老师平时的训练是密不可分的。二、老师能够广泛地利用好语文学习的资源,珍视体验,使学生能全身心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比如导入部分从一组童年的照片入手,勾起学生童年的回忆;接着又用一个心理测试小游戏,使学生畅所欲言地说幸福、品幸福; 第二部分老师又利用了一个催人泪下的公益广告,找到幸福不仅是享受的过程,更是给予;最后,又以游戏和一组照片结束课程。三、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是否自在,关键是自己是否被关注,整节课方老师不仅珍视优秀生的体验,还珍视表现一

般和学困生,提高了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建议: 1、语文老师要在具有教学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生活 阅历的基础上,塑造自己富有人文精神和文学色彩的教学形象,但本节课课堂气氛过于低沉,建议老师用自己的优势吸引学生,提高课堂学生的参与度。 2、参与的基础不是服从,而是平等。这节课上,小组讨 论时,学生七嘴八舌发言,但是,老师对他们正讨论的内提了一个问题,结果课堂马上变得安静,与先前判若两人。原因在于老师在确定提什么问题时,没有考虑学生会提什么问题,学生对什么问题感兴趣。学生的参与不是他们自发的要求,而是对教师的服从。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当然,在实践教学中,由于存在着个体、文本内容、教学环境、教师心理差异因素,很难在每一堂课让学生以饱满的状态投入学习,可能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准参与度。”但教学是充满希望的艺术,只有憧憬,才有更高的追求。课堂观察小结(2):我们语文组教师有通过观察研究提高教学有 效性的良好愿望,都有强烈责任感,加之学校教学处、教学科研工作的要求,我们在4月13是组织进行了一次以课堂观察 诊断为主题的主题教研活动。九年级备课组四位教师开设了四堂复习教学研讨课。现将活动情况汇报如下:一、活动过程回顾:活动前的准备:设计(选择)观察记录的工具。我们准备了“教师的移动位置”、“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参与度及成效分析”、“各种提问行为类别频次统计表”四份观察工具。对参与观察的教师进行明确的分工和简单的培训。确定两位教师划“教师的移动位置”图;确定三位教师记录“学生的学习状态”表,其中两位记录左边两组学生(相对人数较多),

课堂观察读后感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感悟 长春学校周蓉蓉 人的生活离不开书,老师的成长更离不开书,一本好书,可能是一种引领,更多的是感触。一名新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能力,要不断地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多听课,多反思。可听了不少课,感觉自己对于如何听课还是不够清晰明了,不够专业。于是,我抓紧时间买到这本《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开始拜读起来。《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就是一本宝典,会不断指引教师走向专业化。我对课堂观察的课堂研究方法有了更新的认识,也有一些感悟。 传统的听课方式只是简单处理,听课更像是一项任务,没有什么准备,夹着一本听课笔记和一支笔就进入了课堂。很多时候听课,都只是关注了教学流程或者教师的行为,对于学生的行为缺少充分的关注。平时的听评课场景是这样的:听课前不会与讲课教师进行交流;听课中更多的是关注上课流程或者哪些环节设计比较新颖巧妙,教师如何展示自己的教学设计。听课后的评课:很多时候都是“这节课教师教态自然大方,教师基本功较好,课堂设计层层递进,环节流畅,这是一堂不错的课。”很少有老师会针对课堂的某个细节展开评课。很多时候我去听师傅的课或者是老教师的课,就会变成了一种“变相”模仿,对课堂的观察散漫、零碎。 读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这本书后,我对听评课有了全新的认识,其中的理念和方法让我感到很有效。我进一步意识到课堂观察的目的,对于自己来说,既然主动地走进了他人的课堂,当自己走出他人的课堂时,也就得问自己一句话:我在他人的课堂中得到了什么?这才是课堂观察最为根本的目的。当我们去听他人的课时,相信上课人一定是勤奋的,对这堂课而言,还应该是全力以赴了;虽然每个人的课堂总是有不少的优点,也会有不少的缺点,但如果让我们向上课人学习,似乎优点更容易找到原因,而缺点往往没有原因,即使有原因也是上课人本人所难以克服的。因此,在课堂观察的过程中,听课人最重要的任务,并不是去批判上课人的缺点是什么,而是去发现上课人的优点是什么。当听课人竭力去发现上课人的优点时,不但可以上课人觉得富有成就感,而且还可以发现上课人取得课堂优点的原因。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们在尽量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过程中,还要尽力去挖掘任课教师的优点和闪光点,借鉴他们的教学经验,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听评课是一种评价、反思、对话、研究的行为;在听评课过程中上课教师、听课者、评课者、学生应该是一个专业共同体。上课教师陈述:本课的内容主题是什么?想让学生明白什么?难点在哪里?准备如何解决?听课者有准备得走入课堂进行观摩。在观摩中,听课教师关注自己的观察点,运用观察量表进行记录。上课后,首先上课老师反思教学过程,这节课是怎样获得成功的?谈谈各种主要教学行为(如活动或情景创设、讲解、对话、指导和资源利用等)的有效性。最后共同体协商得出几点结论和行为改进建议(成功之处;个人特色;改进建议)。我认为听课教师将听课范围的关注锁定在某一个点上,这样能让听课教师带着目的去观察,在评课时也有理有据,这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读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有限人生,它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拓展人生的宽度;读书,使我们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生命之花永远灿烂,事业发展光明无限。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我对听评课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期待在不断的听评课过程中,能去思考去创新,更好地构建英语课堂,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以此来提高教学水平。一次次观察,每次我都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我们因课堂观察而精彩。

【读《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有感】

【读《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有感】 读《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有感《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是夏雪梅博士的新着。正如着作封面所提的疑问:课堂中的学习真的发生了吗?改善教师的教无可厚非,但教完=学会吗?做完练习=掌握吗?教学任务的完成并不代表学习的发生。教与学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学的效果也应是师生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一味地将课堂的问题归结为教师的“教”,那么,教师的责任也未免太大了。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学生的学习动力、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科情感、同伴及师生关系等等。为此,课堂观察还可成为研究学生课堂学习的工具。乍看书名真有些疑惑: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与其他的课堂观察有什么差异?作者关注“以学习为中心”的出发点是什么?什么样的课堂观察才是“以学习为中心”的?如何进行“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实际上,我的疑惑也正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课堂观察”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早在20世纪60年代,教学录音录像就被拿来作为教学分析、辩论和反思的重要素材。课堂观察首先被认为是帮助教师改进课堂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教师常常运用自身拥有的概念系统对自己或同事正在做什么进行分门别类,而后条分缕析,进而反思建议。在这样的逻辑之下,研究者们更多关注的是在一个概念系统引导下对教师的课堂行为进行分析,帮助教师拥有一套能够运用来分析自己教学的概念工具。于是,以往的听评课也主要侧重于从教师的角度,观察教师的仪表仪态、教学语言、教案设计、

巩固复习、新课导入、新知讲解、重难点把握、板书、提问、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节奏、作业布置等等。也便有了诸如崔允漷教授提出的“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视点”等。课堂观察的维度成为了教师课堂行为评价的量规;课堂观察的记录成为了改进教师教学建议的理据;课堂观察的过程成为了教研活动的抓手。课堂观察更多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从“教学中心”转向“学习中心”,为课堂观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循着“学习观察—收集证据—分析解释—做出决策”的模式,为课堂研究做出了良好的范例;从“学生知识与技能类的目标达成,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合作学习的过程,课堂中的积极学科情感,课堂中的社会关系”五大类的观察领域,借助8+10+5个观察单,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提供了脚手架。于研究者而言,此书是“芳林新叶”;于实践者而言,有“柳暗花明”之感。 书中的“课堂观察”的新价值是由教师教育兼顾学生成长。教学是教学生学,教是为了学,改善教的目的是促进学。以学习中心的课堂观察,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学;更直接地介入学生的学习历程,帮助学生更想学、更会学、学得更好。当然,无论是“以教学为中心”还是“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研究,并非相互对立、此消彼长的“零和游戏”,而是从不同视角、不同出发点进行的研究,最终都将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服务。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着眼于深入理解学生的学习,分析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要素,通过观察获取数据、收集证据,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最终寻求解决办法、

课堂观察活动案例

课堂观察活动案例 ——乘法的初步认识 一、背景 任教教师:贾振礼(官渡镇惠庄小学数学高级级老师,教龄37年,教学效果良好.) 内容主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人教版新教材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内容) 观察者:(数学教研组:张春山、汤立全、张相云、吴春旺、刘正虎) 二、课前会议:2015年4月10日 (一)贾振礼老师说课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下册第19-20页的例1以及练习五中的第1~3题。 2.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这一节内容。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写法、意义与加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祛,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

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2)会读写乘法算式。(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四导入手,导入新课、导学新知、导练、导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一、联系实际,设疑导新。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看图,听录音,算一算本班捐款情况。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然后设疑,问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这种困难?”让学生产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探求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 二、由"扶"到"放",导学探究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

课堂观察的心得体会

课堂观察的心得体会 课堂观察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要想“长教常新”,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读书,不断思考,才会不断提升,不断成长。本次 假期,通过拜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使我对“课堂观察”这一崭新的课堂研究方法有了深入了解,心中疑惑得 到解答,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领会,学习和借鉴到新的经验方法 来改善听评课的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课堂效益。 一、认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 业活动。课堂观察是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 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 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堂观察 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目的,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分析、研究。“课堂观察”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 等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的关系 传统听评课主要体现形式: 1、进入课堂时,听评课者自己没有充分准备,也未与上课者进 行有效的沟通。 2、听课过程中主要关注教师单方行为,没有对学生的学习给予 足够的关注;评课时缺乏有证据的观点,漫谈式、即席发挥话语过多。

3、评课结果往往只是体现为一个无法解释的分数。 4、使用结果时往往错误类推,以一堂课类推教师的其他课。 5、“为听评课而听评课”。把听评课当成任务来做,教师听评 课不是主动的为了自身专业发展和学生有效学习的愿望,而是迫不 得已完成学校安排的任务。 6、评课形式化。参与听评课的老师在发言时,要么大而全,要 么过于客套,要么由专家或教研员把课堂变成了“一言堂”。 三、传统听评课群体中存在的三种独立角色: 1、评课专业户————自己很少或几乎不上课,评课却是他们 的中心工作。 2、模仿专业户———听课仅仅是为了模仿。 3、听课任务户———听课就是为了听课。简单处理、任务取向,没有问题,不去思考,没有反馈,按规定填写“听课手册”了事。 四、听评课改革趋势————三大转变 三大转变——简单变复杂、对立变理解、业余变专业。 1、改变思维方式。对一堂课的评价,要考虑个体、时间、空间、情境等多种因素,把小整体放到大整体中去思考。必须正视教学的 复杂性,以复杂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无论是听评课的动机、过程还是结果,都要主张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多样性之间必须 要有必要的张力。 2、注重对“听评课”的研究;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或培训。 3、明确听评课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特别是同行(学科)教师,而 不是谁都可以充当听评课者。 五、课堂观察的目的

课题研究活动情况记录表

课题研究活动情况记录表(一)课题名称《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活动时间2015.12.11主持人杨莉活动 次数 第1次 活动地点会议室记录人王先斌参加对象课题研究组成员及低年级科任教师 研究主题调查摸底,提出实施方案 活动过程及主要内容记录 一、活动目的: 研讨如何开展<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的培养>课题研究,调查摸底,提出实施方案。 二、活动形式: 加强理论学习,制定实施方案 三、活动过程: 1.确定课题 2.学习课题研究相关文件及要求 3.研讨 ①确定主题 ②确定方案,形成初步框架 ③分配个人研究的任务及准备的相关资料 活动成效实现了预期目标 主要学习资料[1]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邵晓东.《陕西教育》7-8期.陕西教育报刊社有限公司出版.2013.

课题研究活动情况记录表(二)课题名称《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活动时间2015.03.20主持人杨莉活动 次数 第2次 活动地点会议室记录人王先斌参加对象课题研究组成员及低年级任课教师 研究主题确定研究内容 活动过程及主要内容记录 一、活动目的: 确定研究内容,制定方案细则,形成方案 二、活动形式: 讨论、查阅资料(图书、网站或其它),形成书面材料。 三、活动过程: 1.确定研究内容 (1)通过注意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促使教师重视对学生注意力的培养,从而灵活的开展教学活动; (3)为小学低段教师在教学中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制定方案细则,形成方案 活动成效实现了预期目标 主要学习资料1 .《6种情景下,如何集中注意力》,《网球》 2007/05 《中国期刊》 2 .《集中注意力的4条妙计》,《网球俱乐部》 2007/0 3 《中国期刊》 3.《集中注意力才能解决问题》,《中外管理》 2007/07 4.《如何使低年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集中注意力》,《华章(教学探索)》 2007/11

英语课堂观察记录

课堂观察记录——初中英语 教师:廖志明 学生:南宁市第十五中学 初二(3)班 教材:外研社版初二英语上册 Module 8 Accidents Unit 2 I was trying to pick it up when it bit me again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建议与评论 11:15 让课代表带读本单元单词 问候学生 导入课本主题 用PPT 展示图片,让同学猜词且用句子表达图片意思 Let ’s guess the pictures. The man/snack is __. It is a/an/some__. (pain, medicine, bite, climb hide, throw, fridge ) 带读单词 全体学生读本单元单词 问候老师 猜词,看图造句 The man is climbing. …… 重复跟读单词 温习单元单词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课文导入 11:20 用PPT 展示Iphone6的图片,提问学生,引出学生联想和套用句型 What can you use a mobile phone to do? If I have a mobile phone,I can __. (send messages/e-mails, listen to music, see videos,surf the Internet...) If I have a mobile phone to call 110/120/119, I can save my life to. 看图联想 跟读句型 积极讨论发言 用新颖的电子产品导入,学生产生了热烈地讨论情绪 同时联系生活,丰富了学生的求助常识 11:23 用PPT 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根据课文创建情景 What is the man ’s job?(A cook) Where is he?(In a restaurant 读问题语句 看图回答问题 有层次,起到支架作用

课堂观察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课堂观察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要想“长教常新”,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读书,不断思考,才会不断提升,不断成长。本次假期,通过拜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 评课》一书,使我对“课堂观察”这一崭新的课堂研究方法有了深入了解,心中疑惑得到 解答,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领会,学习和借鉴到新的经验方法来改善听评课的方式,从 而提高教学课堂效益。 一.认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 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是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 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基 本方法,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目的,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分析、 研究。“课堂观察”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 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的关系 传统听评课主要体现形式: 1.进入课堂时,听评课者自己没有充分准备,也未与上课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2.听课过程中主要关注教师单方行为,没有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足够的关注;评课时缺 乏有证据的观点,漫谈式、即席发挥话语过多。 3.评课结果往往只是体现为一个无法解释的分数。 4.使用结果时往往错误类推,以一堂课类推教师的其他课。 5.“为听评课而听评课”。把听评课当成任务来做,教师听评课不是主动的为了自身 专业发展和学生有效学习的愿望,而是迫不得已完成学校安排的任务。 6.评课形式化。参与听评课的老师在发言时,要么大而全,要么过于客套,要么由专 家或教研员把课堂变成了“一言堂”。 三.传统听评课群体中存在的三种独立角色: 1. 评课专业户----自己很少或几乎不上课,评课却是他们的中心工作。 2.模仿专业户---听课仅仅是为了模仿。 3. 听课任务户---听课就是为了听课。简单处理、任务取向,没有问题,不去思考, 没有反馈,按规定填写“听课手册”了事。

课堂观察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d9120138.html, 课堂观察 作者:杨昌霞 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2年第10期 听课是学校开展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的传统活动,是教师开展课堂观察的主要形式。英语课程改革十年来,这种研究形式一直在教学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甚至成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常规。普通教师要听课,业务主管部门领导要听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一种任务的完成,也是一种教学的探索。听课教师常从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观察、倾听、记录和反思发现授课教师的优点与不足,课后进行总结和反馈。在大力倡导开展校本研究的今天,通过听课可以发现教师优秀的教学传统和教育态度,发现适合校本实际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可以发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课堂观察与听课 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1]。听课是课堂观察的综合形式。 在听课的过程中,观察的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包括教师课堂话语、教师表情、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学生活动等内容。 听课根据目的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检查型听课、评比型听课、观摩型听课和调研型听课[2]。听课人员构成也很复杂,常见的听课人是同行、业务主管(教研组长、教研员)和各级 领导。听课人成分不同,听课的目的也各不同。同行听课主要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是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二、课堂听课与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听课看似一项人人都能观察的活动,但观察后所获取的信息常常不一致,问题在于每个个体都带着自己对事件的理解来观察[3]。听课者的资历和受到的教育不同,观察的角度也不一样。即便是同样身份的观察者,由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甚至是偶然性,观察到的现象和获取的信息也会有差距。有的只能获取表层信息,有的则获取表象底层的活动本质。通过课后评议笔者发现:通常情况下,听课人主要观察的是教师语音面貌的优劣,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步骤是否科学合理,语言表达是否流畅,重点是否突出等现象。不可否认,这些都是听课的常规内容。但一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条理清楚、语言表达流畅、课堂气氛活跃的英语课,不一定等同于一堂优质英语课。一些看似合乎情理的环节使听课者忽视了对教师教育思想的感知、教学态度的审视、教学有效性的观察和创新思维的发现。 1.教学有效性的观察

由课堂观察带来的深度思考

由课堂观察带来的深度思考 发表时间:2014-10-20T13:52:03.14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4年12月总第190期供稿作者:龚瑞 [导读] 快速浏览课文用时30秒,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将整篇课文浏览完毕,勾画预留给学生的自学时间流于形式。 龚瑞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柏道路小学730030 一次偶然的教学活动,使我接触到了美国教育家·弗兰德斯著名的课堂观察法,它是一种课堂行为分析技术,用于记录和分析课堂中师生语言互动过程及影响。课堂观察是课堂研究广为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活动伊始为确保数据的完整与真实,我们将语文教研组分为三组进行合作观察记录: 本次授课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第二课时,这篇简短的抒情散文真切描写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文章文笔细腻,用词丰富、优美。 本节课预设教学目标: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2.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教学用时30分钟。 课堂观察记录如下: 【教师行为分析】 1.本次执教者是为参加全国创新杯比赛做的赛前准备,大赛授课时间为30分钟,为确保教学比赛不超时,所以老师一直在关注每个教学环节时间。 2.教师首次参加全国教学现场大赛,加上课前临时调整了教学环节,准备不充分和内心紧张导致表情严肃、动作生硬,课堂前几分钟气氛凝重、沉闷。 3.快速浏览课文用时30秒,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将整篇课文浏览完毕,勾画预留给学生的自学时间流于形式。 4.自学提纲只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环节,在授课中并没有逐一解决落实,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5.教师预设“令学生感动的画面是(拢住蝴蝶)”然后进行盲童人物分析,在授课中“学生感动的画面却是(放飞蝴蝶)”,与自己预设完全不相符,出现了现场调整课件,播放ppt不流畅现象。PPt制作之后没有逐字校对。 6.教师习惯右侧方位提问和站位,因此关注点多集中在右侧,导致视线正前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教师习惯动作,影响学生注意力,会让学生产生好奇与模仿。 7.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板书课题,是为了节省时间,这是平时教学中老师通常的做法,我们教育学生“与人交谈中要认真聆听,要目视对方”,自己的这种做法考虑学生感受、尊重学生了吗?

浅谈课堂观察

浅谈课堂观察 通过学习让我对课堂观察有了初步的认识。 一、课堂观察的听课的区别 课堂观察与传统的听课相比,我认为传统听课关注的是全面的整体的课堂,而课堂观察则把观察的视角缩小,从点中看全面。也可以说课堂观察是在传统听课的基础上把听课目标更细致化,更明确化。另外传统听课基本上是每个人各自听完课后发表相关的意见。然而在一堂课上,一个听课老师既要观察开课老师的一言一行,又要注意学生的一举一动,这样对于听课老师来说确实很难观察得细致、全面。课堂观察则是通过集体合作,分清各小组听课目标,在此基础上更明确地把握听课重点,甚至有时会通过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得到有力的数据证明,从而更加客观地进行评论。通过某个细节,某个特定的角度,观察课堂,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课堂观察后的反思,让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作为青年教师,如何通过课堂观察使自己的教学有效性提高,除了平常开课时,作为被观察对象,在课后从其他老师那听到指正和建议外。我觉得自己平常在教学中的自我反思则更加重要,毕竟听课的次数有限,也不可能把自己的每堂课都录下来。所以每节课后能及时地反思课堂上观察发现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课堂上,有时候我也会不自觉的问学生“对不对?是吗?”诸如此类的口头禅。虽然没有统计过,但自己也感觉到出现的频率好象还挺多的。另外,在问题的设计上,也存在着问题多,问题散的不足。自己感觉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都有必要问,但是在实际课堂上操作的时候,有些问题就显得太浅,一问就知道,要么就问得太深,学生无从下手。这些是对教师自身的观察反思,那同样如果是对后进生每节课也进行观察反思,通过记录下的内容再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也是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时可能只能观察到一部分不足之处,毕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反思是找到存在的问题,而从观察老教师的课堂中则是找到解决自身不足的方法,从而积累经验。观察他人的课堂,可能因此发现他人的课堂经验,也可能总结出他人的课堂教训,但课堂观察归根结底还是要服务于自己的课堂,加深自身对于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 确实一堂化学课要上好,需要注意很多细节。例如:多媒体的使用、教师的语言是否有感情、问题的设计、板书的设计、学生的反映等。但是一堂课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一个教师也不可能是毫无缺点的,然而课堂观察则是尽可能的发现问题,减少缺点。教学优点越多,缺点越少,那么课堂教学就越具有创造性和艺术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将努力战胜这些自身存在的缺点,提升教学水平。

课堂观察的定义和意义

课堂观察的定义和意义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纪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作为专业活动的观察与一般的观察活动相比,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 (二)课堂观察有何意义? 课堂观察的起点与归宿都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无论是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都是以学生课堂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课堂观察主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这与传统的听评课主要关注教师单方的行为有很大的不同,即使所确定的观察点不是学生,其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学生是否学得有效得到检验。(现状:很多老师在听课时不会观察学生的活动,上课教师在学生活动是时行为目的性不明确)其次,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不是为了评价教学,而是为了改进课堂学习,在观察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平等对话、思想碰撞,探讨课堂学习的专业问题。教师参与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且最有效途径之一。课堂观察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无论是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观察,从而获得实践知识,汲取他人的经验,改进自己教学的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再次,课堂观察作为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有助于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课堂观察是互惠性的,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都能受益。课堂观察赋予备课组、教研组新的意义,教师分工合作成为一个合作体。教师基于课堂观察的目标、任务和规则开展专业性的日常观察活动。每个人认领各自的任务,承担相应的职责,规范有序地开展课堂观察的专业活动,避免听评课活动流于形式、趋于业余。合作体的形成与活动的开展营造了一种合作的学校文化,增进了教师的责任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现状:评课时,有的教师只说不好的地方,对好的地方就忽略不说了,这样不利于合作文化的形成) 二、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20个视角) 1.学生学习:关注怎么学或学得怎么样。包括:准备、倾听、互动、自主、交流 2.教师教学:关注怎样教的问题。包括:环节、呈示、对话、指导、机智 3.课程性质:关注教育学的内容是什么,包括: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资源 4.课堂文化:关注整个课堂怎么样,具有整体性。包括:思考、民主、创新、关爱、特质。(上述四个维度的关系: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通过课程成发生联系,在整个互动、对话、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课堂文化。) (一)学生学习观察点举例 ●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是怎样准备的? △准备得怎么样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 △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么样? ●倾听: △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能倾听多少时间? △有多少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 △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有多少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