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的境界

高手的境界
高手的境界

高手与散户的区别在哪里,从宏观上讲:一流高手用境界,二流高手用趋势,三流高手用技术,普通散户用迷糊。最高境界的人在讲心境如何,什么也不看,只用感觉就能炒好股赚钱。我说一流高手是走过了迷糊阶段,穿越了技术,趋势后达到了一种心境。用趋势的人说趋势无敌,看明白了趋势你就能赚钱,用技术的人说,你什么也不信,踏踏实实的学好技术,你就能赚钱,惟有许多散户没有自己的方法,没有自己的主张,听这个也好,那个也好,最后不只那个好,什么都用,什么都用不好,只有迷糊亏损。

高手与普通散户的具体区别有这么五个方面:

一是高手要追的是确定无疑的涨势,要杀的是明白无误的跌势。而许多普通散户自以为看的明白,在认为涨跌之前就行动,往往是错误的。

二是高手在行情不确定和跌势时选择绝对的空仓观望,不急于操作,趋势明朗快速进场。而许多普通散户频繁操作,不断的有损失,碰上凶狠的主力,损失就更大了。

三是高手善于空仓,空仓时间大大多于持仓时间。而普通散户基本天天满仓,一天不满仓就不舒服,晚上就睡不好觉,第二天又急急忙忙满仓,好象一不满仓就会失去赚大钱的机会。

四是高手善于等待再等待。等待大机会的光临,然后全力出击,而普通散户没有等待,不浪费时间,天天耕耘。一天不动便手痒难捱,投机至上的原则深入骨髓之中,随波逐流成为习惯行为,一有风吹草动便不能自持。

五是高手看盘的水平比普通散户要高,出错的几率比普通散户要少。而且修正错误的反应速度要比普通散户快,不是绝对不出错,错了也不找借口。

这五个问题都显示一般散户技术和心态的功力还不到家。要解决这些问题,唯有努力学习、学习、再学习;思考、思考、再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打造自己股海制胜的心态。

你看股市十几年来,后浪推前浪,前赴后继,多少高手曾驰骋股场,应变自如,战果辉煌,名扬股海,至今却不见踪影,能在股市中生存下来的很少,你可以想象到股市的残酷性。我想成功者有成功者的素质,你适合干什么,你在那方面就有创造性,就能取得常

人难以取得的成绩,股市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适应的地方,新股民可能很聪明,干什么都行,但股市这个“智斗”的场所,深浅难测,你在其它行业中可能很优秀很成功,并不代表能在股市中成功,在这里拼搏多是苦涩的回忆。

你要想成为高手,就一定要向高手学习,普通的散户多数没有什么好的经验,有的也是一些平凡的经验,不能指导你走向高手,只有高手才有一般人没有的特别经验和方法,他们才是散户中赚钱的群体,他们才是股市中的赢家,向成功者学习,有助你快速走向成功,只有高手才能帮助你成为高手。但不要太迷信高手,高手炒股的经验方法不是天生的,是在实战中磨练出来的,也是赔出来的,高手大多经历过比较大的亏损,从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付出了非常高的学费,然后才到赚钱的过程,还有不少散户虽已付出了非常高的学费还没有得到方法,我感觉是没做好总结的事。

《卖油翁》这个故事向人们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对于股市中散户迈向高手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古代有个叫陈尧咨的人,擅长射箭,以此自矜。而卖油翁只略表赞许。他把一个油葫芦放在地上,用一个铜钱盖在葫芦口上,将油通过钱孔灌入葫芦中,钱孔却不曾溅上一滴油。真可谓妙哉。陈尧咨的超人本领和卖油翁的绝技,是天生就有的吗?非也。卖油翁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股市高手能辨别股市风云,清楚个股涨跌,善于抄大底逃大顶,获得让人羡慕的收益,散户可能在心理发出赞,真是了不起,我什么时候也能如此。岂知所有这些,都是长期实战经验的积累,日夜思考的结果,精力和心血的结晶。有一些散户不能够专心钻研股市,又想获得好的炒股方法,我想那是永远不可能的。任何人的本领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经过勤奋的努力才能获得,此所谓:“业精于勤。”散户只要肯下功夫,深入到股市之中,全心研究,经过长期的努力,一定会明白股市中的许多奥秘,熟练掌握炒股的方法和技巧,炒起股来就会得心应手,那是多么愉快的事情。

散户不要羡慕高手,高手也不过是“无他,唯手熟尔。”记住“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天下成功者的道路上洒满的是汗水和心血,成功的唯一捷径是勤奋,天道酬勤,你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付出别人几倍的精力,瞄准高手这个目标,不断向高手迈进,就一定能成为高手。

无论做什么,想要成为高手,你仅仅喜欢做还才行,要热爱,喜欢仅仅是感兴趣,而热爱是有很深的情感。比如炒股,如果你不热爱炒股,而只是追求金钱,那么你很快就会发现炒股是多么的单调无趣,而且钱来得也远不如你想像的容易。你很快就会因亏损而失去信心。著名炒家杰西力物莫说的,“炒股是极其艰难的行业,想在这一行中立足,你或者全心投入,或者很快就从这一行消失。”只有热爱炒股才能全心投入,才能专心致志,你才可能成为高手。

炒股的人千千万万,你要做得比他们更好,你如果只是正常的做八个小时,那只会是普通中的一员。要想比普通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只有依靠八小时以外的努力,我的观点“要想做事出成就,八个小时远不够”,勤奋是你通向高手的唯一道路,当然要方向正确,否则“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中国古典美学境界论研究的崛起

中国古典美学境界论研究的崛起 发表时间:2018-07-16T17:07:21.08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7月上作者:李勇 [导读] 中国古典美学是“生命体验”之学与“生命境界”之学。美的“本体”就是生命的“境界”。“生命”指人的感性个体生命和宇宙万物的本体生命。人的感性个体生命凝聚出来的是人的“精神生命”;宇宙万物的本体生命凝聚出来的是这种“生命精神”,所升华出来的是“生命意味”与“生命情调”。 (西北政法大学) 中国古典美学是“生命体验”之学与“生命境界”之学。美的“本体”就是生命的“境界”。“生命”指人的感性个体生命和宇宙万物的本体生命。人的感性个体生命凝聚出来的是人的“精神生命”;宇宙万物的本体生命凝聚出来的是这种“生命精神”,所升华出来的是“生命意味”与“生命情调”。“生命”被诗意地映照在“境界”里,就产生美。而这正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主旨,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灵魂底色。 一、中国古典美学境界说的思想启蒙与美学立意。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1908)中首次从美学视角标举“境界”说,以此既异于佛家之“六境”,又异于王昌龄首倡之“意境”。王国维将“境界”与“气质、格律、神韵”等在“本末”层面上加以言说,使“境界”真正成为一个美学范畴。虽然他对“境界”一词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和解释,但王国维的词论实以“境界”为核心展开的,它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意境”理论的总结,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境界”说真正理论形态的一个开端。深受王国维境界论的影响,朱光潜在他的《诗论》(1931)中,从“直觉”与“移情”、“隔”与“不隔”、“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等方面详 细阐述了中国诗歌境界理论,朱光潜不仅把王国维的境界说情趣化,同时也将这一旨趣拓展到宇宙和人生的领域,即著名的“宇宙的情趣化”和“人生的艺术化”之美学命题。冯友兰在《新原人》(1938)中以“觉解”为标杆,深入探讨了“境界”一词,并依此演绎出人生的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其中“天地境界”正是中国古典美学所指谓的审美境界。宗白华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1943),从“意境”角度深刻而生动地诠释了“艺术境界”的美学内涵,并对其哲学底蕴、生命体验、艺术精神等方面进行大视角、多维度的研究,揭示了艺术境界与哲学境界、生命境界的内在关联,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自然观、生命观、人生观、审美观、艺术观等,均有精彩而独到的见解,在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古典美学境界说的文化溯源与理论自觉 20 世纪后半期,伴随两次全国范围的美学大辩论以及随之而来的“美学热”,学界在译介西方美学著作的同时,也从新开始整理和挖掘中国古典美学的思想资料,开始认真思考和研究中国古典美学的致思模式和言说范式。李泽厚的《美的历程》(1981),以体悟与思辨相结合的方式,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下,展示了从史前文化到明清文艺思潮近八千年中国灿烂多彩的审美境界与审美风格。叶朗在《中国美学史大纲》(1985)中,系统梳理了从王昌龄、皎然、刘禹锡、司空图到王国维关于“境”、“境界”范畴的诠释,并将其思想渊源上溯到老子和庄子哲学。潘知常的《生命美学》(1991),以“生命本体论”为基点,从人的生命活动出发考察人类的审美和艺术,并以此追问审美活动与人类生存方式的关系,认为只有接着王国维讲,才有中国美学的未来,从而引发了“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的争论。而今看来,“生命美学”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生命哲学”本色是一脉相承的,也更符合中国古典美学的特质。蒙培元的《心灵超越与境界》(1998),从心灵境界与生命体验之维度,系统梳理了自《周易》到当代新儒学各家的种种境界,该书虽然是写中国哲学史的,但以“境界”为主线爬梳中国哲学史的思想脉络,不失为一种新颖而有益的尝试,对中国古典美学境界论的研究和探讨,无疑具有启迪作用。 三、中国古典美学境界说的哲学反思与理论建构。 21世纪伊始,秉承上世纪的学术成果,学界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境界美学”理论充满信心,以期由此搭建与西方美学的对话平台。其主要旨趣与脉络如下: 其一,将中国古典美学境界说放置于对“境界”一词的辞源学与范畴学的考察之上。王建疆的《澹然无极——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2006),对“境界”一词的历史流变以及“境界”与人生、审美、意象、意境等范畴的关联做了较为系统而详尽的梳理和研究。王振复主编的《中国美学范畴史》(2009),以道、气、象为主要维度和基本范畴,系统梳理和构建了中国美学范畴的历史、认为人类学意义上的“气”、哲学意义上的“道”与艺术学意义上的“象”,依次作为中国美学范畴的本原、主干与基本范畴,各自构成范畴群落的互相渗透与相互论证。李明的《生命存在与心灵超越——现代新儒家人生境界说研究》(2011),从“境界”范畴的历史演变、涵义、理论特征等方面阐述了“境界”一词的理论内涵。刘凌在《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2012)一文中,对“境界”说的理论渊源、美学内涵、文化背景以及境界理论的当代意义和价值等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诠释。 其二,将中国古典美学境界说置于广阔而深邃的中国哲学背景和文化背景之下加以考察。张世英的《境界与文化——成人之道》(2007),在中西传统文化与中西哲学的大背景下,深入探讨了人生境界的各种层面,认为哲学追问的根底决定着人生的境界与意义。他阐述了人生的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实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而“万有相通”的“审美境界”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作者重点梳理了儒道两家美学在“境界”层面上与“成人之道”的内在关联。朱良志的《中国美学十五讲》(2006),以生命体验、生命超越、生命安慰为灵魂底蕴,演绎和述说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种种境界,颇具哲学功底。李昌舒的《境界的哲学基础——从王弼到慧能的美学考察》(2008),也在中国哲学的背景之下诠释了“境界”的美学内涵。 其三,将中国古典美学境界说升华为“境界本体论”并加以言说。陈望衡的《美在境界》(2007),在系统整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境界本体论”的美学思维框架,极具中国特色与中国气派。作者认为: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象”和“境”以及由此衍生的“意象”、“意境”、“境界”等是中华美学的审美本体,中国古典美学中一切审美快乐和评价均由此发生,而“境界”的本体则建基于更高的本体——“道”之上,它不仅单纯停留在艺术领域,也指向和延伸至生命存在的维度。 其四,将中国古典美学境界说鉴之于中国艺术本体和中国艺术精神。朱良志的《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2006),以“生命本体”为基点,以“生命体验”为运思模式,探讨了中国艺术在“生命境界”层面上所呈现的种种样式,并辅之以深厚的哲学底蕴与文化背景,进而又探讨了若干中国艺术部类(绘画、书法、园林等)的艺术精神与审美境界。而对于中国艺术其他部类如诗歌,则有吴言生的《禅宗诗歌境界》(2001)、禹克坤的《中国诗歌的审美境界》(2002)、陈伯海的《释“意境”——中国诗学的生命境界论》(2006),等等,皆取得

人生的境界讲课稿

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教案 课题: 《人生的境界》 教材分析: 《人生的境界》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五册第一单元,整个单元学习哲学论文或随笔。阅读这类文章要善于质疑思辨。质疑思辨是一种“读思结合”的创造性阅 读方法。“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在阅读中,应该大胆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作一些 思考。阅读的过程,就应该是一个不断生疑不断思考不断探究的过程。我所讲的《人生的 境界》这篇哲学论文语言朴实无华,逻辑清晰,教学中主要通过讲解四种境界及其差别, 鼓励学生思考质疑,联系生活理解这四种境界,力图从情感价值观上引导。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中三年级的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知识储备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通过学习和讲解理清文中的思路应该难度不大,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了解 并且体会到文章中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学习能理解哲学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 价值观。这些目的对于高中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设计理念: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 设计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 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遵守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 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逻辑严密的哲学随笔,内容丰富,富有教育意义,有利于陶冶情操。设想通过教师讲解,点拨的方式,在理清全文的基础上,重点理解个别字词和句子的的含义,对本文 所阐述的哲学思想在理性和感性上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 梳理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 理解重点语句,联系实际思考 3 拓展阅读,追求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 理解语句,联系实际,提高精神境界(并非一时之功,这些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 教学难点: 对文章中哲学性术语的理解和哲理性语言的理解 教学方法: 质疑思辨法。循循善诱,由浅入深。主要运用实例。特别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来讲解重 难点。教师引导法和学生举例体验感悟为主。 教学用具: 粉笔黑板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治学三种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出自 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

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陈云驰书法——王国维人生三重境界 编辑本段第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解析: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当前形势相当恶劣,而也只有他能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说明他能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

教师的几个层次与境界

教师的几个层次与境界 1.教师的含义 关于教师的含义,在古代,以韩愈在《师说》中的表述为代表,即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近现代,教师特指专门学科的讲授者,而前苏联的加里宁认为,教师就是有威望的、明智的、对人们有巨大影响的人。 针对教师的这些刻画和描述,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的职业内涵。 2.教师的专业特点 一般地,教师的工作具有如下特点: 教师的工作完全是为了学生,教师的工作需要专业知识、专业经验、专业判断,教师必须经过长期的培训、严格的资格考核,教师的工作需要有充裕的专业自主空间,教师的工作必须有足够的监察与纪律,教师的社会地位在于教师的不断学习。 3.教师劳动的特点 首先是复杂性,即教师劳动的目的和任务,与教师劳动的对象-学生,是复杂的,劳动方式和影响因素也是复杂的。 其次是创造性,具体先在:需要对不同对象的因材施教,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处理,对教学原则和方法的遵循与运用。 第三是示范性,即身教胜于严教。 最后是长期性,具体表现在人才培养的周期长,教师劳动成果显效时间长,劳动成果的效用十分长久。 4.教师的知识 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两方面:一是关于理论方面的知识,即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二是关于实践的知识,即,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包括案例知识(学科教学的特殊案例、个别经验)与策略知识(运用原理于案例的策略,核心是反思)。除此之外,条件性知识与底部宽厚的文化知识,也构成教师知识结构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教师成长的关键在于,将外在的理论知识通过自己的反思转化为自己自觉的教学行为。就教师知识的积累和发展来说,需要细于留心,善于积累,乐于交流,勤于反思。 5.现代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现代中小学教师,其专业能力应该包含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反思能力和教师的科研能力(如上图所示)。 6.教师人格的三境界 (1)经师——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经师是指教师就像传道士一样,严肃、严格、严谨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做一位不误人子弟的合格教师。(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 (2)能师——具有教育智慧的专家型、研究型教师,有深厚的专业功底、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出色的教学效果,对教育教学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3)人师——教师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人师以自身独特、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塑造学生人格,以自己的德、才、情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终生受益的影响和感化。该境界是教师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享受境界。 7.教师的几个层次 有学者认为,教师分为若干个层次:大教师,好教师,教书匠,以教谋生者,与因教

提升教师的教育境界

提升教师的教育境界-《教学的道德尺度》简介 内容简介 《教师教育力译丛·提升教师的教育境界:教学的道德尺度》是一本富有思想的著作。美国著名教育理论家与教育改革的引领者约翰I.古德莱德携手美国众多资深教育专家,就学校教学中的道德这个看似老套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试图完善学校教育与教学中的道德基础和道德举措。全书从道德与伦理的角度,对学校教学中的专业主义进行了重新定义,论述了美国公立教育的作用与功能、教师在民主社会中承担的道德角色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内在的道德伦理关系。书中提出的教师专业化、自由诚信原则、公立学校的道德责任、专业问责、行业道德准则等理念,对当代学校教育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在思考学生到底要学习什么以及怎样学习之时,学校教师及教育管理者们研读一下本书,从道德角度来进行探索,或许会豁然开朗! 《教师教育力译丛·提升教师的教育境界:教学的道德尺度》被美国教育研究协会评论家甄选小组评为教育研究领域的杰出著作。 编辑推荐 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理论家与教育改革的引领者约翰I.古德莱德(John I.Goodlad)就关注到了学校教育的道德问题。他携手美国众多资深教育专家,基于对美国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状况及其在教育中遇到的道德问题进行反思与研究,编撰了本书——《提升教师的教育境界:教学的道德尺度》(作者约翰I.古德莱德、罗杰·索德、肯尼思A.斯罗特尼克)。书中反复提到“教学是一种道德活动”,“教师是道德教育者”,“教师要成为具有反思能力的道德行为者”,“学校是道德学习共同体”。这些理念也许算不上新颖,但足够让当下许多教育工作者感到震撼。 目录 序言 第1部分教学作为专业化职业的属性与责任 第1章学校中的教学职业 第2章论教师职业专业化 第3章教师专业化的限度 第4章关于教学作为专业化职业的道德思考 第2部分教育的道德使命及其对教学行业的影响 第5章公立学校的道德责任 第6章教师的法律责任与道德责任 第7章责任、信任与行业道德准则 第8章教师与学生:课堂中的道德交流 第9章学校——符合道德规范的学习共同体 第10章社会、学校教育、教学以及教师职前教育 书摘

秘书的三种境界

秘书的三种境界 清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关于成才"三境界"有过这样的描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断天涯路’,此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二境也;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三境说"较好的概括了秘书成长的三个历程,囊括了秘书工作的方方面面。 第一境:慎 初涉秘书工作,找准定位是关键。办公室作为全局事务中枢,承上启下,联系左右,沟通内外,协调各方,服务全局,其职能辅助政务,办理业务,管理事务,综合服务,决定了工作的从属性、辅助性、政治性、全局性和承接性。作为秘书人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首要做到"三慎": 一要慎行。一言蔽之,办公室能参谋,却不能"干政"。诚然,参与领导决策前的准备,决策中的服务,决策后的落实是办公室的份内之责,但不请示、不汇报,不经领导同意,擅自处理领导职能的工作,随意扩散领导言论,借领导名义办个人事务等行为是绝不允许的。因此,作为秘书人员,一定要找准角色定位,做到参谋不决策,分忧不分权,自尊不自大,到位不越位。 二要慎思。精虑无失,深谋无虞。办公室工作同样如此,作为秘书人员,应结合工作实际,充分领会办公室工作的精髓和要领: "同磁共振、谋大办小、合纵连横","同磁共振",即办公室秘书要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领导保持高度一致,绝对服从领导的安排,有大局意识,有参谋意识,围绕中心,服务全局,与领导同频共振,谋发展之策,求务实之效。"谋大办小"即谋全局,出大策,从高处着眼,从低处着手,脚踏实地,于平凡中孕育伟大,于朴实中见证神奇。沟通上下,联系左右,综合协调是"合纵连横"的宗旨。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的沟通协调,获取处理多方信息,保畅达,抓督查,辅助决策的最终落实。 三要慎独。"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不因在领导身边工作而目中无人、盛气凌人,无论在人前人后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谦虚谨慎,务实低调,洁身端行,耐得住生活上的清苦,顶得住金钱上的诱惑,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吃得起苦,慎权、慎欲、慎微,进而真正做到慎独。 第二境:炼 办公室工作肩负信息、督查、调研、参谋、协调、服务等多项职能,事务繁多,包罗万象,没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决心是无法做好的。 一要在被动中寻求主动。办公室工作具有较强的随机性、从属性和被动性,稍有不慎,容易形成被动应付的局面。但为了工作水平的提高,往往需要化被动为主动,在主动服务中体现价值、有所作为。主动服务,宜早,宜少,宜透。宜早主要体现在办文及办会上,力求想在领导之先,谋在领导之前。首先要有"诗堪入画方为妙"的办文能力,公文写作是苦差,也是难事,要做到行云流水,流畅通达,就要动手早,勤动脑,勤于读,勤于写,把公文写作当成必修课,注重平时的积累和总结,长期坚持,日积月累,才会妙笔生花。办会同样如此,会务工作涉及到会前准备、会间调度、会后整理等众多细致入微的具体工作,需要办公室提前介入,保证充裕的准备时间,扎扎实实做好筹备工作。宜少主要表现在参谋作用的发挥上。即提建议宜精不宜多,要提到点子上,参到关键处。宜透,指领会上级意图要透,把握领导意图要准,落实领导决策耍实,做到底子清、情况明,把得准。 二要在全面中突出重点。首先要突出服务重点,办公室"三服务"宗旨中首要在于为领导服务,为领导服务重点在于为领导决策服务。因此,办公室要始终站在全局的高度,站在主要领导的角度,多想事,多办事,办大事,办实事,为领导分忧,

庄子境界论

庄子的境界论 一、《大宗师》:“以道为师”、“真人”的人生追求 1.“以道为师” 《大宗师》:大是赞美之词,宗即宗主,师就是学习、效法,篇名即表达了“以道为师”的思想。这个“道”是自然而然的生命流行之体,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他物为条件,不与他物相对,在时空上是无限的。 庄子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修养去体验“大道”,他的修养原则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具体的修养方法包括“坐忘”和“心斋”。所谓“坐忘”就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即心对“道”的体悟与回归;所谓“心斋”就是“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即抛弃耳目试听,抛弃理性思维,了无念虑,自虚其心,恢复灵台明觉得功夫。 2.“真人” 《大宗师》从天人关系中把握“真人”的境界。何谓“真人”?在庄子看来,“真人”是天生自然的人,不再徒劳无益的人为造作中伤害自己的天性,专心做心灵虚静的修养功夫,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达到物我、主客、提案人同意境界的人才是真人。二、《齐物论》:“万物与我为一”的崇高境界 “齐物”的意思是“物齐”或“物论”齐,即使视现实世界的种种差别相为“齐一”,《齐物论》表述了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强调自然与人是有机的生命共同体,肯定了物我之间的融合。 在“庄周梦蝶”中,提出了“物化”的意境,庄子以它来表示一种彻底泯灭主客体之间的界限、物我同构、与道合一的最高境界。另外庄子以道观的视阈反对唯我独尊,主张破除成见,提出了“丧我”的工夫。通过“丧我”消解掉对自己的执着,走出自我,容纳他人他物,与万物相通,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三、《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理想人格 《逍遥游》反映了庄子的人生观,表现了其对人格自由的无限追求。“至人、神人、圣人”以及《大宗师》的“真人”都是“道”的化身。他们从不同方面来说庄子的理想人格。成玄英说:“至言其体,神言其用,圣言其名,其实一也。”

教育的最高境界:灵魂教育

教育的最高境界:灵魂教育 教育,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重要是对生命的尊重。一位美国教师在中国某医学院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位男士在海边散步,注意到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被困的小鱼尽管近在海边,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然而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小鱼就会干涸而死。 这位男士突然发现海边有一个小男孩不停地从浅水洼里捡起小鱼,扔回大海。 男士禁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回地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还大海。

其实,这个故事恰好对应了泰戈尔老人的一句话: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 因此,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也就是让学生拥有“这条鱼在乎”的美丽心境。 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教师来到学校,他就会交给那位教师一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该见到的情景: 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 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 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 只有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为有人性的人的情况下,读写算 的能力才有价值。 很显然,人类有兽性的一面和天使的一面。教育者的目的是使人的灵魂得到锻炼,克服兽性而转化向天使的一面。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单纯的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这是教育久远而宏大的终极旨趣。否则,你拥有的知识愈多,对人类,对生命的危害愈大。 在这方面的教训太沉痛了: 李政道博士的一位弟子卢刚,因论文奖落选,嫉恨、失望 困绕着的他,竟然开枪打死了4位太空物理学家,继而仇 杀了自己的获奖同学。 河南宣化一位16岁少年刘某因与女友吵架,竟然丧心病狂 地开着轿车朝行人一路碾轧,致使2死13伤。 时下,我们的学校教育往往忽略了学生基本人格、基本道德、基本情感的养成,以致于有些学生对生命、对世事愈来愈冷淡、冷漠甚至冷酷。 所以,一位日本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们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 这种情怀就是在乎沙滩上每一条小鱼的生命的男骇所拥有 的情怀。

实施“境界教育”打造品牌学棱

实施“境界教育”打造品牌学棱 作者:周秋平 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0年第99期 在“品牌”学校的建设过程中,石龙镇第二中学提出了“境界教育”这一概念,凸显了教育改革探索规律的宗旨,为学校品牌建设创建新的特色。学校从“精准切实的培育目标”“全面系统的培育措施”“强而有力的保障措施”三个方面,以“境界教育”为出发点,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具备石龙二中特色的“境界教育”品牌学校建设特色。 一、精准切实的培育目标 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人格境界。境界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师生的人格修养和人生境界,让人格与生命都更加完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学习不仅仅是考取好成绩,而应以提升生命质量为标杆。因此,学校强调学习要有“敬”、“进”、“竟”的精神和功夫,以推进自身的志向、德行和学识方面的全而提升,使人能从自我个人的小境界,到家庭、集体的大境界,再到社会、国家乃至天下的高境界,层层推进,以至于至善。具体来讲,包含志向高远,德行高尚,智慧高妙,审美高雅,身心高强五个方面。 境界教育,为品牌学校描绘出“致力于办人格修养与教育艺术兼美的高境界学校”的愿景;以“自强不息,与时俱进”为学校核心精神;以“实施境界教育,培育高境界新人”为办学宗旨;以“培养志向高远,德行高尚,智慧高妙,审美高雅,身心高强的时代新人。”为培养目标;以“志坚行毅,德美学高。”为校训;以“存敬尚进,竟以至善”为校风;以“身正学高,协和共育”教风;以“笃敬力学,切问近思”为学风。 二、全面系统的培育措施 (一)定制式设施配置 品牌学校的培育工作需要软硬件的支持,为此石龙二中以“定制”的方式调配学校的设施配置,达到资源最优化。 (二)炼成式队伍建设 品牌学校的培育,核心力量来自于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百炼成钢”才能给学校的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品牌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归宿是教学质量的提升。为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教师互相学习,促进青年教师陕速、健康成长。

做事情的三种境界

做事情的三种境界 做事情有三种境界:第一境界:用手做事情;第二境界:用脑做事情;第三境界:用心做事情。做事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做事情的境界。 做事情的第一境界:用手做事情。 用手做事情是指:按规矩做事,按要求做事,按程序做事,只要按部就班,没偏差地执行就好。只有简单的目的:把事情做完,不考虑做事的效果如何;不考虑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快、更好,即不考虑工作效率、工作效益问题。做事过程中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状态,因循守旧,依样画葫芦,机械式地工作;做事结果只求把事情做完而不论做事的快慢、对错、好坏。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原地踏步,没有进步可言,所谓“不进则退”,不进步就是落后,最终会被时代所淘汰。这样的人生,注定只能平平淡淡,难成大事。 做事情的第二境界:用脑做事情。 一个人做事情能够用脑想问题、做事情,相对于用手做事情而言算是前进了一大步。用脑做事情能够事前先分析如何去做?采取什么方法?如何做得更快?做事过程中,不但要懂得怎样做,还要想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所谓“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样不但能把事情做完,而且能把事情做对。做事的过程中善于用脑思考问题,分析原因,并善于总结处理事情的经验,进而改善做事的方法,提高工作技能,提高工作效率,达到:做得对、做得快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做事情的第三境界:用心做事情。 人品比产品更重要,专心比专业更重要。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用心做事情是做事情的最高境界。用心做事讲的是一种:认真做事的态度,工作能积极主动,把工作的过程当成一种享受。用心做事情,才能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用心做事情,追求的不仅是把事情做完,而且要把事情做对,最为重要的是把事情做好。也就是说:用心做事情不但讲究工作效率,更是注重工作效益。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唯有用心做事情,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在做事情的过程中,真正用心去做,你才会用心去想,不断改进做事的方法,选择最优方案,达到最理想的效果;用心做事情,才能使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都能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永不退缩,努力圆满地完成工作任务;用心做事情,我们才能如古人所言:“吾日三省吾身”,每天不断的检讨自己:哪些做的还不够?哪些做的还不好?哪些做得还不到位?那些想得不够全面?哪方面需要改善?如此我们才能不断地吸取经验教训,每天才能有所进步,进而不断自我完善,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用心做事情,我们才能对自己负责,对领导负责,对企业负责。只要用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很多事情做不成,并不是事情难做,而在于我们认不认真去做,努不努力去做,用不用心去做。有道是: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总而言之,用心做事情要做到:对待企业要有忠心;对待工作要有热心、恒心、专心;对待同事要有爱心。只要我们都用心做事情,企业方可持续、和谐、快速发展。

论语中的人生境界

《论语》中的人生境界 人生是漫长的,又是短暂的;是芜杂的,又是简单的;是幸福的,也是痛苦的。在这个迷茫与失落并存的时代,在这个找不到精神皈依的国度,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思考人生,以什么样的价值观来知道生活?古老的《论语》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第一句是孔子盛赞弟子的颜回。他说:“圣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圣哉,回也!”用白话文讲就是:“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每天一竹笼饭、一碗冷水,住在贫民区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样的穷困清苦,颜回却能淡然处之,丝毫不改期勤奋好学的乐趣,宴会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是啊,这是一种多么傲岸的精神呢?虽然清贫,却能持顶天立地的气概;虽然穷苦,却依然不屈不挠,快乐的奋斗着。我欣赏这种品格、这种志气。外物多变,唯有安定的内心不变。人生是个旅程,每个人的起点不同,所以我们无法量化地比较这旅途中的我们谁走得最快、最好。而唯有倾注热情,追寻和感知属于自己最美的风景。不被盲目攀比迷了心智,不被权物诱惑诱上了歧途。不被无休止的竞争剥夺的快乐。 此外,还有两句话是子贡向孔子提问。自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自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有却不骄傲自大。这样的境界咋样呢?”孔子回答说:“是不错。不过不如“虽贫穷却能安乐于道,总富有却能谦逊有礼”!学生和老师谈论人生境界,并且给出不同的答案。我想两个答案之间的区别在于一种态度吧,前者是一种内敛的,消极的出世态度,后者是一种外放的,积极的入世态度。 “贫无诌”相对于“贫而乐”而言,前者是僵硬的、激烈的。以一种对立的姿态面对比自己更富有、地位更高的人。而后者则从根源上消除了作为“穷人”的自卑感,从心底里树立一种平等的信念——虽然我们财富不等、地位不同,但是我们的人格是平等的,所以我可以做到不卑不抗。在一种“贫穷”的状态下,依然用积极入市之心,换回理想和信念修炼内心,保持自己终身精神生活的永不枯竭。此外,“富而无骄”与“富而好礼”相比,前者只是推崇一种财富权位加于身时淡然处之的态度,他关注的是个人内心的修为,而后者不仅关注自己,同时推崇关注社会。对他人彬彬有礼,安于处善、乐于循礼的人生态度,这样的“富人”往往拥有公民的高度自觉性与社会责任感,愿意与他人分享知识、经验与财富。 身处复杂而流变的世界,我们常常会迷路,而唯有心灵才是照亮前行之路的明灯。好的思想和话语就像那涓涓细流悄无声息的润入我们的心田,擦亮心灵之灯,正如典籍《论

执行力的三种境界和三个层次

执行力一直以来是企业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无论是国际大公司还是国内民营企业,无论是生产型企业或是服务型企业。在企业界,我们时常通过报刊媒体可以了解到很多企业宏伟的蓝图、激奋的愿景、庞大的规划、创新的思路最终没能很好地得以实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企业的组织执行力出现重大偏差。因此,一个企业是否能够持续稳健发展离不开高效的组织执行力。 而做为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其所具备的执行力境界、其所创导或引导的执行力组织氛围直接关乎所在企业的长远发展,甚至可以讲起到生死攸关的关键作用。因为中高层管理者在组织架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功能,具有中流砥柱般的存在价值,其能否很好的领悟领会公司领导者的战略意图,并转化和分解成阶段性工作任务和目标,最后有效组织实施达成,就是其执行力强弱好坏的最终表现。 执行力的三种境界 做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其所具备的执行力应有三种境界,分别是“做正确的事情”、“把事情做正确”、“把事情做圆满”。每一种境界都需要中高层管理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管理能力以及见识、经验等来支撑,而且要求越来越高,相对应的就是对企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如果中高层管理人员执行力的境界不高或不好,直接结果就是劳命伤财耽误时间,从而给企业发展带来阻碍,甚至危机。 首先,做正确的事情。这是中高层管理人员执行力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首要达到的境界。做正确的事情,就是要求在开始做时,工作的方向导向就把握得很到位,做出来的工作规划计划没有偏差和失误,否则就会造成差之毫厘,缪之千里,后面做得再正确也是徒劳,反而损害更大。举个简单比方:本来要去北京,结果我等却往广州方向前往,这是南辕北辙;其实经费有限制,我等却谋划头等舱机票,这是异想天开;近期正遇高铁瘫痪,我等按之前惯例执意选择高铁出行,这叫自以为是,都属于没有做正确的事情。 因此,做为中高管理人员,做正确的事情就需要认真研究分析公司领导者的战略构想和意图,把握其中的重点和要点,并根据现实条件和状况,结合现有的资源和能力,拟定出可行性方案和计划。 其次,把事情做正确。这是中高管理人员执行力的第二个境界,也是最容易出现各种各样问题的阶段。把事情做正确,就是按照既定的工作计划和方案,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组织实施,逐一实现各个阶段性任务和目标。举个简单比方:要去北京到中央电视台上节目,我等也拟定出可行性出行计划,可是一出门就有人走失找不见、到了北京只会人家听不懂的宁波话、迷路却找不见也买不到北京地图、路上分开打几辆的士人员又走散、不断有人要找厕所耽误很多时间、背包被偷没了通讯工具、开销出现超支……结果就是没把事做好,错过节目录制时间,无功而返。 因此,做为中高管理人员,把事情做正确需要在既定的工作规划基础上,进行人员的组织分工、必需的训练和宣导、必备资源的整合和备选、阶段性回顾和总结、因地制宜进行优化调整、必要的评估和奖惩等。 第三,把事情做圆满。这是中高管理人员执行力的最高境界,也是任何企业都最期望和需要的,同时也是要求最高。把事情做圆满,简而言之就是自动自发、没有任何借口、善始善终,能够基于现实的状况和条件,灵活整合和运用现有的资源,把现有的能力发挥至极致,锁定目标,不达目标誓不罢休。如同电影《斯巴达300勇士》:影片中展现最深刻的就是强大的执行力,国王列奥尼达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命令希腊联军的主力迅速撤退,以保存实力。自己亲率300名斯巴达士兵面对潮水般汹涌而至的50万强大的波斯敌人奋勇迎战,一不恐惧、二不怯战,在不成功则成仁的精神感召下,他们用长矛猛刺,把长矛都折断了,又拔出佩剑劈砍,把佩剑都砍断了,斯巴达的勇士们杀退了敌人四次猛烈的进攻,最后斯巴达300勇士全部壮烈牺牲,用鲜血唤醒了世人,并将此精神永传后世。柳传志称联想为“斯巴达方阵”,王石称“万科要成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

冯友兰笔下的人生境界 饱经沧桑的哲学老人冯友兰留下的“冯友兰学说”、“冯友兰现象”引发后人对文化的沉思,对人生的遐想。这里摘发《冯友兰传》(田文军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划分为四种类型,并据其差异解释人生的价值。 冯友兰提倡正确的生活方法,主张以正确的生活方法指导人生,求取人生的幸福。但是,确立人的生活方法,并非冯友兰人生哲学高层面的理论追求。冯友兰的人生哲学,在理论上的真正追求是要论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对于人生意义或说人生价值的理解,是通过其人生境界论来论释的。 在冯友兰看来,人在自己的生活中,之所以可以确立正确的生活方法,条件即在于人是“理性底动物”,人的生活是有“觉解”的生活。冯友兰所谓人的生活是有“觉解”的生活,实即是说人的生活是人在“觉解”中的生活,人对于生活不是本能地被动地适应,而是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安排。人能够凭借理性,安排好自己实际的生活,人同样可以凭借理性,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因此,冯友兰在论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时,首先强调的即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取决于人自身对于宇宙,对于人生的觉解。 人对于宇宙人生有觉解,人的生活即有意义和价值;人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不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不相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同,表现为人生境界的不同。冯友兰曾经说过:“人对于宇宙人生底觉解的程度,可有不同。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底意义,亦有不同……

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底某种不同底意义,即构成人所有底某种境界。”(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第496页) 冯友兰将人生的意义归之于人的“觉解”,认定人对人生“觉解”不同,使得人生的意义价值也不相同,这并不意味着冯友兰将人生意义的差别完全归之于“人之知识的主观成分”。在冯友兰看来,就人“觉解”的对象宇宙人生而言,都是实际存在的,都是本来即存在的,其存在同人的主观无涉。对宇宙人生有“觉解”还是没有“觉解”,只是对宇宙人生的知与不知,见与不见。所以冯友兰在论及他所理解的人生境界时,也强调他所谓的境界“固亦有主观的成分,然也并非完全是主观底。” 人所面对的世界是同一个世界,人所面临的人生是同样的人生。就人的“觉解”对象而言是公共的,同一的;但人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是具体的,有区别的,这使得人的境界也不相同。严格说来,各人有各人的境界,没有作为个体的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的。冯友兰认为对人生境界的区别,只能略其小异,而取其大同。在这种观念支配之下,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区别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种类型,并依照人生境界的差别,来论释他所理解的人生意义或人生价值。 “自然境界”是人生境界中一种层次最低的境界。冯友兰认为。生活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其行为特征是“顺才”和“顺习”。冯友兰所说的“才”是人的生物学意义的“性”。这样的“顺才而行”,亦即是所谓“率性而行”。这样的生活行为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

人生的三种境界

一、人生三重境界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是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停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乃国学大师王国维总结自己人生三境界。 二、人生四种大智慧 1、因果法则 有舍才有得,有付出才有回报,有耕耘才可能有收获是因果法则。看似简单,可人们做事似乎只重结果,忽视了方法与过程。播的种子与方法错了,怎会收获理想的果实?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懂得并运用因果法则,物质富裕、身心健康就会变得容易。 2、心有定力 由于意识到万事万物的本质不是永恒不变的,都是变化的,所以,对待周边发生的一切事物变化,从现象上就会以平和心接受。本着凡事内求的原则,以内省心探究其源,不论顺逆,皆是成长之因。心有定力,就会有生命圆满的力量!心有定力的具体体现是能够做到放下过去,珍惜现在发展未来,心灵即刻得到解脱,即是活在当下的快乐。相反若是活在过去,不满现在,只希望未来之人,则是缺少智慧的人,烦恼不断。心有定力就会清楚:只有“现在”才是你唯一能真正拥有和掌握的!若把握的不好,“现在”就可能变成不幸的“过去”;若把握得好,“现在”就会造就美好的未来。 3、中庸思想 不是骑在墙上,是两条腿走路;不是折中调和,是不走极端;是辩证处事,而非偏激待人。“中”是做事准,恰到好处;“庸”是做事狠,坚定不移。“中”是智慧,“庸”是勇气,“中庸”之人是智勇双全之士! 4、道法自然 道是规律;法是效仿,依据;自然是规律的本源,宇宙运行的原则。做人做事应该求的就是个“道”——自然。做人的“道”体现的是真诚、平等、清净、精进;做事的“道”体现的是

教师的境界与教育读后感1

教育追求的新境界 一一读《教师的境界与教育》有感 人生有境界之别,做教师也有境界之分。作者从人生的境界入手开始探讨教师的境界的;并进而探讨了教师的境界与教育的关系。那么,教师的.境界又在何处?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在学生面前,我们是“师”更是“友”。只有真正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目标。那么如何让老师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呢?我认为: 第一、要多一份人格魅力 亲其道,信其师。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来源于教师的精心营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动者,学生是受动者。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提高自身素养,即人格魅力。教师深厚渊博的专业知识,标准的普通话,飞扬的文采,妙语连珠的课堂语言,优美的书法字体,能给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加分,勾起学生的景仰,让学生打心底里佩服和敬重教师,产生亲近教师的渴望。教师粗暴和对学生挖苦、讽刺、训斥的教育教学行为,易让学生疏远教师,甚至连已有的好感也顷刻间消散。另外,要给学生一个公正廉明的教师形象,抑制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外貌上,应该打造端庄、稳重、文雅的形象,不着奇装异服,也不邋里邋遢。试想,一个说话咬牙切齿,开口恶语相加的教师,能得到学生的亲睐吗?人格魅力是教师的内驱力,能让学生不畏惧,自己向你走来。 第二、要多一层了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教育中必须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他说过:“要公正处事,就必须细致入微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便是我为什么把未来的教育看作是对每个孩子更深刻了解的缘故!必须首先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单凭某些专门的手段是学不到这种本领的。只有依靠教育者高度的情感和道德修养才能做到这一点。”特别是在接手新班级时,我们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尽快记住班级学生的名字!并建立学生个人档案,把他所有的荣誉、成绩都记录下来,这样便于及时而又全面地了解学生方方面面的信息,象现在网络时代,我们可以把自己的QQ、电子信箱都告诉学生,以期通过各种途径与个别学生交流,从而更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想法!了解学生就要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才会形成和谐师生关系的坚实基础,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导向,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赖。 第三、要多一点尊重 大家都需要掌声与鲜花。爱学生,就要学会尊重学生。青少年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知识的增多,交往面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特别希望家长、教师以及周围的人能够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这种自尊心往往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我们应该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会尊重学生,尊重他们说话、思考、做事的权利。当学生犯错误时,允许他们有解释的权利;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