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测试试卷B卷
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有了文字之后,人类的文化创造才能被记录下来。
在汉字之前,虽然也会有古老的文化,但由于它不能被完整地记录下来,也就无法进入历史记载没有得到充分的保留。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不但能记录文化,在它的构形中,也蕴含了很多历代的文化信息。
汉字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它是中华文化绵延不息的见证者,可以和历史记载相互印证。
我们也由此可知,汉字在保存中国文化、保存历史上,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
汉字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它应文化的需要而产生,并在文化洪流中演变发展。
因此,我们既可以通过汉字记载的文献来了解中华历史文化,也可以通过解析汉字的结构和系统,来捕捉中华文化的精神。
汉字是书写汉语的表意文字,是五六千年从未间断的、因义构形的文字系统。
它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在古老的汉字中,可以追溯中华文化的种种原生态!首先,经过数千年的积淀,汉字深刻地反映出古人的生产文化,它把古人如何谋生,如何顺应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充分地展现出来。
2024届八省八校T8联考高三第二次学业质量评价 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

2024届高三第二次学业质量评价(T8联考)高三语文试题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长江和黄河虽然同为中华文化的母亲河,都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果,但从夏商周到西晋末,黄河流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超过长江流域。
然而,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北方多次遭到游牧民族的冲击,历次兵燹带来大规模北人南迁,而相对安定的长江流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优越的自然条件日益凸显。
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皆具水热条件,故成为中华文化的两大源头,而长江流域拥有更丰沛的水热资源。
但在原始社会末期至商末这一文明初始阶段的气候条件下,中国先民所能达到的生产力水平更适合开发北方黄河流域。
在全新世中期,全球气候变暖,长江、黄河流域较之现在更加温暖湿润。
黄河流域森林密布,受低温和干旱的威胁较轻;而气候炎热潮湿的长江流域则经常发生洪涝灾害。
当时的原始农业以木石农具为主,黄河中上游的粟作农业依托肥沃疏松的黄土和黄河及其大小支流的灌溉,通过精耕细作实现了蓬勃发展,各早期文明也借此绵延不绝并逐渐融合;而长江流域则因其红壤的土质较为紧密,水稻种植所需平整土地及引水灌溉的劳动量大、技术要求高,而当时人员、技术所能达到的稻作生产方式又较为粗放,且常受洪水威胁,故其农业产出量不及黄河流域。
这种农业生产上的差异在进入青铜时代后仍长期延续,直至铁质农具产生及其后一系列灌溉排水工具的出现、防洪手段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长江流域的水热优势才逐渐彰显。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农业生产重心的转变过程中,近5000年来的中国气候总体向干冷演变,这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趋向脆弱,而长江流域则变得更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开发。
另外,黄河流域因过度开发而导致水土流失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总体而言,在当时及此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长江流域铁农具的推广和兴修水利工程的力度仍不及黄河流域,“火耕水耨”仍是南方水稻耕作的主要方式。
2024年福建省福州市第二中学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年福建省福州市第二中学中考二模语文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1.对下面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会抗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A.这是一首豪放词,“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题目。
B.在上片,作者实际上已经绘制成他的“太守出猎图”。
起句陡兀,用“狂”字笼罩全篇,抒写胸中雄健豪放之气。
C.这首词下片借历史典故委婉地表达了希望像冯唐一样得到朝廷重用,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为国杀敌。
D.词中运用“发、牵、擎、卷、射、挽、望”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生动形象,姿态横生,气势恢宏。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把北山建设成省级森林公园,是当地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
B.发电站每年的发电量,除了供应给武汉使用外,还向黄石、荆州等地输送。
C.自编自演的课本剧在发展个性、引导学生阅读名著,都有一定的作用。
D.街道希望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开展法制教育,防止青少年不违法犯法。
3.下面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例,太空漫游、人工智能、外星家园……这些看似天马行空的设定,或多或少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其源头活水。
②有人说,这预示着中国科幻作品从杂志、图书走向了影视时代。
③他认为,时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状态,给科幻文学、科幻电影提供了肥沃土壤,科幻电影的未来感,恰恰是来自当下的现实感。
④今年初,国产科幻电影收获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
⑤荣获“雨果奖”的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用“未来感”这个词来解释科幻文学的繁荣。
2023届福建省部分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福建省福州市2023年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新荷叶李清照薄露初零,长宵共、永昼分停。
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
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
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
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
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
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
安石①须起,要苏天下苍生。
[注]①安石:东晋政治家谢安,字安石,隐居后屡诏不仕,“淝水之战”的指挥者。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中“蓬瀛”与“海客谈瀛洲”中的“瀛洲”具有相似的文化意味。
B.嘉宾在寿宴上进献芝兰、簪笏等贺礼,表达祝贺长寿富贵的美好心意。
C.上阕描写了环境、祝寿人、侍女的不同凡俗,烘托了寿主的名望之高。
D.易安词以婉约著称,但这首祝寿词寄怀高远,蕴含着一股壮气豪情。
16.该词并非一般祝寿之作,而是别有寄寓。
请结合下阕内容简要分析。
(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作者表达情感的理解分析;结合诗句中的意象,从意象到意境全面把握诗歌的情感,同时注意抒情主人公的活动及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
【解答】(1)B.“嘉宾在寿宴上进献芝兰、簪笏等贺礼”错误,根据诗句“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的意思是“兰芝一般的子侄们前来贺寿,身居高位的官员们充满庭院”,可知“簪笏”不是贺礼。
故选B。
(2)根据下片最后两句“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意思是“希望你能像谢安一样重新出仕,解救危难只为天下苍生”,这两句运用谢安的典故,谢安隐居后屡诏不仕,时人因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诗人借“时人”希望谢安“东山再起”,以喻作者自己企盼正在“东山”隐居的寿主复出做官,既表达对友人才能的赞美,也抒发诗人忧国忧民,渴望友人能够为国效力之意。
2022-2023学年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本试卷共14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大家都知中国人喜讲“中庸之道”,一般人以为中庸之道是指平易近人,不标新立异,不惊世骇俗,调和折衷,不走极端而言。
然此等乃通俗义,非正确义,《中庸》上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无论何事都有两端,此两端,可以推到极处各成为一极端。
在此两极端间之中间都叫做中,此一“中”可以有甚长之距离。
所谓“中”,非折中之谓,乃指此两极端之全过程。
如言真善美,是此一极端,不真不善不美是那一极端。
但此真、善、美三分,只是西方人说法。
照中国人讲,此世界便是一真,不是伪,真伪不能对立。
若论美丑,此世界是浑沌中立,既非极美,也非极丑。
中国文化是人本位的,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看重了人的一面,则善、恶对立不能不辨。
但纵是一大圣人,亦不能说他已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善。
纵是一大恶人,亦不能说他是百分之百的恶。
人只在善、恶两极端之“中道”上,既不在此极端,亦不在彼极端。
但必指出此两极端,始能显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论有根据、行为有目标,故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若非执其两端,则中道无可见。
真实可用者乃此中道,非其两端。
此乃中国人所讲“中庸之道”之正确意义。
在此等观念与意识之下,我认为中国文化尽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使中国文化更充实更光辉。
并不如一般人想法,保守了中国固有之旧,即不能吸收西方现代之新。
似乎大家总爱把一切事物作相反对立看,不肯把此等相反对立来作互通合一看。
所以我们中国所讲“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此刻实该大大地再阐明。
这和我们当前所该采用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实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人惟其有此中庸之道,亦可使各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一样调和融通起来。
佛教、回教、耶稣教来到中国,不仅和中国传统文化无冲突,在此诸大宗教之相互间都能和平共存,没有大冲突。
福建省漳浦三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语文 Word版含答案

漳浦三中2014-2015学年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高三语文试卷一、古代诗文阅读(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0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城春草木深。
(2)____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
(3)___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
(4)____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
(5)星汉灿烂,___________________(6)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7)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8)无为在岐路,___________________(9)山气日夕佳,___________________.(10)___________________,不蔓不枝。
(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15分)于仲文,字次武,髫龀①就学,耽阅不倦。
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
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
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
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
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
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
以功授开府。
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
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
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
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
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
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
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
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
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
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
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
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
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
”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
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
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
2023届福建省福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题

2023年2月福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注意事项:(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强国是其中应有之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我们必须走属于自己的文化发展之路,这就是说,不能跟在其他国家后边亦步亦趋,而是应该自信自强地举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心聚力,以富有活力的现代文化展示当代中国形象;同时,也不能故步自封,而是应该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只有这样,才能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激发我国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引领文化发展的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化发展的导向,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巩固壮大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通过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进行持续深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入人心。
201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2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卷语文Ⅰ试题(满分160分,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粮囤/囤积居奇觊觎/坚贞不渝坍圮/杞人忧天B.玷污/拈轻怕重信笺/流水浅浅弩弓/呶呶不休C.委曲/曲高和寡埋没/阴霾密布时髦/耄耋之年D.蹊跷/独辟蹊径喑哑/深谙此道咋呼/令人咋舌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一些医学书刊称每天喝八杯八盎司的水对健康很有益,于是此说成了许多人养身的金科玉律,但《美国肾脏学会期刊》重申:目前无明确证据显示多饮水有益健康。
B.这个老者生得一副吉人天相:浑身没有多余的肉,精瘦得像一只老鱼鹰,脸色黑红且很有光泽,短短的花白胡子特别有精神,而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尤其明亮。
C.别看这位教授口若悬河、振振有辞的演讲只有半个小时,讲稿却是以几十年的学养做根基,在做了大量的社会调研,研究了几十个经典案例后,数易其稿写成的。
D.入冬以来,剧烈降温并没有影响年轻人快乐的情绪,上海衡山路一些酒吧用新潮的文艺演出吸引顾客,即使不是周末,这些娱乐场所也天天爆满,一片歌舞升平。
3.阅读下面的文字,找出人造生命诞生过程的四个关键性词语。
(4分)美国科学家将一种丝状支原体细菌的染色体解码,生成DNA的4个碱基A、G、C 和T,并利用化学方法将碱基拼接成新的DNA。
再将人工合成的DNA放入酵母液中使之聚合,聚合后的人造DNA被植入一个受体细菌中。
通过生长,受体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胞,一个带人造DNA,另一个带天然DNA。
接着,利用抗生素杀死带天然DNA的细胞,筛选出带人造DNA的细胞,这就是人造的新生命。
随后,新的生命不断繁殖,越来越多。
4.这一话题,分别以赞成者和反对者的不同口吻,选择某一角度,简要陈述理由。
(5分)赞成的理由:反对的理由: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通议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李公行状归有光公讳宪卿,字廉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州市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测试试卷B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二上·宾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学是一门高深难懂的学问,有一些名家能,深入浅出,把高深的道理明明白白介绍给普通读者。
《谈美》就是朱光潜先生写的这样一本雅俗共赏的美学佳作。
它写于1932年,此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以书信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等问题,平易亲切,在青年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三十多次的畅销书。
《谈美》讨论了许多美学问题。
譬如美和距离问题,作者认为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真正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才不会焚琴煮鹤, 。
又如讨论“移情作用”,他把美学上的移情现象称为“宇宙的人情化”。
宇宙本来是无所谓情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是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所以花会笑,还会哭,所以世界因此而。
朱先生曾说“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他借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著名标语“慢慢走,欣赏啊!”赠送给青年朋友,劝告年轻人,体味生活,让人生有味道。
他将自己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补清新的文字中,当年为《谈美》作序的朱自清先生说“孟实先生引读者()”。
(1)依次填人横线里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举重若轻娓娓道来暴殄天物多姿多彩B . 登堂人室侃侃而谈暴殄天物有声有色C . 举重若轻侃侃而谈玉石俱焚多姿多彩D . 登堂人室娓娓道来玉石俱焚有声有色(2)文中划线句子修改后恰当的一项是()A . 如果真正沉没在艺术的美感当钟,才能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B . 只要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就能真正沉没在艺术的美感当中C . 必须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沉漫在艺术的美感当中D . 只有真正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才能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3)填人文中括号处的语句,补写最恰当的一项是()A . 由人生走入艺术,又将艺术纳入人生之中B . 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C . 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又由艺术走入人生D . 将艺术纳入人生之中,又由人生走入艺术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2017·青岛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七弦妙制有洞天有宋一代,琴学大兴,甚至引起封建帝王的浓厚兴趣。
宋徽宗本人乃操缦名手,对传世名琴更是汲汲以求。
当时朝野上下,无不以能琴为荣,一部迎合最高统治者审美趣味的《洞天清录》也便应时而生。
《洞天清录》的作者赵希鹄,生平事履未详。
据明代张萱跋万历刊本《洞天清录》,言其为“宋宗室子”,自幼受高尚生活元素之熏染,便将其多年来对各类古董珍玩的鉴赏心得与审美经验著成此书,“以贻清修好古尘外之客,名曰《洞天清录》”,列于其首的便是,“古琴辨”35条。
与中国传统琴学论著偏重于琴曲解题、琴人传略、演奏技法、审美意趣不同,《洞天清录》“古琴辨”部分主要是对古琴材质、斫制方法、形制样式进行品鉴的经验总结,“其援引考证,类皆确凿,固赏鉴家之指南也”(《四库全书总目》)。
唐宋时期,古琴制作工艺取得长足进展。
从朱长文所言“四美”﹣﹣“一曰良质,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琴史•尽美》)不难看出,古琴选材与斫制(良质、善斫)已然超越演奏技法(妙指)和审美意趣(正心),被提到首要地位。
无怪赵希鹄感喟,“古材最难得,过于精金美玉,得古材者,命良工旋制之,斯可矣”(《洞天清录•取古材造琴》)。
古人在斫琴的实践中发现桐木是制作古琴面板的良材。
正如赵希鹄所言,“桐木年久,木液去尽,紫色透里,全无白色,更加细密,万金良材”;“宜择紧实而纹理条条如丝线细密、条达而不邪曲者,此十分良材”。
而梓木纹理坚实细密,可以让琴音在槽腹内回旋,取得余音绕梁的共鸣效果,适合用作琴的底板,“今人多择面不择底,纵依法制之,琴亦不清,盖面以取声,底以匿声,底木不坚,声必散逸,法当取五七百年旧梓木”(《洞天清录•择琴底》)。
对于底面也采用桐木的“纯阳琴”,赵希鹄指出“古无此制,近世为之”,虽然音色古朴浑厚,但共鸣效果不佳,“必不能达远”,非为佳构。
古琴取材都是百年以上的老梧桐,以山石中生长的为佳。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梧桐还象征着高洁美好的品格,如“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卷阿》):或是忠贞不渝的爱情,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正是梧桐这种独特的文化品质,才使其成为琴材的终极之选。
用阴阳理论解释琴材的选择,大约始于北宋《琴书》,“凡制琴,以桐木为阳,楸木为阴”,阴材、阳材分别指琴底和琴面。
古琴面料所用桐木按生长方向分为阴材、阳材,首见于《洞天清录》:“盖桐木面阳日照者为阳,不面日者为阴。
”为此,赵希鹄还提供了两种验证方法:一是以水试沉浮,二是在晴天和雨天、清晨和傍晚抚琴以辨别音色。
对于后者,赵希鹄还颇为自得,认为“古今琴士所未尝言”(《洞天清录•古琴阴阳材》)。
将音乐声学的实践经验纳入阴阳体系加以阐释,在当时并不鲜见,我们只要略一翻检同时代的《梦溪笔谈》之类的科技典籍便可见其端倪。
由于日照条件等不同,桐木材质也会存在差异,在音色上存在细微差别,当然是可能的。
但居然能随着旦暮、阴晴等环境变化而发生条件反射,甚至“此乃灵物与造化同机,非他物比也”,未免耸人听闻。
在制作工艺与藏品选择上,赵希鹄提出“制琴不当用俗工”“择琴不必泥名”“制琴不必求奇”等原则,对雷氏琴(唐代名琴)、百衲琴等当时推重的“概念琴”颇不以为意,“弹之则与寻常低下琴无异,此何益哉”,主张“依法留心斫之,雷张未必过也,惟求其是而已矣”,对如今泥沙俱下,甚至存在以收藏为名行诈骗之实的收藏品市场而言,倒不失为一针见血的确论。
(选自2017年1月《光明日报》,作者黄敏学,有删改)(1)关于《洞天清录》及其内容,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宋代琴学大兴,封建帝王兴趣盎然,朝野上下,无不以制琴为荣。
为了迎合最高统治者,《洞天清录》便产生了。
B . 《洞天清录》的作者是赵希鹄,这是一本古琴赏鉴指南书,全书主要介绍古琴材质、斫制方法、形制样式的品鉴经验。
C . 古琴选材与斫制已经超越演奏技法和审美意趣,被提到首要地位。
所以,《洞天清录》的作者认为古琴演奏技法和审美意趣已不重要了。
D . 古琴制作,应当用紧实而纹理顺直的老桐木为面板,用纹理坚实细密的梓木为底板,这样不但音色古朴浑厚,而且能产生更好的共鸣效果。
(2)关于本文论述的阴阳理论与实践,下列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在赵希鹄看来,近世以来出现的面板与底板均采用桐木的“纯阳琴”,制作工艺不佳,导致古琴整体制作水平有所下降。
B . 所谓阴材、阳材,既可分别指古琴的底板与面板,又可分别指“不面日”和“面阳日照”的桐木,这种说法首见于《洞天清录》。
C . 宋代常用阴阳理论来阐释音乐声学的实践经验,赵希鹄甚至认为,可在旦暮、阴晴等环境变化下弹奏桐木制作的古琴来辨别音色。
D . 对于《洞天清录》中桐木因日照条件不同而导致阴材、阳材不同及所制古琴音色不同的观点,本文作者认为是耸人听闻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文中二、三段关于《洞天清录》的引文,除了用来说明古琴制作相关问题之外,还介绍了“洞天清录》的作者、成书目的及影响。
B . 本文围绕《洞天清录》﹣书来写,先从成书背景引出,再总体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文章主体部分是对阴阳理论的详细阐释。
C .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句中的“梧桐”意象所包含的文化品质,是梧桐成为琴材终极之选的重要原因之一。
D . 赵希鹄认为,古琴制作应选择良材,使用良工,依法制作,选择古琴则不必在意所谓“名琴”。
本文作者也赞成他的观点。
3.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本报北京2月14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
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
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
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
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
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
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
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15日)材料二:“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
”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
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2017年2月15日《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材料三:《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圈粉。
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
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