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测试卷(解析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压轴题测试卷(解析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压轴题测试卷(解析版)一、压轴题1.如图,已知数轴上两点A,B表示的数分别为﹣2,6,用符号“AB”来表示点A和点B 之间的距离.(1)求AB的值;(2)若在数轴上存在一点C,使AC=3BC,求点C表示的数;(3)在(2)的条件下,点C位于A、B两点之间.点A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沿着数轴的正方向运动,2秒后点C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也沿着数轴的正方向运动,到达B点处立刻返回沿着数轴的负方向运动,直到点A到达点B,两个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A运动的时间为t,在此过程中存在t使得AC=3BC仍成立,求t的值.2.如图,已知∠AOB=120°,射线OP从OA位置出发,以每秒2°的速度顺时针向射线OB 旋转;与此同时,射线OQ以每秒6°的速度,从OB位置出发逆时针向射线OA旋转,到达射线OA后又以同样的速度顺时针返回,当射线OQ返回并与射线OP重合时,两条射线同时停止运动. 设旋转时间为t秒.(1)当t=2时,求∠POQ的度数;(2)当∠POQ=40°时,求t的值;(3)在旋转过程中,是否存在t的值,使得∠POQ=12∠AOQ?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已知x=﹣3是关于x的方程(k+3)x+2=3x﹣2k的解.(1)求k的值;(2)在(1)的条件下,已知线段AB=6cm,点C是线段AB上一点,且BC=kAC,若点D 是AC的中点,求线段CD的长.(3)在(2)的条件下,已知点A所表示的数为﹣2,有一动点P从点A开始以2个单位长度每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同时另一动点Q从点B开始以4个单位长度每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当时间为多少秒时,有PD=2QD?4.已知线段AD=80,点B、点C都是线段AD上的点.(1)如图1,若点M为AB的中点,点N为BD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2)如图2,若BC=10,点E是线段AC的中点,点F是线段BD的中点,求EF的长;(3)如图3,若AB=5,BC=10,点P、Q分别从B、C出发向点D运动,运动速度分别为每秒移动1个单位和每秒移动4个单位,运动时间为t秒,点E为AQ的中点,点F为PD的中点,若PE=QF,求t的值.5.如图1,点A,B,C,D为直线l上从左到右顺次的4个点.(1) ①直线l上以A,B,C,D为端点的线段共有条;②若AC=5cm,BD=6cm,BC=1cm,点P为直线l上一点,则PA+PD的最小值为 cm;(2)若点A在直线l上向左运动,线段BD在直线l上向右运动,M,N分别为AC,BD的中点(如图2),请指出在此过程中线段AD,BC,MN有何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若C是AD的一个三等分点,DC>AC,且AD=9cm,E,F两点同时从C,D出发,分别以2cm/s,1cm/s的速度沿直线l向左运动,Q为EF的中点,设运动时间为t,当AQ+AE+AF=32AD时,请直接写出t的值.6.小明在一条直线上选了若干个点,通过数线段的条数,发现其中蕴含了一定的规律,下边是他的探究过程及联想到的一些相关实际问题.(1)一条直线上有2个点,线段共有1条;一条直线上有3个点,线段共有1+2=3条;一条直线上有4个点,线段共有1+2+3=6条…一条直线上有10个点,线段共有条.(2)总结规律:一条直线上有n个点,线段共有条.(3)拓展探究: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OA、OB形成1个角∠AOB(∠AOB<180°);在∠AOB内部再加一条射线OC,此时具有公共端点的三条射线OA、OB、OC共形成3个角;以此类推,具有公共端点的n条射线OA、OB、OC…共形成个角(4)解决问题:曲沃县某学校九年级1班有45名学生毕业留影时,全体同学拍1张集体照,每2名学生拍1张两人照,共拍了多少张照片?如果照片上的每位同学都需要1张照片留作纪念,又应该冲印多少张纸质照片?7.如图1,在数轴上A 、B 两点对应的数分别是6,-6,∠DCE=90°(C 与O 重合,D 点在数轴的正半轴上)(1)如图1,若CF 平分∠ACE ,则∠AOF=_______;(2)如图2,将∠DCE 沿数轴的正半轴向右平移t (0<t<3)个单位后,再绕顶点C 逆时针旋转30t 度,作CF 平分∠ACE ,此时记∠DCF=α. ①当t=1时,α=_________;②猜想∠BCE 和α的数量关系,并证明;(3)如图3,开始∠D 1C 1E 1与∠DCE 重合,将∠DCE 沿数轴正半轴向右平移t (0<t<3)个单位,再绕顶点C 逆时针旋转30t 度,作CF 平分∠ACE ,此时记∠DCF=α,与此同时,将∠D 1C 1E 1沿数轴的负半轴向左平移t (0<t<3)个单位,再绕顶点C 1顺时针旋转30t 度,作C 1F 1平分∠AC 1E 1,记∠D 1C 1F 1=β,若α,β满足|α-β|=45°,请用t 的式子表示α、β并直接写出t 的值.8.对于数轴上的,,A B C 三点,给出如下定义:若其中一个点与其他两个点的距离恰好满足2倍的数量关系,则称该点是其他两点的“倍联点”. 例如数轴上点,,A B C 所表示的数分别为1,3,4,满足2AB BC =,此时点B 是点,A C 的“倍联点”.若数轴上点M 表示3-,点N 表示6,回答下列问题:(1)数轴上点123,,D D D 分別对应0,3. 5和11,则点_________是点,M N 的“倍联点”,点N 是________这两点的“倍联点”;(2)已知动点P 在点N 的右侧,若点N 是点,P M 的倍联点,求此时点P 表示的数. 9.(1)如图1,在直线AB 上,点P 在A 、B 两点之间,点M 为线段PB 的中点,点N 为线段AP 的中点,若AB n =,且使关于x 的方程()46n x n -=-无解. ①求线段AB 的长;②线段MN 的长与点P 在线段AB 上的位置有关吗?请说明理由; (2)如图2,点C 为线段AB 的中点,点P 在线段CB 的延长线上,试说明PA PBPC+的值不变.10.已知AOB ∠是锐角,2AOC BOD ∠=∠.(1)如图,射线OC ,射线OD 在AOB ∠的内部(AOD AOC ∠>∠),AOB ∠与COD ∠互余;①若60AOB ︒∠=,求BOD ∠的度数; ②若OD 平分BOC ∠,求BOD ∠的度数.(2)若射线OD 在AOB ∠的内部,射线OC 在AOB ∠的外部,AOB ∠与COD ∠互补.方方同学说BOD ∠的度数是确定的;圆圆同学说:这个问题要分类讨论,一种情况下BOD ∠的度数是确定的,另一种情况下BOD ∠的度数不确定.你认为谁的说法正确?为什么?11.如图,点O 在直线AB 上,OC ⊥AB ,△ODE 中,∠ODE =90°,∠EOD =60°,先将△ODE 一边OE 与OC 重合,然后绕点O 顺时针方向旋转,当OE 与OB 重合时停止旋转. (1)当OD 在OA 与OC 之间,且∠COD =20°时,则∠AOE =______;(2)试探索:在△ODE 旋转过程中,∠AOD 与∠COE 大小的差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请求出这个差值;若变化,请说明理由;(3)在△ODE 的旋转过程中,若∠AOE =7∠COD ,试求∠AOE 的大小.12.如图,P是定长线段AB上一点,C、D两点分别从P、B出发以1cm/s、2cm/s的速度沿直线AB向左运动(C在线段AP上,D在线段BP上)(1)若C、D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D=2AC,请说明P点在线段AB上的位置:(2)在(1)的条件下,Q是直线AB上一点,且AQ﹣BQ=PQ,求PQAB的值.(3)在(1)的条件下,若C、D运动5秒后,恰好有1CD AB2,此时C点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D点在线段PB上),M、N分别是CD、PD的中点,下列结论:①PM﹣PN的值不变;②MNAB的值不变,可以说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值.【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8;(2)4或10;(3)t的值为167和329【解析】【分析】(1)由数轴上点B在点A的右侧,故用点B的坐标减去点A的坐标即可得到AB的值;(2)设点C表示的数为x,再根据AC=3BC,列绝对值方程并求解即可;(3)点C位于A,B两点之间,分两种情况来讨论:点C到达B之前,即2<t<3时;点C 到达B之后,即t>3时,然后列方程并解方程再结合进行取舍即可.【详解】解:(1)∵数轴上两点A,B表示的数分别为﹣2,6∴AB=6﹣(﹣2)=8答:AB的值为8.(2)设点C表示的数为x,由题意得|x﹣(﹣2)|=3|x﹣6|∴|x+2|=3|x﹣6|∴x+2=3x﹣18或x+2=18﹣3x∴x=10或x=4答:点C表示的数为4或10.(3)∵点C位于A,B两点之间,∴点C表示的数为4,点A运动t秒后所表示的数为﹣2+t,①点C到达B之前,即2<t<3时,点C表示的数为4+2(t﹣2)=2t ∴AC=t+2,BC=6﹣2t∴t+2=3(2t﹣6)解得t=16 7②点C到达B之后,即t>3时,点C表示的数为6﹣2(t﹣3)=12﹣2t ∴AC=|﹣2+t﹣(12﹣2t)|=|3t﹣14|,BC=6﹣(12﹣2t)=2t﹣6∴|3t﹣14|=3(2t﹣6)解得t=329或t=43,其中43<3不符合题意舍去答:t的值为167和329【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列一元一次方程和绝对值方程进行求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1)∠POQ =104°;(2)当∠POQ=40°时,t的值为10或20;(3)存在,t=12或180 11或1807,使得∠POQ=12∠AOQ.【解析】【分析】当OQ,OP第一次相遇时,t=15;当OQ刚到达OA时,t=20;当OQ,OP第二次相遇时,t=30;(1)当t=2时,得到∠AOP=2t=4°,∠BOQ=6t=12°,利用∠POQ =∠AOB-∠AOP-∠BOQ求出结果即可;(2)分三种情况:当0≤t≤15时,当15<t≤20时,当20<t≤30时,分别列出等量关系式求解即可;(3)分三种情况:当0≤t≤15时,当15<t≤20时,当20<t≤30时,分别列出等量关系式求解即可.【详解】解:当OQ,OP第一次相遇时,2t+6t=120,t=15;当OQ刚到达OA时,6t=120,t=20;当OQ,OP第二次相遇时,2t6t=120+2t,t=30;(1)当t=2时,∠AOP=2t=4°,∠BOQ=6t=12°,∴∠POQ =∠AOB-∠AOP-∠BOQ=120°-4°-12°=104°. (2)当0≤t≤15时,2t +40+6t=120, t=10;当15<t≤20时,2t +6t=120+40, t=20;当20<t≤30时,2t=6t-120+40, t=20(舍去);答:当∠POQ=40°时,t的值为10或20.(3)当0≤t≤15时,120-8t=12(120-6t),120-8t=60-3t,t=12;当15<t≤20时,2t–(120-6t)=12(120 -6t),t=18011.当20<t≤30时,2t–(6t -120)=12(6t -120),t=1807.答:存在t=12或18011或1807,使得∠POQ=12∠AOQ.【分析】本题考查了角的和差关系及列方程解实际问题,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分好类,列出关于时间的方程.3.(1)2;(2)1cm;(3)910秒或116秒【解析】【分析】(1)将x=﹣3代入原方程即可求解;(2)根据题意作出示意图,点C为线段AB上靠近A点的三等分点,根据线段的和与差关系即可求解;(3)求出D和B表示的数,然后设经过x秒后有PD=2QD,用x表示P和Q表示的数,然后分两种情况①当点D在PQ之间时,②当点Q在PD之间时讨论即可求解.【详解】(1)把x=﹣3代入方程(k+3)x+2=3x﹣2k得:﹣3(k+3)+2=﹣9﹣2k,解得:k=2;故k=2;(2)当C在线段AB上时,如图,当k=2时,BC=2AC,AB=6cm,∴AC=2cm,BC=4cm,∵D为AC的中点,∴CD=12AC=1cm.即线段CD的长为1cm;(3)在(2)的条件下,∵点A 所表示的数为﹣2,AD =CD =1,AB =6, ∴D 点表示的数为﹣1,B 点表示的数为4.设经过x 秒时,有PD =2QD ,则此时P 与Q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是﹣2﹣2x ,4﹣4x . 分两种情况:①当点D 在PQ 之间时, ∵PD =2QD ,∴()()1222441x x ⎡⎤---=---⎣⎦,解得x =910②当点Q 在PD 之间时, ∵PD =2QD ,∴()()1222144x x ⎡⎤----=---⎣⎦,解得x =116. 答:当时间为910或116秒时,有PD =2QD . 【点睛】本题考查了方程的解,线段的和与差,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一元一次方程与几何问题,分情况讨论是本题的关键.4.(1)MN =40;(2)EF=35;(3)509=t 或t =12. 【解析】 【分析】(1)由MN =BM+BN =1122AB BD +即可求出答案; (2)根据EF =AD ﹣AE ﹣DF ,可求出答案;(3)可得PE =AE ﹣AB ﹣BP =52t +,DF =752t -,则QF =55722t -或75522t -,由PE =QF 可得方程,解方程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解:(1)∵M 为AB 的中点,N 为BD 的中点,∴12BM AB =,12BN BD =,∴MN =BM+BN =1122AB BD +=11804022AD =⨯=; (2)∵E 为AC 的中点,F 为BD 的中点,∴12AE AC =,12DF BD =,()()1111352222EF AD AE DF AD AC BD AD AD BC AD BC =--=-+=-+=-=∴(3)运动t 秒后,AQ =AC+CQ =15+4t ,∵E 为AQ 的中点, ∴115222AE AQ t ==+, ∴1552522PE AE AB BP t t t =--=+--=+, ∵DP =DB ﹣BP =75﹣t ,F 为DP 的中点,∴175222tDF DP ==-, 又DQ =DC ﹣CQ =65﹣4t ,∴755576542222t QF DQ DF t t =-=--+=-, 或75522QF DF DQ t =-=-, 由PE =QF 得:52t +=55722t -或52t +=55722t - 解得:509=t 或t =12.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以及线段的中点,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解题的关键.5.(1) ①6条;②10;(2)1122MN AD BC =-,证明见解析;(3) 1t =. 【解析】 【分析】(1)①根据线段的定义结合图形即可得出答案;②PA +PD 最小,即P 为AD 的中点,求出AD 的长即可;(2) 根据M ,N 分别为AC ,BD 的中点,得到12MC AC =,12BN BD =,利用MN MC BN BC =+-代入化简即可;(3) 根据C 是AD 的一个三等分点,DC >AC ,且AD=9cm ,得到3AC =,6CD =,并可得到2EC t =,FD t =,62t EQ +=,代入AQ+AE+AF=32AD ,化简则可求出t . 【详解】解:(1) ①线段有:AB ,AC ,AD ,BC ,BD ,CD ,共6条; ②∵BD =6,BC =1, ∴CD=BD-BC=6-1=5,当PA +PD 的值最小时,P 为AD 的中点, ∴5510PA PD AD AC CD +==+=+=;(2)1122MN AD BC =-. 如图2示:∵M ,N 分别为AC ,BD 的中点,∴12MC AC =,12BN BD = ∴MN MC BN BC =+-1122AC BD BC =+- ()12AC BD BC =+- ()12AB BC BD BC =++- 1122AD BC =-; (3)如图示:∵C 是AD 的一个三等分点,DC >AC ,且AD=9cm , ∴3AC =,6CD =,根据E ,F 两点同时从C ,D 出发,速度是2cm/s ,1cm/s ,Q 为EF 的中点,运动时间为t , 则有:2EC t =,FD t =,6222EF AD AE FD t EQ --+=== 当AQ+AE+AF=32AD 时, 则有:32AE EQ AE AD FD AD +++-= 即是:()()6932329922t t t t +-++-+-=⨯ 解之得:1t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依据线段的和差关系列方程. 6.(1)45;(2)(1)2n n -;(3)(1)2n n -;(4)共需拍照991张,共需冲印2025张纸质照片【解析】【分析】(1)根据规律可知:一条直线上有10个点,线段数为整数1到10的和;(2)根据规律可知:一条直线上有n 个点,线段数为整数1到n 的和;(3)将角的两边看着线段的两个端点,那么角的个数与直线上线段的问题一样,根据线段数的规律探究迁移可得答案;(4)把45名学生看着一条直线上的45点,每2名学生拍1张两人照看着两点成的线段,那么根据(2)的规律即可求出两人合影拍照多少张,再加上集体照即可解答共拍照片张数,然后根据两人合影冲印,集体合影45张计算总张数即可.【详解】解:(1) 一条直线上有10个点,线段共有1+2+3+……+10=45(条).故答案为:45;(2) 一条直线上有n 个点,线段共有122)3(1n n n ⋯⋯+=-+++条. 故答案为:(1)2n n -; (3)由(2)得:具有公共端点的n 条射线OA 、OB 、OC …共形成(1)2n n -个角; 故答案为:(1)2n n -; (4)解:4545-119912+=() 45×(45-1)+1×45=2025 答:共需拍照991张,共需冲印2025张纸质照片【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线段的计数问题,体现了“具体---抽象----具体”的思维探索过程,探索规律、运用规律.解本题的关键是找出规律,此类题目容易数重或遗漏,要特别注意.7.(1)45°;(2)①30°;②∠BCE=2α,证明见解析;(3)α=45-15t ,β=45+15t ,3t 2= 【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出答案;(2)①首先由旋转得到∠ACE=120°,再由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ACF ,再减去旋转角度即可得到∠DCF ;②先由补角的定义表示出∠BCE ,再根据旋转和角平分线的定义表示出∠DCF ,即可得出两者的数量关系;(3)根据α=∠FCA-∠DCA ,β=∠AC 1D 1+∠AC 1F 1,可得到表达式,再根据|α-β|=45°建立方程求解.【详解】(1)∵∠ACE=90°,CF 平分∠ACE∴∠AOF=12∠ACE=45° 故答案为:45°; (2)①当t=1时,旋转角度为30°∴∠ACE=90°+30°=120°∵CF 平分∠ACE∴∠ACF=60°,α=∠DCF=∠ACF-30°=30°故答案为:30°;②∠BCE=2α,证明如下:旋转30t 度后,∠ACE=(90+30t)度∴∠BCE=180-(90+30t)=(90-30t)度∵CF 平分∠ACE∴∠ACF=12∠ACE=(45+15t)度 ∠DCF=∠ACF-30t=(45-15t)度 ∴2∠DCF=2(45-15t)= 90-30t=∠BCE即∠BCE=2α(3)α=∠FCA-∠DCA=12(90+30t)-30t=45-15t β=∠AC 1D 1+∠AC 1F 1=30t+12(90-30t)=45+15t ||45βα-=︒|30t|=45° ∴3t 2=【点睛】 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角的旋转,角度的和差计算问题,熟练掌握角平分线的定义,找出图形中角度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8.(1)1D ;2D ,3D (2)点P 表示的数为24或212. 【解析】【分析】(1)分别计算D 1,D 2,D 3三点与M,N 的距离,再根据新定义的概念得到答案; (2)设点P 表示的数为x ,分以下情况列方程求解:①2NP NM =;②2NP NM =.【详解】解:(1)D 1M=3,D 1N=6,2D 1M=D 1N ,故D 1符合题意;D 2M=6.5,D 2N=2.5,故D 2不符合题意;D 3M=14,D 3N=5,故D 3不符合题意;因此点D 1是点,M N 的“倍联点”.又2D 2N= D 3N ,∴点N 是D 2,D 3的“倍联点”.故答案为:D 1;D 2,D 3.(2)设点P 表示的数为x ,第一种情况:当2NP NM =时,则62[6(3)]x -=⨯--,解得24x =.第二种情况:当2NP NM =时,则2(6)6(3)x -=--, 解得:212x =. 综上所述,点P 表示的数为24或212.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及数轴上两点的距离、动点问题,认真理解新定义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9.(1)①AB=4;②线段MN 的长与点P 在线段AB 上的位置无关,理由见解析; (2)见解析.【解析】【分析】(1)由关于x 的方程()46n x n -=-无解.可得4n -=0,从而可求得n 的值; (2)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可知PN=12AP ,PM=12PB ,从而得到MN=12(PA+PB )=12AB ,于是可求;(3)设AB=a ,BP=b .先表示PB+PA 的长,然后再表示PC 的长,最后代入计算即可.【详解】解:(1)①∵关于x 的方程()46n x n -=-无解.∴4n -=0,解得:n=4.故AB=4.②线段MN 的长与点P 在线段AB 上的位置无关,理由如下:∵M 为线段PB 的中点,∴PM= 12PB . 同理:PN= 12AP .. ∴MN=PN+PM=12(PB+AP )= 12AB= 12×4=2. ∴线段MN 的长与点P 在线段AB 上的位置无关.(2)设AB=a ,BP=b ,则PA+PB=a+b+b=a+2b .∵C 是AB 的中点,1122BC AB a ∴== 12PC PB BC a b ∴=+=+ 2212PA PB a b PC a b ++∴==+, 所以PA PB PC+的值不变.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点的有关计算,掌握线段中点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10.(1)①10°,②18°;(2)圆圆的说法正确,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①根据∠AOB 与∠COD 互余求出∠COD ,再利用角度的和差关系求出∠AOC+∠BOD=30°,最后根据∠AOC=2∠BOD 即可求出∠BOD ;②设∠BOD=x ,根据角平分线表示出∠COD 和∠BOC ,根据∠AOC=2∠BOD 表示出∠AOC ,最后根据∠AOB 与∠COD 互余建立方程求解即可;(2)分两种情况讨论:OC 靠近OA 时与OC 靠近OB 时,画出图形分类计算判断即可.【详解】解:(1)①∵∠AOB 与∠COD 互余,且∠AOB=60°,∴∠COD=90°-∠AOB=30°,∴∠AOC+∠BOD=∠AOB -∠COD=60°-30°=30°,∵∠AOC=2∠BOD ,∴2∠BOD+∠BOD=30°,∴∠BOD=10°;②设∠BOD=x ,∵OD 平分∠BOC ,∴∠BOD=∠COD=x ,∠BOC=2∠BOD=2x ,∵∠AOC=2∠BOD ,∴∠AOC=2x ,∴∠AOB=∠AOC+∠COD +∠BOD=4x ,∵∠AOB 与∠COD 互余,∴∠AOB+∠COD=90°,即4x+x =90°,∴x =18°,即∠BOD=18°;(2)圆圆的说法正确,理由如下:当OC靠近OB时,如图所示,∵∠AOB与∠COD互补,∴∠AOB+∠COD=180°,∵∠AOB=∠AOD+∠BOD,∠COD=∠BOC+∠BOD,∴∠AOD+∠BOD+∠BOC+∠BOD=180°,∵∠AOC=∠AOD+∠BOD+∠BOC,∴∠AOC+∠BOD=180°,∵∠AOC=2∠BOD,∴2∠BOD+∠BOD=180°,∴∠BOD=60°;当OC靠近OA时,如图所示,∵∠AOB与∠COD互补,∴∠AOB+∠COD=180°,∵∠AOB=∠AOD+∠BOD,∠COD=∠AOC+∠AOD,∴∠AOD+∠BOD+∠AOC+∠AOD=180°,∵∠AOC=2∠BOD,∴∠AOD+∠BOD+2∠BOD +∠AOD=180°,即3∠BOD+2∠AOD=180°,∵∠AOD不确定,∴∠BOD也不确定,综上所述,当OC靠近OB时,∠BOD的度数为60°,当OC靠近OA时,∠BOD的度数不确定,所以圆圆的说法正确.【点睛】本题考查角的计算,正确找出角之间的关系,分情况画出图形解答是解题的关键. 11.(1)130°;(2)∠AOD与∠COE的差不发生变化,为30°;(3)∠AOE=131.25°或175°.【解析】【分析】(1)求出∠COE的度数,即可求出答案;(2)分为两种情况,根据∠AOC=90°和∠DOE=60°求出即可;(3)根据∠AOE=7∠COD、∠DOE=60°、∠AOC=90°求出即可.【详解】(1)∵OC⊥AB,∴∠AOC=90°,∵OD在OA和OC之间,∠COD=20°,∠EOD=60°,∴∠COE=60°-20°=40°,∴∠AOE=90°+40°=130°,故答案为130°;(2)在△ODE旋转过程中,∠AOD与∠COE的差不发生变化,有两种情况:①如图1、∵∠AOD+∠COD=90°,∠COD+∠COE=60°,∴∠AOD-∠COE=90°-60°=30°,②如图2、∵∠AOD=∠AOC+∠COD=90°+∠COD,∠COE=∠DOE+∠DOC=60°+∠DOC,∴∠AOD-∠COE=(90°+∠COD)-(60°+∠COD)=30°,即△ODE在旋转过程中,∠AOD与∠COE的差不发生变化,为30°;(3)如图1、∵∠AOE=7∠COD,∠AOC=90°,∠DOE=60°,∴90°+60°-∠COD=7∠COD,解得:∠COD=18.75°,∴∠AOE=7×18.75°=131.25°;如图2、∵∠AOE=7∠COD,∠AOC=90°,∠DOE=60°,∴90°+60°+∠COD=7∠COD,∴∠COD=25°,∴∠AOE=7×25°=175°,即∠AOE=131.25°或175°.【点睛】本题考查了角的有关计算的应用,能根据题意求出各个角的度数是解此题的关键.注意分类思想的运用.12.(1)点P在线段AB上的13处;(2)13;(3)②MNAB的值不变.【解析】【分析】(1)根据C、D的运动速度知BD=2PC,再由已知条件PD=2AC求得PB=2AP,所以点P在线段AB上的13处;(2)由题设画出图示,根据AQ-BQ=PQ求得AQ=PQ+BQ;然后求得AP=BQ,从而求得PQ 与AB的关系;(3)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CD=12AB,从而求得CM与AB的数量关系;然后求得以AB表示的PM与PN的值,所以MN=PN−PM=112AB.【详解】解:(1)由题意:BD=2PC∵PD=2AC,∴BD+PD=2(PC+AC),即PB=2AP.∴点P在线段AB上的13处;(2)如图:∵AQ-BQ=PQ,∴AQ=PQ+BQ,∵AQ=AP+PQ,∴AP=BQ,∴PQ=13 AB,∴13 PQ AB(3)②MNAB的值不变.理由:如图,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CD=12AB,∴CM=14AB,∴PM=CM-CP=14AB-5,∵PD=23AB-10,∴PN=1223(AB-10)=13AB-5,∴MN=PN-PM=112AB,当点C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时,MN的值不变,所以111212ABMNAB AB==.【点睛】本题考查了比较线段的长短.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选用它的不同表示方法,有利于解题的简洁性.同时,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
(完整版)初一数学上册压轴题测试卷及答案

(完整版)初一数学上册压轴题测试卷及答案一、压轴题1.已知ABC ,P 是平面内任意一点(A 、B 、C 、P 中任意三点都不在同一直线上).连接 PB 、PC ,设∠PBA =s°,∠PCA =t°,∠BPC =x°,∠BAC =y°.(1)如图,当点 P 在ABC 内时,①若 y =70,s =10,t =20,则 x = ;②探究 s 、t 、x 、y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得到的结论.(2)当点 P 在ABC 外时,直接写出 s 、t 、x 、y 之间所有可能的数量关系,并画出相应的图形.2.如图,ABC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60BAC ∠=︒,()0,43A ,8AB =,点B 、C 在x 轴上且关于y 轴对称.(1)求点C 的坐标;(2)动点P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B 出发沿x 轴正方向向终点C 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点P 到直线AC 的距离PD 的长为d ,求d 与t 的关系式;(3)在(2)的条件下,当点P 到AC 的距离PD 为33AP ,作ACB ∠的平分线分别交PD 、PA 于点M 、N ,求MN 的长.3.已知在△ABC 中,AB =AC ,射线BM 、BN 在∠ABC 内部,分别交线段AC 于点G 、H . (1)如图1,若∠ABC =60°,∠MBN =30°,作AE ⊥BN 于点D ,分别交BC 、BM 于点E 、F .①求证:∠1=∠2;②如图2,若BF =2AF ,连接CF ,求证:BF ⊥CF ;(2)如图3,点E 为BC 上一点,AE 交BM 于点F ,连接CF ,若∠BFE =∠BAC =2∠CFE ,求ABF ACF S S 的值.4.(阅读材科)小明同学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两个顶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如果具有公共的项角的顶点,并把它们的底角顶点连接起来则形成一组全等的三角形,小明把具有这个规律的图形称为“手拉手”图形.如图1,在“手拉手”图形中,小明发现若∠BAC =∠DAE ,AB =AC ,AD =AE ,则△ABD ≌△ACE .(材料理解)(1)在图1中证明小明的发现.(深入探究)(2)如图2,△ABC 和△AED 是等边三角形,连接BD ,EC 交于点O ,连接AO ,下列结论:①BD =EC ;②∠BOC =60°;③∠AOE =60°;④EO =CO ,其中正确的有 .(将所有正确的序号填在横线上).(延伸应用)(3)如图3,AB =BC ,∠ABC =∠BDC =60°,试探究∠A 与∠C 的数量关系.5.问题情景:数学课上,老师布置了这样一道题目,如图1,△ABC 是等边三角形,点D 是BC 的中点,且满足∠ADE =60°,DE 交等边三角形外角平分线于点E .试探究AD 与DE 的数量关系.操作发现:(1)小明同学过点D 作DF ∥AC 交AB 于F ,通过构造全等三角形经过推理论证就可以解决问题,请您按照小明同学的方法确定AD 与DE 的数量关系,并进行证明.类比探究:(2)如图2,当点D是线段BC上任意一点(除B、C外),其他条件不变,试猜想AD与D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拓展应用:(3)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且满足CD=BC,在图3中补全图形,直接判断△ADE的形状(不要求证明).6.学习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即“SAS”、“ASA”、“AAS”、“SSS”)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即“HL”)后,我们继续对“两个三角形满足两边的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情形进行研究.(初步思考)我们不妨将问题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在△DEF中,AC=DF,BC=EF,∠B=∠E,然后,对∠B进行分类,可分为“∠B是直角、钝角、锐角”三种情况进行探究.(深入探究)第一种情况:当∠B是直角时,△ABC≌△DEF.(1)如图①,在△ABC和△DEF中,AC=DF,BC=EF,∠B=∠E=90°,根据______,可以知道Rt△ABC≌Rt△DEF.第二种情况:当∠B 是钝角时,△ABC ≌△DEF .(2)如图②,在△ABC 和△DEF 中,AC =DF ,BC =EF ,∠B =∠E ,且∠B 、∠E 都是钝角.求证:△ABC ≌△DEF .第三种情况:当∠B 是锐角时,△ABC 和△DEF 不一定全等.(3)在△ABC 和△DEF 中,AC =DF ,BC =EF ,∠B =∠E ,且∠B 、∠E 都是锐角.请你用直尺在图③中作出△DEF ,使△DEF 和△ABC 不全等,并作简要说明.7.如图,若要判定纸带两条边线a ,b 是否互相平行,我们可以采用将纸条沿AB 折叠的方式来进行探究.(1)如图1,展开后,测得12∠=∠,则可判定a//b ,请写出判定的依据_________; (2)如图2,若要使a//b ,则1∠与2∠应该满足的关系是_________;(3)如图3,纸带两条边线a ,b 互相平行,折叠后的边线b 与a 交于点C ,若将纸带沿11A B (1A ,1B 分别在边线a ,b 上)再次折叠,折叠后的边线b 与a 交于点1C ,AB//11A B ,137BB AC ==,,求出1AC 的长.8.如图,在等边ABC ∆中,线段AM 为BC 边上的中线.动点D 在直线AM 上时,以CD 为一边在CD 的下方作等边CDE ∆,连结BE .(1)求CAM ∠的度数;(2)若点D 在线段AM 上时,求证:ADC BEC ∆≅∆;(3)当动点D 在直线AM 上时,设直线BE 与直线AM 的交点为O ,试判断AOB ∠是否为定值?并说明理由.9.在△ABC 中,∠BAC =45°,CD ⊥AB ,垂足为点D ,M 为线段DB 上一动点(不包括端点),点N 在直线AC 左上方且∠NCM =135°,CN =CM ,如图①.(1)求证:∠ACN =∠AMC ;(2)记△ANC 得面积为5,记△ABC 得面积为5.求证:12S AC S AB=; (3)延长线段AB 到点P ,使BP =BM ,如图②.探究线段AC 与线段DB 满足什么数量关系时对于满足条件的任意点M ,AN =CP 始终成立?(写出探究过程)10.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ADC 与△ABC 关于直线AC 对称,AE 与CD 垂直交BC 的延长线于点E ,∠EAF =45°,且AF 与AB 在AE 的两侧,EF ⊥AF .(1)依题意补全图形.(2)①在AE 上找一点P ,使点P 到点B ,点C 的距离和最短;②求证:点D 到AF ,EF 的距离相等.11.如图,以直角三角形AOC 的直角顶点O 为原点,以OC ,OA 所在直线为轴和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点A (0,a ),C (b ,0a 6b 80--=.(1)a = ;b = ;直角三角形AOC 的面积为 .(2)已知坐标轴上有两动点P ,Q 同时出发,P 点从C 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O 匀速移动,Q 点从O 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A 匀速移动,点P 到达O 点整个运动随之结束.AC 的中点D 的坐标是(4,3),设运动时间为t 秒.问:是否存在这样的t ,使得△ODP 与△ODQ 的面积相等?若存在,请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若∠DOC =∠D CO ,点G 是第二象限中一点,并且y 轴平分∠GOD .点E 是线段OA 上一动点,连接接CE 交OD 于点H ,当点E 在线段OA 上运动的过程中,探究∠GOD ,∠OHC ,∠ACE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12.数学活动课上,老师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已知:MF NF ⊥于F ,点A 、C 分别在NF 和MF 上,作线段AB 和CD (如图1),使90FAB MCD ∠-∠=︒.求证://AB CD ”.(1)聪聪同学给出一种证明问题的辅助线:如图2,过A 作//AG FM ,交CD 于G .请你根据聪聪同学提供的辅助线(或自己添加其它辅助线),给出问题的证明. (2)若点E 在直线CD 下方,且知30BED ∠=︒,直接写出ABE ∠和CDE ∠之间的数量关系.13.在△ABC 中,AB =AC ,D 是直线BC 上一点,以AD 为一条边在AD 的右侧作△ADE ,使AE =AD ,∠DAE =∠BAC ,连接CE .(1)如图,当点D 在BC 延长线上移动时,若∠BAC =40°,则∠ACE = ,∠DCE = ,BC 、DC 、CE 之间的数量关系为 ;(2)设∠BAC =α,∠DCE =β.①当点D 在BC 延长线上移动时,α与β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 ②当点D 在直线BC 上(不与B ,C 两点重合)移动时,α与β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结论.(3)当CE ∥AB 时,若△ABD 中最小角为15°,试探究∠ACB 的度数(直接写出结果,无需写出求解过程).14.(1)如图1,ABC 和DCE 都是等边三角形,且B ,C ,D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连接AD ,BE 相交于点P ,求证:BE AD =.(2)如图2,在BCD 中,若120BCD ∠<︒,分别以BC ,CD 和BD 为边在BCD 外部作等边ABC ,等边CDE △,等边BDF ,连接AD 、BE 、CF 恰交于点P . ①求证:AD BE CF ==;②如图2,在(2)的条件下,试猜想PB ,PC ,PD 与BE 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15.探究发现:如图①,在ABC 中,内角ACB ∠的平分线与外角ABD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E .(1)若80A ∠=︒,则E ∠= ;若50A ∠=︒,则E ∠= ;(2)由此猜想:A ∠与E ∠的关系为 (不必说明理由).拓展延伸:如图②,四边形ABCD 的内角DCB ∠与外角ABE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 ,//BF CD .(3)若125A ∠=︒,95D ∠=︒,求F ∠的度数,由此猜想F ∠与A ∠,D ∠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16.已知//,MN GH 在Rt ABC 中,90,30ACB BAC ∠=︒∠=︒,点A 在MN 上,边BC 在GH 上,在Rt DEF △中,90,DFE ∠=︒边DE 在直线AB 上,45EDF ∠=︒; (1)如图1,求BAN ∠的度数;(2)如图2,将Rt DEF △沿射线BA 的方向平移,当点F 在M 上时,求AFE ∠度数; (3)将Rt DEF △在直线AB 上平移,当以A D F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直接写出FAN ∠度数.17.完全平方公式:()2222a b a ab b ±=±+适当的变形,可以解决很多的数学问题.例如:若3,1a b ab ,求22a b +的值. 解:因为3,1a b ab 所以()29,22a b ab +==所以2229,22a b ab ab ++==得227a b +=.根据上面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解决下列问题:(1)若228,40x y x y +=+=,求xy 的值;(2)①若()45x x -=,则()224x x -+= ; ②若()()458x x --=则()22()45x x -+-= ; (3)如图,点C 是线段AB 上的一点,以AC BC 、为边向两边作正方形,设6AB =,两正方形的面积和1218S S +=,求图中阴影部分面积.18.(1)在等边三角形ABC 中,①如图①,D ,E 分别是边AC ,AB 上的点且AE=CD ,BD 与EC 交于点F ,则∠BFE 的度数是 度;②如图②,D ,E 分别是边AC ,BA 延长线上的点且AE=CD ,BD 与EC 的延长线交于点F ,此时∠BFE 的度数是 度;(2)如图③,在△ABC 中,AC=BC ,∠ACB 是锐角,点O 是AC 边的垂直平分线与BC 的交点,点D ,E 分别在AC ,OA 的延长线上,AE=CD ,BD 与EC 的延长线交于点F ,若∠ACB=α,求∠BFE 的大小.(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19.如图,在ABC ∆中,90,,8ACB AC BC AB cm ∠=︒==,过点C 做射线CD ,且//CD AB ,点P 从点C 出发,沿射线CD 方向均匀运动,速度为3/cm s ;同时,点Q 从点A 出发,沿AB 向点B 匀速运动,速度为1/cm s ,当点Q 停止运动时,点P 也停止运动.连接,PQ CQ ,设运动时间为()()08t s t <<.解答下列问题:(1)用含有t 的代数式表示CP 和BQ 的长度;(2)当2t =时,请说明//PQ BC ;(3)设BCQ ∆的面积为()2S cm ,求S 与t 之间的关系式. 20.在ABC ∆中,若存在一个内角角度,是另外一个内角角度的n 倍(n 为大于1的正整数),则称ABC ∆为n 倍角三角形.例如,在ABC ∆中,80A ∠=︒,75B ∠=︒,25C ∠=︒,可知3∠=∠B C ,所以ABC ∆为3倍角三角形.(1)在ABC ∆中,55A ∠=︒,25B ∠=︒,则ABC ∆为________倍角三角形;(2)若DEF ∆是3倍角三角形,且其中一个内角的度数是另外一个内角的余角的度数的13,求DEF ∆的最小内角. (3)若MNP ∆是2倍角三角形,且90M N P ∠<∠<∠<︒,请直接写出MNP ∆的最小内角的取值范围.【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①100;②x=y+s+t;(2)见详解.【解析】【分析】(1)①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即可解决问题;②结论:x=y+s+t.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证明;(2)分6种情形分别求解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1)①∵∠BAC=70°,∴∠ABC+∠ACB=110°,∵∠PBA=10°,∠PCA=20°,∴∠PBC+∠PCB=80°,∴∠BPC=100°,∴x=100,故答案为:100.②结论:x=y+s+t.理由:∵∠A+∠ABC+∠ACB=∠A+∠PBA+∠PCA+∠PBC+∠PCB=180°,∠PBC+∠PCB+∠BPC=180°,∴∠A+∠PBA+∠PCA=∠BPC,∴x=y+s+t.(2)s、t、x、y之间所有可能的数量关系:如图1:s+x=t+y;如图2:s+y=t+x;如图3:y=x+s+t;如图4:x+y+s+t=360°;如图5:t=s+x+y ;如图6:s=t+x+y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2.(1)C (4,0);(2)433d t =;(3)103MN =【解析】【分析】(1)根据对称的性质知ABC ∆为等边三角形,利用直角三角形中30度角的性质即可求得答案;(2)利用面积法可求得AC PD PC OA ⋅=⋅,再利用坐标系中点的特征即可求得答案; (3)利用(2)的结论求得2BP =,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证得ABO CBQ ∆∆≌,求得43CQ AO ==,利用面积法求得437QN =,再利用直角三角形中30度角的性质即可求得答案.【详解】(1)∵点B 、C 关于y 轴对称,∴12OB OC BC ==, ∴AB AC =,∵60BAC ∠=︒,∴ABC ∆为等边三角形,∴8AB BC AC ===,∴142OC BC ==, ∴点C 的坐标为:()4,0C ;(2)连接AP ,∵1122APC S AC PD PC OA ∆=⋅=⋅, ∴AC PD PC OA ⋅=⋅,∵(0,43A ,∴43OA =∵2BP t =,∴82PC t =-,∵8AC =, ∴433PC OA PD t AC ⋅==-, 即:433d t =-;(3)∵点P 到AC 的距离为33,∴43333d t =-=,∴1t =,∴2BP =,延长CN 交AB 于点Q ,过点N 作NE x ⊥轴于点E ,连接PQ 、BN ,∵CQ 为ACB ∠的角平分线,ABC ∆为等边三角形,∴1302BCQ ACB ∠=∠=︒,CQ AB ⊥, ∵1302BAO BAC ∠=∠=︒,AB BC =, ∴ABO CBQ ∆∆≌,∴43CQ AO ==设2QN a =,在Rt CNE ∆中,30QCB ∠=︒,∴11(432)2322NE CN a a ===, ∵ABP ABN BPN S S S ∆∆∆=+,∴111222BP OA AB QN BP NE ⋅=⋅+⋅,∴1112822)222a a ⨯⨯=⨯⨯+⨯⨯,∴a =∴QN =, ∵60ACB ∠=︒,90PDC ∠=︒,∴30DPC ∠=︒,∵30BCQ ∠=︒,∴PM CM =,在Rt CDM ∆中,90MDC ∠=︒,30MCD ∠=︒, ∴12MD MC =,∴12MD PM =,PD =∴PM CM ==∴MN CQ QN CM =--== 【点睛】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涉及的知识有:含30度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外角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坐标与图形性质,熟练掌握性质及定理、灵活运用面积法求线段的长是解本题的关键.3.(1)①见解析;②见解析;(2)2【解析】【分析】(1)①只要证明∠2+∠BAF =∠1+∠BAF =60°即可解决问题;②只要证明△BFC ≌△ADB ,即可推出∠BFC =∠ADB =90°;(2)在BF 上截取BK =AF ,连接AK .只要证明△ABK ≌CAF ,可得S △ABK =S △AFC ,再证明AF =FK =BK ,可得S △ABK =S △AFK ,即可解决问题;【详解】(1)①证明:如图1中,∵AB=AC,∠ABC=60°∴△ABC是等边三角形,∴∠BAC=60°,∵AD⊥BN,∴∠ADB=90°,∵∠MBN=30°,∠BFD=60°=∠1+∠BAF=∠2+∠BAF,∴∠1=∠2②证明:如图2中,在Rt△BFD中,∵∠FBD=30°,∴BF=2DF,∵BF=2AF,∴BF=AD,∵∠BAE=∠FBC,AB=BC,∴△BFC≌△ADB,∴∠BFC=∠ADB=90°,∴BF⊥CF(2)在BF上截取BK=AF,连接AK.∵∠BFE=∠2+∠BAF,∠CFE=∠4+∠1,∴∠CFB =∠2+∠4+∠BAC ,∵∠BFE =∠BAC =2∠EFC ,∴∠1+∠4=∠2+∠4∴∠1=∠2,∵AB =AC ,∴△ABK ≌CAF ,∴∠3=∠4,S △ABK =S △AFC ,∵∠1+∠3=∠2+∠3=∠CFE =∠AKB ,∠BAC =2∠CEF ,∴∠KAF =∠1+∠3=∠AKF ,∴AF =FK =BK ,∴S △ABK =S △AFK , ∴ABF AFCS 2S ∆∆=.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30度角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能够正确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压轴题.4.(1)证明见解析;(2)①②③;(3)∠A +∠C =180°.【解析】【分析】(1)利用等式的性质得出∠BAD=∠CAE ,即可得出结论;(2)同(1)的方法判断出△ABD ≌△ACE ,得出BD=CE ,再利用对顶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判断出∠BOC=60°,再判断出△BCF ≌△ACO ,得出∠AOC=120°,进而得出∠AOE=60°,再判断出BF <CF ,进而判断出∠OBC >30°,即可得出结论;(3)先判断出△BDP 是等边三角形,得出BD=BP ,∠DBP=60°,进而判断出△ABD ≌△CBP (SAS ),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证明:∵∠BAC=∠DAE ,∴∠BAC+∠CAD=∠DAE+∠CAD ,∴∠BAD=∠CAE ,在△ABD 和△ACE 中,AB AC BAD CAE AD AE ⎧⎪∠∠⎨⎪⎩=== , ∴△ABD ≌△ACE ;(2)如图2,∵△ABC 和△ADE 是等边三角形,∴AB=AC ,AD=AE ,∠BAC=∠DAE=60°,∴∠BAD=∠CAE ,在△ABD 和△ACE 中,AB AC BAD CAE AD AE ⎧⎪∠∠⎨⎪⎩=== , ∴△ABD ≌△ACE ,∴BD=CE ,①正确,∠ADB=∠AEC ,记AD 与CE 的交点为G ,∵∠AGE=∠DGO ,∴180°-∠ADB-∠DGO=180°-∠AEC-∠AGE ,∴∠DOE=∠DAE=60°,∴∠BOC=60°,②正确,在OB 上取一点F ,使OF=OC ,∴△OCF 是等边三角形,∴CF=OC ,∠OFC=∠OCF=60°=∠ACB ,∴∠BCF=∠ACO ,∵AB=AC ,∴△BCF ≌△ACO (SAS ),∴∠AOC=∠BFC=180°-∠OFC=120°,∴∠AOE=180°-∠AOC=60°,③正确,连接AF ,要使OC=OE ,则有OC=12CE , ∵BD=CE ,∴CF=OF=12BD , ∴OF=BF+OD ,∴BF <CF ,∴∠OBC >∠BCF ,∵∠OBC+∠BCF=∠OFC=60°,∴∠OBC >30°,而没办法判断∠OBC 大于30度,所以,④不一定正确,即:正确的有①②③,故答案为①②③;(3)如图3,延长DC 至P ,使DP=DB ,∵∠BDC=60°,∴△BDP 是等边三角形,∴BD=BP ,∠DBP=60°,∵∠BAC=60°=∠DBP ,∴∠ABD=∠CBP ,∵AB=CB ,∴△ABD ≌△CBP (SAS ),∴∠BCP=∠A ,∵∠BCD+∠BCP=180°,∴∠A+∠BCD=180°.【点睛】此题考查三角形综合题,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构造等边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5.(1)AD =DE ,见解析;(2)AD =DE ,见解析;(3)见解析,△ADE 是等边三角形,【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通过平行线的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证明ADF EDC ∆∆≌即可得解; (2)根据题意,通过平行线的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证明AFD DCE ∆∆≌即可得解; (3)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行证明即可.【详解】(1)如下图,数量关系:AD =DE .证明:∵ABC ∆是等边三角形∴AB =BC ,60B BAC BCA ∠∠∠︒===∵DF ∥AC∴BFD BAC ∠∠=,∠BDF =∠BCA∴60B BFD BDF ∠∠∠︒===∴BDF ∆是等边三角形,120AFD ∠︒=∴DF =BD∵点D 是BC 的中点∴BD =CD∴DF =CD∵CE 是等边ABC ∆的外角平分线∴120DCE AFD ∠︒∠== ∵ABC ∆是等边三角形,点D 是BC 的中点∴AD ⊥BC∴90ADC ∠︒=∵60BDF ADE ∠∠︒==∴30ADF EDC ∠∠︒==在ADF ∆与EDC ∆中AFD ECD DF CDADF EDC ∠∠⎧⎪⎨⎪∠∠⎩=== ∴()ADF EDC ASA ∆∆≌∴AD =DE ;(2)结论:AD =DE .证明:如下图,过点D 作DF ∥AC ,交AB 于F∵ABC ∆是等边三角形∴AB =BC ,60B BAC BCA ∠∠∠︒===∵DF ∥AC∴BFD BAC BDF BCA ∠∠∠∠=,=∴60B BFD BDF ∠∠∠︒===∴BDF ∆是等边三角形,120AFD ∠︒=∴BF =BD∴AF =DC∵CE 是等边ABC ∆的外角平分线∴120DCE AFD ∠︒∠== ∵∠ADC 是ABD ∆的外角∴60ADC B FAD FAD ∠∠∠︒∠=+=+∵60ADC ADE CDE CDE ∠∠∠︒∠=+=+∴∠FAD =∠CDE在AFD ∆与DCE ∆中AFD DCE AF CDFAD EDC ∠∠⎧⎪⎨⎪∠∠⎩=== ∴()AFD DCE ASA ∆∆≌∴AD =DE ;(3)如下图,ADE ∆是等边三角形.证明:∵BC CD =∴AC CD =∵CE 平分ACD ∠∴CE 垂直平分AD∴AE =DE∵60ADE ∠=︒∴ADE ∆是等边三角形.【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及性质,平行线的性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相关内容,熟练掌握三角形综合解决方法是解决本题的关键.6.(1)HL ;(2)见解析;(3)如图②,见解析;△DEF 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DEF 和△ABC 不全等.【解析】【分析】(1)根据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HL”证明;(2)过点C作CG⊥AB交AB的延长线于G,过点F作FH⊥DE交DE的延长线于H,根据等角的补角相等求出∠CBG=∠FEH,再利用“角角边”证明△CBG和△FEH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CG=FH,再利用“HL”证明Rt△ACG和Rt△DFH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A=∠D,然后利用“角角边”证明△ABC和△DEF全等;(3)以点C为圆心,以AC长为半径画弧,与AB相交于点D,E与B重合,F与C重合,得到△DEF与△ABC不全等;(4)根据三种情况结论,∠B不小于∠A即可.【详解】(1)在直角三角形中一条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运用的是HL.(2)证明:如图①,分别过点C、F作对边AB、DE上的高CG、FH,其中G、H为垂足.∵∠ABC、∠DEF都是钝角∴G、H分别在AB、DE的延长线上.∵CG⊥AG,FH⊥DH,∴∠CGA=∠FHD=90°.∵∠CBG=180°-∠ABC,∠FEH=∠180°-∠DEF,∠ABC=∠DEF,∴∠CBG=∠FEH.在△BCG和△EFH中,∵∠CGB=∠FHE,∠CBG=∠FEH,BC=EF,∴△BCG≌△EFH.∴CG=FH.又∵AC=DF.∴Rt△ACG≌△DFH.∴∠A=∠D.在△ABC和△DEF中,∵∠ABC=∠DEF,∠A=∠D,AC=DF,∴△ABC≌△DEF.(3)如图②,△DEF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DEF和△ABC不全等.【点睛】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应用与设计作图,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阅读量较大,审题要认真仔细.7.(1)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1+2∠2=180°;(3)4或10【解析】【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即可得到答案;(2)由折叠的性质得:∠3=∠4,若a ∥b ,则∠3=∠2,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到答案;(3)分两种情况:①当B 1在B 的左侧时,如图2,当B 1在B 的右侧时,如图3,分别求出1AC 的长,即可得到答案.【详解】(1)∵12∠=∠,∴a ∥b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故答案是: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如图1,由折叠的性质得:∠3=∠4,若a ∥b ,则∠3=∠2,∴∠4=∠2,∵∠2+∠4+∠1=180°,∴∠1+2∠2=180°,∴要使a ∥b ,则1∠与2∠应该满足的关系是:∠1+2∠2=180°.故答案是:∠1+2∠2=180°;(3)①当B 1在B 的左侧时,如图2,∵AB//11A B ,a ∥b ,∴AA 1=BB 1=3,∴1AC =AC- AA 1=7-3=4;②当B 1在B 的右侧时,如图3,∵AB//11A B ,a ∥b ,∴AA 1=BB 1=3,∴1AC =AC+AA 1=7+3=10.综上所述:1AC =4或1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定理,折叠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掌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长度相等”是解题的关键.8.(1)30°;(2)证明见解析;(3)AOB ∠是定值,60AOB ∠=︒.【解析】【分析】(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以直接得出结论;(2)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就可以得出AC AC =,DC EC =,,60ACB DCE ∠=∠=︒,由等式的性质就可以BCE ACD ∠=∠,根据SAS 就可以得出ADC BEC ∆≅∆;(3)分情况讨论:当点D 在线段AM 上时,如图1,由(2)可知ACD BCE ≅∆∆,就可以求出结论;当点D 在线段AM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可以得出ACD BCE ≅∆∆而有30CBE CAD ∠=∠=︒而得出结论;当点D 在线段MA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通过得出ACD BCE ≅∆∆同样可以得出结论.【详解】(1)ABC ∆是等边三角形,60BAC ∴∠=︒.线段AM 为BC 边上的中线,12CAM BAC ∴∠=∠, 30CAM ∴∠=︒.(2)ABC ∆与DEC ∆都是等边三角形,AC BC ∴=,CD CE =,60ACB DCE ∠=∠=︒,ACD DCB DCB BCE ∴∠+∠=∠+∠,ACD BCE ∠∠∴=.在ADC ∆和BEC ∆中AC BC ACD BCE CD CE =⎧⎪∠=∠⎨⎪=⎩, ()ACD BCE SAS ∴∆≅∆;(3)AOB ∠是定值,60AOB ∠=︒,理由如下:①当点D 在线段AM 上时,如图1,由(2)可知ACD BCE ≅∆∆,则30CBE CAD ∠=∠=︒,又60ABC ∠=︒,603090CBE ABC ∴∠+∠=︒+︒=︒,ABC ∆是等边三角形,线段AM 为BC 边上的中线AM ∴平分BAC ∠,即11603022BAM BAC ∠=∠=⨯︒=︒ 903060BOA ∴∠=︒-︒=︒.②当点D 在线段AM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ABC ∆与DEC ∆都是等边三角形,AC BC ∴=,CD CE =,60ACB DCE ∠=∠=︒,ACB DCB DCB DCE ∴∠+∠=∠+∠,ACD BCE ∠∠∴=,在ACD ∆和BCE ∆中AC BC ACD BCE CD CE =⎧⎪∠=∠⎨⎪=⎩, ()ACD BCE SAS ∴∆≅∆,30CBE CAD ∴∠=∠=︒,同理可得:30BAM ∠=︒,903060BOA ∴∠=︒-︒=︒.③当点D 在线段MA 的延长线上时,ABC ∆与DEC ∆都是等边三角形,AC BC ∴=,CD CE =,60ACB DCE ∠=∠=︒,60ACD ACE BCE ACE ∴∠+∠=∠+∠=︒,ACD BCE ∠∠∴=,在ACD ∆和BCE ∆中AC BC ACD BCE CD CE =⎧⎪∠=∠⎨⎪=⎩, ()ACD BCE SAS ∴∆≅∆,CBE CAD ∴∠=∠,同理可得:30CAM ∠=︒150CBE CAD ∴∠=∠=︒30CBO ∴∠=︒,∵30BAM ∠=︒,903060BOA ∴∠=︒-︒=︒.综上,当动点D 在直线AM 上时,AOB ∠是定值,60AOB ∠=︒.【点睛】此题考查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等边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中注意分类讨论的思想解题.9.(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3)当AC =2BD 时,对于满足条件的任意点N ,AN =CP 始终成立,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1)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求∠ACN=∠AMC=135°-∠ACM ;(2)过点N 作NE ⊥AC 于E ,由“AAS ”可证△NEC ≌△CDM ,可得NE=CD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求解;(3)过点N 作NE ⊥AC 于E ,由“SAS ”可证△NEA ≌△CDP ,可得AN=CP .【详解】(1)∵∠BAC=45°,∴∠AMC=180°﹣45°﹣∠ACM=135°﹣∠ACM .∵∠NCM=135°,∴∠ACN=135°﹣∠ACM ,∴∠ACN=∠AMC ;(2)过点N 作NE ⊥AC 于E ,∵∠CEN=∠CDM=90°,∠ACN=∠AMC ,CM=CN ,∴△NEC ≌△CDM (AAS ),∴NE=CD ,CE=DM ;∵S 112=AC•NE ,S 212=AB•CD , ∴12S AC S AB=; (3)当AC=2BD 时,对于满足条件的任意点N ,AN=CP 始终成立,理由如下:过点N 作NE ⊥AC 于E ,由(2)可得NE=CD ,CE=DM .∵AC=2BD ,BP=BM ,CE=DM ,∴AC ﹣CE=BD+BD ﹣DM ,∴AE=BD+BP=DP .∵NE=CD ,∠NEA=∠CDP=90°,AE=DP ,∴△NEA ≌△CDP (SAS ),∴AN=PC .【点睛】本题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等知识,添加恰当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本题的关键.10.(1)详见解析;(2)①详见解析;②详见解析.【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题意能力,按照题目所述依次作图即可.(2)①本题考查线段和最短问题,需要通过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将所求线段转化为其他等量线段之和,以达到求解目的.②本题考查垂直平分线的判定以及全等三角形的证明,继而利用角的平分线性质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补全图形,如图1所示(2)①如图2,连接BD,P为BD与AE的交点∵等边△ACD,AE⊥CD∴PC=PD,PC+PB最短等价于PB+PD最短故B,D之间直线最短,点P即为所求.②证明:连接DE,DF.如图3所示∵△ABC,△ADC是等边三角形∴AC=AD,∠ACB=∠CAD=60°∵AE⊥CD∴∠CAE=12∠CAD=30°∴∠CEA=∠ACB﹣∠CAE=30°∴∠CAE=∠CEA∴CA=CE∴CD垂直平分AE∴DA=DE∴∠DAE=∠DEA∵EF⊥AF,∠EAF=45°∴∠FEA=45°∴∠FEA=∠EAF∴FA =FE ,∠FAD =∠FED∴△FAD ≌△FED (SAS )∴∠AFD =∠EFD∴点D 到AF ,EF 的距离相等.【点睛】本题第一问作图极为重要,要求对题意有较深的理解,同时对于垂直平分线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要清楚,能通过题目文字所述转化为考点,信息转化能力需要多做题目加以提升.11.(1)6;8;24;(2)存在 2.4t =时,使得△ODP 与△ODQ 的面积相等;(3)∠GOD+∠ACE=∠OHC ,见解析【解析】【分析】(1)利用非负性即可求出a ,b 即可得出结论,即可求出△ABC 的面积;(2)先表示出OQ ,OP ,利用那个面积相等,建立方程求解即可得出结论;(3)先判断出∠OAC=∠AOD ,进而判断出OG ∥AC ,即可判断出∠FHC=∠ACE ,同理∠FHO=∠GOD ,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1) 解:(1)∵b 80-=, ∴a-6=0,b-8=0,∴a=6,b=8,∴A (0,6),C (8,0);∴S △ABC=6×8÷2=24,故答案为(0,6),(8,0); 6;8;24(2) ∵114222ODQ D S OQ x t t ∆=⋅=⋅⋅= 11(82)312322ODP D S OP y t t ∆=⋅=⋅-⋅=- 由2123t t =-时, 2.4t =∴存在 2.4t =时,使得△ODP 与△ODQ 的面积相等(3) )∴2∠GOA+∠ACE=∠OHC ,理由如下:∵x 轴⊥y 轴,∴∠AOC=∠DOC+∠AOD=90°∴∠OAC+∠ACO=90°又∵∠DOC=∠DCO∴∠OAC=∠AOD∵y 轴平分∠GOD∴∠GOA=∠AOD∴∠GOA=∠OAC∴OG ∥AC ,如图,过点H 作HF ∥OG 交x 轴于F ,∴HF ∥AC∴∠FHC=∠ACE同理∠FHO=∠GOD ,∵OG ∥FH ,∴∠GOD=∠FHO ,∴∠GOD+∠ACE=∠FHO+∠FHC即∠GOD+∠ACE=∠OHC ,∴2∠GOA+∠ACE=∠OHC .∴∠GOD+∠ACE=∠OHC .【点睛】此题是三角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非负性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行线的性质,正确作出辅助线是解本题的关键.12.(1)见解析;(2)30ABE CDE ∠-∠=︒【解析】【分析】(1)根据聪聪提供的辅助线作法进行证明,先由平行线的性质得:AGC MCD ∠=∠,90F GAF ∠+∠=︒,再证明MCD BAG ∠=∠,可得结论;(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得结论.【详解】解:(1)证明:如图2,过A 作//AG FM ,交CD 于G ,AGC MCD ∴∠=∠,90F GAF ∠+∠=︒,FN FM ⊥,90F ∴∠=︒,90GAF ∴∠=︒,90FAB MCD ∠-∠=︒,FAB GAF MCD BAG ∴∠-∠=∠=∠,//AB CD ∴;(2)解:30ABE CDE ∠-∠=︒,理由如下:如图3,//AB CD ,BPD ABE ∴∠=∠,BPD CDE BED ∠=∠+∠,30BED ∠=︒,30BPD CDE ∴∠-∠=︒,∴30ABE CDE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以及三角形外角性质的运用,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3.(1)70°,40°,BC +DC =CE ;(2)①α=β;②当点D 在BC 上移动时,α=β或α+β=180°;(3)∠ACB =60°.【解析】【分析】(1)证△BAD ≌△CAE ,推出∠B=∠ACE ,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出即可;(2)①证△BAD ≌△CAE ,推出∠B=∠ACE ,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求出即可;②分三种情况:(Ⅰ)当D 在线段BC 上时,证明△ABD ≌△ACE (SAS ),则∠ADB=∠AEC ,∠ABC=∠ACE ,推出∠DAE+∠DCE=180°,即α+β=180°;(Ⅱ)当点D 在线段BC 反向延长线上时,α=β,同理可证明△ABD ≌△ACE (SAS ),则∠ABD=∠ACE ,推出∠BAC=∠DCE ,即α=β;(Ⅲ)当点D 在线段BC 的延长线上时,由①得α=β;(3)当点D 在线段BC 的延长线上或在线段BC 反向延长线上移动时,α=β,由CE ∥AB ,得∠ABC=∠DCE ,推出∠ABC=∠BAC ,易证∠ABC=∠ACB=∠BAC ,则△ABC 是等边三角形,得出∠ACB=60°;当D 在线段BC 上时,α+β=180°,由CE ∥AB ,得∠ABC+∠DCE=180°,推出∠ABC=∠BAC ,易证∠ABC=∠ACB=∠BAC ,则△ABC 是等边三角形,得出∠ACB=60°.【详解】(1)如图1所示:∵∠DAE=∠BAC,∴∠DAE+∠CAD=∠BAC+∠CAD,∴∠BAD=∠CAE.在△BAD和△CAE中,AB ACBAD CAE AD AE=⎧⎪∠=∠⎨⎪=⎩,∴△BAD≌△CAE(SAS),∴∠ACE=∠B12=(180°﹣40°)=70°,BD=CE,∴BC+DC=CE.∵∠ACD=∠B+∠BAC=∠ACE+∠DCE,∴∠BAC=∠DCE.∵∠BAC=40°,∴∠DCE=40°.故答案为:70°,40°,BC+DC=CE;(2)①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移动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是α=β.理由如下:∵∠DAE=∠BAC,∴∠DAE+∠CAD=∠BAC+∠CAD,∴∠BAD=∠CAE.在△BAD和△CAE中,AB ACBAD CAE AD AE=⎧⎪∠=∠⎨⎪=⎩,∴△BAD≌△CAE(SAS),∴∠B=∠ACE.∵∠ACD=∠B+∠BAC=∠ACE+∠DCE,∴∠BAC=∠DCE.∵∠BAC=α,∠DCE=β,∴α=β;②分三种情况:(Ⅰ)当D在线段BC上时,α+β=180°,如图2所示.理由如下:同理可证明:△ABD≌△ACE(SAS),∴∠ADB=∠AEC,∠ABC=∠ACE.∵∠ADC+∠ADB=180°,∴∠ADC+∠AEC=180°,∴∠DAE+∠DCE=180°.∵∠BAC=∠DAE=α,∠DCE=β,∴α+β=180°;(Ⅱ)当点D在线段BC反向延长线上时,α=β,如图3所示.理由如下:同理可证明:△ABD≌△ACE(SAS),∴∠ABD=∠ACE.∵∠ACE=∠ACD+∠DCE,∠ABD=∠ACD+∠BAC,∴∠ACD+∠DCE=∠ACD+∠BAC,∴∠BAC=∠DCE.∵∠BAC=α,∠DCE=β,∴α=β;(Ⅲ)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如图1所示,α=β;综上所述:当点D在BC上移动时,α=β或α+β=180°;(3)∠ACB=60°.理由如下:∵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或在线段BC反向延长线上移动时,α=β,即∠BAC=∠DCE.∵CE∥AB,∴∠ABC=∠DCE,∴∠ABC=∠BAC.∵AB =AC ,∴∠ABC =∠ACB =∠BAC ,∴△ABC 是等边三角形,∴∠ACB =60°;∵当D 在线段BC 上时,α+β=180°,即∠BAC +∠DCE =180°.∵CE ∥AB ,∴∠ABC +∠DCE =180°,∴∠ABC =∠BAC .∵AB =AC ,∴∠ABC =∠ACB =∠BAC ,∴△ABC 是等边三角形,∴∠ACB =60°;综上所述:当CE ∥AB 时,若△ABD 中最小角为15°,∠ACB 的度数为60°.【点睛】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目,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和多边形内角和等知识.本题综合性强,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4.(1)详见解析;(2)①详见解析;②PB PC PD BE ++=,理由详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C=AC ,CE=CD ,∠ACB=∠DCE=60°,进而得出∠BCE=∠ACD ,判断出BCE ACD ≌(SAS ),即可得出结论;(2)①同(1)的方法判断出≌ACD BCE (SAS ),ABD CBF ≌(SAS ),即可得出结论; ②先判断出∠APB=60°,∠APC=60°,在PE 上取一点M ,使PM=PC ,证明CPM △是等边三角形, 进而判断出PCD MCE ≌(SAS ),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证明:∵ABC 和DCE 都是等边三角形,∴BC=AC ,CE=CD ,∠ACB=∠DCE=60°,∴∠ABC+∠ACE=∠DCE+∠ACE ,即∠BCE=∠ACD ,∴BCE ACD ≌(SAS ),∴BE=AD ;(2)①证明:∵ABC 和DCE 是等边三角形,∴AC=BC ,CD=CE ,∠ACB=∠DCE=60°,∴∠ACB+∠BCD=∠DCE+∠BCD ,即∠ACD=∠BCE ,∴≌ACD BCE (SAS ),∴AD=BE ,同理:ABD CBF≌(SAS),∴AD=CF,即AD=BE=CF;②解:结论:PB+PC+PD=BE,理由:如图2,AD与BC的交点记作点Q,则∠AQC=∠BQP,由①知,≌ACD BCE,∴∠CAD=∠CBE,在ACQ中,∠CAD+∠AQC=180°-∠ACB=120°,∴∠CBE+∠BQP=120°,在BPQ中,∠APB=180°-(∠CBE+∠BQP)=60°,∴∠DPE=60°,同理:∠APC=60°,60,CPE∴∠=︒∠CPD=120°,在PE上取一点M,使PM=PC,∴CPM△是等边三角形,∴CP CM PM==,∠PCM=∠CMP=60°,∴∠CME=120°=∠CPD,∵CDE△是等边三角形,∴CD=CE,∠DCE=60°=∠PCM,∴∠PCD=∠MCE,∴PCD MCE≌(SAS),∴PD=ME,∴BE=PB+PM+ME=PB+PC+PD.【点睛】此题是三角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构造出全等三角形是解本题的关键.15.(1)40°25°;(2)12∠=∠E A(或2E∠=∠A)(3)F∠=()1902A D∠+∠-︒【解析】【分析】(1)先根据两角平分线写出对应的等式关系,再分别写出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等式关系,最后联立两等式化解,将A ∠的角度带入即可求解;(2)由(1)可得,即可求解;(3)在DCB ∠与ABE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 ,可知1==2BCF DCF BCD ∠∠∠12EBF ABE ∠=∠,又因为//BF CD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得出F DCF ∠=∠,再根据三角形一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得出+EBF F BCF ∠=∠∠,再由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得出++360ABC BCD A D ∠+∠∠∠=,最后在FBC 中:++180F FBC BCF ∠∠∠=,代入整理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1)由题可知:BE 为DBA ∠的角平分线,CE 为BCA ∠的角平分线,∴DBA ∠=2EBA ∠=2EBD ∠,BCA ∠=2BCE ∠,∴1802ABC EBA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在ABC 中:+180A ABC BCA ∠∠+∠=,即:+(1802)2180A EBA BCE ∠-∠+∠=,220A EBA BCE ∠-∠+∠=①,在EBC 中:+180E EBC BCE ∠∠+∠=,即:+180-180E EBA BCE ∠∠+∠=(),-0E EBA BCE ∠∠+∠=②,综上所述联立①②,由①-②×2可得 :22-2-0A EBA BCE E EBA BCE ∠-∠+∠∠∠+∠=(),22-2+2-20A EBA BCE E EBA BCE ∠-∠+∠∠∠∠=,-20A E ∠∠=,1=2E A ∠∠, 当80A =∠,则E ∠=40;当50A ∠=,则E ∠=25;故答案为40,25;(2)由(1)知:12∠=∠E A (或2A E ∠=∠); (3)∵DCB ∠与ABE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 , ∴1==2BCF DCF BCD ∠∠∠,12EBF ABE FBA ∠=∠=∠ , 又∵//BF CD ,∴F DCF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CF =∠,。
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一、压轴题1.如图,已知数轴上两点A ,B 表示的数分别为﹣2,6,用符号“AB ”来表示点A 和点B 之间的距离.(1)求AB 的值;(2)若在数轴上存在一点C ,使AC =3BC ,求点C 表示的数;(3)在(2)的条件下,点C 位于A 、B 两点之间.点A 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沿着数轴的正方向运动,2秒后点C 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也沿着数轴的正方向运动,到达B 点处立刻返回沿着数轴的负方向运动,直到点A 到达点B ,两个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A 运动的时间为t ,在此过程中存在t 使得AC =3BC 仍成立,求t 的值.2.探索、研究:仪器箱按如图方式堆放(自下而上依次为第1层、第2层、…),受堆放条件限制,堆放时应符合下列条件:每层堆放仪器箱的个数a n 与层数n 之间满足关系式a n =n²−32n+247,1⩽n<16,n 为整数。
(1)例如,当n=2时,a 2=2²−32×2+247=187,则a 5=___,a 6=___;(2)第n 层比第(n+1)层多堆放多少个仪器箱;(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3)假设堆放时上层仪器箱的总重量会对下一层仪器箱产生同样大小的压力,压力单位是牛顿,设每个仪器箱重54 牛顿,每个仪器箱能承受的最大压力为160牛顿,并且堆放时每个仪器箱承受的压力是均匀的。
①若仪器箱仅堆放第1、2两层,求第1层中每个仪器箱承受的平均压力; ②在确保仪器箱不被损坏的情况下,仪器箱最多可以堆放几层?为什么?3.请观察下列算式,找出规律并填空. 111122=-⨯,1112323=-⨯,1113434=-⨯,1114545=-⨯. 则第10个算式是________,第n 个算式是________.根据以上规律解读以下两题:(1)求111112233420192020++++⨯⨯⨯⨯的值; (2)若有理数a ,b 满足|2||4|0a b -+-=,试求:1111(2)(2)(4)(4)(2016)(2016)ab a b a b a b ++++++++++的值. 4.在有些情况下,不需要计算出结果也能把绝对值符号去掉,例如:|6+7|=6+7;|7﹣6|=7﹣6;|6﹣7|=7﹣6;|﹣6﹣7|=6+7.(1)根据上面的规律,把下列各式写成去掉绝对值符号的形式:①|7+21|=______;②|﹣12+0.8|=______;③23.2 2.83--=______; (2)用合理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1111924233202033⎛⎫-++---+ ⎪⎝⎭ (3)用简单的方法计算:|13﹣12|+|14﹣13|+|15﹣14|+…+|12004﹣12003|. 5.点O 在直线AD 上,在直线AD 的同侧,作射线OB OC OM ,,平分AOC ∠. (1)如图1,若40AOB ∠=,60COD ∠=,直接写出BOC ∠的度数为 ,BOM ∠的度数为 ;(2)如图2,若12BOM COD ∠=∠,求BOC ∠的度数; (3)若AOC ∠和AOB ∠互为余角且304560AOC ∠≠,,,ON 平分BOD ∠,试画出图形探究BOM ∠与CON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6.如图,在三角形ABC 中,8AB =,16BC =,12AC =.点P 从点A 出发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A B C A →→→的方向运动,点Q 从点B 沿B C A →→的方向与点P 同时出发;当点P 第一次回到A 点时,点P ,Q 同时停止运动;用t (秒)表示运动时间.(1)当t 为多少时,P 是AB 的中点;(2)若点Q 的运动速度是23个单位长度/秒,是否存在t 的值,使得2BP BQ =; (3)若点Q 的运动速度是a 个单位长度/秒,当点P ,Q 是AC 边上的三等分点时,求a 的值.7.如图∠AOB =120°,把三角板60°的角的顶点放在O 处.转动三角板(其中OC 边始终在∠AOB 内部),OE 始终平分∠AOD .(1)(特殊发现)如图1,若OC边与OA边重合时,求出∠COE与∠BOD的度数.(2)(类比探究)如图2,当三角板绕O点旋转的过程中(其中OC边始终在∠AOB内部),∠COE与∠BOD的度数比是否为定值?若为定值,请求出这个定值;若不为定值,请说明理由.(3)(拓展延伸)如图3,在转动三角板的过程中(其中OC边始终在∠AOB内部),若OP平分∠COB,请画出图形,直接写出∠EOP的度数(无须证明).8.已知:∠AOB=140°,OC,OM,ON是∠AOB内的射线.(1)如图1所示,若OM平分∠BOC,ON平分∠AOC,求∠MON的度数:(2)如图2所示,OD也是∠AOB内的射线,∠COD=15°,ON平分∠AOD,OM平分∠BOC.当∠COD绕点O在∠AOB内旋转时,∠MON的位置也会变化但大小保持不变,请求出∠MON的大小;(3)在(2)的条件下,以∠AOC=20°为起始位置(如图3),当∠COD在∠AOB内绕点O以每秒3°的速度逆时针旋转t秒,若∠AON:∠BOM=19:12,求t的值.9.如图1,射线OC在∠AOB的内部,图中共有3个角:∠AOB、∠AOC和∠BOC,若其中有一个角的度数是另一个角度数的三倍,则称射线OC是∠AOB的“奇分线”,如图2,∠MPN=42°:(1)过点P作射线PQ,若射线PQ是∠MPN的“奇分线”,求∠MPQ;(2)若射线PE绕点P从PN位置开始,以每秒8°的速度顺时针旋转,当∠EPN首次等于180°时停止旋转,设旋转的时间为t(秒).当t为何值时,射线PN是∠EPM的“奇分线”?10.(1)探究:哪些特殊的角可以用一副三角板画出?在①135︒,②120︒,③75︒,④25︒中,小明同学利用一副三角板画不出来的特殊角是_________;(填序号)(2)在探究过程中,爱动脑筋的小明想起了图形的运动方式有多种.如图,他先用三角板画出了直线EF ,然后将一副三角板拼接在一起,其中45角(AOB ∠)的顶点与60角(COD ∠)的顶点互相重合,且边OA 、OC 都在直线EF 上.固定三角板COD 不动,将三角板AOB 绕点O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一个角度α,当边OB 与射线OF 第一次重合时停止.①当OB 平分EOD ∠时,求旋转角度α;②是否存在2BOC AOD ∠=∠?若存在,求旋转角度α;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1.已知∠AOB 和∠AOC 是同一个平面内的两个角,OD 是∠BOC 的平分线.(1)若∠AOB=50°,∠AOC=70°,如图(1),图(2),求∠AOD 的度数;(2)若∠AOB=m 度,∠AOC=n 度,其中090090180m n m n <<,<<,<+且m n <,求∠AOD 的度数(结果用含m n 、的代数式表示),请画出图形,直接写出答案.12.设A 、B 、C 是数轴上的三个点,且点C 在A 、B 之间,它们对应的数分别为x A 、x B 、x C .(1)若AC =CB ,则点C 叫做线段AB 的中点,已知C 是AB 的中点.①若x A =1,x B =5,则x c = ;②若x A =﹣1,x B =﹣5,则x C = ;③一般的,将x C 用x A 和x B 表示出来为x C = ;④若x C=1,将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恰好与点B重合,则x A=;(2)若AC=λCB(其中λ>0).①当x A=﹣2,x B=4,λ=13时,x C=.②一般的,将x C用x A、x B和λ表示出来为x C=.【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8;(2)4或10;(3)t的值为167和329【解析】【分析】(1)由数轴上点B在点A的右侧,故用点B的坐标减去点A的坐标即可得到AB的值;(2)设点C表示的数为x,再根据AC=3BC,列绝对值方程并求解即可;(3)点C位于A,B两点之间,分两种情况来讨论:点C到达B之前,即2<t<3时;点C 到达B之后,即t>3时,然后列方程并解方程再结合进行取舍即可.【详解】解:(1)∵数轴上两点A,B表示的数分别为﹣2,6∴AB=6﹣(﹣2)=8答:AB的值为8.(2)设点C表示的数为x,由题意得|x﹣(﹣2)|=3|x﹣6|∴|x+2|=3|x﹣6|∴x+2=3x﹣18或x+2=18﹣3x∴x=10或x=4答:点C表示的数为4或10.(3)∵点C位于A,B两点之间,∴点C表示的数为4,点A运动t秒后所表示的数为﹣2+t,①点C到达B之前,即2<t<3时,点C表示的数为4+2(t﹣2)=2t∴AC=t+2,BC=6﹣2t∴t+2=3(2t﹣6)解得t=16 7②点C到达B之后,即t>3时,点C表示的数为6﹣2(t﹣3)=12﹣2t∴AC =|﹣2+t ﹣(12﹣2t )|=|3t ﹣14|,BC =6﹣(12﹣2t )=2t ﹣6∴|3t ﹣14|=3(2t ﹣6)解得t =329或t =43,其中43<3不符合题意舍去 答:t 的值为167和329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列一元一次方程和绝对值方程进行求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1)112,91;(2)(31-2n )个;(3)①46.75N ;②该仪器最多可以堆放5层.【解析】【分析】(1)把n=5,n=6分别代入n²−32n+247中进行计算.;(2)分别表示出n+1和n 时的代数式,然后进行减法计算;(3)①根据公式分别求得第二层和第一层的个数,再根据第二层的总重量除以第一层的个数进行计算;②根据①中的方法进行估算,求得最多可以堆放的层数.【详解】解:(1)当n=5时,a 5=5²−32×5+247=112,当n=6时,a 6=6²−32×6+247=91;(2)由题意可得,n²−32n+247-[ (n+1)²−32(n+1)+247]= n²−32n+247-(n 2+2n+1−32n -32+247)= n²−32n+247-n 2-2n-1+32n+32-247=31-2n (个)答:第n 层比第(n+1)层多堆放(31-2n )个仪器箱.(3)①由题意得,()222322247541321247-⨯+⨯-⨯+ =18754216⨯=46.75(N ) 答:第1层中每个仪器箱承受的平均压力是46.75N.②该仪器箱最多可以堆放5层,理由如下.当n=1时,a 1=216,当n=2时,a 2=187,当n=3时,a 3=160,当n=4时,a 4=135,当n=5时,a 5=112,当n=6时,a 6=91,当n=5时,第1层中每个仪器箱承受的平均压力为:()18716013511254216+++⨯=148.5<160(N )当n=6时,第1层中每个仪器箱承受的平均压力为:()187160135112+9154216+++⨯=171.25>160(N ) 所以,该仪器箱最多可以堆放5层.【点睛】本题考查了图形变化规律探究问题,要能够根据所给的公式进行分析计算,同时体现了“估算”思想,体现了“优选”思想,对这类问题能从“中点”处、“黄金分割点”处思考是解答此题的重要思想.3.111=10111011-⨯,()111=11n n n n -++;(1)20192020;(2)10094040【解析】【分析】归纳总结得到一般性规律,写出第10个等式及第n 个等式即可;(1)原式变形后,计算即可得到结果;(2)利用非负数的性质求出a 与b 的值,代入原式计算即可得到结果.【详解】解:第10个算式是111=10111011-⨯, 第n 个算式是()111=11n n n n -++; (1)1111...12233420192020++++⨯⨯⨯⨯ =111111 (22320192020)-+-++- =112020- =20192020; (2)∵|2||4|0a b -+-=,∴a-2=0,b-4=0,∴a=2,b=4, ∴1111(2)(2)(4)(4)(2016)(2016)ab a b a b a b ++++++++++ =111124466820182020++++⨯⨯⨯⨯ =1111111...2244620182020⎛⎫-+-++- ⎪⎝⎭ =111222020⎛⎫- ⎪⎝⎭=10094040【点睛】此题考查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4.(1)①7+21;②10.82-;③22.8 3.23+-;(2)9;(3)10012004. 【解析】【分析】(1)根据绝对值的性质: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即可得出结论;(2)首先根据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判断式子的符号,再根据绝对值的性质正确化简即可; (3)首先根据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判断式子的符号,再根据绝对值的性质正确化简即可.【详解】解:(1)①|7+21|=21+7;故答案为:21+7; ②110.80.822-+=-; 故答案为:10.82-; ③23.2 2.83--=22.8 3.23+- 故答案为:22.8 3.23+-; (2)原式=1111924233202033-++- =9(3)原式 =11111111 (23344520032004)-+-+-++- =1122004- =10012004【点睛】 此题考查了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此题的难点把互为相反的两个数相加,使运算简便.做题时,要注意多观察各项之间的关系.5.(1)80°,20°;(2)90°;(3)当030AOB <∠<时,45BOM CON ∠+∠=;当3090AOB <∠<,45CON BOM ∠-∠=,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利用平角的定义、角平分线的定义和角的和差即可得出结论(2)设AOM COM x ∠=∠=,再根据已知12BOM COD ∠=∠得出∠BOM=90°-x , 再利用BOC BOM COM ∠=∠+∠即可得出结论(3)分030AOB <∠<,3090AOB <∠<两种情况加以讨论【详解】解:(1)∵∠AOB=40°,∠COD=60°∴∠BOC=180°-∠AOB -∠COD=80°,∠AOC=180°-∠COD =120°∵OM 平分∠AOC∴∠AOM=60°∴∠BOM=∠AOM-∠AOB =20°故答案为:80°,20°(2)∵OM 平分∠AOC∴设AOM COM x ∠=∠=,则1802COD x ∠=-∵12BOM COD ∠=∠ ∴()11802902BOM x x ∠=-=- ∴9090BOC BOM COM x x ∠=∠+∠=-+=(3)当030AOB <∠<时,即OB 在OM 下方时设AOB x ∠=∴90AOC x ∠=-∴1452AOM x ∠=-∴13454522BOM x x x ∠=--=-∴119022DOA DOB x ∠==-. ∴13909022CON DOC DON x x x ∠=∠-∠=+-+= ∴45BOM CON ∠+∠= ②当3090AOB <∠<,即OB 在OM 上方时设AOB x ∠=∴90AOC x ∠=-∴1452AOM x ∠=-∴3452BOM x ∠=- ∴1809090DOC x x ∠=-+=+,∵ON 平分BOD ∠,∴119022DON BOD x ∠=∠=- ∴32CON x ∠= ∴45CON BOM ∠-∠=【点睛】本题考查角的相关计算,难度适中,涉及角平分线的定义和邻补角相加等于180°的知识点;同时,里面的小题从易到难,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6.(1)2;(2)存在,t=125;(3)54或127【解析】【分析】(1)根据AB 的长度和点P 的运动速度可以求得;(2)根据题意可得:当2BP BQ =时,点P 在AB 上,点Q 在BC 上,据此列出方程求解即可;(3)分两种情况:P 为接近点A 的三等分点,P 为接近点C 的三等分点,分别根据点的位置列出方程解得即可.【详解】解:(1)∵8AB =,点P 的运动速度为2个单位长度/秒,∴当P 为AB 中点时,42=2÷(秒); (2)由题意可得:当2BP BQ =时, P ,Q 分别在AB ,BC 上,∵点Q 的运动速度为23个单位长度/秒, ∴点Q 只能在BC 上运动,∴BP=8-2t ,BQ=23t , 则8-2t=2×23t , 解得t=125, 当点P 运动到BC 和AC 上时,不存在2BP BQ =;(3)当点P 为靠近点A 的三等分点时,如图,AB+BC+CP=8+16+8=32,此时t=32÷2=16, ∵BC+CQ=16+4=20,∴a=20÷16=54, 当点P 为靠近点C 的三等分点时,如图,AB+BC+CP=8+16+4=28,此时t=28÷2=14,∵BC+CQ=16+8=24,∴a=24÷14=127.综上:a 的值为54或127.【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几何问题,在点的运动过程中根据线段关系列出方程进行求解,需要一定的想象能力和计算能力,难度中等.7.(1)∠BOD=60°,∠COE=30°;(2)∠COE:∠BOD=12;(3)画图见解析;∠POE=30°.【解析】【分析】(1)∵OC边与OA边重合,如图1,根据角的和差和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到结论;(2)①0°≤∠AOC<60°时,如图2,②当60°≤∠AOC≤120°时,如图3,根据角的和差和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到结论;(3)①0°≤∠AOC<60°时,设∠AOC=α,∠BOD=β,②当60°≤∠AOC≤120°时,设∠AOC=α,∠BOD=β,根据角的和差和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到结论.【详解】(1)∵OC边与OA边重合,如图1,∴∠AOD=60°,∠BOD=∠AOB﹣∠AOD=120°﹣60°=60°,∵OE平分∠AOD,∴∠COE=12∠AOD=30°;(2)①0°≤∠AOC<60°时,如图2,∵OE平分∠AOD,∴∠DOE=12∠AOD,∴∠COE=∠COD﹣∠EOD=60°﹣12∠AOD,∵∠DOB=∠AOB﹣∠AOD=120°﹣∠AOD,∴∠COE:∠BOD=12;②当60°≤∠AOC≤120°时,如图3,∵OE平分∠AOD,∴∠DOE=12∠AOD,∴∠COE=∠EOD﹣∠COD=12∠AOD﹣60°,∵∠DOB=∠AOD﹣∠AOB=∠AOD﹣120°,∴∠COE:∠BOD=12;(3)①0°≤∠AOC<60°时,设∠AOC=α,∠BOD=β,∵∠AOB=120°,∠COD=60°,∴α+β=60°,∴∠AOD=60°+α,∠BOC=60°+β,∵OE始终平分∠AOD,OP平分∠COB,∴∠AOE=12∠AOD=30°+12∂,∠BOP=12∠BOC=30°+12β,∴∠POE=∠AOB﹣∠AOE﹣∠BOP=120°﹣(30°+12∂)﹣(30°+12β)=30°;②当60°≤∠AOC≤120°时,设∠AOC=α,∠BOD=β,∵∠AOB=120°,∠COD=60°,∴∠BOC=120°﹣∠AOC=60°﹣∠BOD,∴120°﹣α=60°﹣β,∴α﹣β=60°,∴∠AOD=120°+β,∠BOC=60°﹣β,∵OE始终平分∠AOD,OP平分∠COB,∴∠DOE=12∠AOD=60°+12β,∠BOP=12∠BOC=30°﹣12β,∴∠POE=∠DOE﹣∠BOD﹣∠BOP=(60°+12∂)﹣β﹣(30°﹣12β)=30°;综上所述,∠POE=30°.【点睛】本题考查了角的计算,涉及了角平分线的定义,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等角替换等知识点,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对各知识点熟练掌握,学会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8.(1)∠MON的度数为70°.(2)∠MON的度数为62.5°.(3)t的值为20.【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角的和差倍关系转化求出角的度数;(2)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以求得:∠MON=12(∠AOB+∠COD)﹣∠COD,代入数据即可求得;(3)由题意得∠AON=12(20°+3t+15°),∠BOM=12(140°﹣20°﹣3t),由此列出方程即可求解.【详解】(1)∵ON平分∠AOC,OM平分∠BOC,∴∠CON=12∠AOC,∠COM=12∠BOC∠MON=∠CON+∠COM=12(∠AOC+∠BOC)=12∠AOB又∠AOB=140°∴∠MON=70°答:∠MON的度数为70°.(2)∵OM平分∠BOC,ON平分∠AOD,∴∠COM=12∠BOC,∠DON=12∠AOD即∠MON=∠COM+∠DON﹣∠COD=12∠BOC+12∠AOD﹣∠COD=12(∠BOC+∠AOD)﹣∠COD.=12(∠BOC+∠AOC+∠COD)﹣∠COD=12(∠AOB+∠COD)﹣∠COD=12(140°+15°)﹣15°=62.5°答:∠MON的度数为62.5°.(3)∠AON=12(20°+3t+15°),∠BOM=12(140°﹣20°﹣3t)又∠AON:∠BOM=19:12,12(35°+3t)=19(120°﹣3t)得t=20答:t的值为20.【点睛】本题考查了与角平分线有关的计算,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所求角与已知角的关系转化,然后根据已知条件求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9.(1)10.5°或14°或28°或31.5°;(2)74或218或212或634【解析】【分析】(1)分4种情况,根据奇分线定义即可求解;(2)分4种情况,根据奇分线定义得到方程求解即可.【详解】解:(1)如图1,∵∠MPN=42°,∵当PQ 是∠MPN 的3等分线时, ∴∠MPQ=13∠MPN=13×42°=14° 或∠MPQ=23∠MPN=23×42°=28° ∵当PQ 是∠MPN 的4等分线时, ∴∠MPQ=14∠MPN==14×42°=10.5° 或∠MPQ=34∠MPN=34×42°=31.5°; ∠MPQ=10.5°或14°或28°或31.5°;(2)依题意有①当3×8t=42时,解得t=74; ②当2×8t=42时,解得t=218; ③当8t=2×42时,解得t=212. ④当8t=3×42时,解得:t=634, 故当t 为74或218或212或634时,射线PN 是∠EPM 的“奇分线”. 【点睛】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新定义奇分线,以及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理解“奇分线”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10.(1)④;(2)①15α=︒;②当105α=,125α=时,存在2BOC AOD ∠=∠.【解析】【分析】(1)根据一副三角板中的特殊角,运用角的和与差的计算,只要是15°的倍数的角都可以画出来;(2)①根据已知条件得到∠EOD=180°-∠COD=180°-60°=120°,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EOB=12∠EOD=12×120°=60°,于是得到结论; ②当OA 在OD 的左侧时,当OA 在OD 的右侧时,根据角的和差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解:(1)∵135°=90°+45°,120°=90°+30°,75°=30°+45°,∴只有25°不能写成90°、60°、45°、30°的和或差,故画不出;故选④;(2)①因为COD 60∠=,所以EOD 180COD 18060120∠∠=-=-=.因为OB 平分EOD ∠, 所以11EOB EOD 1206022∠∠==⨯=. 因为AOB 45∠=,所以αEOB AOB 604515∠∠=-=-=.②当OA 在OD 左侧时,则AOD 120α∠=-,BOC 135α∠=-.因为BOC 2AOD ∠∠=,所以()135α2120α-=-.解得α105=.当OA 在OD 右侧时,则AOD α120∠=-,BOC 135α∠=-.因为BOC 2AOD ∠∠=,所以()135α2α120-=-. 解得α125=.综合知,当α105=,α125=时,存在BOC 2AOD ∠∠=.【点睛】本题考查角的计算,角平分线的定义,正确的理解题意并分类讨论是解题关键.11.(1)图1中∠AOD=60°;图2中∠AOD=10°;(2)图1中∠AOD=n m 2+;图2中∠AOD=n m 2-. 【解析】【分析】(1)图1中∠BOC=∠AOC ﹣∠AOB=20°,则∠BOD=10°,根据∠AOD=∠AOB+∠BOD 即得解;图2中∠BOC=∠AOC+∠AOB=120°,则∠BOD=60°,根据∠AOD=∠BOD ﹣∠AOB 即可得解;(2)图1中∠BOC=∠AOC ﹣∠AOB=n ﹣m ,则∠BOD=n m 2﹣,故∠AOD=∠AOB+∠BOD=n m 2+;图2中∠BOC=∠AOC+∠AOB=m+n ,则∠BOD=n m 2+,故∠AOD=∠BOD ﹣∠AOB=n m 2-. 【详解】 解:(1)图1中∠BOC=∠AOC ﹣∠AOB=70°﹣50°=20°,∵OD 是∠BOC 的平分线,∴∠BOD=12∠BOC=10°, ∴∠AOD=∠AOB+∠BOD=50°+10°=60°;图2中∠BOC=∠AOC+∠AOB=120°,∵OD 是∠BOC 的平分线,∴∠BOD=12∠BOC=60°, ∴∠AOD=∠BOD ﹣∠AOB=60°﹣50°=10°;(2)根据题意可知∠AOB=m 度,∠AOC=n 度,其中090090180m n m n <<,<<,<+且m n <,如图1中,∠BOC=∠AOC ﹣∠AOB=n ﹣m ,∵OD 是∠BOC 的平分线,∴∠BOD=12∠BOC=n m 2﹣, ∴∠AOD=∠AOB+∠BOD=n m 2+; 如图2中,∠BOC=∠AOC+∠AOB=m+n ,∵OD 是∠BOC 的平分线,∴∠BOD=12∠BOC=n m 2+, ∴∠AOD=∠BOD ﹣∠AOB=n m 2-.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角平分线,解此题的关键在于根据题意进行分类讨论,所有情况都要考虑,切勿遗漏.12.(1)①3;②-3;③2A B x x +;④-1.5;(2)①421λλ-+;②11λ+x A +1+λλx B . 【解析】【分析】 (1)①②分别按所给的关系式及点在数轴上的位置,计算即可;③根据①②即可得到答案;④根据平移关系用x A +5表示出x B ,再按③中关系式计算即可;(2)①根据AC =λCB ,将x A =﹣2,x B =4,λ=13代入计算即可; ②根据AC =λCB ,变形计算即可.【详解】(1)C 是AB 的中点,①∵x A =1,x B =5, ∴x c =512+=3, 故答案为:3; ②∵x A =﹣1,x B =﹣5,∴x C =512--=﹣3 故答案为:﹣3;③ x C =2AB x x +, 故答案为:2A B x x +; ④∵将点A 向右平移5个单位,恰好与点B 重合,∴x B =x A +5,∴x C =2A B x x +=52A A x x ++=1, ∴x A =﹣1.5 故答案为:﹣1.5;(2)①∵AC =λCB ,x A =﹣2,x B =4,λ=13, ∴x C ﹣(﹣2)=λ(4﹣x C )∴(1+λ)x C =4λ﹣2,∴x C =421λλ-+, 故答案为:421λλ-+; ②∵AC =λCB∴x C﹣x A=λ(x B﹣x C)∴(1+λ)x C=x A+λx B∴x C=11λ+x A+1λλ+x B故答案为:11λ+x A+1λλ+x B.【点睛】此题考查是线段类规律题,通过探究得出数轴上两点间的任意点的坐标的规律,正确理解题意是解题的关键.。
七年级上册上册数学压轴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七年级上册上册数学压轴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一、压轴题1.如图①,点O 为直线AB 上一点,过点O 作射线OC ,将一直角三角板如图摆放(90MON ∠=).(1)若35BOC ∠=,求MOC ∠的大小.(2)将图①中的三角板绕点O 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图②,使边OM 恰好平分BOC ∠,问:ON 是否平分AOC ∠?请说明理由.(3)将图①中的三角板绕点O 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图③,使边ON 在BOC ∠的内部,如果50BOC ∠=,则BOM ∠与NOC ∠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2.某市两超市在元旦节期间分别推出如下促销方式: 甲超市:全场均按八八折优惠;乙超市:购物不超过200元,不给于优惠;超过了200元而不超过500元一律打九折;超过500元时,其中的500元优惠10%,超过500元的部分打八折; 已知两家超市相同商品的标价都一样.(1)当一次性购物总额是400元时,甲、乙两家超市实付款分别是多少? (2)当购物总额是多少时,甲、乙两家超市实付款相同?(3)某顾客在乙超市购物实际付款482元,试问该顾客的选择划算吗?试说明理由. 3.已知x =﹣3是关于x 的方程(k +3)x +2=3x ﹣2k 的解. (1)求k 的值;(2)在(1)的条件下,已知线段AB =6cm ,点C 是线段AB 上一点,且BC =kAC ,若点D 是AC 的中点,求线段CD 的长.(3)在(2)的条件下,已知点A 所表示的数为﹣2,有一动点P 从点A 开始以2个单位长度每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同时另一动点Q 从点B 开始以4个单位长度每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当时间为多少秒时,有PD =2QD ?4.如图,OC 是AOB ∠的角平分线,OD OB ⊥,OE 是BOD ∠的角平分线,85AOE ∠=(1)求COE ∠;(2)COE ∠绕O 点以每秒5的速度逆时针方向旋转t 秒(013t <<),t 为何值时AOC DOE ∠=∠;(3)射线OC 绕O 点以每秒10的速度逆时针方向旋转,射线OE 绕O 点以每秒5的速度顺时针方向旋转,若射线OC OE 、同时开始旋转m 秒(024.5m <<)后得到45AOC EOB ∠=∠,求m 的值. 5.如图,已知150AOB ∠=,将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90D ∠=)的一个顶点放在点O 处,现将三角形纸片绕点O 任意转动,OM 平分斜边OC 与OA 的夹角,ON 平分BOD ∠. (1)将三角形纸片绕点O 转动(三角形纸片始终保持在AOB ∠的内部),若30COD ∠=,则MON ∠=_______;(2)将三角形纸片绕点O 转动(三角形纸片始终保持在AOB ∠的内部),若射线OD 恰好平分MON ∠,若8MON COD ∠=∠,求COD ∠的度数;(3)将三角形纸片绕点O 从OC 与OA 重合位置逆时针转到OD 与OA 重合的位置,猜想在转动过程中COD ∠和MON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6.已知线段AD =80,点B 、点C 都是线段AD 上的点.(1)如图1,若点M 为AB 的中点,点N 为BD 的中点,求线段MN 的长;(2)如图2,若BC =10,点E 是线段AC 的中点,点F 是线段BD 的中点,求EF 的长; (3)如图3,若AB =5,BC =10,点P 、Q 分别从B 、C 出发向点D 运动,运动速度分别为每秒移动1个单位和每秒移动4个单位,运动时间为t 秒,点E 为AQ 的中点,点F 为PD 的中点,若PE =QF ,求t 的值.7.如图,点A ,B ,C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是-3,3和1.动点P ,Q 两同时出发,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的速度沿A →B →A 往返运动,回到点A 停止运动;动点Q 从点C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C →B 向终点B 匀速运动.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s ).(1)当点P 到达点B 时,求点Q 所表示的数是多少; (2)当t =0.5时,求线段PQ 的长;(3)当点P 从点A 向点B 运动时,线段PQ 的长为________(用含t 的式子表示); (4)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当P ,Q 两点到点C 的距离相等时,直接写出t 的值.8.如图,点O 在直线AB 上,OC ⊥AB ,△ODE 中,∠ODE =90°,∠EOD =60°,先将△ODE 一边OE 与OC 重合,然后绕点O 顺时针方向旋转,当OE 与OB 重合时停止旋转. (1)当OD 在OA 与OC 之间,且∠COD =20°时,则∠AOE =______;(2)试探索:在△ODE 旋转过程中,∠AOD 与∠COE 大小的差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请求出这个差值;若变化,请说明理由;(3)在△ODE 的旋转过程中,若∠AOE =7∠COD ,试求∠AOE 的大小.9.已知:OC 平分AOB ∠,以O 为端点作射线OD ,OE 平分AOD ∠. (1)如图1,射线OD 在AOB ∠内部,BOD 82∠=︒,求COE ∠的度数. (2)若射线OD 绕点O 旋转,BOD α∠=,(α为大于AOB ∠的钝角),COE β∠=,其他条件不变,在这个过程中,探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发生变化,请补全图形并加以说明.10.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10,B 是数轴上位于点A 左侧一点,且AB=30,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秒.(1)数轴上点B 表示的数是________,点P 表示的数是________(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2)若M 为线段AP 的中点,N 为线段BP 的中点,在点P 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 的长度会发生变化吗?如果不变,请求出这个长度;如果会变化,请用含的代数式表示这个长度; (3)动点Q 从点B 处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问点P 运动多少秒时与点Q 相距4个单位长度?11.从特殊到一般,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探究性学习中经常用到,如下是一个具体案例,请完善整个探究过程。
最新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解答题测试题(Word版 含解析)

最新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解答题测试题(Word 版 含解析)一、压轴题1.点A 、B 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数,a b ,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记为AB .我们可以得到AB a b =-:(1)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数轴上表示-2和-5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数轴上表示1和a 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2)若点A 、B 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数-1和5,有一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从左向右运动,设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点C 对应的数为c .①求电子蚂蚁在点A 的左侧运动时AC BC +的值,请用含c 的代数式表示; ②求电子蚂蚁在运动的过程中恰好使得1511c c ,c 表示的数是多少? ③在电子蚂蚁在运动的过程中,探索15c c 的最小值是 .2.如图,数轴上A ,B 两点对应的数分别为4-,-1 (1)求线段AB 长度(2)若点D 在数轴上,且3DA DB =,求点D 对应的数(3)若点A 的速度为7个单位长度/秒,点B 的速度为2个单位长度/秒,点O 的速度为1个单位长度/秒,点A ,B ,O 同时向右运动,几秒后,3?OA OB =3.问题情境: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有不重合的两点A (x 1,y 1)和点B (x 2,y 2),小明在学习中发现,若x 1=x 2,则AB ∥y 轴,且线段AB 的长度为|y 1﹣y 2|;若y 1=y 2,则AB ∥x 轴,且线段AB 的长度为|x 1﹣x 2|; (应用):(1)若点A (﹣1,1)、B (2,1),则AB ∥x 轴,AB 的长度为 . (2)若点C (1,0),且CD ∥y 轴,且CD=2,则点D 的坐标为 . (拓展):我们规定: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不重合的两点M (x 1,y 1),N (x 2,y 2)之间的折线距离为d (M ,N )=|x 1﹣x 2|+|y 1﹣y 2|;例如:图1中,点M (﹣1,1)与点N (1,﹣2)之间的折线距离为d (M ,N )=|﹣1﹣1|+|1﹣(﹣2)|=2+3=5. 解决下列问题:(1)已知E (2,0),若F (﹣1,﹣2),求d (E ,F );(2)如图2,已知E (2,0),H (1,t ),若d (E ,H )=3,求t 的值;(3)如图3,已知P (3,3),点Q 在x 轴上,且三角形OPQ 的面积为3,求d (P ,Q ).4.(1)如图,已知点C 在线段AB 上,且6AC cm =,4BC cm =,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求线段MN 的长度;(2)若点C 是线段AB 上任意一点,且AC a =,BC b =,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请直接写出线段MN 的长度;(结果用含a 、b 的代数式表示)(3)在(2)中,把点C 是线段AB 上任意一点改为:点C 是直线AB 上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则线段MN 的长度会变化吗?若有变化,求出结果.5.如图,OC 是AOB ∠的角平分线,OD OB ⊥,OE 是BOD ∠的角平分线,85AOE ∠=(1)求COE ∠;(2)COE ∠绕O 点以每秒5的速度逆时针方向旋转t 秒(013t <<),t 为何值时AOC DOE ∠=∠;(3)射线OC 绕O 点以每秒10的速度逆时针方向旋转,射线OE 绕O 点以每秒5的速度顺时针方向旋转,若射线OC OE 、同时开始旋转m 秒(024.5m <<)后得到45AOC EOB ∠=∠,求m 的值. 6.如图∠AOB =120°,把三角板60°的角的顶点放在O 处.转动三角板(其中OC 边始终在∠AOB 内部),OE 始终平分∠AOD .(1)(特殊发现)如图1,若OC边与OA边重合时,求出∠COE与∠BOD的度数.(2)(类比探究)如图2,当三角板绕O点旋转的过程中(其中OC边始终在∠AOB内部),∠COE与∠BOD的度数比是否为定值?若为定值,请求出这个定值;若不为定值,请说明理由.(3)(拓展延伸)如图3,在转动三角板的过程中(其中OC边始终在∠AOB内部),若OP平分∠COB,请画出图形,直接写出∠EOP的度数(无须证明).7.如图1,点O为直线AB上一点,过点O作射线OC,OD,使射线OC平分∠AOD.(1)当∠BOD=50°时,∠COD=°;(2)将一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当三角板MON的一边OM与射线OC重合时,如图2.①在(1)的条件下,∠AON=°;②若∠BOD=70°,求∠AON的度数;③若∠BOD=α,请直接写出∠AON的度数(用含α的式子表示).8.数轴上有两点A,B,点C,D分别从原点O与点B出发,沿BA方向同时向左运动.(1)如图,若点N为线段OB上一点,AB=16,ON=2,当点C,D分别运动到AO,BN的中点时,求CD的长;(2)若点C在线段OA上运动,点D在线段OB上运动,速度分别为每秒1cm, 4cm,在点C,D运动的过程中,满足OD=4AC,若点M为直线AB上一点,且AM-BM=OM,求AB OM的值.9.(1)探究:哪些特殊的角可以用一副三角板画出?在①135︒,②120︒,③75︒,④25︒中,小明同学利用一副三角板画不出来的特殊角是_________;(填序号)(2)在探究过程中,爱动脑筋的小明想起了图形的运动方式有多种.如图,他先用三角板画出了直线EF ,然后将一副三角板拼接在一起,其中45角(AOB ∠)的顶点与60角(COD ∠)的顶点互相重合,且边OA 、OC 都在直线EF 上.固定三角板COD 不动,将三角板AOB 绕点O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一个角度α,当边OB 与射线OF 第一次重合时停止.①当OB 平分EOD ∠时,求旋转角度α;②是否存在2BOC AOD ∠=∠?若存在,求旋转角度α;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0.如图,P 是定长线段AB 上一点,C 、D 两点分别从P 、B 出发以1cm /s 、2cm /s 的速度沿直线AB 向左运动(C 在线段AP 上,D 在线段BP 上)(1)若C 、D 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D =2AC ,请说明P 点在线段AB 上的位置:(2)在(1)的条件下,Q 是直线AB 上一点,且AQ ﹣BQ =PQ ,求PQAB的值.(3)在(1)的条件下,若C 、D 运动5秒后,恰好有1CD AB 2=,此时C 点停止运动,D 点继续运动(D 点在线段PB 上),M 、N 分别是CD 、PD 的中点,下列结论:①PM ﹣PN 的值不变;②MNAB的值不变,可以说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值.11.点A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3,点B 对应的数为2. (1)如图1点C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x ,且x 是方程2x +1=12x ﹣5的解,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PA +PB =12BC +AB ?若存在,求出点P 对应的数;若不存在,说明理由;(2)如图2,若P 点是B 点右侧一点,PA 的中点为M ,N 为PB 的三等分点且靠近于P 点,当P 在B 的右侧运动时,有两个结论:①PM ﹣34BN 的值不变;②13PM 24+ BN 的值不变,其中只有一个结论正确,请判断正确的结论,并求出其值12.一般地,n 个相同的因数a 相乘......a a a ⋅,记为n a , 如322228⨯⨯==,此时,3叫做以2为底8的对数,记为2log 8 (即2log 83=) .一般地,若(0na b a =>且1,0)a b ≠>, 则n 叫做以a 为底b 的对数, 记为log a b (即log a b n =) .如4381=, 则4叫做以3为底81的对数, 记为3log 81 (即3log 814=) .(1)计算下列各对数的值:2log 4= ;2log 16= ;2log 64= . (2)观察(1)中三数4、16、64之间满足怎样的关系式,222log 4,log 16,log 64之间又满足怎样的关系式;(3)由(2)的结果,你能归纳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吗?(4) 根据幂的运算法则:n m n m a a a +=以及对数的含义说明上述结论.【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3,3,1a -;(2)①42c -;②72-或152;③6 【解析】 【分析】(1)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解答即可;(2)①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得AC 与BC 的值,然后根据绝对值的性质化简绝对值,进一步即可求出结果;②分电子蚂蚁在点A 左侧、在点A 、B 之间和在点B 右侧三种情况,先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和绝对值的性质化简绝对值,再解方程即可求出答案; ③代数式15c c 表示数轴上有理数c 所对应的点到﹣1和5所对应的两点距离之和,于是可确定当15c -≤≤时,代数式15c c 取得最小值,据此解答即可.【详解】解:(1)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523-=; 数轴上表示﹣2和﹣5两点之间的距离是()()253---=;数轴上表示1和a 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1a -; 故答案为:3,3,1a -; (2)①∵电子蚂蚁在点A 的左侧,∴11AC c c =--=--,55BC c c =-=-, ∴1542AC BC c c c +=--+-=-;②若电子蚂蚁在点A 左侧,即1c <-,则10c +<,50c -<, ∵1511c c ,∴()()1511c c -+--=,解得:72c =-; 若电子蚂蚁在点A 、B 之间,即15c -≤≤,则10c +>,50c -<, ∵1511c c ,∴15611c c ++-=≠,故此种情况不存在;若电子蚂蚁在点B 右侧,即5c >,则10c +>,50c ->, ∵1511c c ,∴()()1511c c ++-=,解得:152c =; 综上,c 表示的数是72-或152; ③∵代数式15c c 表示数轴上有理数c 所对应的点到﹣1和5所对应的两点距离之和,∴当15c -≤≤时,代数式15c c 的最小值是()516--=,即代数式15c c 的最小值是6.故答案为:6.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绝对值的化简和应用以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等知识,属于常考题型,正确理解题意、熟练掌握上述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2.(1)3;(2)12或74-;(3)13秒或79秒 【解析】 【分析】(1)根据数轴上两点间距离即可求解;(2)设点D 对应的数为x ,可得方程314x x +=+,解之即可;(3)设t 秒后,OA=3OB ,根据题意可得47312t t t t -+-=-+-,解之即可. 【详解】解:(1)∵A 、B 两点对应的数分别为-4,-1,∴线段AB 的长度为:-1-(-4)=3; (2)设点D 对应的数为x ,∵DA=3DB , 则314x x +=+,则()314x x +=+或()314x x +=--, 解得:x=12或x=74-, ∴点D 对应的数为12或74-; (3)设t 秒后,OA=3OB , 则有:47312t t t t -+-=-+-, 则4631t t -+=-+,则()4631t t -+=-+或()4631t t -+=--+, 解得:t=13或t=79, ∴13秒或79秒后,OA=3OB .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运用,数轴的运用和绝对值的运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数轴上两点之间距离的表示方法.3.【应用】:(1)3;(2)(1,2)或(1,﹣2);【拓展】:(1)5;(2)t =±2;(3)d (P ,Q )的值为4或8. 【解析】 【分析】(1)根据若y 1=y 2,则AB ∥x 轴,且线段AB 的长度为|x 1-x 2|,代入数据即可得出结论; (2)由CD ∥y 轴,可设点D 的坐标为(1,m ),根据CD=2即可得出|0-m|=2,解之即可得出结论;【拓展】:(1)根据两点之间的折线距离公式,代入数据即可得出结论;(2)根据两点之间的折线距离公式结合d (E ,H )=3,即可得出关于t 的含绝对值符号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3)由点Q 在x 轴上,可设点Q 的坐标为(x ,0),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结合三角形OPQ 的面积为3即可求出x 的值,再利用两点之间的折线距离公式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解:【应用】:(1)AB 的长度为|﹣1﹣2|=3. 故答案为:3.(2)由CD ∥y 轴,可设点D 的坐标为(1,m ), ∵CD=2,∴|0﹣m|=2,解得:m=±2, ∴点D 的坐标为(1,2)或(1,﹣2). 【拓展】 :(1)d (E ,F )=|2﹣(﹣1)|+|0﹣(﹣2)|=5. 故答案为:5.(2)∵E (2,0),H (1,t ),d (E ,H )=3, ∴|2﹣1|+|0﹣t |=3, 解得:t =±2.(3)由点Q 在x 轴上,可设点Q 的坐标为(x ,0), ∵三角形OPQ 的面积为3, ∴12|x |×3=3,解得:x =±2. 当点Q 的坐标为(2,0)时,d (P ,Q )=|3﹣2|+|3﹣0|=4; 当点Q 的坐标为(﹣2,0)时,d (P ,Q )=|3﹣(﹣2)|+|3﹣0|=8 综上所述,d (P ,Q )的值为4或8. 【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读懂题意并熟练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及两点之间的折线距离公式是解题的关键. 4.(1)5cm ;(2)2a b +;(3)线段MN 的长度变化,2a b MN +=,2a b -,2b a-. 【解析】 【分析】(1)根据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先求出CM 、CN 的长度,则MN CM CN =+;(2)根据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12CM AC =,12CN BC =,所以()122a bMN AC BC +=+=; (3)长度会发生变化,分点C 在线段AB 上,点B 在A 、C 之间和点A 在B 、C 之间三种情况讨论. 【详解】(1)6AC cm =,M 是AC 的中点, ∴132CM AC ==(cm ),4BC cm =,N 是CB 的中点,∴122CN CB ==(cm ),∴325MN CM CN =+=+=(cm );(2)由AC a =,M 是AC 的中点,得1122CM AC a ==, 由BC b =,N 是CB 的中点,得1122CN CB b ==,由线段的和差,得 222a b a b MN CM CN +=+=+=; (3)线段MN 的长度会变化.当点C 在线段AB 上时,由(2)知2a bMN +=, 当点C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时,如图:则AC a BC b =>=,AC a =,点M 是AC 的中点,∴1122CM AC a ==,BC b =,点N 是CB 的中点, ∴1122CN BC b ==, ∴222a b a bMN CM CN -=-=-=当点C 在线段BA 的延长线时,如图:则AC a BC b =<= , 同理可得:1122CM AC a ==, 1122CN BC b ==, ∴222b a b aMN CN CM -=-=-=, ∴综上所述,线段MN 的长度变化,2a b MN +=,2a b -,2b a-. 【点睛】本题主要是线段中点的运用,分情况讨论是解题的难点,难度较大. 5.(1)∠COE =20°;(2)当t =11时,AOC DOE ∠=∠;(3)m=296或10114【解析】 【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和垂直定义即可求出∠BOD=90°,∠BOE=∠DOE =45°,即可求出∠AOB ,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求出∠BOC ,从而求出∠COE ;(2)先分别求出OC 与OD 重合时、OE 与OD 重合时和OC 与OA 重合时运动时间,再根据t 的取值范围分类讨论,分别画出对应的图形,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t 即可; (3)先分别求出OE 与OB 重合时、OC 与OA 重合时、OC 为OA 的反向延长线时运动时、OE 为OB 的反向延长线时运动时间,再根据m 的取值范围分类讨论,分别画出对应的图形,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m 即可; 【详解】解:(1)∵OD OB ⊥,OE 是BOD ∠的角平分线, ∴∠BOD=90°,∠BOE=∠DOE=12∠BOD =45° ∵85AOE ∠=∴∠AOB=∠AOE +∠BOE=130° ∵OC 是AOB ∠的角平分线,∴∠AOC=∠BOC=12AOB ∠=65° ∴∠COE=∠BOC -∠BOE=20°(2)由原图可知:∠COD=∠DOE -∠COE=25°,故OC 与OD 重合时运动时间为25°÷5°=5s ;OE 与OD 重合时运动时间为45°÷5°=9s ;OC 与OA 重合时运动时间为65°÷5°=13s ; ①当05t <<时,如下图所示∵∠AOD=∠AOB -∠BOD=40°,∠COE=20° ∴∠AOD ≠∠COE∴∠AOD +∠COD ≠∠COE +∠COD ∴此时AOC DOE ∠≠∠; ②当59t <<时,如下图所示∵∠AOD=∠AOB -∠BOD=40°,∠COE=20°∴∠AOD ≠∠COE∴∠AOD -∠COD ≠∠COE -∠COD∴此时AOC DOE ∠≠∠;③当913t <<时,如下图所示:OC 和OE 旋转的角度均为5t此时∠AOC=65°-5t ,∠DOE=5t -45°∵AOC DOE ∠=∠∴65-5t=5t -45解得:t=11综上所述:当t =11时,AOC DOE ∠=∠.(3)OE 与OB 重合时运动时间为45°÷5°=9s ;OC 与OA 重合时运动时间为65°÷10°=6.5s ; OC 为OA 的反向延长线时运动时间为(180°+65°)÷10=24.5s ;OE 为OB 的反向延长线时运动时间为(180°+45°)÷5=45s ; ①当0 6.5m <<,如下图所示OC 旋转的角度均为10m , OE 旋转的角度均为5m∴此时∠AOC=65°-10m ,∠BOE=45°-5m∵45AOC EOB ∠=∠ ∴65-10m =45(45-5m )解得:m =296; ②当6.59m <<,如下图所示OC 旋转的角度均为10m , OE 旋转的角度均为5m∴此时∠AOC=10m -65°,∠BOE=45°-5m ∵45AOC EOB ∠=∠ ∴10m -65=45(45-5m ) 解得:m =10114; ③当924.5m <<,如下图所示OC 旋转的角度均为10m , OE 旋转的角度均为5m∴此时∠AOC=10m -65°,∠BOE=5m -45°∵45AOC EOB ∠=∠ ∴10m -65=45(5m -45) 解得:m =296,不符合前提条件,故舍去; 综上所述:m=296或10114.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角的和与差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掌握各角之间的关系、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动角问题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是解决此题的关键.6.(1)∠BOD =60°,∠COE =30°;(2)∠COE :∠BOD =12;(3)画图见解析;∠POE=30°.【解析】【分析】(1)∵OC边与OA边重合,如图1,根据角的和差和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到结论;(2)①0°≤∠AOC<60°时,如图2,②当60°≤∠AOC≤120°时,如图3,根据角的和差和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到结论;(3)①0°≤∠AOC<60°时,设∠AOC=α,∠BOD=β,②当60°≤∠AOC≤120°时,设∠AOC=α,∠BOD=β,根据角的和差和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到结论.【详解】(1)∵OC边与OA边重合,如图1,∴∠AOD=60°,∠BOD=∠AOB﹣∠AOD=120°﹣60°=60°,∵OE平分∠AOD,∴∠COE=12∠AOD=30°;(2)①0°≤∠AOC<60°时,如图2,∵OE平分∠AOD,∴∠DOE=12∠AOD,∴∠COE=∠COD﹣∠EOD=60°﹣12∠AOD,∵∠DOB=∠AOB﹣∠AOD=120°﹣∠AOD,∴∠COE:∠BOD=12;②当60°≤∠AOC≤120°时,如图3,∵OE平分∠AOD,∴∠DOE=12∠AOD,∴∠COE=∠EOD﹣∠COD=12∠AOD﹣60°,∵∠DOB=∠AOD﹣∠AOB=∠AOD﹣120°,∴∠COE:∠BOD=12;(3)①0°≤∠AOC<60°时,设∠AOC=α,∠BOD=β,∵∠AOB=120°,∠COD=60°,∴α+β=60°,∴∠AOD=60°+α,∠BOC=60°+β,∵OE始终平分∠AOD,OP平分∠COB,∴∠AOE=12∠AOD=30°+12∂,∠BOP=12∠BOC=30°+12β,∴∠POE=∠AOB﹣∠AOE﹣∠BOP=120°﹣(30°+12∂)﹣(30°+12β)=30°;②当60°≤∠AOC≤120°时,设∠AOC=α,∠BOD=β,∵∠AOB=120°,∠COD=60°,∴∠BOC=120°﹣∠AOC=60°﹣∠BOD,∴120°﹣α=60°﹣β,∴α﹣β=60°,∴∠AOD=120°+β,∠BOC=60°﹣β,∵OE始终平分∠AOD,OP平分∠COB,∴∠DOE=12∠AOD=60°+12β,∠BOP=12∠BOC=30°﹣12β,∴∠POE=∠DOE﹣∠BOD﹣∠BOP=(60°+12∂)﹣β﹣(30°﹣12β)=30°;综上所述,∠POE=30°.【点睛】本题考查了角的计算,涉及了角平分线的定义,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等角替换等知识点,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对各知识点熟练掌握,学会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7.(1)65°;(2)①25°;②35°;③1 AON a2∠=【解析】【分析】(1)由题意可得∠COD=1AOD2∠,∠AOD=∠AOB-∠BOD.(2)①由(1)可得∠AOC=∠COD=65°,∠AON=90°﹣∠AOC=25°②同①可得,∠AOC=∠COD=55°,∠AON=90°﹣∠AOC=35°③根据(2)可直接得出结论.【详解】解:(1)∠AOD=180°﹣∠BOD=130°,∵OC平分∠AOD,∴∠COD=12AOD∠=65°.故答案为:65°;(2)①由(1)可得∠AOC=∠COD=65°,∴∠AON=90°﹣∠AOC=25°,故答案为:25°;②∵∠BOD=70°,∴∠AOD=180°﹣∠BOD=110°,∵OC平分∠AOD,∴∠AOC=1552AOD∠=︒,∵∠MON=90°,∴∠AON=90°﹣∠AOC=35°;③1 AON2∠α=.【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角的和差问题,根据所给图形找出各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8.(1)9;(2)53或1.【解析】【分析】(1)根据C,D分别为AO,BN的中点,可得ND=12BN,CO=12AO,再根据CD=CO+ON+DN,将ND,CO代入可得出结果;(2)根据OD=4AC,BD=4CO,可得出OA:OB=1:4.由点M为直线AB上一点,且AM-BM=OM,分两种情况求解:①当点M在线段AB上,先由已知等量关系得出AO=BM,设AO=x,再用x表示出AB,OM即可得出结果;②当点M在B点右侧时,由. AM-BM=AB=OM可得出结果.【详解】解:(1)当点C,D分别运动到AO,BN的中点时,得ND=12BN,CO=12AO,∴CD=CO+ON+DN=12AO+ON+12BN=12(AO+BN)+ON=12(AB-ON)+ON,又AB=16,ON=2,∴CD=12×(16-2)+2=9.(2)∵C,D两点运动的速度比为1:4,∴BD=4CO.又OD=4AC,∴BD+OD=4(CO+AC),∴OB=4OA,即OA:OB=1:4.若点M为直线AB上一点,且AM-BM=OM,①点M在线段AB上时,如图,∵AM-BM=OM,∴AO+OM-BM=OM,∴AO=BM,设AO=x,则BM=x,由OA:OB=1:4,得BO=4x,AB=5x∴OM=BO-BM=3x,∴55=33 AB xOM x=.②当点M在B点右侧时,如图,∵AM-BM=OM ,∴AB=OM ,∴=1.AB OM 综上所述:AB OM 的值为53或1.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以及线段中点、线段和差的运算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点的移动与点所表示的数之间的关系9.(1)④;(2)①15α=︒;②当105α=,125α=时,存在2BOC AOD ∠=∠.【解析】【分析】(1)根据一副三角板中的特殊角,运用角的和与差的计算,只要是15°的倍数的角都可以画出来;(2)①根据已知条件得到∠EOD=180°-∠COD=180°-60°=120°,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EOB=12∠EOD=12×120°=60°,于是得到结论; ②当OA 在OD 的左侧时,当OA 在OD 的右侧时,根据角的和差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解:(1)∵135°=90°+45°,120°=90°+30°,75°=30°+45°,∴只有25°不能写成90°、60°、45°、30°的和或差,故画不出;故选④;(2)①因为COD 60∠=,所以EOD 180COD 18060120∠∠=-=-=.因为OB 平分EOD ∠, 所以11EOB EOD 1206022∠∠==⨯=. 因为AOB 45∠=,所以αEOB AOB 604515∠∠=-=-=.②当OA 在OD 左侧时,则AOD 120α∠=-,BOC 135α∠=-.因为BOC 2AOD ∠∠=,所以()135α2120α-=-.解得α105=.当OA 在OD 右侧时,则AOD α120∠=-,BOC 135α∠=-.因为BOC 2AOD ∠∠=,所以()135α2α120-=-.解得α125=. 综合知,当α105=,α125=时,存在BOC 2AOD ∠∠=.【点睛】本题考查角的计算,角平分线的定义,正确的理解题意并分类讨论是解题关键.10.(1)点P 在线段AB 上的13处;(2)13;(3)②MN AB 的值不变. 【解析】【分析】(1)根据C 、D 的运动速度知BD=2PC ,再由已知条件PD=2AC 求得PB=2AP ,所以点P 在线段AB 上的13处; (2)由题设画出图示,根据AQ-BQ=PQ 求得AQ=PQ+BQ ;然后求得AP=BQ ,从而求得PQ 与AB 的关系;(3)当点C 停止运动时,有CD =12AB ,从而求得CM 与AB 的数量关系;然后求得以AB 表示的PM 与PN 的值,所以MN =PN−PM =112AB . 【详解】解:(1)由题意:BD=2PC∵PD=2AC ,∴BD+PD=2(PC+AC ),即PB=2AP .∴点P 在线段AB 上的13处; (2)如图:∵AQ-BQ=PQ ,∴AQ=PQ+BQ ,∵AQ=AP+PQ ,∴AP=BQ ,∴PQ=13AB , ∴13PQ AB = (3)②MN AB的值不变. 理由:如图,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CD=12 AB,∴CM=14 AB,∴PM=CM-CP=14AB-5,∵PD=23AB-10,∴PN=1223(AB-10)=13AB-5,∴MN=PN-PM=112AB,当点C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时,MN的值不变,所以111212ABMNAB AB==.【点睛】本题考查了比较线段的长短.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选用它的不同表示方法,有利于解题的简洁性.同时,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11.(1)存在满足条件的点P,对应的数为﹣92和72;(2)正确的结论是:PM﹣34BN的值不变,且值为2.5.【解析】【分析】(1)先利用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确定出AB的长,然后求得方程的解,得到C表示的点,由此求得12BC+AB=8设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a,分①当点P在点a的左侧时(a<﹣3)、②当点P在线段AB上时(﹣3≤a≤2)和③当点P在点B的右侧时(a>2)三种情况求点P所表示的数即可;(2)设P点所表示的数为n,就有PA=n+3,PB=n﹣2,根据已知条件表示出PM、BN的长,再分别代入①PM﹣34BN和②12PM+34BN求出其值即可解答.【详解】(1)∵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3,点B对应的数为2,∴AB=5.解方程2x+1=12x﹣5得x=﹣4.所以BC=2﹣(﹣4)=6.所以.设存在点P 满足条件,且点P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 ,①当点P 在点a 的左侧时,a <﹣3,PA =﹣3﹣a ,PB =2﹣a ,所以AP +PB =﹣2a ﹣1=8,解得a =﹣,﹣<﹣3满足条件;②当点P 在线段AB 上时,﹣3≤a ≤2,PA =a ﹣(﹣3)=a +3,PB =2﹣a ,所以PA +PB =a +3+2﹣a =5≠8,不满足条件;③当点P 在点B 的右侧时,a >2,PA =a ﹣(﹣3)=a +3,PB =a ﹣2.,所以PA +PB =a +3+a ﹣2=2a +1=8,解得:a =,>2,所以,存在满足条件的点P ,对应的数为﹣和.(2)设P 点所表示的数为n ,∴PA =n +3,PB =n ﹣2.∵PA 的中点为M ,∴PM =12PA =.N 为PB 的三等分点且靠近于P 点,∴BN =PB =×(n ﹣2).∴PM ﹣34BN =﹣34××(n ﹣2), =(不变).②12PM +34BN =+34××(n ﹣2)=34n ﹣(随P 点的变化而变化). ∴正确的结论是:PM ﹣BN 的值不变,且值为2.5.【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数轴的运用,数轴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运用,去绝对值的运用,解答时了灵活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解是关键.12.(1)2,4,6;(2)4×16=64,222log 4+log 16log 64=;(3)log m+log log a a a n mn =;(4)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对数的定义求解可得;(2)观察三个数字及对应的结果,找出规律;(3)将找出的规律写成一般形式;(4)设log m=x a ,log a n y =,利用n m n m a a a +=转化可推导.【详解】(1)∵224=,4 216=,6264= ∴2log 4=2,2log 16=4,2log 64=6(2)4、16、64的规律为:4×16=64∵2+4=6,∴2log 4+2log 16=2log 64(3)根据(2)得出的规律,我们一般化,为:log m+log log a a a n mn =(4)设log m=x a ,log a n y =则x a m =,y a n =∴x y x y a a mn a +==∴log mn=x+y a∴log mn=log m+log n a a a ,得证【点睛】本题考查指数运算的逆运算,解题关键是快速学习题干告知的运算法则,找出相应规律.。
最新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压轴解答题测试卷(解析版)

最新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压轴解答题测试卷(解析版)一、压轴题1.请观察下列算式,找出规律并填空.111122=-⨯,1112323=-⨯,1113434=-⨯,1114545=-⨯. 则第10个算式是________,第n 个算式是________.根据以上规律解读以下两题:(1)求111112233420192020++++⨯⨯⨯⨯的值; (2)若有理数a ,b 满足|2||4|0a b -+-=,试求:1111(2)(2)(4)(4)(2016)(2016)ab a b a b a b ++++++++++的值. 2.点A 、B 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数,a b ,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记为AB .我们可以得到AB a b =-:(1)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数轴上表示-2和-5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数轴上表示1和a 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 (2)若点A 、B 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数-1和5,有一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从左向右运动,设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点C 对应的数为c .①求电子蚂蚁在点A 的左侧运动时AC BC +的值,请用含c 的代数式表示; ②求电子蚂蚁在运动的过程中恰好使得1511c c ,c 表示的数是多少? ③在电子蚂蚁在运动的过程中,探索15c c 的最小值是 .3.如图一,点C 在线段AB 上,图中有三条线段AB 、AC 和BC ,若其中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外一条线段长度的2倍,则称点C 是线段AB 的“巧点”.(1)填空:线段的中点 这条线段的巧点(填“是”或“不是”或“不确定是”) (问题解决)(2)如图二,点A 和B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是20-和40,点C 是线段AB 的巧点,求点C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
(应用拓展)(3)在(2)的条件下,动点P 从点A 处,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AB 向点B 匀速运动,同时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沿BA 向点A 匀速运动,当其中一点到达中点时,两个点运动同时停止,当A 、P 、Q 三点中,其中一点恰好是另外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巧点时,直接写出运动时间()t s 的所有可能值.4.(理解新知)如图①,已知AOB ∠,在AOB ∠内部画射线OC ,得到三个角,分别为AOC ∠,BOC ∠,AOB ∠,若这三个角中有一个角是另外一个角的两倍,则称射线OC 为AOB ∠的“二倍角线”.(1)一个角的角平分线______这个角的“二倍角线”(填“是”或“不是”)(2)若60AOB ∠=︒,射线OC 为AOB ∠的“二倍角线”,则AOC ∠的大小是______;(解决问题)如图②,己知60AOB ∠=︒,射线OP 从OA 出发,以20︒/秒的速度绕O 点逆时针旋转;射线OQ 从OB 出发,以10︒/秒的速度绕O 点顺时针旋转,射线OP ,OQ 同时出发,当其中一条射线回到出发位置的时候,整个运动随之停止,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3)当射线OP ,OQ 旋转到同一条直线上时,求t 的值;(4)若OA ,OP ,OQ 三条射线中,一条射线恰好是以另外两条射线为边组成的角的“二倍角线”,直接写出t 所有可能的值______.5.综合与实践问题情境在数学活动课上,老师和同学们以“线段与角的共性”为主题开展数学活动.发现线段的中点的概念与角的平分线的概念类似,甚至它们在计算的方法上也有类似之处,它们之间的题目可以转换,解法可以互相借鉴.如图1,点C 是线段AB 上的一点,M 是AC 的中点,N 是BC 的中点.图1 图2 图3(1)问题探究①若6AB =,2AC =,求MN 的长度;(写出计算过程)②若AB a ,AC b =,则MN =___________;(直接写出结果)(2)继续探究“创新”小组的同学类比想到:如图2,已知80AOB ∠=︒,在角的内部作射线OC ,再分别作AOC ∠和BOC ∠的角平分线OM ,ON .③若30AOC ∠=︒,求MON ∠的度数;(写出计算过程)④若AOC m ∠=︒,则MON ∠=_____________︒;(直接写出结果)(3)深入探究“慎密”小组在“创新”小组的基础上提出:如图3,若AOB n ∠=︒,在角的外部作射线OC ,再分别作AOC ∠和BOC ∠的角平分线OM ,ON ,若AOC m ∠=︒,则MON ∠=__________︒.(直接写出结果)6.尺规作图是指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
数学七年级上册 压轴解答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数学七年级上册压轴解答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一、压轴题1.点A、B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数,a b,A、B两点之间的距离记为AB.我们可以得到AB a b=-:(1)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数轴上表示-2和-5两点之间的距离是;数轴上表示1和a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2)若点A、B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数-1和5,有一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从左向右运动,设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点C对应的数为c.①求电子蚂蚁在点A的左侧运动时AC BC+的值,请用含c的代数式表示;②求电子蚂蚁在运动的过程中恰好使得1511c c,c表示的数是多少?③在电子蚂蚁在运动的过程中,探索15c c的最小值是.2.如图,数轴上点A、B表示的点分别为-6和3(1)若数轴上有一点P,它到A和点B的距离相等,则点P对应的数字是________(直接写出答案)(2)在上问的情况下,动点Q从点P出发,以3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在数轴上向左移动,是否存在某一个时刻,Q点与B点的距离等于 Q点与A点的距离的2倍?若存在,求出点Q运动的时间,若不存在,说明理由.3.如图,已知∠AOB=120°,射线OP从OA位置出发,以每秒2°的速度顺时针向射线OB 旋转;与此同时,射线OQ以每秒6°的速度,从OB位置出发逆时针向射线OA旋转,到达射线OA后又以同样的速度顺时针返回,当射线OQ返回并与射线OP重合时,两条射线同时停止运动. 设旋转时间为t秒.(1)当t=2时,求∠POQ的度数;(2)当∠POQ=40°时,求t的值;(3)在旋转过程中,是否存在t的值,使得∠POQ=12∠AOQ?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已知A,B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用a,b表示,且点B距离原点10个单位长度,且位于原点左侧,将点B先向右平移35个单位长度,再向左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P是数轴上的一个动点.(1)在数轴上标出A、B的位置,并求出A、B之间的距离;(2)已知线段OB 上有点C 且6BC =,当数轴上有点P 满足2PB PC =时,求P 点对应的数;(3)动点P 从原点开始第一次向左移动1个单位长度,第二次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第三次向左移动5个单位长度,第四次向右移动7个单位长度,…点P 能移动到与A 或B 重合的位置吗?若不能,请说明理由.若能,第几次移动与哪一点重合?5.已知线段AB =m (m 为常数),点C 为直线AB 上一点,点P 、Q 分别在线段BC 、AC 上,且满足CQ =2AQ ,CP =2BP .(1)如图,若AB =6,当点C 恰好在线段AB 中点时,则PQ = ;(2)若点C 为直线AB 上任一点,则PQ 长度是否为常数?若是,请求出这个常数;若不是,请说明理由;(3)若点C 在点A 左侧,同时点P 在线段AB 上(不与端点重合),请判断2AP+CQ ﹣2PQ 与1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6.数轴上有两点A ,B , 点C ,D 分别从原点O 与点B 出发,沿BA 方向同时向左运动. (1)如图,若点N 为线段OB 上一点,AB=16,ON=2,当点C ,D 分别运动到AO ,BN 的中点时,求CD 的长;(2)若点C 在线段OA 上运动,点D 在线段OB 上运动,速度分别为每秒1cm, 4cm ,在点C ,D 运动的过程中,满足OD=4AC ,若点M 为直线AB 上一点,且AM-BM=OM ,求AB OM的值.7.如图,射线OM 上有三点A 、B 、C ,满足20OA cm =,60AB cm =,BC 10cm =,点P 从点O 出发,沿OM 方向以1/cm s 的速度匀速运动,点Q 从点C 出发在线段CO 上向点O 匀速运动,两点同时出发,当点Q 运动到点O 时,点P 、Q 停止运动.(1)若点Q 运动速度为2/cm s ,经过多长时间P 、Q 两点相遇?(2)当2PA PB =时,点Q 运动到的位置恰好是线段OB 的中点,求点Q 的运动速度; (3)设运动时间为xs ,当点P 运动到线段AB 上时,分别取OP 和AB 的中点E 、F ,则2OC AP EF --=____________cm .8.(1)如图1,在直线AB 上,点P 在A 、B 两点之间,点M 为线段PB 的中点,点N 为线段AP 的中点,若AB n =,且使关于x 的方程()46n x n -=-无解. ①求线段AB 的长;②线段MN 的长与点P 在线段AB 上的位置有关吗?请说明理由; (2)如图2,点C 为线段AB 的中点,点P 在线段CB 的延长线上,试说明PA PBPC+的值不变.9.如图1,O 为直线AB 上一点,过点O 作射线OC ,∠AOC =30°,将一直角三角板(其中∠P =30°)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 处,一边OQ 在射线OA 上,另一边OP 与OC 都在直线AB 的上方.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 以每秒3°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 (1)如图2,经过t 秒后,OP 恰好平分∠BOC . ①求t 的值;②此时OQ 是否平分∠AOC ?请说明理由;(2)若在三角板转动的同时,射线OC 也绕O 点以每秒6°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如图3,那么经过多长时间OC 平分∠POQ ?请说明理由;(3)在(2)问的基础上,经过多少秒OC 平分∠POB ?(直接写出结果).10.射线OA 、OB 、OC 、OD 、OE 有公共端点O .(1)若OA 与OE 在同一直线上(如图1),试写出图中小于平角的角;(2)若∠AOC=108°,∠COE=n°(0<n <72),OB 平分∠AOE,OD 平分∠COE (如图2),求∠BOD 的度数;(3)如图3,若∠AOE=88°,∠BOD=30°,射OC 绕点O 在∠AOD 内部旋转(不与OA 、OD 重合).探求:射线OC 从OA 转到OD 的过程中,图中所有锐角的和的情况,并说明理由.11.从特殊到一般,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探究性学习中经常用到,如下是一个具体案例,请完善整个探究过程。
最新七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压轴题测试卷(解析版)

最新七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压轴题测试卷(解析版)一、压轴题1.(理解新知)如图①,已知AOB ∠,在AOB ∠内部画射线OC ,得到三个角,分别为AOC ∠,BOC ∠,AOB ∠,若这三个角中有一个角是另外一个角的两倍,则称射线OC 为AOB ∠的“二倍角线”.(1)一个角的角平分线______这个角的“二倍角线”(填“是”或“不是”)(2)若60AOB ∠=︒,射线OC 为AOB ∠的“二倍角线”,则AOC ∠的大小是______;(解决问题)如图②,己知60AOB ∠=︒,射线OP 从OA 出发,以20︒/秒的速度绕O 点逆时针旋转;射线OQ 从OB 出发,以10︒/秒的速度绕O 点顺时针旋转,射线OP ,OQ 同时出发,当其中一条射线回到出发位置的时候,整个运动随之停止,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3)当射线OP ,OQ 旋转到同一条直线上时,求t 的值;(4)若OA ,OP ,OQ 三条射线中,一条射线恰好是以另外两条射线为边组成的角的“二倍角线”,直接写出t 所有可能的值______.2.综合与实践问题情境在数学活动课上,老师和同学们以“线段与角的共性”为主题开展数学活动.发现线段的中点的概念与角的平分线的概念类似,甚至它们在计算的方法上也有类似之处,它们之间的题目可以转换,解法可以互相借鉴.如图1,点C 是线段AB 上的一点,M 是AC 的中点,N 是BC 的中点.图1 图2 图3(1)问题探究①若6AB =,2AC =,求MN 的长度;(写出计算过程)②若AB a ,AC b =,则MN =___________;(直接写出结果)(2)继续探究“创新”小组的同学类比想到:如图2,已知80AOB ∠=︒,在角的内部作射线OC ,再分别作AOC ∠和BOC ∠的角平分线OM ,ON .③若30AOC ∠=︒,求MON ∠的度数;(写出计算过程)④若AOC m ∠=︒,则MON ∠=_____________︒;(直接写出结果)(3)深入探究“慎密”小组在“创新”小组的基础上提出:如图3,若AOB n ∠=︒,在角的外部作射线OC ,再分别作AOC ∠和BOC ∠的角平分线OM ,ON ,若AOC m ∠=︒,则MON ∠=__________︒.(直接写出结果)3.已知线段AD =80,点B 、点C 都是线段AD 上的点.(1)如图1,若点M 为AB 的中点,点N 为BD 的中点,求线段MN 的长;(2)如图2,若BC =10,点E 是线段AC 的中点,点F 是线段BD 的中点,求EF 的长; (3)如图3,若AB =5,BC =10,点P 、Q 分别从B 、C 出发向点D 运动,运动速度分别为每秒移动1个单位和每秒移动4个单位,运动时间为t 秒,点E 为AQ 的中点,点F 为PD 的中点,若PE =QF ,求t 的值.4.如图1,点O 为直线AB 上一点,过点O 作射线OC ,OD ,使射线OC 平分∠AOD . (1)当∠BOD =50°时,∠COD = °;(2)将一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 处,当三角板MON 的一边OM 与射线OC 重合时,如图2.①在(1)的条件下,∠AON = °;②若∠BOD =70°,求∠AON 的度数;③若∠BOD =α,请直接写出∠AON 的度数(用含α的式子表示).5.数轴上有两点A,B,点C,D分别从原点O与点B出发,沿BA方向同时向左运动.(1)如图,若点N为线段OB上一点,AB=16,ON=2,当点C,D分别运动到AO,BN的中点时,求CD的长;(2)若点C在线段OA上运动,点D在线段OB上运动,速度分别为每秒1cm, 4cm,在点C,D运动的过程中,满足OD=4AC,若点M为直线AB上一点,且AM-BM=OM,求AB OM的值.6.如图1,O为直线AB上一点,过点O作射线OC,∠AOC=30°,将一直角三角板(其中∠P=30°)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一边OQ在射线OA上,另一边OP与OC都在直线AB的上方.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以每秒3°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1)如图2,经过t秒后,OP恰好平分∠BOC.①求t的值;②此时OQ是否平分∠AOC?请说明理由;(2)若在三角板转动的同时,射线OC也绕O点以每秒6°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如图3,那么经过多长时间OC平分∠POQ?请说明理由;(3)在(2)问的基础上,经过多少秒OC平分∠POB?(直接写出结果).7.已知长方形纸片ABCD,点E在边AB上,点F、G在边CD上,连接EF、EG.将∠BEG 对折,点B落在直线EG上的点B′处,得折痕EM;将∠AEF对折,点A落在直线EF上的点A′处,得折痕EN.(1)如图1,若点F与点G重合,求∠MEN的度数;(2)如图2,若点G在点F的右侧,且∠FEG=30°,求∠MEN的度数;(3)若∠MEN=α,请直接用含α的式子表示∠FEG的大小.8.已知:∠AOB=140°,OC,OM,ON是∠AOB内的射线.(1)如图1所示,若OM平分∠BOC,ON平分∠AOC,求∠MON的度数:(2)如图2所示,OD也是∠AOB内的射线,∠COD=15°,ON平分∠AOD,OM平分∠BOC.当∠COD绕点O在∠AOB内旋转时,∠MON的位置也会变化但大小保持不变,请求出∠MON的大小;(3)在(2)的条件下,以∠AOC=20°为起始位置(如图3),当∠COD在∠AOB内绕点O以每秒3°的速度逆时针旋转t秒,若∠AON:∠BOM=19:12,求t的值.9.点O为直线AB上一点,在直线AB同侧任作射线OC、OD,使得∠COD=90°(1)如图1,过点O作射线OE,当OE恰好为∠AOC的角平分线时,另作射线OF,使得OF平分∠BOD,则∠EOF的度数是__________度;(2)如图2,过点O作射线OE,当OE恰好为∠AOD的角平分线时,求出∠BOD与∠COE 的数量关系;(3)过点O作射线OE,当OC恰好为∠AOE的角平分线时,另作射线OF,使得OF平分∠COD,若∠EOC=3∠EOF,直接写出∠AOE的度数10.如图,点O在直线AB上,OC⊥AB,△ODE中,∠ODE=90°,∠EOD=60°,先将△ODE一边OE与OC重合,然后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当OE与OB重合时停止旋转.(1)当OD在OA与OC之间,且∠COD=20°时,则∠AOE=______;(2)试探索:在△ODE旋转过程中,∠AOD与∠COE大小的差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请求出这个差值;若变化,请说明理由;(3)在△ODE的旋转过程中,若∠AOE=7∠COD,试求∠AOE的大小.11.射线OA、OB、OC、OD、OE有公共端点O.(1)若OA与OE在同一直线上(如图1),试写出图中小于平角的角;(2)若∠AOC=108°,∠COE=n°(0<n<72),OB平分∠AO E,OD平分∠COE(如图2),求∠BOD的度数;(3)如图3,若∠AOE=88°,∠BOD=30°,射OC绕点O在∠AOD内部旋转(不与OA、OD重合).探求:射线OC从OA转到OD的过程中,图中所有锐角的和的情况,并说明理由.12.设A、B、C是数轴上的三个点,且点C在A、B之间,它们对应的数分别为x A、x B、x C.(1)若AC=CB,则点C叫做线段AB的中点,已知C是AB的中点.①若x A=1,x B=5,则x c=;②若x A=﹣1,x B=﹣5,则x C=;③一般的,将x C用x A和x B表示出来为x C=;④若x C=1,将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恰好与点B重合,则x A=;(2)若AC=λCB(其中λ>0).①当x A=﹣2,x B=4,λ=13时,x C=.②一般的,将x C用x A、x B和λ表示出来为x C=.【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是;(2)30︒或40︒或20︒;(3)4t =或10t =或16t =;(4)2t =或12t =.【解析】【分析】(1)若OC 为AOB ∠的角平分线,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2AOB AOC ∠=∠,由二倍角线的定义可知结论;(2)根据二倍角线的定义分2,2,2AOB AOC AOC BOC BOC AOC ∠=∠∠=∠∠=∠三种情况求出AOC ∠的大小即可.(3)当射线OP ,OQ 旋转到同一条直线上时,180POQ ︒∠=,即180POA AOB BOQ ︒∠+∠+∠=或180BOQ BOP ︒∠+∠=,或OP 和OQ 重合时,即360POA AOB BOQ ︒∠+∠+∠=,用含t 的式子表示出OP 、OQ 旋转的角度代入以上三种情况求解即可;(4)结合“二倍角线”的定义,根据t 的取值范围分04t <<,410t ≤<,1012t <≤,1218t <≤4种情况讨论即可.【详解】解:(1)若OC 为AOB ∠的角平分线,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2AOB AOC ∠=∠,由二倍角线的定义可知一个角的角平分线是这个角的“二倍角线”;(2)当射线OC 为AOB ∠的“二倍角线”时,有3种情况,①2AOB AOC ∠=∠,60,30AOB AOC ︒︒∠=∴∠=; ②2AOC BOC ∠=∠,360AOB AOC BOC BOC ︒∠=∠+∠=∠=,20BOC ︒∴∠=,40AOC ︒∴∠=;③2BOC AOC ∠=∠,360AOB AOC BOC AOC ︒∠=∠+∠=∠=,20AOC ︒∴∠=,综合上述,AOC ∠的大小为30︒或40︒或20︒;(3)当射线OP ,OQ 旋转到同一条直线上时,有以下3种情况,①如图此时180POA AOB BOQ ︒∠+∠+∠=,即206010180t t ︒︒︒︒++=,解得4t =; ②如图此时点P 和点Q 重合,可得360POA AOB BOQ ︒∠+∠+∠=,即206010360t t ︒︒︒︒++=,解得10t =;③如图此时180BOQ BOP ︒∠+∠=,即1060(36020)180t t ︒︒︒︒︒⎡⎤+--=⎣⎦,解得16t =, 综合上述,4t =或10t =或16t =;(4)由题意运动停止时3602018t ︒︒=÷=,所以018t <≤,①当04t <<时,如图,此时OA 为POQ ∠的“二倍角线”,2AOQ POA ∠=∠,即6010220t t ︒︒︒+=⨯,解得2t =;②当410t ≤<时,如图,此时,180,180AOQ AOP ︒︒∠>∠>,所以不存在;③当1012t <≤时,如图此时OP 为AOQ ∠的“二倍角线”,2AOP POQ ∠=∠,即360202(201060360)t t t ︒︒︒︒︒︒-=⨯++-解得 12t =;④当1218t <≤时,如图,此时180,180AOQ AOP ︒︒∠>∠>,所以不存在;综上所述,当2t =或12t =时,OA ,OP ,OQ 三条射线中,一条射线恰好是以另外两条射线为边组成的角的“二倍角线”.【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正确理解“二倍角线”的定义,找准题中角之间等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2.(1)①3;②12a ;(2)③40︒;④40;(3)12n 【解析】【分析】(1)①先求出BC ,再根据中点求出AM 、BN ,即可求出MN 的长;②利用①的方法求MN 即可;(2)③先求出∠BOC ,再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求出∠AOM ,∠BON ,即可求出∠MON ; ④利用③的方法求出∠MON 的度数;(3)先求出∠BOC ,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分别求出∠AOM ,∠BON ,再根据角度的关系求出答案即可.【详解】(1)①∵6AB =,2AC =,∴BC=AB-AC=4,∵M 是AC 的中点,N 是BC 的中点.∴112AM AC ==, 122BN BC ==, ∴MN=AB-AM-BN=6-1-2=3;②∵AB a ,AC b =,∴BC=AB-AC=a-b ,∵M 是AC 的中点,N 是BC 的中点. ∴12AM b =,1()2BN a b =-, ∴MN=AB-AM-BN=11()22a b a b ---=12a , 故答案为:12a ; (2)③∵80AOB ∠=︒,30AOC ∠=︒,∴∠BOC=∠AOB-∠AOC=50︒,∵OM ,ON 分别平分AOC ∠和BOC ∠,∴∠AOM=15︒,∠BON=25︒,∴∠MON=∠AOB-∠AOM-∠BON=40︒;④∵80AOB ∠=︒,AOC m ∠=︒,∴∠BOC=(80-m)︒,∵OM ,ON 分别平分AOC ∠和BOC ∠,∴∠AOM=12m ,∠BON=(40-12m )︒, ∴∠MON=∠AOB-∠AOM-∠BON=40︒, 故答案为:40;(3)∵AOB n ∠=︒,AOC m ∠=︒,∴∠BOC=∠AOC-∠AOB=(m-n)︒,∵AOC ∠和BOC ∠的角平分线分别是OM ,ON ,∴∠AOM=12m ,∠CON=1()2m n -, ∴∠MON=∠AOC-∠AOM-∠CON=111()222m m m n n ---=, 故答案为:12n . 【点睛】此题考查线段的和差计算,角度的和差计算,线段中点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题中注意规律性解题思想的总结和运用.3.(1)MN =40;(2)EF=35;(3)509=t 或t =12. 【解析】【分析】(1)由MN =BM+BN =1122AB BD +即可求出答案;(2)根据EF=AD﹣AE﹣DF,可求出答案;(3)可得PE=AE﹣AB﹣BP=52t+,DF=752t-,则QF=55722t-或75522t-,由PE=QF可得方程,解方程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1)∵M为AB的中点,N为BD的中点,∴12BM AB=,12BN BD=,∴MN=BM+BN=1122AB BD+=11804022AD=⨯=;(2)∵E为AC的中点,F为BD的中点,∴12AE AC=,12DF BD=,()()1111352222EF AD AE DF AD AC BD AD AD BC AD BC =--=-+=-+=-=∴(3)运动t秒后,AQ=AC+CQ=15+4t,∵E为AQ的中点,∴115222AE AQ t==+,∴1552522PE AE AB BP t t t =--=+--=+,∵DP=DB﹣BP=75﹣t,F为DP的中点,∴175222t DF DP==-,又DQ=DC﹣CQ=65﹣4t,∴755576542222tQF DQ DF t t =-=--+=-,或75522 QF DF DQ t=-=-,由PE=QF得:52t+=55722t-或52t+=55722t-解得:509=t或t=12.【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以及线段的中点,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解题的关键.4.(1)65°;(2)①25°;②35°;③1 AON a2∠=【解析】【分析】(1)由题意可得∠COD=1AOD2∠,∠AOD=∠AOB-∠BOD.(2)①由(1)可得∠AOC=∠COD=65°,∠AON=90°﹣∠AOC=25°②同①可得,∠AOC=∠COD=55°,∠AON=90°﹣∠AOC=35°③根据(2)可直接得出结论.【详解】解:(1)∠AOD=180°﹣∠BOD=130°,∵OC平分∠AOD,∴∠COD=12AOD∠=65°.故答案为:65°;(2)①由(1)可得∠AOC=∠COD=65°,∴∠AON=90°﹣∠AOC=25°,故答案为:25°;②∵∠BOD=70°,∴∠AOD=180°﹣∠BOD=110°,∵OC平分∠AOD,∴∠AOC=1552AOD∠=︒,∵∠MON=90°,∴∠AON=90°﹣∠AOC=35°;③1 AON2∠α=.【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角的和差问题,根据所给图形找出各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5.(1)9;(2)53或1.【解析】【分析】(1)根据C,D分别为AO,BN的中点,可得ND=12BN,CO=12AO,再根据CD=CO+ON+DN,将ND,CO代入可得出结果;(2)根据OD=4AC,BD=4CO,可得出OA:OB=1:4.由点M为直线AB上一点,且AM-BM=OM,分两种情况求解:①当点M在线段AB上,先由已知等量关系得出AO=BM,设AO=x,再用x表示出AB,OM即可得出结果;②当点M在B点右侧时,由. AM-BM=AB=OM可得出结果.【详解】解:(1)当点C,D分别运动到AO,BN的中点时,得ND=12BN ,CO=12AO , ∴CD=CO+ON+DN=12AO+ON+12BN=12(AO+BN)+ON=12(AB-ON)+ON , 又AB=16,ON=2,∴CD=12×(16-2)+2=9. (2)∵C,D 两点运动的速度比为1:4,∴BD=4CO.又OD=4AC ,∴BD+OD=4(CO+AC ),∴OB=4OA ,即OA:OB=1:4.若点M 为直线AB 上一点,且AM-BM=OM ,①点M 在线段AB 上时,如图,∵AM-BM=OM ,∴AO+OM-BM=OM ,∴AO=BM ,设AO=x ,则BM=x ,由OA:OB=1:4,得BO=4x ,AB=5x∴OM=BO-BM=3x ,∴55=33AB x OM x . ②当点M 在B 点右侧时,如图,∵AM-BM=OM ,∴AB=OM ,∴=1.AB OM综上所述:AB OM 的值为53或1.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以及线段中点、线段和差的运算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点的移动与点所表示的数之间的关系6.(1)①5;②OQ 平分∠AOC ,理由详见解析;(2)5秒或65秒时OC 平分∠POQ ;(3)t =703秒. 【解析】【分析】(1)①由∠AOC =30°得到∠BOC =150°,借助角平分线定义求出∠POC 度数,根据角的和差关系求出∠COQ度数,再算出旋转角∠AOQ度数,最后除以旋转速度3即可求出t 值;②根据∠AOQ和∠COQ度数比较判断即可;(2)根据旋转的速度和起始位置,可知∠AOQ=3t,∠AOC=30°+6t,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可知∠COQ=45°,利用∠AOQ、∠AOC、∠COQ角之间的关系构造方程求出时间t;(3)先证明∠AOQ与∠POB互余,从而用t表示出∠POB=90°﹣3t,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再用t表示∠BOC度数;同时旋转后∠AOC=30°+6t,则根据互补关系表示出∠BOC度数,同理再把∠BOC度数用新的式子表达出来.先后两个关于∠BOC的式子相等,构造方程求解.【详解】(1)①∵∠AOC=30°,∴∠BOC=180°﹣30°=150°,∵OP平分∠BOC,∴∠COP=12∠BOC=75°,∴∠COQ=90°﹣75°=15°,∴∠AOQ=∠AOC﹣∠COQ=30°﹣15°=15°, t=15÷3=5;②是,理由如下:∵∠COQ=15°,∠AOQ=15°,∴OQ平分∠AOC;(2)∵OC平分∠POQ,∴∠COQ=12∠POQ=45°.设∠AOQ=3t,∠AOC=30°+6t,由∠AOC﹣∠AOQ=45°,可得30+6t﹣3t=45,解得:t=5,当30+6t﹣3t=225,也符合条件,解得:t=65,∴5秒或65秒时,OC平分∠POQ;(3)设经过t秒后OC平分∠POB,∵OC平分∠POB,∴∠BOC=12∠BOP,∵∠AOQ+∠BOP=90°,∴∠BOP=90°﹣3t,又∠BOC=180°﹣∠AOC=180°﹣30°﹣6t,∴180﹣30﹣6t=12(90﹣3t),解得t=70 3.【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根据角度的和差倍分关系,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7.(1)∠MEN=90°;(2)∠MEN=105°;(3)∠FEG=2α﹣180°,∠FEG=180°﹣2α.【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角的定义,角的和差定义计算即可.(2)根据∠MEN=∠NEF+∠FEG+∠MEG,求出∠NEF+∠MEG即可解决问题.(3)分两种情形分别讨论求解.【详解】(1)∵EN平分∠AEF,EM平分∠BEF∴∠NEF=12∠AEF,∠MEF=12∠BEF∴∠MEN=∠NEF+∠MEF=12∠AEF+12∠BEF=12(∠AEF+∠BEF)=12∠AEB∵∠AEB=180°∴∠MEN=12×180°=90°(2)∵EN平分∠AEF,EM平分∠BEG∴∠NEF=12∠AEF,∠MEG=12∠BEG∴∠NEF+∠MEG=12∠AEF+12∠BEG=12(∠AEF+∠BEG)=12(∠AEB﹣∠FEG)∵∠AEB=180°,∠FEG=30°∴∠NEF+∠MEG=12(180°﹣30°)=75°∴∠MEN=∠NEF+∠FEG+∠MEG=75°+30°=105°(3)若点G在点F的右侧,∠FEG=2α﹣180°,若点G在点F的左侧侧,∠FEG=180°﹣2α.【点睛】考查了角的计算,翻折变换,角平分线的定义,角的和差定义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8.(1)∠MON的度数为70°.(2)∠MON的度数为62.5°.(3)t的值为20.【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角的和差倍关系转化求出角的度数;(2)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以求得:∠MON=12(∠AOB+∠COD)﹣∠COD,代入数据即可求得;(3)由题意得∠AON=12(20°+3t+15°),∠BOM=12(140°﹣20°﹣3t),由此列出方程即可求解.【详解】(1)∵ON平分∠AOC,OM平分∠BOC,∴∠CON=12∠AOC,∠COM=12∠BOC∠MON=∠CON+∠COM=12(∠AOC+∠BOC)=12∠AOB又∠AOB=140°∴∠MON=70°答:∠MON的度数为70°.(2)∵OM平分∠BOC,ON平分∠AOD,∴∠COM=12∠BOC,∠DON=12∠AOD即∠MON=∠COM+∠DON﹣∠COD=12∠BOC+12∠AOD﹣∠COD=12(∠BOC+∠AOD)﹣∠COD.=12(∠BOC+∠AOC+∠COD)﹣∠COD=12(∠AOB+∠COD)﹣∠COD=12(140°+15°)﹣15°=62.5°答:∠MON的度数为62.5°.(3)∠AON=12(20°+3t+15°),∠BOM=12(140°﹣20°﹣3t)又∠AON:∠BOM=19:12,12(35°+3t)=19(120°﹣3t)得t=20答:t的值为20.【点睛】本题考查了与角平分线有关的计算,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所求角与已知角的关系转化,然后根据已知条件求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9.(1)135°;(2)∠BOD=2∠COE;(3)67.5°.【解析】【分析】(1)由∠COD=90°,则∠AOC+∠BOD=90°,由OE平分∠AOC,OF平分∠BOD,得∠COE+∠DOF=45°,即可求出∠EOF的度数;(2)由题意得出∠BOD+∠AOC=90°,∠BOD=180°-∠AOD,再由角平分线的定义进行计算,即可得出结果;(3)由角平分线定义得出∠AOC=∠COE,∠COF=∠DOF=45°,再由∠BOD+∠AOC=90°,设∠EOF=x,则∠EOC=3x,∠COF=4x,根据题意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详解】解:(1)如图:∵∠COD=90°,∴∠AOC+∠BOD=90°,∵OE平分∠AOC,OF平分∠BOD,∴∠COE+∠DOF=11()904522AOC BOD∠+∠=⨯︒=︒,∴∠EOF=∠COE+∠COD+∠DOF=45°+90°=135°;故答案为:135°;(2)∠BOD=2∠COE;理由如下:如图,∵∠COD=90°.∴∠BOD+∠AOC=90°,∵OE平分∠AOD,∴∠AOE=∠DOE=12∠AOD,又∵∠BOD=180°-∠AOD,∴∠COE=∠AOE-∠AOC=12∠AOD-(90°-∠BOD)=12(180°-∠BOD)-90°+∠BOD=12∠BOD,∴∠BOD=2∠COE;(3)如图,∵OC为∠AOE的角平分线,OF平分∠COD,∴∠AOC=∠COE,∠COF=∠DOF=45°,∵∠EOC=3∠EOF,设∠EOF=x,则∠EOC=3x,∴∠COF=4x,∴∠AOE=2∠COE=6x,∠DOF=4x,∵∠COD=90°,∴4x+4x=90°,解得:x=11.25°,∴∠AOE=6×11.25°=67.5°.【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定义、角的互余关系、邻补角定义以及角的计算;熟练掌握角平分线定义,得出角之间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0.(1)130°;(2)∠AOD与∠COE的差不发生变化,为30°;(3)∠AOE=131.25°或175°.【解析】【分析】(1)求出∠COE的度数,即可求出答案;(2)分为两种情况,根据∠AOC=90°和∠DOE=60°求出即可;(3)根据∠AOE=7∠COD、∠DOE=60°、∠AOC=90°求出即可.【详解】(1)∵OC⊥AB,∴∠AOC=90°,∵OD在OA和OC之间,∠COD=20°,∠EOD=60°,∴∠COE=60°-20°=40°,∴∠AOE=90°+40°=130°,故答案为130°;(2)在△ODE旋转过程中,∠AOD与∠COE的差不发生变化,有两种情况:①如图1、∵∠AOD+∠COD=90°,∠COD+∠COE=60°,∴∠AOD-∠COE=90°-60°=30°,②如图2、∵∠AOD=∠AOC+∠COD=90°+∠COD,∠COE=∠DOE+∠DOC=60°+∠DOC,∴∠AOD-∠COE=(90°+∠COD)-(60°+∠COD)=30°,即△ODE在旋转过程中,∠AOD与∠COE的差不发生变化,为30°;(3)如图1、∵∠AOE=7∠COD,∠AOC=90°,∠DOE=60°,∴90°+60°-∠COD=7∠COD,解得:∠COD=18.75°,∴∠AOE=7×18.75°=131.25°;如图2、∵∠AOE=7∠COD,∠AOC=90°,∠DOE=60°,∴90°+60°+∠COD=7∠COD,∴∠COD=25°,∴∠AOE=7×25°=175°,即∠AOE=131.25°或175°.【点睛】本题考查了角的有关计算的应用,能根据题意求出各个角的度数是解此题的关键.注意分类思想的运用.11.(1)图1中小于平角的角∠AOD,∠AOC,∠AOB,∠BOE,∠BOD,∠BOC,∠COE,∠COD,∠DOE;(2)∠BOD=54°;(3)∠AOE+∠AOB+∠AOC+∠AOD+∠BOC+∠BOD+∠BOE+∠COD+∠COE+∠DOE=412°.理由见解析. 【解析】【分析】(1)根据角的定义即可解决;(2)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即可得出∠BOD=12∠AOC+12∠COE,进而求出即可;(3)将图中所有锐角求和即可求得所有锐角的和与∠AOE、∠BOD和∠BOD的关系,即可解题.【详解】(1)如图1中小于平角的角∠AOD,∠AOC,∠AOB,∠BOE,∠BOD,∠BOC,∠COE,∠COD,∠DOE.(2)如图2,∵OB平分∠AOE,OD平分∠COE,∠AOC=108°,∠COE=n°(0<n<72),∴∠BOD=12∠AOD﹣12∠COE+12∠COE=12×108°=54°;(3)如图3,∠AOE =88°,∠BOD =30°,图中所有锐角和为∠AOE+∠AOB+∠AOC+∠AOD+∠BOC+∠BOD+∠BOE+∠COD+∠COE+∠DOE=4∠AOB+4∠DOE =6∠BOC+6∠COD=4(∠AOE ﹣∠BOD )+6∠BOD=412°.【点睛】本题考查了角的平分线的定义和角的有关计算,本题中将所有锐角的和转化成与∠AOE 、∠BOD 和∠BOD 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12.(1)①3;②-3;③2A B x x +;④-1.5;(2)①421λλ-+;②11λ+x A +1+λλx B . 【解析】【分析】(1)①②分别按所给的关系式及点在数轴上的位置,计算即可;③根据①②即可得到答案;④根据平移关系用x A +5表示出x B ,再按③中关系式计算即可;(2)①根据AC =λCB ,将x A =﹣2,x B =4,λ=13代入计算即可; ②根据AC =λCB ,变形计算即可.【详解】(1)C 是AB 的中点,①∵x A =1,x B =5, ∴x c =512+=3, 故答案为:3; ②∵x A =﹣1,x B =﹣5,∴x C =512--=﹣3 故答案为:﹣3;③ x C =2AB x x +, 故答案为:2A B x x +; ④∵将点A 向右平移5个单位,恰好与点B 重合,∴x B =x A +5,∴x C =2A B x x +=52A A x x ++=1, ∴x A =﹣1.5 故答案为:﹣1.5;(2)①∵AC =λCB ,x A =﹣2,x B =4,λ=13, ∴x C ﹣(﹣2)=λ(4﹣x C )∴(1+λ)x C =4λ﹣2,∴x C =421λλ-+, 故答案为:421λλ-+; ②∵AC =λCB ∴x C ﹣x A =λ(x B ﹣x C )∴(1+λ)x C =x A +λx B∴x C =11λ+x A +1λλ+x B 故答案为:11λ+x A +1λλ+x B . 【点睛】此题考查是线段类规律题,通过探究得出数轴上两点间的任意点的坐标的规律,正确理解题意是解题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测试卷(解析版)一、压轴题1.[ 问题提出 ]一个边长为 ncm(n⩾3)的正方体木块,在它的表面涂上颜色,然后切成边长为1cm的小正方体木块,没有涂上颜色的有多少块?只有一面涂上颜色的有多少块?有两面涂上颜色的有多少块?有三面涂上颜色的多少块?[ 问题探究 ]我们先从特殊的情况入手(1)当n=3时,如图(1)没有涂色的:把这个正方形的表层“剥去”剩下的正方体,有1×1×1=1个小正方体;一面涂色的:在面上,每个面上有1个,共有6个;两面涂色的:在棱上,每个棱上有1个,共有12个;三面涂色的:在顶点处,每个顶点处有1个,共有8个.(2)当n=4时,如图(2)没有涂色的:把这个正方形的表层“剥去”剩下的正方体,有2×2×2=8个小正方体:一面涂色的:在面上,每个面上有4个,正方体共有个面,因此一面涂色的共有个;两面涂色的:在棱上,每个棱上有2个,正方体共有条棱,因此两面涂色的共有个;三面涂色的:在顶点处,每个顶点处有1个,正方体共有个顶点,因此三面涂色的共有个…[ 问题解决 ]一个边长为ncm(n⩾3)的正方体木块,没有涂色的:把这个正方形的表层“剥去”剩下的正方体,有______个小正方体;一面涂色的:在面上,共有______个;两面涂色的:在棱上,共有______个;三面涂色的:在顶点处,共______个。
[ 问题应用 ]一个大的正方体,在它的表面涂上颜色,然后把它切成棱长1cm的小正方体,发现有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96个,请你求出这个大正方体的体积.2.已知M,N两点在数轴上所表示的数分别为m,n,且m,n满足:|m﹣12|+(n+3)2=0(1)则m=,n=;(2)①情境:有一个玩具火车AB如图所示,放置在数轴上,将火车沿数轴左右水平移动,当点A移动到点B时,点B所对应的数为m,当点B移动到点A时,点A所对应的数为n .则玩具火车的长为 个单位长度:②应用:一天,小明问奶奶的年龄,奶奶说:“我若是你现在这么大,你还要40年才出生呢;你若是我现在这么大,我已是老寿星,116岁了!”小明心想:奶奶的年龄到底是多少岁呢?聪明的你能帮小明求出来吗?(3)在(2)①的条件下,当火车AB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点P 和点Q 从N 、M 出发,分别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和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和向右运动.记火车AB 运动后对应的位置为A ′B ′.是否存在常数k 使得3PQ ﹣kB ′A 的值与它们的运动时间无关?若存在,请求出k 和这个定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如图,点A 、B 是数轴上的两个点,它们分别表示的数是2-和1. 点A 与点B 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 . (1)AB= .(2)点P 是数轴上A 点右侧的一个动点,它表示的数是x ,满足217x x ++-=,求x 的值.(3)点C 为6. 若点A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 和点C 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请问:BC AB -的值是否随着运动时间t (秒)的变化而改变? 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4.在有些情况下,不需要计算出结果也能把绝对值符号去掉,例如:|6+7|=6+7;|7﹣6|=7﹣6;|6﹣7|=7﹣6;|﹣6﹣7|=6+7.(1)根据上面的规律,把下列各式写成去掉绝对值符号的形式: ①|7+21|=______;②|﹣12+0.8|=______;③23.2 2.83--=______; (2)用合理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1111924233202033⎛⎫-++---+ ⎪⎝⎭(3)用简单的方法计算:|13﹣12|+|14﹣13|+|15﹣14|+…+|12004﹣12003|. 5.尺规作图是指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
尺规作图是起源于古希腊的数学课题.只使用圆规和直尺,并且只准许使用有限次,来解决不同的平面几何作图题.初中阶段同学们首次接触的尺规作图是“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图1图2备用图(1)如图1,在线段AB 外有一点C ,现在利用尺规作图验证“两点之间线段最短”,AB AC CB <+.请根据提示,用尺规完成作图,并补充验证步骤.第一步,以A 为圆心,AC 为半径作弧,交线段AB 于点M ,则AC =_____________; 第二步,以B 为圆心,BC 为半径作弧,交线段AB 于点N ,则BC =_____________; 则AC B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B =+_______________ 故:AB AC CB <+.(2)如图2,在直线l 上,从左往右依次有四个点O ,E ,O ',F ,且4OE EO '==,10EF =.现以O 为圆心,半径长为r 作圆,与直线l 两个交点中右侧交点记为点P .再以O '为圆心;相同半径长r 作圆,与直线l 两个交点中左侧交点记为点Q .若P ,Q ,F 三点中,有一点分另外两点所连线段之比为1:2,求半径r 的长. 6.已知:∠AOB =140°,OC ,OM ,ON 是∠AOB 内的射线.(1)如图1所示,若OM 平分∠BOC ,ON 平分∠AOC ,求∠MON 的度数: (2)如图2所示,OD 也是∠AOB 内的射线,∠COD =15°,ON 平分∠AOD ,OM 平分∠BOC .当∠COD 绕点O 在∠AOB 内旋转时,∠MON 的位置也会变化但大小保持不变,请求出∠MON 的大小;(3)在(2)的条件下,以∠AOC =20°为起始位置(如图3),当∠COD 在∠AOB 内绕点O 以每秒3°的速度逆时针旋转t 秒,若∠AON :∠BOM =19:12,求t 的值.7.已知120AOB ∠︒= (本题中的角均大于0︒且小于180︒)(1)如图1,在AOB ∠内部作COD ∠,若160AOD BOC ∠∠︒+=,求COD 的度数;(2)如图2,在AOB ∠内部作COD ∠,OE 在AOD ∠内,OF 在BOC ∠内,且3DOE AOE ∠∠=,3COF BOF ∠=∠,72EOF COD ∠=∠,求EOF ∠的度数;(3)射线OI 从OA 的位置出发绕点O 顺时针以每秒6︒的速度旋转,时间为t 秒(050t <<且30t ≠).射线OM 平分AOI ∠,射线ON 平分BOI ∠,射线OP 平分MON ∠.若3MOI POI ∠=∠,则t = 秒.8.如图,点O 在直线AB 上,OC ⊥AB ,△ODE 中,∠ODE =90°,∠EOD =60°,先将△ODE 一边OE 与OC 重合,然后绕点O 顺时针方向旋转,当OE 与OB 重合时停止旋转. (1)当OD 在OA 与OC 之间,且∠COD =20°时,则∠AOE =______;(2)试探索:在△ODE 旋转过程中,∠AOD 与∠COE 大小的差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请求出这个差值;若变化,请说明理由;(3)在△ODE 的旋转过程中,若∠AOE =7∠COD ,试求∠AOE 的大小.9.如图1,射线OC 在∠AOB 的内部,图中共有3个角:∠AOB 、∠AOC 和∠BOC,若其中有一个角的度数是另一个角度数的三倍,则称射线OC 是∠AOB 的“奇分线”,如图2,∠MPN=42°: (1)过点P 作射线PQ,若射线PQ 是∠MPN 的“奇分线”,求∠MPQ ;(2)若射线PE 绕点P 从PN 位置开始,以每秒8°的速度顺时针旋转,当∠EPN 首次等于180°时停止旋转,设旋转的时间为t (秒).当t 为何值时,射线PN 是∠EPM 的“奇分线”?10.如图,P 是定长线段AB 上一点,C 、D 两点分别从P 、B 出发以1cm /s 、2cm /s 的速度沿直线AB 向左运动(C 在线段AP 上,D 在线段BP 上)(1)若C 、D 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D =2AC ,请说明P 点在线段AB 上的位置:(2)在(1)的条件下,Q 是直线AB 上一点,且AQ ﹣BQ =PQ ,求PQAB的值.(3)在(1)的条件下,若C 、D 运动5秒后,恰好有1CD AB 2=,此时C 点停止运动,D 点继续运动(D 点在线段PB 上),M 、N 分别是CD 、PD 的中点,下列结论:①PM ﹣PN 的值不变;②MNAB的值不变,可以说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值.11.点A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3,点B 对应的数为2. (1)如图1点C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x ,且x 是方程2x +1=12x ﹣5的解,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PA +PB =12BC +AB ?若存在,求出点P 对应的数;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2)如图2,若P 点是B 点右侧一点,PA 的中点为M ,N 为PB 的三等分点且靠近于P 点,当P 在B 的右侧运动时,有两个结论:①PM ﹣34BN 的值不变;②13PM 24+ BN 的值不变,其中只有一个结论正确,请判断正确的结论,并求出其值12.已知,,a b 满足()2440a b a -+-=,分别对应着数轴上的,A B 两点. (1)a = ,b = ,并在数轴上面出,A B 两点;(2)若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向x 轴正半轴运动,求运动时间为多少时,点P 到点A 的距离是点P 到点B 距离的2倍;(3)数轴上还有一点C 的坐标为30,若点P 和点Q 同时从点A 和点B 出发,分别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和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C 点运动,P 点到达C 点后,再立刻以同样的速度返回,运动到终点A ,点Q 到达点C 后停止运动.求点P 和点Q 运动多少秒时,,P Q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4,并求此时点Q 对应的数.【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 问题探究 ] (2)6,24;12,24;8,8;[ 问题解决](n-2)3,(n-2)2,12(n-2),8; [ 问题解决 ] 1000cm 3. 【解析】 【分析】[ 问题探究 ] (2)根据(1)即可填写; [ 问题解决 ] 可根据(1)、(2)的规律填写;[ 问题应用 ] 根据[ 问题解决 ]知两面涂色的为n-12(2),由此得到方程n-12(2)=96, 解得n 的值即可得到边长及面积. 【详解】 [ 问题探究 ](2)没有涂色的:把这个正方形的表层“剥去”剩下的正方体,有2×2×2=8个小正方体: 一面涂色的:在面上,每个面上有4个,正方体共有 6个面,因此一面涂色的共有24个;两面涂色的:在棱上,每个棱上有2个,正方体共有12 条棱,因此两面涂色的共有24个;三面涂色的:在顶点处,每个顶点处有1个,正方体共有8 个顶点,因此三面涂色的共有8 个… [ 问题解决 ]一个边长为ncm(n ⩾3)的正方体木块,没有涂色的:把这个正方形的表层“剥去”剩下的正方体,有_32n -() _____个小正方体;一面涂色的:在面上,共有__22n -()____个; 两面涂色的:在棱上,共有__122n -()____个; 三面涂色的:在顶点处,共_8____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