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铸剑》 说课稿

《铸剑》 说课稿

《铸剑》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铸剑》。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铸剑》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历史小说,收录在《故事新编》中。

这篇小说以复仇为主题,通过奇特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思考。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铸剑》处于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位置,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在艺术手法上也独具特色,如荒诞的情节、独特的人物塑造等。

二、说学情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鉴赏基础和阅读理解能力。

但对于鲁迅先生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学生对于古代复仇题材的作品可能有所接触,但《铸剑》这种具有现代意识和创新手法的作品,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阅读挑战。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铸剑》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掌握小说中象征、对比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鲁迅先生对社会黑暗和人性弱点的批判精神。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思考复仇的意义和价值。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眉间尺和黑色人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复仇动机和心理。

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理解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2、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荒诞离奇的情节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引导学生对复仇主题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小说的创作背景、作者的思想以及相关的文学知识,为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打下基础。

语文版语文必修一第7课《铸剑》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必修一第7课《铸剑》教学设计
3、本文的主题是十分冷峻与严肃的,但在文中却出现了这样一些滑稽的人和事,他们的出现与本文的主题是否矛盾?
明确:愚昧麻木的国民,深受重压而至死不悟,不仅残害自己还束缚别人。通过讽刺突出彻底复仇的必要性。
二、文章主题探究
在黑暗混乱的社会背景下,作者面对当时所发生的各种惨烈的事件,面对麻木无知的国民,作者借此文表达了自己强烈而坚决的“复仇”精神。
学生根据预习介绍作者,笔记要点内容。
笔记要点。
速读课文,把握小说情节发展阶段。
结合笔记复习,了解方法。
思考问题,并在文中找出相关内容,阅读体会,回答问题,交流见解
根据讲授总结眉间尺形象特点
根据问题阅读文中相关内容,明确人物性格特点。
自主归纳,
笔记要点
思考问题,阅读相关内容,提出看法。
结合社会背景及作者思想,体会小说主题
三、描写人物方法
本文描写人物的手段多样,请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三,举例小结。
1)简洁的外貌描写。
2)精练的语言描写。
3)细腻的心理描写。
4)生动的细节描写。
四、课文总结及作业
1、完成课后记练习册相关练习。
2、课外阅读鲁迅的《药》《孔乙己》《祥林嫂》等小说,对照本文理解鲁迅小说主题及看客形象。
复习小说文体知识,明确要点。
1、眉间尺在进城准备刺杀大王的时候,与一个少年发生争执,这个少年及周围的人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明确:无聊的看客、闲人,他们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十分愿意欣赏别人的难处与尴尬,以此排遣自己内心的空虚与无聊。
2、作者在这时写出这样一些人,有什么用意?
明确:作者一方面以此表现眉间尺涉世不深,不会机智处理问题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写出了一种冷酷的社会现实。
《故事新编》共收入鲁迅1922年至1935年所作小说8篇。除“序言”外,收入了《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

《铸剑》教案2

《铸剑》教案2

《铸剑》教案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水瓮(wènɡ) 咻咻(xiū)旌旗(jīng) 咀嚼(jué)B.杳无消息(yǎo) 撮(cuō)开剑戟(jǐ) 青苔(tái)C.剑靶(bǎ) 雉堞(dié)干瘪(biē) 起擎(qíng)D.仇雠(chóu) 弓弩(nǔ)鸱鸮(chī xiāo) 打诨(hùn)解析C项“瘪”应读为“biě”。

答案 C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瓮壁辩别骤然面面相觑B.起粟迭好掘开不共戴天C.鳞伤径奔背脊山呼海啸D.排衙惶骇胡疑言不由衷解析A项“辩别”应为“辨别”。

B项“迭好”应为“叠好”。

D项“胡疑”应为“狐疑”。

答案 C3.从修辞角度看,与其他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 )A.眉间尺忽然全身都如烧着猛火,自己觉得每一枝毛发上都仿佛闪出火星来。

B.后面远处有银白的条纹,是月亮已经从那边出现;前面却仅有两点磷火一般的那黑色人的眼光。

C.待到近来时,那人的衣服却是青的,须眉头发都黑;瘦得颧骨,眼圈骨,眉棱骨都高高地突出来。

D.随着歌声,水就从鼎口涌起,上尖下广,像一座小山,但自水尖至鼎底,不住地回旋运动。

解析C项为白描,其他为比喻。

答案 C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只要你给我两件东西。

”两粒磷火下的声音说。

“那两件么?你听着:一是你的剑,二是你的头!”B.偷空在宫外闲游的两个小宦官,刚刚回来,一看见宫里面大家的愁苦的情形,便知道又是照例的祸事临头了,一个吓得面如土色,一个却像是大有把握一般,不慌不忙,跑到国王的面前,俯伏着。

C.那少年也向他看了一会,不觉慢慢地松了手,溜走了;那人也就溜走了;看的人们也都无聊地走散。

D.“阿呀!我的大王呀!”王后,妃子,老臣,以至太监之类,都放声哭起来。

但不久就陆续停止了,因为武士又捞起了一个同样的头骨。

解析B项“一个吓得面如土色,一个却像是大有把握一般”中逗号应改为分号。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铸剑》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分析和比较,认识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通过写作和表达,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铸剑》,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认识到友谊、忠诚、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铸剑》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 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汉语用法;2. 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3. 对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铸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3. 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课文中的不同人物形象,总结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5. 写作表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写一篇关于《铸剑》的短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六、教学准备:1. 教材:《铸剑》原文及相关注释版本;2. 参考资料: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介绍、评论和相关论文;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释生僻词汇和古汉语用法,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2. 讨论法: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3. 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课文中的不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4. 写作法: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高一语文《铸剑》优秀教案设计(2)

高一语文《铸剑》优秀教案设计(2)

⾼⼀语⽂《铸剑》优秀教案设计(2) 2?⿊⾊⼈为什么找眉间尺要他的头和剑? 讨论、明确:这正是⿊⾊⼈的精明所在,因为他要借此来使⼤王丧失警惕,以便在适当的时候寻找机会刺死⼤王。

3?⿊⾊⼈在刺死⼤王之后,为什么也要⾃刎? 讨论、明确:⿊⾊⼈的⾃刎并不是⼀种绝望的表现,⽽是为了更坚决、彻底地战⽃。

他对暴虐的⼤王作了毫不留情的殊死战⽃,“他的头⼀⼊⽔,即刻直奔王头,⼀⼝咬住了王的⿐⼦,⼏乎要咬下来”,不但“不放”“还⽤全⼒上下⼀撕,撕得王头再也合不上嘴”,“离开王头,沿⿍壁游了⼀匝,看他可是装死还是真死。

待到知道了王头确已断⽓”,才“微微⼀笑,随即合上眼睛,仰⾯向天,沉到⽔底⾥去了”。

(三)眉间尺与⿊⾊⼈的性格⽐较 讨论、明确:⼆⼈最主要的是内在精神⽅⾯的相似。

眉间尺与王有杀⽗之仇,但他作为⼀个涉世不深的幼稚青年,不知世道的险恶和敌⼈的残忍,性格怯懦脆弱。

⼏度“可怜”为害甚多的落⽔⽼⿏,报仇之前紧张地睡不着觉,⼀有动静便“出了⼀⾝汗”。

但他经过了⼀番磨炼,最终也成为了⼀个坚定的复仇者。

⿊⾊⼈与眉间尺并⽆私交,素⽆来往,但却有⼀个共同的⼤敌——“王”。

他富有⽃争经验,了解告密者和仇⼈的动向;他对敌⼈毫⽆幻想,他说:“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债的资本。

我的⼼⾥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

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他绝望于专制统治下的⿊暗世界,默默地但却坚定地向“王”复仇;他出发时便胸有成⽵,有与敌⼈同归于尽的决⼼;他善于⽃争,⼀⼊⿍便给了“王”致命⼀击。

可以说,眉间尺是⼀个现实中复仇者的形象,他有⾃⾝的性格弱点,但在复仇的道路上他逐渐成熟起来。

⿊⾊⼈则是作者塑造的⼀个理想化⼈物。

他始终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冷静的头脑,最重要的是他的复仇是那么彻底,他的复仇精神是那么强烈。

四、作业 思考本⽂最后⼀节在⽂中的作⽤。

第⼆课时 【教学要点】 ⼀、讨论、分析“看客”在⽂中的作⽤。

⼆、讨论、分析⽂章主题。

《铸剑》教案

《铸剑》教案

《铸剑》教案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二、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三、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一、本文的主要情节比较容易掌握,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人物性格特征的变化,这是教学重点。

二、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特别是对黑色人身上的“复仇”精神的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介绍鲁迅先生的一些言论以及后人的相关评论,以辅助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四、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通过梳理情节,理清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以及黑色人的性格特征。

二、对比眉间尺与黑色人的思想性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题解本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题为“眉间尺”。

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时改题为“铸剑”。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沿用了中国古代有关眉间尺的故事框架,赋予了它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使之成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二、文章结构本文342019-08-04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二、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三、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一、本文的主要情节比较容易掌握,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人物性格特征的变化,这是教学重点。

二、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特别是对黑色人身上的“复仇”精神的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介绍鲁迅先生的一些言论以及后人的相关评论,以辅助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四、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通过梳理情节,理清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以及黑色人的性格特征。

二、对比眉间尺与黑色人的思想性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题解本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题为“眉间尺”。

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时改题为“铸剑”。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沿用了中国古代有关眉间尺的故事框架,赋予了它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使之成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铸剑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铸剑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铸剑教学设计引言铸剑是一门古老而精湛的技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作为一种传统的金属加工工艺,铸剑技术在不同文化中发展出各种风格和技巧。

本文将介绍一个铸剑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对铸剑艺术的兴趣和技能,并帮助他们了解这一古老传统的背后文化和历史。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铸剑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2. 使学生了解铸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 培养学生的金属加工和雕刻技能。

4. 帮助学生培养耐心和创造力。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 铸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 学习不同文化中铸剑的发展历程,如中国、日本和欧洲等。

- 了解铸剑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使用方法。

2. 材料准备和工具介绍- 学习铸剑所需的材料,如金属、炉具、模具等。

- 介绍所需的工具和器材,并教授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

3. 铸剑的基础技巧- 学习铸剑的基本工艺流程,如设计、打磨、制模、熔铸等。

- 教授金属加热和倒铸的方法和技巧。

- 练习不同类型剑刃和剑柄的制作技术。

4. 铸剑的装饰技巧- 学习铸剑的装饰方法,如雕刻、打磨和涂饰等。

- 介绍不同文化中的装饰风格和技巧,如中国的刻花和日本的彫刻。

-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设计自己独特的剑柄和壳部。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和互动讨论- 结合幻灯片、视频和演讲,向学生介绍铸剑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技术原理。

- 鼓励学生提问和互动讨论,促进他们的思考和深入理解。

2. 实际操作和示范- 提供实际操作的工作坊,让学生亲自参与铸剑的制作过程。

- 由教师示范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并提供指导。

3. 小组合作和创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设计和制作一把铸剑。

- 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和分享经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 展示和评估- 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铸剑作品,并进行评估和反馈。

-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创作经验和心得体会。

第四部分:教学评估1. 学生作品评估- 根据学生制作的铸剑作品的质量、创意和技巧进行评估和分数打分。

《铸剑》 说课稿

《铸剑》 说课稿

《铸剑》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铸剑》。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铸剑》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历史小说,收录在《故事新编》中。

这篇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古代复仇的主题。

从单元主题来看,《铸剑》所在的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感受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文学价值方面,鲁迅先生以其犀利的笔触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眉间尺、黑色人等。

同时,小说中蕴含的对复仇、正义、人性等问题的探讨,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鉴赏基础,对于小说的基本要素和常见的写作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然而,鲁迅先生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语言风格,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对小说中的一些象征、隐喻等手法感到困惑,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

同时,高二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铸剑》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形象。

(2)掌握小说中通过人物描写、情节设置等手法来表现主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所反映的复仇、正义、人性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2)感受鲁迅先生对社会黑暗面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怀,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析眉间尺和黑色人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铸剑(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认识小说于古代传说中注入的时代精神与个人生命体验。

2.感受《故事新编》丰富的想像力与诡奇、荒诞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1.黑色人、眉间尺与鲁迅自我的关系。

2.两种调子在小说中的相互纠缠,小说主题意蕴的丰富和复杂。

教学内容:
一、题解与素材来源
《铸剑》写于1926年10月,原名《眉间尺》,1932年编入《自选集》时改为现名,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收录了鲁迅1934--1935年创作的5篇以及20年代的3篇小说,共8篇,于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印行。

鲁迅称之为“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从素材来说,《铸剑》脱胎于《列异传》这本中国古代小说。

鲁迅在自己编的《古小说钩沉》里,就曾引了《列异传》的这篇小故事,这个故事也见于《搜神记》等其他典籍里,鲁迅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进行了改造和创造而完成了这篇小说。

二、人物分析
小说塑造了两个复仇者的形象,一个是眉间尺,另一个
就是宴之敖者。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复仇者形象:眉间尺是
为父报仇,所以他有报仇的强烈意志和愿望,毫不犹疑地把
头颅交给了宴之敖者,但是因为他的性格优柔,缺乏那种复
仇者必须具有的决绝的气概,所以只能借助于宴之敖者。


说着力刻画了宴之敖者令人战栗的冷峻,他是一个历经沧桑
的斗士,他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一个目标上,就是要为一切
遭受苦难的人民复仇。

这是鲁迅极力赞赏和歌颂的豪侠之士。

实际上,鲁迅正是与《铸剑》中“黑色人”相似的一个
绝望的、向黑暗世界反抗的复仇者形象。

在小说中,从衣着
打扮到外貌特征,鲁迅都是以自己为原型来刻画宴之敖者的(“宴之敖”本是鲁迅的笔名)。

黑色人明显的带有鲁迅自
我人格痕迹,这已经成为学界之共识。

但是我们长期以来忽
略了眉间尺与鲁迅自我的关系。

其实少年眉间尺是鲁迅性格
的另一侧面。

从眉间尺到宴之敖者,在某种程度上说鲁迅写
出了自我人格发展的一段历史。

眉间尺与宴之敖者之间,也
存在着一个潜在的对话关系,内里融入的是鲁迅强烈的个人
生命体验,隐含着的是鲁迅对自我灵魂的审视。

三、主题意蕴
复仇是中国古代、现代武侠小说的重要主题,也是《铸剑》的主题。

但是鲁迅在小说中已经将这一主题进行了现代
性的转换。

一般来说,鲁迅是不赞成有怨必报或是为了报仇
就滥杀无辜这样一种复仇行为的。

他在自己编录的《会稽郡
故书杂集》“朱朗”一条之下写过一段按语。

朱朗是东汉末
年的人,《会稽典录》卷下这样介绍他:“朱朗,字恭明,
父为道士,淫祀不法,游在诸县,为乌伤长陈頵所杀。

朗阴
图报怨,而未有便。

会頵以病亡,朗乃刺杀頵子。

事发,奔魏。

魏闻其孝勇,擢以为将。

”这是原书里边的记载。

鲁迅
对这件事情是有看法的,他在正文下面写了一段按语:“按:春秋之义,当罪而诛不言于报,匹夫之怨止于其身。

今朗父
不法,诛当其辜,而朗之复仇,乃及胤嗣。

汉季大乱,教法
废坏,离经获誉,有惭德已。

岂其犹有美行足以称纪?”鲁
迅的意思是说:按《春秋》所讲的道理,一个人有罪,他本
身做了许多坏事,这样被杀了,那是不必再讲报的,人和人
之间的恩怨,应限制到他自身为止。

现在朱朗的父亲做了许
多坏事,杀他是没错的,朱朗的复仇竟然杀到陈頵的未成年
的孩子身上。

汉代末年是大乱的时候,礼法受到破坏,做出
不符合儒家经典的事情,竟然还受到称赞,难道是朱朗这个
人还有其他好的事迹值得记载下来?鲁迅的这个看法就代表
了现代人的复仇观念,并不能因为自己亲人被杀就一定要复仇。

在鲁迅看来,首先要问的是,复仇是不是符合正义,是
不是本身具有正义性,如果不具有正义性,那么还有什么复
仇的必要?即使是做儿子的,一定要为亲人复仇吗?再有,
你要复仇的话,也该找本人去复仇,怎么能去杀他的儿子,
这有什么道理?叫什么英雄?所以鲁迅对于复仇的看法是很
现代的。

《铸剑》写于1926年底,是鲁迅在经历了“女师大学潮”和“三.一八惨案”之后,离京南下,在厦门和广州时写的。

作品对复仇精神的描写,是紧紧联系着现实斗争的,在女师
大事件、五卅惨案、三.一八惨案中,鲁迅目睹了封建军阀
和帝国主义的凶残和暴虐,激起了极大的愤怒,认为应该
“抽刃而起,以血偿血”,这种精神就体现在了作品中。


实的严酷也促使了鲁迅思想的发展,在坚持文化战斗的同时,他深深认识到暴力革命的必要性。

鲁迅在1925年跟许广平
的通信第十封里面就这样说过:“改革最快的还是火与剑。

”很显然《铸剑》这篇小说在古代传说中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精神。

《铸剑》的主题意蕴是丰富和复杂的。

鲁迅一直紧张地
思考“复仇”问题。

“三头相搏”的场面无疑是小说情节发
展的顶点,在大多数作家的笔下,小说都到此嘎然而止;但
鲁迅却偏要精心安排“复仇完成以后”情节的新的发展,于
是出现了“辨头”的闹剧,“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到最后
的“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的“狂欢节”,小说又出现
了一个高潮。

这个结尾真是鲁迅式的,充满了深长的调侃意味,既是对专制暴君的进一步的鞭笞和嘲弄,同时又包含着
对宴之敖者乃至作者自身的清醒的自嘲。

残害百姓的专制暴
君尽管已经在一场正义的复仇行动中丧命,但百姓们依旧木
然地对着暴君的棺木跪拜不已;几个“义民”更是“很忠愤,咽着泪,怕(黑色人、眉间尺)那两个大逆不道的逆贼的魂灵,此时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礼”。

鲁迅歌颂复仇,又质疑着
复仇。

鲁迅的这篇小说原来存在着两个调子:悲壮的与嘲讽的,崇高的与荒谬的。

这两种调子在小说中的相互纠缠,渗透,对峙,消解,起伏,激荡,表现了作者深广的忧愤和内
心的矛盾与痛苦。

四、诡奇、荒诞的艺术风格
艺术上,《铸剑》具有奇特的丰富的想象力。

鲁迅写黑
色人唱着歌扬长进入京城,然后进入王宫里去献艺。

他让眉
间尺的头颅在开水里做各种各样的舞蹈、游动,甚至对着国
王嬉笑、唱歌,这一系列的描写都令人惊骇,超乎一般的想象。

鲁迅把这些奇异的情景写了出来,表现得有声有色,激
越悲壮,有感情,有气势。

“三头相搏”更是奇异之极,荒诞之极,出乎常理之极,却又有一种很强的震撼力。

仇恨的头颅怎么在那里念念不忘
复仇,要实现自己复仇的愿望,产生了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
--难以想象的超自然的力量,这些都写得非常惊世骇俗,但
是又非常传神。

这样就形成了小说诡奇、荒诞艺术风格。

思考题:
1.重点阅读(最好能朗读)小说中关于“铸剑开炉”、“以头相搏”的场面描写,细心体味鲁迅丰富的想象力,诡
奇而绚丽的文字。

对比你原来读过的鲁迅作品,你对鲁迅的
语言风格有什么新的体认?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分析“黑的人(宴之敖者)”的形象,还可以联系鲁迅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例如《理水》
里的夏禹和他的弟子,《非攻》里的墨子,《过客》(见《野草》)里的主人公,《孤独者》里的魏连殳--他们都是鲁迅
作品中的“黑色家族”的成员,从外貌到内心世界和性格都
有相似之处,并注入了鲁迅的主体精神(“宴之敖”本是鲁
迅的笔名,鲁迅还说过:“我就是魏连殳”)。

可以就此写
一篇小论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