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唯物主义之比较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宗教哲学思想之比较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宗教哲学思想之比较
程 中 ,费 尔 巴哈 无 疑 产 生 了 重 大 的 影 响 。笔 者 拟 从
宗 教 的本 质 、根 源 、消 亡 三 个 方 面 出 发 ,揭 示 马 克
人 的人 的 绝 对 本 质 ,就 是 人 生 的 目 的 。
在 这
里 ,人 的这 种 观 念 性 的 “ 对 本 质 ” 似 乎 与 人 的 物 绝 质 生 活 毫 无 关 系 ,人 完 全 是 超 脱 物 质 生 活 的人 。这 种 观 点 在 马 克思 看 来 ,是 严 重 错 误 的 ,因 为 费 尔 巴 哈把 人 从 其 赖 以 存 在 的 现 实 社 会 关 系 中孤 立 起 来 了 ,而实 际 上 : 并 不 是 抽 象 的 栖 息 在 世 界 以外 的 ‘ 人 东 西 。人 就 是 人 的 世 界 ,就 是 国 家 ,社 会 。(4 "2艟 ]
政 治 关 系 。他 所 理 解 的人 与 人 之 间 的关 系 ,只 不 过
宗 教 的本 质 是 人 的 本 质 ,这 个 观 点 被 马 克 思 继 承 了 ,但 在 究 竟 什 么 是 人 的本 质 问题 上 ,马 克 思 和 费 尔 巴哈 产 生 了 严 重 分 歧 。费 尔 巴 哈 认 为 人 最 根 本 的 本 质 在 于 人 的 类 意 识 ,在 于 理 性 、 爱 、意 志 力 。
力 ,这 就 是 完 善 性 ,这 就 是 最 高 的 力 ,这 就 是 作 为
思对 费 尔 巴哈 宗 教 哲 学 思 想 的 扬 弃 和 超 越 。


宗教 的本质
费 尔 巴哈 在 关 于 宗 教 本 质 的 论 述 中— 个 最 著 名
当然 ,不 能 否 认 费 尔 巴 哈 也 谈 到 过 人 的 社 会

马克思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马克思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马克思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马克思和费尔巴哈都是唯物主义者,他们认为物质世界是最原始的存在形式,思想、意识等都是受物质世界的制约和影响。

他们所倡导的自由主义思想也深刻影响了现代社会。

下面将更详细地介绍他们的理论思想。

马克思主义:1.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历史性的过程,而人类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人类各个历史阶段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用一种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和分析。

2.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家可以从工人手中获取物质和剩余价值。

工人所制造的产品的价值超过了他们的劳动力成本,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所得的利润。

这种压迫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存在。

3.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认为,现代社会中存在着阶级斗争的矛盾。

在这种斗争中,劳动者需要通过社会改革来反对资本家的剥削。

费尔巴哈主义:1. 人的本质: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梦想等。

因此,人应该秉持自由的理念和行动,以实现自我完成和全人类的人的解放。

2.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费尔巴哈认为,人的自由是来自于人类的精神和认识,而不是物质的本质。

他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一种结合。

3. 宗教批判: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被压迫的阶级选择的一种工具,它给人们灌输麻醉剂,让他们忘却痛苦的事实。

因此,人应该拒绝宗教的影响,坚持自己的理性和反抗。

综上所述,马克思和费尔巴哈都是唯物主义者,他们的理论思想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提出的思想和理论,对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当代世界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起重要的启示作用。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马克思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马克思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马克思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它主张物质世界是首要的存在,意识、思维等精神现象都是从物质世界中产生的,称之为唯物论。

该思想体系的奠基人为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

同时,马克思也借鉴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完善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理论的核心在于“物质决定精神”,即物质基础是超越人类的先验条件,决定着意识活动的产生和演变。

因此,人的认识必须立足于物质世界的探究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科学知识。

在费尔巴哈看来,意识、思维等精神现象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它们只是物质世界的表现形式,或者说是物质世界的一个反映。

这与传统唯心主义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

同时,费尔巴哈还提出了“废止哲学”的观点,主张要通过跨越哲学的束缚,从而达到理性、真理和自由的目的。

二、马克思的发展与完善马克思是一个热爱哲学的人,他在学生时代就接触到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思想,深受其影响。

后来,他与恩格斯一起,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和发展。

首先,马克思坚持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即物质是首要的存在,意识、思维等精神现象都是从物质世界中产生的。

其次,马克思进一步强调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要动力。

再次,马克思借鉴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想,提出了辩证法的观点,即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有其内部的矛盾和发展的趋势。

这些矛盾和趋势的存在,决定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和结果。

最后,马克思认为,哲学不能停止于“解释”现实,还需要以“改变”现实为目标。

只有通过革命实践,才能最终改变人类的命运。

三、结语综上所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体系,它对现代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学科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完善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20世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支柱。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新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新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新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于1845 年春创作的一篇哲学论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

在《提纲》中,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提出了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旧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它承认物质第一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提纲》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旧唯物主义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与旧唯物主义相反,新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的。

新唯物主义还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不仅能够认识世界,而且能够改造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比较——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与《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

马克思恩格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比较——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与《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
为恩格 斯 只是对 马克 思 主义 的学习 和 阐发 , 阐发 其 的思想 是 与马克 思 背 道 而 驰 的 , 是错 误 的 , 人 之 两
马克 思主 义哲 学 的共 同创 始 人 马克 思 和恩 格 斯 , 们在 唯物 主 义 历 史 观 上 具有 高 度 的一 致 性 , 他 但是 由于著 述分 工 和理论 修养 不一 样 , 他们 还是 表 现 出 了不 同的 风格 和特 点 。正 如他 们 对 同一 问 题

要 : 克 思 的《<政 治 经 济 学批 判 >序 言》 恩格 斯 的《 德 维希 ・费 尔 巴哈 和德 国古典 马 与 路 哲 学 的终结 》 在 唯物 主 义历 史观 的基本 观 点上 保持 着严谨 的一 致性 , 是 , 于生 活 , 但 由 的政 治经济环 境 、 述 方 式不 同 , 者还 是 有 着 自己独 特 的风格 和 特 点 。用 异 同比较 表 二 的 思维 方法 来 比较 马 克思 和恩格 斯唯 物 主 义历 史观 的异 同, 对进 一步 了解唯 物主 义历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学报( 会科学版) 社
vI1 o 。3 N. . 4
21 8 02

马 克 思恩格斯 唯 物 主义 历史 观 的比 较
读《< 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 政 与 《 路德 维希 ・ 费尔 巴哈和德 国古典哲学 的终结》
— —
庞 瑜
( 疆师 范大 学 法经 学 院 , 新 新疆 乌鲁 木齐 8 00 ) 3 0 0
阐述 的 目的不 同一样 , 因此也延 伸 出 了不 同的思 想
间不存 在相 同之 处 ; 二 ,马 恩一 致论 ” 提倡 “ 第 “ , 马 恩一致 论 ” 的学 者把 二 者 的思 想 完全 等 同 , 马 克 把 思和 恩 格斯 的思想 看成 是 一块 “ 钢 ” 不 分 彼此 , 整 , 没有 看 到二者 由于 生 活环 境 、 述 分 工 、 论修 养 著 理 等 的不 同 , 而引起 的理论 观点 和 阐述方 式 的差 异 。 异 同 比较 是人 们 日常 生活 中最 常用 的 一种 思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学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学说的关系

智库时代·210·智库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学说的关系周 杨(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摘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书最为主要和本质的内容便是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旧唯物主义思想的本质却别不同,首先,马克思思想与旧唯物主义思想都承认了物质决定意识,客观决定主管,主管反映客观,但是,旧唯物主义思想却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积极的改造了影响主观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旧唯物主义思想的根本区别,而否认了实践的重要性,旧唯物主义思想只是正确认识到了客观和主管的关系,即主管反映了客观,但是并没有指出主管对于客观的作用,主管对于客观有积极的影响和改造作用,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旧唯物主义思想最为本质的区别即是否承认人的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是否有积极作用和影响。

马克思通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书将自己的思想学说与其相比较,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夸大并夸张的认识了环境和教育的重要性,费尔巴哈认为环境和教育产生了认,但是,他对于环境和教育的理解是狭义的,不够全面的,他提出的环境只是指法律层面、政府层面、统治层面、而对于教育的理解也只是一些方面,并不够全面其次,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实践的能动性,他的理解也是不彻底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学说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8)26-0210-002一、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适应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需要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相继宣告失败,无产阶级在发展和反抗资产阶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相继导致了无产阶级的失败,而当时以马克思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哲学家门,将哲学当做是反抗资产阶级的一种精神武器,认为正确的哲学思想促进无产阶级工人运动,而批判费尔巴哈思想即是强壮了无产阶级自己。

论费尔巴哈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论费尔巴哈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论费尔巴哈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之前的唯物主义者,他给予了唯心主义以歼灭性的打击,他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并且在反对唯心主义的斗争中捍卫了唯物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认为费尔巴哈是他们与黑格尔之间的“联系环节”。

他们在摆脱黑格尔唯心主义之后,立即用批判的武器克服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正如他们从黑格尔的辩证法中摄取了它的“合理内核”一样,他们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中摄取了它的“基本的内核”,并且,也正如他们摈弃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的外壳”一样,他们也摈弃了费尔巴哈唯心主义的和宗教的伦理杂质。

(一) 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是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基础,强调宗教根源于人的异化,但他却没有注意自然界对宗教产生上所起的作用。

后来他指出自然是宗教最初的、原始的对象。

她说“把客观的本质看作主观的东西,把自然界的本质看作有别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看作有别于人的、非人的东西,——这就是神的存在,这就是神秘主义和思辨的秘密”。

费尔巴哈在说明了宗教的认识论根源,把宗教从天上引到地上,说明了宗教的世俗本质之后,便认为自己任务已完成了。

但事实上,他是停留在半路上,没有能够达到“终点”。

费尔巴哈把上帝的本质看作人的本质,把上帝降到地上,把人提出来代替上帝,这一方面,他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他在人是什么这个问题面前停住了,他把人的本质看作“类”、看作无数个个体的内在的、无声的、仅仅被自然桎梏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而马克思正是从费尔巴哈停止不前的地方开始,向着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唯一正确的方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只有认识到人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才能揭露出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从而认识到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应该从社会经济关系中去寻找,亦即从劳动人民所受的社会压迫,统治阶级从各方面对他们所施与的无情的压迫与剥削,他们对于资本的盲目力量完全孤立无援中去寻找这一根源。

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关于“感性活动”和“感性对象”的辨析

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关于“感性活动”和“感性对象”的辨析

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关于“感性活动”和“感性对象”的辨析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在马克思本人的着作中,他用“感性活动”来表述其实践概念,其中的“感性”一词意味着直接性、现实性、对象性。

在他之前,费尔巴哈率先使用“感性”一词表达了自己对思辨哲学的颠覆意图。

这是由于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仅仅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待间题,它们极为推崇理性,轻视感性的现实意义。

由此,费尔巴哈从存在论上赋予了感性以一种基础性的地位,试图将哲学带回到现实世界之中,无论其理论终局如何,他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启迪作用是无法否认的。

马克思将人的活动视为“感性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受到了费尔巴哈的影响,这与后者将人视为“感性对象”看起来极为类似,但是仔细推敲起来,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根本差异,它体现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在哲学根基上的分野。

毋庸置疑,弄清“感性活动”与“感性对象”之间的区别,对于充分理解马克思所发动的哲学革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感性活动”与“感性对象”的不同,体现出了辩证思维方式与直观思维方式的差异。

“感性对象”体现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直观性。

在马克思之前,费尔巴哈已经意识到了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近代形而上学的根本缺陷,即抽象性。

他试图创立一种完全异于后者的新哲学,为了彻底与旧形而上学划清界限,其哲学的思维方式也完全异于黑格尔的,而采用了一种直观的思维方式。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他把基于自身并且积极地以自身为根据的肯定的东西同自称是绝对肯定的东西的那个否定的否定对立起来”①。

毫无疑问,这里所说的“基于自身并且积极地以自身为根据的肯定的东西”就是感性、现实,而“自称是绝对肯定的东西的那个否定的否定”就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与黑格尔不同的是,他将自己哲学的出发点置放在感性确定的事物上,以此来反对抽象的无人身的理性,这一点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观唯物主义,还是实践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唯物主义之比较袁泉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邮编400715【摘要】: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把实践作为思考人的活动与现实世界关系的逻辑基点,将以往哲学从抽象上谈论物质实体与精神实体的关系,变为从人的实践活动以及由人的实践活动生成、发展的感性世界来把握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这样的唯物主义,我们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关键字】:直观唯物主义实践实践唯物主义受近代自然科学研究的影响,近代唯物主义的研究以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为基础,反映了人与自然界的对立,因此马克思把近代唯物主义称为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然而,旧唯物主义的这种主、客体相分离的研究方法,必然在面对由于历史发展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时,陷入人与环境二律背反的两难境地,这是直观唯物主义局限的必然结果,直观唯物主义把社会生活当作一个“给定”的对象,一个外部的、静止的对象加以研究,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困境。

这表明,自然科学中主体、客体想分离的方法原则不适用于社会历史现象的研究,因此从康德开始的德国古典哲学,致力于在唯心主义框架内克服主体和客体的对立,于是,费希特诉诸于大写的“我”,而黑格尔则设定了既是实体又是绝对主体的“绝对观念”作为其哲学体系的出发点。

一、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历史性突破及局限(一)历史性突破费尔巴哈认为,要实现主体与客体在社会历史中的统一,关键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费尔巴哈把黑格尔抽象思辩所表达的东西还原为真实的存在,用“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费尔巴哈从现实的人出发,将人从理性世界重新带会到感性世界,马克思说“费尔巴哈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从而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

同时也巧妙地拟订了对黑格尔的思辩以及一切形而上学的批判的基本要点。

”[1]此外,费尔巴哈针对黑格尔用绝对精神否定感性存在进行了批判,认为在黑格尔那里“物质是精神的自我异化。

所以物质本身就获得了精神和理性;但同时它又被看作不实在的、不真实的本质,因为只有从这种异化中复生的本质,才称得上是完善的、具有真正形式的本质。

可见,自然的、物质的、感性的世界在这里所遭到的否定,就跟被原罪所败坏的自然在神学中所遭到的否定是一样的。

”[2]这里费尔巴哈说的感性世界,已经不是原来英法唯物主义者说的那个与人相对立的感性自然界,而是人本身的感性存在和感性生活;也不是与人相对立的对象世界,而是与人相统一的生活世界。

因此,费尔巴哈将现实的人作为其唯物主义的基础,试图把他的唯物主义引向社会生活领域,这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对近代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突破和超越。

(二)局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一样,在本体论上仍然是从抽象性上谈问题,把世界看成是两个实体:自然和人。

费尔巴哈谈论的自然界不是他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而是抽象的自然界,只是从客体方面或者说是从直观上理解自然界,把自然当作感性对象,没有从主体性上也就是没有从实践出发理解自然,没有把自然当作人生活于其间的、受人的感性活动影响的自然。

而费尔巴哈说的人也不是现实的人,而是抽象的人,不仅拖着德国庸人的“辫子”,而且拖着整个旧哲学的“辫子”。

费尔巴哈说的人是单个的人,他认为“现实的人类活动也就是一群单个的人的活动。

”[3]这是因为他把人看成是抽象的存在、类存在,他不理解人的真正本质是实践的,人其实是受社会关系的总和所制约的,他不懂得人在从自然到社会的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作用,也不懂得人将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的中介性作用,即没看到人通过对象化活动给自然打上人的烙印。

归根结底,是因为费尔巴哈不懂得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以恩格斯说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是“半截子”的唯物论,一进入历史领域就会陷入唯心主义。

费尔巴哈局限性在于“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4]二、不能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化(一)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等同于一般唯物主义我们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传播者那里,听到的最流行的说法就是,马克思哲学是批判的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即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即唯物论)而形成的。

这种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的一般唯物主义等同起来的观点,是非常站不住脚的。

首先,马克思的唯物论正是在对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前提和基础上的批判上建立起来的。

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前提和基础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分离的抽象的自然观,是站在自然之外观自然,马克思对这种自然观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这种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在其中生活的那个自然界,也不是那个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对费尔巴哈说来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

”[5]也就是说,马克思新唯物主义颠覆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前提,即将抽象的、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分离的自然界转变为以人的实践活动为中介的、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不断生成、发展的现实的自然界,马克思称其为“人化自然”。

马克思本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明确的表达了他的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之间的本质差别:“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6]所以,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是以实践活动为其根本特征的的唯物主义,不能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等同于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

(二)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等同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学说这种对马克思新哲学的误解主要来自于西方马克思主义。

有一部分人,将全部马克思哲学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化,以弗洛姆为代表,他们认为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思想的成熟时期的著作(否认该手稿是马克思青年时候的著作,当时马克思在很大程度上受费尔巴哈的影响),以篇概全,既不承认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过程,又不承认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本质差别;另外一部分人,将青年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等同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学说,以阿尔都塞为代表,他在反对把成熟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学说的同时,却把青年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学说等同起来。

尽管,马克思在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还受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学说的影响,然而我们应该看到马克思通过对现实斗争和国民经济学的关注,其人本主义已经发生了实践转向,正如马克思说:“正像无神论作为神的扬弃就是理论的人道主义的生成,而共产主义作为私有财产的扬弃就是对真正人的生活这种人的不可剥夺的财产的要求,就是实践的人道主义的生成一样。

”[7]三、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超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关键在于:思维方式的转变哲学的思维方式不同,人们思考相关哲学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不同。

哲学史上存在过的所有哲学体系和哲学流派,都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而以往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都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费尔巴哈在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颠倒中,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抛弃了从事物自身出发的能动性原则,他理解的“人”,有时候是经验的、个体的人,有时候又是超经验的“类本质”,所以他的唯物主义一旦放到社会历史领域,就变成了唯心主义。

费尔巴哈也谈论“实践”,但是他仅仅把实践狭隘的理解为要么是消费的实践,要么是犹太人卑污的商贩式实践,所以他推崇理论而贬低“实践”,可见费尔巴哈根本不了解实践活动的革命性意义。

而马克思在1845年纂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该提纲被恩格斯称为“包含有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通过思维方式的实践转向,在提纲的11条明确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8]此处,马克思精辟的概括了他的哲学与以往哲学的区别,从根本上看是在对待世界的态度、看待世界的方式上发生了转变。

从他的新唯物主义看,首先,世界不再是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创造物,也不是外在于人而存在的直观对象;其次,人既不是消极被动的承受者,也不仅仅是世界的解释者。

相反,人的世界(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是人生活在其中的,并由人的实践活动不断生成、改造、创新着的的现实世界,人在人的世界里发挥着主体的能动作用和积极作用。

人们周围的感性世界,不是有史以来就一直存在且一成不变的,它是人的生产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的产物,也是历史的产物。

人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对人的考察,不能把人当作感性对象而要把人当作感性活动,从人的活动和人的发展过程考察人,正如恩格斯所说:“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须把这些人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

”[9]四、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把实践作为思考人的活动与现实世界关系的逻辑基点,将以往哲学从抽象上谈论物质实体与精神实体的关系,变为从人的实践活动以及由人的实践活动生成、发展的感性世界来把握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这样的唯物主义,我们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因此要理解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首先,要明确马克思的“实践”概念。

马克思理解的“实践”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它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二是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首先,在承认自然先在性的前提下,人将自然界作为实践活动的改造对象和认识对象,人与自然生成一种全新的关系——实践关系。

一方面,人按照把握到的自然规律、人的目的及活动规律改造自然客体,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自然客体中即主体客体化,使天然自然生成发展为人化自然;另一方面,人又按照把握到的自然规律改造人自身,把自然规律对象化到主体中即客体主体化。

二是,人在实践的双重对象化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也生产一种全新的关系——实践关系。

一方面,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人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按照把握到的人的发展规律、人的发展目的来改造人类社会及他人,以改变社会和他人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人又不断改造自身,形成马克思所指称的社会化的人类。

其次,要明确“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人的本质是实践的。

人是实践着的存在物,人的本质是从整体上把握的人的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的有机结合,即从实践理解人的自然性,从实践理解人的社会性,从实践理解人的意识性。

实践是人的实践,要从人出发理解实践,人是实践的人,要从实践出发理解人,离开实践研究人会使人抽象化,同样,离开人谈实践也会使实践神秘化。

马克思将人放在一定的历史时代、社会条件中考察人的本质,从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理解人的本质,将人的本质看作是不断“生成”的,而不是从个别抽取一般,从殊相抽取共相,这是马克思思维方式的实践转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