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的名句_关于俞伯牙的名句_经典语录

合集下载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俞瑞,字伯牙,春秋时的音乐家,曾担任晋国的外交官。

春秋时代的琴师。

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

钟子期钟子期,名徽,字子期。

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

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

”两人就成了至交。

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国郢都氏人,即今湖广荆州府之地。

俞伯牙身虽楚人,官星却落于晋国,仕至上大夫之位。

因奉晋主之命,来楚国修聘。

伯牙讨这个差使,一来是个大才,不辱君命;二来顺便省视乡里,一举两得。

待公事办完后,伯牙张着风帆,乘着大船,准备返回晋国。

不到一天,就到了汉阳江口。

那时正是八月十五中秋之夜,忽然遇到狂风暴雨,船只不能前进,只得停靠在山崖之下。

没等多久,风恬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

那雨后的'月亮越发明亮。

伯牙在船舱中,一个人感到有些无聊,于是就叫童子在炉内焚香,准备抚琴一操,以遣情怀。

等童子把香焚好、琴摆好,伯牙开始调弦转轸,弹出一曲。

曲犹未终,指下“刮刺”一声响,琴弦断了一根。

伯牙感到吃惊,叫童子去问船头:“这船住所在什么地方?”船头回答:“就停在山脚下,虽然有些草树,但没有人家。

”伯牙说:“是荒山了。

若是在城郭村庄,或有聪明好学之人,盗听琴声,所以琴声忽变,弦即会断。

这荒山野岭的,哪里会有听琴之人?哦,说不定有仇家差来的刺客!”然后叫上左右:“到处去检查一番吧!”这时,岸边传来话音:“船中大人,不必见疑。

小人并非强盗之流,只不过是一樵夫。

因为打柴回去晚了,又遇上狂风暴雨,就躲在山崖下。

突然听到您优雅的琴声,所以停下来听听。

”伯牙大笑说:“山中打柴的,也敢称‘听琴’二字!左右,让他走吧!”那人就是不走,在崖上高声说道:“大人的话可不对哦,岂不闻‘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

高山流水遇知音,明山秀水喜相逢

高山流水遇知音,明山秀水喜相逢

高山流水遇知音,明山秀水喜相逢钟伯牙与俞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 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这个故事不但造就了“知音” 这个词,也成就了古琴曲《高山流水》。

可是,《高山流水》好听,背后的故事却未必当真。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曲子背后的故事。

时间回到2200 年前的晋国,当时的伯牙是晋国的一位官员,相当于如今的外交部长。

据说,他弹琴很牛,被人尊为“琴仙”。

《荀子·劝学篇》说: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意思是说,从前楚国琴师瓠巴,只要一弹奏瑟,沉在水中的鱼就会浮上水面来听;而但凡伯牙一弹琴,拉车的六匹马也会停下脚步仰头来听。

看来,写书的这位赵国思想家、教育家荀子老师,还真是挺能忽悠的。

很多后人称这位外交官为俞伯牙,其实这是错的。

俞姓是明朝大作家冯梦龙,在他的《警世通言》中强加上去的姓氏。

而明朝之前的所有记载,都是“ 伯姓牙名”,比如《列子》、《荀子》、《史书》、《琴操》、《吕氏春秋》等等,涉及此人的全部是写伯牙。

至于冯老师当年为什么要帮伯牙多加一个姓进去,天晓得。

反正大家记住一点,我们的前辈们写书,从来不需要有逻辑,更加不需要管真伪。

即使伟大如司马迁老师,在需要的时候,照样会把一些不靠谱的文学创作,当历史塞给我们去崇拜。

话说回来。

伯牙自小喜欢音乐,教他弹琴的老师姓成名连。

可是,伯牙跟成老师学了三年琴,水平依然很烂。

于是,成老师便把伯牙带到东海的蓬莱岛,留下伯牙,自己溜了。

孤零零被遗弃岛上的伯牙,百无聊赖地闲逛,忽然发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便拿出琴来,即兴弹出一首好曲。

这时成老师又突然出现了,说:“好啊!仙师被你找到了!” ... ...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啊。

于是,这位成老师开始带领伯牙,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

再然后,伯牙便毕业离岛,顺利出道了。

这哪里是历史,分明就是神话嘛。

出道后的伯牙大师,琴技惊世骇俗。

怎么个惊世骇俗法呢?就是全国上下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听懂他的琴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明冯梦龙)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明冯梦龙)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明冯梦龙)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于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古来论交情至厚莫如管鲍。

管是管夷吾,鲍是鲍叔牙。

他两个同为商贾,得利均分,时管夷吾多取其利,叔牙不以为贪,知其贫也。

后来管夷吾被囚,叔牙脱之,荐为齐相。

这样朋友,才是个真正相知。

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

今日听在下说一桩俞伯牙的故事。

列位看官们,要听者,洗耳而听;不要听者,各随尊便。

正是:“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

”话说春秋战国时,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国郢都人氏,即今湖广荆州府之地也。

那俞伯牙身虽楚人,官星却落于晋国,仕至上大夫之位。

因奉晋主之命,来楚国修聘。

俞伯牙讨这个差使,一来是个大才,不辱君命;二来就便省视乡里,一举两得。

当时从陆路至于郢都,朝见了楚王,致了晋主之命。

楚王设宴款待,十分相敬。

那郢都乃是桑梓之地,少不得去看一看坟墓,会一会亲友。

然虽如此,各事其主,君命在身,不敢迟留。

公事已毕,拜辞楚王。

楚王赠以黄金采缎,高车驷马。

俞伯牙离楚一十二年,思想故国江山之胜,欲得恣情观览,要打从水路大宽转而回。

乃假奏楚王道:“臣不幸有犬马之疾,不胜车马驰骤。

乞假臣舟揖,以便医药。

”楚王准奏,命水师拨大船二只,一正一副。

正船单坐晋国来使,副船安顿仆从行李,都是兰桡画桨,锦帐高帆,甚是齐整。

群臣直送至江头而别。

只因览胜探奇,不顾山遥水远。

俞伯牙是风流才子,那江山之胜,正投其怀。

张一片风帆,凌千层碧浪,看不尽遥山叠翠,远水澄清。

不一日,行至汉阳江口。

时当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如注。

舟楫不能前进,泊于山崖之下。

不多时,风恬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

那雨后之月,其光倍常。

俞伯牙在船舱中,独坐无聊,命童子焚香炉内:“待我抚琴一操,以遣情怀。

”童子焚香罢,捧琴囊置于案间。

俞伯牙开囊取琴,调弦转轸,弹出一曲。

俞伯牙形容知己难寻的诗句

俞伯牙形容知己难寻的诗句

俞伯牙形容知己难寻的诗句从古至今,友谊被人们奉为最美好的情感之一。

无论是古代文人雅士还是现代白领精英,都渴望交到知心好友。

在古代,有一个著名的琴师俞伯牙,他与商代名士钟子期一见如故,结为知己。

时间的流逝并未磨灭他们之间的感情,而桐花酒盛时,俞伯牙常用诗句来表达对钟子期的深情,其中“知音难觅”一句被传颂千古,成为一个经典典故。

知己,是指同心同德、融洽无间的好友。

人们渴望拥有一个知己,是因为生命是孤独的旅行,与懂你的人一起走会让一切都变得更充实,更美好。

俞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他们能够彼此领悟,形成一种心灵的亲密,相处起来毫不费力。

但在古代,知音难觅,很多人想交到知心好友,却一直没有遇到合适的人。

难,是因为心灵深处的共鸣不是一时半会就能碰撞出来的。

俞伯牙和钟子期都是卓越的人才,他们的才华和人格互相补足,这才让他们成为知己。

知己不是朋友圈里点个赞就能轻易得到的,需要的是双方对信念、人生观的认可,对彼此的信任和理解。

然而,现代社会下我们的交友方式比古代方便了很多,各种网络社交应用让我们的人脉无限拓宽,好友数也不再是挂东墙算西墙;但亲密的知己还是很难拥有。

因为现世流行的大多是浅交文化,很多人都不想负责任、不想牵扯、不想处长时间感情。

而知己需要的是深交文化,需要相互交流、相互了解、彼此理解,需要坦诚相待、情感共鸣。

这样的交往是需要时间和努力的,需要经历沟通难、相处难等种种考验。

知己,如同追求真理的哲学家,他们彼此心心相印,甚至能迅速领会对方说出的话背后未曾表现出来的思想和感情。

对于知己,需要的是内心的默契和感悟,需要的是能和自己产生共鸣的灵魂。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知己。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我们看到一组到外的铁杆好朋友,交谈起来十分融洽,我们心生羡慕,觉得也想找一个知己,一位可以与自己风雨同舟的好友。

然而人生路漫漫,交好友难,结为知己更难。

所以,当我们遇到一个懂自己的人,不妨放下心防,拉近心距,未必能结为知音,但至少让我们的心境更加充实和美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俞伯牙的名句_关于俞伯牙的名句_经典语录
●俞伯牙和钟子期,是千古流传不衰的知音典范。

听得彼此的高山流水情怀,体得对方心情冷暖。

●孤单是身心的感觉,孤独是灵魂的无奈。

孤独时心灵无法沟通的痛苦,是情绪不能宣泄的沉闷,是钟子期死后俞伯牙的寂寞,是白云深处无人家的冷寂,是高处不胜寒的苦笑,是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冲突时的胶着,更是大彻大悟前的迷惘。

---- 自己,
山,终于携得美人归,皆因有缘。

而钟子期与俞伯牙,不需任何介绍与表白,只一曲高山流水,弦响天地间,空前绝后,震撼心灵之中,他们都从对方的眼眸中读懂了彼此,这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是知音遇知音的相惜,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缘分。

精心整理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所谓知音,所谓知己,也不过是短时间片面的相处,钟子期若在预定之日还活着,和俞伯牙相处三月,也未必还能成就一段佳话。

●云淡风轻的,风倏忽间来,云恬淡着去,无欲无求,是心灵最真挚的握手,是情感最纯净的需求。

历史上,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贵为知音。

钟子期死后,俞伯牙黯然地把琴摔了。

也许,在他看来,世界再美的乐声,如果无知音来赏, ---- 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