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

合集下载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套】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套】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一)
第2课种子发芽实验(二)
第3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第4课蚯蚓的选择
第5课食物链和食物网
第6课做一个生态瓶
第7课改变生态瓶
第8课维护生态平衡
第二单元光
第1课光和影
第2课阳光下的影子
第3课光是怎样传播的
第4课光的反射
第5课光与热
第6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第7课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第8课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第2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第3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
第5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第6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知识要点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知识要点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一、二课: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充足的水分、适当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2、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3、种子发芽实验采用的是对比实验的方法,需要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改变的条件只有一个。

第三课:1、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2、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

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3、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空间、土壤提供的养料等。

4、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

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

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

第四课:1、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动物对环境有基本需要,如空气、水、空间、食物等。

3、动物在形态、结构、习性上都有它适应环境的本领。

3、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①候鸟(如大雁)为了找寻适合生活的环境条件会迁徙。

②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的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

③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所以它们身体的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

④猫、狗、狼等有皮毛的动物每年都会脱毛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⑤天鹅等水鸟必须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有水的地方。

……第五课:1、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2、(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3、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4、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5、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全)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单元光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2.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例如:太阳、点燃的蜡烛、正在发光的灯泡、萤火虫、发光鱼等。

3.有些物体自身不能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给人感觉很亮,这样的物体不是光源。

例如:月亮、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鲜花等。

4.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5.夜空中的星星很多,有些是恒星,恒星能自己发光,所以是光源;有些是行星,行星能反射太阳光但自己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6.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7.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

如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它们没有处在发光的状态,所以不是光源。

8.我们是如何看物体的:(1)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2)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待多久,都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9.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1)生活中看到的手电筒、激光笔的光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3)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激光准直、纵队看齐、射击瞄准等。

3.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当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形成了光斑。

(2)当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后,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没有形成光斑。

(3)实验中要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4.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约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彩教案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彩教案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彩教案一、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第一课《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并记录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定义及分类。

(3)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典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案例,如沙漠中的骆驼、水中的鱼等。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校园或社区观察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并记录下来。

2.第二课《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学目标: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生物如何改变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迁徙等。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分类。

(3)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典型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案例,如森林火灾、过度捕捞等。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物如何改变环境。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过程。

二、第二单元《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第三课《物质的性质》教学目标:理解物质的性质及分类观察并描述不同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物质的性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及分类。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物质的性质及其分类。

(3)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制作物质性质的展示板。

2.第四课《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理解物质变化的概念及分类观察并描述不同物质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物质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的概念。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物质变化的概念及其分类。

(3)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 第5课 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 第5课   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科版
2.探索新知
1.6
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串起来后很像一条链子吧!
自然界的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在食物链中,从食物关系的角度来说,大家认为哪一种生物与众不同?一条食物链都是从哪种生物开始的?
1.7
我们发现,与众不同的是树,其他三种都是动物,而且食物链通常从植物开始。
1.跟我学
2.1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例如,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而生物之间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接下来我们跟着视频一起探究这方面的知识。
点击查看学习目标
tc01
科学概念
知道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A.田鼠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B.庄稼会减产C.田鼠的数量会马上减少
2.3
答案:
(1)下列选项中属于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的是(A)。
A.蝗虫吃庄稼B.青蛙吃昆虫C.老虎吃野兔
(2)在一个农田生态系统中,生活着田鼠、蛇等野生动物。若人们大肆地捕杀蛇,不会出现下列哪种现象?(C)。
A.田鼠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B.庄稼会减产C.田鼠的数量会马上减少
4.拓展应用
1.18
你能根据下面的材料写出其中的食物链并分析粮食损失巨大的原因吗?
五十年代,我国发现麻雀会损坏粮食,就发起把麻雀作为四害来消灭的运动。然而,在麻雀被大量捕杀之后的几年里,却出现了严重的虫灾,粮食生产受到巨大的损失。
1.19
粮食损失巨大是因为食物链断了,生态平衡被破坏了,麻雀被捕杀了,虫子的天敌没有了便大量繁殖,大量的虫子吞噬粮食,所以粮食损失巨大。

教科版科学五上第一单元《光》知识点(图文版)

教科版科学五上第一单元《光》知识点(图文版)

教科版科学五上第一单元《光》知识点(图文版)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2.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例如:太阳、点燃的蜡烛、正在发光的灯泡、萤火虫、发光鱼等。

3.有些物体自身不能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给人感觉很亮,这样的物体不是光源。

例如:月亮、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鲜花等。

4. 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5.夜空中的星星很多,大多是恒星,恒星能自己发光,所以是光源;有些是行星,行星能反射太阳光但自己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6.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7.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

如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

8.我们是如何看到物体的(1)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2)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待多久,都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9.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1)生活中看到的手电筒、激光笔的光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3)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激光准直、纵队看齐、射击瞄准等。

3. 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当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形成了光斑。

(2)当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后,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没有形成光斑。

(3)实验中要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4.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约为1. 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新教科版2021-2022小学科学5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单元教材分析

新教科版2021-2022小学科学5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单元教材分析

新教科版2021-2022小学科学5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单元教材分析2021年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第一单元光一、单元概述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本单元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应该是“光是什历史上,对光的研究曾经推动了科学和技术的长足发展,改变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打通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通道。

今天我们对“光”的认识,看似是对知识本体的认知实则是对光,抑或是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光是一种电磁波,按照波长可以将光分为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几个波谱区。

其中,可见光区又可细分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光具有波动和粒子的双重性质,凡是与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有关的均是波动性的表现,凡是与光的碰撞、散射、叠加等有关的都是粒子性的表现。

波粒二象性可以用爱因斯坦公式得到解释:E=hy,P=h。

这里能量E和动量p都是表征光的粒子性的量,而频率v和波长A都是表征光的波动性的量,波动性和粒子性通过普朗克常数h联系起来了,这也可以解释“光是能量的表现形式”这一概念的出处。

如此,我们对光的本质的认识可以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光”单元教学的概念发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没有必要指点学生从光的本质去认识光。

教学中应该遵循课程尺度的相关要求,完成关于光的课程内容。

本单元的研究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5-6年级的下列相关研究内容。

621.1辨认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辨认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6.2.1.2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6.22.1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6.2.2.2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

6.2.3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中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

18.2.2将自己简单的创意转化为模子或实物。

在课程尺度中,这三方面的课程内容要求,都是光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征象和对这些征象的解释,由此形成对光的一些根本认知。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光》 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光》 知识点整理

第 5 课 认识棱镜
---------------------我的学习记录
1. 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时,光的路线会发生变化,这种
线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 白光通过三棱镜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发生折
射现象。
3. 三棱镜会将白光中的各种色光分开,形成了红、橙、
黄、绿、蓝、靛、紫依次排列的彩色光带,这称为光
4.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晚上舞台上的灯光;夜晚汽车前车灯的灯光;透过丛 林、树梢的阳光看上去都是直的。
第 3 课 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1.光在受到一个物体或一种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 原方向传播。 2.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 通过、部分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
我的学习记录
3.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时,我们会看 见一个小光点,借助烟雾让激光笔的光路可见,能清 晰地看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注意:激光笔的光一定 不要照射人眼,以免造成危害。
4.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时,光的去路被阻挡了, 不能继续传播,就形成了影子。
5.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某个位置时,因为 太阳被月球所遮挡,人们就会看到部分太阳或全部看 不见,这就形成了日食。
我的学习记录
6.月球自身不发光,需要太阳照射再反射光,当月球 运行到地球阴影中时,来自太阳的光部分或者全部被 地球遮挡,人们就会看到月食。
第 4 课 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1. 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时,光的传播路线发生的变化, 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 光由一种介质垂直射进另一种介质时,则不会产生 折射现象。 3. 折射能够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进而改变我们看到的 现象。 4. 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 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水池的水看起来比实际浅、 潜水员在水中看岸边的树比实际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节知识回顾
1、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 中。 2、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 里。 3、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 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 互相影响的。
谁被吃谁
田野里的食物网
谁被吃谁
田野里的食物网
谁被吃谁
田野里的食物网
花丛中有些什么生物?
蔷薇花丛中的生物
小鸟
小草
蚜虫瓢虫落叶 Nhomakorabea蚯蚓
谁被谁吃

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花丛中的生物,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食物关 系?试按“谁被谁吃”的顺序排列这种关系。
蔷薇 蚜虫 蚜虫 蚯蚓 瓢虫 瓢虫 小鸟 小鸟 小鸟
小草
落叶
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

1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2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 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谁被谁吃
蔷薇花丛中的几条食物链我们还可以写成:
蔷薇
蚜虫
瓢虫
小草 小鸟 落叶 蚯蚓
食物网
同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 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 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田野的食物网
1、认识田野里的动物; 2、发现他们的食物关系。 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 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四题:
1、小草→ 2、小草→
五、简答。
蚱蜢→ 兔子→
蟾蜍→ 狐
蛇→
隼(sǔn)
为什么保护了一种动物,也就保护了许多生物?
答:因为生物物种之间是有着互惠互利的食物链关系 的,有了食物链关系,生物才能平衡发展。如果某 一种生物被大量捕杀,有的生物就会大量生长,造 成自然界的不平衡,或被破坏。所以,保护了一种 动物,也就保护了许多生物。
谁被谁吃
蔷薇花丛中的几条食物链我们还可以写成:
蔷薇
蚜虫
瓢虫
小草 小鸟 落叶 蚯蚓
食物网
同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 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 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田野的食物网
1、认识田野里的动物; 2、发现他们的食物关系。 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 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